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作业布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关键是培养来学生学习的兴自趣,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视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
5、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②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总结 如何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这是因为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以及研究的价值。但在现实之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教师找不到研究课题,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或者选择的研究课题本身是“伪问题”而是不是“真问题”等现象。针对现存的种种问题,我们将从课题来源、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课题选择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做具体的分析与介绍。一、课题的来源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不同于专业研究者,其研究工作应主要围绕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再如学习困难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学习困难学生有哪些特点?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能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 2.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这种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1)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例如,教师希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为基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试图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习热情,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教师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布置较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功课,产生挫败感,最终厌学。(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认为他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学习。(4)教学中存在着比比皆是的“两难困境”。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角色就可能无法实现了。上述的疑难、矛盾和困境都可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效果。 3.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源发地,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课题。例如,教师遇到一位学生,很随意的问道:“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这是一个“小”得算不上“真问题”的问题,但只要学生给出回答,然后教师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继续与学生交谈,也许就能发现与之关联的教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学生“完成的不好”的原因中可能存在着学习情感、动机、能力等等问题,也可能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教师完全可以就此展开研究。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现场,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认识到,研究课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这样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待研究的问题。而要在教育场景中发现这些问题,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敏感性。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二)在阅读中萌生问题我们讲教师的研究课题应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实际上,占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对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此同时,这也是研究课题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1.他人研究可以为教师发现研究课题提供启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要研究的课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研究与他人相同的问题,但是阐发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看到别人研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自己在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自己能得出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研究结论,于是选择同样的问题进行研究。第二,选择一个与他人的问题类似、接近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了解了别人研究的“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自己选择“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第三,选择一个比他人的问题更具体或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因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总会留下他们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教育在发展,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又会引出另一个新问题。例如,素质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当阅读了若干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后,就会发现目前素质教育的研究还侧重于理论研究,且较为笼统和粗糙,与实践联系不足,尚未把有关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一起。教师在阅读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 2.教育信息可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提供线索教育类的报纸杂志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之中,都有教育科研与动态成果的反映,透露出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经常阅读教育类报纸和杂志,可以从其提供的教育信息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课题。孙云晓在《你的孩子快乐吗?》一文中写道,“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后,树上还剩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现实的回答。可是这也不符合标准答案。上述这两条信息就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课题指南也是为教师提供教育信息最为直接的一个渠道。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省、市教育领导机构在认真分析全国和各省市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基础上,分别制定出一定时期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和规划,为进行教育科研选题提供依据。例如,各级教育科研领导部门往往会以年度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五年规划课题指南、委托课题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究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领导部门提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中,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密切关注课题指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申报。从教育信息中选题,与教师平时做一个有心人,眼光敏锐,阅读广泛,善于积累,经常进行信息资料分析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做好情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从教育信息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三)在交流中激发问题教师可以从与他人进行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中得到启示,从而发现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将有关的问题发展为教育研究的课题。事实上,有不少教育研究课题正是通过这种途径而提出来的。首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中总结出研究课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如有的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从不训斥学生,师生关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级纪律好,学习成绩好,与之相反,另一为教师管理十分严格,但班级纪律却时好时坏,学习成绩平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跑题”,却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教学中“一板一眼”的老师,在课堂中常常遭受“冷遇”,学生也总是无精打采。这些经验与教训,或是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好的成效,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负向影响。那么,这些教育经验与教训之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某些措施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怎样从教育经验与教训中提炼、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规律?这些都可供教师提出课题并进行研究。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与他人交流,从别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从别人的成果中吸取营养。其次,教师与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相互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课题提供参照。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交锋有利于扩展研究视角和视野,在进行争论的同时,只要选准角度,突出个性,就能选择很好的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个问题,有人持“教育主导作用论”,有人持“环境制约论”,两种理论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且都能“自圆其说”。但这两种观点之间却存在者明显的矛盾与不一致。有人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校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做了条件限定,对社会道德环境的性质与发挥效能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二者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从而为改善学校德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选择这类课题时,教师必须了解争论问题的历史、焦点和现状,客观地分析各方的依据和不足,结合自身,提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广阔的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课题数量众多,选择课题的渠道和途径也很多,上面介绍的仅仅是教师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和操作便利的几种。只要做个有心人,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二、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课题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从研究问题朦胧到逐渐清晰,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到确立研究问题以及明确研究目标的过程。选题要按以下步骤进行。(一)调查研究,选择研究方向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基础。一个研究课题的确定,往往是在教学实践中,受某一教育现象的触发,产生研究的冲动,或者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杂志、报纸及教育文献资料时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因此,一开始往往拿不定主意,会对几个研究方向都感兴趣,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和专家咨询。查阅资料可以考察哪一个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价值。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吸收与消化有关领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研究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反复比较、认真考虑,该方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无继续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自身在此方向是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相对于其他方向,有无更多的环境条件优势。这样,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几个研究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确立下来,把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此外,教师还可以征询专家或对某方向有研究经验者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再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二)总结提炼,确立研究课题方向确立之后,就要对这个方向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主题提炼,才能加工成有意义的、提法准确的、切实可行的课题。教师在实际研究中,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领域时,或多或少存在着选题宽泛、狭窄、模糊等不当现象。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须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炼,以形成和确立有意义的、问题提法原则上是正确的、有可能实现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1.缩小策略即将宽泛的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主题涉及范围的大小应与研究的时间和地点、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适应。对于过于宽泛的主题,教师可以考虑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例如“我国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此外,教师还可以考虑聚焦研究问题的核心。如对于“××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如果研究人数有限、时间不长,缩小后这个问题仍然宽泛,因为“校园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显性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也有隐性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等,教师如果觉得无法深入研究这样复杂的问题,可以取其中某个要素进行研究。因此,可把它缩小为:“××地区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 ××地区农村初级中学课堂中师生关系研究”等等。这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对研究问题进行聚焦。 2.扩展策略即将狭窄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值得研究。问题狭窄在于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没有价值。对于教师来说,研究问题宜小不宜大,但毕竟是研究,如果问题过小,就无须研究了。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它是一种个别的具体问题,要从这个问题中提炼初值得研究的课题,应该从普遍性的角度对其扩展和丰富:“这个学生的外语成绩是否经常不好;班上其他人是否也这样,有多少,他们是否有共同特点;什么原因引起他们英语学习不好”等等。通过这样的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提炼为“ 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这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由表及里、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炼。 3.分析策略即将复杂、模糊的问题进行分解,或对模糊问题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使研究的问题简化、清晰。对于模糊、复杂的问题,教师常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分析能使问题范围清楚集中,它是教师提炼科研课题的重要策略。(1)分解问题。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使这些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具体化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例如,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研究者可将此问题分解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语文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基本形式,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分解研究问题,不仅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确,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课题沿着一定脉络,由浅入深向前推进,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2)分析因果。指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以便深入准确地掌握问题之根本。如某学校“成功教育研究”课题,就是源于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因果关系的深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失败者心态:自卑感强、自信心丧失。这种心态产生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复失败。”因此认为“改变学生学习困难,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不良心态的最好办法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因果分析能帮助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本,同时也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办法。(三)分析梳理,明确研究目标课题确立之后,就要明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目标就是通过课题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将要取得的成果,即通过研究获得的对某一教育现象及其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科学认识。研究一个课题,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明确研究目标,这样才能把研究问题的内容与方向把握住,并成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为了使研究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可以从过程论和系统论两个层面对课题目标进行分解。首先,从过程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课题研究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分别叫做任务目标、状态目标和成果目标。任务目标又叫做研究工作目标,通过制定研究任务书来表达,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由谁去完成,如何完成,什么时候完成等。状态目标对于教育实验研究来说,是对被试施加实验变量以后,旧状态发生变化,研究者所期望达到的新状态。成果目标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完成后希望得到的综合性成果。三个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前一层次的目标是后一层次目标的手段。按层次设计课题目标,简明实用,具有导向作用。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往往存在着目标系列,应当给予明确,按它们之间的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便于课题研究的开展,也有利于课题成果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体系。例如,“关于当前教师对学生评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评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现状;分析造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原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需改变的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显然,课题要实现的目标是明确的,目标之间包含着一定的系统性也是清楚的,每一个子目标都可以构想自己的研究方案,但处于大系统中,必须服从课题总目标的需要。三、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一)选题原则选题原则就是进行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为课题选择活动提供某种行为准则和标准。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选择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性原则选择的价值性原则,是指课题要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这主要表现为能满足教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和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教育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又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要求研究者去探索、去解决。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可以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指导,少交“学费”,少走弯路。同时,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也要求教育理论不断更新、发展与完善。这不仅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力度,也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在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时,一定要考虑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所选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该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科研起点的选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用的需要,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后一方面的价值始终是第一位。当然,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2.创新性原则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自是创新,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一样体现创新性,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往往是来源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总之,为了获得具有创新性成果,教育科研应从多方面创新:第一,重视选题的创新性。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中选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热点上选题;从独特的角度来看问题,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进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应用上创新,将一种已有的理论方法首次应用到教育领域。 3.可行性原则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只有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教育科研选题才有预期成功的可能。课题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方面看,应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科研能力和经验、时间精力等;从客观方面看,应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参考资料、经费、设备、时间,是否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课题大了,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周期长;难度大了,由于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会半途而废。小的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相对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课题目标集中,能较深入地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价值也可能是很大的。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领域的人,更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有可利用的条件、成果,能直接应用于自己实践的课题。以后,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视野的不断扩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4.科学性原则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及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从教育实践中直接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丰富可靠的事实依据和很强的针对性。一要尽可能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课题,少受个别的、特殊的教育现象的影响,更容易透过现象揭示教育科学的本质规律。二要选择具体的、明确的课题,界线要清,范围宜小。另一方面,选题的指导思想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所选定的课题应该能够纳入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框架或理论体系。
③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作业布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小学生作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它是课回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答作业设计得恰当,能有效地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和影响,小学数学作业已成为压在小学生身上的沉重负担,不仅严重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我国人才在下一世纪竞争能力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从课改精神出发,优化与创新作业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使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作业的手段追求多角度、多感官,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在开放中创新。在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④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当今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不是一个很新鲜的问题。减负是为了提高效率,怎样统一减负与增效这一对矛盾?关键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要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必须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满堂灌”、“填鸭式”,彻底摒弃那种为应付考试而采用的“题海战术”,严格正确地把握教材,采用先进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讲得精、讲得有趣、讲得灵活,留有足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自行研讨,自己学习,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地让学生热爱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了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当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的目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办法。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说“学习数学是锻炼思维使人变聪明的特效药”。从而给学生树立“学数学能使人更聪明”的观念,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二:精讲精练。 精耕: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与教学效果成正比,认为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外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不惜挤掉学生独立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讲授,认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绩。殊不知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均离不开自身的独立活动,单靠教师讲授和师生共同活动,充其量只能使学生“懂”,而达不到“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正确地把握教材,精心的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充分的相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对教材中一些学生能看得懂的知识不作过多反复累赘的讲解,采用让学生自学探讨、自行实践,而教师则围绕这些基础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甚至争论,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例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一节课,教师直接给出定理,然后予以说明,接着完成例题的讲解,表面上似乎也能达到教学要求。然而,这实在是一种很平常的课堂结构,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思想的束缚。如果改变一下设计,让学生实践、观察,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直观形象;自己寻找区别,得出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就会使整节课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更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这样会比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的效果会更好些。 精练:当前数学课堂,作业不能做到当堂完成当场反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师把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剥夺了学生活动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事倍功半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应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慢,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独立作业是学生课堂独立作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课堂作业,顾名思义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在数学学习上练习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练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对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使每人学有所获,有所进步,同时认真做好辅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认为尽早把书本教完,尽早开始总复习效果较好,因此,他们砍掉学生课堂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赶进度。应试观念指导下,强抓分数的教学严重违反了信息接受原理与学生认知规律,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形成和认知结构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必能获得一定成效,这些成效若得到及时反馈,就能成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的新信息。对学生来说,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可以很快得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恰当的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反馈形式,是推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利因素。教师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中,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如何。及时,全面的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总之,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设计,挖掘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乐融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精讲与精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及时调整。从而才能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⑤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喊了多年就是减不下来,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家长不愿减,一些教师也不愿减。不愿减的心态是:担心减负会降低质量和影响升学率。这之中一个根本问题是对课业负担与教学质量的相关性的认识。随着家长对教学质量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和择校意识的不断增强,学校和教师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提高质量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内涵发展的路,即通过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条课业负担合理——学生有充分自由支配的时间自学和发展爱好特长——从而学得主动、积极、高效——学习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获得高质量的良性循环之路。另一条是走外延发展的道路。即通过延长学习时间,以打题海和疲劳战术来提高质量。这是一条负担重——学习心理压力大,学习能力差——厌学甚至逃学——教学质量低,缺乏发展后劲的恶性循环之路。当然也不排除通过发展外延会带来短期效应,但这是一种以牺牲学生健康和发展后劲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是不足取的。有了以上认识,我努力练好内功,寻求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端正教育思想,走出认识误区。
我认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就学校内部来说也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是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教育效果诸因素的综合反映形式,根源在于教育思想问题,要解决课业负担过重必须从端正教育思想入手。端正教育思想,我着重解决了三个片面的认识:一是片面的质量观。即认为高负担=高质量=升学率,从而通过布置超过学生承受极限的课外作业以此来提高质量。这种作法使学生整天埋于作业堆里,成了做作业的“机器”,既阻塞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的发展,又损害了身心健康,束缚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片面的质量观。教学质量的实质应该是教育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二是失真的师爱观。加强课业负担伴随着教师的辛苦,所以,作业负担过重经常同教师的师爱和责任心交织在一起,老师认为补课越多,作业越多,越能体现老师的师爱,家长也常常以此评价老师的工作态度,如不这样,还会落得“不负责任”的骂名,这种牺牲学生发展后劲和身心健康的作法不是真正的师爱,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三是落后的学习观。即过分强调“勤学苦练”。用学习时间的长短,作业量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勤奋程度,而忽视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不仅有知识学习,还有技巧和技能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学习成绩不完全与学习时间成正比,主要取决于学习效率的高低。今天的学习不能满足于“勤学苦练”传统的方法,而要勤于思考,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合理的负担,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就有了可能。观念转变后,教师自觉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从课外移到课内,着力点放在科学地教和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上来,努力在教学效益上下功夫。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我认为课内损失课外补是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达到既减轻课业负担,又提高质量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自己做到以下五条:一是准备充分。要在深钻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备课,做到备过程、备语言、备板书、备习题、备教具。二是减少课堂时间损耗,要求自己提前2分钟进教室作好上课准备,课堂合理提高思维密度,保持适当的容量,浓缩教学语言,增强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减少讲课的随意性,精简板书,加强教学活动的“流程”管理。三是改变课堂结构,讲、练、查结合,要求自己知识点要抓准,教法力争灵活,步骤力争扎实。四是优化教学手段,实行教学技术的综合化,尽可能的广泛使用电化教学以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储存记忆的速度、长度。五是对差生实行超前辅导,即在上新课之前先在课外组织他们预习新课内容,并讲授一些知识,让他们先了解新课内容以打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基础,从而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条件。
三、精心设计作业,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
减少作业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及其带来的负作用,追求作业量和质关系的效率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又一重要举措。我的主要措施是“三禁止”、“三控制”、“三加强”。三禁止是:禁止把作业作为处罚犯过失的学生的手段,即布置惩罚性作业;禁止互相用作业去争夺学生课余时间地盘;禁止布置简单重复的机械性操作训练的无思考性作业。三控制:一是控制作业总量。二是控制兴趣题和思考题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控制星期天和节假日的作业质量。三加强:一是加强作业设计把关,精心设计作业,努力体现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多样性,达到少而精和“以一当十”。分层布置作业并按“必作”和“选作”提出不同要求。二是加强练习册习题集之类资料的管理。这其中又包括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尤其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习题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练习册,学会用好习题集。三是加强对学生作业的订正。成立订正小组,做到日抓周察月小结。
四、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负担重也与学生会学的能力差密切相关,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学习效率是减轻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我们为此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主体教育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知道推导过程和解题过程,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通过思考得到成功的愉快。另一方面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努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训练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的学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给学习带来高效率,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阻碍才能的发挥,给学习带来低效率。我给部分学生制订了上课、自习、作业、复习、阅读、考试、作息七个方面的优良习惯要求,并通过严格、有序、反复训练和达标验收督促和强化学生落实,使学生形成自我运动和自主学习。经过时间的检验、事实的证明此法效果不错。三是指导学法,促进转化,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我按照“指导学法——发展学习兴趣——改变原有不良方法——锻炼意志,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培养学习技能——内化为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转化为各科知识”的思路实施教学改革,通过教学示范,榜样示范,学生自讲,小组互讲逐渐使各科学习方法知识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使学生逐步通晓学习门径,掌握科学的方法。
五、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学习动力
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有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学习心理负担过重,畏惧和厌烦学习,把学习视为迫不得已,很难受的事情。为此,我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入手,努力寻求造成学生负担重的内在原因的解决办法。主要措施是:培养提高学习心理品质,促进主动发展。一方面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围绕构成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求知欲、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意志力、独立性、创造性等,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树立精神支柱,努力克服惰性心理。另一方面加强心理教育和辅导预防心理偏差的产生,使他们能以良好的心理品质,经受各种困难和挫折,并能随时主动地应用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及时解除自己的焦虑与困惑,达到心理平衡以保持乐观的心境。创造和谐、愉快、乐学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轻松、平等、民主、师生互相尊重的心理环境,决不讽刺、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扩大学生交往面。在交往中得到喜悦和寄托,获得启示和力量,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耐挫力,使个性化和社会化得到和谐协调,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实施成功教育,减轻心理压力。决不讽刺、挖苦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对考差了的学生从不公开批评,写检查,请家长,而是帮助正确归因、鼓励进步和自信。对学业成绩实行分层要求鼓励性评价,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六、减轻考试负担,科学评估质量
考试多、效能低也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为了减轻考试负担,我按照“两减少、一提高、一加强”的思路进行考试改革。即减少考试科目和次数。减少考试竞争压力,淡化名次分层评价,重奖学业进步生。提高考试的质量,提高试题信度和效度、严格考风,丰富考试内容和方法。内容上增加自学能力检测和动手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核,方法上采用口试、笔试和实验操作结合。同时加强教学过程的课时、单元质量过关,把问题解决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质量评价对于整个减负系统工程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瓶颈”。要减负还必须改变单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课业负担的情况。重视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评价。两项改革打破了“分数唯一”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师生教学过程质量的提高。
七、提高自身素质,坚持教学科研
课业负担过重也是经验教育低效乏能的一种现象。传统的经验方法不足以驾驶变化了的课程,旧方法解决新问题只能选择加强强度和延长时间的路子。因此,要实现既减轻负担又保证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我自己投入到教育科研中,并把优化教学过程作为主攻方向。一是研究新教材,把握实质,合理地、恰当地处理和组织教材。二是探讨在丰富和发展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找到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科特点及规律安排教学过程以减轻学生负担。三是加强作业的“科研”。努力寻求“使学生少做些作业并且因此可以多学些的路子”,探讨作业设计的最优化及其批改、指导、评价的最优方法。为此我给自己定了三项制度。一是教学达标制度。目的在于让自己把时间、精力集中到苦练基本功,加强“六认真”上,增强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地教好教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学科特色建设制度。争取在二、三年内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数学教学思想、教研理论、教学风格,找到走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三是自我实行成才达标制度。要求自己走学习、研究、思考、实践的路子,达到教育、教学、实验岗位合格,进而争取出科研成果和影响教育界,从而走上教学研究之路。
⑥ 如何减轻数学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 减轻抄青少年学生过重的课袭业负担,主要是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等策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课;减负;提质;策略 “减负提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作为数学教师的我,认为“减负提质”就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前提,有针对性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建设高效课堂. 在此,我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减负提质”的前提 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改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等.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创新建议和合理要求给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 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会感到轻松愉悦,作为活动的引导...
⑦ 如何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
1.坚持依法治教。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也包括政府及教育专行政部门制定的关于减轻中属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行政规章,要贯彻到位,令行禁止,加强督导检查,防止摆过场,走形式,一阵风,要坚持常抓不懈,切实扭转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
2.改革考试招生和质量评价制度。要坚持推荐生制度,扩大比例增加人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要坚持克服单纯以升学率,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弊端,建立全面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要可操作,落到位,起作用,即在学生升学,教师晋级,学校评优等方面起作用,使学生、教师、学校受益于发展性评价。要进一步降低中考命题难度,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
3.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从课程内容、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和任务,转变教育观念,摒弃应试教育的做法,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途径。
⑧ 如何 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学生负担确实很重,而且家长的压力也很大,所以学生的学业负担来源于家长、学校以及老师的压力三座大山,压得学生几乎无法喘息,这三座大山的根源在于我们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分数高于一切,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自各方的压力自然让学生承受不了。对于数学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题的应变能力,就要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和优化的课后作业。
二、研究意义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一份有效的作业,不仅可以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作业的优化性还有提升空间,要是做的好就能明显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数学课外作业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意在通过适当的课外作业使课堂知识再现,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应用,让学生通过练习及作业对知识举一反三、融汇贯通。
减少作业负担,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训练题目和作业题目的选择上动大量的脑筋,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爱好,选择了一些能让学生动手动脚动嘴动脑的课外作业,比如某一地区或某一范围内的调查报告,可以让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结合,共同完成,做到要求要明确:目标明确,深入实际,材料真实,结论清楚。课堂学习目标一定要明确,尽量减少甚至杜绝临时性作业,这也是减负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坚持教师改变观念,在有效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认识,以建设高效、和谐课堂为目标。
优化数学课外作业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从“茫茫题海”中经过认真搜集、精心筛选,找出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习题,经过编辑、加工和整理成为课外作业。既要求作业质量,又把握适当的数量。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制定高中学生课业负担产生的原因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深化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立课题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制定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明确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主要理论依据、研究实施的方法和途径等。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通过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家访、与学生谈话、与教师领导交流,分析高中学生课业负担产生的原因,通过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研讨探究,如何精选例题,筛选有效作业、控制作业量的方法与策略,并加以实施、验证、总结。针对高中学生课业负担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策略。运用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理论指导教师转变角色、向课堂45分钟求效率,同时研究总结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理论与方法。编写适合学生的作业习题册及月考模考试题,让学生在有限的习题中尽可能地掌握所学知识。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阶段。
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编汇工作。根据编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2.经验总结材料:阶段性总结材料,结题总结材料。
3.汇编优化不同课型数学作业的案例、课件、研究心得与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