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Ⅱ 义务教育小学校内应设置哪些机构
小规模学校: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安全管理办公室
大规模学校:校长室、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安全办
Ⅲ 校外教育机构向校内推行某种教育资源但要求学生缴费合法吗
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严重者会触犯法律。
Ⅳ 小学校内教育资源如何达到最优化
立足于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将下功夫着力从四个方面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公平、不公正等重大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一是实现教师配备和校长选配的公平公正。由县人事部门牵头,教体部门配合,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定编定员,确定各个学校的领导职数、教师人数(含各科教师)和后勤人员,并坚持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选配好学校领导和科任教师。
二是实现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公正。财政、教育部门在认真总结近几年教育经费运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经费分配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各类经费的使用建立制度,并进行有效地监督,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分配公平、使用公正、用途公开,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实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平公正。对义务教育长效机制项目、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以及社会帮建等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筹考虑,充分论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立公开定点、公开招标等制度,并向边远山区贫困乡村的薄弱学校倾斜,确保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定点准确、使用得当,建设项目的规模、方式等适度、科学。
四是实现教育管理的公平公正。建立教师科学合理流动的机制,使教师流动正常化、公开化、公正化,真正使教师的流动体现能者向上流、庸者向下沉的导向,确保优秀教师有不断进步和进入条件较好学校任教的机会。加强教师职称管理,使职称的评定公开、公平、公正。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使教育的考核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公正化,更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Ⅳ 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所必须的“信息对称”是什么意思
一、合理配置有限的中职教育资源
中职教育要生存与发展,其资源配置必须与市场经济"接轨"。
⒈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对中职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布局调整。具体通过联合、合并、新建、扩建等多种途径,把一些资源贫乏、办学艰难的学校撤并到骨干学校;把类型相同、专业相关、基础较好的学校合并起来。通过这些途径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
⒉应大力吸收社会资源拓宽办学领域。与工商界联合办学,形成集团投资(即企业或企业集团投资)、专家治校(聘请教育界的行家里手管理学校)、连锁办学(即在全国各地开办相同品牌、相同管理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名校)、规模发展(通过在全国连锁办学,形成"滚雪球"式的规模效应)。在这方面,上海中锐集团已开了先河,其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⒊盘活闲置资源。把一些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闲置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工学校、职工培训中心的资源启动起来,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合作办学,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联合体。这样既能解决这些学校生源不足、资源闲置或浪费的问题,又能解决中职学校实验、实习资源及"双师型"师资不足的矛盾。
二、有效利用有限的中职教育资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职教育的投入有限。而社会各界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尚需一个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资源的作用,必须解决其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⒈中职学校之间要打破条块分割与行业垄断,实行全方位、开放型的办学格局。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各校间名牌专业、知名师资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使其有限的优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要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聘请高等院校的名师授课,聘请社会各界专家讲学,这既能活跃学术气氛,又能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填补其资源不足的空白。
⒉中职学校内部应按市场的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及时增添新专业,对没有市场的传统专业和重复专业要敢于忍痛割爱,以减少资源的无效利用。
⒊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分配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验课的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全方位开放学校教学与实习、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⒋实行开放式教学。对不同的公共课或不同班级的相同专业课,通过校园闭路电视网或多媒体进行公开教学。这既可"节约"师资,又能发挥名师专长,同时提高学生的水平,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之目的。
Ⅵ 请问有新的小学建成后如何在新老校区之间合理调配师资,配置教学资源,合理规划设计
当前课改背景下,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所有教育者的肯定,教学中也能注意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但是充分的利用并不等同于充分发挥其效用,一节课究竟需要使用那些资源?资源的运用是否越多越好?是否只有新型的资源才是最好的资源?……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索。
1.有效的预设源于对学生资源的掌握。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如果能够在课前了解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内容的了解程度,在备课预设中有效地加以利用,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更具有针对性。
2. 再精彩的预设也要服从课堂生成。备课中的预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当预设与课堂中学生的需要不统一时,教师要有应变机智,把握时机,因材施教。要知道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是十分宝贵的资源,比循规蹈矩的预设要强很多倍,教师要具有根据现实的情况随机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能力。
3. 学生对信息的收集能力是很强的,任何听到的、看到的都会迅速成为他们的信息记忆,再加上由于年龄相仿,这种信息更易传达给同学,所以同伴的讲述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本次教学中最能体现这一点,学生的讲解并不比老师所讲的生动,但是就因为是同伴所说,所以学生更具有认同感,自然接受起来也更快。
反思:其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学习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学生本身就是巨大的信息库,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课堂中与大家进行交流的信息。但是这种信息在接收传递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偏差,因此在运用学生的信息之前,教师还是要有所把握,对学生信息的真实性教师要加以验证,去伪存真,以免给其他同学留下负面的印象。
其二,任何资源都有其灵活性,而学生本身更是活的资源。由于年龄影响,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跳跃性极大,常常会出“状况”,这是教师所无法左右的。当学生思维脱线、突发奇想时,当学生“语出惊人”,故意发难时,作为教师,绝对不可严加苛责,更不能置之不理。灵活应对课堂生成,适时加以利用,这活的资源才能成为有效的资源。
Ⅶ 贫困地区如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农村教育资源是薄弱环节,缺师少教不公平。为了农村城市减小差距,根据《国专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属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定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
Ⅷ 如何合理设置义务教育学校
一、明确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
进一步配好城乡每所中小学的师资,保证每个公民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对政府应采取的各种措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其中规定“确保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另外,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等,强调了实施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教育法律法规依据,统筹规划,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办好每所学校,使城乡每所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管理水平达到‘规范化’,校长、教师队伍素质优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相对稳定”。说明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是政府责任,原则上学校之间师资配备不应该有过大差距。
二、改革办学评估制度
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责任在政府,因此应对非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做深刻反思。首先是重点学校制度。目前各地的热点校大多是过去的重点校。这种一定阶段的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会起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也造成了市重点、区重点以及准重点与一般校、薄弱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落差”。其次是办学标准评估制度。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和城市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办学评估标准,农村办学条件标准低于城市。此种做法从消极意义上看,降低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要求,客观上拉大了农村与城市义务教育水准的差距,强化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种民间的择校行为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分配,扩大了校际之间的不均衡发展。最直接的参与行为表现在:一是生源分配;二是自筹经费(择校费)的流向。有调查证实,相当多数的薄弱校师生认为自己是“末等公民”,这种消极心理反过来成为强校越强、弱校越弱的催化剂,加剧了校际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应逐步取消重点学校评选制度,取消重点校、普通校之分,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逐步统一义务教育各阶段学校的办学标准。
三、选择整体水平配置方式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重要的是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师资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可以有以下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边际平等”的配置方式,即将可供配置的教育资源平等地分配给各学校,而不管各校原有的基础;另一种是选择“整体平等”的配置方式,即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分配给起点较低的学校。显然,选择“边际平等”的配置方式,学校之间难以实现均衡,而选择“整体平等”的配置方式,可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其均衡发展。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师资资源的配置,就是说在师资资源的配置上,政府应改变原有的“效率优先”的配置模式,即优秀教师、高水平教师“优先”,哪个教师水平高,就把哪个老师“拔”到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去的做法,把优质教师资源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问题在于政府有责任配置好每所学校的师资,但在新的劳动人事制度下,教师实行双向选择,由人才市场调节,特别是在各校差别大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制定恰当的政策,对优质教师资源的无序、单向流动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和制约,从而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优秀教师的合理流动。
四、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能进不能出一直是制约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好的学校优先聘任优秀教师,一般学校聘任一般教师,素质低的教师只能到偏远的农村、山区学校去,这是一些地方进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曾经产生的问题。事实上,只要有一批低素质教师的存在,现行的人事制度又难以消化或教师资源合理均衡配置的问题,加上较为普遍的逆向流动,那么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我们应该改变人才单位所有制为社会共享模式,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模式。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建立人才社会共享模式。如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从地域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市、街区、村之间的流动,二是跨县一级行政区域间的流动,前者所占比重很大。偏僻地区学校同其他地区学校间以及不同类型学校间教师交流的比例大致是平衡的。
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发展,而是要在积极发展和扩大增量中缩小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能接受他所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他的公平的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镇等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也不是限制有条件的学校、好的学校的发展,而是既要鼓励教育发达的地区,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的学校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在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速度慢、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的地区和学校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市场经济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合理的政策,使教师资源的配置逐步趋于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