『壹』 小学里开展的国学教育 家长们会怎么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要为我所用,跟现代社会相结合。但不过分夸大国学的作用。
『贰』 为什么要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
几年前开始,《弟子规》大热,不但在成年人之间,更多的是在教育领域。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上学前,让孩子一字不差的背诵《弟子规》、《论语》等传统古典经典就是让孩子接受了国学教育了。但很多孩子上学之后反而不喜欢学文言文,试问,你的孩子背熟了《弟子规》,去真的明白理解了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了么?
国学教育不是“跟风教育”,不必要求孩子完整地记诵,不必要求他认得每个生僻字。诵读经典就是给予孩子一种美好的语境与语感。国学经典中的一些篇章在大学语文中还会出现,孩子还小,理解力有限,因此不必强求记诵。有时,徜徉在那种美妙的语境与语感中,孩子就会得到极大的启发与愉悦,等他大了之后,重读这些典籍,会有“回到外婆家”的亲切感,他在文化传承上的寻根之旅,自然有了收获。保有孩子的兴致是十分重要的,一旦需要阐述经典,就学一学电视上的于丹吧——她阐述论语,是对着成年观众,尚且用古今中外的故事来串连,何况我们面对的是3到7岁的孩子。
不能把国学启蒙“狭义化”,国学启蒙不仅仅是记诵经典,它还包括对一应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艺术家们,在谈到传统艺术的衰落时无不痛心发问:我们可以扶持一切:让国宝级的艺人授徒,给演出宏大的背景,在电视上普及这种艺术,把所有的演员养起来……但是,观众在哪里?事实上,一切传统艺术,包括皮影、京剧、古琴、剪纸、昆曲等等,要振兴,要传承,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喜欢它,对之情有独钟,如此,文化艺术的根,才强壮、健旺起来。因此国学的相当部分,是让孩子们懂得欣赏这些民族性的艺术,有“心神相通”的领会能力,这才是传统艺术活在民间,而不是被做成博物馆中的标本的首要条件。在日本,有文化有修养的家庭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能剧”的欣赏能力,让孩子练**书法,教孩子怎样穿隆重的和服……家长认为学**这些东西,可以非常流畅地表述一个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而我们的孩子,既不穿汉服,也不会欣赏京剧;既不会写毛笔字,也不会欣赏天桥杂技……这里面的差距,当然与升学无关,却根深蒂固地影响了孩子的未来的幸福感与自得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
在孩子幼时,国学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孩子稍大,国学教育才演变成探究性学**,有了孩子个人的兴趣和方向,因此在学**过程中,过早地替孩子定方向,反而会泯灭其兴致。 孩子幼时,国学教育可以相当地“游戏化”,也就是要让孩子边玩边学,不要让他感觉在强制性地学一些距他的生活很远的、无用的东西。要让孩子手舞之足蹈之,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在台湾,唐诗宋词都是拿来唱的,一面唱一面还鼓励孩子摇摆身体,加上舞蹈般的动作,每个孩子都兴奋不已;一开始让孩子唱京剧,小孩都没兴趣,老师让每个孩子都勾上半张“花脸”,好么,课堂之热烈堪比嘉年华化妆游行,孩子们也很快爱上了京戏;台湾的孩子连打太极拳,也配上诗经唱诵,你别说,还真是与身体的韵律配合得很好,因此经典怎么学,也是有方法的,要尽可能从孩子的心理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学**。 国学教育的小环境带来的即时成效,当然可能被大环境中的反向价值观浇灭,但决不能因此就对国学教育的前景失望。因为有种子,才会有春天。 学了儒家典籍中的《孝经》,孩子就自然而然地把父母的利益放在自己之前?学**了经典古籍中讲述“信义”的故事,孩子就恩能够在任何场合下不说谎话,信守诺言?如果你指望国学启蒙有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你多半会失望。很多父母都承认国学经典之所以成为21世纪的教子热点,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多数人**以为常的价值观,与经典的讲述是“满拧”的;学经典,就是找回失落的宝藏。由此我们知道,在孩子学**的过程中,“倒春寒”的现象很可能出现,孩子随时可能受大环境影响,随时对经典提出质疑,比如“古人这样想,这样做,是不是太傻了?”“事实上谁能做得到呢?”“如果我这样做了,别人却不这样做,我不是吃亏了吗?”国学启蒙的阻力始终会存在,而此时,父母坚持下去的信念十分重要,就像前面一位妈妈所说的,“国学是中药,它的药力来得当然慢,但一旦出现,就可能比较持久。”个人的力量都无法影响大环境,就像你不管有怎样的本领都无法阻止倒春寒一样,但我们可以毫不灰心地深埋下种子,我们应该相信,种子越多越有生命力,最终到来的“成长的春天”会越盛大。
当孩子升入小学中高年级之后,随着功课的加重,国学启蒙的渗透将变得越来越艰难,“因为国学对孩子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东西,而且它的内容,也很少纳入应试的体系。 ”
『叁』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注入国学元素,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
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及各种形式的国学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应有体现。小学语文中所遴选的优秀国学内容,正是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窗口和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呈现方式及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注入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国学元素在现代教育中应具有的文化教育意义。
一、什么是“国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由此可见,国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
通过对现行的人教版一至六学年全套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做一个粗略统计,可以看出,一到六年级的十二本教材中,包括选读部分在内,共有课文四百二十一篇,其中国学内容四十篇,国学占课文总量的百分之九,此外,更有大量国学内容遍布在课文后面的“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部分。这些国学内容分布于课文及课文后的知识拓展部分,使小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学部分,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它不仅体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更是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厚资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三、国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入
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使青少年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能增强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有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积极向上的国学元素呢?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又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助推器”,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积淀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是人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根据这一规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记忆、积累为主。新课标提出的一到六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古诗文一百六十篇(段)的要求,正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而提出的。诵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体悟诗文的情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形象和意境。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和人格培养的目的。
2.故事熏陶。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也消除了反复诵读产生的枯燥感。因此,我们应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琴棋书画。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包括琴棋书画、民俗风情等在内的国学元素,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用音乐、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孩子,让孩子浸润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能增加民族文化素养。这些对于国学的深入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心理学家认为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国粹,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无意识的超境界幻觉,并能唤起平时被抑制的记忆。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国学精粹,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对孩子们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更广泛的影响。
4.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鼓励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外,还可以组织以国学为主题的夏令营,或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出去游历,增长见闻。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应为孩子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利用假日带孩子游历名胜古迹,寓教于乐,让他们在了解祖国历史的同时陶冶情操,用心去感受千百年的文化气息。名胜游历不仅能使孩子们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从而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怀濡染。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多元一体”的。
国学最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之一,就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开展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实践,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在实践当中我们要让国学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德行的养成。要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纪宝成.国学的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6-04-05.
[3]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肆』 你地区对小学生如何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效果如何
第一、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把国学教育与早间操活动、早晨读、环境创设、校园活动、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在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规范着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同时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开展国学活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小学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学经常迟到,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除了让其诵读《弟子规》外,还讲其中涉及到行为习惯养成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明白了应该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会成就好人生。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讲国学故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国学故事能让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小学生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其中《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小学生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通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学生学生要善待他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从语言活动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因此我又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此来促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
第四、让音乐与国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学由于以古文化为主,枯燥无味,不但学起来较难,而且学生对这些也不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编节奏,把那些国学经典作品很长,读起来拗口的句子编成歌曲,让小学生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通过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学习国学,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小学生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小学生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小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小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小学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小学生的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小学生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伍』 什么样的形式更适合开展国学教育
(一)要树立正确的方向
所谓方向问题,也就是在学生中要抓好哪几方面的教育问题。
1.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在五千年的进程中,我们的先辈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革命性和创造性的民族,在历史上虽然有分有合,那只是民族间的内部斗争,是改朝换代的问题。在近代史上,针对列强的侵略,救亡图存的斗争风起云涌,保住了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从未中断过。这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尚属罕见。中华民族今天又以英勇的姿态屹立在东方,中华儿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着创造性的工作,力争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文明进步多做重大贡献。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树立民族自豪感的主要教育内容。
2.树立学生修己安人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把教育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以修身为本,扩而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礼运》篇中提出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尊老、扶幼、关心残疾和孤独群众的种种措施和行动,都成为历代仁人志士所遵循和追求实现的人生目标和政治思想。要与民同乐;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上》);把孔子提出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等等。所有这些思想,都可以用来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推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公民素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全部中华经典,特别是儒家的经典,几乎都可以用来进行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道德修养。中国有着人文教育的传统,文与道是结合在一起的。孔子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应是我们进行道德修养的示范。《弟子规》是根据孔子的训示编写成的一部青少年的道德经。今天所以对它特别重视,就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高公民素质。
4.加强“和为贵”的教育,提高学生对和平外交政策的认知
用中国儒家传统的“和为贵”思想和“王道”精神,以及《墨子·公输》篇中止楚攻宋的故事等,来对学生进行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国际关系的教育,也应视为青少年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在近代,中国曾经受过帝国主义列强无数的侵略和压迫;在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更备受日寇的残酷压榨和蹂躏。中国今天站起来了,并屹立于东方。我们多次强调我们再强大也绝不称霸,绝不会以邻为壑,也绝不会以自己的国体强加给别人我们尊重每个国家根据人民的意愿结合本国的实际来选择自己的国体和政体。我们实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坚决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用以上所述,来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思想,也应视为国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二)要回归原著和原意,不要任意发挥和臆测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是讲授国学的禁忌。教授国学常常会遇到对古文释义和解读的难题,出现见仁见智的问题,从古至今,不乏实例。为此,就需要力求回归原意,从多方面去寻求根据,从作者的整体思想去求得解答。如孔子关于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的释义:当樊迟向孔子问“仁”时,孔子简要地回答是“爱人”;但孔子在他处还讲到“泛爱众,而亲人”(《论语·里仁》),说明爱是有差等的。另外,还讲到“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说明爱是有原则的。并在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并强调指出:“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因为孔子对“老好人”“乡愿”,是批评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儒家讲“爱”是有原则、有差等的,这同墨家所讲的“兼爱”是不尽相同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儒家所讲的“爱”是可行的,墨家所讲的“兼爱”是一种理想,无法全部实现。但都可以供我们今天在大讲“爱”时作参考。从以上例子中,说明要读懂原著,有的是煞费功夫的,不能任意臆断,需要对原文做深究和全面的研讨。“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做法,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三)不应打乱中小学的教学计划
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应是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做些补充,除课内进行外,应更多地利用课余时间,或早读等见缝插针地来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校本课程”。总之,是“锦上添花”,而不是“越俎代庖”。学习国学也不能代替学习西学,学文更不能压缩学理,否则将得不偿失。必须明确在中小学中,特别是在初中和高中时所学的数、理、化、生,是今后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础,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而后再行补学是很难的。这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人的重要基础,所以要把古与今、文与理、中与外做好全面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四)要去粗取精
国学经典是历史的产物,其中的精华具有普适性;它既然是历史的产物,有的就难免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甚至还有明显的阶级性,因而教授国学必须有选择、有分析,而且要理论结合实际。比如,在孔子所讲的“孝”中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一章。“不远游”今天已经做不到,但“游必有方”还是可行的。子女远去,应当有个固定的正当的地方,在外面要同父母多一些联系和慰问也是应该做到的。至圣先师孔夫子留给了我们极为丰富的宝贵历史遗产,但也不能要求他的每一句话都是普遍真理,如他所讲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或在特殊的背景下,这样讲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适用于今日,置之可也,又何必为这个问题去争论呢?
(五)妥善处理诗文学习中背与讲的问题
在国学的教授中,长期存在着背与讲的不同使用的关系问题。列宁在批判旧时学校的缺点时,用了八个字“呆读死记,强迫纪律”。这确是旧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缺点。儿童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特点,有的背过的东西,可以终身不忘。因此,让儿童背一些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逐步加深理解是可以的。但也应当做到尽其可能做些结合学生实际的讲解,以防止“呆读死记”或出现“张冠李戴”之弊~
『陆』 在小学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有哪些行之高效的方式,方法
这个可以参考来:
养成教育(行为习源惯、礼仪品德、性格气质)
自立教育(全面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经典教育(快乐读经、高效读经、熏陶读经)
知识教育(识甲骨文、诗词吟诵、中英雅乐)
游戏教育(回归自然、身心协调、寓教于乐)
中国教育学会研究表明,经典诵读对孩子的帮助主要表现在:1.培养良好习惯,奠定完善品格;2.开发记忆潜能,提升语文水平;3.提高专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4.奠定知识基础,启发理解能力。
全日制课程与活动安排:晨省昏定、课前静心、生活综合(常识、自理能力、养成、礼仪、劳动、手工)、德育、经典诵读、德音雅乐、文字(自编教材、甲骨文、大篆、书法熏陶)、体育、英文经典与诗歌、游戏等。
家塾希望感召“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的家长同仁,愿意一同深入经典,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另外家塾教学理念可以参考,网络同名blog
『柒』 什么是小学国学教育
先说什么是国学,一般而言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教育指的是指对对象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引导学习,融会贯通,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当下达到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狭义的指的是对孩子通过经典诵读等手段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分三个阶段走:(一)从孩童四五岁诵读〈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背诵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二)诵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三)积累了一定量的汉字后,读古典名著。
国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捌』 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教育
第一、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把国学教育与早间操活动、早晨读、环境创设、校园活动、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在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规范着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同时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开展国学活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小学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学经常迟到,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除了让其诵读《弟子规》外,还讲其中涉及到行为习惯养成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明白了应该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会成就好人生。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讲国学故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国学故事能让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小学生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其中《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小学生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通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学生学生要善待他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从语言活动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因此我又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此来促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
第四、让音乐与国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学由于以古文化为主,枯燥无味,不但学起来较难,而且学生对这些也不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编节奏,把那些国学经典作品很长,读起来拗口的句子编成歌曲,让小学生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通过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学习国学,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小学生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小学生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小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小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小学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小学生的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小学生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