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结题报告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中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促使学答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使其审美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优化小学音乐课堂,强化审美教育的渗透,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显得极为重要。
❷ 怎么写研究性结题报告,美术的
“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梁山县第一实验小学 陈峭岩
摘要: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现代美术教学正朝着求立体、多层次、重效果、讲效益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以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出发点,把受教育主体能力的提高作为归宿点,从本质出发分析影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原因,提出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创设民主、平等氛围,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学生自主选择操作,运用多种评价机制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
关键词:自主 探究 成功 体验
一、“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正在进行的新的教育改革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目的,重在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是我们教育者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具有时代性与挑战性的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跨世纪的新一代具有自主探究精神,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善学者。
(二)尽管当前广大美术教师针对各种教学实际也探索出了各种有效的手段,也用各种新鲜的组织形式丰富了课堂,但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并未发生深层次的变化,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角色投入太多、学生自主发挥太少的问题,大多数美术课堂仍处于指令性、灌输式等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三)当前,小学评价制度虽然已经从“百分制”改为“等级制”,但是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依旧未出现较大的改变,评价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分出“高低优劣”,评价的结果照旧是制造出一批“失败者”。
在“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研究领域里我之所以选择了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推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归根结底是个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学迫切需要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而眼下各地尚在探求之中。教育家朱绍禹教授说:“为什么研究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的一切,它包含教学的所有内容。教学目标只有通过一定的模式方能完成,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某种模式才能体现出来,教学方法只有在一定的模式中才能得到运用,课本只有放在一定的模式中才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把握了教学模式就把握了教学的整体,就把每一局部纳入了全部之中。总之,我们进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育实验,构建美术教学新模式,是为了扎实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当然,建立模式是为了最终超越“模式”,摆脱“模式”。
二、构建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哲学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强调人的认识的能动性,认为主动性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学只有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将知识内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求得主动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的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个别化教学以及杜威“做中学”思想。其基本理论是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尊重学生自主性。后来米勒等人总结了自主探究的一般特征:(1)自主学习是基于学生的一种个别化学习。(2)自主探究要适用于中小学的各科教学。(3)自主学习是一切距离教学的本质特征。(4)自主学习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我国进行自主学习已很长一段时间了,认为广义上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实现自主性发展。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要以课内学习为主,同时强化学生在课余的选择性学习,给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性学习机会和空间;学生要以书本知识学习为主,同时要强化对实践的学习,不断地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学生要以接受学校教育为主,同时要强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生要以知识学习为主,同时要强化技能的训练和实践的锻炼,在学习掌握“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的同时,要强化“怎么做”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技能的训练转化为素质,通过实践的锻炼升华为素质。
三、教学模式研究目标及应用范围
“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研究,从微观领域着实于研究教学策略。旨在探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突出体现对人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体验,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在交流中架起连接师生情感、传承美术文化和审美思想的桥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愉悦的体会成功的情感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此模式适用于小学美术课堂,应用于:“造型
❸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方法结题报告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教育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以教材为中心,以临摹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调在艺术活动中的主观意向及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学个是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淡化象与不象的评价标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创造出一幅幅活泼健康、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探索出以下几种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绘画与语文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诗境盎然是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传统。古典诗歌不仅是那个时代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积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诗人王维擅长诗、书、音乐,尤其以诗和画更为突出,他的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因为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作诗形象生动鲜明,如画中所见,他的画“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颇有诗意,令人回味无尽。故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走遍祖国大地,哪里有山水、寺庙、园林,哪里就有诗。这些诗不仅提供了历史、地理、宗教、文学、书法、篆刻方面的丰富知识,面且还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的使命并启示真理,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而是以默默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其实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那么,如何将诗词应用十美术教学中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给同一首诗配不同的画
小学五年级语文书中有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请学生起来诵咏后,然后让大家根据诗词的内容创造出不同的诗词配画,由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角度不同,因而构思出的画面,有的注重情的表达,有的注重景的表达,有的描绘细腻,有的描绘粗扩。通过这种教学,同学们不仅能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而已还能提高对诗词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给同一句诗配不同的画。
许多同学在幼儿园就能肖出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黄上青大”——根据这句诗,同学们配出了个同的插图,有的画上两个黄鹂靠在一起鸣叫,加上几丝垂柳,画面显得生动活泼,有的画一个黄鹂在柳树上,另一只却在柳树旁的地面上,一高一低画问显得错落有致;还有的画上了三只黄鹂,其中有一只小黄鹂紧紧的靠在妈妈的身边,老师问为何这般画,该生回答这是黄鹂的一家甜蜜无比。由此可见,美术的力量不仅是追求美,创造美,更是人的高尚情感的培养。
二、绘画与音乐歌曲相给合。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十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通过音乐欣赏,能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之中的美和十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音乐艺术能净化人们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只有情感互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将音乐融合到美术教学中呢,在这方面我们尝试了从美术欣赏课入手,有一次上美术欣赏课,我们选择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播放给同学们听,随着旋律,“蓝蓝的大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灵感和创造热情,他们拿起下中的画笔,有的绘画出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一群马儿在草原上奔驰,画面显得奔放而又明净;有的画出一排排小蒙古包,又大又肥的马儿在吃着嫩绿的青草,画面显得优雅而又宁静;还有的画出了鲜花,白云,一群鸟儿飞向蓝大。一首赞美大西北的歌曲,使同学们绘画出这么多好作品,作品充满了稚嫩,洋溢着创新的灵气,闪烁着创造的智慧之花。
三、绘画与工艺制作相结合。
绘画是美术课中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的内容,实践证明,绘画与工艺美术制作相结合,可以提高儿童动脑动手的能力,可以提高对制作材料的审美与选择又如何运用的能力。由此产生奇特的效果,显示出儿童丰富的想象,从而培养了儿童创造力和审美观念。例如用废旧的易拉罐,通过设计能制作成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动物,用麦杆能组合粘贴出精美的装饰画和亭台楼阁。这种变废为宝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锻炼,能提高同学们的观察注意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对于学生走入社会任何领域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必备的基本素质。
四、传统绘画与外来文化相给合。
在同一题材的创作中,把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观察他们的不同视觉现象,更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启发他们创造灵感。例如在上五年级《我心中的太阳》这节课时,当老师问起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太阳是怎样的呢?你们可以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不同的联想形式来想象一下你心中的太阳,话音刚落,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说:“我心中的太阳是绿色的,因为绿色代表着和平,我希望人们都能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祥和、没有战争。没有恐怖的环境中。”另一位同学说:“我心中的太阳是金黄色的,因为金黄色代表着丰收,我希望人们都能有粮食吃,不要受到饥饿的折磨。”还有的说:“我心中的太阳是五环,它代表着五大洲,代表着奥运精神,更高、更快、更强。”还有的把太阳想成有五十六个面,代表着我们国家五十六个少数民族,还有的把太阳想象成国旗,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说到这,老师又拿出儿幅外国儿童画的太阳的图片,同学们看后感觉很新奇,好奇的间;“他们画的太阳咋是这个样的呀?”正当同学们迷惑不解时,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古希腊的神化故事,听完故事后,同学们明白了,为什么外国儿童把太阳理解为阿波罗神,在他们的笔下把太阳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同学们懂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教师还时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性的绘画比赛,使同学们的绘画作品与国外儿童绘画作品进行广泛交流,这样更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是当代教师的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向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又给我们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教师只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❹ 如何合理的进行小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结题报告
创意美工区的设立是为了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创作空间,让孩子们在废纸箱、瓶子、石头上,随心所欲地涂画与制作,尽情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而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必不可或缺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凝聚家园合力,丰富活动材料;设立班级“百宝箱”,使材料投放更有序;做到心中有数,使材料投放更具实效。通过做好创意美工区活动材料的投放工作,大大提高区域活动的实效,提升小班幼儿对艺术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幼儿园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而创意美工区一直是幼儿喜欢的区域活动之一,为幼儿自主表达、表现美创造了必要条件和机会,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创意美工区的材料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为了让美工区活动更好地凸显其实效,使每个幼儿在自主化的游戏活动中更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我们在创意美工区材料投放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研究。
一、凝聚家园合力,丰富活动材料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因此,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长朋友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为此,我们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经常通过家校路路通、家长园地等多种途径与家长进行沟通,从而知道家长协助幼儿共同做好活动材料的收集工作。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只有来源于孩子身边的,才能引发孩子内在的情感和操作欲望。因此,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同时,我们将收集材料的过程也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我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渠道,从生活中入手,想、问、看、找,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获得我们需要的材料。如:在材料投放初期,我们会和幼儿一起商量创意美工区需要哪些材料?幼儿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想象:毛线、广告纸、蚌壳、石头、树叶、牙膏盒等等,到了第二天,许多幼儿都从家中带来了活动区所需的材料,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运用自己收集的各种材料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如:蛋壳贴画、太阳娃娃等。孩子们收来的材料全来自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家长们也发现许多孩子变了,变得环保了,平时吃完的牛奶罐、饼干盒都不乱丢了,而是洗干净了带到班级的美工区里。
二、设立班级“百宝箱”,使材料投放更有序
区域创设初期,孩子们一起收集了许多的材料,美工区也渐渐变得杂乱无章了。活动过程去,经常会发生孩子们因为要寻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而进行翻箱倒柜的事情。为了使幼儿能够自由、方便地的选择到合适的材料,并做到合理利用,使收集到的材料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在与孩子们的共同讨论下,我们一致决定设立班级的“百宝箱”,“百宝箱”由三个废旧的纸盒组成,分别收集瓶瓶罐罐、各种小纸盒、包装材料,并在上面分别贴上相应的实物小标识,起到提示作用。这样一来,不仅美化了活动环境,也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三、做到心中有数,使材料投放更具实效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而操作是要借助于材料的,所以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作为教师就要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的,有趣而又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在创意美工区活动中,操作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要积极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动手的兴趣,教师的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为幼儿提供符合其思维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多层次的可变性的材料。
1、材料投放要遵循层次性与多样性原则。
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正因为有着差异的存在,教师在材料的投放千万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一起收集了各种蛋壳,并引导孩子进行蛋壳贴画,能力弱的孩子,让他根据已有的小路图案来粘贴蛋壳小路,能力强的孩子则可以粘贴较为复杂的图案,如蝴蝶、花朵等,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毛线、广告纸等材料进行辅助装饰。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兴趣极高,有的孩子选用一种颜色的蛋壳来进行粘贴,有的孩子选用多种不同颜色的蛋壳来进行粘贴,在活动过程中也体验到了“蛋壳”这种操作材料所带来的乐趣。
2、材料投放要遵循目的性原则。
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投放范例材料以后,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创作兴趣和灵感,也为游戏材料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材料是孩子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育目标通过材料表现出来,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也就是说教育目标可以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当幼儿一旦进入老师所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的过程中,利用散步等户外活动时间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许许多多的花瓣,我就把它们投放在了创意美工区,一次活动过后,发现很少有孩子会去关注它们,更别说进行创作了。为此,我有目的地在美工区的墙面上贴上了一些花瓣贴画作品,这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好多孩子在欣赏的过程忍不住在嘴巴里还发出了“哇!哇!”的赞叹声,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第二天有许多孩子又收集来了美丽的花瓣,并投放在了美工区了。区域活动时许多孩子都争着要到美工区里进行花瓣贴画的创作,从简单的拼拼贴贴,到目的地拼出一些简单的造型,孩子们的心情雀跃着,创作的画面也越来越生动了。
3、材料投放要遵循挑战性原则。
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在材料的投放中,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抽取或添加,使材料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并尽可能贴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材料是否有趣、可变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也是对幼儿的一个新挑战。如在《石头大玩家》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收集来了许多小小的鹅卵石,他们把这些鹅卵石组合在一起,拼出了弯弯曲曲的石子路、房子、花朵、树等多种多样的图案,又用橡皮泥给鹅卵石装饰上了五官和头发,做成了憨态可掬的太阳娃娃,把鹅卵石垒高做成了高高的楼房、宝塔等。有一天,我们在幼儿园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这块大石头能做什么呢?”我问。好多孩子一下子都愣住了。我和孩子们一起把这块大石头带回了我们的创意美工区了里。这天是聪明活泼的杰杰和乐乐在创意美工区里活动,只见这两个孩子一到美工区里就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只见它们摸摸这里,看看那里,然后两颗小脑袋又紧紧地靠在一起商量着,然后就拿起边上的颜料和笔画了起来。不久,这块石头就变得“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了。活动结束时,我请这两个孩子做了介绍,乐乐马上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做的是一个大怪兽”,然后又在我的指引下一一指出了怪兽的眼睛、鼻子、嘴巴、手、脚等,其他孩子们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有的孩子眼睛里还透露出了羡慕的光芒。通过增添了新的材料——从小到鹅卵石到大石头,这一活动材料是放大,大大丰富和延长了原有的游戏内容和游戏过程,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意识。
❺ 如何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结题报告
一、挖掘数学的数形之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创建数形的“传统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还原、再现这一过程,重建被割裂的数学知识与现实背景之间的联系,带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追寻知识发展的足迹,感受数学和社会的变化。如在教学中《乘法口诀》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收集、筛选资料,形成交流的材料,到班级交流。笔者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课件,在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中,将《乘法口诀》的发展、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如,在教学《数学方广角――对策》时,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播放这个故事的Flash影像,回顾赛马过程,利用课件演示对阵图,在归纳、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经历了每一个回合的过程,体会了最优化的思想。创建这样浓浓的“传统文化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添了学生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2.挖掘数学图案的数学思想 体会传统文化之美。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先展示给学生一些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年画、脸谱等等吉祥图案,然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幅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知道了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了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渗透名人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些古代数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坚持不懈,面对挫折仍执著追求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介绍祖冲之发现圆周率过程的“小知识”:若设想他按刘徽“割圆术”的方法去求,就会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需要花费的时间和付出的劳动,以此让学生体会祖冲之的聪敏才智和顽强毅力;介绍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和付出的辛苦卓绝的劳动;介绍古代和现代数学家成长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三、开展数学研究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还应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为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和数学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如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时,教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算盘产生的年代以及算盘算珠的简单认读,而“算盘”作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计数和计算工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对世界计数和计算工具史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很有必要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于是,笔者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上网、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对其进行研究。类似的实践活动在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开展,如教学《对称》时,让学生收集图案,并利用电脑设计“对称”图形;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设计主题网站,了解我国古代的历法,认识平年、闰年以及日历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学习《简易方程》,组织学生研究方程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去研究《九章算术》;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让学生研究分数在中国的发展,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他们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髓,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产生共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❻ 有小学美术课题研究的方案和结题报告吗
“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梁山县第一实验小学 陈峭岩
摘要: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现代美术教学正朝着求立体、多层次、重效果、讲效益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以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出发点,把受教育主体能力的提高作为归宿点,从本质出发分析影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原因,提出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创设民主、平等氛围,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学生自主选择操作,运用多种评价机制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
关键词:自主 探究 成功 体验
一、“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正在进行的新的教育改革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目的,重在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是我们教育者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具有时代性与挑战性的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跨世纪的新一代具有自主探究精神,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善学者。
(二)尽管当前广大美术教师针对各种教学实际也探索出了各种有效的手段,也用各种新鲜的组织形式丰富了课堂,但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并未发生深层次的变化,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角色投入太多、学生自主发挥太少的问题,大多数美术课堂仍处于指令性、灌输式等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三)当前,小学评价制度虽然已经从“百分制”改为“等级制”,但是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依旧未出现较大的改变,评价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分出“高低优劣”,评价的结果照旧是制造出一批“失败者”。
在“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研究领域里我之所以选择了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推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归根结底是个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学迫切需要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而眼下各地尚在探求之中。教育家朱绍禹教授说:“为什么研究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的一切,它包含教学的所有内容。教学目标只有通过一定的模式方能完成,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某种模式才能体现出来,教学方法只有在一定的模式中才能得到运用,课本只有放在一定的模式中才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把握了教学模式就把握了教学的整体,就把每一局部纳入了全部之中。总之,我们进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育实验,构建美术教学新模式,是为了扎实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当然,建立模式是为了最终超越“模式”,摆脱“模式”。
二、构建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哲学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强调人的认识的能动性,认为主动性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学只有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将知识内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求得主动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的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个别化教学以及杜威“做中学”思想。其基本理论是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尊重学生自主性。后来米勒等人总结了自主探究的一般特征:(1)自主学习是基于学生的一种个别化学习。(2)自主探究要适用于中小学的各科教学。(3)自主学习是一切距离教学的本质特征。(4)自主学习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我国进行自主学习已很长一段时间了,认为广义上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实现自主性发展。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要以课内学习为主,同时强化学生在课余的选择性学习,给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性学习机会和空间;学生要以书本知识学习为主,同时要强化对实践的学习,不断地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学生要以接受学校教育为主,同时要强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生要以知识学习为主,同时要强化技能的训练和实践的锻炼,在学习掌握“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的同时,要强化“怎么做”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技能的训练转化为素质,通过实践的锻炼升华为素质。
三、教学模式研究目标及应用范围
“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研究,从微观领域着实于研究教学策略。旨在探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突出体现对人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体验,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在交流中架起连接师生情感、传承美术文化和审美思想的桥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愉悦的体会成功的情感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此模式适用于小学美术课堂,应用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究”四个学习领域。
四、“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特点
本模式的特点:以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出发点,把受教育主体能力的提高作为归宿点,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为前提,以教学活动为中介,以探究研讨为关键,以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主动发展为结果。
五、操作要领与评估标准
(一)遵循的原则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艺术学科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教学目的性原则,美术教学活动要明确教学目的,师生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而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美术文化素质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目标。
民主开放原则,高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和谐友爱。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激发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审美性原则,突出以美育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与思想,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原则,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互动作用而实现师生在各方面双向得到发展。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发展和创造。
(二)操作流程
“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反馈调整——体验成功五个环节。
“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
六、 教学模式应用显现的效果
(一)教师方面
1、.创境导学目标明确引发学习动机.运用语言与非语言调动学生参与.尊重学生的见解使人人都能加入,给学生之间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2、初步积累了经验,在美术教学中,不但重视知识形成,而且十分重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探索和自觉反思的学习能力,努力寻求一条美术教学的新路子。
3、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并使实验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学生方面
1、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质疑、自主交流,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从多种解决方案中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2、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完成作业情况很好作业完成质量较以前有了很到提高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的态度是可有可无,经过一学期后,试验班已经没有这种态了。由于自主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美术课有意思,实验班的学生对课的兴趣高于对照班,可见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对美术课兴趣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其次在课堂教学上,试验班的学生绘画积极性和表现欲远远大于对照班的学生。特别是两个班的“后进生”比较,试验班比对照班表现出更大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能积极主动参与思考,自已主动提出总题,主动参与讨论,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后进一步探索。作业的完成率和质量上,试验班明显的高于对照班。
七、模式结论
1、“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的美术学习中生理、心理的需求的,运用于美术教学中是可行的。
2、“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课堂模式,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意识、自主探究能力和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3、“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并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从实验的理论依据到应用,从模式的流程到教学评估标准,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便于教师操作和发挥。充分体现了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和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相信在贯彻实施美术课程标准和深化教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走进美术》尹少淳 主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儿童美育概论》 杜卫 等 主编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育 的 智慧》 林崇德 主编 开明出版社
《创造性思维论》 何克抗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研究与实践》 徐芬 赵德成 2001年第4期
❼ 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农安骨干教师研修班自开班以来,在教师进修学校的直接领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从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落实课程实施、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高我校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任务,坚持以课堂为依托,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以研究课、展示课为研讨,扎实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研究、经验交流、等研修工作,促使自己业务素质、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忙碌中感觉充实,辛苦中留下回味,勤劳播种下收获,不足激励我们奋进,一年来,我采用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业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先后开展了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中,我采取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具体如下. 一.实验过程 【1】.制定实验方案 【2】 对学生进行测试 【3】制定实验计划 二【一】实验做法 1课堂实验法: 根据实验计划,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 2.实验对比法; 采用实验班与对照班以及实验班实验前后进行对比,以便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实验效果。 3.调查访问法: 对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学生锻炼情况,并作好记载。 4.统计分析法: 对回收的资料及访谈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机处理,为研究提供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校三四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1)【2】班为实验班(3)4班为对照班57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1人。 三、 课题研究的途径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1】组织课题组认真学习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研究意义,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真正得到落实。要求全体人员人人参与。课堂上体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享受玩之乐、学之乐、练之乐,以达到学生热爱体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使单调的枯燥的体育课成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练、练中会。 【2】.提高全体教师的共识。通过教师会议,将实验课题通报全体教师,要求转变观念,明确“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学生自我体育锻练习惯的培养”要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共识。学校把体育工作与教师考核挂钩,任何教师不能因学生学习成绩差或没有完成作业不让学生上体育课或限制学生活动。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及各项训练或竞赛。 【3】.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通过社区联谊会、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宣传“健康第一”思想,公布学校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学网络。要求家长在抓学生文化课的同时,不能忽视体育爱好的培养,鼓励子女参加各种体育锻练活动。反对家长因子女学习成绩不好而限制体育活动时间,支持子女积极参加学校各类体育训练和比赛。 【4】.给学生活动的天地。在形成“健康第一”的意识后,通过“快乐体育”激发学生体育锻练兴趣,除上好三课二操三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外,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给学生活动的天地。早练、午休、放学后,给时间、给场地、允许学生把体育器具带进教室和校园。 2.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特性进行分析认识 【1】.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人的兴趣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往往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和动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兴趣在学习动机中是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向。所以,在许多心理学、教育学及教学论等著作中都谈到兴趣的问题,卢梭就把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作为他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赫尔巴特则认为,教学应以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提出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起多方面的兴趣。 【2】.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多方面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把社会和新课程提出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经过教育,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小学体育工作肩负着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各种基本能力、打好基础的任务。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3.从调查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看体育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体育课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小学生天真活泼,兴趣广泛,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体育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自然会吸引学生。二者的结合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我们通过对学校部分班级的问卷和个别了解,调查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结果是:很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占82.16%,喜欢的学生占19.3%,不喜欢的学生占5.23%,无所谓的学生占4.31%;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占95.26%,喜欢的学生占9.44%,不喜欢的学生占2.1%,无所谓的学生占5.3%。说明小学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和体育课,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喜欢与不喜欢体育课的具体原因分析 小学体育本应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兴趣不高的状况依然存在。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学生上体育课能进行各种活动和比赛并感到好玩、有趣味的占59.3%;认为有利于强身健体占65.4%;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艺术性强,能吸引学生参加的占85.8%;认识到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将来终身受益的86.8%。由此可见,学生除重视个人身体的全面发展外,也希望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及组织管理能力。 对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调查分析中了解到,认为体育课上得枯燥乏味教法陈旧占65%;教师态度不好、训人占57%,学生不会做复杂的专项动作占37.5%;教师管得太多学生没有主动权占63%。可见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观念和言行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应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3】.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在“你希望体育教学从哪些方面改进更能提高你的学习兴趣”的调查中,希望体育课要结合学生特点,多安排游戏和比赛的占69.2%;希望教师组织教学、处理问题时间不要过长,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时间的占45.5%;希望教师不要有偏见和偏爱占29.1%;希望增加活动器材,增多每节课教学内容的占55.6%;希望教师不要管得过多、统得过死,要给学生主动权的占65.7%;教师不要训人和挖苦人的占39.6%。以上虽然只是学生的期望,却恰恰反映出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学生的这些建议和意见,我们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努力改进体育教学现状,以便能尽快与新课程接轨。 [4].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必须寻找学生对上课,对教学过程的安排所抱冷漠态度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本来喜欢体育,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兴趣消退的呢?如果从教学过程来分析就不难看出,每一种原因都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系着,而且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个性特征及现代教育理念缺乏了解,造成教学中“学生为本、学为主体”的根本宗旨不能落实,是影响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应该尽快解决的突出问题。否则体育教学不是束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这势必给新课程的推进带来不良影响。长此下去,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研究的措施 [1].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有明确的目的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可能,也不会对所学内容的意义、作用、价值有完全正确的认识,达到有目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掌握儿童的这些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复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揭示体育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把体育学习与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学习好与将来终身受益的关系;把体育课的学习与其它文化课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将来走向社会,难以发挥应有才能的道理。激发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锻炼,打好身体基础。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兴趣加以正确引导,防止学生单纯从兴趣出发进行锻炼。对那些学生不喜爱而对身体的全面发展又十分重要的项目,教师要耐心教育,讲明学习意义,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他们学习,利用兴趣迁移规律把学生对某一学科或项目的兴趣迁移到体育学习上来。 【2】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双边活动,它包含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主体作用)两个方面。这两者的结合是教学过程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能不能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全面、自主、探究、合作”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快乐的学习情绪。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者。让他们在学会动作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就能够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的作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设置、引导和组织之中,而不是单纯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教师善于选择合适的教法手段和教学步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敢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因材施教,教法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使教者得心应手,学者心情愉快。 【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法手段和完成课的任务有密切关系,决定着课的质量。所以完成每节课的任务都不是单一教法手段的孤立运用,而是多种教法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体现。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符合课的目的任务,教材特点,运动规律和学生实际。教学中教法灵活,手段多样,形式活泼,不仅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疑,恰当的运用教法手段,会激发更高的学习兴趣, 取得更高的教学效果。 4言传身教,严格要求 小学生评价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学习、模仿的直接榜样,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要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应注意以自己的饱满的情绪,振奋的精神,良好的个人心里素质,以及对工作的责任心,对事业,对学生的情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❽ 如何教学生审美课题结题报告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其实,画画应该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一项活动。由于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绘画技巧训练,眼高手低现象十分明显,主观上想把物体表现得更真实,而实际上技法又跟不上等原因,使得他们对绘画丧失了信心,在课堂上,很多时候画画只是学生一时的高兴,过不多时就没什么耐性,上课随便画一张就当完成差事似的,或者干脆美术课就成了自习课的局面了,所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兴趣,耐心地去画好一幅画,去点燃学生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就要看我们老师如何去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了。 现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如何理解“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美术课。 另外,在美术课上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包括动眼、动脑、动手、动心。根据心理学的分析,人要活动首先取决于他的情绪状态,而情绪状态又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表现方式。消极的情绪只能使人沮丧和无精打采,而积极的情绪既能使人产生快感(一般美感),也能使人产生美感(艺术美感)。 可见对学生的情绪素质的教育,十分重要,使其能有驾驭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而我上美术课呢?如上美术欣赏课,我在上面讲,讲的滔滔不绝,但学生在下面迷迷糊糊,面无表情一无所知,你说这样的课你不觉的悲哀吗?这是教师的失误,我要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如何能让学生活动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才是我应该寻找研究的问题。 记得我看过一堂外籍老师上的美术课,也是一节欣赏课,课是这样上的。课前,教师选了九幅美术作品贴在黑板上。分别为毕加索的“一个拿着手帕哭泣的女人”;“一匹马的油画”;一幅“海上冰山”的写实风景画……。上课开始,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然后分别发给红色心形剪纸贴片和黄色纸贴片。要求“红纸”贴于你喜欢的作品下面,然后思考并准备回答,你为什么喜欢这幅画。接下来,同学们就积极地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上前回答问题的是贴“隐蔽的马”的小女孩,她说:“我喜欢马,因为我生肖属马,所以我喜欢这幅画,这匹马好像是躲在什么地方,更显得神秘可爱。”老师连连说:“ ok”并将孩子搂在怀里,轻轻拍打她的肩说:“你真可爱”;第二个贴“罗马武士”的小男孩回答说:“这幅画上的武士非常象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所以我感到很亲切,我特别喜欢这幅画。”老师带头鼓掌,说:“你爱你们的国家,真了不起。”第三个是贴“哭泣的女人”的学生,他上前说:“我看这幅画上的女人很象一个妈妈,她一定是丢失了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才哭的这么伤心,她的内心一定非常非常的痛苦。老师紧紧地把孩子搂在怀里,接下来,她请持黄色纸片的学生也仔细观赏。学生逐个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后,教师没有按中国人的惯例给学生总结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她微笑着告诉学生:“你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很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你们还应该进一步地了解这些作品,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的想法是否吻合。你们应该到图书馆、博物馆去查资料、看原作,也可到电脑网络上去查询。”接着,她在黑板上写下了电脑网站的名称,一堂美术欣赏课就此在余味和悬念中结束。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颇有感触。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态度。搂拍、微笑、夸奖、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随和得真正象是母亲带着一群孩子。 二是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让学生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尊重有不同意见敢说真话的学生。 三是教师并不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留下问题和悬念,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寻求究里。在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及让学生真正找回课堂——自主性,以及敢讲真话的独立人格方面,这堂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在课堂中我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呢?首先,我有意选择一些工艺课,穿插于欣赏课中,如:陶艺、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等一些有意思的课程,改变一些老式的教学方法——灌入式,让学生当家作主。如:陶艺课中,我就告诉学生假设你是陶艺家。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今天做陶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人、老师的承认,而是在与土和火的不断接触中,在与泥土不断交往中,表露自己的感情获得愉快的情绪,同时更要激发无穷的创造力,拓宽了立体空间的思维能力。泥在你手里任你来捏,可以开创各种可能性,新的东西永远是开放的。所以我在陶艺教学中坚持抓住“游戏泥土”这一快乐原则,创新原则。游戏与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强烈要求有密切的关系。在游戏泥土过程中的想象、好奇心和无目的探索,把孩子的智能推到了极限。 所以,在(陶艺)整个课中,我鼓励学生放开手大胆地表现自我,把自己所要表达东西通过本节课可以毫不保留的表现出来,世界是属于你们的。学生特别兴奋,你知道吗?人在兴奋的时候能创造出好的作品,这就是灵感。结果整个教室洋溢着泥土的气息,学生个个专注地捏、拍、揉,最后“陶艺家”诞生了,我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同学把自己的作品拿在手里,讲讲他做的时候的想法及现在的心情,结果一节课就在这陶艺“展示”课中结束了,我心里特别高兴,这才叫美术课呢! 一节课的时间,我把时间都让给了学生,同学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创造力,让每位同学的潜能发挥出来,毫无保留地表现自我,找到自我,找回自信,“快乐”是教学的催化剂,一定想办法让学生“乐”起来、动起来,那这课就好上多了。同时,教师在这样的气氛中也会灵感大发,想出好多东的来。 在欣赏课中,我借鉴了我看过的外籍教师上的那一节课中的一些方法,效果果然不错。 在上七年级下册《纸浮雕》和《纸雕塑》这两节课中,为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在课下我亲自做了许多动物、人物、植物等纸雕塑作品,让他们首先感悟典型性作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沉睡”的心灵,看到他们在本节课中人人动手,互相比赛,“老师,老师”的问个不停,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感染了教师,看到他们稚嫩的小手在不停地折、剪、刻,我深感教师的责任太重大了。所以我认为激活学生记忆中的表象的积累,进行思维的综合优化,从而创造出带个人经验痕迹的新形象,这一点太重要了,如何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中去创新,挖掘出每个人的才能,这是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下的功夫,一定要表扬、鼓励,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之处,及时去表扬他,让他在“我能行”中上完这节课,在教师欣赏的目光中,学生会创造奇迹,创造出极好的作品来,孩子的能量是无限的。 作为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碰到的不是怎么画,而是怎样看的问题。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绘画日记的方法把在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觉得最新鲜、最感兴趣、印象最深、最激动人心的事表现出来。这不但是学生创作搜集素材的一条捷径,也是培养学生去认识事物的习惯,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世界,发现事物的美,培养学生有一双能洞察事物本质特征,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