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探究》合适吗
题目太大了,没抄法写!首先,农村,北京的中关村贵州的农村肯定不同,和新疆的农村不同,每个地域的经济情况不同,教育的重视程度必然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其次,范围这么广,你要找多少地方实地考察,根本不现实,如果你连去都没有去过,那文章就没有依据,明眼人一看就是“假大空”;“中小学”,虽然我们大家常常说这个词,但正规的论文一定不能这么写,从7岁入学到高三18岁,期间跨度太大,他们的共性显得不那么明显了,7岁的孩子会上课下位说话,18岁的学生却不会了,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研究太搞笑了,其三,“行为习惯”,上课遵守纪律是行为习惯,尊敬师长是行为习惯,自律是行为习惯,坚持课外阅读是行为习惯.....这个范围这么宽,你要写那个,总共才几千字的文章你不可能都写的.
2. 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作文之我见
【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写好作文】
写作,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字、词、句组成篇章的一种练习,在人们学习、工作、生产、生活、科研中应用广泛、必不可少。因此,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一直以来,作文教学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成效仍不大,这让小学语文教师十分棘手,更让让小学生感到头痛困惑。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就自己近二十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多读多背,积累材料
小学生写作文常会出现“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说不出”的状况,当他们列好了写作提纲、确定了写作材料,到了写正文时却绞尽脑汁,欲言又止,心里知道想写什么,却表达不出;即使能七拼八凑勉强完成,也是干瘪乏味,毫无生气。究其原因,就是小学生词句严重匮乏造成的。
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让小学生多读多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朱熹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家喻户晓。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新课改》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教师引领学生搞好课内阅读的同时,还要培养指导学生养成课外热爱读书和自主摘抄妙词佳句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阅读适合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小说还是童话;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学生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视野也就越宽,知识也就越广,积累的语言材料也就越多。这样,作文时学生的表达才丰富,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婴儿初到人世,对这个未知的新鲜世界充满无穷无尽的好奇。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双手去触摸,用嘴巴去品尝,用身体去亲近,用心灵去感受,他们总是不知疲倦的、以充沛的精力与初生牛犊般的勇气去探知周围的一切。渐渐地(孩子上学后),他们出现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变得麻木冷漠起来,究其原因,这都是应试教育体制所致。应试教育制度下,成绩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数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或重要标准,课堂成了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分数成了学生最关注的对象和努力追求的目标。久而久之,学生的锐志被消磨,学生的心神被侵蚀,变得“两耳不闻窗外事,整天泡在题海中”。
《新课标》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情态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细致有序地观察生活。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的向着追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深刻的指出了生活实践对于习作是多么重要。
农村的孩子生活并不枯燥,种树栽花,捕鱼捉虾,爬树摘果,割草收麦,养狗喂猫??他们的生活其实很丰富,天空很辽阔,关键是教师要激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去体验,这样才会有鲜活的内容,学生才会写出美文佳作。毕竟南宋诗人陆游在《文章》中有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安排学生写《我爱秋天》这篇作文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田野里,来到草地上,来到树林里??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赏,在玩赏中认真观察,在观察中用心感受,这样竟然写出我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自改互改,养成习惯
现在,仍有为数不少的老师沿袭以往的作文教学方法。先向学生出示作文题目,然后说明写作要求,接着让学生写出底稿,最后誊写在作文本上。此时学生的任务已告完成,剩
下的就全是老师的工作了。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可作文本发下去之后,学生只在乎所得的结果,对于老师指出的优缺点及词句等方面的修改却熟视无睹,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标》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做到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叶圣陶先生曾说:“我当过老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的体会,无自修自改便徒劳无益??教师引导和指导让学生去改,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独立习作能力高低的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智力,增强写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习惯。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改意识。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名家大家被广为传诵的作品都是经千锤百炼成为经典之作的。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几经推敲斟酌定下来的。曹雪芹对《红楼梦》更是达到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修改文章有趣的实例,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教育,——或表扬学生自改的成果,激发学生自改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作文竞赛的形式,不断的诱发学生自我完善修改作文的愿望。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学生完成初稿后,要让学生多读一读。先从局部段落入手,看看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有没有错别字,词语搭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简练,表达是否准确等。然后从整体着眼,看看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真实、新颖,层次是否清晰,详略是否得当。当学生自改完后,再让学生相互修改或合作修改,使学生在互评互议中取长补短,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及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万事开头难。”起初,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可能较差,但是我相信,只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势必得到逐步提高。
3. 浅谈怎样培养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
一位名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细小的情节,把细小的地方想到,把细小的事情做好,聚沙成塔,才能铸就伟业,而做好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有一个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简述
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教育比较好,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成绩优秀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其特征是管理到位,他们的表现就较好,成绩还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影响学习;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表现为不讲个人卫生,衣冠不整,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校内校外屡犯错误,作业书写极不认真,校内作业要在老师的及时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课外作业从不主动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各项能力几乎谈不上,成了拖后腿的问题学生,为此老师伤透脑筋,为他们付出多于别人几倍的心血。
二、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生成的原因
现在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并不好抓。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家长的不良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巨大。现在的农村家长,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2、社会不良导向带来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而且这个成长的时段有些因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量大,速度快。社会上的信息好坏参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影响了青少年学生,使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
3、现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早些时候的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等众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而现在的学校很漂亮,很气派,可是已经没有了那会说话的眼睛了。英雄、榜样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了。
三、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完善的对策
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作为在农村小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抓养成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营造有利于养成教育实施的氛围。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内可设置醒目的标语、墙头板报、花园警示语、人文景观雕塑、德育教育专栏、法制教育专栏,开办校园广播沟通师生心灵,报道发生在校园里的好人好事。比如,学校把卫生间文化当做一件学生养成卫生文明习惯大事来抓:雪白的墙壁上悬挂着“举手投足下、干净你我他”“你讲文明、我讲文明、人人都讲文明”等大幅礼仪标语和卫生间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如厕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言传身教,带动养成。
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有研究调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学家成功的秘诀,而学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效仿。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示范的重要性,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亲可敬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其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接近、模仿,激励其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处处做好表率: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而对学生言传身教;在劳动课中,老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能认为老师的责任只是教育学生,而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切实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3、积极评价,引导养成。
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从评价的内容上,学校可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可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采取“班级创星台”,颁发“五星” “四星” “三星”流动红旗,激励学生争先创优。在评比的过程中,领导亲自检查评比,亲自颁发流动红旗。通过检查、评比,一些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班级之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这样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而且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起行为规范标兵,使学生有榜样可学。另外教师要事实求是地按照制度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对做得好的加以肯定,对做得差的指出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
4、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实养成教育。
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把养成教育落实到课堂中,是实现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其次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还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学会求知的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从中悟出学习的方法,学会求知。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身边发生的事,适时进行养成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素材感化学生,将现实生活搬进课堂,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这样,从根本上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接受养成教育。
5、加强监督,不断强化。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而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如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才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进而使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地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而能终身受益。
6、家校配合,巩固养成
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强调与家庭配合,积极探索家、校协同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1)为了向家长普及更多的家教理论知识和家教方式、方法,提高教孩好子女的思想意识,学校可举办家教讲座,解决农村家长在家教方面的种种困惑和误区。同时还可组织家长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老师还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换在家庭中进行养成教育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3)通过家教征文以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情况,围绕“教育子女好、以身作则好、配合学校好”等三方面内容,评选出优秀好家长给以表彰。并利用家长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作正面引导,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好家长进行现身说法,介绍家教经验,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心得,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形而又直接地影响着孩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成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好的事,但只要有恒心、有爱心、有热心,并不断努力,总会出成果。城市也好,农村也好,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多,那么就让我们与时俱进,为培养合格的二十一世纪竞争人才而努力奋斗!
4.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征文怎么写啊,
呼吁文明
歙州学校小学部502班 朱志浩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一直被称为“文明礼仪之邦”。可是,近几年来,我们却看到或者听到关于一些不文明的事情。“文明”好像被人们遗忘。
当老师号召我们写一些关于文明方面的作文时,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一则让我难以忘怀的广告。
当一个小朋友的羽毛球意外打在了树上,小孩子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的时候,另一个跑步经过的大哥哥跑上前去帮忙摘取,小朋友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在一座弯弯的小桥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吃力地拉着三轮车。大哥哥见状,又立刻上前推了一把,老爷爷那弯曲的腰似乎挺直了一些,过后大哥哥在老爷爷赞美的目光中,轻松地继续慢跑。当一个人在登山途中扔下了片片垃圾的时候,又是另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默默捡起……
看着这些画面,我的内心被深深感动着。可是,当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却看到与画面截然不同的行为。路边的老奶奶不小心摔倒在地上,过路的人没有停下匆匆的脚步;一个人把垃圾扔在了不该扔的拐角,顺便走过的人不仅没能制止,反而也顺手将自己的垃圾扔在那里。公交车站,拥挤的人群,年迈的老人和弱小的儿童被挤在一旁。现在想想这样的画面,简直是天壤之别。
看到这些,我忍不住向前诉说,却遭到别人的反对,“别人能这样做,我就为什么不能。”这是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辩解的话。
对此,我想大声呼吁,不要让我们优秀的文明沉沦下去,不要让我们的文明之花枯萎。救救文明,救救我们自己。
5. 如何培养农村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 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类容。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不认真上课、不完成作业...... 故对于这些孩子,培养其养成教育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抓好小学生养成教育呢?
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小学生正处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终身受益,作为一名教师,在引导并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实践与学习,我认为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节做起。
一、从小事做起
由于农村生活环境以及不少家庭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校园里小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中午期间,校门前后纸屑乱飞,垃圾遍地,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环境整洁,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让教师们很头痛。怎样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彻底改变校园脏乱差的状况,我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决定从小学生自身行为规范的塑造入手。学校德育处向全校学生发出了第一份“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倡议书,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以校为家,共同签名郑重承诺:不在校内乱丢一片纸屑和垃圾。小小的要求,简单的签名,却许下了一个重重的诺言,同时我们注重每天卫生打扫,加强平时检查和监督,两周后校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从实事入手
道德品质是人生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时候很难把握,我们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地教诲,对学生来说收获甚微。像爱祖国,爱人民,爱党之类的大道理,对于生活在殷实家庭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诸如此类的疑惑和难以把握让我们感到尴尬。我认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小学德育要走出这种“唱高调,不实际”的误区,一定要从实际生活人手,讲究教育实效。如上面例子,怎样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讲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看相关的战争影片与书籍,这似乎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我们组织孩子们收看中国运动们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影像,告诉孩子们一次次升起的国旗,一遍遍奏响的国歌,一声声为中国人加油的呼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就是对自己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还告诉小学生,你们能做到的不是马上为国家争光,而是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爱家也是爱国。为此学校还专项开展了“好孩子,做家务”活动。安排组长每天检查同学的家庭作业情况,若发现有不按时完成或乱写乱画,应付了事等现象,就一定及时与此学生沟通,督促改正,如果屡教不改,还会通知家长共同监督。对于有进步的同学,要随时发现“闪光点”,加以表扬,每周五下午队会课,总结本周班上一周来的表现,树立榜样,经过长期的努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端正自己的行为。并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用实际的行动取代高调的口号,让养成教育变得务实而有效。特别是让孩子家长们感动,他们认为学校这样教育方式很实在,孩子进步很大。
三、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小学生眼里的老师往往是神圣的,他们的举止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爱来教育学生,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让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我校以后又开展了“弯弯腰”活动,要求学生看见纸屑、垃圾捡起它。放入校园近处的垃圾桶,学校领导、教师做好表率作用,学生看见领导、老师都亲自弯腰捡起垃圾,学生也就能跟着做,每次大扫除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这样训练了学生不乱丢乱扔的行为习惯,为净化校园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活动为载体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是我们的小学生思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爱活动。学校组织多项集体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如组织各班参加“感恩之声,抗战之歌”大型文艺汇演,年级田径接力赛,学校运动会、班级故事比赛,寒暑假作业展评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通过深入浅出的活动载体,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故事,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从细微处评价
行为习惯要落实到生活中的细处,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做好生活中、学习中的细小地方。我所在的农村小学因为近年来布局调整,中小学合校后,再加上沙渠工业园器区的成立,有大批外地学生转入,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我校为了便于学校日常规范管理和平时各班级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了学校一日常规细则,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细则》,我们认为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上,应集中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四个方面,并进一步将四大方面一一细化,如“文明礼仪”这一重点的训练要点有:1.认真参加升旗仪式;2.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3.尊敬教师,见到教师要主动问候;4.尊敬长辈,学会照顾和感谢亲人;5.会使用文明用语;6.不在教室和走廊追逐打闹;7.积极参加活动,观看比赛或演出时文明有序等。每天学校大队部进行纪律礼仪检查、卫生检查、两操检查、、文明监督,大队干部依据细则要求对全校各班级常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鼓励各班争创“文明班级”。班主任则依据细则要求上的规定加深对班级的常规管理,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认识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学生的行为会出现反复,只有坚持从小事做起,事实入手,以身作则,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长抓不懈,相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会逐步养成。
6. 如何抓好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习惯优化,坚持不懈。
2.家校配合,同心协力。
3.奖惩结合,力所能及。
7.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一位名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细小的情节,把细小的地方想到,把细小的事情做好,聚沙成塔,才能铸就伟业,而做好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有一个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简述
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教育比较好,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成绩优秀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其特征是管理到位,他们的表现就较好,成绩还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影响学习;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表现为不讲个人卫生,衣冠不整,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校内校外屡犯错误,作业书写极不认真,校内作业要在老师的及时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课外作业从不主动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各项能力几乎谈不上,成了拖后腿的问题学生,为此老师伤透脑筋,为他们付出多于别人几倍的心血。
二、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生成的原因
现在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并不好抓。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家长的不良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巨大。现在的农村家长,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2、社会不良导向带来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而且这个成长的时段有些因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量大,速度快。社会上的信息好坏参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影响了青少年学生,使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
3、现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早些时候的孩子学习的榜样很多,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等众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而现在的学校很漂亮,很气派,可是已经没有了那会说话的眼睛了。英雄、榜样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了。
三、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完善的对策
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作为在农村小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抓养成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营造有利于养成教育实施的氛围。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内可设置醒目的标语、墙头板报、花园警示语、人文景观雕塑、德育教育专栏、法制教育专栏,开办校园广播沟通师生心灵,报道发生在校园里的好人好事。比如,学校把卫生间文化当做一件学生养成卫生文明习惯大事来抓:雪白的墙壁上悬挂着“举手投足下、干净你我他”“你讲文明、我讲文明、人人都讲文明”等大幅礼仪标语和卫生间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如厕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言传身教,带动养成。
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有研究调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学家成功的秘诀,而学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效仿。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示范的重要性,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亲可敬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其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接近、模仿,激励其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处处做好表率: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而对学生言传身教;在劳动课中,老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能认为老师的责任只是教育学生,而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切实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3、积极评价,引导养成。
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从评价的内容上,学校可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可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采取“班级创星台”,颁发“五星” “四星” “三星”流动红旗,激励学生争先创优。在评比的过程中,领导亲自检查评比,亲自颁发流动红旗。通过检查、评比,一些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班级之间形成一种你追
8. 小学生养成教育个人总结
1.从正面写
2.养成什么习惯
3.学习上
4.德育上
5.劳动方面
6.心理上
7.健康运动上等
9. 关于农村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认知,形成共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以“知”为基础,知是行的前提,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我们坚持以品德课教学、少先队活动等为阵地,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1、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最易被学生接受。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更具认知教育的功能,经常是用小故事来阐明道理,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开发养成教育系列校本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可以组织老师开发养成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把养成教育细化为生活、学习、卫生、道德、交往五个方面的行为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贯穿于学习、生活和交往的每一个环节。
二、情感沟通,提高认识
“情通则理达”。情感是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是“知”转化为“行”的催化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成立“心理咨询室”、“校长信箱”、“班主任信箱”、开通校长热线电话、采用QQ聊天、Email书信交流等。在集会时告诉所有学生,谁有难过、委屈或是困惑,只要愿意,可以用书信、电话或谈心的方式与校长、老师交流,并向学生郑重承诺:“你们反映的情况一定要调查,你们的困难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们的信件一定会回复!”校长、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定时打开信箱或到心理咨询室,按时回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诚意的想帮助他们。通过情感沟通,学生主动向我们敞开了心灵,这样学校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遵循规律,训练导行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依照科学规律实施。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个行为,一个人重复21天以上会形成习惯,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经历“刻意,不自然”(1—7天左右)、“刻意,自然”(7—21天左右)和“不刻意,自然”(21天—90天左右)三个阶段。为此,学校在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时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进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 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自觉性都比较差,仅仅停留在“知”的层次上,是难以形成习惯,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稳定的动力定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守纪习惯,学校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月定为行为习惯训练月,严格按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上的要求强化训练。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作业书写以及文具整理等习惯培养。训练学生坐姿,要求他们记住六个字:“头正、腰直、脚安”。老师与学生约定了口令,老师说:“一、二、三!”学生就能习惯性地条件反射:“坐坐好!”老师双臂胸前平曲,学生就知道老师的意思,马上“端正坐好”;学生写字时,老师提醒学生“写字做到…”,学生立马回答:“三个一”,并能迅速纠正不正确姿势。经过多次训练,逐步巩固,孩子们就养成了正确的习惯了。习惯训练时,低年级老师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进行,中高年级多以活动体验、疏导结合为手段强化进行。
二 健全制度,督促落实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潘湖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潘湖小学学生在家常规》及《潘湖小学班级、学生星级评比细则》;每个班级根据学生年级特征、行为表现,拟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计划》,安排好训练侧重点,同时还制定《行为规范评比办法》简明的可操作的制度。
三 榜样效仿,注重实效
榜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用榜样的模范行为教育影响儿童,可以把抽象的规范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都将教师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因此,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要以身作则,作出榜样。碰到同学主动问好,看到地上纸屑弯腰拾起……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美的语言、美的行为蕴涵着一种无穷的教育力量,学生耳濡目染,自会受到熏陶。
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榜样,来自于学生同伴。学校可以发挥评选活动的教育功能,开展评选“文明小使者”、“环保小卫士”、“礼仪之星”、“小博士”、“家务小能手”等,让榜样的力量推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家校配合,齐抓共管
家庭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的一举一动随时影响着学生。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良好效果。
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教师讲清学校对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请教子有方的家长介绍好习惯培养的方法,向家长推荐有关家庭教育书刊,使家长懂得良好习惯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了解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足够的方法和耐心。我们相信:坚持“科学方法+持之以恒”的培养策略,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学生一定会享受到良好习惯带来的永久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