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对小学生的偷盗行为进行教育
一、前言
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往往是班级经营中一项恼人而棘手的工作,它甚至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而其棘手之处乃在于若班级中有同学遭窃,却因无法抓出行窃的同学时,恐将造成同学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严重打击班级秩序,即便查获偷窃同学,老师亦需适当处理应变,并协助同学改过。有道是:「细汉偷摘瓜,大汉偷牵牛」,所以积极预防的工作更是不容忽视。以下我们将就偷窃行为类型、成因、预防与辅导方法等方面加以探讨。
二、偷窃行为的类型
在探究青少年偷窃行为成因前,我们可先参照台北市士林地方法院和青少年辅导委会(民74)根据青少年偷窃事件的性质,将青系年偷窃行为分为十种类型:因情绪冲动受物质引诱而不能克制的冲动型;因家贫且父母疏于管教,急需物品而偷窃的经济型;为反抗社会不公平而报复的反抗型;为减轻内心紧张的强迫型;在意识模糊状态下不能克制冲动产生的癫痫型;自我堕落的堕落型;受英雄主义支配而为团体做事的集体型;缺乏法律常识及物权观念的无知型;以及物质欲望过高的占有型。
三、偷窃行为的成因
根据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青少年偷窃行为的产生有几个原因,大致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可分为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自动神经系统不平衡,内分泌的失调以及体型上的畸形或官能上的缺陷。这些生理因素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或自我概念,进而产生适应困难的现象,有些青少年因而走上偷窃之路。心理因素则包括:(一)占有欲的需求:当青少年不能拥有同侪或其它人所拥有的东西时,就会使用「不告而取」的方式,设法取得他想拥有的东西。(二)爱的需求:当青少年得不到父母师长的爱,经常遭到拒绝,就可能以偷窃,企图补偿因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三)被承认的需求:青少年为了得到同侪的承认,或反应同侪的压力,会以偷窃方式取得财物与同侪分享。这种不当行为,说明了青少年在群体中有强烈不适应的感觉。此外,青少年有时会为了加入帮派而被要求偷窃,因为偷窃是加入帮派的一种仪式。(四)好逸恶劳:行为受享乐原则的支配,凡事都想不劳而获,容易受物质的引诱,如果加上侥幸的心理,就会采取偷窃的方式,以供自己的享乐。(五)不正常的情绪发泄:偷窃不是因为个人所需或金钱价值,也非表达忿怒或报复,而是一种强迫性行为,从偷窃中获得快感。
除了上述个人因素外,环境因素亦助长了偷窃行为的发生,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例如:(一)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促使子女向同侪负向次文化认同,形成反社会行为。(二)父母过于放任,对子女偷窃行为纵容,使子女逐渐养成从事偏差行为而觉得无所谓的态度。(三)父母过于严苛,过度管制零用钱,使子女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起盗心,或者子女遗失财物时,为了免受责罚,而去偷窃他人财物顶替。(四)父母本身即从事偷窃等不正当行业,子女从小耳濡目染,根本不觉得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
在学校方面,则可能因为(一)学校道德教育偏重教条的灌输,忽视行为的实践。(二)课程设计不当,学生在学业上缺乏成就感,以致课业适应不良。(三)学校忽略法律常识教育。(四)学校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器材,或没有足以吸引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精力无法宣泄。(五)同侪朋友引诱,相互认同模仿。
在社会因素方面,因为(一)社会急功近利,政治生态畸形发展,社会风气不良,误导了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判断。(二)大众传播媒体过于详实描写窃盗行为,无形中传授了偷窃技巧。(三)传统守望相助精神荡然,给予偷窃可行机会。(四)正当休闲场所太少,而不正当场所的诱惑太多,或意志不坚的青少年沈沦其中而步上偷盗犯罪之途。(五)青少年处于都市之较贫穷低下地区,受到低社会阶层青少年次文化的熏染,养成强悍、粗鲁、聪明、狡猾、宿命的性格,反抗法律规章,藉偷窃追求刺激。
四、预防与辅导方法
面对青少年偷窃行为,在预防方面,各校辅导室可根据现有人力与物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加强亲职教育。二、增加学生法律常识,使学生了解普通窃盗、加重窃盗或常业窃盗之法律刑责。三、利用价值澄清法讨论偷窃等偏差行为,导正学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四、加强青少年之自我观念、自我控制力、发展健全之超我、以及愿望不能满足或遭遇挫折时,应如何转化寻求其它合法之替代。五、关心与接纳学生。六、从观察、晤谈、测验及作文等方面收集资料以了解学生是否有偷窃等偏差行为。另外对于被偷窃之学生应教导其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务。七、建议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注意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上能获得成就感。
在辅导方面,要先了解青少年的偷窃行为是偶发性的还是习惯性的,其次要了解偷窃的动机及背景,在矫正青少年的偷窃偏差行为时,「行为改变技术」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例如使用增强原理施予行窃者嫌恶刺激,要求行窃者送回窃取物外,再加一样价值相当的东西的过度矫正法、大量提供行窃者需求以造成其身心上不舒服的饱足策略法、减轻压力的松弛训练法、以及模仿抑制与角色扮演法等。
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矫正偷窃行为时,「自我管理方案」是可使用的技术,首先要协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偷窃动机是什么?有什么不能满足的需要?其次协助青少年找出最易导致其偷窃行为产生的情境,最后再帮助青少年找出克服偷窃行为的方法,例如,请老师经常提醒,请父母随时检查。利用自我核查、自我酬赏、自我契约及刺激控制等自我管理的策略来改变偷窃行为。
对于如何改变造成青少年偷窃的偏差观念,Meichenbaum(1986)的「自我指导治疗」是可行的方法。透过认知重建,青少年要改变其自我内在语言,以新的观点看自己的问题,观察造成自己偷窃行为的内在语言是什么?然后学习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适当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内在语言,再学习更有效的因应技巧,并在现实生活情境里加以练习。在使用上述技巧时,可利用现实治疗法的技术,鼓励青少年注意其「现实」责任以及对与错的问题。
五、参考现实治疗法老师可采用的因应措施
现实治疗法最主要的需求就是爱与自尊的需求,强调个体如果接受爱或给予爱,则会产生适度的成功,由爱会使个体产生成功的动机和自我价值。在爱与自我价值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我认同,而且将走向成功的途径。注重「现在」和「行为」,老师引导学生,使其能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且面对现实,实现自己的需求,而不侵犯到别人。强调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依据现实治疗法,我们认为老师应强调的辅导特质有:
1. 重视现在行为,而非情感与态度:
不依赖领悟法去改变态度,而是认为行为与态度两者是相对的。行为改变,态度亦随之改变。
2. 强调现在,不重视过去:
着重学生的实力、潜能、成功与积极特质,不赞成就学生过去之历史提出讨论。
3.强调价值判断:
强调学生须对目前的行为性质做价值上的判断,并且决定什么是造成生活中失败的因素。
4.不重视转移:
认为转移乃是老师用作自庇的一个方法,此种转移方式无法与学生产生积极的人际关系。
5.强调意识,排斥潜意识:
强调潜意识即是避开学生不负责的核心问题,并且给他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就负责而言,潜意识是不富意义的。
6.排除惩罚:
反对采取惩罚,而以经验代替惩罚,使学生去经验行为的自然结果。
7.强调责任的观念:
使学生知道他们可以使用能力去满足一己的需要,但不能陷他人于不义」。即为所谓的责任观念。
◎对于偏差行为(如偷窃),老师可采用的具体处理方法:
1. 教导 ( Teaching)
教导学生能接受责任的观念,使其能从日常生活中采取较佳途径,期能满足需要,必要时应给予直接的说明。
2. 示范 (Modeling)
老师提供自己给学生作为模仿的对象,鼓励他们学习有关责任的问题及需求的满足等事项,并应用到学生处理问题的情境。
3. 涉入 (Involvement)
老师以拟情、尊重、温暖、灵犀相通等方法尽力与学生产生心理的融合,学生投入辅导的过程中。
4. 设限 (Setting)
设限,是指限制辅导的时间以及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限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效率。
5. 对质 (Confrontation)
使学生用负责及睿智的方式,表达出不同的见解,以建构自我观念。对质的目的即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一致,而能独立采取行动,并向自我挑战。
6. 角色扮演 (Role Playing)
使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反应或观感,并习得适当行为。
7. 建立契约 (Planning)
老师须与学生共同制定,明白指出哪些工作或行为需在何时完成也指明奖赏。
8. 经验分享 (Experience Sharing)
老师提供本身相似经验或其它真人案例,向学生描述并解释。使学生对其目前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并提供他们一个参考架构,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9. 具体目标实现的监督 (Pinning Down)
计划中各阶段所提出行为目标的细节明确,促使学生实践力行。
10. 鼓励 (Encourage)
强调个人有爱与被爱的需求、自我价值感的需求,老师的鼓励对于学生该两种需求的满足不无影响。可使用代币制。
11. 团体方式 (Grouping)
有偏差行为的学生在团体中,经由相互的讨论而了解责任,并将责任的涉入分享给成员,使成员学习解决问题。藉对过去事情或罪恶的判断,将可于此时此刻确认其过去失败而产生另一新的做法。如此,犯罪者参加团体后,归属的需求会获得满足,使犯罪者产生一致性的责任行为,而达到适应的需求,进而获得快乐与成功。
六、结语
因此,我们发现学生偷窃行为的形成背景与动机实在是包罗万象,而其中许多预防与辅导的工作,更需仰赖老师与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无间,才得以施行。唯有如此,方能彻底维护班级的整体秩序与良好互动。
B. 如何教育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
“老师, 我的学具盒不见了。” “上体育课前还在抽屉里,下课后我就发现不见了。” “是红色的小鱼形状的。”看着W学生着急的样子,我安慰她说:“现在快上课了,等放学后我再帮你找好吗?”W学生点点头,疑虑重重地去上课了。 在这之前也有学生反映丢失了铅笔、橡皮等东西。班里出了偷拿别人东西的学生,而且不好确定是谁。前几次我号召学生们给“拿错东西”的同学一个改过的机会,让他悄悄地把东西送还给失主。结果丢失的东西没找到,班上还是有人丢东西。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因此大受影响,长期这样肯定会助长偷东西学生的侥幸心理。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我决定立即采取行动。 快放学时我到教室门口等着,放学铃声一响,我就走进教室开始查找W学生的学具盒。 我先清了清嗓子,极力表现出镇静,声调平和地对学生们说:“是不是谁不经意间把W学生的学具盒装错了,快找找自己的书包,兴许就出来了。”听了这话,学生们纷纷打开书包检查,“没有”“没有”的回答声不断传入我耳中。 我的思维飞速运转,想着对策。我暗下决心,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再次清清喉咙,把声音提高了:“这事儿我会一查到底,请同学们打开书包我来检查!”刚查了几个学生就听见S学生喊:“老师,我在地上捡到了一个学具盒!”学生们的目光都转移到S学生手中学具盒上,W学生惊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学具盒!”。 东西找到了,我悬着的心一下子落了下来。出此下策,只是想给偷拿别人东西的学生一个警告。我从心里不希望是哪个学生“犯的”。 一个多星期后的中午,L学生的奶奶气冲冲地冲到办公室,气呼呼地说:“S学生偷了她孙女的橡皮泥。”我请她先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找来L学生问话:“你亲眼看到S学生偷你的橡皮泥了吗?”L学生说:“没有,可是S学生书包里有一盒和我一模一样的橡皮泥。”“光凭这一点不能断定S学生偷了你的橡皮泥,外面买的橡皮泥都是差不多的,等我调查清楚了再说。”见我这样说L学生奶奶的态度缓和了下来。我心里有了数,但为了给S学生留点面子,我让L学生的奶奶先回去,并保证一定会给她一个交待。送走了L学生的奶奶,我又立刻找S学生到办公室谈话。 “你有没有拿L学生的橡皮泥?”我十分严肃地问她。 “没有。”她低着头小声说。 “难道还要我到你的书包里搜吗?”我气愤地说。 “老师,是我拿的。”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流淌了下来。 “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买了橡皮泥没有?”“买了。” 默不作声,低着头。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我顿了顿,接着说:“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批评,反而还夸他能干。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更加夸奖他。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大成小伙子了,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这时,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他母亲马上走了上去,儿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杀头之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时,如果你能打我一顿,今天我何至于落到这种可悲的结局,被押去处死呢?” “看到别人的东西好,就偷偷拿走占为己有。慢慢地养成了环习惯,发展下去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经过教育S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犯的错误,哭着说:“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 “我想把橡皮泥还给同学L ,并向她道歉。”S学生得到了L学生的原谅,我也表示会为她在班上保密。 经过再三考虑,我把这件事告诉了S学生的妈妈。她的妈妈很重视对S学生的教育,也很配合我的工作,还主动与我联系了解S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在我们的共同教育与督促下S学生慢慢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学生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我作为班主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是非观念差,占有欲、好奇心强,看到别人的东西好就想占为己有。小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过错行为大都还未定型,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教育是可以转变的。 对待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首先,改善师生、生生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指责与嘲笑,他们往往比较敏感、有戒心、敌意,常常认为周围的人是厌弃自己的。甚至对真心实意教育他们的老师,也常常采取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态度。为了消除学生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要改善师生关系,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入情入理方能温暖学生的心。同时还要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同学,使他们在集体的温暖中受到教育,消除对立情绪,增强人际信任感。其次,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学生的某些错误行为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或“是非不分”造成的。因此,对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进行矫治,必须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开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教育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偷窃是不正确的、不道德的,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今日小偷小摸,就有可能在将来会大偷大摸,走上犯罪的歧途,从而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第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当学生出现小偷小摸行为时,教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的。同时提醒家长注意教育方法,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发现孩子拥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一定要追查清楚。第四,锻炼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小学生往往缺乏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因此在矫正过错行为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诱因的干扰,错误行为出现反复。有偷窃习惯的孩子,在新的行为尚未巩固时,当他看见有偷窃机会,又会“不由自主”地行窃。一般来说,在矫正小偷小摸行为的初期,适当地控制外部条件,如让班里的学生学会保管好自己的东西;不允许学生单独在教室里活动,帮助他们避开某些直接诱因是必要的。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当学生已经转变到一定程度时,可故设陷阱,暗自监督,增强学生抵抗诱惑的能力。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赞赏,从而形成独立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总之,只有找出原因,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矫正学生的小偷小摸行为。个别学生的这种行为可能会有反复,只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学生总有一天会转变的。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责任。邹金锐
C. 如何处理小学生偷盗事件
一、前言
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往往是班级经营中一项恼人而棘手的工作,它甚至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而其棘手之处乃在于若班级中有同学遭窃,却因无法抓出行窃的同学时,恐将造成同学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严重打击班级秩序,即便查获偷窃同学,老师亦需适当处理应变,并协助同学改过。有道是:「细汉偷摘瓜,大汉偷牵牛」,所以积极预防的工作更是不容忽视。以下我们将就偷窃行为类型、成因、预防与辅导方法等方面加以探讨。
二、偷窃行为的类型
在探究青少年偷窃行为成因前,我们可先参照台北市士林地方法院和青少年辅导委会(民74)根据青少年偷窃事件的性质,将青系年偷窃行为分为十种类型:因情绪冲动受物质引诱而不能克制的冲动型;因家贫且父母疏于管教,急需物品而偷窃的经济型;为反抗社会不公平而报复的反抗型;为减轻内心紧张的强迫型;在意识模糊状态下不能克制冲动产生的癫痫型;自我堕落的堕落型;受英雄主义支配而为团体做事的集体型;缺乏法律常识及物权观念的无知型;以及物质欲望过高的占有型。
三、偷窃行为的成因
根据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青少年偷窃行为的产生有几个原因,大致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可分为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自动神经系统不平衡,内分泌的失调以及体型上的畸形或官能上的缺陷。这些生理因素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或自我概念,进而产生适应困难的现象,有些青少年因而走上偷窃之路。心理因素则包括:(一)占有欲的需求:当青少年不能拥有同侪或其它人所拥有的东西时,就会使用「不告而取」的方式,设法取得他想拥有的东西。(二)爱的需求:当青少年得不到父母师长的爱,经常遭到拒绝,就可能以偷窃,企图补偿因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三)被承认的需求:青少年为了得到同侪的承认,或反应同侪的压力,会以偷窃方式取得财物与同侪分享。这种不当行为,说明了青少年在群体中有强烈不适应的感觉。此外,青少年有时会为了加入帮派而被要求偷窃,因为偷窃是加入帮派的一种仪式。(四)好逸恶劳:行为受享乐原则的支配,凡事都想不劳而获,容易受物质的引诱,如果加上侥幸的心理,就会采取偷窃的方式,以供自己的享乐。(五)不正常的情绪发泄:偷窃不是因为个人所需或金钱价值,也非表达忿怒或报复,而是一种强迫性行为,从偷窃中获得快感。
除了上述个人因素外,环境因素亦助长了偷窃行为的发生,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例如:(一)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促使子女向同侪负向次文化认同,形成反社会行为。(二)父母过于放任,对子女偷窃行为纵容,使子女逐渐养成从事偏差行为而觉得无所谓的态度。(三)父母过于严苛,过度管制零用钱,使子女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起盗心,或者子女遗失财物时,为了免受责罚,而去偷窃他人财物顶替。(四)父母本身即从事偷窃等不正当行业,子女从小耳濡目染,根本不觉得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
在学校方面,则可能因为(一)学校道德教育偏重教条的灌输,忽视行为的实践。(二)课程设计不当,学生在学业上缺乏成就感,以致课业适应不良。(三)学校忽略法律常识教育。(四)学校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器材,或没有足以吸引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精力无法宣泄。(五)同侪朋友引诱,相互认同模仿。
在社会因素方面,因为(一)社会急功近利,政治生态畸形发展,社会风气不良,误导了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判断。(二)大众传播媒体过于详实描写窃盗行为,无形中传授了偷窃技巧。(三)传统守望相助精神荡然,给予偷窃可行机会。(四)正当休闲场所太少,而不正当场所的诱惑太多,或意志不坚的青少年沈沦其中而步上偷盗犯罪之途。(五)青少年处于都市之较贫穷低下地区,受到低社会阶层青少年次文化的熏染,养成强悍、粗鲁、聪明、狡猾、宿命的性格,反抗法律规章,藉偷窃追求刺激。
四、预防与辅导方法
面对青少年偷窃行为,在预防方面,各校辅导室可根据现有人力与物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加强亲职教育。二、增加学生法律常识,使学生了解普通窃盗、加重窃盗或常业窃盗之法律刑责。三、利用价值澄清法讨论偷窃等偏差行为,导正学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四、加强青少年之自我观念、自我控制力、发展健全之超我、以及愿望不能满足或遭遇挫折时,应如何转化寻求其它合法之替代。五、关心与接纳学生。六、从观察、晤谈、测验及作文等方面收集资料以了解学生是否有偷窃等偏差行为。另外对于被偷窃之学生应教导其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务。七、建议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注意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上能获得成就感。
在辅导方面,要先了解青少年的偷窃行为是偶发性的还是习惯性的,其次要了解偷窃的动机及背景,在矫正青少年的偷窃偏差行为时,「行为改变技术」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例如使用增强原理施予行窃者嫌恶刺激,要求行窃者送回窃取物外,再加一样价值相当的东西的过度矫正法、大量提供行窃者需求以造成其身心上不舒服的饱足策略法、减轻压力的松弛训练法、以及模仿抑制与角色扮演法等。
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矫正偷窃行为时,「自我管理方案」是可使用的技术,首先要协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偷窃动机是什么?有什么不能满足的需要?其次协助青少年找出最易导致其偷窃行为产生的情境,最后再帮助青少年找出克服偷窃行为的方法,例如,请老师经常提醒,请父母随时检查。利用自我核查、自我酬赏、自我契约及刺激控制等自我管理的策略来改变偷窃行为。
对于如何改变造成青少年偷窃的偏差观念,Meichenbaum(1986)的「自我指导治疗」是可行的方法。透过认知重建,青少年要改变其自我内在语言,以新的观点看自己的问题,观察造成自己偷窃行为的内在语言是什么?然后学习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适当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内在语言,再学习更有效的因应技巧,并在现实生活情境里加以练习。在使用上述技巧时,可利用现实治疗法的技术,鼓励青少年注意其「现实」责任以及对与错的问题。
五、参考现实治疗法老师可采用的因应措施
现实治疗法最主要的需求就是爱与自尊的需求,强调个体如果接受爱或给予爱,则会产生适度的成功,由爱会使个体产生成功的动机和自我价值。在爱与自我价值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我认同,而且将走向成功的途径。注重「现在」和「行为」,老师引导学生,使其能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且面对现实,实现自己的需求,而不侵犯到别人。强调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依据现实治疗法,我们认为老师应强调的辅导特质有:
1. 重视现在行为,而非情感与态度:
不依赖领悟法去改变态度,而是认为行为与态度两者是相对的。行为改变,态度亦随之改变。
2. 强调现在,不重视过去:
着重学生的实力、潜能、成功与积极特质,不赞成就学生过去之历史提出讨论。
3.强调价值判断:
强调学生须对目前的行为性质做价值上的判断,并且决定什么是造成生活中失败的因素。
4.不重视转移:
认为转移乃是老师用作自庇的一个方法,此种转移方式无法与学生产生积极的人际关系。
5.强调意识,排斥潜意识:
强调潜意识即是避开学生不负责的核心问题,并且给他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就负责而言,潜意识是不富意义的。
6.排除惩罚:
反对采取惩罚,而以经验代替惩罚,使学生去经验行为的自然结果。
7.强调责任的观念:
使学生知道他们可以使用能力去满足一己的需要,但不能陷他人于不义」。即为所谓的责任观念。
◎对于偏差行为(如偷窃),老师可采用的具体处理方法:
1. 教导 ( Teaching)
教导学生能接受责任的观念,使其能从日常生活中采取较佳途径,期能满足需要,必要时应给予直接的说明。
2. 示范 (Modeling)
老师提供自己给学生作为模仿的对象,鼓励他们学习有关责任的问题及需求的满足等事项,并应用到学生处理问题的情境。
3. 涉入 (Involvement)
老师以拟情、尊重、温暖、灵犀相通等方法尽力与学生产生心理的融合,学生投入辅导的过程中。
4. 设限 (Setting)
设限,是指限制辅导的时间以及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限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效率。
5. 对质 (Confrontation)
使学生用负责及睿智的方式,表达出不同的见解,以建构自我观念。对质的目的即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一致,而能独立采取行动,并向自我挑战。
6. 角色扮演 (Role Playing)
使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反应或观感,并习得适当行为。
7. 建立契约 (Planning)
老师须与学生共同制定,明白指出哪些工作或行为需在何时完成也指明奖赏。
8. 经验分享 (Experience Sharing)
老师提供本身相似经验或其它真人案例,向学生描述并解释。使学生对其目前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并提供他们一个参考架构,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9. 具体目标实现的监督 (Pinning Down)
计划中各阶段所提出行为目标的细节明确,促使学生实践力行。
10. 鼓励 (Encourage)
强调个人有爱与被爱的需求、自我价值感的需求,老师的鼓励对于学生该两种需求的满足不无影响。可使用代币制。
11. 团体方式 (Grouping)
有偏差行为的学生在团体中,经由相互的讨论而了解责任,并将责任的涉入分享给成员,使成员学习解决问题。藉对过去事情或罪恶的判断,将可于此时此刻确认其过去失败而产生另一新的做法。如此,犯罪者参加团体后,归属的需求会获得满足,使犯罪者产生一致性的责任行为,而达到适应的需求,进而获得快乐与成功。
六、结语
因此,我们发现学生偷窃行为的形成背景与动机实在是包罗万象,而其中许多预防与辅导的工作,更需仰赖老师与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无间,才得以施行。唯有如此,方能彻底维护班级的整体秩序与良好互动。
希望能帮带你。
D. 小学生偷东西怎样教育
首先,需要理解,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无论什么原因,偷东西就是错误),再对症下药。(切忌棍棒教育,提倡激励教育!)如果孩子诚实说明原因,应及时给予鼓励!如果撒谎,请先了解,为什么撒谎。
E. 小学生偷东西怎么教育
那就和家长联系,将一个他非常喜欢的物品作为他好好学习、品德高尚的奖品,鼓励他走正道。
F. 具有教育小学生不能乱偷东西的故事
一天下午,两个身穿校服的孩子华华和强强再次走进了一家超市,超市的杨老板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华华和强强在附近一所小学上学,已连续3天放学后来到超市晃悠,久久才会离去,但买的仅是超市摆在门口的棒棒糖, 所以杨老板感觉他们有点怪。
这次,他果然看到华华和强强来到超市最里面的柜台拿了几支笔和几本卡通小本子,并迅速塞进口袋,随后来到超市门口买了两根棒棒糖。
当华华和强强准备只拿着棒棒糖去付款时,杨老板故意笑着指向孩子鼓鼓囊囊的口袋问:“口袋里放的是什么呀?”两个孩子神色慌张,华华故作镇静地答道:“是我平时用的笔和本子。”“哦,你用过的东西看起来特别新嘛。”华华和强强一下子语塞了,都低下了头。
当华华和强强承认偷了东西后,杨老板温和地询问:“你们住哪里?我打电话给你们家长。”可他们始终不吭气。天色渐暗。“不想说就算了吧。饿了吗?我家刚好要吃晚饭,一起吃点吧。”杨老板准备了碗筷,还拆了两包速溶饮料给华华和强强喝。
或许是心有愧疚,两个孩子吃了几口便停下了。“记住,‘小偷针,大偷金’,以后不能做这种事情。”杨老板拍了拍他们的背,随后联系了警察,在警察的帮助下,他们一起把强强和华华送回了家。
后来了解到,华华和强强分别只有八岁和九岁。最后,家长刘女士对杨老板没有斥责孩子的做法深为感动:“没想到杨老板居然没声张,也没有伤孩子们的自尊心。”这两个孩子也有所感悟,脸红红地向家长表示以后不再偷东西了。
(6)小学生教育偷盗扩展阅读:
从小学到中学,常听说班里丢东西。起初是丢铅笔、橡皮、刀子、笔记本之类的,后来是丢钱。如今,对一些学生来说,这情形真令人不安和忧虑:不偷不盗可是人应当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啊。如此品行不端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将会怎样?
可回过头来想一想,如今,一些成年人的品行又如何呢?恐怕更令人汗颜。众所周知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层出不穷和无孔不入,说假话办虚事多吃多占贪污受贿现象的逐渐蔓延和日益严重,不正是一些有判断力有自制力的成年人所为吗?
为什么我们这个德育在教育中始终占重要地位的国度,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如今却连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都已丧失?原因可能错综复杂,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多年来养成教育的缺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G. 怎样教育有偷盗行为小孩
个人认为~~小孩拿家长的钱不能称之为盗窃~~毕竟孩子也是家庭的一部分~~ 小学生为什么会偷偷拿家长的钱~最基本的原因就是零花钱不够……可以试着提高点零花钱~但不要让他知道提高零花钱的原因……当然~拿了钱不花的情况也不是没可能…… 作为孩子的家长~你有必要了解一下孩子拿钱花到哪里了~当然不要100%的...指望他自己说出来~即便他说出来也不一定是真的……一般来说拿那些零钱~顶多是买买零食买买小玩艺再不然用于娱乐~~在了解这一点之前还要了解一下孩子是否有个人攒钱的小习惯~有些孩子看着天天要钱~其实他都是存起来不花~~孩子的生活习惯只有家长了解~就看家长细心不细心了…… 上面的了解过之后~再去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里是否有偷拿别人财物之举~了解孩子在学校整体评价如何~~还要了解了解和孩子经常一块玩的那些小朋友~~看看那些小朋友是否是零花钱很多~看看那些小孩是否是好孩子……如果那些小孩只是零花钱比较多~不是坏孩子~最好办法就是说服教育~~小孩的攀比心理还是不能忽视的~~如果那些是坏孩子~那就说服孩子和其少来往~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果孩子在学校里有偷拿别人财物的举动~但是未被老师和同学发现~~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及时的教育好~~这就要求家长不能光顾自己的生意~要对孩子的异常举动或者说是和平时不太一样的举动及时发现~~确保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H. 关于小学生盗窃的法律
年满十四周岁以来上者,才自有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10周岁的孩子不论盗窃多少都不构成犯罪,更何况盗窃金额才几十块钱,此外,这种情况下也不会承担行政责任。
《刑法》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二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偷的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才10周岁,简单地说,就是他扔可核弹,炸死N多人,都是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当然民事赔偿责任,还是需要由其父母承担的。
I. 对于小学生偷窃行为怎样教育有效果
我们应该首先分析孩子的这种行为因为什么出现的 要从根去摸索 一味的暴力作用甚微 希望家长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下面是我找的到一篇文章 希望对你孩子的教育有所帮助
另外真的很想说 现在的孩子确实很难管教 学童教育 任重道远
孩子“偷窃”行为的心理分析及矫正
文章来源:互联网.
“老师,妈妈给我买的新钢笔不见了。” “老师,我放在书包里的零用钱不见了。” 诸如此类的报告在小学生中屡见不鲜,也常令老师们感到头疼,因为这类物品的丢失多半跟学生的“偷窃”行为有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破案”。当然,这里的“偷窃”与法律意义上的偷窃有所不同,有专家研究表明,三年级以下的孩子自我意识还不够明确,他们的“偷窃”只能算是一种不诚实的占有行为。然而,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偷窃”,都是不良品质的表现。卢梭说过:“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那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乃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小学生的“偷窃”行为,及时地进行矫正。
然而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个性,有情感,有思想,光靠严厉的批评是不够的,必须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了解了他们“偷窃”的真正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长期的观察与谈心,我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分析几种典型的心理状态。
1、“我喜欢,我就要!”
小华的行为让很多老师失望:贴纸、玩具车、玻璃弹子等等,只要他看上眼了,就要想方设法居为己有。在家翻父母的口袋,在办公室翻老师的抽屉,在教室里翻同学的书包…….。在与家长的联系中得知,他们的家境虽不富裕,但“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他们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孩子变得任性而娇纵,见到好玩的就要买,在一次次得到满足后,他更加不能约束自己,不管是谁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就要“拿”到手。
2、“怎么,你的钢笔比我的还漂亮?”
谁也不会想到,琦琦会去“偷”两位同学的新文具,因为,她自己拥有的文具比谁都多。她的父母在上海做生意,孩子平时的学习、生活都由亲友照顾,她的父母每次回来都会给她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让她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于是,她的书包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小首饰,小玩艺,还经常送人。她的慷慨在班级里是出了名的。可是现在……通过谈心,我发现问题就出在她父母在金钱上对她的放任态度。父母只知道给孩子钱,却不去指导她如何用钱,因为有钱,看到喜欢的就买,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优越感,自己的东西一定得超过别人,而当她看到别人的文具更新颖,而自己一时又无法买到时,便很生气,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偷”走了别人的新文具。这种“偷”是一种心理偏差的表现。
3、“打游戏机实在是太好玩了!”
小伟旷课了,根据同学们提供的线索,我在游戏房里找到了他。他不敢回家,怕父母打。因为父母早就知道他迷上了游戏机而没收了他所有的零花钱,可是他实在抵挡不住那魔盘的诱 惑,无奈中,他把手伸进了同学的钱包。这种同学的“偷窃”是不良嗜好所致。
4、“没人关心我!”
小玉是个弃儿,养父母在她六岁的时候离异了,又各自组成了家庭并各有亲生,无暇顾及她。在缺少关怀和爱抚的家庭中,她选择了“偷”,“偷”家里的,“偷”同学的,用“偷”来的钱买玩具,买零食,逛公园,寻找着同龄人应有的快乐。这种“偷”是一种对家庭不满的发泄。
5、“都来跟我做朋友吧!”
一个很内向很乖巧的女孩,居然在一个星期里陆续从父母的钱柜里“偷”走了三百多块钱,这些钱是怎么花的呢?一了解才知道,这些钱都用来买了礼品送给同学们了,有的还干脆送钱。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多次谈心后,她终于吐出了心里话:她心里很孤独,渴望有好朋友相伴,可是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她不知如何赢得大家的友谊,于是想出了这样的办法。这样的“偷”是孩子思维不成熟,考虑问题片面造成的。
孩子的心灵纯洁而脆弱,任何过激的言辞、举措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在矫正他们的“偷窃”行为时,必须讲究方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取得家长的配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综观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庭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许多孩子的心理偏差都是家庭教育的失当造成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当孩子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时,没有严加管教,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偷窃”行为;而有些家长粗暴***打骂孩子,或不关心子女,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以至于在错误中越陷越深。因此,我经常耐心的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统一看法,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尊重、信任他们,保护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愿意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他们,有效的做好转化工作。
二、细心观察,防微杜渐
“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孩子的自制力不强,思考问题又比较肤浅片面,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引诱,出现一些小偷小拿,对此,教师千万不可忽视,因为一次得逞,便会使他们心存侥幸,逐步形成习惯。我是这样做的:平时,我要求孩子们学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和零花钱,不丢三落四,养成细心品质。一旦发现有钱物丢失,应立即查找,或报告老师。在调查这类事上,时间是一个关键,越及时越有效。在排查过程中,应多运用心理战术,如:换位思考法,顺水推舟法,个别谈心法,反面教育法等。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动之以情,使他(她)自己露出破绽,承认错误,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事态的发展允许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保密,那么,我一定会坚守诺言。否则就失去了再一次教育他们的机会,他们再也不会相信我。
教师平时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接触,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他们存在不良行为,就能及时指出,及时纠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创设情境,提高抵抗诱 惑的能力
孩子的意志力薄弱,抗诱 惑能力低,因此,在矫正初期,加强管理,切断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必要的。如让孩子避开某些诱因(游戏房、社会、朋友等)。但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因为人们很难完全避开不良影响,即使避开了也很难保证不在新的诱因下再犯错误。因此,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在难以避免的环境和诱因下,具有抗拒诱 惑、坚持正确行为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从思想上耐心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新的情境,锻炼其意志力,在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对小玉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她参与中队活动的准备工作,管理一部分活动经费,当好采购员。同学和老师对她的信任使她工作起来非常负责,也促使她抵*制了金钱的诱 惑,向诚实迈进了一步。
2 L2 e9 |% g+ L' n. |6 z# C
四、重视环境的熏陶
) e+ c, N) u8 ~- K# f5 ]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高尚的班风、校风对孩子的身心起着重要作用。在家里,我要求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形象,如:不贪小便宜,借东西及时归还等;在学校,我经常组织学生们开展集体活动,如:“读书会友”、“辩论擂台”、“好搭档”、“名人名言大聚餐”、“故事会”等,有意识地渗透诚实、健康的心理教育,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使他们在活动中懂得互相尊重,互相信赖,增进友谊。再加上教师自身诚实的言行,高尚的品德,正派的作风,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全身心热爱孩子的真情,使犯过错误的孩子沐浴在真、善、美的道德观念中,在环境的熏陶下,逐步纠正心理偏差,清除不良的品行,培养高尚的情操。
, P7 P, A5 S& y" `
五、正确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 H8 X$ N# U" t' J- l1 c
当我们尽了全力教育,学生在改正了一段时间后,**病又犯时,我们该怎么办?事实证明,要从孩子头脑里清除一种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念,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决不能当孩子出现反复就认为他是一段不可雕塑的朽木,更不要翻老帐,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前一阶段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次审视眼前的学生,寻找更有效的办法,给他们转变的时间和持久的信任。
孩子产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原因是极其复杂多样的,矫正措施远不止这几条,我的分析与探究也不会到此为止。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和我一起来研究这个课题
J. 小学生偷东西怎么办
这是去年在我家开的小超市里抓到的小学生,经常来偷东西,后来被我抓住了,然后我让专他把校服校裤抵押在属我这里,让他回家去拿钱来换,结果后来他就没来过,校服校裤也一直在我手里,后来时间长了,我就把他的校服校裤放在闲鱼上卖掉了,卖了100块钱,也算是补偿他偷东西的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