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部回应为中小学生减负大学生加压,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对于最近教育部回应应该要为中小学生减负,而应该给大学生加压,尤其是在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中小学生,他们经常面临着补课,可能一个星期,不仅要承受着学校交给他们的作业,当在周末的时候,他们的父母还为他们安排了一些培训班,这其实让很多中小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中小学生苦不堪言,他们面临这样的困境,却不知如何是好。
是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他们不以为然,你觉得这是正常的,有很多大学生非常的堕落,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也有很多非常努力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规划,有着自己的方向,他们有的会选择在不同的年纪考取不同的证书,在对未来有一个规划,有的可能去考研,有的可能选择去实习,所以我觉得作为大学生,他们应该有着自己的规划,能够为将来做打算,而不是在该努力的年纪去选择荒废时间。
❷ 教育部一直在提倡学习减负,为何学生还是越减越重呢
教育可能是现在中国家长最焦虑的话题之一。聚在一起时谈到孩子的学习,几乎没有人不在哀叹,都觉得如今孩子的负担之重,已到了连家长都叫苦不迭的程度;但与此同时,每个人又都觉得只能咬牙跟进,因为谁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输掉。中小学教育要减负的话,已喊了很多年,到现在看来似乎倒是“越减越负”,孩子的书包份量丝毫不见减轻,这到底是为什么?
教育和医疗是改革开放时唯一没有触碰的两大领域,因为担心影响社会福利和公平性,但也因此,这些年来问题丛生。中国公立教育以压低师资收入的方式超负荷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工作时间之长与其劳动投入不成正比,以至于上海这些年从安徽等地输入中小学师资,但六千元左右的月薪在上海仅相当于全市平均工资水平,在租房开支之余所剩无几。教育改革(减负、禁止老师补课、快乐教育、弱化应试选拔等)进一步扰乱了原有的教育市场,导致公立学校为保证教育质量和自身利益只能另谋出路办私立学校。最终只是证明了一件事:无论怎么改变,名校和中上层家庭肯定仍会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和资源。
因此,谈到减负,只做“减法”,没有“加法”是不科学的,我们要减学生过重的、单一的、单调的、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同时要增加学生长期缺失的社会实践、读书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我是清风淡雨,想了解更多教育问题,请关注我!
❸ 纠结的中国教育现状:中小学到底要不要减负
疑问
中小学减负,怎么了?
今年两会,再次将中小学减负问题推向舆论的高潮。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时称,从1951年到2017年国家围绕中小学学生的减负出台过几十份文件。但恰如古诗云:“一山放过一山拦”。几十年喊减负,有些地方孩子们的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
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力呼吁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并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扎实推进减负。
但近期一篇名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火爆朋友圈,并赢得了众多家长和网友的支持。
为什么在学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依旧有家长选择为孩子“加负”?中小学减负,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减负,还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
减负这件事儿,其实已经喊了有三十多年了,而且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中央政府下达49次“减负令”。如此重锤之下,却出现了一个尴尬局面:校内减下来,校外加上去,补习班的迅猛发展增加了中小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事实上,细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尽管年年都喊“史上最严减负令”,但是不少减负政策只针对表面问题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并没有戳到问题的实处。
比如,2013年,北京市推出“史上最严减负八条”,明确要求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每天下午3点半,学校准时放学。这就导致了“三点半放学,孩子无人接”问题。孩子下午三点半放学,父母依旧在上班,因而,在学校挤下来的时间,减下来的负,又统统在课外辅导班上还了回来。
也比如,针对作业的减量指令。例如今年,开学前夕,杭州市拱墅区、上城区教育局放出减负大招——两区小学生、初中生做作业超过晚上10点,就可以选择不做。然而,这样一刀切下来,能力强的孩子减了负,能力弱的孩子却“吃不饱”。除此之外,在家长惧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用之下,校外“加餐”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选择。
还比如,2月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要求进一步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但是,在择校热的背景下,仍有少数学校无视禁令。因此,一边是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一边依旧是竞赛火爆,有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密考”,有的竞赛组织者,则把学校认可竞赛成绩作为竞赛宣传。
“学生减负到底应该减什么?”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医科大学校长何延政认为,“减负”减掉的应该是过于繁重的课外负担,而不是减少对学习的投入、对能力的培养,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减少在校学习时间、降低学业水平要求。
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
都知道孩子间的竞争压力大,负担重。减负原本是好事,但是,为什么还有不少人提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呢?
事实上,不是家长不想减负,而是不敢减。因为竞争太激烈了。
近年来,我国在抓学生减负时,主要紧盯学校教育,要求学校减少作业,严禁学校补课。来自学校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但校外的负担却迅速增加,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班。
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不少家庭,悄悄把“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主战场转向课外时间,课辅机构超纲教学、以竞赛转换招生资源的做法,严重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而最终接盘受害的正是中小学生,作业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睡不好,没时间玩耍,救救孩子的声音淹没在功利追逐大潮中。
这样悲剧性的恶性循环,其根源就在教育的刚需——中高考依旧不变。除此之外,“教育资源均等化”并没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控制在少部分学校手里。因而,多数家庭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仅凭校内的所学孩子难以在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规规矩矩实施“减负”的学生,根本进不了好的初高中学习。所以,学生和家长都卯足了劲,要进入到一个优质学校,从而博一个看似光明的前程。
减负,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么?
更让家长们担忧的是,减负,也许并非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未来发展。
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减负教训,非常值得借鉴。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的日本社会,要求给学生减负的呼声同样强烈,教育部门当然从善如流。
怎么减负?和我们一样,少学东西,少上学,少考试。
“宽松教育”方针下的30年间,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大体包括:降低教学大纲的标准(缩减课本)、减少规定学时和公立学校去重点化。例如将小学至高中的总课时从5821课时减少至5785课时,《中学指导要领》的册页从261页减少至123页,公立中小学每周上课5天(原本6天),学生报考公立中学不能填学校志愿,只能按片区随机入学等。问题是,这些直接减负的政策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系列副作用。
首先,由于宽松教育政策只能约束公立教育部门,民众的升学需求和竞争态势并没有变化,因而,私立学校大量崛起。
原本占据优势教育资源的公立中学只能提供宽松的托底教育,无法为想要上好学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几乎所有志愿上一流大学的中学生都投入私立中学,随之,没了要读书的学生,公立中学的优质师资也不断流失。这样一来,极大地扰乱教育资源的有序分配,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不公。
其次,便是课外补习班迅速蔓延,课外补习费的支出初年攀升,不少家庭因此入不敷出。
要考上好大学,仅仅上私立学校还不够,课外补习学校(日本称“学习塾”“进学塾”)专门为应试做好准备,这几乎成为日本家庭的一般常识。甚至,许多家长发现,如果在家中不做充分的预习准备,连较好的补习学校都进不去。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宽松教育”政策整体上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标准,看似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学习的空间,其实这个年龄的学生既不充分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会需求,甚至不够了解竞争游戏规则。
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资源既超出了学生的能力,也超出了多数家长的见识水平。除非精通教育和社会规则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多数家长在为孩子做学业选择时手足无措,心态焦虑。私营培训机构的营销诱惑、家长间的模仿与攀比、恨铁不成钢和病急乱投医等心态都会造成超量教育、过度补习,结果又加重了一重学业负担——不仅无效,更可能适得其反。
减负减起来,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时之言
“减负”并不等于公办教育的“后退”、不等于降低中小学生的课程难度、不等于不要学生刻苦学习、不等于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不等于不要考试。
但一味地减负一刀切,很可能会重蹈日本减负的历史。
如何能让负减下去,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悬在所有人心头的疑问。
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今天,我们要再次强调大力“减负”,是因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教育的功能从过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开始逐渐转向“人人成才”“各尽其才”。
减负是势在必行,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前提下,“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无处不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减负减起来,靠的不只是一家之力,一时之言。
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言,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和家长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以及择校焦虑中解放出来,不能简单依靠推迟上学时间、取消特长生招生、叫停竞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经营等举措,而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也正如,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所说,“减负”之难,难于上青天,某种意义上,是各类主体的合力所致。
跨越“减负陷阱”,必须厘清各类主体的责任,只有政府、市场、家庭、学校、教师承担了各自的责任,并建立问责机制,才能真正将学业负担减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政府不但要履行自己的责任,还需要履行对各类办学机构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规则设计,规范治理,规律引导”的公共责任,才能最终打赢这场事关祖国未来的“减负大决战”。
❹ 教育部正在出台“小学生减负十条意见”,为什么小学生的教辅资料比原来还多呢
出版社挣钱,学校提成,家长掏钱,学生遭罪,老师挨累,教育质量下降,社会不满,国家未来毁灭。
❺ 教育部“减负令"何时出台
还没定下来呢、再说,出台又有什么用学校老师不会轻易放过你,家长更不会
❻ 你怎么看教育部明令中小学减负但类学而思等机构依然火爆
目前,教育部已下发明令要中小学生减负,但是学而思等校外培训机构依然火爆,原因何在?其实是家长心里没底。就目前来看,公办学校内部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落实,已经取得的明显的进展,各中小学校已经回到立德树人,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创建研学基地,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等活动中来,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也是原因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目前划片招生,阳光分班,可是考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仍需要实打实的分数,所以咱们的家长特别务实,只要能提升学生成绩,天价辅导费什么的全都不在乎,学生也只能忙碌于假期的各类辅导机构,导致最终减负只能停留在公办校园,校外各类机构依然火爆。
❼ 教育部将为学生减负 ,你认为应该先减什么
如何真正给实现减负?
第一,能不能取消会考?对于很多中学生而言,会考仅仅是获得考试资格的途径,会考科目是不想学也得学的知识。在这样被动的学习中,学生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吗?
第二,初中能不能减少学习内容或减少考试科目?实践证明,初中时学过的很多知识都很难用于社会实践中,那么这样的学习会不会增加学生无谓的负担?
第三,对于在体育或艺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能不能在文化课方面降低学习要求或减少考试科目而学习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据说,随着人的年龄增加学习的愿望会逐渐增加。那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能不能适应这样的规律?真正的减负怎样才能实现?
还有我看过有一篇新闻,江西一名小学生因为没做完作业跳楼,这个事情不仅仅反映了学校作业的压力,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小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偏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是跟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对孩子宽容理解,孩子也会在应对压力上找父母求助的,但是这些孩子第一反映没有想到怎么应对压力,而是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国的应试教育一直以来是大家的争论的话题,大家都在说要给孩子减负,但是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老师怕自己的学生升学率低,都会选择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老师会选择各种各样的辅导练习,以致孩子的童年乐趣就那样一点一点的被我们大人扼杀了。
❽ 如何看待教育部给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近日网络上议论纷纷的关于教育部给小学生减负的十条规定,很多家长和老师对这些规定的细则存在担忧,小学生到底要不要减负,应该如何减负,这恐怕不是十条规定就解决得了的问题,其根本还是要找到小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给小学生减负,小编带大家看看这十条规定的具体内容:
1,阳光入学
各地要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实行信息公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网站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积极推行统一的网上报名招生。
【小编短评】所谓阳光入学,是针对现在的小升初、初升高存在的潜规则而言,学校为揽生源不择手段,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才渐渐的演变到小学生入学选拔也存在潜规则。
2,均衡编班
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各方监督。
【小编短评】这也是当前应试教育产生的后果,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老师和家长的目光就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茶前饭后讨论的都是“你家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啊?”就这造成了当前的后果。学校为抓升级率,为制造考试状元,为突出业绩,分快慢班,把资质聪明的学生和教学有经验的老师编排到一个班。
“零起点”教学
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小编短评】社会在进步,教学水平也在进步,现在有很多学校蓄意培养学生提前学习下一年级的课程,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学就已经开始学习初中的知识了,今年的高考新闻中,有13岁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不知道这种新闻被大肆报道之后,在众多学生和家长的眼里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都提倡孩子跨级入学,提前进入社会吗?
不留作业
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积极与家长、社会资源单位联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设施,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
【小编短评】这条规定小编也深有体会,小学生放学后老师都会布置家庭作业,一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书包开始写作业,有的甚至要写到半夜才能写完,这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现在要取消家庭作业了,老师和家长又开始担忧,不留作业孩子怎么巩固学过的知识?怎么参加考试?看来应试教育不改革,这样的规定也只能是空谈。
规范考试
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
【小编短评】这个规定简直有点不合理,一至三年级取消考试,这等于完全抹杀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试教育的今天,学到最后不考一考怎么知道结果如何呢?给小学生减负却给学校给家长施压了。
等级评价
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小编短评】在小编的印象中优秀为85分以上,良好为75分以上,合格为60分以上,待合格为60分以下,这项规定只是换汤不换药。
一科一辅
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小编短评】原则是应该这样的,但是实际中很难实现,看着别的学生都有练习教材,唯独自己没有。这些必须从意识上改变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才能实现。
严禁违规补课
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公办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小编短评】学校为变相赚取钱财会开设各类实习班、提速班、奥赛班等,这类现象应该也必须取消。家长也应该还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觉得比大人上班挣钱还累。
保持体育锻炼
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上好体育课。安排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或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小编短评】很多小学几乎不重视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因为这些基本上不用参加升学考试,说来说去还是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希望这样的规定能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
强化督查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
【小编短评】教育部的规定制定下来了,能不能落实就看各地的教育行行政部门如何执行和监督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需要各个部门,包括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这次给教育部颁发的十条给小学生减负规定,实则给我们当下的应试教育制度敲响了警钟,什么时候上学不再是唯分为命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给中国的孩子们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