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当代国际中小学教育技术概论读后感

当代国际中小学教育技术概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2-20 13:30:24

㈠ 说明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学的意义

一、现代教育技术使学校办公自动化。随着计算机配置和网络设备的普及程度提高,学校在管理自动化上不断加强,表现在借助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实施办公办文信息化,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有力促进了学校办公办文水平的提升。办公自动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大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投资力度,学校任意一间办公室、多媒体教室等都装网络接口并方便地与Internet相连。学校各办公室的日常文字处理、教务处排课及学籍管理、成绩统计分析、学生信息管理、教学设备及实验仪器等都实行计算机管理。
二、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教学手段丰富化。应用信息技术,开阔了教师的眼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手段。教学资源的来源可以来自外部资源,也有来自内部的教育资源,要让这些教育资源成为对教育教学的有效支持,可以根据视频、音像、动画、文字等信息属性予以分类。教师要结合自己教学风格与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地应用,才能发挥好教学资源应有的作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教学过程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给教师自我发展带来了机遇。通过网络平台可以使教师分享更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可以帮助自己剖析课堂教学中的成败,教育博客可以记载教学中的精彩片断,教师的教研活动因网络而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多的观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到碰撞,更多的教学技巧在网络的对话中得到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息接受者。在信息教育中,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会不会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是当前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容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到课程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会使用信息技术是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惠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四、现代教育技术使班级授课个性化。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解决了大规模向全体学生教学,提高学生共同进步的问题,但也带来了难以照顾学生个性差异的弊病。而教育信息化可以弥补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设计课程,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进行专题讨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让不同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获得进步,激发兴趣,因材施教。
五、现代教育技术使师生评价标准化。长期以来,师生的评价标准始终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使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方便地对师生作出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在自我评估中对定量评价能发挥出科学计算的优势,而通过学校网站、博客等记录下的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轨迹,对定性评价又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家校互动又可以让家长成为学校发展的义务监督员,帮助学校发展。因此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校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和师生评价,帮助学校健康发展。
六、现代教育技术使情感交流数字化。利于信息技术平台,领导与教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用见面就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感情的沟通,大家当面不好说不敢说的话也许可以在网络上一吐为快,这就磨合了大家之间的距离,使情感得到交流和共鸣,润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信息技术也使大家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大家不在一起也能经常探讨工作中的问题,甚至于生活中的困惑。
七、现代教育技术使校外联系便捷化。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校外交流和联系更加方便,也更加便捷,这就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更有利于学校与外界的互动。学校是一个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但是学校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倡导的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就更需要校外专家的指导帮助,通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家长(社区)志愿者和(校外导师)博客、论坛平台等方式,通过整合这些来自校外的优质资源,使学校教育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八、现代教育技术使对外宣传快速化。宣传是学校的名片,当前,学校领导重视对外宣传就离不开信息技术,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宣传的快速化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将学校优秀文化和办学思想进行了延伸:①影响家庭教育。通过网络家长学校,提供一些案例供家长参考和讨论,使家庭教育透过网络得到学校的支持。②促进社区教育。发挥学校优质资源的价值,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③促进教育公平。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师生推优等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上,通过网站上公示,规范操作程序,实现公平公正。④丰富网络文化。对学生进行网络的道德规范、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观念与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九、现代教育技术使办学效益和影响扩大化。学校使用信息技术使我们跳出了地域的限制,改变了时间的制约,使我们的学校不再是某个地域的学校,而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学校;使我们学习的时间不再是固定的上课时间,而是自由学习的时间。信息技术增大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影响,表现在①宣传自己的办学风格;②展示自己的团队精神;③推广自己的成功经验;④吸收更多的优秀学生。学校网站的建立“打破”了学校的围墙,搭建了一个学校、家长、学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完全突破了某个学校时间、空间的局限,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㈡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教育,乃民族之本。看一个民族的现在和将来,只需看他的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命活力之表现,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衰则民族衰。
什么是教育?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语录”,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康德认为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的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种种释义,各有千秋,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大有好处的。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最近,我认真阅读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受益匪浅,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雅斯贝尔斯认为,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有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遗憾的是我国现行教育,只重视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却淡薄了人的灵魂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张旗鼓地在开展素质教育,暗地里却是实实在在地在抓“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从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到教育的体制建构都无不以升学率为中心、为目标。教育所固有的神圣职责,如:德性的彰显、人格的培育、生命的完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等等全都萎缩甚至被取消。教育不传道、不育人,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生命境界的提升,不注人格精神的塑造,不注重人文关怀的培育,而只着眼对“工具”的打磨。教育所最终完成的不是对人的德性、人格和精神生命的培育,而是把人塑造成工具——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工具。从而使教育导致人的异化,而不是使人性趋于完善生命趋于完美。今年发生的一连串伤害事故,深层思考,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失败与悲哀。
二、教育的源泉是真正权威,在权威中自由生存。
雅斯贝尔斯认为,对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没有权威的不断生成,即便他已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语言和思维的主人,但他却仍处在被弃置的空无一物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只有虚无紧紧尾随着他。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权威维系着人类内在自由的、面向成长着的行动。没有权威,团体生活、共同精神、国民教育、军事秩序、国家与法律效用都是不可能的。权威既来自于外部,但同时它又总是发自于人们的内心中。只有当个人的权威让大全发挥效用,每次命令都听从于大全时,一个人的权威才成其为可能。真正的权威也只有经由与它相关的自由才能建立。自由与权威之间的张力在于,双方都是以对方为存在的依据,失去任何一方。那么自由就将转换成混乱,而权威则意味着专制。权威是在历史现实中已成形的真理统一的谜语,出自所有大全样式的真理而与负载真理和拥有力量的最高级人类相遇,是真正权威的本质。权威是真实的,但却不是绝对的。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它们将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们学到知识的教师,并且敬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权威的教师。假如学校里游荡着权威的幽灵,对此学生也不反抗的话,那么,权威的思想将深深地印在他们稚嫩可塑的本质里,而几乎不可变更。将来这样的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生活。反思我们的教育,权威主要来自于外部,更多的是一种权力,在这种权威的笼罩下,只有服从,却没有自由的存在。
三、教育离不开语言与文化,教育是一种理性的陶冶过程。
雅斯贝尔斯认为,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俗话说的好:“语言替我而思。”学习语言可以在无形中扩大个人的精神财富。卡尔大帝说过一句话:“我掌握多少种语言,我就可以成为多少种人。”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语言,但重要的是语言的间接学习,即要熟悉书本上所描写的事物,事物的特性显露在表达这种事物的语言特性上,对事物的了解愈深入,其语言表达的水准愈高。语言的意义来自传承、社会和不断重复地听与理解。一般地说,一个人要精通一门学科就需付出毕生的精力,在语言方面则是母语。一个人通过思考的自我教育方式获得前人流传下来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不能简单地作为一成不变的学习对象。学习是德行的保存。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先决条件在于学生的修养,否则是不会学成的。真正的学习是以不停的奋斗来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人若不学,其他的德行就不清楚而失真:“好仁不好学,其蔽业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我国是礼义文教之邦,在人类各大文明形态中,中华文明以重视教育而独树一帜。对教育的重视型构出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固有的自性特质。圣人孔子综合三代,继往开来,修《诗》、《书》,订《礼》、《乐》,赞《周易》,承接了源自上古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传统,集其大成,被后人奉为“先师”。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无数的往圣先师才是创造中华文明史的真正的原动力。正因为如此,“师”才有了仅次于“天地君亲”的神圣地位而被人们所供奉。“师”所承担的正是“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对真理意识的培植通过了人类后天习得的陶冶过程,在陶冶过程中,首先要追问人们是怎样看待经验和理解世界上的事物的,又是怎样将具体知识传承于我们的。理性的陶冶是方法论意义上实在掌握的训练,所有的规定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们却飘浮在空中,通过具有一定质量的培养过程,扩展意识就得到了陶冶,其中人们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不是仅仅获得具有内涵的知识。陶冶是一种生活型式,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陶冶在活动中完成,目标是全面的造就人,铸造人的本质。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人的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可以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陶冶是已形成意识的真实再现,陶冶的行动就是思考的行动,陶冶使得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从古到今,人们总是把陶冶的后果作为一种要求社会特权的资格。陶冶是每个人获得知识和重新塑造自己的天地,只有世界作为最终的此在时,陶冶才成为终极的东西,陶冶被原初所创造和承担,而最终又被存在所冲破。在高层次的陶冶中,尽管有存在消解的趋向,但它同时又是达到最明晰判断的条件。

㈢ 结合实际思考 当代教育为什么需要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中所指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体表现出来,既包括我们通常说的传统媒体,也包括现代媒体。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

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应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通常有视听技术、数学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等。

课程整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它要研究学科、教材、教师、学生、环境、资源、评价机制等等众多对象,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课程整合可分成很多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其中的一个子课题。
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技能;2、解决问题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5、与他人合作和协作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随之,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进行革新。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这可以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内容得到证明。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四个方面,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下面的目标: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此外,整合会使人感到,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无痕迹了。教育工作者不要把信息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信息技术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确实能起到独特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行、实施这种整合。

㈣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读后感

读后感: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书是一把钥匙,帮我开启了成功之门;书是一架云梯,让我攀登到了知识的顶峰;书是一艘轮船,载着我驶向成功的彼岸……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我非常喜欢读书,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教我做人。自从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以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感受到汤姆·索亚是个勇敢顽强的人。
这本书的主人公汤姆活泼调皮,经常逃学打架。他不喜欢受约束,一心想当绿林好汉,过流浪生活。同时,他聪明善良,富有正义感,不仅勇敢地站出来揭露了坏人的罪行,还运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和好友脱离了险境。
汤姆·索亚是多么勇敢啊,他的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记得有一次,天气寒冷无比,河面上结着厚厚的冰,大地上茫茫一片都是白雪,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早上,东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妈妈便催促我赶快起床锻炼。我伸了伸懒腰,看到天色还早,便赖在床上死活不肯起来。妈妈硬逼着我穿好衣服,拖着我走出门外,我只好跟着妈妈一起跑步。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寒风“呼呼”作响,只往我脖子里钻。我的脸冻得通红通红,像熟透了的苹果,手冻得直发抖,只能用力地搓着。虽然天气寒冷,但我还是冒着风雪跑步。突然,我没有注意到脚下有一块石头,“扑通”一声被它绊倒了。胳膊肘上渗着血,顺着手一直滴到了白雪上,我疼痛难忍,不禁“哇哇”大叫,泪水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我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跑了,我再也不跑了!”妈妈听到后,严肃地说:“难道你没把《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彻底‘消化’吗?书中的汤姆是那么坚强,是那么勇敢,可你为什么遇到这一点小挫折就退缩呢?”我听了,汤姆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眼前,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汤姆遇到了那么多困难,还毫不在乎,相比之下,我这点痛算得了什么?我咬咬牙,从地上坚强地站了起来,继续锻炼了……
每当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每当受到挫折想落泪时,我就想起汤姆·索亚那高大的身影。从汤姆·索亚身上,我读懂了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向汤姆·索亚学习:面对困难,不要悲观退缩,要勇往直前,去战胜它。我们必须将这种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2010-1-18 17:55 回复

mini『桃子』
35位粉丝
2楼

读后感:读《海的女儿》有感

《海的女儿》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它讲述的是海底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小美人鱼,救起了沉船落难的王子,并且爱上了他。遗憾的是王子并不知道是小人鱼救了他,误以为是公主救了他,并将和公主结婚。小人鱼如果想继续成为“海的女儿”,只要刺死那个王子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已的世界。但她没有这样做,却自已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我觉得,她是一条心地非常善良的小美人鱼。因为她的姐姐们用自己漂亮的头发从巫婆那里换来一把可以让小人鱼重生的尖刀,只要她把尖刀刺进王子的胸口,让王子的血滴在她的脚上,那么她的脚就会立刻变成尾巴,她又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活上五百年。假如是我,我一定不会辜负姐姐们的期望,会把王子杀死。但她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她知道,假如她把王子杀掉了,那么会有另一个人和她一样痛苦,所以她不忍心下手,更不愿下手。小美人鱼宁愿牺牲自己,都不愿牺牲别人的幸福。从这儿可以看出,小美人鱼的心灵是多么纯真、善良啊!我不知为这个故事,为那条善良又可怜的小美人鱼流了多少泪。可我们平时在班级中为了一点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动起武来。当我在小人鱼面前把自己的心灵抖露出来,是多么地羞愧呀!
小美人鱼,你虽离我那么遥远,但我觉得你是那么近,近得贴着我的心。因为你纯洁的心灵让我深深地震撼和永久地感动!

㈤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

[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韩村小学闫惠俊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程度,利用假期时间,我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方针:施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标准样式,提高讲堂的有效性,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在讲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欣赏每个学生,多加察看学生,从中发明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举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方针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有效教学标准样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著作后面,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要害举动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暗昧。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驳诘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认识程度还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历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敷充实,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相识学生的常识程度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讲堂提出问题照旧纪律性的检查功课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常识方面做的都不敷好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出问题问题。老师要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能够区别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讲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图多样化。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要是讲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讲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效用主要表此刻起头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展现教学方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谜底,照旧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四、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历程。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操练的比值。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讲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常识理解透,掌握好,读后感《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体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明,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功课时碰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常识。为了取得牢固的常识,还必须举行思考。如何举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常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常识的重点、难点、要害点,常识的因果关系,新旧常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如何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功课。我对"实际功课"的理解是实践性的功课,操作性的功课,常识运用的功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常识,掌握常识。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讲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睬解的常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如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讲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常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实供给"。对于初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相识,获取有关的"经验常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举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心注意、随心识记与不随心注意、不随心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照旧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常识去获取常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摸索常识,提高讲堂效率。而《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效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不明事理的人"、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测验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欠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效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欣赏他们身上的发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犹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算术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差别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物感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察看孩子,从中发明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举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孩子都有发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目光,欣赏每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目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咱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㈥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
新围小学 赖学军
教学媒体能使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知识,刚开始会忘记,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有些稍难一点的知识,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识,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一、终身学习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不但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㈦ 学习中外教育简史学读后感

首先,看古今中外,教育源远流长。中国、埃及、古巴比伦、希腊、印度等世界文明古国,文化教育起源早,发展快,其中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建构主义和发现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等,这些教育主张、原则和方法,今天也极具教育指导价值。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和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的师德师风,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的普及教育和平民教育、国难教育和乡村教育等,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育为推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古埃及文化教育发展较早,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在天文学方面可以制定相当精确的日历,发明十进位的计算方法,能解含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发现了力学某些定律,建成计算精密的宏伟的金字塔等。又如近代的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出了“富国强兵(国家独立)、殖产兴业(工业化)、文明开化(西方化)”三条基本政策,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师范教育,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选派留学生,从欧美聘请教师,大力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达到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第三、学习中外教育史,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历史,犹如一面镜子,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与教训。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犹如一盏盏航标灯,分别给教育历程起到一段航程的导航作用。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远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过去的教育历史和教育家们都可能受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的局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白碧无瑕。对过去的教育,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今天学习中外教育史,就是要吸收古今中外教育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继承其中的科学合理和优良传统部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们的教育事业,继承和发扬教育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贡献。

㈧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读书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绍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绍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广大教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都是理念,很理论化,但读起来却不会很枯燥,因为跟我们平时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而且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题,读后感《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习理论: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怎样解决差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个好的思路。 传统教育中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大约多少学生将成为中等生、有多少会成为差生。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想法?这一系列预想,通过分等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程序学生的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了对于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于我们对学生与学习的看法的改变。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习理论,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为掌握而教的具体做法是:采取“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即在每个单位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通过测验的学生,由另一位教师有计划的作与第一次不同的讲解,一直到他们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方法被称为“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对目标射第二次箭”。 为掌握而学就是要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把自己看成是胜任学习的。按照布卢姆的说法,这是学习对学生自我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掌握学习能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信心,并帮助学生在各类学习中发展一种毕生的兴趣。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阅读全文

与当代国际中小学教育技术概论读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