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孝育是什么意思
您好!
是小学教育吧?
小学教育的意思是
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版础上,
于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权新增设本科专业。
主要是具有中等师范及以上学历的学生所学专业
和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在职小学教师。
其中,
文史类面向文史类教师,理科类面向理科教师。
很高兴为您解答,
祝您生活愉快!
⑵ 怎样进行小学生的孝心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满足孩子的各种要专求。这样一味地惯着孩子,只属会助长他们的娇气,使他们产生“只要索取就能得到满足”的感觉。孝心源于责任,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目前正值暑假,家长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比如让孩子试着安排一天的生活,买菜、洗衣、做饭,让他们感受父母平时的辛苦;还可以带孩子去条件艰苦的山村体验生活,感受幸福的来之不易。只有让孩子真正懂得生活的艰辛,才能更好地培养他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责任心。
⑶ 孝道教育如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有何建议
一、中小学强化孝道教育是现实的要求
1.学生孝道缺失需要补救。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中小学生的孝道缺失是一个普遍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尊老意识缺失。现在好多中小学生的尊老意识日趋淡漠,对长辈或老人不够尊重和理解,有的甚至恶言相对;二是养老行为的缺失。有好多青少年只会要求父母照顾自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一切全为他服务。有人这样概括:“爷爷是仆人,奶奶是佣人,孩子是主人。”孩子很少照顾父母和老人;三是敬老感情缺失。一些中小学生在家很少问候、关心父母,很少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关爱。孝道缺失,不仅影响到中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也影响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问题,社会和家长都普遍呼唤着孝道在孩子身上的回归,因此中小学开展孝道教育是补救孝道缺失的现实需要。
2.家庭养老需要孝道支撑
目前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长辈的养老主要靠自己子女,养老敬老尊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尤其今天,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更需要孝道去支撑。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报告反映,老年人中认为自己的经济没有保障的,农村达到45.3%,城市为26.3%。这些老人养老一般还要靠子女尽责任、去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后代没有孝的意识、孝的责任和孝的行为怎么行呢?因此,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在中小学强化孝道教育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社会和谐需要孝道维持
中国孝文化认为,“孝”不但是指孝顺父母,而且包括爱兄长,还要扩而广之行“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人。道德建设若由孝敬父母、抚爱子女开始,提倡孝文化教育,由尊敬父母进而推广到全社会尊老爱幼,由爱父母推及至爱天下人的父母。孝道要求将家庭的人伦关系延伸到广大社会中,这种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的方法,就叫“泛爱众”。有了“泛爱众”,这个社会就容易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方法措施很多,但弘扬孝道文化是必不可少。人人讲孝道,人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就容易和谐。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不可能处理好和兄弟、亲友、师长、同事、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其结果家庭不和、社会不和。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孝道教育,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从以上分析看,中小学开展孝道教育既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客观需要,又是现实社会的迫切需求,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根据这些需要和需求,应该在学校积极开展传统的孝道教育。
二、强化中小学孝道教育的思路
《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国家的要求,学校如何强化孝道教育,如何做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去实践。
1.思想上“重孝”。我们每个中小学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孝道。首先要改变过去对孝道文化的不正确认识,有些人总认为孝道是封建社会的东西,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过,所以讲起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够大胆,放得不开。今天我们要辩证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科学地对待。其次要充分认识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是几千年来民族伦理道德的精华,孝文化孕化着代代中国人,积极促进人际关系和睦、社会秩序的安定和有力推动着社会文明发展,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起着重要作用。再次各个学校的领导要重视,组织上有安排、行动上有计划、活动上有落实,效果上有检查,要把孝道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还要建立一些孝道教育的制度和机制,把孝敬文化建设纳入于学校整个常规教育与管理之中。
⑷ 学校倡导两行教育,尤其强调孝行教育,学校要求每个学生从小学孝、懂孝、行孝。 为此学校建议
你多大? 初中以下就写爸妈辛苦了之类……高中就写感谢爸妈和自己长大之类的话……大学……写……自己顶天立地
⑸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
孝心,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几千年来,它始终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针对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父母、有亲人的情感。人教版教材中,蕴涵着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文章为数不少,我们应该怎样深入、高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呢?
一、用心审视社会现状,深入体会编者的用心 [本文转自:www.dylw.net]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孝道盛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事亲守孝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推崇,同时也成为人们事亲守孝所标榜的典范。但当今社会,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忘记了行孝,尤其是青年一族,置父母的辛苦不顾,大手大脚,互相攀比,手机、电脑、mp3一个不能少,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可口的饭菜,玩最时尚的数码产品,且振振有辞地将这样的享受看作理所当然的“权利”;即使有人谈到“孝”,但大多数人对“孝”的内涵的理解也严重畸形化,认为孝敬长辈,就是从金钱和物质上施与接济;因此,借助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成为了当前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中有关孝文化的选文,图文平易生动,人物形象可亲可敬,充满了民主、感恩、博爱、有为的思想,可读性、观赏性、教育功能都很强。不仅很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孝”的内涵,更给我们的少年儿童提供了可借鉴效仿的行为依据。例如,《棉鞋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将心比心》、《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怀念母亲》等文章,感人至深。
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意蕴颇为丰厚的道德教材,真不知凝聚了新课本兢兢业业的编者们的多少劳动。面对着灿烂辉煌、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他们是怎样独具慧心地想到将源远蕴丰的孝文化编入教材,作为滋养孩子生命的文化营养!不知读了多少篇选文才淘出其中的精品,作为礼物奉献给孩子们,供他们享读。
二、充分利用教材,体会无私的父母之爱 [本文转自:www.dylw.net]
《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为妈妈做事,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每天向妈妈索取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桌旁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总额为零时,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在教学完本课后,我没有立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而是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或者让爸爸妈妈讲一个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第二天上课时,孩子们纷纷向我汇报:“老师,我昨天第一次为爸爸洗了脚,爸爸还夸我是个有孝心的孩子。”“老师,昨天妈妈给我讲了我小时候半夜发烧送我上医院的事,我听了好感动。”“老师,昨天我帮妈妈拖了地,妈妈说我真懂事。”……听了孩子们的汇报,我告诉他们:“孩子们,你们在父母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知道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你们昨天的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知道了回报父母的爱。像小彼得一样,知道了爱是无价的,也是无私的,希望你们用对父母的这份爱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世界就会汇成一片爱的海洋……”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没有脱离生活实际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思想教育,而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亲自实践,自己从中悟出文本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通过交流,让学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中渗透尊己和爱人的教育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由此可见,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是从自己的身上爱起的。凡是一个人的身体,乃至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应当保全。身体发肤,既然授之于父母,更何谈身体以外的金钱、名誉、地位了。作为子女的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谨慎地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例如在指导学生读好《游子吟》(三年级下册)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句,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时,我借题拓展,引导学生讨论:那出门在外的孟郊应当怎样感念母亲的恩情呢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孟郊出门在外,母亲最担心他的身体了,因此,他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生病。”“节日的时候,孟郊应当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向母亲报平安!”一个男生补充道。这些都是从只有十岁大的孩子口中发出的稚嫩的声音,虽然他们还不完全理解孝的含义,但却懂得了要爱护身体不让亲人担心的道理,这不正切合了《孝经》中“谨身节用”、以孝父母的至妙之道吗?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爱护身体、珍惜生命、很好地驾驭自己五彩人生,这也是爱父母的表现。
孝心是对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大力推进孝德建设,让孝入人心、入家庭、入社会,以孝聚合力、保稳定、促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以孝为荣、不孝为辱、以孝为美、不孝为丑”的良好风气。倡导真善美,这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唤。只有爱父母、爱亲人、爱家庭,才能真正爱人民、爱集体、爱国家。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势在必行。
⑹ 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孝心教育
在现实生抄活中,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样一味地惯着孩子,只会助长他们的娇气,使他们产生“只要索取就能得到满足”的感觉。孝心源于责任,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目前正值暑假,家长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比如让孩子试着安排一天的生活,买菜、洗衣、做饭,让他们感受父母平时的辛苦;还可以带孩子去条件艰苦的山村体验生活,感受幸福的来之不易。只有让孩子真正懂得生活的艰辛,才能更好地培养他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责任心。
⑺ 小学生如何尽孝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小学生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我是这么做的:
第一,布置作业,让孩子调查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付出了哪些。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二,注重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这些要求,我们专门开展了主题队会活动,通过小品,歌舞,知识抢答等形式,让孩子主动做到以上几项,之后在晨间活动时也经常询问评比。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第三,争取家长配合,在家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以及思讯教育平台发短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孝敬思想,要求家长努力做孩子的楷模,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对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呼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国人大开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困惑与行为矛盾,逐步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来。面对这种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那只会造成封闭自守,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失之交臂,继续推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应从正面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偏差。使学生能够以优良的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孝道的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孝心,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几千年来,它始终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针对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父母、有亲人的情感。人教版教材中,蕴涵着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文章为数不少,我们应该怎样深入、高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呢?
一、用心审视社会现状,深入体会编者的用心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孝道盛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事亲守孝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推崇,同时也成为人们事亲守孝所标榜的典范。但当今社会,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忘记了行孝,尤其是青年一族,置父母的辛苦不顾,大手大脚,互相攀比,手机、电脑、mp3一个不能少,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可口的饭菜,玩最时尚的数码产品,且振振有辞地将这样的享受看作理所当然的“权利”;即使有人谈到“孝”,但大多数人对“孝”的内涵的理解也严重畸形化,认为孝敬长辈,就是从金钱和物质上施与接济;因此,借助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成为了当前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中有关孝文化的选文,图文平易生动,人物形象可亲可敬,充满了民主、感恩、博爱、有为的思想,可读性、观赏性、教育功能都很强。不仅很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孝”的内涵,更给我们的少年儿童提供了可借鉴效仿的行为依据。例如,《棉鞋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将心比心》、《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怀念母亲》等文章,感人至深。
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意蕴颇为丰厚的道德教材,真不知凝聚了新课本兢兢业业的编者们的多少劳动。面对着灿烂辉煌、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他们是怎样独具慧心地想到将源远蕴丰的孝文化编入教材,作为滋养孩子生命的文化营养!不知读了多少篇选文才淘出其中的精品,作为礼物奉献给孩子们,供他们享读。
二、充分利用教材,体会无私的父母之爱 。《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为妈妈做事,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每天向妈妈索取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桌旁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总额为零时,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在教学完本课后,我没有立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而是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或者让爸爸妈妈讲一个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第二天上课时,孩子们纷纷向我汇报:“老师,我昨天第一次为爸爸洗了脚,爸爸还夸我是个有孝心的孩子。”“老师,昨天妈妈给我讲了我小时候半夜发烧送我上医院的事,我听了好感动。”“老师,昨天我帮妈妈拖了地,妈妈说我真懂事。”……听了孩子们的汇报,我告诉他们:“孩子们,你们在父母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知道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你们昨天的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知道了回报父母的爱。像小彼得一样,知道了爱是无价的,也是无私的,希望你们用对父母的这份爱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世界就会汇成一片爱的海洋……”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没有脱离生活实际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思想教育,而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亲自实践,自己从中悟出文本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通过交流,让学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中渗透尊己和爱人的教育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由此可见,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是从自己的身上爱起的。凡是一个人的身体,乃至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应当保全。身体发肤,既然授之于父母,更何谈身体以外的金钱、名誉、地位了。作为子女的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谨慎地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例如在指导学生读好《游子吟》(三年级下册)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句,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时,我借题拓展,引导学生讨论:那出门在外的孟郊应当怎样感念母亲的恩情呢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孟郊出门在外,母亲最担心他的身体了,因此,他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生病。”“节日的时候,孟郊应当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向母亲报平安!”一个男生补充道。这些都是从只有十岁大的孩子口中发出的稚嫩的声音,虽然他们还不完全理解孝的含义,但却懂得了要爱护身体不让亲人担心的道理,这不正切合了《孝经》中“谨身节用”、以孝父母的至妙之道吗?
⑼ 小学生什么是 孝
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孝顺的名言、格言和孝顺的故事数不胜数。如今“孝顺父母”更与“热爱祖国”、“关爱他人”成为沈阳市民共同践行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如今,本报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小学生认为“孝”就是“好好学习”和“听父母话”;中学生表示“考出好成绩是对爸妈最好的回报”;大学生则总结多陪陪父母、听父母的话和不惹父母生气最重要。
在中小学普遍关注国学教育、大学回归亲情教育的今天,教育专家提示:孩子们本身都是孝顺的,我们在提升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应该给他们机会,教会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付诸实践。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们,需要在家庭中给孩子补上“孝顺”这一课。
九成小学生认为“孝”就是听话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孝”并愿意为此付诸行动,但是在回答关于如何对父母尽孝的问题时,九成学生的答案都是“好好学习”和“听父母话”。
对此,有关教育界人士指出,这显示了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们的心目中“孝”就是“顺”,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让父母满意就是孝顺了。
调查结果
“听话”、“好好学习”成“孝”的诠释
参加此次调查的100多名小学生全部是00后,其中有95%是独生子女。面对“你怎么理解‘孝’”这一问题,有90%的小学生答案都是“听父母的话”和“好好学习”。孩子们普遍认为,孝顺父母以及长辈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成绩好,平时听父母的话。超过70%的孩子平时在家会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80%的小学生认为父母平时工作很辛苦,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在如何具体对长辈尽孝方面,80%的孩子回答不出父母的生日,也没有送过父母礼物。甚至一些孩子对父母的具体工作单位也都说不清楚。
“孝”从哪来?
学校成“孝”的教育主渠道
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受到的关于“孝”的教育都是来自于学校。与此同时,家庭和社会对孩子“孝”的教育缺失不免令人担忧。
90%的学生是在学校学习的《弟子规》,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平时在生活中父母对他们进行过“孝”的教育。据记者了解,某小学曾经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在面对“每天上学放学都主动与父母打招呼吗?”“有好吃的东西会主动给父母吃吗?”“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和工作单位吗?”等问题时,多数学生选择了否定的答案。
浑南三校校长项莉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学生父母对孩子的物质付出远远超过对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投入。“‘孝’的教育重担都压在了学校身上,我们的学生每周5天在学校接受‘孝’的教育,周末一回到家里,在父母的放纵宠溺之下,效果马上就消失殆尽了。”
专家建议
培养孩子孝心父母应以身作则
项莉建议那些年轻的父母,公休日尽量带孩子一起看望和陪伴老人,给老人买些他们爱吃的东西,帮老人做些家务活儿。在这种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之下,孩子自然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好习惯。
另外,家长们也要从生活细节着手培养孩子的孝心。当孩子吃东西,父母应该与他一起分享;平时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适当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让孩子有机会主动关心父母。“妈妈今天很累,连倒水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马上跑去倒一杯水端到妈妈面前,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孩子“孝”的机会。
⑽ 浅谈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文化的教育
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