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 小学教育心理学 的复习资料以及重难点!!!!!!
全国自考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三
事业伟人 发表于 2006-10-12 21:21:29
11 对儿童的冲动行为,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1)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2) 避免严厉的冲动性惩罚。
(3) 使用“自我教育训练”
(4) 使用行为改变技术。
(5) 暂时隔离法。
21 小学教师角色的构成有那些?
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学生楷模的角色,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严格管理者的角色,
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
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
22 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有那些?
l 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
l 对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
l 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
l 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
l 角色内部的冲突。
23 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那几个条件?
l 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l 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l 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
l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l 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
五 论述:
1 论:归因理论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l 韦纳极其同事在70年代通过大量关于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总结出归因理论。
l 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不相同的。
l 当倾向于能力归因时,个体成功时就会认为自己能力高,因而信心十足。反之,会认为本身能力低,脑子笨,因而会丧失信心。
l 当倾向于努力归因时,个体成功时,会认为是由于努力的经过结果,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预期自己今后再次获胜。反之会认为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因此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下次的成功。
l 当倾向于任务难度时,个体成功,会提醒自己,今后要认真学习以应付更困难的任务。个体失败时会埋怨客观,并把今后的成功寄希望于难度较小的任务上。
l 当倾向于运气归因时,个体成功时,会认为只不过是自己此次侥幸,并不是自己真有水平,个体失败时,则自认倒霉,但祈求今后的好运气还能降临。
l 有此,我们认为,教师有责任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并依据归因理论的规律。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就积极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恰当的努力可以导致成功。
l 教师应该帮助孩子努力形成“努力归因”,强调学生的成功来于勤奋和刻苦;失败是因为不够努力不够用心而不是他们不够聪明和笨。
l 切忌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你是一个毫无希望的笨蛋。如 一些间接方式也可达到类似的效果。班级中运用竞争等级的奖励系统将学生的成绩分为三六九等,并公布与众。
1 论: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l 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强,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l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l 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
l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就是将学习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
l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
l 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定一个更为实际可行的目标,并在他们达到目标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l 恰当地运用竞争和合作。过分的强调竞争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利的,它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论: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l 可利用性及其作用。 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引并固定新观念的原有观念。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做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联系和固着点。
l 可辨别性及其作用。 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他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的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差异应清晰可辩。
l 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 即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应十分巩固。利用及时就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可以改变原由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有助于性的学习与保持。
3 论: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
l 创拟,确定学习策略。 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任务,确定完成该任务所必须的学习策略及其执行方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利用现成的学习策略,同时有针对性的提炼自己的思路,并教给学生。
l 科学教授学习策略。应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阶段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来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教授。还要给学生提供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还必须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l 提供元认知指导。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有效地应用学习策略,是因为元认知的缺乏。为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适当的进行一定的元认知训练。
l 丰富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既要保持学生用有丰富而必要的知识经验,有要保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5 论:布鲁纳等人曾对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提出的建议。
l 鼓励学生近似合理的猜想和飞跃的直觉。
l 教师应善于应用直觉思维的方法,以给学生做出示范。
l 使学生知道对问题的解决抱有强烈愿望并搜集与阅读有关的资料的持续地思考,是产生直觉的前提。
l 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对称或形象化等方法去解决难题,有助于缩减思维过程而产生直觉的判断。
l 教会学生善于捕捉瞬间即逝的直觉。
l 善于利用休息和放松,以利于直觉的出现。
6 论:班级群体纪律不良和管理。
l 班级纪律不良的原因:a 与课程有关,b 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c 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d 有的班级纪律不好是与整个学校纪律不好相一致的。
l 解决的办法:a 重建班级规范,行成健康舆论,b 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c 面临班级纪律问题的教师要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借助其他人的权力,d 教师要以身作则。
7 论: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
l 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异的进行教育和教学,在分析学生的差异心理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与个性。应从一下几方面考虑。
l 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
l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励。
l 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长善救失。
l 了解学生的个性,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
l 总之,由于学生的个性有差异,所以要因材施教。要因材施教,就必须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
8 论:小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以及学校教育的措施。
A 小学新生的学习适应。
a 须适应的问题有:主体活动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面对组织纪律的约束。
b 教师的任务。教师应做到:如同父母般的对儿童表示关切和爱护;认同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地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帮助学生适应集体生活。
B 小学生的学习疲劳。
长期处于疲劳的状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所以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改革,包括课程内容忽然教学方法的改革;保证学生充足的的休息和睡眠,使学生有参加体育运动和游戏的机会。
C 小学生的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特征:视觉,听觉等知觉转换方面存在障碍;有视觉运动性感知障碍;运动不协调;言语发展障碍;易于分心,难以集中注意力;有时拌有情绪和行为问题。对他们应注意一下几点:对儿童的困难要理解;及早发现,寻求专业人员的训练矫治;给予耐心,细致,具体的帮助,多表扬,少批评,不能伤害儿童的自信心;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发展感觉统合能力。
D 小学生的考试焦虑。过度的 考试焦虑导致心理紊乱,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造成伤害。其形成原因既有来自学生自身内部原因,也有学生外部环境因素的 作用。为防止和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a 认真转变教育思想,体制和观念,向素质教育转变,减轻考试压力,b 避免对学生提出超出其实际能力的要求,c 帮助学生提高应试的准备和技巧,使用系统脱敏训练法。
9 论: 教师的角色冲突及解决。
l 教师的角色冲突的表现在: 不同的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对角色行为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角色冲突;教师在履行多种工作角色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内部的冲突。
l 角色冲突使教师在实现角色期待时感到困难,他会降低教学的效果,因此需要进行调整和克服,具体在:适当分离,缓解冲突;分清角色的主次,教师对角色冲突要保持相当的适应性;明确工作职责,尊重教师的工作权益;加强角色学习,摆正地位,正视现实。
10 论: 师生冲突及处理。
l 师生冲突是指师与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
l 师生冲突的原因:由于角色地位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由于年龄“代沟”产生的师生冲突;由于价值观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奖励和惩罚带来的师生冲突。
l 师生冲突的正确对待与处理:加强沟通,促进心理接近;角色互换,形成宽容理解的心理气氛;避免滥用惩罚;适当调整认课教师。
l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教师除了要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外,还要正确处理好教育过程中与其他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及其他的人际关系,这同样非常重要。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教师正确处理好教育过程中的这些关系。使之形成合力,才能够对学生产生一致的,深刻的影响。
㈡ 小学教育心理学
二楼表扬下!
1 D.2A. 3C 4B 5D 6B 7A 8A
1、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回发生的过程。”即 ABD 。
A、新知答识的获得B、知识的转化C、机能的形成D、评价
2、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的主律包括 BCD 。
A、强化律B、 准备律C、练习律D、效果律
3、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方式有 ACD 。
A、类属学习B、派生学习C、总括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4、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并认为表征有三种: ABC 。
A、动作性表征B、映象性表征C、符号性表征D、抽象性表征
5、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 ACD 过程。
A、渐进B、有目的的C、盲目的D、尝试与错误的
㈢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是什么
教育学: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评价模式和方法、课程的基本结构,我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4、教学的原则,常用的教学方法
5、在教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程序,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教学过程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意义,德育过程的基本方法,德育的原则,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的主要方法
7、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
8、教师的人格特征
9、我过现行小学课程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2、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3、学习的定义,学习的主要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当今建构注意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5、迁移的概念及种类,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6、知识与知识学习的类型,
7、心智技能形成有关理论
8、学习策略构成,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9、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0、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11、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2、教学目标的分类及表述方法
1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课堂管理的策略,问题行为的主要策略
14、教师应具有的特征,教师期望的效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㈣ 小学教育心理学与中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
http://wenku..com/view/16df06fb0242a8956bece4f0.html
网址上的会更多一点儿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动物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5.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8.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和适应。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10.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
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
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
13.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14.学习的概念: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②狭义,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
15.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它和科学家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认识活动是不同的。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所以不可能事事从头实践,重复原有的研究路线去掌握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服从于学习目的的。④学生的学习不仅同人类发展中历史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科学家探索客观真理过程有区别,而且和一般条件下人们进行学习也是不同的。
16.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他的观点被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他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
17.桑代克的情境与反应相联结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律”。
18.准备律的含义:当某一情境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当某情境与某反应不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引起烦恼。
19.如何看待和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西方第一位从事动物学习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并提出一系列学习定律,成为西方最早的、最系统的学习理论。这对后来学习联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学术上的历史功绩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20.学习的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性条件反射):1902年,巴甫洛夫在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21.学习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22.经典性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
23.操作性条件反射:先作某种操作反应,再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是R→S
24.斯金纳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①应答性行为,通过建立经典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②操作性行为,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获得。
25.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创立于德国柏林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的模式。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我们的感官面前时,内心就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格式塔过程。
26.怎样解释顿悟学习:所谓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
27.学习顿悟说与学习联结说相比有两个优点:①注意学习的认知特性,强调学习内部认识过程的重要性,即观察、理解、顿悟等认识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②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
28.怎样科学对待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研究,并重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反对机械的、盲目的学习观点。
29.学习顿悟说与启发式教学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30.布鲁纳:布鲁纳是美国研究认知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著名心理学家。
31.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的构成它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是一种“表象系统”或称为“内在模式”。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即动作模式、映像模式和象征性模式。这些模式由定律或概括性的体系组成。
32.布鲁纳的观点:所谓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它可以通过一个人所发展的编码体系从三种表象模式的每一种模式中表现出来。人的编码系统是在学习过程中构成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活动,才使人们弄懂了所觉察到的一大堆杂乱的事实。人们通过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思维活动过程,从几乎数量无限的可区别的物体和事件中,去选择那些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或看作一个单独的种类,或看作容易处理的若干类型。可以说学习过程就是认知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的概念化或类型化过程,经过多次所形成的编码系统是有层次的,它在众多同类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更概括、更抽象的概念。
33.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有利于学好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创造精神。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组织或处理教学内容。学校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成各种年龄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结构,并以所学材料的最佳顺序去安排这些结构。
34.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贡献:它对于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学习理论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学方面来。
35.托尔曼: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自称为“目的性”行为主义者。虽自称为行为主义者,但他大量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观点和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观点。
36.托尔曼的观点: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有的心理学家称他的学习理论为“期待说”。他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和认知性,所以又有人称之为“认知—目的说”。
37.潜伏学习: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1930年的白鼠迷津的试验中发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潜伏学习的事实说明,动物在无强化条件下也在进行学习。
38.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理论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39.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贡献:又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它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尤其在解释学生在学校学习间接经验方面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告诉我们,榜样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的重要作用。
40.启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优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必须指出,观察学习只是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学习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在重视观察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方式或模式,不然又会出现的片面发展,对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不利的。
4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42.罗杰斯的学习观反映在几个方面: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②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③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43.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的划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态度学习。
44.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45.意义学习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46.概念学习:是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47.命题学习分三种: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学习。
48.总括学习: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49.语言意义的获得:对个体来说,语言有本民族语言和外语,两者都有句法学习问题。因此,语言意义的获得,包括学习句法、学习阅读和学习外语三个方面的问题。
50.机械学习的性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51.如何避免机械学习:①组织好材料(使清晰、稳定、明确的意义得以呈现)②联系已知学习新知③学习以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④以理解为学习评定的重点
52.接受学习的特点:①从学习内容上说,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 ②从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说,一般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 ③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事物的意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的意义 ④从发生上说,它较发现学习为晚
53.发现学习的特点:①发现较早②学习内容不是现成的结论③教师呈现学习材料,采取间接提供方式④学习过程较为复杂⑤它适合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学生的初级概念的学习,适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54.知识的同化: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获得心理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知识同化的过程。
55.认知同化论的历史渊源:认知同化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他们强调心理活动的内部组织作用,这是脑的动力学的基本原则,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是在发现了事物间的关系后产生的。
56.认知同化论的基本观点: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②新的意义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 ③有意义的保持和遗忘是认知同化的继续
57.奥苏伯尔提出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①可利用性。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②可辨别性。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③稳定性。是影响意义学习和长久保持的第三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58.什么是概念:①在哲学上,把概念界说为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高级形式 ②在心理学上,一般把概念界说为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59.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概念形式和概念同化,其中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60.概念形式:所谓概念形式,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61.概念类型的心理过程:①在知觉水平上辨别不同的刺激模式 ②抽象出各个刺激模式的共同属性,并提出共同的关键特征的种种假设 ③在稳定的情境中去检验这些假设 ④在这些假设中选择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类目名称或范畴,使之适合于一切刺激模式 ⑤把这一普遍性的范畴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联系起来 ⑥使新观念与原先学过的有关概念分化 ⑦把新概念的关键特征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中 ⑧用符合习惯用法的言语、符号去表达这个新概念或类目的内容
62.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概念,从而获得科学概念的过程。
63.在掌握概念发展趋势上的特点:①概念的具体性和含糊性减少,概念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增加 ②概念形式减少,概念同化增加 ③概念的自发性降低,概念的自觉性提高
64.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一切包含概念的关键特征的事物是概念的肯定例证。所以变式是指关键特征不变而无关特征有变化的肯定例证。
65.规则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某种关系,并以此能使人用一类动作对一类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它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是能够被证实的。
66.规则学习的教学步骤:①将人们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获得的动作的形式告诉他 ②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习者重新陈述或回忆已经学会的组成该规则的那些概念 ③用言语提示的方式,引导学习者将组成规则的那些概念,以适当的次序放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新的规则 ④提出一个问题来要求学习者说明这个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具体实例,并在他每次作出正确回答时提供反馈 ⑤通过一个合适的问题,要求学习者对这个规则作一个言语的陈述 ⑥在学过规则一天或几天后,提供一个“间隔复习”的机会,呈现一些新的实例,加以回忆并说明这个规则,使刚学的规则得以保持
67.问题教学的实质:是置学生于一定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重新组织已知的规则,以形式相应的高级规则,并用它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所以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高级的学习。
68.问题教学的步骤:①提出问题 ②解决问题
69.问题教学的趋向:根据学习者寻求解答的趋向,分为两种方式。①尝试错误式。尝试错误式解决问题是由无定向的尝试、重复无效动作、纠正暂时性错误、出现获得成功的动作等一系列反应所组成的方式。②认知顿悟式。顿悟,常体现在学习者运用已知规则来解决同类问题的变式中,迁移能力是顿悟式解决问题的重要准则。
70.华莱士的四个阶段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 ②孕育阶段 ③明朗阶段 ④验证阶段
71.蔡燊安等的四阶段论:①定向阶段 ②逼近阶段 ③成型阶段 ④引深阶段
72.创造力是单一能力还是综合能力:多因素论是符合实际的,单因素论是没有根据的。创造不可能是由单一能力来完成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造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73.创造力是少数人独有还是多数人具有: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它是以个人的独特性为标志的。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
74.创造性与知识、技能:研究与实践都表明,知识、技能是创造性的基础,但有了知识、技能并不一定有创造性。
75.创造性与智力: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
76.创造性与人格:创造,在内容上有赖于知识,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
77.创造性的培养:鼓励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托兰斯提出的五条建议①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题 ②尊重儿童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 ③夸奖儿童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④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肯定的评判 ⑤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78.培养创造性的教学方法:①局部改变法 ②棋盘法 ③清单法 ④比拟法
79.学习的迁移: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80.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根据该学说的观点,迁移是通过官能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实现的。但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这就引起学习迁移研究家们的极大怀疑。
二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首先采用试验来探讨记忆训练的迁移问题。
三共同要素说: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四概括原理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五关系转换说:学习的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地发现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六学习定势说:学习定势说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人们很早就发现,人们可以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81.学习迁移的一些具体研究:①认知结构与学习的迁移。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②学习的程度与迁移量的关系。迁移量有赖于初次学习的程度,在初次学习任务中实践次数的增加,会使迁移量增加。充分的学习是产生有效迁移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学习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学习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那种急促的、不深刻的或表面化的学习都不利于迁移。③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与迁移 ④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
8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①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 ②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③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④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83.学习动机的作用:①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 ②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进程 ③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
84.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
85.产生学习兴趣的因素:①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人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
86.增强学习兴趣的三种办法:①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②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③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87.增强课堂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①明确课堂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②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风趣化 ③加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④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⑤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88.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及在学习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89.改变学习态度的途径:①利用权威改变态度 ②通过角色扮演改变态度 ③通过认知失调来改变态度 ④通过认同和模仿来改变态度
90.竞争和合作:竞争和合作是进行班集体或小组学习活动的两个主要手段。
91.竞争的消极和积极作用:一积极作用,建立在适当引导和适当学习活动基础上的竞争会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兴趣和激发性。二消极作用①在竞争活动中虽然能涌现出胜利者,但他们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 ②在人与人的竞争活动中,某些学生们为了取得成功不得不妨碍或防备其他学生 ③经常不断的竞争活动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力量。 竞争对集体学习活动虽然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完全取消竞争活动。
92.对竞争的积极作用的研究:约翰逊于1974年的研究表明,竞争活动能增强或促进简单的操作和记忆背诵练习活动或与速度有关的操作活动,如拼写、词汇、体育运动技能活动。此外,对那些产生较低焦虑水平的学习任务,如黑板上的学习游戏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竞争活动获得乐趣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93.品德的概念: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94.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
95.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①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 ②品德不良青少年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③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④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⑤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 ⑥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㈤ 如何对小学生数学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如何对小学生数学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的中考中,在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对能力尤其是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它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平时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准确地"迁移"到试卷上。因此,在初中数学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上的词汇,笼统地说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能力指的是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的条件下,对所要学习新的知识的一种接受,既然有接受就会有反馈,所以说新知识对原有的知识也会产生影响.所以可以说迁移能力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的一种能力。
通过数学这门课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是检验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就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第一,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有些定理、法则的教学我不是一个一个给学生灌,我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探讨有什么定理、法则等。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我没有给一个,证一个,用一个。而是让学生先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除HL外,有SSS、SAS、ASA、AAS),不管大小,只要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大家想有什么方法。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三边对应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个判定定理。然后再一个个进行证明,综合运用。这就体现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再比如,学习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时,我问学生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怎么确定,学生自然回答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的图像是(学生答:一条直线),几个点确定一条直线(答:两个),二次函数的图像是(答:一条抛物线),最少几个点确定一条抛物线,有的说三个,有的说两个,有的说为什么三个点。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有同学说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所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条抛物线。这时,有个学生说不对,如果给了顶点坐标和一个点坐标就可以确定抛物线。我说很好,确定抛物线只要位置和形状,顶点确定位置,另一点确定形状,我开玩笑说顶点是一个顶俩,和圆一样,有圆心和半径即可,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最后得出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一般式Y=ax2+bx+c(a≠0),(a、b、c是待定的系数),顶点式y=a(x-h)2+k(a≠0),(a、h、k是待定的系数),交点式y=a(x-x1)(x-x2)(a≠0),(a、x1、x2是待定的系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编题,一个一个进行练习。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二,在讲解习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讲解例题、习题时,不要只讲答案,就题论题,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比如,在讲解2011年陕西中考副题25题【附:25(本题满分12分)如图,在直角梯形AOBC中,AC∥OB,且OB=6,AC=5,OA=4。
(1)求B、C两点的坐标;
(2)以O、A、B、C中的三点为顶点可组成哪几个不同的三角形?
(3)是否在边AC和BC(含端点)上分别存在点M和点N,使得△MON的面积最大时,它的周长还最短?若存在,说明理由,并求出这时点M、N的坐标;若不存在,为什么?】
第三问时,没有讲这道题如何如何解,而是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的几种求法,其中有一种是:如图1,过点A作直线AD交BC于点D,分别过点B、C作AD的垂线BE、CF,垂足分别为E、F,分别过点B、C作BP∥AD,CQ∥ADP,设BP和CQ间的距离为h,则S△ABC=1/2AD・BE+1/2AD・CF=1/2AD(BE+CF)=1/2AD・h。然后让同学们再看这第三问怎么做。有十多个同学想到了,(如图2)在AC上任取一点M,在BC上任取一点N,连接OM、ON、MN。因为AC与OB间的距离为定值4,所以过点N作NF∥OB,交OA于点F,OM于点E。则S⊿MON=1/2NE・OF+1/2NE・AF=1/2NE・OA,所以当NE最大时,△MON的面积最大,所以点N和点B重合,M为AC上任一点,S△MON最大,最大值为1/2×6×4=12.要求△MON的周长最小,所以作点O关于AC的对称点P,连接PB交AC于点M,则△MON的面积最大且周长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