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方法——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版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权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能帮助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发现真理和解决问题。笔者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转化思想、实验思想、极限思想、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一、引入新课,渗透转化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是这样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是怎样变成统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为什么人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固定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化的、互相转化的东西。”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数学学科【责任编辑高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各部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也可以相互转化。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
Ⅱ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学生的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语文、思品教材中的内容,其定位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学,而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比如第六册中的《移多补少使两数同样多的应用题》这一内容,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又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在上完《圆的周长》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课也能上成像语文课那样具有感召力,像思品课那样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上课之前,我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了不少资料,并将它打印在了投影片上。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并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打出了投影片,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此时我并不急于将数学知识一古脑儿往下讲,而是放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痛快淋漓地发挥了一下豪气,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尽管占用了一部分课堂时间,但学习效果却没打一点折扣。课后,还有学生意犹未竟,自己到处找资料,互相交流,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小小的一个课后注释,引起了学生如此大的反响,那么,课本中还有许多的小知识,新信息,只要处理得当,相信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二、注重学习过程体验,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怏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三、教师自身的行为,也是进行健康心理渗透的良好渠道。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就像是学生的一个样板,教师怎么做,必会引导学生也这样去做。有时候,千百遍地说教不如一抹暗示性的眼神、一个示范性的动作、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许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教给的。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做到身正。教师的行为渗透,不需要讲很多大道理,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事中来透射好品质。比如说,整洁的办公室,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地方干净也能给别人带来美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看到扫帚倒了,随手扶起,就是告诉学生爱护公物也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无理吵闹,教师能平和对待,可以让学生明白平和的心境也是一种素养;对别人的困难能乐于相帮,能使学生明白“雷锋精神并不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四、确定评价导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效果的价值判断。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实质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许多孩子厌学、逃学,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的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Ⅲ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纳也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数学的意识,因此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乃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数学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举措,在课程数学改革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应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
一、转变观念,重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知识的结论,而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逐步领会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数学教学重视过程与重视结果同样重要。教师要站在数学思想方面的高度,对其教学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把隐蔽在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提示出来。例如,圆的认识概念教学,可以按下列程序进行:(1)由实物抽象为几何图形,建立圆的表象;(2)在表象的基础上,指出圆的半径、直径及其特点,使学生对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3)利用圆的各种表象,分析其本质特征,抽象概括为用文字语言表达的圆的概念;(4)使圆的有关概念符号化。显然,这一数学过程,既符合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教师是如何应用数学思想法,对有联系的材料进行对比的,对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对教学概念进行形式化的。
二、 相机而动,及时引入数学思想方法。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研究,潜心挖掘,而且还要讲究思想渗透的手段和方法。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般常用直观法、问题法、反复法和剖析法。所谓直观法就是以图表形式将数学思想方法直观化、形象化。直观法的观点是能将高度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容易感知具体材料,特别是生动有趣的图画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问题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回顾、思考、总结,逐步领会数学问题的规律性,进而加深对解题方法、技巧的认识。反复法是指通过同一类情景的多次出现,让学生持续接受某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剖析法是解剖典型的范例,从方法论的角度用儿童能理解的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现象,解释数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方法,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渗透:(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极好机会。(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如:教学“倒过来推想” 这一课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图表、摘录条件等方法让学生逐步领会“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的奥妙所在。(3)在复习小结中渗透。在章节小结、复习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纵横两个方面,总结复习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师生都能体验到领悟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减轻师生负担,走出题海误区的轻松愉悦之感。如教学完“圆的认识”这一单元之后,可及时帮助学生依靠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使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4)在数学讲座等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讲座是一种课外教学活动形式,它不仅为广大学生所喜爱,而且是数学教师普遍选用的数学活动方式。特别是在数学讲座等活动中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过去那死水般的应试题海教学一改容颜,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
三、千锤百炼——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探寻解题的方向和入口,更是对培养人的思维素质有着特殊不可替代的意义。它在新授中属于“隐含、渗透”阶段,在练习与复习中进入明确、系统的阶段,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过程和应用过程。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飞跃。而这样的飞跃,依靠着系统的分析与解题练习来实现。学生做练习,不仅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会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而且还会从中归纳和提炼出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按照例题师范的程序与格式解答和例题相同类型的习题,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机械运用。此时,并不能肯定学生已领会了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只当学生将它用于新的情景,解决其他有关的问题并有创意时,才能肯定学生对这一教学本质、数学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们知道,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学习效果是主动参与,亲自发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教学中,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从主观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进而增强自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教师对习题的设计也应该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尽量多安排一些能使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深入浅出地作出解答的习题,它既有具体的方法或步骤,又能从一类问题的解法去思考或从思想观点上去把握,形成解题方法,进而深化为数学思想。如在教学完圆环面积的计算以后,可以由易到难,出几题运用移动、割补等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领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有好处。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在掌握后领悟,使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共同生成。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只有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研究,探讨其教学规律,才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当然应该看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必定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在某一段时间内重点渗透与明确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Ⅳ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
一、“符号思想”的渗透。
“符号思想”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作为一种学科语言,是描述世界的工具,而符号能使数学研究对象更加具体、形象,能够简明地表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符号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数学的进展情况,同时它具有培养人们高度抽象思维的能力。比如:小学数学书中的“简易方程”这一部分内容向学生提出用字母表示数,它的实质是一种抽象化。其目的是为了更深刻地探索、揭示数学规律,达到更准确、更简洁地表达数学规律,在较大范围内肯定数学规律的正确性。加法的交换律用a+b=b+a,圆面积用S=πr2表示等等。此外,用方程解法来解答应用题,解法的本身也蕴含着符号思想,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代数假设,用字母代替未知数,与已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2)代数翻译,把题中自然语言表述的已知条件,译成用符号化语言表述的方程。(3)解代数方程。把字母看成已知数,并进行四则运算,进而达到求解的目的。
可见,数学符号是贯穿于数学全部的支柱,数学符号凝结了特有的简洁性、抽象性和概括性,所以相对来说难以掌握和使用。作为数学教师,深入了解数学符号的思想,研究数学符号的教学,对促进数学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归思想”的渗透。
“化归思想”,也称“转化思想”,它是小学数学中最关键的数学思想之一,它往往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推想、类比等手段,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直至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其基本形式有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未知为已知、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等。给学生渗透这种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依据,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对面积计算的认知结构。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都渗透着化归思想。
三、“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在小学教学中,它主要表现在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直观图形的特征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联系,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隐为显的目的,使问题简单、快捷地得以解决。
它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极限思想”的渗透
“极限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灵活的借助极限思想,可以使某些数学问题化难为易,避免一些复杂运算,探究出解题方向或转化途径。在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均采用“化圆为方”、“变曲为直”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无限细分”,根据图形分割拼合的变化趋势,想象它们的终极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和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而且非常自然地在“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此外,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而0.99……的极限就等于1;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五、“集合思想”的渗透。
四边形
“集合思想” 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它将一组相关联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继而把一定程度上抽象的思维对象,有条理的列举出来,让人一目了然。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后,使学生明确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用右图来表示更形象。为加深学生对这集合图的理解,再举例说明:我们全校同学好比这个最大的圈,我们年级同学是全校的一部分,我们班的同学又是全年级的一部分,第一小组的同学是全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里面的最小一个小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集合图的含义,并学会应用。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1~6年级各阶段都有渗透。如数的整除中就渗透了子集和交集等数学思想。集合思想可使数学与逻辑更趋于统一,从而有利于数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可以防止在分类过程中出现重复和遗漏,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Ⅳ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呢?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并用计算器计算》为例进行简单说明。新课引入时我让学生根据提示,猜一件日常用品。“与数有关、计算工具、诞生于古代、每一档上有七个算珠”引导学生猜出算盘以后,教师介绍:算盘可以算得上是咱们中国的国粹,在计算器诞生之前它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就是在电子计算产品日益普及的今天,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数学家仍是念念不忘咱们的珠算盘,作为我们炎黄子孙我们更不能丢了传统。这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环节不仅渗透了数学文化的传承,而且还对已经网络化了的孩子渗透了思想教育——咱们不能丢了传统。这样的渗透教育有没有效果呢?我认为是有的,因为第二天我的讲台上就多了一把算盘,因为课间会有孩子围在我身边兴高采烈地讲述他们对算盘的认识。在本课的“利用计算器发现规律”环节,我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解决一道对学生而言很复杂的计算题:111111111×111111111在学生尝试无果的情况下。老师问:怎么?放弃?这时教师出示了一段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的一段话:在面对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要退咱们就大步的退,推到无路可退。1×1,还能退吗?退不是懦弱的表现,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前进11×11=121再进111×111=再进,算式是——1111×1111,找到点窍门了吗?打开课本第101页看第4题,同桌合作自己往前进。发现什么了吗?有什么规律吗?引导学生渐次观察,直至发现其中的规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适时引进渗透数学文化,交给学生学习数学必要的数学思想。最后让学生在观赏中拓展——言已尽而意无穷谈话:同学们,在人类计算工具的发展史上,人们就一直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短片。算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记数和计算的工具——算盘:更加简便的计算工具——计算器: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器无法完成的复杂计算。通过观看短片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历经了计算工具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纳也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数学的意识,因此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乃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数学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举措,在课程数学改革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应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
一、转变观念,重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知识的结论,而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逐步领会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数学教学重视过程与重视结果同样重要。教师要站在数学思想方面的高度,对其教学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把隐蔽在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提示出来。例如,圆的认识概念教学,可以按下列程序进行:(1)由实物抽象为几何图形,建立圆的表象;(2)在表象的基础上,指出圆的半径、直径及其特点,使学生对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3)利用圆的各种表象,分析其本质特征,抽象概括为用文字语言表达的圆的概念;(4)使圆的有关概念符号化。显然,这一数学过程,既符合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教师是如何应用数学思想法,对有联系的材料进行对比的,对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对教学概念进行形式化的。
二、 相机而动,及时引入数学思想方法。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研究,潜心挖掘,而且还要讲究思想渗透的手段和方法。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般常用直观法、问题法、反复法和剖析法。所谓直观法就是以图表形式将数学思想方法直观化、形象化。直观法的观点是能将高度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容易感知具体材料,特别是生动有趣的图画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问题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回顾、思考、总结,逐步领会数学问题的规律性,进而加深对解题方法、技巧的认识。反复法是指通过同一类情景的多次出现,让学生持续接受某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剖析法是解剖典型的范例,从方法论的角度用儿童能理解的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现象,解释数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方法,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渗透:(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极好机会。(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如:教学“倒过来推想” 这一课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图表、摘录条件等方法让学生逐步领会“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的奥妙所在。(3)在复习小结中渗透。在章节小结、复习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纵横两个方面,总结复习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师生都能体验到领悟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减轻师生负担,走出题海误区的轻松愉悦之感。如教学完“圆的认识”这一单元之后,可及时帮助学生依靠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使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4)在数学讲座等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讲座是一种课外教学活动形式,它不仅为广大学生所喜爱,而且是数学教师普遍选用的数学活动方式。特别是在数学讲座等活动中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过去那死水般的应试题海教学一改容颜,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
三、千锤百炼——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指导学生有效地运
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数学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自然地寓数学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1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1.1农村孩子相对比较,胆子较小,往往会显得更加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又害怕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反复计算的俗套,因而羞于说算理、总结规律,也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甚至不太会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难于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
1.2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使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的情况,而这种“照着例题做、教师主讲到底、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致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自觉探索、学习数学。
1.3新课程要求学生能自觉地查阅相关的资料,但农村小学基本上没有正规的图书馆,或图书馆并不经常性对学生开放,或图书种类少、内容陈旧,学生没有较丰富的课外阅读书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农村学生的见识较少,知识信息储备较低。
1.4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特别需要专业水平较高的老师。然而,目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业教师配备不平衡。在农村小学中,数学教师一般都是班主任,教育教学任务比较重,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陷入了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管理班级的机械性工作中,较少花时间去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于工作繁重,比较难保证老师不断学习的时间,难以提高自身素质。
2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虽然农村小学新课改面临着重重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方式。数学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把“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那么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如何体现呢?
2.1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
2.1.1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并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1.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①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硬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2.1.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高涨的学习热情。儿童具有活动的天性,只有尊重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创造轻松活泼、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积极的学习情绪。如:低年级的数学学科中,一些游戏式教学的设计,“男女生速算对抗、小组过关摘星等”,教师变死板的“教教教、算算算”为学生身心愉悦的数学活动,轻松活泼的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2.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2.2.1课前合作预习。我提倡数学也要预习。一些数学信息的搜集、了解、书本知识的初步认知,都为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埋下伏笔。实践证明,让学生开展合作预习,不仅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也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2.2.2课堂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个体解决比较困难的、或有价值的、或是需要集体讨论订正的问题进行梳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小组内优劣互补,互相帮助,有利于共同提高。他们共同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由此学生就会有一种被重视、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受,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
2.2.3课后合作复习。学生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很可能经常会在下一节课上发生“不消化”现象。而注意力不集中、学差生对一节课的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灵活运用程度一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时就需要组织学生课后合作复习,生生互补,一帮一、多帮一,使其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2.3学习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关重要。我们应充分地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4下大气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于生活能力的目的。
2.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目前我县的农村小学大部分已配置一套较完善的远程教育设备,投影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了视觉新感受;录音机的使用不仅令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可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VCD的使用将画面由静变动,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情景的把握,也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各科教学中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Ⅷ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数学课只要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即可,思想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职能,不能越殂代疱。不仅是过去才有这种认为,现在有很多的教师还是这样认为,这是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观念没更新,学科自闭,各行其事,互不往来,这种理念便与新课标背道而驰了。
我执教小学数学以来,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不断改变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开发数学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思想,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不仅提高了数学的成绩,而且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本文谈谈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旨在扩大数学教学的功能。
一、转变思想,发挥数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我们阅读《小学数学新课标》,规定了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排在首位要就是情感与价值目标,其次才是知识与能力目标,所以进行思想教育也是数学学科的一项任务。不仅是数学学科,我们只要阅读各科的新课标都有这三维目标,提高思想教育是各科承担的教学任务,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错误的教学理念,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高度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夯实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孤立静止的事物,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正因为有着这种联系,世界才形成维持着动态平衡。我们学科之间也是如此,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思想感情,客观公正理性地认识事物,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磨练坚强的意志,养成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养成严密思维、反复验证、逻辑严谨的习惯。数学不仅是思维体操,而且是德育教育的加速器、磨刀石。我们只要注重数学课德育教育,就一定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拓展课堂教学 让学生领略无限风光
我们要扩大课堂教学效果,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延展课堂,给学生更多的视觉感受,激活学生的情感,调整学生的思维,缓解数学教学带来的疲倦感和枯燥感,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教材中有很多的数学家的小故事,有很多数学著作,例如教材讲圆周率时,介绍了祖冲之,他躬察圆物,反复演算,多方验算,目尽毫厘,精益求精,将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推算出圆周率的数学家,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学生亲身感受了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感悟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还有很多的数学巨著,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夏阳候算经》,巨著如林,推进了整个世界文化的向前发展。其中《孙子算经》有这样一道题:“其物不知数,三三数剩三,五五数剩五,七七数剩七,其数多少?”引发了很多西方数学家的兴趣。我国在数学领域有着无数巨星在闪烁,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不仅如此,在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时,数学家伟大的智慧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田,洒下了智慧种子,开启了学生智力的天窗。很多的古代数学例题很经典,能够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这是智慧与兴趣及德育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好素材深层次挖掘,可以收到一箭数雕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开发德育素材,提高数学教学品位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立足教材、新课标、学情,充分挖掘德育素材,科学设计,合理统筹,优化功效,扩大教育效果,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数学思维,塑造了学生的灵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数学审美的素材比比皆是,例如我们学的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锥、圆柱等规则几何图形,给人无尽的匀称、稳固的美感,给人无尽的想象,组合图形千变万化,给人不同且新鲜的视觉感,能开发学生视觉,变换学生的思维。再看看历史上的九宫图,更是充满无穷的奇思妙想,横行、竖列、斜行上的三个数加起来等于一十五,有着很强的对称感,成为我国古代无法破解的军事布阵图,玄机奇妙,外观恒定,内变无穷。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塑造着美、完善着美,门窗有对称美,轴承有旋转美、直观美,可以给学生一种感性美。当感性美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上升为理性美,逐步迁移到人的道德品质上,可以理性辨别人世间的美与丑、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培养细心的品质。数学来不得半点粗心,特别是数学计算题更是如此。我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一课时,特别强调计算时加数与加数的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否则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结果。为了让学生感悟细心在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我说奥迪公司的会计在记账时将付款金额1234.68万元记成了12346.8万元,造成公司11112.12万元的损失。学生感到触目惊心,生活实例中,打错小数点可能倒闭企业,打错小数点有可能丧命,小数点吃人案有之。打错小数点可能家破人亡,这是血的教训,学习数学不可不慎。再如在解应用题时,推理要严密,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逻辑链条。乃至书写都要养成细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总之,数学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面很多,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数学教学将远远超过数学本身的教育。我们要不断努力,拓展新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