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对小学生偷窃的教育

对小学生偷窃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1-02-27 15:55:52

⑴ 如何对小学生的偷盗行为进行教育

一、前言
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往往是班级经营中一项恼人而棘手的工作,它甚至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而其棘手之处乃在于若班级中有同学遭窃,却因无法抓出行窃的同学时,恐将造成同学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严重打击班级秩序,即便查获偷窃同学,老师亦需适当处理应变,并协助同学改过。有道是:「细汉偷摘瓜,大汉偷牵牛」,所以积极预防的工作更是不容忽视。以下我们将就偷窃行为类型、成因、预防与辅导方法等方面加以探讨。
二、偷窃行为的类型
在探究青少年偷窃行为成因前,我们可先参照台北市士林地方法院和青少年辅导委会(民74)根据青少年偷窃事件的性质,将青系年偷窃行为分为十种类型:因情绪冲动受物质引诱而不能克制的冲动型;因家贫且父母疏于管教,急需物品而偷窃的经济型;为反抗社会不公平而报复的反抗型;为减轻内心紧张的强迫型;在意识模糊状态下不能克制冲动产生的癫痫型;自我堕落的堕落型;受英雄主义支配而为团体做事的集体型;缺乏法律常识及物权观念的无知型;以及物质欲望过高的占有型。
三、偷窃行为的成因
根据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青少年偷窃行为的产生有几个原因,大致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可分为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自动神经系统不平衡,内分泌的失调以及体型上的畸形或官能上的缺陷。这些生理因素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或自我概念,进而产生适应困难的现象,有些青少年因而走上偷窃之路。心理因素则包括:(一)占有欲的需求:当青少年不能拥有同侪或其它人所拥有的东西时,就会使用「不告而取」的方式,设法取得他想拥有的东西。(二)爱的需求:当青少年得不到父母师长的爱,经常遭到拒绝,就可能以偷窃,企图补偿因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三)被承认的需求:青少年为了得到同侪的承认,或反应同侪的压力,会以偷窃方式取得财物与同侪分享。这种不当行为,说明了青少年在群体中有强烈不适应的感觉。此外,青少年有时会为了加入帮派而被要求偷窃,因为偷窃是加入帮派的一种仪式。(四)好逸恶劳:行为受享乐原则的支配,凡事都想不劳而获,容易受物质的引诱,如果加上侥幸的心理,就会采取偷窃的方式,以供自己的享乐。(五)不正常的情绪发泄:偷窃不是因为个人所需或金钱价值,也非表达忿怒或报复,而是一种强迫性行为,从偷窃中获得快感。
除了上述个人因素外,环境因素亦助长了偷窃行为的发生,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例如:(一)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促使子女向同侪负向次文化认同,形成反社会行为。(二)父母过于放任,对子女偷窃行为纵容,使子女逐渐养成从事偏差行为而觉得无所谓的态度。(三)父母过于严苛,过度管制零用钱,使子女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起盗心,或者子女遗失财物时,为了免受责罚,而去偷窃他人财物顶替。(四)父母本身即从事偷窃等不正当行业,子女从小耳濡目染,根本不觉得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
在学校方面,则可能因为(一)学校道德教育偏重教条的灌输,忽视行为的实践。(二)课程设计不当,学生在学业上缺乏成就感,以致课业适应不良。(三)学校忽略法律常识教育。(四)学校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器材,或没有足以吸引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精力无法宣泄。(五)同侪朋友引诱,相互认同模仿。
在社会因素方面,因为(一)社会急功近利,政治生态畸形发展,社会风气不良,误导了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判断。(二)大众传播媒体过于详实描写窃盗行为,无形中传授了偷窃技巧。(三)传统守望相助精神荡然,给予偷窃可行机会。(四)正当休闲场所太少,而不正当场所的诱惑太多,或意志不坚的青少年沈沦其中而步上偷盗犯罪之途。(五)青少年处于都市之较贫穷低下地区,受到低社会阶层青少年次文化的熏染,养成强悍、粗鲁、聪明、狡猾、宿命的性格,反抗法律规章,藉偷窃追求刺激。
四、预防与辅导方法
面对青少年偷窃行为,在预防方面,各校辅导室可根据现有人力与物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加强亲职教育。二、增加学生法律常识,使学生了解普通窃盗、加重窃盗或常业窃盗之法律刑责。三、利用价值澄清法讨论偷窃等偏差行为,导正学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四、加强青少年之自我观念、自我控制力、发展健全之超我、以及愿望不能满足或遭遇挫折时,应如何转化寻求其它合法之替代。五、关心与接纳学生。六、从观察、晤谈、测验及作文等方面收集资料以了解学生是否有偷窃等偏差行为。另外对于被偷窃之学生应教导其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务。七、建议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注意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上能获得成就感。
在辅导方面,要先了解青少年的偷窃行为是偶发性的还是习惯性的,其次要了解偷窃的动机及背景,在矫正青少年的偷窃偏差行为时,「行为改变技术」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例如使用增强原理施予行窃者嫌恶刺激,要求行窃者送回窃取物外,再加一样价值相当的东西的过度矫正法、大量提供行窃者需求以造成其身心上不舒服的饱足策略法、减轻压力的松弛训练法、以及模仿抑制与角色扮演法等。
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矫正偷窃行为时,「自我管理方案」是可使用的技术,首先要协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偷窃动机是什么?有什么不能满足的需要?其次协助青少年找出最易导致其偷窃行为产生的情境,最后再帮助青少年找出克服偷窃行为的方法,例如,请老师经常提醒,请父母随时检查。利用自我核查、自我酬赏、自我契约及刺激控制等自我管理的策略来改变偷窃行为。
对于如何改变造成青少年偷窃的偏差观念,Meichenbaum(1986)的「自我指导治疗」是可行的方法。透过认知重建,青少年要改变其自我内在语言,以新的观点看自己的问题,观察造成自己偷窃行为的内在语言是什么?然后学习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适当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内在语言,再学习更有效的因应技巧,并在现实生活情境里加以练习。在使用上述技巧时,可利用现实治疗法的技术,鼓励青少年注意其「现实」责任以及对与错的问题。
五、参考现实治疗法老师可采用的因应措施
现实治疗法最主要的需求就是爱与自尊的需求,强调个体如果接受爱或给予爱,则会产生适度的成功,由爱会使个体产生成功的动机和自我价值。在爱与自我价值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我认同,而且将走向成功的途径。注重「现在」和「行为」,老师引导学生,使其能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且面对现实,实现自己的需求,而不侵犯到别人。强调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依据现实治疗法,我们认为老师应强调的辅导特质有:
1. 重视现在行为,而非情感与态度:
不依赖领悟法去改变态度,而是认为行为与态度两者是相对的。行为改变,态度亦随之改变。
2. 强调现在,不重视过去:
着重学生的实力、潜能、成功与积极特质,不赞成就学生过去之历史提出讨论。
3.强调价值判断:
强调学生须对目前的行为性质做价值上的判断,并且决定什么是造成生活中失败的因素。
4.不重视转移:
认为转移乃是老师用作自庇的一个方法,此种转移方式无法与学生产生积极的人际关系。
5.强调意识,排斥潜意识:
强调潜意识即是避开学生不负责的核心问题,并且给他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就负责而言,潜意识是不富意义的。
6.排除惩罚:
反对采取惩罚,而以经验代替惩罚,使学生去经验行为的自然结果。
7.强调责任的观念:
使学生知道他们可以使用能力去满足一己的需要,但不能陷他人于不义」。即为所谓的责任观念。
◎对于偏差行为(如偷窃),老师可采用的具体处理方法:
1. 教导 ( Teaching)
教导学生能接受责任的观念,使其能从日常生活中采取较佳途径,期能满足需要,必要时应给予直接的说明。
2. 示范 (Modeling)
老师提供自己给学生作为模仿的对象,鼓励他们学习有关责任的问题及需求的满足等事项,并应用到学生处理问题的情境。
3. 涉入 (Involvement)
老师以拟情、尊重、温暖、灵犀相通等方法尽力与学生产生心理的融合,学生投入辅导的过程中。
4. 设限 (Setting)
设限,是指限制辅导的时间以及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限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效率。
5. 对质 (Confrontation)
使学生用负责及睿智的方式,表达出不同的见解,以建构自我观念。对质的目的即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一致,而能独立采取行动,并向自我挑战。
6. 角色扮演 (Role Playing)
使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反应或观感,并习得适当行为。
7. 建立契约 (Planning)
老师须与学生共同制定,明白指出哪些工作或行为需在何时完成也指明奖赏。
8. 经验分享 (Experience Sharing)
老师提供本身相似经验或其它真人案例,向学生描述并解释。使学生对其目前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并提供他们一个参考架构,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9. 具体目标实现的监督 (Pinning Down)
计划中各阶段所提出行为目标的细节明确,促使学生实践力行。
10. 鼓励 (Encourage)
强调个人有爱与被爱的需求、自我价值感的需求,老师的鼓励对于学生该两种需求的满足不无影响。可使用代币制。
11. 团体方式 (Grouping)
有偏差行为的学生在团体中,经由相互的讨论而了解责任,并将责任的涉入分享给成员,使成员学习解决问题。藉对过去事情或罪恶的判断,将可于此时此刻确认其过去失败而产生另一新的做法。如此,犯罪者参加团体后,归属的需求会获得满足,使犯罪者产生一致性的责任行为,而达到适应的需求,进而获得快乐与成功。
六、结语
因此,我们发现学生偷窃行为的形成背景与动机实在是包罗万象,而其中许多预防与辅导的工作,更需仰赖老师与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无间,才得以施行。唯有如此,方能彻底维护班级的整体秩序与良好互动。

⑵ 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如何教育

家长要了解为什么,是孩子零用钱不够,是受人指使或胁迫,是物欲诱惑,还是有恶癖?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这种情形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已形成习惯?而在事情发生后,他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如果家长只会大吼:“你偷东西了—别的我什么也不想知道!”那这就是最蠢的家长了。 有一个相当流行的观点,“偷窃”是特殊的过错,要求家长严厉体罚。而教育学家却有大量数据表明:事实正好相反,孩子由于害怕和屈辱,变得不敢吐露真言,更加趋向于不诚实。 教育学方面有这样的建议:“应当从儿童的需求做起,如果孩子的要求对于他这个年龄来说是合理自然的,那么家里就应当尽可能给予满足。应让孩子觉得成人在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愿望,这样,他就不会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这种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了。 孩子被吸纳参与家庭经济活动 孩子被吸纳参与家庭的经济活动乃至预算,这是家教中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最好方式,可以让孩子从中了解金钱的意义、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孩子会因此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并学习合理地使用金钱。 ========================================= 原因:孩子偷钱为了什么 上网玩游戏,买零食吃,买喜欢的文具、玩具,买想看的书,给同学送生日礼物,跟同学出去玩等等,当这些需要不能以正当方式从家长那里要到钱时,只好“私拿”。家长应控制过激反应情绪,冷静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要偷钱,分析出真正原因才有利于解决因其他坏习惯和不良行为而产生的偷钱后果。 一般的孩子偷钱只是偶尔行为,带有父母不会发现的侥幸心理。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都曾有过偷拿家长钱的行为,有的家长还向记者承认他们小时候也有过偷拿父母钱的经历,与“学坏”、“犯罪”无必然联系。三毛在她的《倾城》专辑里收录的《胆小鬼》一文,就是记叙她小时候偷钱的一段往事。“说着说着,发觉姐姐弟弟们在笑,原来都偷过钱,也都感觉不好过,这一段往事,就过去了。” 有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和偷钱成恶性循环,形成坏习惯后,就需要家长耐心地说教,采取适当的方法纠正孩子的行为偏差。 有的孩子明明自己有零花钱,但是还是喜欢去偷,不偷就觉得不舒服,成了一种“癖”,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罗学荣教授称,偷窃成瘾的孩子患的是品行障碍。这时家长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应带孩子到正规的心理诊室进行治疗。 建议:尊重孩子,正确引导 记者采访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咨询指导中心和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有关专家时,他们建议对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轻易不要用“偷”这个字,在心理上对孩子压力小些,有利于教育。 首先,家长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应尽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让孩子谈是怎么样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联系实际,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会铸成大错。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如果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让孩子服气。 其次,家长做好理财榜样。有的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是发现家长对自己的钱没有清楚概念,以为自己拿了家长也不知道,让孩子钻了空子。专家认为,家长有必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较详细的记录。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习惯,另一方面,让孩子知道自家的经济情况,培养合理用钱意识。还有,应该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最后专家建议,改变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出发点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而且切忌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来处理这件事,更不要把孩子曾经偷钱的事情挂在嘴边,时不时“揭孩子的短”,随意惩治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⑶ 小学生偷东西怎样教育

首先,需要理解,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无论什么原因,偷东西就是错误),再对症下药。(切忌棍棒教育,提倡激励教育!)如果孩子诚实说明原因,应及时给予鼓励!如果撒谎,请先了解,为什么撒谎。

⑷ 小学生偷东西怎么教育

那就和家长联系,将一个他非常喜欢的物品作为他好好学习、品德高尚的奖品,鼓励他走正道。

⑸ 对于小学生小偷小摸,教师应该怎么处理

其实,你是老师 你真的很无奈,你做的是要正确引导,说明厉害关系,当然版这些是私下里和权他谈心的时候,但是毕竟是小学生,应该不会太懂!但是你是老师不能对孩子怎么样!还有,对他谈话要注意方式方法!
第二就是要通知家长,说实话,小偷小摸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狠揍一顿!~这个事情你不能干,只有让家长来啦!~我小时候也拿家里钱去小买部买东西吃,小孩肯本不懂,教育是教育不来,后来我妈我爸把我一顿好打,我就记住了,再不敢拿了,我表弟也是,他爸爸对他很疼爱,第一次拿钱被他爸爸知道了,只是很耐心教育,没用,后来第二次又拿,他爸爸知道没办法了,就告诉他妈妈了,他妈一顿打,打特狠,我表弟就再不敢了!~其实打他不是目的,小朋友不懂这些,打他就是让他不敢再偷东西,等大了,才能分清好坏嘛!~千万不能让他从小养成这个习惯,打他就是这个目的!

⑹ 对于小学生偷窃你们怎么看怎么去教育

对于小孩子盗窃行为,我们应该谨慎对待,不要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如果处理不当,便会成专为扼杀孩子的大罪属人。有这样一个例子,希望能帮上你的忙。一天放学,一个孩子哭着鼻子来找我,说:“老师,我的手机不见了”,我答应孩子,你放心,老师一定帮你找回来。孩子停止了哭声,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不断思索,如何才能寻回这手机,于是我开始不停的拨打孩子的电话号码,一直都是关机。于是又想,发了一条短信过去,“你好!”对方回信息了,“你好!你是谁?”我立刻打电话过去,响了两声,挂断了,再打,关机!我又发信息:“我是你的好朋友李老师”,过了好久,他都没有回信息,我又打电话过去,依然是关机。直达晚上10点,我继续打电话,还是关机。于是我又发了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同学,这玩笑开大了,明天早上用报纸包着手机送给保卫,就是说是送给李老师礼物”。
第二天,我刚刚进入校门,保卫就喊住我,“李老师,你的东西”。我高兴急了——我成功了。
希望能引起的思考,针对这些孩子,不要揭露他的行为,换一种方式去引导他,他会感谢你一辈子的。

⑺ 如何处理小学生偷盗事件

一、前言
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往往是班级经营中一项恼人而棘手的工作,它甚至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而其棘手之处乃在于若班级中有同学遭窃,却因无法抓出行窃的同学时,恐将造成同学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严重打击班级秩序,即便查获偷窃同学,老师亦需适当处理应变,并协助同学改过。有道是:「细汉偷摘瓜,大汉偷牵牛」,所以积极预防的工作更是不容忽视。以下我们将就偷窃行为类型、成因、预防与辅导方法等方面加以探讨。
二、偷窃行为的类型
在探究青少年偷窃行为成因前,我们可先参照台北市士林地方法院和青少年辅导委会(民74)根据青少年偷窃事件的性质,将青系年偷窃行为分为十种类型:因情绪冲动受物质引诱而不能克制的冲动型;因家贫且父母疏于管教,急需物品而偷窃的经济型;为反抗社会不公平而报复的反抗型;为减轻内心紧张的强迫型;在意识模糊状态下不能克制冲动产生的癫痫型;自我堕落的堕落型;受英雄主义支配而为团体做事的集体型;缺乏法律常识及物权观念的无知型;以及物质欲望过高的占有型。
三、偷窃行为的成因
根据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青少年偷窃行为的产生有几个原因,大致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可分为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自动神经系统不平衡,内分泌的失调以及体型上的畸形或官能上的缺陷。这些生理因素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或自我概念,进而产生适应困难的现象,有些青少年因而走上偷窃之路。心理因素则包括:(一)占有欲的需求:当青少年不能拥有同侪或其它人所拥有的东西时,就会使用「不告而取」的方式,设法取得他想拥有的东西。(二)爱的需求:当青少年得不到父母师长的爱,经常遭到拒绝,就可能以偷窃,企图补偿因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三)被承认的需求:青少年为了得到同侪的承认,或反应同侪的压力,会以偷窃方式取得财物与同侪分享。这种不当行为,说明了青少年在群体中有强烈不适应的感觉。此外,青少年有时会为了加入帮派而被要求偷窃,因为偷窃是加入帮派的一种仪式。(四)好逸恶劳:行为受享乐原则的支配,凡事都想不劳而获,容易受物质的引诱,如果加上侥幸的心理,就会采取偷窃的方式,以供自己的享乐。(五)不正常的情绪发泄:偷窃不是因为个人所需或金钱价值,也非表达忿怒或报复,而是一种强迫性行为,从偷窃中获得快感。
除了上述个人因素外,环境因素亦助长了偷窃行为的发生,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例如:(一)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促使子女向同侪负向次文化认同,形成反社会行为。(二)父母过于放任,对子女偷窃行为纵容,使子女逐渐养成从事偏差行为而觉得无所谓的态度。(三)父母过于严苛,过度管制零用钱,使子女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起盗心,或者子女遗失财物时,为了免受责罚,而去偷窃他人财物顶替。(四)父母本身即从事偷窃等不正当行业,子女从小耳濡目染,根本不觉得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
在学校方面,则可能因为(一)学校道德教育偏重教条的灌输,忽视行为的实践。(二)课程设计不当,学生在学业上缺乏成就感,以致课业适应不良。(三)学校忽略法律常识教育。(四)学校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器材,或没有足以吸引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精力无法宣泄。(五)同侪朋友引诱,相互认同模仿。
在社会因素方面,因为(一)社会急功近利,政治生态畸形发展,社会风气不良,误导了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判断。(二)大众传播媒体过于详实描写窃盗行为,无形中传授了偷窃技巧。(三)传统守望相助精神荡然,给予偷窃可行机会。(四)正当休闲场所太少,而不正当场所的诱惑太多,或意志不坚的青少年沈沦其中而步上偷盗犯罪之途。(五)青少年处于都市之较贫穷低下地区,受到低社会阶层青少年次文化的熏染,养成强悍、粗鲁、聪明、狡猾、宿命的性格,反抗法律规章,藉偷窃追求刺激。
四、预防与辅导方法
面对青少年偷窃行为,在预防方面,各校辅导室可根据现有人力与物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加强亲职教育。二、增加学生法律常识,使学生了解普通窃盗、加重窃盗或常业窃盗之法律刑责。三、利用价值澄清法讨论偷窃等偏差行为,导正学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四、加强青少年之自我观念、自我控制力、发展健全之超我、以及愿望不能满足或遭遇挫折时,应如何转化寻求其它合法之替代。五、关心与接纳学生。六、从观察、晤谈、测验及作文等方面收集资料以了解学生是否有偷窃等偏差行为。另外对于被偷窃之学生应教导其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务。七、建议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注意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上能获得成就感。
在辅导方面,要先了解青少年的偷窃行为是偶发性的还是习惯性的,其次要了解偷窃的动机及背景,在矫正青少年的偷窃偏差行为时,「行为改变技术」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例如使用增强原理施予行窃者嫌恶刺激,要求行窃者送回窃取物外,再加一样价值相当的东西的过度矫正法、大量提供行窃者需求以造成其身心上不舒服的饱足策略法、减轻压力的松弛训练法、以及模仿抑制与角色扮演法等。
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矫正偷窃行为时,「自我管理方案」是可使用的技术,首先要协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偷窃动机是什么?有什么不能满足的需要?其次协助青少年找出最易导致其偷窃行为产生的情境,最后再帮助青少年找出克服偷窃行为的方法,例如,请老师经常提醒,请父母随时检查。利用自我核查、自我酬赏、自我契约及刺激控制等自我管理的策略来改变偷窃行为。
对于如何改变造成青少年偷窃的偏差观念,Meichenbaum(1986)的「自我指导治疗」是可行的方法。透过认知重建,青少年要改变其自我内在语言,以新的观点看自己的问题,观察造成自己偷窃行为的内在语言是什么?然后学习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适当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内在语言,再学习更有效的因应技巧,并在现实生活情境里加以练习。在使用上述技巧时,可利用现实治疗法的技术,鼓励青少年注意其「现实」责任以及对与错的问题。
五、参考现实治疗法老师可采用的因应措施
现实治疗法最主要的需求就是爱与自尊的需求,强调个体如果接受爱或给予爱,则会产生适度的成功,由爱会使个体产生成功的动机和自我价值。在爱与自我价值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我认同,而且将走向成功的途径。注重「现在」和「行为」,老师引导学生,使其能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且面对现实,实现自己的需求,而不侵犯到别人。强调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依据现实治疗法,我们认为老师应强调的辅导特质有:
1. 重视现在行为,而非情感与态度:
不依赖领悟法去改变态度,而是认为行为与态度两者是相对的。行为改变,态度亦随之改变。
2. 强调现在,不重视过去:
着重学生的实力、潜能、成功与积极特质,不赞成就学生过去之历史提出讨论。
3.强调价值判断:
强调学生须对目前的行为性质做价值上的判断,并且决定什么是造成生活中失败的因素。
4.不重视转移:
认为转移乃是老师用作自庇的一个方法,此种转移方式无法与学生产生积极的人际关系。
5.强调意识,排斥潜意识:
强调潜意识即是避开学生不负责的核心问题,并且给他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就负责而言,潜意识是不富意义的。
6.排除惩罚:
反对采取惩罚,而以经验代替惩罚,使学生去经验行为的自然结果。
7.强调责任的观念:
使学生知道他们可以使用能力去满足一己的需要,但不能陷他人于不义」。即为所谓的责任观念。
◎对于偏差行为(如偷窃),老师可采用的具体处理方法:
1. 教导 ( Teaching)
教导学生能接受责任的观念,使其能从日常生活中采取较佳途径,期能满足需要,必要时应给予直接的说明。
2. 示范 (Modeling)
老师提供自己给学生作为模仿的对象,鼓励他们学习有关责任的问题及需求的满足等事项,并应用到学生处理问题的情境。
3. 涉入 (Involvement)
老师以拟情、尊重、温暖、灵犀相通等方法尽力与学生产生心理的融合,学生投入辅导的过程中。
4. 设限 (Setting)
设限,是指限制辅导的时间以及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限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效率。
5. 对质 (Confrontation)
使学生用负责及睿智的方式,表达出不同的见解,以建构自我观念。对质的目的即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一致,而能独立采取行动,并向自我挑战。
6. 角色扮演 (Role Playing)
使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反应或观感,并习得适当行为。
7. 建立契约 (Planning)
老师须与学生共同制定,明白指出哪些工作或行为需在何时完成也指明奖赏。
8. 经验分享 (Experience Sharing)
老师提供本身相似经验或其它真人案例,向学生描述并解释。使学生对其目前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并提供他们一个参考架构,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9. 具体目标实现的监督 (Pinning Down)
计划中各阶段所提出行为目标的细节明确,促使学生实践力行。
10. 鼓励 (Encourage)
强调个人有爱与被爱的需求、自我价值感的需求,老师的鼓励对于学生该两种需求的满足不无影响。可使用代币制。
11. 团体方式 (Grouping)
有偏差行为的学生在团体中,经由相互的讨论而了解责任,并将责任的涉入分享给成员,使成员学习解决问题。藉对过去事情或罪恶的判断,将可于此时此刻确认其过去失败而产生另一新的做法。如此,犯罪者参加团体后,归属的需求会获得满足,使犯罪者产生一致性的责任行为,而达到适应的需求,进而获得快乐与成功。
六、结语
因此,我们发现学生偷窃行为的形成背景与动机实在是包罗万象,而其中许多预防与辅导的工作,更需仰赖老师与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无间,才得以施行。唯有如此,方能彻底维护班级的整体秩序与良好互动。
希望能帮带你。

⑻ 对于偷东西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家长要了解为什么,是孩子零用钱不够,是受人指使或胁迫,是物欲诱惑,还是有恶癖?其中最本质的问题是,这种情形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已形成习惯?而在事情发生后,他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如果家长只会大吼:“你偷东西了—别的我什么也不想知道!”那这就是最蠢的家长了。
有一个相当流行的观点,“偷窃”是特殊的过错,要求家长严厉体罚。而教育学家却有大量数据表明:事实正好相反,孩子由于害怕和屈辱,变得不敢吐露真言,更加趋向于不诚实。
教育学方面有这样的建议:“应当从儿童的需求做起,如果孩子的要求对于他这个年龄来说是合理自然的,那么家里就应当尽可能给予满足。应让孩子觉得成人在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愿望,这样,他就不会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这种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了。
孩子被吸纳参与家庭经济活动
孩子被吸纳参与家庭的经济活动乃至预算,这是家教中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最好方式,可以让孩子从中了解金钱的意义、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孩子会因此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并学习合理地使用金钱。
=========================================
原因:孩子偷钱为了什么
上网玩游戏,买零食吃,买喜欢的文具、玩具,买想看的书,给同学送生日礼物,跟同学出去玩等等,当这些需要不能以正当方式从家长那里要到钱时,只好“私拿”。家长应控制过激反应情绪,冷静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要偷钱,分析出真正原因才有利于解决因其他坏习惯和不良行为而产生的偷钱后果。
一般的孩子偷钱只是偶尔行为,带有父母不会发现的侥幸心理。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都曾有过偷拿家长钱的行为,有的家长还向记者承认他们小时候也有过偷拿父母钱的经历,与“学坏”、“犯罪”无必然联系。三毛在她的《倾城》专辑里收录的《胆小鬼》一文,就是记叙她小时候偷钱的一段往事。“说着说着,发觉姐姐弟弟们在笑,原来都偷过钱,也都感觉不好过,这一段往事,就过去了。”
有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和偷钱成恶性循环,形成坏习惯后,就需要家长耐心地说教,采取适当的方法纠正孩子的行为偏差。
有的孩子明明自己有零花钱,但是还是喜欢去偷,不偷就觉得不舒服,成了一种“癖”,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罗学荣教授称,偷窃成瘾的孩子患的是品行障碍。这时家长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应带孩子到正规的心理诊室进行治疗。
建议:尊重孩子,正确引导
记者采访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咨询指导中心和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有关专家时,他们建议对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轻易不要用“偷”这个字,在心理上对孩子压力小些,有利于教育。
首先,家长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应尽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让孩子谈是怎么样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联系实际,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会铸成大错。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如果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让孩子服气。
其次,家长做好理财榜样。有的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是发现家长对自己的钱没有清楚概念,以为自己拿了家长也不知道,让孩子钻了空子。专家认为,家长有必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较详细的记录。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习惯,另一方面,让孩子知道自家的经济情况,培养合理用钱意识。还有,应该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最后专家建议,改变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出发点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而且切忌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来处理这件事,更不要把孩子曾经偷钱的事情挂在嘴边,时不时“揭孩子的短”,随意惩治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⑼ 对于小学生偷窃行为怎样教育有效果

我们应该首先分析孩子的这种行为因为什么出现的 要从根去摸索 一味的暴力作用甚微 希望家长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下面是我找的到一篇文章 希望对你孩子的教育有所帮助

另外真的很想说 现在的孩子确实很难管教 学童教育 任重道远

孩子“偷窃”行为的心理分析及矫正

文章来源:互联网.

“老师,妈妈给我买的新钢笔不见了。” “老师,我放在书包里的零用钱不见了。” 诸如此类的报告在小学生中屡见不鲜,也常令老师们感到头疼,因为这类物品的丢失多半跟学生的“偷窃”行为有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破案”。当然,这里的“偷窃”与法律意义上的偷窃有所不同,有专家研究表明,三年级以下的孩子自我意识还不够明确,他们的“偷窃”只能算是一种不诚实的占有行为。然而,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偷窃”,都是不良品质的表现。卢梭说过:“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那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乃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小学生的“偷窃”行为,及时地进行矫正。

然而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个性,有情感,有思想,光靠严厉的批评是不够的,必须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了解了他们“偷窃”的真正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长期的观察与谈心,我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分析几种典型的心理状态。

1、“我喜欢,我就要!”

小华的行为让很多老师失望:贴纸、玩具车、玻璃弹子等等,只要他看上眼了,就要想方设法居为己有。在家翻父母的口袋,在办公室翻老师的抽屉,在教室里翻同学的书包…….。在与家长的联系中得知,他们的家境虽不富裕,但“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他们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孩子变得任性而娇纵,见到好玩的就要买,在一次次得到满足后,他更加不能约束自己,不管是谁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就要“拿”到手。

2、“怎么,你的钢笔比我的还漂亮?”

谁也不会想到,琦琦会去“偷”两位同学的新文具,因为,她自己拥有的文具比谁都多。她的父母在上海做生意,孩子平时的学习、生活都由亲友照顾,她的父母每次回来都会给她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让她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于是,她的书包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小首饰,小玩艺,还经常送人。她的慷慨在班级里是出了名的。可是现在……通过谈心,我发现问题就出在她父母在金钱上对她的放任态度。父母只知道给孩子钱,却不去指导她如何用钱,因为有钱,看到喜欢的就买,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优越感,自己的东西一定得超过别人,而当她看到别人的文具更新颖,而自己一时又无法买到时,便很生气,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偷”走了别人的新文具。这种“偷”是一种心理偏差的表现。

3、“打游戏机实在是太好玩了!”

小伟旷课了,根据同学们提供的线索,我在游戏房里找到了他。他不敢回家,怕父母打。因为父母早就知道他迷上了游戏机而没收了他所有的零花钱,可是他实在抵挡不住那魔盘的诱 惑,无奈中,他把手伸进了同学的钱包。这种同学的“偷窃”是不良嗜好所致。

4、“没人关心我!”

小玉是个弃儿,养父母在她六岁的时候离异了,又各自组成了家庭并各有亲生,无暇顾及她。在缺少关怀和爱抚的家庭中,她选择了“偷”,“偷”家里的,“偷”同学的,用“偷”来的钱买玩具,买零食,逛公园,寻找着同龄人应有的快乐。这种“偷”是一种对家庭不满的发泄。

5、“都来跟我做朋友吧!”

一个很内向很乖巧的女孩,居然在一个星期里陆续从父母的钱柜里“偷”走了三百多块钱,这些钱是怎么花的呢?一了解才知道,这些钱都用来买了礼品送给同学们了,有的还干脆送钱。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多次谈心后,她终于吐出了心里话:她心里很孤独,渴望有好朋友相伴,可是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她不知如何赢得大家的友谊,于是想出了这样的办法。这样的“偷”是孩子思维不成熟,考虑问题片面造成的。

孩子的心灵纯洁而脆弱,任何过激的言辞、举措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在矫正他们的“偷窃”行为时,必须讲究方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取得家长的配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综观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庭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许多孩子的心理偏差都是家庭教育的失当造成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当孩子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时,没有严加管教,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偷窃”行为;而有些家长粗暴***打骂孩子,或不关心子女,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以至于在错误中越陷越深。因此,我经常耐心的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统一看法,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尊重、信任他们,保护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愿意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他们,有效的做好转化工作。

二、细心观察,防微杜渐

“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孩子的自制力不强,思考问题又比较肤浅片面,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引诱,出现一些小偷小拿,对此,教师千万不可忽视,因为一次得逞,便会使他们心存侥幸,逐步形成习惯。我是这样做的:平时,我要求孩子们学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和零花钱,不丢三落四,养成细心品质。一旦发现有钱物丢失,应立即查找,或报告老师。在调查这类事上,时间是一个关键,越及时越有效。在排查过程中,应多运用心理战术,如:换位思考法,顺水推舟法,个别谈心法,反面教育法等。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动之以情,使他(她)自己露出破绽,承认错误,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事态的发展允许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保密,那么,我一定会坚守诺言。否则就失去了再一次教育他们的机会,他们再也不会相信我。

教师平时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接触,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他们存在不良行为,就能及时指出,及时纠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创设情境,提高抵抗诱 惑的能力

孩子的意志力薄弱,抗诱 惑能力低,因此,在矫正初期,加强管理,切断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必要的。如让孩子避开某些诱因(游戏房、社会、朋友等)。但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因为人们很难完全避开不良影响,即使避开了也很难保证不在新的诱因下再犯错误。因此,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在难以避免的环境和诱因下,具有抗拒诱 惑、坚持正确行为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从思想上耐心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新的情境,锻炼其意志力,在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对小玉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她参与中队活动的准备工作,管理一部分活动经费,当好采购员。同学和老师对她的信任使她工作起来非常负责,也促使她抵*制了金钱的诱 惑,向诚实迈进了一步。

2 L2 e9 |% g+ L' n. |6 z# C
四、重视环境的熏陶

) e+ c, N) u8 ~- K# f5 ]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高尚的班风、校风对孩子的身心起着重要作用。在家里,我要求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形象,如:不贪小便宜,借东西及时归还等;在学校,我经常组织学生们开展集体活动,如:“读书会友”、“辩论擂台”、“好搭档”、“名人名言大聚餐”、“故事会”等,有意识地渗透诚实、健康的心理教育,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使他们在活动中懂得互相尊重,互相信赖,增进友谊。再加上教师自身诚实的言行,高尚的品德,正派的作风,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全身心热爱孩子的真情,使犯过错误的孩子沐浴在真、善、美的道德观念中,在环境的熏陶下,逐步纠正心理偏差,清除不良的品行,培养高尚的情操。

, P7 P, A5 S& y" `
五、正确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 H8 X$ N# U" t' J- l1 c
当我们尽了全力教育,学生在改正了一段时间后,**病又犯时,我们该怎么办?事实证明,要从孩子头脑里清除一种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念,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决不能当孩子出现反复就认为他是一段不可雕塑的朽木,更不要翻老帐,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前一阶段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次审视眼前的学生,寻找更有效的办法,给他们转变的时间和持久的信任。

孩子产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原因是极其复杂多样的,矫正措施远不止这几条,我的分析与探究也不会到此为止。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和我一起来研究这个课题

⑽ 有没有对小学生进行盗窃犯罪教育的故事,案例等

小学生有偷窃行为,后果严重。如果我们的教育者不能把这种行为消灭在内萌芽状态的容话,将直接影响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对周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带来很大的阴影。

一、小学生产生偷窃行为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的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对小学生偷窃的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