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怎么看
学生劳动实践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意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设定了怎样的目标?
答:《意见》既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工作目标。
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工作目标:一是在宏观目标上,提出用3至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二是在微观层面上,提出具体工作路径,加强示范引领,在全国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问:《意见》对各地各校开展劳动教育明确了哪些路径?
答:《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
一是落实好已有的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明确并保证课时。地方和学校还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劳动。如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如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三是组织校外劳动实践,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要求学校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并规定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问:《意见》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答:《意见》对形成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明确了四方面的要求。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文件的落实,加强领导是关键的一步。《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特别是加强县级统筹,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二是加强师资建设。全面加强劳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意见》提出要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以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要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要加强培训,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加强资源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本身是很丰富的,工厂、农场、商店、田园,到处都可以是劳动教育的场所。目前劳动教育资源显得缺乏,关键在于开发不足。《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要求各地各校因地因校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青少年宫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中的闲置校舍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闲置厂房等社会资源,建立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从而满足劳动教育需要。
四是加强督导评价。《意见》要求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开展劳动教育督导,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同时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劳动教育重要的是过程,因此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我们希望通过加强督导评价,真正使《意见》得以贯彻实施,从而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㈡ 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官方有哪些相关政策
政策要求学校必须配备劳动教育课程,并且和福利机构合作起来,让学生更早的参与福利机构的公益劳动。最新的政策透露,学校需要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并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劳动时间,同时要求其他课程也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精神。然后是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劳动要求,强化劳动教育的评比和考核,将学生的劳动素养作为最基本的学习内容,并记录在学生档案之中。
最后政策也对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出了要求,要求它们建立一个长效的劳动教育培养机制,这个机制既能鼓励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又能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评估,让学生在考核中,不断成长。同时政府要联合社会多方力量,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助力,帮助学生劳动技能的增长。
㈢ 新时期劳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15日电(孙竞)今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
《指导纲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劳动教育应该如何理解?
“当前忽视劳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指导纲要》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该负责人指出,劳动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劳动教育应该教什么?
《指导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要注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
《指导纲要》强调,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
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小学以校内为主,小学高年级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普通中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兼顾校内外,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学校组织实施。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劳动教育应该怎么教?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指出,当前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同时存在。《指导纲要》从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明确劳动教育的途径,特别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
同时,劳动教育不是简单让学生扫地、做家务,《指导纲要》围绕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加强对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指导纲要》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诚信机制,实行写实记录抽查制度,对弄虚作假者在评优评先方面一票否决,性质严重的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在高中和大学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高中学校和高等学校要将考核结果作为毕业依据之一。推动将学段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
㈣ 劳动教育是什么
“当前忽视劳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指导纲要》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该负责人指出,劳动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劳动教育应该教什么?
《指导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要注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
《指导纲要》强调,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
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小学以校内为主,小学高年级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普通中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兼顾校内外,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学校组织实施。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劳动教育应该怎么教?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指出,当前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同时存在。《指导纲要》从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明确劳动教育的途径,特别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
同时,劳动教育不是简单让学生扫地、做家务,《指导纲要》围绕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加强对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指导纲要》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诚信机制,实行写实记录抽查制度,对弄虚作假者在评优评先方面一票否决,性质严重的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在高中和大学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高中学校和高等学校要将考核结果作为毕业依据之一。推动将学段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
㈤ 2020年劳动教育政策解读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于2020年3月份发布,从此文件上可以看专出,我国对属劳动教育的重视,“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正确把我劳动教育的含义是正确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
文件明确了各年龄段的学生的劳动教育的课时及课程内容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从家庭的家务劳动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再到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体验等,都需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循环的劳动教育环境,更要跳出传统教育模式的观念和形式,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劳动教育课程化推动劳动教育的规范化,“以劳促全”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学校要联合社会机构、联合企业、联合农场,打通劳动教育环节,劳动教育课程要贴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课程多样化、内容丰富化。
㈥ 把“劳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是
把劳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意义。现代学生。养尊处优。不懂得劳动的辛苦。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让他们认识到。怎么样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㈦ 教育部新指示,劳动教育也是重要一课程,体验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的课程如何进行研发怎样设计评价体系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意见,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
2020年3月8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直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王春雷老师在《体验教育与研学旅行下的课程研发与评价体系》课程中,分享了这个体验教育与研学旅行这一话题。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传统而现代的素质教育手段,作为对现行课程改革部分弊端的撬动点,作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赋予时代使命而重构,目前已经被整合为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组成部分,一些地区已经将研学旅行课程正式纳入学校课表。
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王春雷老师说“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转变的核心要素。在直播时,王春雷老师以用体验教育的眼光来看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评价。
研学旅行课程载体是活动;课程开发就是活动策划。研学旅行评价方法是:
及时评价+单项评价+综合评价+延时评价。
详细内容小伙伴们可以进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在线学习栏目“视频直播”进行课程学习,或者咨询研学旅行交流中心助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