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小学南音班计划

小学南音班计划

发布时间:2021-02-24 11:28:49

1. 想听泉州南音

清源山在泉州市区北郊南音在市区工人文化宫可以听到,文化宫那边经常有南音表演

2. 想要南音 吴欣霏的资料

编辑本段出处
“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南音”文献有载。《吕氏春秋 音初》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从“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杨匡民:《楚声今昔初探》,《江汉论坛》1980年第5期。)
编辑本段南音的历史
唐宋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
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元朝
元朝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南音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内容,一方面模仿其风格从事创作。及至五大传奇《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及《杀狗记》产生后,更丰富南音曲文;此外各地声腔亦为南音所吸收、融合。至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弋阳腔传入闽南,亦为南音所吸收,而创作亦日渐增多,迄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
论点
南音的源流研究资料不少,主要有以下一些论点: ○1。南音肇始于秦汉的“相和歌”,如“趋”、“乱”、“艳曲”都带有南音的影子; ○2。南音起源于唐“大曲”、“雅乐”; ○3。南音源自元明的“曲”; ○4。南音形成于明清,北曲南迁形成。
编辑本段简介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
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编辑本段古月遗韵
《中国音乐词典》载“南音”条目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①周代的南方音乐,简称“南”。 ②先秦已视作古乐的“南音”。 ③即“福建南曲”。 ④曲艺的一种,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一百多年历史,以清唱为主。由此可见,南音、南曲之名古已有之,专指特定年代、特定地域的音乐;而“南音”又在一百多年前已为广东的地方民间音乐所名。 王骥德《曲律》中论及:“入元而益漫衍其制,栉调比声,北曲遂擅盛一代;顾未免滞于弦索,且多染胡语,其声近哓以杀,南人不习也。迨季世入我明,又变而为南曲,婉丽妩媚,一唱三叹,于是美善兼至,极声调之致。”又曰“《孺子》、《接舆》、《越人》、《紫玉》、吴歈、楚艳,以及今之戏文,皆南音也。”这里所提到的“南音”、“南曲”是指今之“昆曲”,以及江、浙、赣一带的海盐腔、余姚腔、青阳腔、弋阳腔等。所以“南音”、“南曲”古代、现代,以及地域不同,所指也不同。
编辑本段源远流长
简介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
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
南音从中原走来
我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古乐的许多遗响与南音有相似之处,如先奏的五音之乐、音阶与宫调理论;宫角绕商等多重角的旋法特点;汉代的谱式记号及汉蔺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之演唱演奏形式;清商三调、相和五调等等均能在南音之中找其踪影。(拙挫文:《南音标准音诸问题》对以上现象已作了详细诠释,此文故之)难怪《泉州府志》载有明万历年间的晋江寒儒苏浚作诗云:"满径苍苍烟雨突,长空浪卷晓云沈。江头不断清商曲,留得春风与客心。"苏浚是位南音爱好者,他所指的清商曲若不是南音又能是什么呢?因此,古时泉州南音很可能也有清商曲之称谓。 中原古乐之所以存活于泉州南音之中,这与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现象不无关系。永嘉之乱(公元304-309年),晋人衣冠南渡。宋太平寰宇记:"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固立南安郡(今泉州)景云二年改泉州和晋安郡(今福州)。"泉州考古学家们还不断发现晋江流域一带有大量晋人墓地,特别几年前,于丰州茂霞村发现晋代一墓葬,存有"部曲印"之陪葬品,这更是这一史实的重要见证。然而,南迁的晋人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记住这一史实,同时表以对晋国故土的思念而把原命名为南安江的河流易名为晋江。东晋亡后,南朝统治的一百多年历史,南迁在江左一带的晋人,依然觉得江左不比南方太平、安定,因此又小批量地陆续由浙江入闽北、转闽东,而最后又在这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偏安东南一隅,依山傍水,犹如世外桃源的晋江流域一带沿江而居。 唐僖宗光启年间(公元885-887年)自河南陇亩起义的王潮、王审治兄弟入闽,据有闽中五州,立为闽王,建立闽国。这次移民时间短而大批量。其侄王延彬在南安设置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族如黄滔等纷纷迁地而南,一时泉州成为"海滨邹鲁"。此时的泉州经济和文化已相当发达,已是"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了。中原人的南渡,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必然带来中原优秀的音乐文化,这对当时泉州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宋元泉州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音与梨园戏交融发展
为什么南音古乐能世代相传,久唱不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在历史进程中除了不断吸收兄弟乐种的声腔来丰富自己外,其决定因素是长期与梨园戏交融发展。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汴京(今开封)沦陷,北宋覆亡而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赵宋皇族南外宗正司也自临安迁往泉州。遗臣、遗民们纷纷南移,一时泉州成为南宋的陪都。这时泉州港处于兴盛时期,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美誉。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繁荣。以南音为基础,以带浓重的中州洛下正音的泉南腔为唱词吐音,并加以故事化了的梨园戏,此时应运而生。应该指出,它与宋室南迁而带来的宫廷文化如家庭班(又称家班戏)不能说没有关系。 梨园戏以南音为母体音乐,以南音"曲"为主要唱腔,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部分民歌以及其他戏曲声腔,诸如弋阳腔、昆山腔、青阳腔、潮调来丰富自己,而形成"上路"、"下南"、"小梨园"流派。南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宫廷走向民间,又从民间搬上舞台而形成一种个性独特,雅俗共赏的传统音乐。南音古朴、典雅、舒缓、低回的音调却最适合配以哀怨、忧伤、抒情、思念,特别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民间故事,因而,极富感染力,与民众心灵相通,深受人们的青睐,有雄厚、坚实的群众基础。《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就有《陈三五娘》等梨园戏的痕迹。它不仅记有南音的滚门曲牌,同时还标有唱词及南音工×谱的撩拍记号,这说明南音与梨园戏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 梨园戏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南音的"指"与"曲"内容,同时通过演出实践而对南音的撩拍、乐器、定音等方面作了发展。撩拍方面由原来二分音符为一撩而紧缩为四分音符为一撩;乐器方面则由品箫代替洞箫;定音方面也由"以工为商"为标准音的洞管定音法,一改为"以×代工"的品管定音法。由于南音与梨园戏在历史长河中互为渗透吸收,互为交融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从某方面而言,梨园戏对南音所作的改革更贴近现实生活,群众也更乐意接受,这无疑起到完善南音和充实南音的作用,让南音艺术更具生命力。 不仅如此,闽南的其他地方戏曲,诸如提线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甚至芗剧(歌仔戏),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从南音中吸收养分来丰富自己,如歌仔戏最富特色的大广弦,不就是从南音二弦演化而来的吗?同样,闽南诸剧种在面向民众的演出过程中又不断地丰富了南音,实践了南音,让南音更贴近群众、更深入人心,而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古朴优雅
特点
据学者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
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
乐器
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延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前几年日本"尺八"演奏团来泉州访问,就是自称要来"尺八的故乡"寻根觅源的。演奏南曲的琵琶(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抱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编辑本段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泉州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指",即"指套",亦称"套曲",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即琵琶弹奏指法)、比较完整的套曲。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共50大套,主要有《自来》、《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拨碎》、《为君出》5套。"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附有琵琶弹法,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每套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共16大套。内容多为描述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其中著名的有"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4套。"曲"即散曲,又称草曲,只唱不说。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嫂》等曲目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音乐瑰宝
意义
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除了在闽南地区
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组织
泉州有很多南音组织。据记载,最早当属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晋江深沪御宾南音社了。早期泉州市区的南音组织有"筠竹轩"、"灵裳阁"、"升平奏"、"回风阁"及"回风阁俱乐部"等。泉州周边各县市、各乡镇亦几乎都有南音社团组织。特别是在比较富裕的乡镇,南音社团活动则尤为活跃,被誉为"南音穴"的浮桥镇就是其中一例。这个富庶的小镇,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笱江月色让人流连忘返,也孕育不乏南音人。夜晚,人们经常聚在桥头边的榕树下听老人们讲李九我的故事或接官亭的传说,远处还不断传来丝丝的弦管声。夜深,当人们返家路过下洲巷、祠堂口、和光宫,南音依然阵阵,清音雅乐不绝于耳。那时浮桥南音之盛,可见一斑。据浮桥下洲村84岁高龄的老艺人蔡百合介绍,早在60年前,就有许多资深的南音艺人在浮桥开馆设阁,收徒传艺,那时浮桥的"临江阁"在新门外一带名噪一时。当时,"延陵吴"13乡为"割香"庆典而举办的南音大会唱可说是盛况空前,那几天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张灯结彩、高搭锦棚,先由来自泉州城里及厦门等名社团登台献艺,再有13乡社团才一一登台演唱。"临江阁"出色的演唱让其他名社馆阁刮目相看。
编辑本段蓬勃发展
解放后,南音事业蓬勃发展。南音社团不仅有业余的组织,还有专业的组织。如1960年由视南音为无价之宝的王今生市长一手创建的泉州南音乐团,40多年来,
不仅培养造就了一批南音专业人员在各地区发挥骨干作用,而且在各种赛事及访问交流活动为泉州争了不少荣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的众多业余南音社团,与群众的接触最为直接,也最受群众的欢迎,他们为泉州南音的普及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泉州市南音爱好者、华侨、华人也不时给他们以各方面的支持与经济赞助,为弘扬泉州南音事业而作了可贵的贡献。 三五成群,家庭式的南音演唱在泉州最为常见,可说比比皆是。以曲会友、以声传情是弦友们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选择。主人们对待来者,不管初交或深交,都会奉茶施粥,若遇知音还会备办酒席招待。南音的艺术魅力让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和谐。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泉州市南音乐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编辑本段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列为遗产
2009年10月1日,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时距2002年5月泉州市正式启动泉州南音申报工作已有近8年的时间。 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的日子里,泉州南音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成果
南音原称弦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南音典雅优美,独具魅力,千年来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闽南语系地区,并远播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成为联系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精神纽带。作为南音的发祥地与集中地,我市历来重视和爱护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民间的弦管班社馆阁,几乎遍布城乡各地,以至山边海角,爱好者自愿结合,自娱自乐,随处都有管弦之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市首次出现由文化部门出面组织的弦管团体和公办乐团,弦友们成为新文艺工作者,他们学习新事物、服务新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弦管重获生机与活力,民间的弦管团体恢复发展至500多个。在1981年至2005年期间,泉州市已成功举办了8届海内外南音大会唱。从1990年起,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并且年年举行中小学演唱演奏比赛,至今已举办了20届。泉州师院、泉州艺校招收南音专业学生,开辟了传承新渠道。而在保护与研究南音文化遗产方面,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南音学会、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做了大量艰巨、基础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保护
相关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南音的保护与弘扬,将其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2002年,泉州市启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南音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并把申报的过程作为保护与弘扬的过程,如制定实施泉州南音艺术保护与振兴的决定,开展南音社团的普查和南音专业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与报批,支持文化部门出版或发表一批弦管典籍与研究论着,等等。目前,泉州市政府投资建设的泉州戏曲、南音陈列馆和泉州南音艺苑已先后落成启用;专业团体和民间社团也多次晋京和出境、出国交流与演唱,产生良好的影响。可以说,泉州南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日益彰显,泉州南音荣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至名归!
编辑本段同名歌曲
歌曲:南音 歌手:方大同 专辑:soulboy 歌名:南音 演唱:方大同 专辑:soul boy 作曲:方大同填词:林夕 在他的墨镜里 看不到二泉的月映有多么蒙胧 只记得少年时 练习着二胡时琴弦勒出了血红 三十四岁后失明了 怎么用他双眼寻找自己的光荣 小时候拉奏着浪淘沙 他们说他是个天才儿童 可是下一个画面里 他就走在街贩卖着他的童梦 喧哗酒家中拥挤的小巷中 他拉着等待着谁为他而动容 音乐没人懂 打赏要人懂因为他真的很穷 漆黑北风中飘渺的烛光中 他想他总能为人们奏出彩虹 音乐自己懂 一样有听众沿途点亮 他命运的灯笼 二泉映月他才不管红与不红 圆圆的墨镜里 自圆其乐昭君出塞自有人歌颂 他人穷名不穷 他人穷志不穷音乐证明他有用 回家路上由他老婆 掺扶着拉奏着那一曲才最感动 不知道路过的听到的 免费的有没有因此心痛 最亲爱的听众 想像他们的脸孔流泪或满脸春风 老爸是他英雄他慈祥的脸孔 也渐渐地消逝在南音的琴声中 南音本说“河南话” 千年流传有遗韵 宋室南迁,赵匡胤嫡系皇族在泉州一住就是147年,人口发展至3000多。中原移民不仅带来了中原音乐,还把其家乡话“河洛语”也带至泉州,而且反客为主成为泉州的主流语言与音乐,一直保存至今。 “南音”原称“泉州南音”“泉州弦管”,是保存在福建东南沿海的一种古老音乐,所以有时也以“福建南音”称之。但南音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以泉州地道方言演唱,所以海内外弦友习惯通称为“泉州南音”。这种古乐使用的“上、下四管”传统乐器,简陋古朴,看起来不起眼,但演奏起来,旋律古远典雅,歌唱者以泉腔“照古音”咬字吐音作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无不扣人心弦。 南音原不姓“南” 其实,南音并不“生于南国”,最早可追溯至中原早已消失了的古乐与“河洛语”。 1983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的赵沨在泉州调研之后认定: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并倡议在泉州成立中国南音学会,发动国内外音乐史家开展南音学研究。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黄翔鹏也赞同赵沨的观点,认为泉州南音“既与历史乐种有着诸种联系,本身又是当代犹存的乐种。” 据音乐史记载:中国音乐发展至盛唐达到顶峰之后,几经战乱便灰飞烟灭,到了宋代就已经找不到唐代的音乐了。后来人们只能从古墓、敦煌莫高窟、佛教寺庙以及民间的收藏中,找到一些宝贵的音乐史迹。秦汉时期的横抱琵琶、竖吹尺八,晋唐的筚篥、拍板,敦煌壁画上来自天竺的“迦陵频伽乐舞”和西域各式各样的丝竹乐器及演出场面。但这一切都仅仅是历史遗迹,只见其形不闻其声。所以,一些音乐史学家们感叹中国音乐史是一部“哑巴音乐史”。 所幸的是,“礼失求之野”,乐失也存于野。音乐史学家们发现了既古老又鲜活的泉州南音。它传承了晋唐音乐的历史信息,又积淀了历代的音乐文化特征,并存活于海内外讲闽南语的地区,成为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 南音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向被称作弦管。史料证明,弦管之称,始于汉初,风行于魏晋,《晋书·乐志》有“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的记载。唐·杜牧诗句“弦管开双调”中两个古乐名词“弦管”与“双调”,都保存在泉州编订出版的《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中。在晚唐也有“弦管铙拍、出没花柳”的记述。在五代后蜀《花间集》中,更有多处以“弦管”描写丝竹之声的。但“往事越千年”,“弦管”之名早已消失,只有“泉州南音”继承和保存下来。 南音主要的演唱形式是,右边分别为横抱曲项琵琶和三弦者;左边分别为竖吹洞箫(古称尺八)和拉二弦者(宋以前称奚琴),唱者居中执拍板而歌。这种演唱形式,是汉“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制。而其主要乐器,无不是汉唐的传承,可以与《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刊载的古乐器互为印证。 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这五个谱字与唐高宗(650-683)时的“乐调”六个谱字“思、一、六、犯、工、六”十分相近。南音五个谱字右旁加上琵琶指法和撩拍号,称为“工乂谱”或琵琶指骨谱。“敦煌古谱”的撩拍符号与其近似。“敦煌古谱”仅有25首,可惜被劫至法国,难得一见。而南音“虚谱无词”的器乐曲谱就有15大套,有谱有词的“指套”有50套,散曲多达2000多首。音调分4个“管门”、7个“支头”、108个“滚门”,节律有序,自成体系,又保存了唐燕乐“双调”“越调”“背双”的调名和唐教坊的“拂(谐音作舞)霓裳”“杜韦娘”“玉树后庭花”等曲名,是一个积淀大量古代音乐信息的宝库。 人口迁移形成“南音” 历史上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地带的中原曾多次发生战乱,战乱迫使那里的皇族、士族以至黎民百姓纷纷南逃。泉州美称“温陵”,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通过晋代“衣冠南渡”和唐宋的多次迁徙,以及大量官兵先后入闽形成的移民大部分就居留在泉州。而宋室南迁,由“南外宗正司”管理的赵匡胤嫡系皇族在泉州一住就是147年,人口发展至3000多。中原移民不仅带来了中原音乐,还把其家乡话“河洛语”也带至泉州,而且反客为主成为泉州的主流语言与音乐,一直保存至今。南音还哺育了泉州南戏,先后孕育诞生了梨园戏、傀儡戏以及高甲戏、打城戏、布袋戏。这些戏种都以南音作为基本声腔,而南音又从戏曲中吸取优美的唱段作为它的散曲与套曲。曲与戏的互相依存、互为滋养,便形成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戏曲家族,成为闽南人在漫长农耕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之后,南音逐渐传向周边地区,带到海外东南亚各地,形成一个约5000万人讲闽南语的南音文化圈。在这个南音文化圈中,30年来共举办了15届南音大会唱。 南音何以幸存? 泉州南音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却能够幸运地存活下来。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深入人心。人们自觉地爱护它,口传心授,世代相承。文革时期,有的人墙上挂着“样板戏”曲谱,口中唱的却是南音;有的弦友,把曲簿包上层层油纸,挖地三尺,埋在床前;有的则藏之古墓。原因之二,海内外有不少热心人士,倾心抢救保护。400年前刊刻出版的《满天春》《钰妍丽锦》《百花赛锦》三本雕版书,刊载272首弦管曲词和18出与弦管相关的戏文,国内已荡然无存,无人所知。后来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在英国和德国图书馆发现了它们,并经过二三十年的调查研究,写出长篇论文。另一部刊刻于100多年前的《文焕堂指谱》,闽南一带寻觅多年,不见踪影,却出现在台南玉市上,幸为台湾成功大学教授胡红波重金买下。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分别与两位教授合作,经过认真校订、翻译,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和《清刻本文焕堂指谱》两书,为南音溯本探源提供了可靠的史料,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而大量的民间手抄本,也先后整理、校订,大部分已汇编出版。2009年,南音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将进一步促进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
编辑本段同名书籍(即将开始创作)
作者:笛安 连载杂志于杂志《最小说》 相信即《西决》《东霓》之后,《南音》会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编辑本段同名人物
《最小说》最强实力作者笛安的作品《西决》及其姊妹篇《东霓》中出现的人物。郑南音是郑东霓、郑西决的妹妹。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自幼深得家人宠爱,因其属兔,被家人亲昵地称作“郑小兔”或“兔子”。 在《西决》中,我们看到的郑南音是个可爱、活泼、开朗、乐观的少女,也是个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爱情,愿意去放手一搏的人;在《东霓》中,我们看到的郑南音是个喜欢小孩子,爱姐姐并且能和她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女生,她也可以在重病的爸爸面前做到坚强勇敢,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3. 泉州南音的文化

泉州南音有着深厚、丰富的汉族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福建闽南来的,这些中原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泉州在宋代就是著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相当发达,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泉州已将泉州南音申报“世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成功入选,“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
南音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意义 。
此外还有比如在香港流行的地水南音,虽然同名,却是不相同的。

4. 我的老师——魏老师作文小学四年上册齐贤二校

魏老师的头发短短的,显得特别精神,眼睛又圆又亮,穿的衣服很朴素,也很大方,可关心我们了,魏老师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每一个学生。
小学一年级开始,魏老师就担任我的班主任,讲课既生动又有趣,总是巧妙地把深奥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每一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闪亮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世界。
您像母亲一样关心同学,每逢班里有同学因病旷课,您总是用休息的时间为他们补课。课堂上,您总是对学习差的同学多提问多指导。
我们班学唱南音,连魏老师也连累了,以前我们学南音是由一位南音老师专门教的,您为了让我们学得更扎实。您就去学,学会了再教我们,您真是用心良苦呀!
从此以后,我们班的同学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争强好用胜,每次期末,是全年段争综合素质奖,我们班每次都差不多全夺来,这是谁的功劳——魏老师。
您虽然对我们这么呵护,但是有时候也很严厉。记得有一次,您在台上讲课,有个同学私下说话,被您看见了。您批评了他,然后教他不懂的地方,他又激动又后悔,从此以后,他上课再也不开小差了。
您经常对我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一定要铭刻在心!教我如何做人处事, 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由于嬉戏而荒废。还有,您让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所成就,都必须勤勉努力,不能虚度光阴!
您是一位出色的灵魂工程师,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您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我忘不了您,敬爱的魏老师!

5. 泉州听南音

泉州百源路的文庙广场,有专门听南音的小茶馆.靠近华侨大厦哪一端的。可以算是泉州人比较爱去的听南音的地方.环境古香古色,很舒服.
公交的话,那个地方的站点叫百汇站,或者在华侨大厦站下.

6. 槟榔小学南音社团训练时间

槟榔小学南音社团训练时间,
不挂网公布的。
可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

以学校的说法为准。

7. 方大同(南音)这首歌 好像写的是自己

南音是方大同自己作曲的。
方大同(英文: Fong,1983年7月14日-),香港男歌手,夏威夷出生,并先后于上海和广州生活,于1998年定居香港。他是一个在香港罕有地创作R&B及灵魂乐作品的唱作人。其父为美籍华人,是名职业鼓手,并由父亲教授他打鼓,故他自小接触音乐,而其母茹岚则曾为其作品填词。他在5岁时曾看过一部有关音乐人的电影,使他对音乐及舞台表演产生浓厚兴趣, 自小就不时会在朋友的派对和社区活动上表演唱歌。 方大同于15岁时自学吉他,在18岁时自学弹琴。他钟情于音乐,尤以50至70年代的怀旧蓝调、灵魂等黑人音乐为主。他的偶像为Stevie Wonder、Madonna、Marvin Gaye、Earth、Wind & Fire、Michael Jackson、Eric Clapton等等,对其日后的音乐创作有显著影响。
他于2005年11月发表首张个人专辑《Soul Boy》,并被冠以“香港周杰伦”、“香港陶喆”等称号。方大同称希望以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诠释他的音乐,而他亦不擅长广东话,因此方大同虽在香港出道但他只以国语或英语演唱歌曲。他曾经和香港女歌手薛凯琪传绯闻。2006年度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上,因与另外三位唱作人王菀之、张敬轩、张继聪合唱,被外界称为香港唱作四小强之一。四人份属好友,更曾于多场音乐会中合作。又于2007年2月1日至3日举行《爱爱爱音乐会》及于2008年3月30日至31日于香港Star Hall举行《方大同未来演唱会》,大受好评。2008年4月5日于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方大同未来_LIVE_Concert》,吸引不少台湾演艺界的名人到场欣赏。


方大同于1983年7月14日出生在夏威夷群岛 其母方梁玉兰香港人,中美翻译专业
在夏威夷一家酒店做管理工作, 其父是三藩市出生的美籍华人,后搬至夏威夷。
方大同出生之前,父母以为会生个女孩,所以准备了繁多的女生名子,岂料是个儿子,
其父亲匆忙的跑去图书馆,选了khalil,波斯文,宗教译为“朋友”。
早在夏威夷年幼的方大同便开始了音乐之路,很小的时候就会在家里挑选自己喜欢的音乐。
6岁,因为母亲工作原因,全家迁移到上海,父母也希望他多学习中国文化,年纪尚小的方大同在开学的前三个月一直都在睡觉,完全听不懂中文的他,学习异常吃力。学习了三年的中国武术,以及太极。
母亲方梁玉兰女士,在上海开创了NEW BEAT英语教育中心,并且开始着手编写教材。12岁,同是因为母亲工作原因,搬家至广州,与其父经常出没不同的酒吧演唱,积累的丰富的演出经验。方大同的外婆是美国华人第一代演员。
14岁搬家到香港,方大同只在上海读了五年小学,由于期间一直都在不断的搬家,所以选择了美国远程的函授教育,一直读到高中。在这段空闲的日子中,方大同还为其母亲的英语教材NEW BEAT编写了近百首曲子,并且为该教材的英文发音录音,兼职。
值得一提的是,方大同的家还是传统的巴哈伊家庭,他本身也是信奉巴哈伊教。他的中文名字“大同”。就该宗教的中文名字
巴哈伊教(巴哈伊信仰,旧译大同教)创建于十九世纪的波斯,现有遍布200多个国家逾600万信徒。
17岁方大同开始寄送样带给唱片公司,中间一直在帮母亲做教育事业。由于当时香港音乐事业并不景气,所以方大同一直在做幕后创作,期间为不少知名歌手写歌。一直谈到22岁,方大同才有机会出了第一张唱片。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路。

8. 陈美娥的南音女子

南音是闽南语系特有的音乐,在大陆叫“南音”,在台湾则称“南管”,为内流传闽南容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悠缓庄重,一般认为源于中国历史上几度中原世族南迁携传的雅乐。而陈美娥,一个正式学历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民间女子,19岁邂逅南管,从此献身于她口中“最细腻、大派、雍容”的艺术,30岁创立“汉唐乐府”,传承南音。她将南音音乐和梨园戏的舞步动作,撷其神韵,二相结合,创造出宛如古典复生般的乐舞形式,惊艳国际艺坛。她深信南管源承自中原汉、唐,是最纯正不受外族音乐影响的“千年古乐”、“华夏正音”。别人认为她对南管是一腔热情或痴心,陈美娥则认定自己在替民族音乐做命脉维续的复兴运动。

阅读全文

与小学南音班计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