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由"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到"情境课程",其中的"情境"的内涵是否有变化
本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实验曾两度形成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30年代,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的教育大师,在革新教育、改造社会的旗帜下,开展了以生活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等为内容的一系列著名的教改实验,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第二次高潮形成发展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二十年间。这一时期教改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工作在教改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充当了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探路人,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实验的主力军。其中,一批思想解放、眼光敏锐、具有强烈改革意识的优秀教师,通过艰苦探索,总结出了一批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教改成果,成为这场教改的先锋,为新时期教改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吉林就是这个优秀教师群体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从1978年起,李吉林怀着对教育的一腔赤诚和崇高使命感,开始了长达20年的艰辛的实践跋涉和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一个充满本土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情境教学,并进一步开始了由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的开拓和探索。
二
如果把李吉林的教改实践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话,其前期探索和成果主要集中在情境教学上。情境教学是李吉林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呆板、繁琐、片面、低效”,压抑儿童兴趣、特长、情感、态度、志向等素质发展的种种弊端,在吸收、借鉴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理论和外语教学中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理论加工和实践创新而总结出的一套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情境教学的探索经历了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以及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四个阶段。在理论建构上,情境教学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个基本特点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的“五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在实践操作上,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筛选,逐步形成了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操作模式,使情境教学的基本主张在识字、阅读、作文教学过程中皆可转化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具体行为,从而为这一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更大范围内为人们所接受奠定了现实基础。 情境教学之所以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极大成功,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和育人规律。小学语文本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但近些年来,在种种因素干扰下,语文教学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中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学习
语言的乐趣,体验课文中蕴涵的真善美意境的情趣,以及他们运用语言进行想像、表达、交往、创作的愿望和冲动,都统统淹没在大量的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释义、分析、讲授和训练中了。一定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已逐渐失去了它的本真,学生对于语言的真实感受、领悟和运用以及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文化因素、情感因素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情境教学出现了。它的出现,犹如一股扑面而来的清风,使我们见到语文教学的本真。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语言学习与语言生活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为经,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语文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创设,拉近了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因重认知轻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从而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而且发展了语言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有关语文教学知识性与工具性的纷争,将语文教学导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
情境教学最初是在语文学科获得成功的,但情境教学总结出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乃至一些操作方法,例如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创设“四要求”,以及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等促进学生发展的“五要素”,在各科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具有普遍意义,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因此,将情境教学的基本原理由一科向多科、由教学向教育迁移、深化,是情境教学研究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情境教育是对情境教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与情境教学相比,情境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拓宽理论视野,加强原理构建
情境教育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为指导,广泛借鉴心理学中暗示、移情以及心理场等理论,明确提出情感陶冶原理、暗示倾向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和心理场整合原理。这几条原理的提出,使情境教学原有的理论主张更加条理化,同时也更趋明朗化。例如,情感陶冶原理对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做了更明确的定位,使情境教学倡导的以“情”为纽带、“育人以情”等主张有了切实的理论依据。而暗示倾向原理则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环境育人的内在机制。环境特别是优化的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独特而深刻的,它往往是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认识,规范人的行为。情境教育充分利用环境的这种独特的育人功能,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
感伴随理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学习佳境,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一原理的提出,不仅深化了情境教学对于环境育人功能及其机制的认识,进一步开发了教育环境这一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而且赋予了情境教学主张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以新的内涵,使它们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可行性。
(二)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可以视为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深化发展的基本目的之一。正如李吉林所指出的,“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儿童成长的环境比起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要宽阔多了,然而由于‘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专门场所’这一传统的固有观念的影响,‘考试→分数→升学’的被扭曲、被阉割了的教育目标,使教育空间变得那样狭小。校园的高墙和教室低矮的门窗阻隔了儿童与社会、与大自然的相通。在这样一个狭窄天地里怎么去培养能适应未来、适应世界、可以驾驭现代化的人才呢!”(注: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情境教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情境”做了新的拓展。它将教育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让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力图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渲染学校欢乐向上的氛围;通过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强
化教育的效果;通过野外情境教育活动,不断丰富课堂上学生心灵活动的源泉。并从这三个领域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丰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源”,使学生身在学校,而心灵无处不受到滋润、感动,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与此同时,情境教育还在拓宽教育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实际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等几条
策略要求。这几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情境教育模式,使情境教育的可操作性得到了加强。
(三)开发情境课程,实现教学课程一体化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时都必然会触动课程,都需要相应的课程来支撑。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后,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对现行课程加以必要改造,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基本主张落实在学校课程中,使教学与课程在情境教育思想的统一支配下实现有机结合,在新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上实现教学课程的一体化。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李吉林对这一问终于作出了圆满的回答。她对情境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可以说是她从课程论角度对情境教育理论所做的又一次梳理、思考、探索和实践。
情境课程包括学科情境课程、大单元情境课程、野外情境课程、专项训练情境课程和过渡情境课程。这五类课程相互联系,从不同方面发挥着情境课程的多种功能。例如,学科情境课程通过为学生提供优化的情境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学生感到特别亲切贴近的富有情感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则以大单元主题为主导,将各科教学沟通、联结起来,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广阔的知识视野和生活空间。野外情境课程使学生投身于大自然,通过活动伸展旺盛的生命力量,同时启迪智慧,丰富经验。情境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强调以特定的氛围激起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得到主动发展。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情境课程展现出的实际上是一种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的,以具体生动、发展变
化的情境为基点,融知识、经验、活动、价值观等课程要素于一体的新的课程设计观。从这一点来看,情境课程的出现,对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它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新思想,同时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昭示了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新走向。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思想内涵是丰富深刻的,操作方法是具体有效的,它无论在语文教学改革还是情境课程的开发上都有诸多建树。但从总体上看,这一理论体系蕴涵的时代特色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注重情感因素,通过“育人以情”,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健全理性的人,还要培养情感健康的人。人的精神世界是由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组成的完整的统一体,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还是有着多样化精神
需求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学校教育除了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外,还要注意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突出特点和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它突破和超越了理性至上、知识本位的教育传统,将长期被忽略的情感因素重新摆在教育的应有位置。它强调以情感活动统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育人以情”,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把德育、智育、美育融汇于情境之中,从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情境教学—情
境教育在情感领域的创造性探索,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生素质发展中认知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动脑与动手等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为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作出了可贵贡献。
(二)强调主动发展,通过情境创设,开辟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现实途径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口是情境的创设,但它的基本着眼点却始终是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主动发展。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不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是站在人的活动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哲学高度来审视情境,创设情境。它力图将人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由于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活动需要,具有主题明确、情感伴随、自主等鲜明特点,因而它极易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探究、发现,得到充分的主动的发展。可以说,正是这种优化的情境,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开辟了一种现实途径。从这一点来看,情境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利用优化的环境,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人格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2. 小学数学如何运用实际的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很长的时间了,但究竟如何来践行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一个好的生活教学是为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就是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首先,我们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比较直观的告诉孩子们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从而启发孩子们明白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有详细的阐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但是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比较低端他们不可能明白这些纯理性的说教。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有接触到数学,因此我们教师列举生活中一些运用数学的例子,小学生们就能很容易的理解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了。比如:上《人民币的换算》时,我让学生带来了一些日常的学习用品,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进行角色的扮演。通过买卖学习用品的过程,学生就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其次,我们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标准》明确建议“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教师都对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力还比较弱势,理解力更是不强;而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何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起来;以便于孩子们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这是我们教师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生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他们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需要利用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引用这些生活情景,学生会很自然的对数学产生一种形象的熟悉感。比如,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我让学生课前布置学生,要求他们在平时购买学习用品时,要观察商品的标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他们收集到的标价展示出来,去掉后面的单位“元”,就出现了一些数。我从而引出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由整数发展到小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我从平时学生就有接触过的标价入手,这样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就由陌生转变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了。
第三,我们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培养孩子们的实践探究能力,符合课程标准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几年,教育工作者在教法学法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有效的成果。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说教灌输,让学生长时间在课堂上处于压抑状态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我们在课堂上引入生活情景能给孩子们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学习数学,并让他们在情景中扮演一些角色,行使角色权力,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实践探究能力。我们很多教育学者社会人士都对现在不少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感到担忧,我想我们每一位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同志更应该为此尽智尽力。小学生正处于办事能力的初步形成期,我们各科教师理应根据科目实际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能力培养。
我们在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生活情景要符合本班绝大多数学生的一般生活。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具有有效的针对性,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情景设置前首先要对所教班级的孩子有一个较为适当的了解。我们所设置的教学情境应该是班上大多数孩子所熟知的,不应该让同学们有过分的陌生感。比如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我们所设教学情境要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相适应,我们有些教师比较本本主义喜欢不加选择的将资料书中一些非常都市化的情境搬入课堂,结果使得农村的孩子对那些情景非常陌生,那样孩子们也就难以较好的去思考情境里的数学问题了。而对于城镇学校的学生则要在情景设置中较好的体现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特征。有些时候我们甚至还应考虑到当地的民族风俗与宗教信仰,比如对于崇拜狼图腾的民族我们最好不要假设猎人叔叔上山去遇见了一群凶恶的狼,然后聪明的猎人叔叔通过几种办法终于杀死了几只狼。
第二,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我们都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特征方面是很不相同的。如果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生活情景太过单纯简单,学生就会觉得无聊而提不起学习探讨的兴趣;如果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生活情景过于超越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学生又会感到目不暇接反应不过来。因此,我们的教师们在设计教学生活情景时,一般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的原则。
第三,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景要纯洁健康。对于这一点很多教师可能会说这也太牵强附会了,其实不然;凡是搞教育的都知道学生的德育应该放在教育的首位,然而德育并非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说教甚至于训斥,德育应该以熏陶学生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的洗涤净化自己的心灵,这样的德育才是最有效的。还有一些教师可能会说对学生进行德育那是文科的事情,与数理科目无关。这种观点也是比较偏颇的,学生德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各科老师的努力,所以只要是我们所开设了的课程都需要承担学生德育的载体,只是这些课程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罢了。在数学课堂上,利用所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的。例如我们设置如下情境:明明看报时得知一下岗家庭的孩子晶晶身患重病,明明非常同情他们也很想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们。于是明明决定拿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39元捐给晶晶,但是明明觉得太少了,明明决定劝说自己的伙伴也来帮助晶晶,伙伴们听了明明的话都非常乐意帮助晶晶,亮亮拿出了61元零花钱,辉辉拿出了27元零花钱。请小朋友算一算明明﹑亮亮和辉辉一共捐了多少元零花钱去帮助晶晶治病。这个情景适合小学低段的孩子们,在这个情境中我们看到了一群富有爱心节俭助人的可爱孩子。我想这个情景无形中会引导学生养成关心帮助别人的好品德。我们在进行情景描述时用到了“非常同情﹑帮助﹑也来帮助﹑非常乐意帮助”等极有善意的词汇,这些善意的词汇反复在孩子们的耳边响起,也必将逐渐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善良的种子将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联系生活,而非像以前那样过分注重以书为本脱离生活。我想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践行,希望这个模式能在此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3.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情境教育 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李吉林是一代名师,你可以先从她的课研究一下。
4. 三年级上册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过程与方法:
让同学们了解7.5事件的性质,熟悉民族团结的内涵,要求学生明辩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参与类似的活动,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收集我们周围有关民族和睦团结的资料。(特别是本班民族学生的事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
4、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反映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的资料。
2、认真准备编排小品、舞蹈、故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VCD,欣赏歌曲《大中国》。
2、师导入:大家都喜欢这首歌吗?歌中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生答:56个民族)那么56个兄弟姐妹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怎样才能使祖国繁荣富强呢?
3、生答后,板书课题:民族团结。
二、学文明理,激情导行。
(一)学习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1、师:今天老师邀请了6位同学在我们课堂作客。(出示课件)请根据他们的服饰打扮判断他们是哪个民族的?
2、生答:汉族、蒙古、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
3、师:你们回答得不错。那么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生:高山族、土家族。
生:朝鲜族、苗族。
生:白族……
5.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个性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参与和推动,而情感的发展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情感交融”着力以理性和情感交流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体现了民主、平等、互爱、互信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热烈和谐、促进、愉悦的教学活动氛围中学习,从而解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它通过创设“开放”的人事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映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发展。
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且还能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体会,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合理运用情感,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激励学生坚定的意志,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能对师生双方的行为发挥巨大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采取“情感交融”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的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1.重视“情感交融”体现师生平等
师生、生生互爱、爱是师生、生生关系的核心,被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要求,互爱是师生、生生之间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应把自己的爱和热情倾注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倾注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师生之间的情境、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要吝墙自己的爱和赞美之词,从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入手,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和尊严,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需要尊重、理解和宽容。因此,教师对学生应做到“三尊重”,即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做出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其个性的健康、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还可以用“角色转换”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并注意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交往沟通。
2.重视“情感交融”做到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学生学语文要进行认知活动,认识形象时思维的对象是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时,体育的对象也是课文的语言文字,因而情与知的和谐是通过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来实现。决非空穴来风、决非凭空外附一张皮,必须体现语言文字的个性。语言文字无论是记人的,还是叙事的、写景、还是壮物的,也无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句子,是一个片断,还是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去研究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实践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写到:“大家之作,其言情也让人心脾,其写景也必害各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导妆来之态。”显然作者把情、景、语言三位一体构成了境界,语言表达使情景结合起来。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不同的理解标题,强调的情感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样使“情感交融”与语言训练充分结合,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3.重视情感交融,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作字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加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语感的心理构成应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那么,注意语感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得到领悟和理解,对学生语言材料的感受和浓厚的兴趣的培养。
3.1在自读中感受。自读是增强语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增强语感不是靠讲解、传授、分析能实现,而是靠静心的自读、入境体验,用心感悟。
3.2交流中感受,在自己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增强语感的又一途径,适时的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有助于浓厚兴趣,敏锐语感的培养。
3.3在诵读中感受,这是增强语感最经常的练习方式,诵读即能提高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是对语言文字领悟,感受的表达,因此,诵读中感受很有意义。
师生平等,语言训练相结合,语感的培养是“情感交融”,促进发展的切实途径。
6. 德育实践活动课小学生有哪些体验活动 课堂上 关于感恩的情境体验
一、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关注课程动态生成的研究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动态生成”。强调的是课程的现实生成,直接生成。教师的主体作用是开启学生思想上的闸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炬,让学生真正“读进德育”读出自己来。在学生的思想障碍过不去的时候,轻轻点化,起一个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作用。面对生成的德育资源,师生及时捕捉,让它成为德育的契机。
1.朴实真诚的平等对话,自然动态生成
用心捕捉鲜活的德育课程资源,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说真话,表达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感悟,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调动起来参与活动。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与空间,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使课程自然“动态生成”丰富多样。
2.主动周密的精心预设,随机调控生成
关注生成,并非摒弃预设。师生主动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师生精心预设,关注深层次的活动结构,德育本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活动过程中的“即使生成”,根据鲜活的“体验感受”作现场处理,变“程序”上课为“随机调控”,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德育活动课程成为师生个性张扬的天空。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实现超越延伸预之目标。
3.反思内省中关注生成、贵在有效生成
德育综合实践课程不仅是德育知识的课程,还是生命的课程,师生在反思内省的过程中,经历着生命成长的过程。对教师家长来讲,重要的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爱。尊重的是对学生、生命的独立本性,体贴生命成长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发现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逐步完成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的转变。将生活经验理性化,成为指导生活实践,提升生活理念的“生长点”。使课程研究充满着智慧的灵动和生长的气息,使德育有效“生成”,让德育焕发出勃勃生命力。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从课程的内容选择、到形式设计(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都进行了重大改革,给人耳目一新,脱胎换骨的感觉,上出了自己、上出了特色。具体表现在“四突出”
二、突出新,即新在教育理念上、环境设计上、师生关系上、创设情境上、教育评价上。
1.新在教育理念上,允许质疑求异,尽显个性魅力。
首先,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如:5年2班《和“诚信”交朋友》一课的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去观察、践行、体验。自编快板“假如”,歌曲“企鹅特别行动”,“公民道德四字歌”,设计手抄报,自制形式新颖的教具。在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2.新在环境设计上,让教育环境给学生以精神享受。
教育环境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合理安排教育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起师生心灵的共鸣。如:《我们是绿色小天使》一课,在精彩舒适,特别具有情趣的个性化环保教室里,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师生身心感到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特别是美观科学会说话的楼内布置,既给学生以精神享受,又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以升华。
3.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成为互促互进的合作伙伴。
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具有一种激励作用。如:四年一班《我爱我的班集体》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声,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教师与学生朋友式的互动过程,体现了师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上完全没有隔阂,师生平等的对话,真实、亲切、自然、实实在在。在这样宽松和谐的人际交流环境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与个性品质得到自由的发展,既保障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又满足了个体学生的个别需要,积极的情感和精神氛围也影响着师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与进步。
4.新在创设情境上,从情境中唤醒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研究活动中,班主任和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创设情境,把教育内容趣味化、丰富化、具体化。表现在:以生活感悟情境,以欣赏感受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表演体验情境,以设计享受情境。如:三年一班的《半个汉堡》一课,班主任引导学生看录像,在生活中体验,由特殊情境唤醒学生爱惜粮食等。
学生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活动、体验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是实现道德之个体意义的根本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活生生的社会,明白自己是和别人联系着的个体,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所在地区的发展,进而养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校教师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开展上,不仅追求形式的创新和完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更要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感悟其价值所在,内化为学生素养,每一次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都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正像 刘惊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道德体验论》中揭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
7. 如何合理利用情境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增加和教育本身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的观念己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观念。提倡教师教学生怎样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潜力及其创造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和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手段,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信息技术时代应运而生,其强大的信息容量、生动的直观感受、清晰的影像及可动画性,极大的优化了教育过程,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好奇心强,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课件,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银河吗?银河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银河就像一条大河,有的说银河像黄河…...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启发性、互动化的学习已经步入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苏教版第四册语文《雨后》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六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插图,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让学生体会雨中孩子的欢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们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口、耳、舌、鼻等)将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特别是眼、耳、脑的学习功能,增加学习效率。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好奇心强,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课件,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银河吗?银河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银河就像一条大河,有的说银河像黄河…...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2008,北京》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申奥成功时天安门广场的一片欢腾。我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让学生欣赏人们听到申奥成功那一刻的视频录像。影片展示的图像、动画、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申奥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对“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潮水一般”这些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可见,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愉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效果。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影片,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被影片中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为掩护几千群众和八路军的后方机关,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行动而深深的感动了。当看到王二小被敌人挑起摔死在大石头上时,学生流泪了,握紧了拳头。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的教学中:插图上的蝴蝶五彩缤纷,十分壮观,为什么说它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我们农村的孩子,对于蝴蝶,只见过黄的、白的,多彩的根本没见过。对于书中描写的情景,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蝴蝶谷的录相一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蝴蝶谷中的各种各样的蝴蝶五彩缤纷,上下翻飞确实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是不言自明。总之,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许多优势而大有用武之地。
8.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从实际出发
小学生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对我国国情也不会太了解,如果贸然对他们说爱国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想必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和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讨时,一定要注意教授的途径和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生自己逐渐培养爱国意识。
2、采用多样化途径传授爱国精神
大多数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因此,可以将一些爱国事迹、爱国名诗等以优秀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诵读,让他们慢慢了解中华民族的一路历程,了解无数先辈为了今天的辉煌中华而做出的重大贡献,了解中华民族走到今天的不易,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
3、为了给学生留下更深刻地印象,我们可以将一些有名的英雄人物故事编写成一个小话剧,然后给学生分配角色,让他们表演出来。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融入到一个情境中往往比长篇大论来得更实际,更能体会到那些热血人物的心理感受与爱国精神。
4、举办爱国题材的演讲比赛
小学生的感染力还是比较强烈的,因此,学校方面可以举办有关这方面的演讲比赛。爱国主义的演讲稿往往比较激昂,当学生自己最后大吼出来“我爱我的祖国”时,我相信学生的内心肯定也是澎湃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定是强烈的。
5、影视作品展示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大多数学校都能做到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多媒体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教学内容,给人以真实的感受,相较于文字描述来说,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因此,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合适题材的影视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为了祖国的辉煌而做出的巨大牺牲,感受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仁人志士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