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小学科技教育的意义

小学科技教育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18 05:36:19

『壹』 科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科学抄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袭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贰』 小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小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事件 让他们体会更多的科学小知识

『叁』 在小学,学习科学的意义是什么。

1、首先,小学科学课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科学探究以及实验活动,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大胆猜想并实践检验。

2、其次,小学科学课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促进学生交往。科学课中涉及到很多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组成小组互相配合,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解答问题,这也有助于促进师生交流。

3、最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例如,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小学生可以丰富词汇的储备,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等学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再如,科学课中所提倡的逻辑和因果关系,也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课程。

(3)小学科技教育的意义扩展阅读:

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这是自2001年颁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16年后,正式发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每周都将上至少一节科学课。同时,小学阶段科学课时总量的增加也意味着课程内容的扩充,具体变化和效果还有待新版课程标准深入实施后一探究竟。

『肆』 科学史的例子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科学史促成人们世界观的改变和新的开拓性思维方法的形成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科学的哲学功能主要就集中在的对人们的世界观的影响和方法论的建构两方面。马克思早就指出,科学进入人们的生活,它比宗教、政治、艺术等意识形态的形式更为有效影响和改变了人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
就科学史的发展之于世界观的建构效应来看,奥地利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的创立者石里克曾经在他的著作《哲学与自然科学概念》中有过如下断言:“在统一的科学内部,所谓的自然科学概念——或者准确的说,它们中的基本概念——是这样的概念,通过对它们的澄清,世界观的本质特征才会出现。因此,哲学家只有从自然科学家的世界图景中出发,才能达到他们的世界观”。石里克的这一断言本身虽然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它至少鲜明地表达了自然科学对人们的世界观具有重大影响这样一种意见。在人类思想史上,那些意义重大的世界观的转变,总是和那些决定科学图景的基本特征深刻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自然知识的进展一同发生并受到它的制约。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转变在人的心灵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极大地改变着人们世界观,使人们认识到人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宇宙的一分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进一步震动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改变了人类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和其它存在物的真正关系的认识—人只不过是生物进化序列的一个环节而已。
如果我们再考虑一下西方哲学发展历程,我们还会发现哲学不仅始自于人们对自然的思考,而且它的每一个决定性进展和每一种重大的转变,也总是在与对自然的解释的关系之中和数学的精确性的氛围之中发生的。事实上,也只有在这种关联和这种气氛中他们才是可以理解的。柏拉图的哲学就与他的数学和科学素养密切相关,他甚至在他的学园的大门上写下了这样的警句:“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持与柏拉图世界观正相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同样具有很好的数学和科学素养。而比他稍后的亚里士多德更以“网络全书式”的学者而闻名于世,他的科学建树也不比他的哲学逊色,现代科学的一些学科甚至就始于他的真知灼见。其他如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等等,他们的哲学无不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联。而休谟则常被作为这方面的反面例证,的确,在自然科学方面,可以说休谟没有作出过任何贡献,而在哲学历史科学方面却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休谟的例子并不构成自然科学之于世界观建构的真正反例,相反,恰恰是休谟的例子最为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科学与世界观紧密关系的正确性。因为在休谟的哲学中,没有一处与历史的概念和或历史的方法相关,他的例证和思考的材料大多取自物理学和心理学,而后两者则可以说是分别企图以精确的概念去把握外在的和内在的自然。因此,作为哲学家和历史家的休谟也是从自然科学中获得其哲学的刺激力的。[4]
总之,作为一个统一的知识系统的科学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通过这个世界图景的意义分析我们可以达到我们的世界观。
就科学史与方法论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方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相互影响并逐渐融为一体。
在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的阶段),学科之间处于几乎完全孤立的状态,以此相适应,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深入考察的分析方法居于统治地位,影响到哲学方法则把自然界的事物孤立起来,看作是静的东西、死的东西。到十九世纪近代科学史的第二阶段(即综合整理材料、并概括上升为理论的阶段),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由于分析方法所形成的严格的单值性已被明显表现出来的多值性所取代。这时同一对象可以同时被几种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或者同一种方法被用来研究不同的对象。前者如用力学、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化学产生了化学热力学;后者如光谱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中可以用于研究原子核外电子系的结构,在化学中可以用确定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关系,在天文学中通过测量天体光谱线的红移,来测定天体的视线方向的运动速度。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思想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表现得更加明显。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横向交叉科学的出现,尤其是贝塔朗菲为了开辟整体论研究法的道路而提出的一般系统论,打破了无生命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界限,找出其中共同起作用的基本定律和原理,解决了分析与综合、还原论与整体化之间的矛盾,促使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的融合,将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即从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认识方法向揭示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建立整体性的认识方法跨越了一大步。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创了关于整体的多维立体思维方式,科学地揭示了事物中得各个要素(物质、运动、时间、空间)不能脱离事物总体而独立存在的基本性质。系统论的核心在于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的整体性,它启示人们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和思考问题,突破传统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思维方法的局限性,废除单一化、一刀切的旧思想方法,建立起多维性、创造性和开放型的新思维方法。[5]
二、科学的历史进程突显出人们基本的行为伦理准则——集体主义和普遍性原则
科学的发展是一项集体的事业。正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建成它需要数世纪,为此每个人必须携带一块石料,在某些情况下,这块石料需要耗费人的毕生精力。因此,这使我们感到科学需要必要的合作,需要我们和我们同时代人同心协力,甚至需要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后继者共同奋斗。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只不过是一个战士,仅仅是整体的一小部分。正是人们共同感到的这种纪律,造就了军人的精神,把农民的粗俗的灵魂和冒险家的无耻的灵魂改造成为他们能够具有各种各样的英雄主义行为和献身精神。在不同的条件下,科学的历史发展能够导致类似的行为。这种投入到为人类的利益而集体努力奋进的工作,促使了人性的完善,显现出人性的可爱。科学本身的发展也需要人们在时代的课题面前协同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赴后继。纵览几千年的科学史,无论是中国人、希腊人还是阿拉伯人,都曾创造出令人眩目的古代文明,也无论是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曾在近代科学中一度占据中心位置而对之做出过巨大贡献。从希腊文明和中国古代科技对于近代科学的巨大影响,从开普勒在第谷的天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又在开普勒和伽利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立足于法拉第实验定律,现代遗传学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等一系列科学史事实,我们可以体察人类智力接力的承继性,牛顿因而感叹:他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科学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事业,而对科学的追求,科学的价值形成,科学所要求的团队精神等都充满着人文关怀。
科学的历史发展突显出人们另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是普遍性原则。科学以普遍性为目的,使特殊利益服从普遍利益,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伦理准则。科学在特殊事实面前,将要认识普遍的规律,它要追求越来越广阔的概括。乍看起来,这似乎只不过是一种智力习惯,但是智力习惯也有它的道德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的研究使人们变得不去更多的注意特殊的、偶然的东西,因为你对它不感兴趣,那么你将自然而然的认为它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不把它看作是值得追求的目标,甚至不屑一顾。作为这种高瞻远瞩的结果,可以说,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变得有远见了,人们不会再盯着微不足道的琐事了,由于人们不再理会这些琐事,它们就不会成为人们生活目标的障碍。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倾向于使特殊利益服从普遍利益。
科学的历史进程展示日新月异的现象,科学使人们与比人们自己更伟大的某些事物联系起来。在科学发展向人们所提供的伟大视野背后,它引导人们猜测一些更伟大的东西,在追求这种景象的乐趣中,人们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从这意义上说,科学史高尚的。尝到这种滋味的人,即便是远远的看到自然规律先定和谐的人,它也会比其他人善于自处,不去理会他的渺小的、个人的利益,因为他知道有比他自己更重要的价值,这正是人们建立伦理学的基础。
三、科学史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完善和升华
科学史的人文价值,是指科学的发展在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与发展中的影响与意义。科学史是人类活动、人类智力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和升华了的人类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的基本精神,它对于完善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构理想人格起着重要作用。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实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发展精神等等。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一种规范性的理性文化,是人类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的本然精神,是科学家的良心,是全人类的应然精神,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人是一种有精神和精神生活的生命存在,科学精神是适应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与人类精神生活本性相吻合。正因为如此,科学精神才构成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基本内容。科学精神虽然不能成为人之为人的标志,但它至少可以成为文明人之所以为文明人的标志尺度之一,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完善人民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构成系统,其中,理性世界是主导性的。人是理性的,但并不等于说人天生就是理性的。理性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因为科学是理性的,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科学活动是一种理性活动。在科学活动中,通过科学和科学精神内化为人的内心活动的指导原则,它就能深化认识,净化思想,凝炼精神,塑造灵魂,实现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促进价值观念的自我更新。同时,科学作为真善美的载体,还能美化人的心灵,实现精神境界的审美化和道德化。第二,建构理想的人格形态。科学和科学精神对人的发展的伟大作用之一,表现在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形成上。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实际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理性化的人格气质、实事求是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识、积极创新的勇气等等。这不仅是科学主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理想人格应有的特征。第三,提倡科学精神,可以抵御伪科学。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实创新,它是由科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形成的传统,为追求和捍卫真理而献身,为服从真理而果断修正错误,严肃认真的责任意识,坦诚无谎的光明态度,以及开拓精神、批判精神等等,都是科学的求实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而那些伪科学构造者们的各种行为表现,比如有意掩盖事实真相、自我吹嘘、伪造名誉头衔以哄抬身价,拒绝批评和检验等是与科学精神不相容的。弘扬科学精神,揭露和抵御伪科学,既是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人的健康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科学史特别关注科学家的生活和思想。科学史对科学家的研究,就是要从科学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中追溯其思想的来龙去脉。我们不能把科学思想与科学家的科学经历和人生体验割裂开来。对科学家的研究,是当今科学史研究的核心领域,一些著名科学家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传记,迄今已不下百部。科学史对科学家的研究,无疑为人文主义传统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人们了解科学家的生平、思想、了解他们走过的道路,就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治学态度、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从他们成功的因素中获得启示,从他们失败的原因中吸取教益,从而激励人们的献身精神、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科学研究的艺术。

『伍』 学校开展科技课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担同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因此,把科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学抓起,为培养未来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打下基础势在必行。

现代科技实验教材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贴近学生的生活,趣味性很强,是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这门课的开设必将增强我国少年儿童的科技意识,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对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从面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建设人才打下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科技课上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求得自我发展,逐步学会做人,做个现代的人,做个科学的人。

然而有些教师往往沿用较陈旧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位置,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即灌输多,方法呆板,教师费力,学生消极厌烦,严重地阻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迎接未来,这是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达成的共识,小学现代科技是一门崭新的学科,需要教师把创新教育观念落到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儿童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新性的教”为学生“创造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运用行之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如:探究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等,将科学发现的过程,简洁地重演于课堂,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性思维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享受首创成功的快乐,提高教育教学的的效果,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素质的学生。

『陆』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如下:

  1. 小学教育的重要特点

    作为少年整个人生当中教育过程的开端,小学教育是规模非常宏达的教育工程,为以后的人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小学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对象,一般是6到12岁的少年接受小学教育,这些少年身心发展正在处于过度阶段,也具有错综复杂的心理发展状态,其世界观,道德品质,政治思想等方面都在建立的初级阶段,其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受到外界影响也会比较容易。

  2. 整个教育的基石就是小学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将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正确的观念和思想初步建立起来,将乐观开朗、勤奋向上、认真负责、诚实守信以及关爱集体和他人的良好品质培养起来,并将明辨是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初步建立起来。

    第二,对于算术、写、读等方面的基本的技能和文化知识需要掌握起来,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初步的了解和认知,思考、动手以及贯穿观察能力都能初步形成。

  3. 兴趣广泛和健康生活的良好的生活需要形成起来。

    最后认识劳动与生活的不易,热爱劳动的思想也形成。为了实现孩子的品质品德、思想政治和学习文化,我国小学教育需要不断努力。小学教育有着覆盖于方方面面的目标,为了这些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教育和关心少年儿童成功过程每一个环节,这就对于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提出了很重要要求,需要关注和关心其成长过程。

拓展资料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它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一些基本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小学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前提。小学教育是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全面性是专业性的预备。只有保证小学教育的质量,才能确保高一级学校的教育质量。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阶段,是人生历程的巨大变化时期,是人的智力、能力和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小学教育的每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柒』 在学校组织科普教育活动有何意义

关于加强科普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2000年6月) 科普教育是面向社会开展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性教育,是立足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教育,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贯穿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科普教育十分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证明,任何科技的发现、发明、传播和应用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科技只有与高素质的人才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合的根本途径就是教育。一度时期以来,“***”活动在我国很多地方十分猖獗,酿成了不少人间悲剧。现在,尽管“***”已没有了市场,人们也逐渐认清了邪教的本质和危害,但是,“***”现象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沉重的、深刻的、永久的。究其原因,除了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以及“***”的歪理邪说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诡秘性之外,与前几年科普教育的针对性、普及性、实效性不强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前,不仅仅是教育系统,整个社会都应该十分重视科普教育,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整合育人优势,逐步向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延伸,普遍提高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民科学素质,增强人们对邪教歪理邪说的免疫力,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加强科普教育的时代背景不久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度下降12位后,在本年度报告中的排名又下滑到名列第28位,令国人十分震惊。那么,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源头----教育又怎样呢?据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的材料,1980年我国文盲占总人口的23.7%,1984年我国小学入学率为37%,1984年我国高校学生人数为139.6万,大学入学率仅为1%,这个数字与同时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即使与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1984年印度高校学生人数为344.2万,入学率为9%,我国教育的这种状况实在堪忧。近几年来,我国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尽管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一是学习负担过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二是偏重智育,青少年的素质不能全面发展,扼杀了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三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偏科应考,死记硬背,忽视科普知识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也只能是见缝插针,始终摆不上应有的位置,从社会到学校到家庭,对科普教育重视和投入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教育的普及面不广,一些科技活动、科技比赛仅仅局限于部分参赛学生;二是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没能形成合力,社会与学校、家庭的科普教育很难接轨;三是科普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当前的科普教育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笔者认为,只有全社会进一步认识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从而担负起中华民族21世纪全面复兴的伟大使命。加强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和智力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科技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其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1.有利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就是振兴经济,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呼唤新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现代化需要创造型的高科技人才。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科普教育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科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塑造青少年探求科学的意志品质。早在“五四”时期,仁人志士就呼唤“德先生”、“赛先生”,就开始致力于科学救国。八十年过去了,现今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究竟如何呢?毋庸讳言,“文革”不仅仅耽误了一代青少年,而且还严重耽误了我国科技发展列车的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令人担忧。面对电脑网络世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我们不仅要加大教育投资,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更要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使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中华民族能否参与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同样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大批高科技人才。作为“母鸡”的教育如果不能迅速高效地“生产”出高科技人才,那么“振兴中华”必将是一句空话。从青少年时期加强科普教育,为长大后攀登科技高峰夯实基础,其意义十分深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关系着祖国的“生死存亡”,不能不引起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的思索和重视。3.有利于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使命。回顾三次技术革命的历史,从蒸汽机、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社会生产力的性质规模、发展速度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原子能时代、太空时代、信息时代跨入生命科学时代,整个社会都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目前的知识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几乎每十年科学技术知识就要淘汰30%。如果不加强科普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科技前沿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当代青少年很有可能在未来世界中落伍于时代。二、加强科普教育的实施策略科普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学校单枪匹马地实施,是远远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这涉及到人们的价值取向、认识导向和运作定向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的优势,努力拓宽科普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深化科普教育的长远效益,形成齐抓共教的局面,营造整体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1.以学校为主体,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科普教育应该以学校为主渠道、主阵地,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重点要在“三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抓好“三化”:一是在学科课程中全面渗透“整体优化”。科普教育首先应立足课堂,体现在各科教学之中。要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渗透科普教育。一方面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把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列入课堂教学目标,从而把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引导到学好文化知识方面,尤其在劳技课和自然学科中要加大科普教育的比重,诸如开设创造发明课、进行科技制作等均是较好的尝试。二是在活动课程中有机结合“重点深化”。如果说,科普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属于“普及”层次的话,那么在活动课程中则属于“提高”和“深化”的境界。中小学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科技兴趣小组、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科普宣传周及群体性比赛来促进全校学生积极参与科普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宝库的热情,同时,又可以发现和选拔科技新苗,进行个别辅导和点拨,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并且反过来促进群体提高。三是在环境课程中营造氛围“潜移默化”。学校应十分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要让每一寸墙壁“说话”,要让每一棵树木育人。校园要从“净化”、“绿化”、“美化”、“香化”向更高层次“知识化”发展,比如,校园花木应挂牌标上科学的类别名,橱窗板报中应定期进行科普宣传,墙壁上应书写激励性的求知标语,教室内可悬挂科学家头像和名人名言,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科技雕塑,使整个校园洋溢出“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郁气氛,逐渐培养青少年科学意识和科学的学习习惯。2.以社会为延伸,强化科普教育保障。社会的科普教育情况起着导向、激励的作用。从“科教兴国”到“科教兴市”,意味着科普教育也将逐步成为各级政府行为,并形成一定社会舆论导向。笔者认为,当前应该着力加强“三个建设”:一是加强组织建设。要建立健全各级科技类组织,强化科委的全局督导功能,增强科协和科辅协会的组织指导功能,提高少科站的主导育人能力,配齐配强人员,保证组织管理得力到位。二是加强阵地建设。从城市到乡镇要建设规范实用的科技长廊,要设计显目、寓意深刻的“科教兴市”雕塑,要将青少年宫办成科技宫、知识宫,要定期利用电影电视播放科技专题节目,并加快文化宫和图书馆科技知识化的进程。三是加强活动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团体的力量优势,通过开展参与型活动、比赛活动、集会类活动、报告会、现场会来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进程。还要通过团队活动这一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效载体,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提高素质。要通过一些社区活动来推动成人的科普教育进程。3.以家庭为补充,增强科普教育实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因此,家长的科学素养及对科普教育之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接受科普教育的效果。同时,家长接受科普教育也极为重要。可以说,教育好一个学生,带动起一个家庭,就能影响一个社区,促进整个社会。笔者认为,家庭科普教育应从“三好”入手:一是办好家长学校。学校和社会应联合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科学素质,养成科学的教育方法。二是办好“家庭科技书角”。家长应多购些科技书籍,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三是扮好“科技家长”的角色。青少年的求知欲旺盛,如果向家长请教而“一问三不知”,不仅降低家长的威信,而且不利于孩子进步成长。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更要担负起孩子生理、心理卫生上的“导师”,这就要求家长要接受继续教育,自觉“充电”,不断提高。综上所述,科普教育是涉及到未来“国计民生”的大事,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都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在共同目标的支配下,群策群力,协调配合,将科普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考评的要素之一,列入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增强社会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全社会的科教工作全面启动、迅速发展。参考文献:柏岸《科教兴国与教育现代化》刘吉《中国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捌』 中小学科技创新比赛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当今时代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科技创新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一直采取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过去,我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在国际社会上没有发言权,但是现在,我国的科技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着很大的话语权,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觉得之举办中小学科技创新比赛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最后,我觉得举办中小学科技创新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鼓励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一批批后备人才。

『玖』 提高科学活动的科技教育意义应该怎样做

科技竞技活动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版意识、竞争意识权,训练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科学竞技活动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更促进了小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拾』 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培养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生的基本认知方式

阅读全文

与小学科技教育的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