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健康教育c证与国家心理三级证书的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C证是由《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课程》系列的出版,是我省中小学心内理健康教育工作容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教育成果的展示,她将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运行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对推动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深入和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三级心理咨询师是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具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是健康管家职业之一,主要解决人们心理健康问题。
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三年以上,完成ACI高级心理咨询师规定培训课程。
2. 教育部哪年要求全国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
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3.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状况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检视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开展,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有夸大学生心理问题、杂拼从教人员、过分推崇心理测验、德育化和学科化等不良现象,必须寻求有效对策予以根本解决,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检视中小学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运作方式,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倾向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过分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伴随着其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1],甚至有报导称只有17%的中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2],而有关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目前由于人们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统计结果,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
2.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导致此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名义上的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同时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因而,那些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现象必须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严重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尽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围绕“育人”这一基本职能开展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当然,在学校工作中,也不能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断然割裂或对立起来,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达到“育人”之目的。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就心理辅导而言,有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和心理测量等。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变相地加大了其学习负担,增加其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的地方还编印了供学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并要求学生购买,此举严重违反了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3]。这显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不合理操作,必须予以解决。诚然,在特定条件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和有关教材的开发运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能片面地按其它学科教育的手法去操作运行它。由于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多因性、隐蔽性和缓显性等特点,绝非靠什么知识的灌输、原理的阐释就能加以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只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就可简单达成。唯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共铸合力,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全员参与,并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否则,片面强调学科化、知识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空乏无力。
5.过分推崇心理测验
目前,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常规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应该讲,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然而,在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一些学校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其一,一些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测验内容,测量程序不科学,施测现场环境混乱,影响了心理测量结果;其二,误用、滥用心理测验。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用测验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载的游戏性测题或自编的问卷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迫学生接受测验;其三,未遵循心理测量的保密性原则,随意处置测查结果,暴露学生隐私,或把学生的心理档案作为品德评定的依据和人事档案材料。因此,心理测验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并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效应。有关部门因学生心理测验结果处置不当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案例已见诸媒体[4],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事实上,任何心理健康的检测工具均可能有其局限性,更何况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高速发展变化之中,如果以一次测验而给发展中的学生“定终身”,这是极不严肃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因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谨慎使用心理测验手段,更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决不能单纯以测量而下定论,否则可能会闯入心理测验的误区。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的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不良倾向或错误操作方式,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的成效,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现代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等发展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1.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领域,但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认为只要管理好学生和抓好升学率就行了,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那是心理学专家和医生的事,中小学无力也难以解决,或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以至于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送至医院就诊,并动用药物和医疗器械治疗,使心理健康教育呈医学化倾向。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2.加强管理评估,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有专人负责或分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且牵涉面广的工作,它不仅需要领导重视,且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组织实施。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由校长负责领导,制定一整套教育计划,设立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健全规章制度,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运行。为防止工作流于形式,确保质量,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强化监督检查,做好评估工作,运用科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以促进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时限可以是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平时性的和阶段性的;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学校的自我评检、校际间互评、上级主管部门检评及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评估等。通过有效管理和合理评估,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稳定地发展。
3.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晚,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远未达到预期效果,且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操作情形,这除了思想认识等原因外,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的水平问题,很多学校就是因师资力量匮乏而无法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此项工作高质有效的需要。时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从教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此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胜任。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均有资格认定制度,有的已将心理辅导作为教师教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一方面大力做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在高校加强此项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尽快做好在职教师的受训工作,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以逐步扭转目前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状况。
4.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这就要通过各种路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使得专业心理辅导和非专业渠道并驾齐驱,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科教育的渗透、课外活动的熏陶和学校隐性教育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应使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摒弃德育化、课程化和医学化的不良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拓展。
5.区域合作,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要立足校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但此项工作并非只是闭门造车,自我禁锢。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起步相对较晚的情况下见效快,收益大,还必须吸纳它校的有效经验,以先进研究成果为参照系来发展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一是要强化区域教育合作,开展校际间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资源;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课程研究工作,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立足校本,广泛进行心理健康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使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利用、区域合作和课题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进一步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进程。有理由相信,伴随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开展,各校必然在区域合作中大获其益,并使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前行。
[1] 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 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20日。
[3] 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
[4] 李民:《“智力测验”成“弱智”学生状告区教委》,《独生子女》,2000年第7期。^
4. 心理健康教育著名专家有哪些
钟志农,浙江杭州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硕士生课程班结业,浙江省特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首届“十佳家长”。曾历任中学教师、班主任、教育科
长、教委主任、教育处长、地区教育局长等职。现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小
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
从1993年以来,钟老师主持的三项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含学科心理发展)课题,分别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一等奖、推广奖,2002年他获得浙
江省政府颁发的第三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0多年来,他有49篇论文在《人民教育》、《新德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等国家级
或省级刊物上发表;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12部。2008年3月,钟老师与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心理辅导学术界老前辈吴武典博士合著的《团体辅导》一书由海峡两岸文化机构联袂出版,标志着他在学校心理学研究领域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钟志农老师创办了全国知名的大型公益性网站“心海扬帆”,还应邀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广西、河北、四川、湖南、陕西、甘肃、山东、山西、江苏、海
南、黑龙江等几十个省、市讲学数百场,受到各地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中国心理学会也将他列为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专家,多次邀请他在中国心理学会组织的全国培训会议上作学术讲座。
5. 中国最早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是哪里
1、1983年,林崇德在来《中学生心理学》源一书中首先提出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设想,他强调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2、中国最早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是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和教育学院,在搞基础薄弱学校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时,他们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并在1987年起由他们主编了《中学生心理发展常识》。以心理品质,如兴趣品质、思维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为主线成书的,内部教材在实验学校广泛使用,效果颇佳,促进了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发展。后几经修订,到1992年才正式出版。
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怎么报名
下面未改动。
购买一本我们家可以吃的心理学或者是精神疾病的书+配一点药物,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祝早日成才!
去下面我说的我们家开的超市直接找超市的经理(超市经理就是我们家自家亲人),
配药! 祝早日康复!
可以参加私有制的军队,在下面我说的地方报名参加。
私有制的军队,是考试制,多考一个级别多呆2年,复员军人,优秀的安排就业。
你可以看下面的,
可以治愈(包括不会影响生孩子等,是疫苗【可以防御26次左右】),注意力不集中、发脾气等,是强迫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的前兆,你可以在网上搜搜(什么是强迫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精神问题的疾病),对照一下:
我给你说个地方
你看看你住的城市有没有沃尔玛或者是家乐福超市,或者大润发、永辉、卜蜂莲(Lotus)、华润万家、世纪联华、物美、永旺、欧尚,农工商、联盛、家家乐、亿百家、spar等超市,这些超市都是一家人开的超市,是自产自销(就是我们家开的,比如说飘柔等洗发水,香皂,牙膏等不管是国内生产的还是国外生产的都是一家人自己生产,自己建个超市的品牌销售,都是私营的,这个没有上市,上市的是另外一家公司,我们家持有一定份额上市公司的股票),你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带个银行卡,有一种可以吃的书(售价是2500元人民币起,分为专业类的(按大学里的专业分;教科书分等),非专业类(小说等),各种语言),可以快速提高成绩(生命一号也是这家人生产的,一盒大约35元,一个小小的计算,2500元/35元=约71盒生命一号,一个月喝10盒生命一号,可以喝约7个月,可以吃的书可以迅速达到这个水平。这个不仅有改善记忆力,还有改善睡眠,迅速提高成绩等),到了超市直接找超市的经理(这个就是自己家人管理的,和生产和超市的品牌是一家人,这个可以吃的书就是他们制造的),如果你带了银行卡,而且有足够的钱,他就会在你找他的时候出现。我给你说,可以吃的书里面含有免费赠送3代有预防和完全治愈常见精神问题(如,强迫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精神分裂,青春期(手淫【这个会上瘾】等,这个可以帮助戒断手淫等)一些问题等)的药物(是疫苗),这个药物可以帮助是大脑正常,自然成绩提高了。这个可以吃的书呢特别,由他们家自己生产,自己销售,还要看到购买者吃到肚里。.......看看你周围有没有这样的超市,请就近购买。
如果单独治疗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精神分裂、青春期一些问题等,可以
去超市找经理购买那个预防和完全治愈常见精神问题的药物(如强迫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精神分裂、青春期一些问题等),这个是250元人民币起售(不要怀疑这个价格,这个药物是疫苗【可以防御26次左右】),可以单独销售(带足够的钱,你去他们家超市找他们的时候会出现你的面前)。
如果你在读书,可以选择购买那个可以吃的书,这个可以帮助考学、考职称等。
注:
如果你那个病不是普通的强迫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你就多带点钱,带个银行卡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去我说的上面的超市直接找超市的经理,如果不是普通的精神问题(如贪污等),这个治疗光这个药物售价都在2500元人民币起售。精神问题疾病不同,预防和治愈的药物起售价不同(消费在什么价位以上包括可以吃的书,我们家另外免费赠送家里独有的其他药品)。
这个时候有时候说他们,方便使用。其实都是我们家的。
早点去我们家治疗,早点体验美丽的生活和快乐的工作。
你以前吃的那个精神疾病的药物如果有像普通药店里的药品一样有特殊包装(就是几年保质期)的药物,都是我们家生产的(不分国内国外),这个是应急性药物(术语就是战略备用)。
按我说的做就可以了。
上面说的由很多都不理解,家里怎的有这么多人开这么多的超市,怎的有这么多人生产这么多的产品,而且还是自产自销等。
祝早日康复! (带足钱)
7.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某某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大潮中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本区域中小学学校教育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个别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培养目标
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空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四、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1.小学低年级:
(1)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2)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小学中高年级
(1)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
(2)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学生交往,建立开朗、合群、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五、具体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标上的发展性辅导为主,治疗性为辅;方式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结构上知行结合,行动为主。
第一、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这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要列入教学计划中,其特点在于:形式上的学生活动为主,内容上选取充分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通过这一途径开展心理辅导的好处是:在专门组织的活动中,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的施加积极的影响,学生活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教学班为活动单位,便于组织管理,且能使班级全体学生在辅导活动中受益,将心理辅导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因此比较正规。学生接受辅导的面广,有利于整体提高。
第二、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的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心理咨询、知心老师信箱、家访、班主任电话、个案研究等。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的分析成因与问题的性质,依据诊断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无论以什么途径为主,如果不以个别辅导相结合,则其辅导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第三、团体辅导
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心理兴趣活动小组),是一组学生在辅导老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的、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辅导适用条件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且小组成员愿意在团体中探讨他们的问题。一个小组通常要活动十多次,每次时间为一课时,小组辅导兼有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的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心理辅导方式。小组由学生自愿结合形成,推举热心于活动、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同学当组长,每学期活动七、八次,有较好效果。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四、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中成长的过程中成长。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色。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应试心理、志愿选择辅导也属于这一类。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它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
第五、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
通过有关的知识讲座,结合校本课、校刊,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辅导有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无疑是有必要的。
第六、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
第七、利用社会、家长、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网络、社会主要事件,任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疏导,帮助其重视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进步生爱心捐助,一对一结对子,感恩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由哪些人组成
出于更好地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特别是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结果表明,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在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 以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大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有担任其他课程的经历,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希望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及人格等因素。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满意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及专兼职教师的工作。
——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路径
9.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姚文俊 理事长
原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著有《姚文俊小学德育探索与研究》、《主体性发展教育实践研究》等多部教育专著。
刘永胜副理事长现任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1998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为了光明的明天》、《我能行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主编《让每个孩子都说我能行》、《小学日常评价与学业考试改革的探索》、《教育就是唤醒自信心》等。
李烈副理事长
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1999年她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个人专著《我教小学数学》(北京市特级教师丛书),荣获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褚宏启副理事长
褚宏启,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主要从事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管理、外国教育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科研课题。
苏振武副理事长
现任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主任、社会科学部主任、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暨教育策划学术委员,教育学会理事等。主持和参与国家、陕西省社科规划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论著10部;编写出版教材、教学参考资料2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鲁慧茹 副理事长
现任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小学语文教育委员会副会长、曾被授予上海市静安区小教名家、首批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丁安廉副理事长
原天津师大二附小校长,现任天津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科研型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天津地区秘书长。主要课题研究成果是《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
廖文胜副理事长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他是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他指导学生创作的135件儿童美术作品参加了日本、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的国际儿童画展览。2004年获教育部“当代教育家”称号。 史根东学术委员会主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会长,研究员、博士。
倪谷音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2年起先后任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校长,现任该校名誉校长;全国小学管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80年代初提出“愉快教育”研究课题,学术代表为《论愉快教育》、《愉快的儿童创造教育》、《生活在教师和学生中间》等。
黄书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会华东研究基地主任,徐州市教育学会顾问,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劳动模范、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曾担任40年小学校长,悉心研究学校管理和语文教学,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0余篇,多次荣获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
李勃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会东北研究基地主任。退休前为吉林市教育科研所副所长、吉林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吉林市教育专家咨询策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93年创办了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小学校长》,任主编。此刊曾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先进会刊。
陶继新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新世纪文学选刊》(教育文学)执行总编,山东教育社编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顾问。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刘可钦 秘书长
常务理事。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书记、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孙章存 常务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全国优秀校长,原北京力学小学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育园丁。曾在北京市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德育改革、信息技术建设以及校园环境探索等方面多有建树。
陈锁明 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全国小学骨干校长工作研究会秘书长。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和校长培训领域研究工作。
聂延军 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编剧,高级编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小学教育》执行主编、《辅导员》杂志<教学版>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新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人。
李炳亭 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现为《中国教师报》驻山东、河南两省首席记者。两次获“全国好新闻奖”。
著名教育品牌策划人。其策划和推出的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胶州市向阳小学近年来名噪全国,被称为山东教育的“三面红旗”。撰写了《杜郎口“旋风”》、《向阳的智慧》、《县中突破》等多部专著。
韩珍德 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现任山东胶州市向阳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荣获青岛市十佳优秀校长、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十佳优秀校长等称号。在《山东教育科研》、《青岛教育》、《人民教育》、《21世纪校长》等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著有《向阳网络》、《向阳人话作文》、《校园手抄报一点通》等。
姚 炜 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北京睿升培训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员,北京民办教育协会理事,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发展联盟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团中央《辅导员》(教学研究版)特邀编委。
近年先后荣获“海淀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第五届“全国十佳民办学校校长”、“北京教育领军人物”、“北京十大培训领袖”、“新中国60年民办教育十大风云人物”、 “2008年中国民办教育年度人物”、“第二届全国十佳校外基础教育培训机构领军人物”、首届“全国青少年课外教育领军人物”、“2007中国教育管理十大杰出人物”、第四届(2007年度)中国教育行业十佳杰出人物、中国骄傲·第六届中国时代十大杰出人物、2007-2008中国教育年度创新人物、“2006北京最具影响力教育人物”、“2006教育年度人物”、2006年度、2007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十大杰出民办教育家”、“北京魅力教师”、第二届“北京民办教育园丁奖——优秀校长”、 第三届“全国百名优秀校长”、首届“民办教育教师奉献奖”等荣誉。论文《课外辅导如何与学校学习相结合》荣获全国论文评选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