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技能,才能在社会上得以生存下去。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微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微机操作道德。学生在健康的信息道德引导下,能够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扰。下面,笔者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进行深入探讨。
一、加大对教材中文明教育素材的发掘力度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隐藏着大量的文明教育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加大对教育素材的发掘力度,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技能。此外,还应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得他们产生做个讲文明的好学生的精神需求。
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画规则图形”一文时,教师通过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填充工具”来填充颜色,再教会学生使用“吸取工具”。学生可借助“吸取工具”选择相应的颜色,在选择填充工具给画出的文明标志图形重新上色。这样,学生在无形当中体验到了做个文明学生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倡导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各自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提升,使得他们在日后遇到破坏公物的事和出现不文明行为时,能够站出来指正。课堂在渗透德育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任务得到顺利完成,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在渗透德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不仅学到了基本信息技术知识,还得到了德育文明教育,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符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符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将蕴含社会矛盾现象、人文、道德等的生活实例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看,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材的基本内容,寻找可渗透德育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还能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德育素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向文明学生、文明市民的方向发展。
例如“图形标志我会认”一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对图形标志进行复制粘贴的技能,通过结合“复制图片”以及“认识图形标志”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贴近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表达出每个常见图形标志的特点以及其所包含的实际意义,从而巩固了自身对日常知识的认识,并培养了自身善于发现生活的能力。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争取做一个文明的学生,为日后争做文明好公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将德育渗透到日常学习任务中
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应将德育渗透进来,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学生能够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时,还能得到良好的德育。
例如,在进行Word或者是PowerPoint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下发相关学习任务,如要求学生设置“节能环保”“我爱我家”以及“校园小报刊”等任务,以提高学生运用Word的知识能力,并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读书、保护环境等的情怀;通过要求学生开发小程序,实现在Excel中管理自己的生活账单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自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利用Photoshop设计相关公益活动LOGO、班徽等,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Flash时,通过掌握引导层、遮罩层的知识,来实现制作动画的目的。
四、在课堂中适当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德育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改革创新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开展开放式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角色扮演,能够有效促进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渗透。学生在模拟练习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了在体验中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中文输入法时,教师布置学生完成“输入日记”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对学校举办完了的“学习雷锋纪念日”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将自己融入到“雷锋精神”中,阐述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雷锋好榜样”做了的好事。学生通过扮演雷锋做好事,体验雷锋精神,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德育素质。教师还可对此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得雷锋精神永驻学生的心中。在课堂中适当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德育,能够使得德育有效地渗透到学习中,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德育的熏陶,有助于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贯彻落实德育的基本观,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确保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有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提高自己的德育知识。
2. 新时期如何在中学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时期如何在中学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素质教育除了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要求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德育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而德育教育容易在日常教学中被忽略,但是德育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不仅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来看,对推动我国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中学教育者应认识到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德育教育所能达到的水平,因而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提高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水平的能力。首先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特质,会对教师每一个细微的言行都极为观注,而教师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会不自觉的体现出来并放大到学生的严密观察下,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效仿。因而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确保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其次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在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加入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行为和思想的引导更利于学生接受,为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影响,因而教师应提高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能力。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或者通过网络、书籍等获得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和相关德育课教师探讨借鉴相关经验、教学方法等。
二、在计算机授课中渗透教育。
如何在计算机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确是困扰不少计算机教师的难题,加上各学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德育教育水平、授课设施、授课形式等存在诸多差异,因而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灵活调整。本文仅提供几种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方法。
1.在上机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文明上机,有序上机,避免争抢。在学生使用计算机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学生维护和爱护计算机设备,规范上机操作,例如在关机时,可以告诉学生从开始菜单中关机能够延长计算机寿命,保护数据的完整,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细心的良好素养。
2.网络时代计算机犯罪事件屡有发生,中学生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加上正确价值观尚未建立,容易做出违反计算机应用道德规范的时间。因而应向学生讲解黑客、网络攻击以及转发、传播不良信息或未经授权信息所带来的道德甚至法律后果,讲解时应根据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尽量采用较为通俗的语言或实际案例,使学生更为指端的理解。通过这些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并规范自己在计算机操作中应遵守的规则和制度,起到警示作用。
3.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许多中学生可以通过网吧或家里的电脑上网,这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具有的隐蔽性、开放性和复杂性使得大量的诈骗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存在,因而中学生沉迷网络、因网络而造成身心受损甚至犯罪的事件略见不鲜。此时教师如果通过断网或者粗暴批评等形式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教育。而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利用自己的授课优势对学生以引导为主、适当教育,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网络新奇技术的详细讲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技术上,也可以讲述具体网络诈骗、网路成瘾案例,在案例援引中如果引用学校或本城市发生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和对待网络,消除网络毒害。
三、选取德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
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前提是必须遵循计算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德育教育的基本特点,寻找二者的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比如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计算机发展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光明前景,使学生在了解当前信息时代特点的同时增强对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将来投入到我国的计算机建设中去。在课堂开始或结束时也可以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进行导论,并适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评论,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针对最近国家对于网络造谣者的严厉打击,组织学生讨论造谣的负面影响,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无意转发、评论、传播可能对他人或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教师应意识到计算机应用这一学科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特征,以实践为主要形式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学习画图工具时,教师可以指定某一和德育相关的内容作为主体鼓励学生创作,然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评价内容上可以增加创新性、思想性、人文性等相关评分标准,从而使学生在德育培养中保持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结束语: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信息化时代对于人们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和学习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加强计算机应用教学是符合学生自身、社会应用和国家发展要求的。然而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到,除了加强计算机知识和机能的教育外,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应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学校必须认识到其紧迫性和重要性,不断探索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3. 浅谈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辅助德育教育求解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同时,还肩负着渗透德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通过开展时时处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适时渗透孝敬父母和尊老爱幼的教育、贯彻始终渗透信息道德教育等最终达成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把握一定的教学策略,包括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充分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依托模块内容要求,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道德认识水平,进行个别化施教;并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得德育教学寓于情理之中,最终达到德育教学渗透于信息技术课程中“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发挥教师智慧,有效把握教学环节 1.课前精心备课 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情感陶冶,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娴熟及是否自如、适当地运用教学艺术之外,还与教师是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初次带学生进入电脑教室,一般教师都会介绍机房规则,机房规则中有很多“不准”,这样做会给学生以冰冷生硬的感觉,往往会引起部分学生的惧怕心理和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我在上第一课时,在带领学生走进电脑室前,我事先花功夫将电脑教室打扫干净,将各种物品放置整齐,让学生第一次看到电脑房时,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一下子便喜欢上电脑,这时进行爱护机房的教育便水到渠成,打动心灵。 2.课中有心教学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在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比如在介绍有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时候,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不能直接关闭电源。让他们了解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这样的教育无形中让学生养成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再如很多学生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刚学会了一点点,便洋洋得意,把一些难听的语言留在计算机中。就像小学生刚学会写字,就到处乱写脏话骂人一样,不仅对课堂教学带来影响,还给学生间的关系造成紧张,不利于正常学习心理的发展。针对这些现象,人给学生讲一些名人谦虚好学的故事,讲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好处,引导他们把学来的知识用来为他人服务,给他人带来方便和乐趣,这样以后这类现象大大减少了。些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自身应有良好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课后注重评价 评价是对目标是否达面的透析和反馈,它是多向的,是我与你、你与他之间的评价。评价往往是一节课的压轴戏,有的老师常因为时间紧就草草收兵,而忽视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和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借同学之间互通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不能借用网络匿名聊天就相互欺骗攻击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使信息技术真正体现叶澜教授的“三z”模式,即“整体、综合、终生”的模式。教师要营造亲切、活跃、愉快的人文评价气氛,使德育有渗透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 二、充分结合教材,有机运用媒体,紧密联系生活 1.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如使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蕊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祖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们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图片信息的加工内容中,要求学生处理学校风景照片的任务中可以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要求学生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教育、亲情教育、敬老爱幼教育等。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己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有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2.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软硬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可能,比比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声音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也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提供另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 在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只要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善于发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焕发出无限生机,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教育当然也有在无形中了。 3.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电脑绘画,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吕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语。 三、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培养鲜活的生命个体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 如何看待学生是我们如何实施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因素。叶澜教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而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的头脑中巳摈弃传统意义上的好生、差生的概念,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性迥异的和命。作为教师,要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正是有了这些差异,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也更多了创造和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生命价值,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原动力不仅仅是法的规范,更源自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和对学生的爱,同样,这种爱也会有反馈、有回报。记得学习《收发电子邮件》一课时,在发给我的邮件中,有的同学说:“天气越来越凉,你要注意保暖,我们小组为你挑选了几款漂亮的秋装,老师你喜欢吗?”有的同学说:“国庆节放假我们支旅游吧,你看我们地方都选好了。”“老师,我们喜欢上你的课。”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爱。 2.注重学生品质的完善 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让学生去感悟人生、珍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逐步渗透。如让学生制作电子贺卡,为亲人、朋友、同学的爱上升到对社会上更多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的爱,乃至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并要让他们意识到这种祝福要先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3.培养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 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是基础教育中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多少年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巳经成了定式,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形式上虽然花样翻新,但仍然停留在“知识传递”上,这样,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的思想与意志,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与探索欲望,常常受压抑,甚至被磨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确定他喜欢的主题,用学到的技术去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做起来兴致高涨。比如在完成单元的研究项目时,学生的主题就五花八门,有“国粹——京剧”、有“宠物”、有“动漫”、有“北京奥运!”……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习惯独立思考、尝试或小组讨论去解决,喜欢问老师,直接得到答案,我则鼓励他自己去想想,然后试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记得一次上讲评课时,学生大部分都不愿到讲台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不仅主动,而且争先恐后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的学生变了,变得有朝气、有活力、有主见。 四、注重合作,加强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孤独时没有正确的交流渠道,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由此可看出,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共事、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课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其他学科中的讨论气氛,完成作业后,常去玩游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对班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的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进行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需要做的事,然后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自己解决不了,再向其他小组或教师求援。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信息素养,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表扬、欣赏和评价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 五、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握网络道德教育主动权 信息社会,网络学习巳经成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站,怎样才能还孩子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呢?这也正是我们所有的家长和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硬性控制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意识到并自觉地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毒害,自觉维护《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每次课前,我都会花几分钟时间讲一些最近发生的关于网络方面的实事:如危险的聊天室、xxx电脑遭遇黑客攻击、有趣电脑小制作等;在“遨游因特网”这一单元教学中提前一至两星期特别安排学生关注生活中关于网络、病毒、黑客等方面的新闻,当讲授到因特网这块内容时,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关注到的网络新闻讲出来与学生们互相交流,发表见解,并让学生们利用所学到的搜索引擎知识去网上搜索网络犯罪的新闻报道,使学生在资料的搜索和筛选、生活的关注、学生的交流,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网络和病毒等方面加以正确、全面的了解,并增强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安全地上网,并注意自己网上的行为,使网络逐渐成为良师益友。但是针对个别迷恋网络巳深的学生,我采取个别谈话、网络聊天等特殊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们现阶段不能盲目花太多的时间泡在网上;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上网也必须是有一定目标的,如查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素材,获取有价值的最新信息,或进入一些健康的聊天室或论坛参与讨论一些小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以提高自己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提醒他们要特别注意不要掉入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少数网站倒卖用户隐私等方面的陷阱里。 当然相对于其他教育媒体和手段,网络技术有着独特的育人优势,上网时我还特别注意搜索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小学生论坛推荐给学生,如“中国小学生报”、“小学生在线”等。 “最好的教师是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认清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把握德育教育的隐含性,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4.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课题研究第
一、发挥教师“教育智慧”
1.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受益。
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情感陶冶,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除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做到娴熟自如、适当运用之外,还与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2.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比如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让他们了解这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了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评价,德育渗透。
在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每节课结束前,表扬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鼓励落后的。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更有兴趣,以后的学习也会更加努力。要求学生如果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互通信息,借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同学等。这些事很小,但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真正体现“整体、综合、终生”的目标。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1.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从而产生危机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就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讲授Powerpoint制作时,在以“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内容中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亲情、敬老爱老教育。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己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2.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内容时,可借助媒体手段将江苏的美丽景色。风土人情,江苏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那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斓。
三、关注学生,热爱学生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
如何看待学生是我们如何实施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因素。叶澜教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而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差生”概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性迥异的生命。教师要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正是有了这些差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也才多了创造和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源于法的规范,更源自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和对学生的爱。
2.注重学生品质的完善。
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让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逐步渗透。如让学生制作电子贺卡为亲人、朋友送去真诚的祝福,在讨论主题时尽量引导学生把对亲人、朋友的爱上升到对社会上更多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的爱乃至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并要让他们意识到这种爱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3.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
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是基础教育中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习惯独立思考、尝试或小组讨论解决,只喜欢问老师,直接得到答案,这时我们要鼓励他自己想想、试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记得第一次上讲评课,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到讲台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老师和学生的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不仅变得主动,而且争先恐后地要
5.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版传身权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其根本的本质包含着“教书”和“育人”两个层面。汉代大思想家王充曾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我们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我们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本文将从培养学生习惯、根据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和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三方面粗浅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6. 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因此大家往往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了它的德育功能。其实,信息技术课同样也可以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们觉得可以从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出发,在平时的上机训练和知识的传授中不知不觉的渗透德育教育。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好习惯终身收益。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建构其道德品质的主体,德育所要做的就是要创造具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环境,引导并促成教育对象道德的发展。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刚上完课的机房(或专用室)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这样的状态对下一节来上课的学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机房上课的管理一直是令计算机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营造这个场所。造成上述局面原因有:在专用室上课,班级的约束力小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由于贪玩而匆匆离去。我们能否使学生不匆匆离室?比如准时下课并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我们能否让学生感受到在专用室上课更需有约束力?能否使学生树立起维护班集体形象的责任感?答案是无疑的:完全可以。如要求学生按照学号对应机号入座,每台机器配有一本登记簿,进入微机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机器是否正常;上课过程中责任到人。上课时对吃零食或乱扔垃圾的同学进行教育;上完课后正常关机并把板凳安放整齐,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7. 计算机教学应从哪些方面能渗透德育教育
很有天朝特色的问题啊
好吧,哥想了很久,觉得从黑客、病毒方面入手有点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