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小学赏识教育

小学赏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0-11-26 00:13:24

小学生学习成绩不好

这个一定要一校方决策人物好好沟通,通过公关方式解决.这样的成本才会低.否则转学后接送等等将会很麻烦。
永远都不要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好好地痛爱自己的孩子什么奇迹都会发生。
以下是本人与一过来人的网上交谈,觉得对方说的有些道理,内容是对方所说的部分。

我曾经看过一个光盘,叫赏识教育,非常好。
做父母的非常有必要看看。
赏识教育,就是重视基础教育,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可是,当我看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对孩子要多表扬,少批评
要看到他的优点,加以鼓励
一定不能拿别的好学生和他比较,进行批评
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
一定要注意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
如果他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肯干了
我们县有几家家长,陪孩子到深夜
孩子会感动的
而且孩子的成绩都很好
家长也在看书陪
是啊,像是在拼搏
我是几年前看的
(光盘)早已还人家了
那是个老校长给我看的,他已经退了,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住了。

我们好久好久没有用赏识的目光凝视自己的孩子了——小时候,正是这种目光把孩子包围,使他们心里充满温暖;

我们好久好久没有夸我们孩子聪明,夸我们孩子漂亮了——这正是每个孩子心灵深处强烈的需求。我们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常在干什么呢?

一个男孩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好消息,好消息,老师今天终于表扬我了。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的东西!小男孩的欢乐顿时烟消云散。

一个女孩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告诉爸爸,好消息,我得了一百分。爸爸说,隔壁的明明得了双百,你才一门一百就骄傲成这样。孩子顿时眼泪汪汪。

资料显示,我国有6000万对父母坦言:自己是失败的家长。问题出在哪里?出在父母身上,出在一种陈旧的家教观念上。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如果你需那个赏识教育光盘,可以与我们联系。
goodcvc*cn

㈡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及应该怎样培养其注意的品质

金琰 (常熟市东南小学,常熟 215500) 摘要: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老师和家长却忽视了小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因而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一条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可能的途径。本论题主要就实施赏识教育的原因及如何进行赏识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赏识教育; 小学生; 心理品质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也是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通行证。但是在我国目前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问题并未取得足够的重视与关注。而且当前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更是颇令人担忧。 小学生是尚未成熟,有待发展和成熟的人。在以独身子女居多的家庭结构条件下,中国的家长们太爱自己的孩子了,但更多的家长却不懂得如何爱孩子。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注重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当孩子犯错时,“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扎根在脑中的传统思想又会影响家长们去采取极端的方法解决问题。而当今升学就业的压力,更是使上学前个个都有“自己是好孩子”感觉的学生们,被“坏孩子”的自我感觉所取代,那些亮晶晶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了。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却忽视了对儿童无形生命的关爱。我们在主观上想给儿童幸福,但却因为未发现儿童,不了解儿童,而使这份爱在客观上变成了一种束缚。所以说教育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在国内出现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其前提是关注和关爱,表现为对学生积极、正面的肯定,是一种永远相信孩子“行”的教育方式。在国外部分国家“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已深入到了每一个教育者的心里,贯彻到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方式,它开始受到极大的关注。实践证明,赏识教育能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更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能让学生在希望中成长。[1] (二)基本概念界定 1.赏识 赏识,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而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凡是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目前,直接论述赏识教育的专著和论文不是很多,从已公开出版的专著和论文来看,主要以周弘老师在探索、实践中提出的观点为主。即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2](p.2) 2.心理品质 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包括五个方面: 其一,智力方面的品质:即五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判断性。 其二,情绪方面的品质:对创造和创新充满着热情,情绪稳定持久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善于运用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去分析、解决。 其三,兴趣与动机方面:对创新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既有广泛兴趣又有中心兴趣。 其四,意志品质方面: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其五,性格方面:勤奋、勇敢、自信、谦逊、谨慎具有责任心、正义感与牺牲精神。 (三)研究的角度、内容和方法 其一,本文从加强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角度出发,探讨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品质培养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其二,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赏识教育作为培养心理品质的实践方法的原因。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在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操作策略。第三部分阐述在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其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 (四)研究的意义 在传统教育中更多的是指向学生的知识建构,而非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颇令人担忧,已开始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形态是培养儿童心理品质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根据有关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恰恰是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赏识,孩子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感,从而有利于孩子悦纳自我,将好的行为不断内化、巩固,并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能力。 二、赏识教育作为培养心理品质实践方法的原因 (一)由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决定 1.心理学依据 赏识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具体包括强化理论、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凡过去受过强化的行为,比过去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或受过惩罚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赏识教育从强化理论出发,提倡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体验“我能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包含七个层次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现代儿童来说前三个层次绝大多数都能满足,但是,一般来说学校里最主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3] 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找到归属感,从而为其正确地“实现自我”奠定基础。 期望理论认为:动机=估计的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赏识教育首先寄期望于每一个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期望动机。同时,又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争先冒尖。 动机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取得好成绩的倾向。赏识教育主张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探究等心理倾向。 2.教育学依据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社会、学校相隔离,都主张要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然和谐的成长发展。可以说赏识教育作为人文化的实践型成果正是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是生长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终点也是人。教育的指向是为了使人学会生存,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为了人充满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教育必须回归生命,关注生命。总而言之,教育应该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使教育多一些人文关怀。 (二)由学生的心理需求决定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更是得到别人的赏识。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4](p.4) (三)由赏识教育的核心决定 爱是赏识教育的核心。“爱是什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愉悦感?”[5]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但是爱又是抽象的,爱只有化为具体的言行或神情才能被人所感受。赏识是教育的爱的艺术的一种尝试,它试图以爱为引导去发现儿童、认识儿童,从而达到解放儿童、发现儿童的目的。[6](p.7) (四)由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 赏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表示为:“近期目标——鼓励儿童树立自信;中期目标——促进儿童主动发展;远期目标——让儿童在赏识中学会赏识:赏识生活,和谐人生。”[6](p.61-67) 首先,赏识教育的近期目标是树立儿童自信,而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进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其次,促进儿童的主动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最后,爱只有在平等中才能实现给予和交流。我们感悟到:“老师的爱使我学会爱学生,我的爱也会使学生去爱别人,让爱延续下去。”[7](p.169)相信在以爱育爱,以赏识培育赏识的民主和谐氛围也将更有利于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在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操作策略 (一)学校教学中对学生的赏识 满脸稚气的孩童,是所有学生中最渴望被赏识的一个群体。在小学中,我经常发现老师无意中的赞扬,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无比的荣耀。贴在额头的小红花、布告栏中的小红星都是荣誉的象征,孩子总会无比骄傲地向父母炫耀。于是,他们会努力做得更好,以期得到老师、家长甚至是其他同学的赞扬。他们在不断的激励中完善自己的行为,成熟自己的心智。如果说,古代的教育的戒尺是用来鞭策、激励学生的话,那么赏识教育更是一把无形无影悬挂在心灵上的戒尺。教师赏识学生就是要用满腔的热爱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打开学生心灵压抑的锁。 1.善于倾听,加强学生自律意识 人们经常说:“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7](p.35) 事实上只有把学生当成知己、朋友,真诚的赏识他们,学生才回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小学生正处于尚不成熟的成长阶段,好奇、贪玩、任性又是他们的缺点,所以难免会犯错误,不经意间就成了教师办公室的常客。可是我发现有些学生受到老师批评与指责时总是喜欢争辩,而老师认为这是学生不愿意接受教育的表现,于是更是声色俱厉地压制学生。学生表面上接受了教育,其实内心仍忿忿不平。本来教师想通过严厉的教育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 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这时,他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倾听。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也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而倾听就是尊重学生效果奇佳的一种方法。老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倾诉,在倾听的同时,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的突破口。等学生宣泄完了,内心也平静多了,这时再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所在,给予及时的指导。在理解学生的同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强自控能力,养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同时真诚的表扬学生在自我挑战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滴进步,相信他们一定会做的更好,在鼓励声中强化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2.承认差异,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俗语说:十个手指都会有长短。学生之间自然也有差异,作为老师在面对那些学习积极,一点就通的的学生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另一部分人,他们学习并没有那么主动但却特别调皮,常常要花费2~3倍的时间却不一定有效果,这就是许多人认为的“后进生”。为了避免打扰其他同学,一些后进生更是被分到靠墙角的座位,同学们都戏称是被遗忘的角落。老师对此无能为力,同学投来淡漠的眼神,渐渐地他们真的被温暖的集体所遗忘。 其实对于后进生而言,单纯的说教,常规的严格管理,甚至是无休止的补课或加大作业量已无益于改变现状。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罗杰斯就认为,教师必须保持对学生的“无条件关怀”,因为儿童得到人际关系中的如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等方面的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这里包涵了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心和教师对学生高度的宽容。所谓“无条件的爱心”,就是不管什么学生、不论学得怎样,教师都要给予关怀和爱心,而不是抛弃和冷漠;所谓“宽容”,就是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教师都要给予宽容,耐心地期待和帮助他们反思、进步。按照崔学鸿老师的说法,教育好后进生,一定要有从了解到理解的过程,以心换心。只有寻找闪光点,赏识他们,让他们走出自卑,建立自信,才能真正转化他们。黎子林是我班的一位学生,由于患有脑瘫造成了走路的不便加上又有些自闭在班级中根本没有朋友,在大家眼里是个十足的怪人。可是,他会积极主动的把老师批改的作业本分发到同学手中,还不忘要叮嘱一声“这写错了,要赶快订正。”后来老师主动让他负责分发本子,并在班会课上对他认真负责的工作给予了表扬,大家第一次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虽然他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从此他开始有了朋友,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之中。仔细回想,原来当初他种种叛逆的行为,其实是感受不到大家的爱,渴望用对立的行为掩饰自己的自卑,引起大家的注意。 同样一份赏识,如果对于优秀学生是1的话,对于后进生的价值则为100,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欣赏的话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促进其进步的强大动力。赏识的力量就在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找回自信,迈向成功。 3.注重技巧,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有的教师认为,只有严厉才能对学生起作用,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对学生一味的进行责骂和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美截然对立起来了。我们强调正面教育,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赏识,并不意味着只是一味的赞扬,没有批评而且放低对学生的要求。赏识教育同样需要学生能规范自己的行为,服从学校的管理。只是与传统教育相比,赏识教育在以“赏”为前提的同时更重在“识”,即代表着教育者对儿童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行为,它相对“赏”来说是变化和多元化的。 心理治疗专家詹姆斯·温德莱指出:“依赖表扬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满足,但过分批评更有害。”可见只有将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倡导“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当众,批评要个别”;特别严禁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在批评中体现爱心,有进步时应及时肯定和鼓励

㈢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与惩罚利弊分析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展示课上“你真行!”“你真棒”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赞颂声中成长。可是这些孩子一旦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是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吗?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们这个信奉了几千年“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弟”的国度,居然就出现了这种教师不敢批评学生,更不敢惩罚学生,甚至谈罚色变的现象。学校在所谓的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不完整教育的怪圈中徘徊打圈——众多学校为把学生培养成经不得风雨、见不得世面的温室之花而努力着。
在某些理论“教育家”看来,“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我在和某教育工作者交谈到这一话题时,此人竟说我们现在已经不用惩罚这个词了。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在深深地思索着。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工作怎么了?。其实许多教师受体罚学生这根高线的影响,自然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事实上也确有少数学生在受批评后,动不动就寻短见,或离家出走,这样的例子让许多老师在教育工作中放弃了使用惩戒的武器。教育惩戒也就成了教师们碰也不敢碰的事情,生怕一不小心会被扣上变相体罚的帽子。过度的美声,不断地捧学生,使原有教育出现了偏差,赏识中少了一些惩戒,教育中缺了一面镜子。
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认为:惩罚是必须的,学校没有惩罚犹如磨盘没有水。学生如果在犯错误的时候,教育者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或隔靴搔痒等,就会打乱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侥幸心理得逞,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其发展成长是有害的。美国教育家和儿童学家詹姆斯·多布森说道:“许多人犯罪,正是教师从未严格要求学生、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教会学生控制自己冲动的结果,而且这些学生一部分也正是出自娇生养的家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更是大声呼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在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在2002年6月公布了一项方案:“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一定程度的体罚”,并明确规定了体罚的对象、程度和方式。应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有分寸地打击一下孩子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 正确对待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爱听好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在美国的街头就有一种“赞美机器”,路过的人无需花钱,就能听到让人身心愉悦的赞美之词。对于这种“赞美文化”有人肯定也有人存在质疑。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常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看,“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学生第一千次摔倒了,做教师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学生一旦有进步,得到老师及时、中肯而饱满热情的评价,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让他们感到无限温暖,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其本能的表现则是积极的配合。
2、赏识教育的弊端
现在,赏识教育、师生平等观念、服务于学生等等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教师的心,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已经成为教师施教的前提,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同时不能不看到,由于对这些观念的错误理解,不敢批评学生甚至放任学生的现象逐渐增多,一些学生的纪律观念开始淡薄,甚至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现象开始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思。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二、惩罚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1、惩罚天然是一种教育手段
这里,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体”罚与“心”罚。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作了规定。因此,体罚是违法的,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该严格禁止。而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综观美、英、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尽管在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丝毫不减。“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古训都提到惩罚的育人作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2、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惩罚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受到惩戒,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它的目的是教育,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1).惩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2.灵活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3.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2)惩罚的尺度 1.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并不是真正的惩罚。 2.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我们总说学生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3. 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老师在惩罚学生和训斥学生的时候,自己同样也是很生气很痛苦的。没有哪个老师会以故意拿出学生的丑当做乐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打是亲,骂是爱”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
三、 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并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次上课我刚进教室,我班的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学生廖海明把几个同学的桌子洒满了水,教室乱哄哄的,反响很大,我在稳定纪律后让学生说说他这样做的后果,舆论之下这一调皮学生不得不低下了头,然后我当众“宣判”他违反了哪一条班规就按哪一条处置,按规定做坏事一次罚做十次好事,学生对这样做拍手称好,我当时心想对少数学生来说光有说服和感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而这个措施不是体罚。后来这个学生通过为班级打水备用、帮同学修理桌椅、替老师收作业、做值日等弥补了过错,过后我想对他再进行教育,便问他有何感想,没想到他却说:“想不到做好事的感觉是这样的,真爽”。这样惩罚他其实他心里也明白是为他好,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心灵沟通的过程。看来对违纪的学生进行惩罚与充满爱心的教育并不矛盾。
赏识与惩罚睦邻友好,不能因恐惧惩罚引起的后果而讳言惩罚,更不能因担心赏识膨胀的自我意识而拒绝赏识。无疑,赏识与惩罚是一对矛盾,但爱是平衡二者的杠杆。我认为:“优秀的学生很少懂得感谢教过自己的老师。”那不是赏识的错,而是教师定错了赏识的标准,将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进行了一刀切,于是优秀学生就总是占上风,“赏识风”常吹,让优秀学生淹没在教师错误的爱里,吹得他们晕头转向了;而“那些经常被批评的学生遇到昔日的老师反而特别亲热”,也并非批评的功劳,而是因为受批评的学生读懂了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情愫,生出了由衷的感激。总之一句话,无论赏识与惩罚都应该是教师爱的表达方式,爱是赏识与惩罚的天平。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是不尊重,明明你行我觉得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当然,如同在教育中不能只有赏识教育一样,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只有惩罚教育。我们不仅要把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和其他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比如挫折教育等。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学生的爱,都希望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栋梁。

㈣ 小学生调皮不听话该怎么教育

一、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叛逆不听话

1、讨厌家长的唠叨:当今时代上小学的孩子拥有很高的情商与智商,也因为看多了各种影视剧所以会懂得非常多的道理。但是孩子自身的自我控制力却不是非常好,因而会容易做错事。另外孩子异常讨厌家长的唠叨,因而就会叛逆,越是家长不让做的事就会非得做。

2、内心认为“我已经能独自做事了”:上小学之后的孩子可能会莫名的自信,自我感觉“我已经很大了,能够独立做事了”,所以就非常想要尝试做事情。但是因为家长总是会对自己进行管教或阻止孩子做事,所以就会惹得孩子非常讨厌家长的管教。

3、孩子自身的情绪起伏过于激烈:孩子会因为年龄的不断上涨,就会产生叛逆心理,自身的情绪起伏过于激烈。假如稍有些许不满的事情就会大发脾气,因而就会对家长说些不好的话语。

二、在明确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之后,家长应该正确应对孩子的叛逆不听话

1、信任孩子,让孩子试着独立做事:家长肯定不能一直的保护孩子,所以还是需要让孩子吃适当的苦头。假如孩子有强烈意愿做某件事情,就应该信任孩子,学会放手,让其试着独立做事;等到做事失败之后也就能逐渐理解到家长教导他的苦心孤诣了。

2、放稳心绪冷静对待,不能跟孩子赌气:每个小学生都会有叛逆期,而家长要保证有正确的应对态度,千万不能跟孩子赌气,如此只会使得小学生愈加叛逆。家长不能跟孩子发生太大的冲突,也不建议家长和孩子讲道理,不然最后的结果除了与孩子的矛盾加大,不会有任何作用,家长不妨冷静下去,给自己和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这样对于双方都有好处。处于叛逆期的小学生会极大程度的讨厌家长的命令式言语,因此小学生家长务必要学会冷静对待,平心静气的与小学生交谈,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疑难,帮助孩子解决其内心存在的心理问题。

㈤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赏识教育

赏识的本质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师长要真内正看得起儿童,真容正赏识儿童,不是虚情假意的欣赏,言不由衷的表扬。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态度的平等,容许他们的“奇谈怪论”,允许他们指出大人的过失。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

㈥ 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家教的工作是给一个小学2年级的孩子当家教哪位前辈能帮帮忙提点意见

开场白:对孩子:我想成为你的好朋友,好吗?要面带微笑,用2~3分钟时间和他简单交谈几句,平时喜欢些什么,再问一下学校讲到哪了,学生感到哪有欠缺,但基础很差的同学肯定是说不出哪儿差,此时千万不要追问,一定要维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你可找几道他同步的习题,最主要的是你要观察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然后有针对性的辅导,你找的这几道题一定是阶梯式的,由易到难,通过这些,相信您已能初步了解了他的学习情况。以后最主要地还是要抓基础,无论小升初还是中考,绝大多数题还都是基础题,切不可一昧地光讲难题,对高水平的学生也不能忽视基础,切不可捡芝麻丢西瓜。您不能只是他学校的简单重复,不能只做卷子,一定要让学生感到在您这有新意。成绩好的学生给他讲一些难点的东西,培养和强化其能力。您不妨幽默些,他累了您可讲个小笑话活跃一下气氛。想法让他喜欢您,接受您,他就愿意接受您的辅导,您如果很年轻,和孩子没有代沟,让他把您当做自己的朋友。当然您 在教学上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成功了。我这可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哟!
您一定要始终面带微笑。对孩子能回答问题一定要大大表扬,对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也一定要给好台阶,不可伤其自尊。要赏识教育。千万不能给张卷子自己去做吧,那样是不负责任。
另外,最好能常和家长交流一下,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向他们介绍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因学习中有很多时候非智力因素会占不少比例,让家长感到您是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放心把孩子交给您。
经验,只能靠日积月累。
我想,用您的爱心,您的学识和智慧,您一定能成为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好老师。

㈦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的本质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师长要版真正看得起儿童,真正赏识儿权童,不是虚情假意的欣赏,言不由衷的表扬。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态度的平等,容许他们的“奇谈怪论”,允许他们指出大人的过失。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

㈧ 怎样在实验探究进行小学生赏识教育

《小学德育赏识教育和学生赏识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本课题的提出背景和依据
1、背景
目前学生的思想在新的形势下是极不稳定的,在中央“8号文”的精神指导下,探索新时期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我们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而组织开展、探索“赏识性教育”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加上国内有周弘等教育专家辛勤研究成果,使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透视小学德育赏识教育、学生赏识意识的培养。
2、依据
①、中山市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研氛围。
中山市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已十多年了,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学生的心理素质、德育素质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小学生德育教育研究工作更值得我们去尝试,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仍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重任。小学德育赏识性教育和学生赏识意识培养的研究,将会对我们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起到较好教育作用,甚至可以从心灵深处震憾学生,给他们启迪,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赏识意识,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可以给学校今后德育教育、赏识教育提供支持,为我们学校创建“赏识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的平台。
②、我校近几年德育工作活动为课题积累了经验。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学生方面,如“德育分级管理目标”的建设,激励性“文明班”评比活动, “集齐奖章,争当文明学生”赏识性德育专题活动的开展等,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方面,如班主任目标管理方案,班主任绩效奖金评定方案等,更为学校德育赏识教育课题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2006年11月10,学校还邀请了广州父母学堂家庭教育首席培训师、赏识教育专家章县高高级讲师,对全校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讲座.进一步丰富了教师和家长们的理论知识,又切实加强了活动开展的指导性。
③、赏识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陶行知老先生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陶行知老先生特别主张“尊重、信任、理解”儿童,是他最早在中国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赏识教育是研究、传承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说赏识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把德育与赏识教育结合起来,大有可为,通过赏识教育,我们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魅力。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赏识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和重视下,在著名教育专家方明、朱小曼、著名教育活动家欧阳维健及当代教育家杨瑞清等一批仁人志士直接参与和帮助下,周弘老师全身心致力于赏识教育的理论科研和普及推广。目前在赏识孩子方面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而现在以广州市为中心先后举行了十多期“赏识教育高级研修班”。着重在:①.有志于从事教育名师和成果推广者;②.有志于投资教育产业的成功者;③.有志于成为赏识教育的合作代理、高级讲师、高级推广师等志同道合者;④.有志于成为教育品牌人物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各地名师;⑤.有志于从事教育直销的各界人士;⑥.长期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所困扰,危及到家庭和谐的家长。
综上所述,在小学开展学生整体性赏识教育和赏识意识培养研究工作还是块待开垦的处女地,尤其是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赏识教育、小学德育赏识教育和赏识性德育管理、小学德育“赏识教育”理念下的管理和赏识性评价与管理的竞争机制的研究,更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实践。
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努力实现:
1、探索小学德育教育与管理的有效形式,并建立小学德育“赏识教育”理念下教育管理、德育管理以及相应的激励性评价与竞争机制;
2、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社会,认识社会,欣赏社会, 从而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3、通过开展赏识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会赏识,培养赏识意识,养成良好的赏识习惯,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成就赏识人生;
4、赏识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能有效地把学校教育、学生德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建立“文明、快乐、和谐”的育人环境,形成学校“赏识教育”特色,培养一代新人;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小学德育赏识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在师生中达成“赏识”共识,同时从德育的角度,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赏识性思维习惯,为成就赏识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成为一生快乐的人。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小学德育赏识性教育和学生赏识意识培养的研究,是为寻求在新形势下小学德育“赏识教育”理念的教育管理、德育管理以及相应的激励性评价与竞争机制,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努力为提高小学生德育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寻找出路,履行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职责。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基本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从小学德育工作方面入手,开展赏识教育,在师生学会赏识、培养赏识意识、养成良好赏识习惯等方面去探究小学德育赏识教育和赏识性德育管理、小学德育“赏识教育”理念下的管理和评价与竞争机制。
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建立小学德育“赏识教育”理念下的管理和评价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
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在开展小学德育赏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赏识意识的研究中,如何培养学生赏识习惯和养成良好的赏识习惯。
六、课题研究的分工
1、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张宏齐组长:冯钊顺 副组长:肖芳谊
成员:余丽如、覃国珍、黄结英、李 伶、陈凤仪、李妃英、张洁兰、何丽丽
2、课题组分工
①、冯钊顺: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和活动开展的经费;
②、肖芳谊:负责课题研究总体规划、研究方案设计、课题申报及有关信息收集,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组织工作及活动开展,建立小学德育“赏识教育”理念下的管理和赏识性评价与竞争机制。
余丽如、覃国珍、李 伶、李妃英、何丽丽:负责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探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构建常识性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互动,逐步渗透赏识教育,培养学生赏识意识(可从“赏识课堂教学”用语的设计,建立学生“赏识意识”培养评价体系和“赏识课堂教学” 评价体系)。
黄结英、肖芳谊:负责“赏识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探索在主题班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在赏识教育中学会感恩,学会赏识他人。
陈凤仪、张洁兰:负责中队活动和学校大队活动的开展,探索在少先队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学生行为规范赏识教育礼仪,建立德育赏识教育中学行为规范评价体系。
七、课题研究的子课题
1.小学德育赏识性评价与竞争机制建立的研究(负责人:肖芳谊);
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的研究(负责人:余丽如、覃国珍、李 伶、李妃英、何丽丽)
3.在主题班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的研究(负责人:黄结英、肖芳谊)
4.在少先队大队(中队)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的研究(负责人:陈凤仪、张洁兰)
八、课题的研究的保障
1、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在学校课题组的领导下,以学校各子课题为中心成立实验小组,探讨赏识性教育在各方面活动中的作用,并关注相互联系共性,同时注重研究本小组活动和研究的特性。
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渐进过程,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意识的形成都是比较复杂,在学校课题组的领导下,我们将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市镇德育工作不同时段的要求,确定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开展学校赏识教育活动。包括:理论研究法、学习再学习、走出去请进来(专家引领)、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
2、研究工作进程
本课题研究是根据2006年前我校德育管理工作,包括一至六年级“德育管理分级目标”建设,组织激励性文明班评比活动,组织开展“集齐奖章,争当文明学生”赏识性德育专题活动等方面探讨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性研究,从2006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结束,历时三年,分以下四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2005年11-2006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
(2)宣传发动开始阶段(2006年9月--12月)。部署课题研究工作,并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组织学习阅读“赏识教育”有关书籍,初步培养赏识意识,并组织各实验小组和教师学习赏识教育的相关理论。
(3)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12月—2008年7月)。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从组织“开展赏识教育,从学会欣赏开始”为主题的系列赏识性主题班会课开始,按照研究方案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其中,各实验小组在完成各自的研究任务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4)总结验收推广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学校课题组对课题研究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完成研究成果的整理、总结、撰写等工作,并结题。
3、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达成赏识性共识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课题组成员必须统一思想,达成赏识性共识。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以学校德育工作为首,以学校少先队和各班活动为主阵地,建立辐射学校各方面的研究队伍。并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聘请相关专家作顾问。
(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赏识教育是让教师成为教育家、让学生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教师、学生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4)坚持一个原则。学校赏识教育活动必须坚持信任、尊重、激励、宽容的原则。
(5)及时总结,推广实践。分阶段进行小结,及时将课题研究工作中好的做法进行推广,并进行表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加以纠正,保证课题稳妥地开展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九、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06年6月 《小学德育赏识教育和学生赏识意识培养的研究》报告书 申报书 肖芳谊
2 2007年7月 赏识性主题班会“开展赏识教育,从学会欣赏开始” 主题班会课方案 各班主任
3 2008年6月 赏识性少先队活动探讨 少先队活动方案 少先队
辅导员
4 2008年10月 学生赏识意识的培养 论文集 全体教师
5 2008年
11至12月 结 题 论文、评价、
管理方案 课题组
成员
6 2008年12月 开展赏识教育 培养赏识意识 成就赏识人生 结题报告
2.终结性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06年3至6月 小学德育赏识教育和学生赏识意识培养的研究 制定实施方案 肖芳谊
2 2006年9月 学习赏识教育,培养赏识意识 赏识教育学习体会 课题组成员
3 2007年2月至7月 开展赏识教育,从学会欣赏开始 “赏识性主题班会”图片、资料 班主任
4 2007年5月至10月 行为规范教育和感恩教育 展示活动的图片、资料 课题组成员
5 2007年10月至12月 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 活动开展图片、资料以及措施方案 全体教师
6 2008年月 赏识性少先队活动探讨 中队活动方案 辅导员
7 07年2月至08年7月 赏识性课堂教学模式 激励机制、
评价机制 课题组成员
8 07年2月至08年7月 “赏识教师”、“赏识家长”、“赏识学生之星”、“赏识班级”评比 赏识教育
个案集 课题组
9 07年2月至08年7月 学生行为规范赏识教育礼仪
学生行为规范评价体系 陈凤仪
张洁兰
10 07年2月至08年7月 “赏识教育”理念下的小学德育
管理和赏识性评介与竞争机制 评价、管理
方案和机制

㈨ 小学班级管理中赏识的作用

赏识教育是以信任、宽容、尊重、理解和激励为基本原则,对受教育者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适当的赞扬,让其在被肯定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和主动发展动力。
小学班级管理重在激励和引导,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和长项,加以肯定和表扬,实现个性化成长;发现他们存在的一些不足,适时加以鼓励,激发其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因此,小学班级管理应树立赏识教育理念,在教育和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激励和赞赏,提高管理效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大多数班集体,都有几个不听话、好捣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许多班主任教育他们时,总是绷着脸、目光严厉,振振有词地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然后一一要求其改正,并威胁如果没有改正,将报告家长、送校长教育等等。有的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少不了“白痴”、“笨蛋”等有伤学生自尊的词语。这是班主任想用自己的威严吓退学生,使他们变得老实驯良。但事实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许多学生依然自我。如及早采用赏识教育,就可以成功转化差生。

㈩ 参观小学取个好听的名字

赴南京行知小学参观学习点滴感想

初冬的南京异常的寒冷,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南京行知小学这片热土,进了行知小学,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梦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齐的灯柱,那大大的“博爱、自爱、真爱、会爱”八个字直入人心。放眼望去,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灰瓦白墙,具有鲜明徽派风格的教学大楼,淡雅素净,浑然一派书院气息,与周围乡村的田园风光组合的非常和谐。这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知思想、弘扬行知精神的园地。进入校园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和悠扬的琴声打破了乡村校园的宁静。

我们先参观了校园,随后聆听了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报告:

杨瑞清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了优异成绩。他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通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教育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行知小学的校长杨瑞清就是走在行知路上、弘扬行知精神的典范。

杨瑞清作为一个农村教师,农村校长,二十多年坚守在农村小学。他尊敬陶行知,敬仰陶行知,热爱陶行知,从内心里认同陶行知思想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中国教育依然具有普遍价值,具有新鲜的活力,立志传承行知思想。他借鉴陶行知的“大教育”思想,在实践中提出了“乡村大教育”的思想,人人办教育,人人受教育,他还提出“赏识教育”,通过实行“赏识教育”,他们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不让一个孩子厌学。他要让他的学生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要让他的学生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他从事乡村教育二十多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的办学模式;他开展的赏识育人模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
杨瑞清校长“以人为本、爱满天下”的赏识教育模式。我感触很深,的确农村的孩子生活条件差,视野狭窄,对外界的信息了解不多,往往会出现自卑的心理,如何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杨瑞清的回答是:教农村的孩子要学会赏识,在小学校里做大文化。杨瑞清从孔子的“仁爱”、孙中山的“博爱”、陶行知的“爱满天下”中感悟到,赏识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学会赏识就是要学会爱。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爱优秀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共性,爱后进学生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技艺和耐心,不仅要懂得爱,更要会爱。要让每一位老师都拥有一个良好的“花苞心态”。要学会等待,因为迟开的花朵也许会更美丽,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够去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力,理解学生的个性,包容学生的差异,激励学生的长处,提醒学生的缺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从行知小学回来,心情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要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勤学习,多思考,把行知精神带回本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来感染学生。用花苞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迟开的花朵也会美丽。真正让农村的孩子能赏受到教育的力量。好好工作,教好书育好人。

阅读全文

与小学赏识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