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人教版课件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人教版课件

发布时间:2021-03-02 02:07:19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课件

1、我们看不见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为了让大家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老师就找一位朋友来实现大家的这个愿望。这种有颜色的物质叫高锰酸钾。因为它是用来消毒和防腐的,所以,取放时不能直接用手接触,更不能放到嘴里。老师是用这个药匙来取的。现在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高锰酸钾。
2、请打开小纸包,仔细观察高锰酸钾。约1分钟后,
请学生描述:高锰酸钾,(紫黑色金属光泽的固体物质)

3、实验指导:现在我们开始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出示第三张PPT)
4、各组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的前后有何变化?(教师在投影上出示学生的记录,特别要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出示第四张PPT)
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后,迅速沉入了水底,高锰酸钾经过的水里出现了紫色的条痕,高锰酸钾外部先化成极小的颗粒分散到水中去了。沉降在的高锰酸钾周围慢慢出现紫色的云雾状的水域更多的高锰酸钾微粒分散到水里去了。搅拌之后紫色的范围不断扩大,烧杯内的水全部变成了紫红色,高锰酸钾颗粒均匀地分布于水中。
5、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说高锰酸钾已经溶解在水中了?(若说出,直接做,若不能引导:上节课我们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认识。能不能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呢?)演示。请同学说出最终结果。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实验台,将所有的实验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备下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实验台,将所有的实验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备下课。

③ 四年级科学上册《影子为什么会变化》PPT课件

四年级科学上册 英山畈中心小学 鄢水文 复习:太阳位置变化与阳版光下物体影子变权化 的特点和规律 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 影子都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在同一时 刻,任何直立的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都是相 同的。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 的变化和长短的变化。早晨,影子指向西 方;正午,影子指向北方;下午,影子指 向东方。一天中,正午影子比较短,早晚 影子比较长。 复习:动手作画

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建议到网络文库上搜索。

⑤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实验台,将所有的实验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备下课。

⑥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起来会怎样》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二)过程与方法:1.进行数据合理的分析。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记号笔或水彩笔、铅笔盒;
2. 教师准备
课前发放:记录呼吸次数用的纸。
中途发放1:认识呼吸器官的资料
中途发放2:保鲜袋。
中途发放3:(1)水槽、吸管、打火机。每桌一份;(2)集气瓶、毛玻片、竹签。每桌2份;
教师材料:课件、一瓶“二氧化碳”(贴好标签)、时钟(备用)
五、课前谈话:
教师演示在水槽内用习惯吹气。问:水面上看见了什么?(气泡),你有没有办法在水中吹气时,水面不看见气泡?(或问: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气泡装起来?) →教师演示“排水取气”的具体操作。
【意图: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为“排水取气”法作铺垫】
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了解排水集气法
教学过程
一、测量运动前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师:小朋友们喜欢运动吗?
师:喜欢什么运动项目呢?
师:那你们运动过后有什么感受呢?(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出示课题:运动起来会怎样?)
师:今天天气也比较冷,老师决定让大家一起动起来。但在运动以前老师要布置一下任务:
先看一下书本第69页的记录表,看的懂吗?这个表格让我们干什么?

2.测量
(1)指导
师:我们该怎么测量呢? 我们不停的呼吸怎么才算一次呢?
预设生:吸入到呼出(请学生演示)
师:我们在测量时还要注意不要故意控制呼吸、测量时间要一样多,并要及时的记录下来。
师:心跳的次数怎么测?
生预设:摸手上的脉搏,摸心跳
师:大家一起来感觉一下自己的心跳。
(生各自摸自己的心跳和脉搏)
师:说说你感觉到的心跳是怎么样的?
师: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可在一分钟内呼吸和心跳要同时记录下来,为了使我们的测量数据更准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测量
师:老师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觉得两个同学为一组先请走边的同学自己测自己的呼吸,右边的同学测左边同学的心跳,一分钟后请左边的同学做蹲起动作一分钟,一分钟后按照原来的方法测心跳和呼吸!你们觉得怎么样?
师:开始行动!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钟自由测量运动前后的呼吸次数并记录。教师一起参与其中。
课件提示:(用小时钟计时)
l 先测量平静时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注意不要故意控制,记录下来)
l 在原地运动一分钟请注意安全!(请同学们做顿蹲起运动)
l 运动后站着测量一分钟后的呼吸及心跳及时记录。(时间到后拿上测量并记录)
l 最后比较这两个数据,发现了什么?
(儿童心跳每分钟80--90次,成年人平 均每分钟70--80次。8~14岁每分钟20~16次,接近成人呼吸次数。)

(3)讨论
(教师随即抽取3张记录纸依次展示)
师:比较这两个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心跳也会加速
师:和他们小组意见一样的小组请举手!(板书: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及数据对比得出运动后呼吸和心跳会加快,并产生为什么会加快的疑问。
二、实验探究为什么呼吸会加快
1.讨论
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伴随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小组之间轻轻讨论一下
生 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目标:关注学生的想法,引发学生的相互间质疑,最好引导学生想到呼吸让我们从空气中获取对我们身体有利的物质
2.学生体验: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
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我们呼入与呼出的气体是不是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真的不一样吗?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将袋子装满空气,用一根吸管插进袋中并用橡皮筋扎紧袋口,用最反复呼吸袋中的空气,体验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说明了什么?注意:只要有明显感觉了就停止实验。(大屏幕提示)
学生体验活动后汇报
师: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生预设:闷、热,呼吸气体不一样
师(小结):看来,气体从吸进到呼出的过程中真的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关注:学生是否感受到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差别
3. 实验:观察火焰在两种气体中的燃烧情况
师:为什么会有闷,喘气困难
生预设:氧气不够了
师:可惜那些都只是大家的感觉,能用眼睛看到种气体的不同特点就好了!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我们还能用其他实验来证明吗?)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老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点燃的火柴去试试看
师:要去检验他们就的先收集,怎么收集呢?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吸入的空气就是我们周围的空气可以直接收集,呼出的气体可以用我们课前的排水法收集,并作示范)
师:收集好后,分别用两根点燃的火柴深入瓶中,注意同时。观察发生的现象(教师指导并做示范,尤其是如何点燃、熄灭火柴)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师:说明了什么?
目标:让学生明白吸进去的气体支持燃烧,呼出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4.学习资料:《呼吸前后气体成分比较表》(呼吸时氧气变少了,二氧化碳变多了)(课件展示)
师: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呼出的气体与呼入的气体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资料吧!
师:依次看图,有哪几种气体?哪种气体有变化?哪种气体没变化?怎样变化的?
师: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了,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课件展示:呼吸实际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那这个气体进入身体内会经过那些器官呢?(气体在人体的哪个器官进行交换的呢?)
师:其实外面的空气通过鼻腔进入气管在经过气管到达支气管到肺进行气体交换。然后经过交换后的气体在通过支气管、气管、鼻腔到空气中(让学生一起做深呼吸感受一下并指一指)!(课件展示呼吸器官图)
师:同学们在图上也看到了还有横膈膜这个结构,这个结构在呼吸时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可以让胸腔扩张和收缩一边更好的完成呼吸运动!
师:如果我们把肺泡放大我们还会神奇的发现还有肺泡,(课件展示)其实肺泡才是真正的气体交换场所。也就是说外面的空气通过鼻腔进入气管在经过气管到达支气管到肺在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经过交换后的气体在通过支气管、气管、鼻腔到空气中完成一次气体交换!
三、总结与延伸
1.总结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运动和呼吸,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会加快了;经常运动,我们的呼吸器官就会得到锻炼,我们的呼吸能力就会提高,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氧气了。所以经常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2延伸
师:想不想知道你呼吸能力是强还是弱?我们可以测试每个人的“肺活量”(肺活量就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的多少反映了我们的呼吸能力)
课外活动建议:(1)自制测肺活量装置,测量一下自己现在的肺活量,和一个学校网球队的同学比较一下肺活量有什么不同?(或自己坚持煅炼一个月后,再测一下肺活量,有什么不同?)(2)比较一名爱运动的同学和一名不爱运动的同学,测量它们在跳动1分钟后,恢复到平静状态下原来的呼吸次数需要多少时间?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看能不能解释这样现象。

板书设计:
运动起来会怎样

运动起来呼吸、心跳次数会增加
呼吸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

阅读全文

与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人教版课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