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小学教育管理
中小学教育管理原则是教育管理主体科学性、规范性地将教育管理理论思想运用于内教育管理实践的容基本原理。对教育管理原则内容的把握,必须立足于教育管理的价值追求。教育管理实践要从本质和实质层面对教育管理对象进行本来面目把握以及教育管理途径的价值评判着眼。
B. 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国家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振兴必然寄托在教师身上。教师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狭义地讲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教育成败,广义地讲决定民族的兴衰。应该说,当前我国教育处在良性发展的状态,教育战线的成绩勿容置疑,在现代化建设中功不可没,但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工作,有的属于管理体制问题,有的属于教师个人问题,表面看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深层次的、潜在的危害也不可忽视。今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调查研究及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揭示如下以求教于同仁。虽然笔者学识浅薄阅历有限,所言问题不一定能反映全国教师的全局状况,但绝非无中生有,肯定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揭示反映现实,一方面希望教育同仁正确看待理性分析自身状况,学会心理调适,努力使教育教学工作向理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希望抛砖引玉引起上层人物以及有识之士的关注。共同关心教师队伍的现状,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育更加健康发展。
一、奉献与收益不对等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过度强调了奉献精神,往往以圣哲的标准要求教师,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如果教师主动要求讲条件要待遇则被认为是师德不高,为人所鄙夷。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教师的劳动(包括显性和隐性的劳动、直接或间接的劳动、工作场所内或外的劳动)常常被人忽视,甚至被自己的学生所忽视,很难得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和报酬。当教师全身心投入事业中,但其劳动被无偿占有或者不被他人认可或者这种劳动不能保证自己养家糊口,不能赢得社会尊重,不能换来社会声誉和地位,不能满足自己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时,这种热情必然不能持久。
二、权利与义务不均衡
虽然有《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保障教师权益,但实际上教师权益并未真正得到落实。
大多数学校规章制度多如牛毛,定量和定性考核手法多样,但无论怎么规定,都突出强调学校如何对教师进行管理和控制,基本未能兼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行使权力,如何发挥工作主动性。讲义务多讲权利少,讲服从多讲自主性少。显然未把教师当作教学的主人,视教师为可随意操控的机器人。事实上,相当多的教师也未能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未真正发挥。
三、工作负荷超重
据笔者所知,各地的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尤其是中学教师。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标准”,职工月平均工作天数为20.92天,时间为167.4小时。实际上,小学教师执行双休日制度,月工作时间20—22天,约为187小时左右,中学教师月工作26—28天,平均每天工作12—15小时,远超国家标准。绝大多数教师长年累月重复着每天“早六晚十”披星戴月的工作节律和“学校——住地”两点一线的生活路径,处于单调枯燥的工作状态中。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和来自于家长、学生、领导、同事等方面的压力,给教师身心造成极大损害,相当比例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据2001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内2292名教师调查后发现,90%的教师有工作怠倦感,40%教师有心理健康问题,2.5%的教师有心理疾病,20%教师有生理健康问题,患有各种职业病(如咽喉炎、腰椎颈椎疾病、脱发、高血压、神经性失眠等)。教师队伍的平均寿命也低于全社会成员的平均值。
四、评价体系粗糙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衡量教师劳动的绩效,本应该全面、客观、准确、细致,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兼顾,定量和定性评价兼顾。但实际运作中,重智轻德,简单地把考试成绩、升学比例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忽视了教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多样性问题同一化衡量。特别是行政干预、主观臆断、人为的感情好恶等损害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公正性,于是出现了钻营取巧者得利,踏实肯干者吃亏的现象。不少情况下的教学评价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不仅不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反而挫伤部分同志的积极性,腐蚀了教学风气,恶化了育人环境。
五、竞争机制不公
由于行业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大多数教师的政治生命黯淡无光,在晋级晋职和提拔任用方面多受限制机会甚少,能有机会得以提升的教师凤毛麟角,成为名师更是少见。于是大多数教师把眼睛盯在职称晋升、荣誉授予、奖金发放等方面。实际情况是教育领域绝非净土,在职称评定、职务任用、荣誉授予、岗位安排、津贴发放等方面,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留有太大的弹性空间,缺乏公开公正和透明的机制,往往成为权力、金钱、女色的交易场,诡诈的角斗所,有的教师通过不正常手段谋取职位、捞取荣誉并屡屡成功,极大地损害了荣誉称号、职务、职称称号的信誉和权威。这种现象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它对教育界人文环境的污染,对教师人格的扭曲不可小视,这也成为近年来教师职业在全社会成员中的认可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招致其它社会成员的误解也就在所难免。有人据此片面地认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整体下滑,有的甚至借此妖魔化教师。因此,加强制度建设、细化评审规则、规范运作程序、限制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强化客观硬件、弱化主观色彩、加强群众监督、增加透明度、赋予每个教师申诉和辩解等权力迫在眉睫。这对于净化育人环境增强教育合力具有重大意义。
六、人才流动受限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其存在价值一方面在于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传播价值传递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在于通过劳动付出,获取自身及其家庭生存发展的物质要素,实现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发展需要。如果这些正当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则教师必然考虑寻求能优先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才的流动问题。而当前各地常常采用拒发公函、扣压文凭、扣压档案、扣发工资奖金等行政手段,阻挠正常的人才流动。其结果要么使部分教师非正常离职给他们在新单位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要么使部分教师屈于压力心怀不满地滞留原地,消极懈怠地应对工作,当然也就不会有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的激情。这于国家、于学校、于教师、于学生都极为有害,也是教育事业的隐性损失。因此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要改变衙门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理念。通过改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以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发展空间狭窄
繁重的工作负担和家庭生活压力,使绝大多数教师在学识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难有长进或长进甚微。加之,职称晋升缓慢、职务升迁无望、学历提高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机械循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成就感差、工作进取心弱、职业怠倦感强烈,心理问题严重。应该说教师劳动并非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复杂的多样的创造性过程。但由于发展空间狭窄、人生前途渺茫,因而工作激情不足、前进动力不强、实践反思不够、创新精神缺乏。在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工作状态等方面往往带有明鲜的职业烙印。因此,社会有识之士应帮助教师明确发展目标,在职务提拔、职称晋升、学历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教学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知名度方面多给教师机会,并吸引教师参与到管理层中,使教师能永远看得见希望,追赶希望,燃起发展的激情,产生前进的动力,从而战胜心理怠倦和惰性。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和心理指导,提升教师应对压力的能力,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障碍,正确对待荣誉得失,形成并强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八、德育智育脱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可见,传道是为师的首要任务,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会知识本身更重要。但由于体制原因,近年来教育的功利性日益加强,相当多的教师教书而不育人,重智轻德,育教分离。过分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弱化教育的人文性,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而且降低了教育的效度。因此为师者要转变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方法,正确定位自身职能,切实起到“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促进者,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协调者”的作用,这是时代对每个教师的要求。
作为教师既然承担起教育的重担,也就肩挑着民族的未来,理应服从教育大局,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教育管理人员也应该切实了解教师现状,树立平等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师队伍才能如源头之水活力永存,教育事业才能如高升之日蓬勃发展。
C. 教育管理专科有哪些课程
1、教育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电视课6,5学时,录音课4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基本原理,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中小学教学,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课外教育,班主任工作,中小学教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管理概论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电视课2.5学时,录音课9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管理者、管理职能、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的基础知识,以及中外管理思想举要等。
后续课程:学校管理。
3、学校管理
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录像课2学时,录音课10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以阐明学校管理职能和实务为我国中小学管理者提供具体的管理规范、方法和手段,提高其管理水平;以可操作的技能训练规范并强化中小学校管理者的基本功,全面而有效地提高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中小学校的能力。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广大的基层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和地方教育行政干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学校管理一般理论、学校管理实务和学校管理技能三大部分。设为25个学习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管理思想,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学校管理组织制度,学校管理目标和目标管理,学校管理过程,学校管理原则和方法,学校领导与班子建设;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教师工作管理,学生工作管理,教育科研管理,总务工作管理,学校公共关系;学校领导决策,学校工作计划、总结,考察与考察报告,领导听课与评课,组织与主持会议,领导沟通与协调,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等。
先修课程:教育学、管理概论。
后续课程:学校管理心理、教育行政概论。
4、学校管理心理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录音课10学时,电视课4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比较系统地获得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理解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规律,学会并掌握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培养学员具有运用心理学规律分析与解决学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个性心理与管理;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教师心理与管理;学校群体心理;学校人际关系;学生心理与管理;学校领导心理;学校组织与组织文化。
先修课程:教育学、管理概论、学校管理。
后续课程:教育行政概论、教育法制基础。
5、教育行政概论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录音课1学时,电视课2学时(4个25分钟的标准本)。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教育行政概论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有关知识。能理解教育行政概论中所概括的对教育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能运用教育行政概论中所揭示的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教育制度、课程行政、教育人事行政、教育财政、教育设施、教育立法与执法、教育规划、教育督导、教育评估、教育行政的国际比较。
先修课程: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心理。
后续课程:教育法制基础。
6、教育法制基础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4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能够掌握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使学校管理步入法制建设的轨道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导言、教育法概述、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法律救济、学校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等。
先修课程: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等。
7、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和教育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开设次序在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之后。本课程5个学分,计划课内学时90,录音课10学时,IP课程4个,开设一学期。
教育研究方法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内容: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设计,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设的统计推断,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的评价。
本课程的文字教科书采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8.《英语I(1)》
课程性质:必修、统设,3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掌握1,100词左右的常用词汇(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600词)和相关的常用词组;能听懂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教学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谈;能读懂所学词汇和语法范围内的故事、短文及通知、便函等;能够用便条转达具体信息,写出简短的私人信函。同时,本课程通过提供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这些国家的了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媒体
(1) 文字教材:
《开放英语1》、《开放英语综合练习1》。
主教材《开放英语1》共18个学习单元(Unit),每单元分为3个部分(Session),每个部分由若干活动(Activity)组成,但其中6、12、18单元为复习与自测单元,结构上略有不同。主教材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每单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语言要点、文化点滴、导学帮助、学习技巧、学习小结、词汇学习、录音文本、练习答案、复习自测等内容。每单元的学习量约为3学时。
《开放英语综合练习1》是《开放英语1》的配套教材,其内容与主教材相对应,在进一步巩固主教材所学内容的同时,加强语音语调学习,扩展词汇量及语法点,补充综合练习。此外还设计了"轻松时刻"这一板块,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每单元的学习量约为1学时。
(2)音像教材
a. 录音带/CD 2盘/2张
b. 录像带 18讲(每讲50分钟)
c. 磁带 4盒
9.《英语I(2)》
课程性质:必修、统设,3学分。英语I(2)有文字教材两本:《开放英语2》、《开放英语综合练习2》。
主教材《开放英语2》共18个学习单元(Unit),每单元分为3个部分(Session),每个部分由若干活动(Activity)组成,但其中6、12、18单元为复习与自测单元,结构上略有不同。主教材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每单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语言要点、文化点滴、导学帮助、学习技巧、学习小结、词汇学习、录音文本、练习答案、复习自测等内容,还有虚拟导师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设计上加强了助学、导学内容,对各项学习任务给予简明扼要的导学或反馈,以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每单元的学习量约为3学时。
《开放英语综合练习2》是《开放英语2》的配套教材,其内容与主教材相对应,在进一步巩固主教材所学内容的同时,加强语音语调学习,扩展词汇量及语法点,补充综合练习。此外还设计了“轻松时刻”(Now for Something Light) 这一板块,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每单元的学习量约为1学时。
10、《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总学习时数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连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我党、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和决定而开设的,她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公共基础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要求是:全面阐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地位与意义,完整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内容体系,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创新。在此基础上,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真正实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进教材的基础上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新阶段新境界的历史地位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意义;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科学体系;通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创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分析国情的思维方法,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投身于现代化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横向综合性与纵向发展创新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与时效性及实效性的高度统一等鲜明特点,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与学中,必须始终作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过去、现在与未来相连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11、 中国教育简史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其中录音课8时,电视课6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限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历史借鉴。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先秦时期的教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教育,宋元时期的教育,明清时期的教育,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国民党统治地区的教育,共产党领导下的老解放区的教育。
12、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专科)的限选课程。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以教育问题而不是学科体系为线索,针对中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分析与比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我国与国外教育改革的进程与特点,并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改革新思路、新经验和典型案例的介绍,使学生建立改革与创新的意识,提高参与教育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中外基础教育改革概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基础教育中的德育改革;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实践 ; 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
13、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各专业的省开课,它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Me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00)。课程总学分:4;课程总学时:72;实验学时:45。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性能、特点和基本组成,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掌握最新、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具有应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一般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作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
14、公共关系实务
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是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方向)”专科的一门选修课。公共关系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公共关系实务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与其它学科有交叉;学科新、发展快;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强调实务性。课程总学分:3,课程总学时:54。
课程设置目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实务在理论上对社会组织提出的指导原则和在实践上对这些组织提供的全方位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所接纳。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社会组织,不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而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公共关系实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各类社会组织、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历史重任。开设此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即应当把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放在比让学生多掌握和记住知识更为重要的地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使学员通过学习,较系统地了解公共关系实务的基本要素;掌握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从而提高学员从事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15、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方向)”专科的一门选修课,共54 课时,3学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作了简单概括分析。然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富有特色的几个方面,即哲学、伦理道德、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作了专题性的介绍和论述。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展望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D. 《中小学教育管理》历年自考试卷及答案
http://www.examda.com/zikao/exercise/E/00456/
E. 如何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体现人本性原则
1.理念先行
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都要全面理解人本管理,把握人本原则的内涵,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要有教育管理服务至上的人性化理念。领导和教师对人本原则的内涵在认识和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树立人本管理理念的同时,需要加强领导和教师的沟通。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中要渗透人本管理的理念。在管理制度中要充分体现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依靠人、发展人的人本价值。
2.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即鼓励学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让师生参与教学管理能有效提高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创设参与机制,鼓励师生参与管理。通过完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开辟学生提建议、反映意见的多种渠道,为师生参与管理提供环境。总之,依据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发展的规律,面对现代学校系统诸多管理要素和内外关系,进行计划、组织、调控等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
3.有效激励
人本管理是一种柔性管理,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时人本管理讲究效率和效益。建立人性化的激励制度,能达到促进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目标。激励的有效形式有自我激励、评价激励、成就激励、情感激励等。学校在教师的工作安排上注重教师间的科学组合,让教师的知识能力互补,扬长避短,形成整体优化的组织,让他们在工作中自我承认、自我激励。在教学管理中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师生的评价,准确的评价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4.与时俱进
人本管理不是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变化,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实施人本管理。利用计算机开发或引进教务系统管理软件,将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将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室管理、考务管理等工作纳入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既能减轻人力劳动,又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F. 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信息社会对学校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包括 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管理的任务有:
1、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
2、建立和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及人员的作用。
3、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
4、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改革。
5、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
主要内容有:
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教师教学的过程是由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评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学生学的过程是由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和运用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方法,通过计划、招待、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业务管理
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监控管理
教学监控分为教学质量监控(可归科组管理)和教学过程监控(可归年级管理)。所谓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根据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对教学的过程和情况进行了解和监测,找出反映教学质量的资料和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存在问题的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监控是过程,评价是结果,目的是促进。
G. 中小学教育管理的书是不是改版了(自考的书)
考虑到成人自考的特点,这个标准还只相当于全日制普通高校同类专业本、专科生结业水平的标准。因此,自学考试的每套试题必须体现这个标准,也就是说要达到这个标准规定的难度和深度。应当说,这个标准既符合于自学考试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规格要求,同时也体现了自学考试的特点。具体反映这个标准的就是考试大纲。命题深度、难度就是按大纲的要求来确定的。
H. 中小学教育管理管理信息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系统也就是说学校真的需要什么管理系统,急需的,有用的
数据中心会对全校需要共享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分类管理,为学校各部门提供统一的基础资源。教务管理系统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开课 / 排课、选课、成绩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多个环节。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学校的日常收费工作,建立统一的收费项目,学生的信息资料管理以及与财务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单据信息输入之后,系统会自动产生会计凭证,并结算出会计总帐、明细帐、报表,并能打印出财政统一的收费收据,使各项收费清晰明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结合条形码技术,赋予每个实物一张唯一的条码资产标签,从资产购入学校开始到资产退出的整个生命周期,能针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人事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学校人事管理的效率,实现从原来的单一行政管理职能到高效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转变。
I. 河南省中小学教育管理如何上传教师头像。点选择文件不动。
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因为服务器的原因或者优化设计不到位,如果长期如此,那么你可以联系相关开发人员或者管理人员。
J. 中小学教育管理软件系统那个公司开发的好
中小学教育管理软件系统那个公司开发的好
现在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是有很多的,我们公司也是可以开发教育软件,但是选择软件公司不能单看是否出名,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下面根据我们多年的教育软件开发经验来为大家进行介绍。
三、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一个项目的成功开发,需要不同领域的开发人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指的就是在同一个开发周期里,团队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或删减一些开发人员,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来作出实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