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议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画规则图形”一文时,教师通过教会学生如何版使用“填充工权具”来填充颜色,再教会学生使用“吸取工具”。学生可借助“吸取工具”选择相应的颜色,在选择填充工具给画出的文明标志图形重新上色。这样,学生在无形当中体验到了做个文明学生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倡导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各自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提升,使得他们在日后遇到破坏公物的事和出现不文明行为时,能够站出来指正。课堂在渗透德育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任务得到顺利完成,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在渗透德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不仅学到了基本信息技术知识,还得到了德育文明教育,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㈡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技能,才能在社会上得以生存下去。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微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微机操作道德。学生在健康的信息道德引导下,能够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扰。下面,笔者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进行深入探讨。
一、加大对教材中文明教育素材的发掘力度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隐藏着大量的文明教育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加大对教育素材的发掘力度,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技能。此外,还应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得他们产生做个讲文明的好学生的精神需求。
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画规则图形”一文时,教师通过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填充工具”来填充颜色,再教会学生使用“吸取工具”。学生可借助“吸取工具”选择相应的颜色,在选择填充工具给画出的文明标志图形重新上色。这样,学生在无形当中体验到了做个文明学生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倡导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各自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提升,使得他们在日后遇到破坏公物的事和出现不文明行为时,能够站出来指正。课堂在渗透德育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任务得到顺利完成,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在渗透德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不仅学到了基本信息技术知识,还得到了德育文明教育,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符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符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将蕴含社会矛盾现象、人文、道德等的生活实例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看,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材的基本内容,寻找可渗透德育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还能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德育素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向文明学生、文明市民的方向发展。
例如“图形标志我会认”一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对图形标志进行复制粘贴的技能,通过结合“复制图片”以及“认识图形标志”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贴近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表达出每个常见图形标志的特点以及其所包含的实际意义,从而巩固了自身对日常知识的认识,并培养了自身善于发现生活的能力。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争取做一个文明的学生,为日后争做文明好公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将德育渗透到日常学习任务中
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应将德育渗透进来,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学生能够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时,还能得到良好的德育。
例如,在进行Word或者是PowerPoint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下发相关学习任务,如要求学生设置“节能环保”“我爱我家”以及“校园小报刊”等任务,以提高学生运用Word的知识能力,并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读书、保护环境等的情怀;通过要求学生开发小程序,实现在Excel中管理自己的生活账单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自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利用Photoshop设计相关公益活动LOGO、班徽等,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Flash时,通过掌握引导层、遮罩层的知识,来实现制作动画的目的。
四、在课堂中适当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德育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改革创新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开展开放式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角色扮演,能够有效促进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渗透。学生在模拟练习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了在体验中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中文输入法时,教师布置学生完成“输入日记”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对学校举办完了的“学习雷锋纪念日”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将自己融入到“雷锋精神”中,阐述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雷锋好榜样”做了的好事。学生通过扮演雷锋做好事,体验雷锋精神,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德育素质。教师还可对此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得雷锋精神永驻学生的心中。在课堂中适当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德育,能够使得德育有效地渗透到学习中,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德育的熏陶,有助于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贯彻落实德育的基本观,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确保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有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提高自己的德育知识。
㈢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课题研究第
一、发挥教师“教育智慧”
1.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受益。
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情感陶冶,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除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做到娴熟自如、适当运用之外,还与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2.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比如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让他们了解这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了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评价,德育渗透。
在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每节课结束前,表扬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鼓励落后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更有兴趣,以后的学习也会更加努力。要求学生如果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互通信息,借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同学等。这些事很小,但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真正体现“整体、综合、终生”的目标。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1.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从而产生危机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就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讲授Powerpoint制作时,在以“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内容中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亲情、敬老爱老教育。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己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2.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内容时,可借助媒体手段将江苏的美丽景色。风土人情,江苏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那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斓。
三、关注学生,热爱学生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
如何看待学生是我们如何实施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因素。叶澜教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而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差生”概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性迥异的生命。教师要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正是有了这些差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也才多了创造和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源于法的规范,更源自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和对学生的爱。
2.注重学生品质的完善。
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让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逐步渗透。如让学生制作电子贺卡为亲人、朋友送去真诚的祝福,在讨论主题时尽量引导学生把对亲人、朋友的爱上升到对社会上更多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的爱乃至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并要让他们意识到这种爱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3.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
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是基础教育中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习惯独立思考、尝试或小组讨论解决,只喜欢问老师,直接得到答案,这时我们要鼓励他自己想想、试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记得第一次上讲评课,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到讲台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老师和学生的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不仅变得主动,而且争先恐后地要
㈣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现代信息技术能将课本中死板的知识,转换为受学生欢迎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形式,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学生更感性的接受知识。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挖掘并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知识,也为了使教材内容更吸引学生,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的图片和注释。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我国数学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但很多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只重视数学知识的讲解,而将这些课外拓展的内容忽略掉了。新课改后的课本中之所以要增加图文量就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些概念的深厚底蕴,还有前人是如何提出了这一概念并逐步研究得出结论的。
如在讲面积计算时,有一段内容为早在两千多年,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了。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搜一些我国最早计算土地面积所使用的方法,让同学们尝试用古代的方法计算书桌的面积,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同时让同学们比较当时的人们使用的计算方法与我们现在所用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不同?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便会得出是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促使了人们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计算方法也会更加先进。
通过这一案例,不仅学生掌握了计算面积的方法,也使学生们感受到社会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促使他们好好学习,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便是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而这种渗透的过程,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让信息技术成为我们教学的好伙伴,通过科技的力量,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自然不牵强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相对于古板的课本而言,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灵活性,能够以更加生动形象易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更能够吸引学生。现代教学中,要求老师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能够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授课,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多媒体的灵活性使它日渐成为课堂中的宠儿,如,在讲小学数学中比较有难度的相遇问题时,无论老师怎么费尽口舌,学生都很难理解究竟二者是如何相遇的,相遇时二者所走的的路程和时间又是如何,如果老师能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向学生授课,那么这些问题便都迎刃而解了。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把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呈现出来。
如屏幕中,有一条笔直的公路,公路的两端有一辆汽车,在老师可以的操控下,两端的汽车开始缓缓相对前行,在两车相遇时停住,两车所行驶的路程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屏幕中还有一个记录两车行驶时间的钟表,表示在相遇问题中两车行驶所用时间是相同的。两辆车行驶过程中,在相同的时间内,由于两辆车速度不同导致行驶的路程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很直观的获知在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相遇这些概念。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感性物体的承载中建立的。这就造成了老师在讲几何问题时学生难以接受抽象的几何图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授课过程中教学直观易懂的作用。比如,在讲三角形问题时,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问题上,很多学生都把它当做一个概念记住,并没有对其有更深入的探究,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就不够透彻。如果老师能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一辆自行车,让同学们观察后回答自行车是如何支住在地面上的。同学们会回答因为有支架,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行车支架的特点,因为支架与地面和车身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因此可以稳定的支在地面上。这样同学们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现象的理解便加深了。在这时,老师可以继续在屏幕上展示一些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的现象,并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原理。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数学原理的掌握能力,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更生动
小学阶段是所有课程的奠基阶段,打造生动的课堂,使学生爱上数学这门课,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数学课本身是以枯燥的数字和图形为主,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授知识,那么很难呈现出吸引学生的课堂。在这时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比如,在上课前带领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动画片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动画片播完后,老师便以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就能够调动课堂气氛,为一节课的开始打个好头。在上课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动画和声像的方式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老师可以播放一段画面,其中有许多颜色各异的各种图形,播放完后老师可以提问学生画面中各有几个三角形,圆形。因为第一遍学生们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图形上,所以他们会努力回想记住的每一个画面中的图形,这样便无形中使学生有了听课的动力,当同学们给出各种答案后,老师可以重播一遍,让学生们一起数。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定力弱的特点,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课堂的乐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应用尤为广泛。如果能将同样受重视的德育问题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那样教学的效果便会焕然一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及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必然会成为今后教学的发展趋势。
㈤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版传身权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其根本的本质包含着“教书”和“育人”两个层面。汉代大思想家王充曾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我们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我们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本文将从培养学生习惯、根据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和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三方面粗浅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㈥ 试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核心素养
将德育巧妙地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间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可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行为习惯做起。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学号对应的计算机机号入座;上课过程中要熟悉计算机使用规程,安全保障措施做到位;课堂结束要按正常顺序关机。如此,教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小学教师应进一步认识到,新课改下教育教学任务已不限于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计算机教学中。可以在“文字输入比赛”的课堂教学中,将自己在生活中见到或做过的好事记录下来并输入到电脑中。例如,有学生在电脑中输入:我昨天晚上帮妈妈收拾了碗筷。还有学生输入:上个星期天我捡到10元钱,把它交给了班主任老师。在自由键盘输入时,学生们都进入了角色,在回忆自己做的好事时,也从内心萌发一种自豪感。由此看来,在信息技术课上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接受了良好的道德熏陶。 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首要位置。德育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信息时代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核心素养,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还能有效提升学生辨别信息能力和计算机操作道德意识。
网络时代如何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要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儿童网站、健康的聊天室等,引导他们正确上网,避免学生迷失在网络世界中。此外,教师还应教育学生识别虚假网络信息,慎交网友,更不能随意约见网友;向学生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教导学生不要浏览网上的不良信息,养成健康的网络交流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教师还可依托学校网站,设立“校园论坛”“法制天地”等网站专栏,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改革传统德育工作模式;利用网络渠道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道德教育,拓宽德育工作面,为学校德育增添新活力。
总之,德育素养是新课改背景下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融入德育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㈦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学生德育工作
新课程的普及实施,很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伴随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开展以后,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不约而同的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地学习成长。
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他们从现代化信息中所接收到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给学生正确收集信息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使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生来说,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有利于学生学习应用现代化的技术,使学生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现代网络技术中传播的信息不全都是有用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因而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现实的意义。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在初步认识计算机和了解它的应用时,我给学生讲解了我国现在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并与他们一起共同展望计算机未来的应用和发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充满信心,以此来正确引导他们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并牢记用信息技术知识为将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又结合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信息技术存在的差距,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信息技术和民族软件的发展与一些发达的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引导我们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劲头高涨,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深受糟粕毒害,并沉陷其中!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各种知识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小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很多学生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精神恍惚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我的德育教育工作重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基本操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为文件取个好名字(便于识别)的好习惯。如果老师随便给文件取个名字之后,又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就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填好上机记录、关机并且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四、在安全使用计算机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此外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可通过实例(欢乐时光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可要求学生围绕“病毒”这一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主题讨论会。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协作精神,渗透德育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培养出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创造型人才,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在信息技术课中进一步加强渗透德育教育。在把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