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说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 的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 ”,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 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4蠹蚁氩幌胗谜庵址椒ㄊ砸皇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 6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 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 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 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 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 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 ”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 ?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 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说课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 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 按老师要求画。
② 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②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 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设计了三道题:锯木头、算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以及对算距离问题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错吧
B.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教案
我只能提供一个给你看看!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 的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 ”,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 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4蠹蚁氩幌胗谜庵址椒ㄊ砸皇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 6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 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 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 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 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 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 ”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 ?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 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说课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 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 按老师要求画。
② 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②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 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设计了三道题:锯木头、算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以及对算距离问题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C.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从头说起:题目、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
然后是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设计意图四项)
D. 如何在数学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中国及至整个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探寻的是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崭新的发展道路,追求的是社会的和谐发展,它的基础是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而今天,一些有助于人类发展、有助于人类进步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展现出无比光明的未来的同时,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当前人们所具备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加强他们的环保教育,已成为现代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不断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绿色伦理”观念,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 环境教育是使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过程。环境教育是一项从幼儿到成人的终身教育,不是一两次的突击教育,而是一种长期性的、普遍性的全民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环境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在这里我谈几点有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几点体会: 一、善用教材 ,适时施教 要想改进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就要通过教育来改善人们的思想.提高公民的意识,就要从娃娃抓起。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它肩负着培养具有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方面知识、技能和伦理的未来公民的使命。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我从教材中找出蕴含有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结合东莞市和凤岗镇近十年环境绿化面积的一些具体数字(包括校园绿化),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为了把环境教育自然适度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我主要从应用题中挖掘可渗透的内容,并找贴切的结合点,融于教学设计。而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就充分的体现出来了。如:第一单元“数一数”中就让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教育:第一节课就展示了优美的校园环境:1面国旗、2个单杠、3个石凳、4个环保箱、5幢教学楼、6朵花、7只小鸟、8棵松树、9位女生、10位男生„„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 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又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结合了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等动物形象,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还让学生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又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减法里,介绍了美丽的云南,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好山好水。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拓宽,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也逐步抽象、充实,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水、大气、土地到动、植物,从资源、人口到地球、宇宙,在教材中也有所反映。如:三年级下册中第35页应用题“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多少块这样大的草地产生的氧气,够三年级学生用?”“工厂运来一批煤,烧了28吨,还剩13吨。这批煤有多少吨?”“四季香果园采用科学管理后,去年收的苹果比前年多16吨。去年收苹果84吨,前年收了多少吨?”再如,也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笔算除法,主题图出示了学生们在植树,正好结合“3.12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爱周围的环境„„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很多,虽然教学大纲上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但我想,这种内容的题目会在学生做题的同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结合环保数据,适时进行教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但教科书由于编写时间和容量的限制,一些对儿童有影响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如:1、让学生收集植树对于我们有哪些益处?2、为什么这座居民楼要安装节水阀?3、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有多么的严重?等等。教学时可出示相应的挂图,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导入:1、为什么要大量地植树造林呢?2、为什么要节约用水?3、为什么要禁用塑料袋?等等。让学生在欣赏挂图的同时,了解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关系,了解环保的作用。接着让学生汇报资料:1、(1)制造氧气;(2)保持水土;(3)消除噪声;(4)净化空气;(5)调节气候;2、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流掉的水数以吨计;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漏掉十几吨水。3、
E.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反思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如果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传播功能——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编制
1、编制原则
(1)客观性原则。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坚持实事求是,尽量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客观记录事例。杜绝掺假现象,不会“合理构想”。不搞“文字游戏”,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变事实。
(2)独特性原则。在撰写案例活动中,倡导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要有个性的观察、个性的实践、个性的反思、个性的表述。
(3)价值性原则。撰写案例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的改革。因此,所选事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程度,与案例本身的实际意义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事例。
2、编制格式
分析有关案例不难发现案例的一般格式与写法。目前专家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变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与“提示——案例——访谈录——分析”。“提示”,主要简介“案例”与“分析”中将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论,可以促进理论知识与教学实例的融合。“访谈录”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对有关教师进行的访谈,以外化教师的缄默知识,便于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做法。教师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断+反思”,其变式主要有“背景——片断——反思”与“片断——评析——反思”。
可见,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为了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断,这些片断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它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案例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是教师对自身典型教学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节课或一个片断,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从案例内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叙事式”和“对话式”;从案例内容的编排方式看主要有“单一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反思一方面是基于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印证理论;另一方面要高于案例,要从案例的分析中生发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F.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环保和低碳的教育研究
我们经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应用于生活,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的教学应从生活出发,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数学与生活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根据当前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环保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教育也就义不容辞了。《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主要是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所消耗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倡并且主动去体验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的低碳生活。当前“环保和低碳”问题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环保和低碳”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绝大多数学生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再加上在个别家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浪费粮食、浪费金钱、乱买零食、不珍惜学习用品等普遍现象。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教育就显得的迫在眉睫了。
一、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造“环保和低碳”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感受到“环保和低碳“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营造“环保和低碳”的数学课堂环境。”将环保和低碳”的理念如春风细雨般的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每一个孩子。
数学课堂是教给孩子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能力的。但在当今生活环境每况愈下的形势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树立“先大家后小家“的教学意识,在课前备课中努力将数学教学与“环保和低碳”结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和低碳”的教学因素,把“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和数学教学进行合理整合,使之具有整体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学生了解国际国内“环保和低碳生活”的新成果,增加教育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在课前备写教案时,考虑到与知识能力同步进行的“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使之具有协调性。“环保和低碳生活”的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随手捡起校园里的一片废纸等等。通过教师的身体语言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二、在探究体验中将教材中已有的”环保和低碳生活“的教学资源形象化
“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的信息虽然各种各样,但真正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并不多。有些知识不够形象、具体。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想在数学课堂中生动形象地渗透“环保和低碳生活”教学理念,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对教材中的“环保和低碳生活”的教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抓住时机,融于教学之中,如春风细雨般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全国13亿人一天能节约多少张纸?”我将题目改成了:我们班85个同学一天能节约多少张纸?一年能节约多少张纸?进而再延伸到全国13亿人一年能节约多少张纸?教师再抓住时机提问:你有什么更好的节约纸张的好办法吗?学生讨论交流后懂得:不撕作业本、作业本双面写。为了鼓励节约用电,某市电力公司规定了以下的电费计算方法:每月用电不超过100度时,按每度电0.52元收费;每月用电超过100度时,超过部分按每度0.6元收费。张华家十月份付费电费64.6元,用电多少千度?”在教学中我将某市改成了延安市、将张华改成了我们班的张宝。(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上)第94页)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自家的水费、电费等相关内容懂得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我们可以追问“关于野生动物,你知道些什么?我们身边有人喜欢吃野生动物,你们吃过吗?你认为吃野味对环境、对家庭有哪些不好的方面?如果你看到有人吃野生动物,你该怎么办……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吃野味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不符合“低消耗、低开支”生活理念。
三、在教学中努力寻找孩子熟悉的、理解的“环保和低碳”的实例去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是数以万计的优秀专家、学者的集体成果,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教材。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变通。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新时代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有效处理,使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好的服务。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理解的生活实例来代替教材中抽象的数学概念。使数学教学在交给孩子数学技能的同时更有利于渗透“环保和低碳”的生活理念。使数学课堂变得的生动、活泼、形象。从而获得既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又较好地渗透“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的多层效果。
四、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环保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一切的学习活动都是生活实践服务的。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的探索、体验、进而加以巩固。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能够让学生切身感悟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在一些实践活动中灵活的渗透了“环保和低碳生活”的教育。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册《统计》时我就布置学生走出家门,调查周围家庭的”环保和低碳“活动。让学生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接受“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让学生上网搜集即含有分数又体现“环保和低碳”生活的信息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搜集、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环保和低碳”生活的好处,逐步形成“环保和低碳”的生活意识。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废弃的各种长方体药盒、牙膏盒、饮料盒、火柴盒、等作为学具使用,让学生利用废物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教具。教育学生懂得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懂得垃圾的分类处理。
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环保和低碳“的金点子写出来,并大胆的推广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应用,进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结合延安市环保局倡导的:“拒绝车窗抛物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小设计、小研究、小论文等比赛活动,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开展小设计、小研究、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受到“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
总而言之,我将努力将学校的环保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带动家长,进而带动周围的民众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使我们的环保教育无死角。努力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G. 求小学数学的教案
http://www.isud.com.cn/down.asp?cat_id=10&class_id=33
『小学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 第3章 字母表示数
·课题:字母能表示什么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2,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3,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 生活 数学
·1.1 生活 数学课题:1.1数学 生活课型:新授课备课人: 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数字的观察,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了解数学是我们表......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第1 课时 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P1)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认识成数......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课 题分数除以整数第( 1 )课时教学内容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为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打基......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全册)》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一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一课时:数数,数的组成时 间: 教学 内容: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教学 目标: 知 识:通过教学使学生......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全册)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百分数 ( 9 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2课时 3.百分数的应用 4课时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全册)
·教学内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认识"成数","折扣"的含义,能把它们改写成百分数;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3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教学内容: 一)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是本节重点,算理是难点.它是本册内容的基础,要求开始讲解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利用线段图进行分析的方法.本章包括......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总复习(一)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王洁琼教学内容课题总复习(一)P152--15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2,进一步理解......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第九册第31页到33页的内容.是小数除法部分的难点,为了能较好的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在和其他老师的讨论中我们觉得在......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第四单元简单方程
·第四单元 简单方程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理解怎样根据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软件大小:2197K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简易方程的初步认识
·简易方程教学内容:认识方程及方程的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含义. 2,会正确运用"方程"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能正确区别......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梯形面积. 2,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超市购物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4-65页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小数乘除法的应用
·教学内容:小数乘除法的应用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在实际情境中能够自觉地用"四舍五入法"取积,商的近似值. 3,获得综......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内容:1,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2,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3,多边形的面积 4,简易方程 5,总复习学生情况分析: 所带班......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第 1 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教学目标: 1.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 下载:1 推荐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九册(人教版)第58 ——59页.
H.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情景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 [关键词]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 已有经验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