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教育中的评价怎么才能促进学生平衡与充分发展呢
小学生来都是年龄偏小的孩子,涉世未自深,对别人给的评价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老师给学生的评价一定要中肯,不能过于夸奖也不能过于贬低学生。
小学生的思想非常单纯,如果只是一味的夸奖学生的话,会让学生认为自己在这一方面真的很棒,容易导致学生变得骄傲。
如果一味的只是贬低和批评学生,那就更加不对了。小学生的想法还太稚嫩,心灵也更容易受到伤害,这样下去,可能让学生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很难再对其他方面提起兴趣。如果这个学生的内心更脆弱的话,还可能导致学生抑郁,那是更加不能挽回的事情了。
所以,在给小学生评价的时候,一定要一件事情就单独的谈这一件事情,不能从这件事上牵扯到其他事情,这样是作为一个教育者不应该犯的错误。
Ⅱ 小学教育中的评价要如何做,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平衡
哪些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由此可见评价不仅仅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怎样运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以下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谈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评价。
评价不仅要注意结果,更应注重过程。评价不仅仅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更应该是开展下一步学习活动的逻辑起点,其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同时在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数学学习也变会得生动有趣。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数学结论的发现与提出,经历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略去了,那么学生学到的只不过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
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开展一些小实验、大胆猜想、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例如,在教学圆锥形的体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几组大小不一,但都等底等高圆锥体动手实验,进而推理得出圆锥形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实验,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增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可以给出 4 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带方格的平行四边形图形,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分别是多少,然后观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学生很快猜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面积是底与高的乘积。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猜想是正确的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要通过实验才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索活动,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学习、归纳过程,所以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和方式,全面宏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 。
以往我们通常用一张考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有些学生在正规的测验中由于焦虑而不能正常发挥他们的数学能力;有些学生的思维方式是趋向于深思型的那一种,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比冲动型的学生慢,但对问题的解答可能更全面,而正规测验规定的时间限制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发挥;还有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上更擅长,正规测试中的纸笔形式并不能全面正确地评估他们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宏观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比例尺的实践与应用》教学后,老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回答了下列内容:比例尺有线段比例尺和数字比例尺两种;我们求实际距离或者求图上距离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意义进行列式计算;世界这么大,我们如果按照原来的尺寸把它画在纸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把它缩小画在纸上;细胞或病毒那么小,肉眼几乎看不见,科学家或医学研究人员必须利用比例尺的原理把它放大才能画在纸上;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比例尺不仅应用在地图和画平面图中,还可以在军事、科技、生活、科学实验等方面应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中。比例尺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我们需要的、感兴趣的问题
Ⅲ 怎样评价现在的小学教育
那是家长的焦虑感太强烈,娇纵了老师
Ⅳ 我国小学教育评价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技术环境对人的作用
我国小学教育评价中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让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民富裕的发展战略,不知从何时起这一量变到质变的战略思想也被用在了教育改革上,这一远用实质上是非常科学的。但是将其用在了教育 资源配置方面就显得有些欠妥了。其结果并不像原先预料的那样达到全教育体系共同进步,而是导致了现在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各个学校的“贫富差距”越来越 大,造成了马太效应的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要让各个学校从教育大局出发,鼓励其办出自己的特色,但不鼓励其进行不合理的资源流动,不仅不鼓励,而且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要进行适当的干涉和控制。眼下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不仅发生在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乡镇内部也同样存在,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 远。
第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失衡。前段时间有规定说教师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想想是多么可笑,也是多么可悲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家长的维权意识 已经蔓延到了孩子身上,这原本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将其冠以宠爱的动机那就使这种行为失去它本来的意义了。众所周知,目前教师的权利与几年之前相 比在一点一点地减少,而与之对应的义务却在 一步一步地加强,这一方面给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增添了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家长的意 见固然重要,但是由于家长的地位特殊,建议难免存在诸多的情感因素,从而在某方面反而阻碍了教育的改革。
第三、侧重才智教育,忽视品德政治教育。 相 信所有的家长在孩子拿到成绩单后都会先问一句“语文考多少啊?数学考多少啊?”然而很少有家长会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考的怎样,在学校帮助过同学吗等等 这些问题。你可以将这个现象归咎于社会发展需要,但这也证明了学校和家长两方面都缺乏重视孩子的品德素质教育。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对教育的改 革,并不是一场革命。古人的教育思想大多虽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但古代的品德教育做的还是远远胜于现代的。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学习和照搬国外所谓先进 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在古代教育和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综合发展创新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教育方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用来充当科学发 展的工具的,而是要有优秀的品质,先进的思想,过硬的政治素养,能够做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才。而不是那些自私自利、只顾各人享乐不顾国家使命的庸才。 不然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有可能会学成出国“深造”,也有可能对社会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所以,既然国家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就应该在素质培养上下大功 夫,而不是在什么所谓的减负上做文章。
第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这里所说的水平不光是指教学水平,同时也包括其 个人素质水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做老师的不仅要有其独道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要有园丁般高尚、乐于奉献的精神。
想要达成这一目 的,需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加强师范院校的学风校风建设,提倡并积极开展大学生下乡支教帮教活动,以培养师范学生的奉献精神和乐于吃苦的高尚情操。
其 次,各学校要定期开展教职工培训活动;增加校与校之间教职工学习交流的机会;奖优罚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优秀教师以激励先进带动后进,另一方面 对暂时达不到要求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事业,引起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这样就从无形中满足了教师们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 要,使其内心充满优越感和荣耀。他们就会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五、学校做为学生的监护人,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指导和关心。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初期阶段,正如一棵正在生长杨树一样,如果不对其修剪,任由其发 展,则很难成为栋梁。所以做为学校,要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就必须全面的关注学生。现代社会要求下的教师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书 育人层次上,同样重要的还有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教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和精神上的导师。
Ⅳ 我国小学教育评价中主要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第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让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民富裕的发展战略,不知从何时起这一量变到质变的战略思想也被用在了教育改革上,这一远用实质上是非常科学的。但是将其用在了教育 资源配置方面就显得有些欠妥了。其结果并不像原先预料的那样达到全教育体系共同进步,而是导致了现在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各个学校的“贫富差距”越来越 大,造成了马太效应的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要让各个学校从教育大局出发,鼓励其办出自己的特色,但不鼓励其进行不合理的资源流动,不仅不鼓励,而且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要进行适当的干涉和控制。眼下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不仅发生在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乡镇内部也同样存在,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 远。
第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失衡。前段时间有规定说教师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想想是多么可笑,也是多么可悲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家长的维权意识 已经蔓延到了孩子身上,这原本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将其冠以宠爱的动机那就使这种行为失去它本来的意义了。众所周知,目前教师的权利与几年之前相 比在一点一点地减少,而与之对应的义务却在一步一步地加强,这一方面给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增添了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家长的意 见固然重要,但是由于家长的地位特殊,建议难免存在诸多的情感因素,从而在某方面反而阻碍了教育的改革。
第三、侧重才智教育,忽视品德政治教育。 相 信所有的家长在孩子拿到成绩单后都会先问一句“语文考多少啊?数学考多少啊?……”然而很少有家长会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考的怎样,在学校帮助过同学吗等等 这些问题。你可以将这个现象归咎于社会发展需要,但这也证明了学校和家长两方面都缺乏重视孩子的品德素质教育。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对教育的改 革,并不是一场革命。古人的教育思想大多虽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但古代的品德教育做的还是远远胜于现代的。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学习和照搬国外所谓先进 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在古代教育和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综合发展创新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教育方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用来充当科学发 展的工具的,而是要有优秀的品质,先进的思想,过硬的政治素养,能够做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才。而不是那些自私自利、只顾各人享乐不顾国家使命的庸才。 不然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有可能会学成出国“深造”,也有可能对社会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所以,既然国家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就应该在素质培养上下大功 夫,而不是在什么所谓的减负上做文章。
第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这里所说的水平不光是指教学水平,同时也包括其 个人素质水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做老师的不仅要有其独道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要有园丁般高尚、乐于奉献的精神。
想要达成这一目 的,需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加强师范院校的学风校风建设,提倡并积极开展大学生下乡支教帮教活动,以培养师范学生的奉献精神和乐于吃苦的高尚情操。其 次,各学校要定期开展教职工培训活动;增加校与校之间教职工学习交流的机会;奖优罚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优秀教师以激励先进带动后进,另一方面 对暂时达不到要求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最后,加强宣传教育事业,引起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这样就从无形中满足了教师们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 要,使其内心充满优越感和荣耀。他们就会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五、学校做为学生的监护人,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指导和关心。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初期阶段,正如一棵正在生长杨树一样,如果不对其修剪,任由其发 展,则很难成为栋梁。所以做为学校,要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就必须全面的关注学生。现代社会要求下的教师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书 育人层次上,同样重要的还有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教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和精神上的导师。
Ⅵ 小学教学评价课程的认识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概念的界说
评价普遍存在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是人类对于自身活动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发挥教学评价的调节作用,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学习方法,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现。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最为常见的评价手段之一,通常表现为教师使用言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即时评价。积极有效的课堂评价语既能从智力方面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出诊断又能从非智力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产生积极影响。由于小学生心智水平较低,心理机制发展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使用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科学、合理、规范地使用课堂评价语急需相应的操作性强的理论研究作指导。
二、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发现关于教学评价研究的资料纷繁复杂、数量很多,但针对课堂教学评价语研究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而关于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语的文献资料更是凤毛麟角。此外,根据观察本校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平时听课、评课活动过程中教师对评价语不够重视的现状,笔者有意搜集相关资料,重视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案例的收集,积极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评价语,以优化课堂教学,推进高效课堂的实施。
三、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存在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搜集到的有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真实案例和语料记录,将评价语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言语选取上的随意性通常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评价语的概念缺乏理性的把握,在对课堂教学评价语的具体操作中具有感性化的随意性。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评价语的预设环节通常被忽略,教师评价语的使用在课堂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从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值方面考量,在课堂上教师通常会把激励性、肯定性、积极性的评价语给优秀学生,把打压性、批评性、消极性的评价语给学困生和学习习惯不好、课堂纪律差的学生。看似平常的课堂评价语对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评价效果上的无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切的评价语既能对学生学习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又能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推动作用。反之,不恰当的课堂评价语不仅不能发挥其诊断功能,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类课堂评价语不仅无效,甚至会造成负面效应
Ⅶ 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
一、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在教育的主旋律。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素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即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在社会中找得到位置,派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学校要达到育人目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要让素质教育有成效,还得有先进的管理办法,只有先进的管理办法,才可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社会要求,是教育培养多规格人才的需要。社会是多姿多彩的群体,它需要各种类型、多样规格、各个层次、各具特色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具多样性。知识的到来,更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既是全面教育,要实现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协调,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与周围世界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知识经济要求教育者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上,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能提高;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高素质的人才。
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有了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创办特色小学校的需要。学校特色,就是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品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着眼于21世纪,深入分析学校所处的环境,所拥有资源,正确评估自己所处的水平,作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勾画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策略和基本目标,使教育行为完成理性的飞跃,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为素质教育走上更高台阶奠定基础。
二、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创新
理性是智慧的结晶,是理性体现。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的创新。管理要善于主动学习,带领出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群体。管理在不断学习经验中掌握先进的理念,在学习中改变教育理念,在借鉴各级各类学校的经验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与教师一起的培训、教研、教学活动中获取鲜活的教学观。管理只有坚持在长期的学习中才能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智慧精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新鲜办法、新鲜语言、新鲜思想和新鲜经验。
管理要梳校的工作思路,理通学校出现的难题,理透教师的思想情绪。管理应该思想进步,处事科学。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方能使管理准确无误。把管理放在教育改革的理论的大背景下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科学的;把教学管理溶于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中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把教学管理置到工作中去验证,看教学管理是否切实可行。教学管理要有情感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常规谈心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经常性找各岗位各类型教工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谈心的面要广,尽可能每年每人谈一次。谈心的内容面要广,这样能让教师敞开心扉。谈心的过程中,应与对方置于同等的位置,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作深入交谈。常规谈心是一种情感投资,得到的将是情感与智慧双重回报。
注重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管理需要创新,需要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遵守法规两项原则。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要摆正上下级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方式,学会善于表达意见的形式,获得上级领导的帮助和下级同事的支持。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三、教学管理必须执行革新理念
校本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由于受“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小学校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经验,校本管理制度化运作仍需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学校的现实基础,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小学管理的革新与。
Ⅷ 目前教育评价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新课程的改革,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育观念从此被彻底的更新,我们的教育与学习也有新的改观。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倡导个性化的教育;新课程带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新课程着力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带给学生积极的感情体验和发展的机会。
在课改实验中,评价体系的改革是重头戏,它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评价,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要保证,评价带给我们改革中的得失,能及时地把我们的实验效果反馈给我们。给我们的改革指引方向,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以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能很好的走下去。
小学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评价应当以激励学生和改进教学为目标。对这一观点,多数教育工作者都很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往往只采用测验一个尺度,从学业成绩一个方面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样不仅会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对教学改革形成阻力。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知识轻能力
尽管从理念上看,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即使在小学阶段,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也很普遍。测验命题死纠知识的细枝末节,忽略了记忆以外高层能力的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风。其后果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了多元能力的发展。
2.片面追求分数
分数成为学习目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而激发出的学习动机,比如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学习。内在动机是因为喜欢、有兴趣或活动本身的原因而激发起的学习热情。考试使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内在求知动机的发展。仅仅用测验分数评价学生,也容易挫伤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国外研究显示,那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在有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而那些学习比较慢的学生在不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更积极有效。在小学低年级,分数对差生的不良影响尤为明显。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业成绩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有些老师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当众批评学生,甚至羞辱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许多成年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不能忘怀的是老师的一次表扬或一个意想不到的鼓励;同时久久不能遗忘的是老师的蔑视或嘲讽。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考了高分,就被认为是好孩子,并获得奖励;而考得不好,就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难。考试压力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考试焦虑,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考试竞争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还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的产生,如抄袭、说谎、攻击性过强等。
4.教学改革受到制约
由于教育测验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测验观念和测验内容及方法的变革都难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无法在实践中推行的事情时有所见。如学校开展“愉快学习”教学改革,但评价时仍然盯着学生在传统测验中的得分高低,则改革必然受阻。因为改革意味着采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会对常规教学带来影响,不仅不能保证使学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时还会因追求一些素质发展使学生的某些分数下降。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有一些学校不敢改革,也不愿改革。
对这些在科学课程改革评价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总结,结合新课程评价理念,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一、不断明确和加强评价的目的性和导向性
一个科学探究活动下来,或多或少要进行有关评价活动,看学生的发展如何,看教师的教学技能如何,但评者的头脑中要有清晰的认识,你搞的评价,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组织这次评价,在评价活动开展前,明白评价的目的性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如何进行评价有着明确的导向性作用,那么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很清楚地认识评价的目的性是什么?
我认为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评价的“总目的”,任何一次评价活动都要考虑评价的总目的和目标,《标准》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活动,最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是我们在科学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总目标,老师们要研读新课程标准,牢记在心,开展评价活动时做到有的放矢。而科学素养包括很多方面,有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不一定涵盖科学素养的多方面,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考虑第二种思路:整合评价内容,形成和明确评价活动的分目标,也就是根据本次科学学习活动和当地、当时学生的素质特点,你在评价活动时要达成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建议老师们把要评价的内容,进行合理地整合,用目标分解法来考虑评价的重心和目标,对某次科学评价活动,可先列出本次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型的目标,即认知领域的目标,再列出探究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学生究竟要达到哪一个水平层次,看看联系本次科学学习的内容,哪一个目标是本次活动的侧重点,如本次活动是一个新闻发布会,发布探究周围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和搜集的资料,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个探究活动的目标就侧重于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时就要有导向性,针对本次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意目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发展和完善评价活动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二、不断加强个性化评价和非学业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针对目前科学教学评价内容项目繁多,在进行评价活动时,每一个项目都要评价一下,上一节已经很明确地指出,评价内容的繁杂性,势必会给评价活动带来负面影响,我们要对所评价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除了考虑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外,还要考虑生命个体化的评价和学生非学业性的评价研究,因为这两方面内容是学生生命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生命潜能,我们教师就要通过评价活动来释放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潜能。
传统评价中,学生要尽力在他们可能并不擅长的学业领域中去适合评价的要求,从而不断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而新课程的评价目的则在于通过评价来发展和识别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机会。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表现,或语言智能,或音乐智能,或数理智能,或空间智能,或身体运动智能等七种智能,不同个体在七种智能方面拥有的量各不相同,七种智能的组合和操作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在科学教学评价时,就要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智能情况给予随机评价,使每个学生首先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协调起来发展自己,让自己在多方面找到成功的支撑,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作为教师,可以先通过诊断性的评价,来了解新的群体或特殊的个体,了解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优势智能,然后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其次根据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欠缺的智能进行差异性评价,如有的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就是不肯说话,哪怕做对了,发现了新问题,他还是怕交流,这样教师在评价时,就可以把大胆发言作为重要的评价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目标,反复进行,学生的语言智能会有所提高。所以说,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随机评价,真正是从培养人的角度去做教学评价学问,我们的老师就要在这方面不断地挖掘新的评价形式和手段,来激发生命潜能的绽放。
重视非学业性的评价研究活动。所谓非学业性的评价,是指评价活动除了评价学生在规定的学业内容之外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结果和其他多方面的表现,如对本次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教学中,学业内容的学习和非学业内容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没有离开过程方法中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非学业评价的内容是新课程评价内容整合观上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在评价时应该与学业评价紧密结合,注重体验,注重实效,一般采用质性评价来描述评价结果。例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就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非学业性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再如,还可以通过各种评价手段来评定学生的非学业内容,我校就采用“五星级”评比方案来评比,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合作星、探究星、习惯星、卫生星、爱护科学仪器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哪一项做得好,就得哪颗星,这样的介质性评价,对学生非学业性内容的发展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
三、发挥真实性评价的优越性
由郝京华教授主编的《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一书在评价部分明确指出:“公正、客观是教育评估的生命线,没有信度和效度的测试工具以及主观、偏袒的评估心态不仅毫无可取之处,而且会极大地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这是教育评估要极力避免的。”这段精辟的语言就描述了我们在进行教育评价时要真实,真正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并且感受到这是真正的评价活动,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把真实性评价策略确定为评价导向的唯一标准,并且要在多种真实的情景中进行,重视形成性评价方式,尽量全面、真实地描述出教育对象的学习状况。这种真实性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评价个体的真实性。上面已经很具体地指出学生是真实的生命个体,拥有不同的学习习惯,教师不能用统一的评价手段长期对某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这样做就是不尊重个体的真实性,如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互评时,不能老是用“啪啪啪,掌声响起来,表扬他”,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评价方式,有的学生喜欢鼓掌,有的同学可以用微笑来表示对同学的肯定,也可以保持沉默,或提出建议。这种不同的互评方式是发自内心的,是个体情感在评价活动中的真实性表现,所以我们的科学教师更可以用一个微笑或轻轻的触摸等个性评价方式来触发个性生命的灵动,使得评价活动能够真实地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在教学评价中经常会听到“奖给你一样东西”,学生到头来还是空欢喜一场,因为教师事后根本就没有奖这样就给学生一种欺骗的感觉,从而对教师的信任度就降低。再如,我们在评价时会经常运用“你真棒,探究的态度真认真”,学生听了似懂非懂,虽有肯定的部分,但评价不明确,没有指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究竟怎样棒,怎样认真,有时学生就在这种“好话”当中蒙骗过场,失去努力和自我构建的方向。所以我们在评价结果上要“真的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评价活动中有真实的收获,从而才有不断探究的动力。
第三,评价情景的真实示范性。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许多环节,有提出问题、形成猜想、搜集信息、整理问题等环节,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充当了评价的主人,这就是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走向了学生,然而我们经常执行评价活动的老师可以反思,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的情景评价,学生真的做到评价的主人了吗?回答肯定是含糊的,因为受传统观念的约束,我们的学生不会评价同伴的表现,有时就干脆采用“优秀或好”等词语来评价同伴的表现,这样一来,虽然给学生评价的空间,但这种评价是笼统的,苍白无力的。我们的教师就要做好真实性的评价示范,在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时,就要对具体的科学学习活动作出真实的示范,让学生学会真实的评价。如评价学生活动记录,就可对学生作出真实而具体的评价示范:“评价记录全面认真,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步骤都记下来了,有进步!但要学会科学地记录,可用图文等多种形式记录某一研究过程。”你看这样评价,学生是爱听的,既具体地肯定了记录过程的优点,又合理地提出了建议,学生通过这样的真实性评价示范,长期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会提高的,评价语言、评价手段也会逐步走向真实具体。
四、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激励是评价过程众多环节中的一项,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地观察和资料搜集,恰当的评价结论,最后的激励只会是盲目的或无效的。激励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背景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没有目标的、片面的和随意的激励,无法起到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不足,对自己盲目乐观。建议教师在实施评价手段时,首先要确定明确的目标,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资料积累,在此基础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运用新理念的教学评语,如“谁能试试看,自己来解决,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谁还能再举一些实例,同意他的说法吗”等,利用这些启发性和赏识性的评语,既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使学生在一生的求学生涯中感到激励意义的深刻与伟大。
五、加强评价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还比较短,总的来说评价与考查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强,当前我们所作的评价尝试,没有形成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整体思路,没有找到改革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改革工作所关注的往往是众多评价环节中的某个环节,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等,或者着力解决某个问题,如怎样确定平时与期末成绩的比例,怎样编制评价的有关表格,怎样进行有效地观察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而严密地学习解决,根据《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中的有关观点,提供有效评价工具的三个要素:效度、信度和辨别度,以给老师们设计评价工具时逐步形成系统性和规范性。
总之,教育的评价是个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并对教育有促进作用的一种教育途径。为此,我们对教育评价的观念,应该是发展的、动态的,而绝不是一层不变得。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对教育的评价也就会有相应的改变,新的教育理念也必将带来新的教育评价方法和方式,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标准也就会不断的变化。我们期待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更可观的教育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想等待所有条件成熟了再行动,经验告诉我们,通常就已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因此,我们要一方面抓紧学习,另一方面大胆尝试,正如发展性评价思想所倡导的,以发展为目的,勇创佳绩!
Ⅸ 在实际工作中小学教育评价还有很多没有到位的地方,怎么办
在实际工作中仍还有很多没有到位或不够完善的地方。为此,我想谈三点建议:
01始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平衡与充分发展,也就是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放在首位
评价是教育的手段或途径,是教育的树,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即每一个学生的平衡与充分发展,这是评价的根本价值追求,是“教育之道”的表现。而在现有的各式各样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中,大多都是对具体评价方式、方法的探索,都是在一种“术”的层面上的探讨,这样的探索确实能够直接对评价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但是,一旦脱离了对“道”的思考,在不断强化具体手段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为评价而评价、就方法谈方法。
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都要始终从评价的根本出发,让所有的评价手段和方法都指向并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02关注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的投入状况,评价的价值根本上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表现为什么?在我看来,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试卷上呈现的正确答案,也不仅仅是符合要求的行为表现,更多的是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的投入状态。这种状态在积极心理学上被称为“心流”或“流畅感”,是指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而强烈的兴趣,并能推动自己完全投入进去、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而进入一种完全沉浸其中的状态。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这种体验,就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进而逐渐形成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良性趋势。这正是小学教育所应该带给孩子们的学习体验,是对教育效果最真实的检验。这种状态很难用一种标准化的指标去衡量,更多的是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的。
因此,在学校的评价中,再少一点量化的评价,再少一点冰冷的指标,再多一些蕴含着教育教学目标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投入状态中展示自身的成长。
03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自由的空间
在当前对评价的实践研究中,评价的差异性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在现实中,学校的评价仍然有太多的统一标准、太多的等级评定。这是形成于工业时代学校教育的同一性评价,强调用一个共同的、普遍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先天和后天的差异,无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需要和命题,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就要进一步解开单一化、标准化的量化,尊重个人的主体性,更多地呈现纵向的发展,而非横向的竞争;更多地采用表现性的评价,而非等级性的评定;更多一些学生的自由表达,而非统一的动作规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天赋潜能和独特想法的机会和舞台,允许学生在发展的速度、路径、程度上的多样与差异。这既是学生先天差异的客观要求,更是当前时代所要求的对人性的最大关怀、真正尊重人性的教育,不是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教育,而是给予每一个学生最适合的教育。
要做到以上三点,首先需要简化对教师的评价。在现在的很多小学里,对教师的评价多是僵化、单一的,一方面是对考试成绩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是各种刻板的硬性指标和规定。
然而,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极具个性与创造性的专业性工作,充满了个性的特色与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无法用简单的指标来衡量的。在僵化与教条的评价下,教师主体性和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不仅自身的发展得不到支持与提升,更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因此,在对学生评价的同时必须在评价上解放教师,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规定指标,多一些多样性的发展,让教师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也获得自我实现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