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中小学教师不良教育行为分析

中小学教师不良教育行为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8 13:16:52

⑴ 如何对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进行矫正教育

要矫正学生品的不良的行为,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充满信心。教师要认识到,品德不良行为是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病害,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若不及时矫正,就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严重的还会葬送学生的前途;要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在不利条件下可以变坏,在有利条件下可以变好。不良行为只要还没有定型,在认真、耐心、持久的教育下,是可以改好的;还要认识到,矫正教育要比塑造教育更艰巨、更困难,塑造好行为要靠长时期反复巩固才能形成,矫正教育更不是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就能生效的,因此,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教师还要耐心地关心和帮助学生,使学生进一步得到改过自新的力量。
下面谈谈对品德不良行为进行矫正的具体做法:
1.要抓住征兆,消除萌芽
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起初总是有苗头、有征兆的。因此,教师要提高教育的意识,留心观察,细心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骄傲自大的学生,往往是第一次做了好事,或考试得了一百分时,受到了不适当的表扬、奖励,而没有进行谦虚谨慎的教育,学生显得得意洋洋,自以为了不起。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产生往往有以下一些苗头:不爱学习、厌烦做作业、成绩突然下降、学习时走神、发呆;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喜欢上街游荡、逛商店;常跟同年级的差生来往;备有小刀、匕首等凶器,帮助朋友打架,传递情书;带回来路不明的东西;与异性有单独的不正常的交往;避开大人看书,这些往往是黄色小说或手抄本;爱穿奇装异服,剪怪发型,衣服口袋有烟盒或过滤嘴烟头;常常带扑克牌在身上,言行、性格突变;对信件、电话、老师的来访,或大人的谈话特别敏感等等。教师若能对以上苗头明察秋毫,给与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教育引导,就可以防止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
2.要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是学生确信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由于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指责、批评、惩罚多于赞扬和鼓励,所以学生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和敌意,通常以沉默、回避、粗暴无礼的态度来对待教师的教育。这样教师的教诲在现实身上就很难生效。
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必须动之以情,多方面地关心他们,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学生生病了要给予关心;道德无知要给予医治;缺乏毅力要给予帮助;不会学习要给予辅导;微小长处要给予肯定,稍有进步要给予表扬;遭受打击要给予保护;遭到失败要给予安慰;进步中出现了反复要给予理解;遇到痛苦、不顺心时要给予同情;交给任务要给予信任。只有多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学生是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的。用爱去感化学生,是转变学生的灵丹妙药。
3.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坚持正面教育
品德不良学生的头脑里,并非都是消极的东西,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闪光点。他们仍然向往美好的未来,喜欢得到表扬、赞许。因此,教师应敏锐地观察到孩子的积极行为,指出其闪光点。如有的学生不爱学习却爱劳动,有的学生违反纪律却很守信用,有的学生经常打架却能帮助别人。经过教育后,学生开始主动完成作业了,上课开始遵守纪律了,学习上取得进步了。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主要是提高道德认识、明辨是非与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划清尊敬老师与拍马屁的界限,划清勇敢与冒险、礼貌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遵纪与违法的界限。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不断地比较、区分和识别各种是非、善恶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进行榜样教育,是正面教育的有效措施,是适合学生模仿心理需要的。教师可选择形象鲜明、特点突出、事迹生动、便于模仿的人和事,特别是后进变先进的人和事,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更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4.要正确对待反复,逐步提高要求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放荡的生活经历,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这是难免的。要知道,学生的进步不可能是直接上升的,而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比如有的学生经常打架斗殴,经过老师家长的多次教育,认识了打架的危害后,有两个月没有打架的行为,而后又出现过一次打架,这是在劝架过程中出现的,虽然是打了,但性质与以前的不同。所以教师要特别谨慎,决不能气馁或放弃教育,应该抓反复,找出反复的原因,在反复中前进,要在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工作。
5.锻炼学生同诱因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总是由某些不良诱因引起的。在矫正教育的初期,暂时控制或切断学生与外界不良诱因(如同伙的哥儿们、迷恋的对象、犯错误的场所、作案工具等)的联系时有必要的。但避开诱因毕竟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因为学生很难再新诱因下不犯错误。根本的办法是增强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抵抗诱因的能力,通过学生自身的道德努力来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意志力,在帮助学生进步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考验,使学生受到实际的锻炼。如让纪律不好的学生担任纪律委员,让责任心不强的学生担任课代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告别了昨天,开始了今天,坏习惯得到了抑制和进一步的削弱,良好的行为得到加强,新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
此外,在矫正教育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启发自觉,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要善于抓住时机,讲究教育方法,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只要教师热情地关怀他们,严格地要求他们,摸清他们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是能使他们中的大多数按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健康成长的。

中小学教师怎样搞教科研_

小学教师怎样搞教科研?(一)走出教科研的误区1.经验总结型研究。不少教师的研究仅停留在纯粹的经验总结,缺乏理论的概括和提升,可以说这种教科研尚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2.急功近利型研究。一些中小学校为了外在的名声和争夺生源,一些教师为了自己的职称和评奖晋级或纯粹的沽名钓誉,着眼于论文的发表,极力寻求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帮助和支持。这种教科研成果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大。更有甚者,有的学校不是注重实际研究,而是愿意支付大量的费用用以获得某些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实验学校”授牌;有的教师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反思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千方百计地托人情、拉关系发表文章。3.形式主义的研究。某些中小学校或教师的研究课题往往追求它的“级别”,动辄就是国家级课题,其实可以说是花钱买来的子课题,甚至还不是真正国家级的课题。他们不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是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 这种不从学校实际出发,不以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着眼点而确立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难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二)要丰富思想、开阔视野。“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的人”(法国细菌学家尼科尔)。“机会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对头脑一片“空白”的人来讲,问题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就教师个体看,认识社会,观察问题有时我们要用肉眼,有时要用显微镜,恐怕更多的时候要登高望远,也就是,这样观察问题、研究问题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势如破竹,深入本质,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更全面、更深刻、更辨证。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提出,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教育的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比后者思想、视野更开阔。有不少专家认为,一流的教师就是有自己思想的教师。我们中小学的一些学科带头人勤勤恳恳,成果累累,但他的学术境界,研究水平与名师、大师还相差很远,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是视野不开阔,自己没有思想。只有有思想、视野、有智慧的人,他才能从一块石头中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中发现灵魂。因此搞教科研应要跳出教育教学看教育教学,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思想。学习些什么呢?主要是现代教育理论。 从学校角度看,要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积极创建学习型、研究型学校,使教科研成为学校的一种制度文化。(三)要讲究方法1.质疑法。指对已有的结论、常规、习惯方式等的合理性作出否定或部分否定的判断。怀疑常常与发问相伴随。小疑则小问。大疑则大问。但怀疑不是胡乱猜疑,必须有理有据,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如在我国《教育学》著作中,通常无条件地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在青少年品德发展过程中,家庭背景、社会风气的作用很大,有时学校教育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常出现“5+2=0甚至小于0”的现象,学校教育远未起到所谓的“主导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对“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提出一系列疑问?第一,学校教育究竟能否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第二,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第三,是在一切方面起主导作用还是在某些方面起主导作用?第四,是在人的发展任何阶段起主导作用,还是在某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等等。2.易向法。即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某一个问题。人们往往会有心理定势或习惯定势。比如说,人的思维定势,称物体的重量只能用秤,一碰到大象,一般的秤就称不了,而曹冲就善于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终于解决了问题。关于品德教育,一般都强调“从娃娃抓起”,但有的老师变换角度认为,品德教育“应从大人抓起”。理由是:如果大人“东倒西歪”你有怎么指望他不对小孩产生负面影响,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3.类比法(迁移法)。即将教育现象与其他领域的现象类比,着眼于找出彼此的相同、相似之处,然后借用其他领域的相关科学理论,迁移到教育中来,找出教育领域自身的课题来。类比的例子很多,仿生学就是类比法的很好运用。如来特兄弟从鸟的类比发明了飞机。就教育方面而言也很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将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作类比,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成长要遵循自然规律,教育是模仿自然的艺术,所以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有人把教育看作有机体,移植病理学原理,开展“教育病理学”的研究,《教学病理学》、《教学诊断学》应引而生。有人把教师教育看作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移植法理学原理,开展“案例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总之,教育科研发现课题的方法很多,这里例举三种,只能是挂一漏万,远不能涵盖全部,而且“方法”这东西,实在有些微妙,常常“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更多的靠我们在研究实践中自己摸索、体会。做得多了,慢慢地可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四)如何选题1.选题:新颖性、科学性、价值性和可行性,即标新立异,自圆其说(1)新颖性就要求把握教科研信息。(2)科学性要求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背景。(3)可行性要求把握主客观条件信息1、选题不能过大2、课题名称表述要准确、清楚表述不准确、清楚的例子:“小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这一课题名称包含两种理解:一是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即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二是研究小学生应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其实从课题组的实施方案看,是想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因此改为“小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则比较妥帖。另外有的教师喜欢采用“手段+目的”的句式。如,“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使人弄不清楚到底是研究教师教学行为,还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两者都研究,那么其切入口何在?其重心又何在?指向十分不明确。有的教师喜欢用“模式”一词,在课题评审时特别多见。如,“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中学政治自主学习模式研究”,等等。我认为模式宜慎提,理由有四:一是模式要有先进的理念、理论作支撑;二是模式要有可操作性;三是模式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才成立;四是模式往往具有刻板化的特征,模式与创新本身就矛盾。有论者抨击传统教育教学就是模式化的教育教学,有棱有角、有个性的学生经过教育铸成统一的模子。因此用模式倒不如用范式、范例等较实在。(五)怎样写申报书和实施方案1、申报书的填写,必须按照申报书的表格的要求逐次填写,不能遗漏,不能错项,所要求的各种代码必须标明。2、研究方案的撰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①课题研究题目;②课题研究的背景、价值和意义;③课题的概述包括课题内涵的界定;④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⑤课题的研究假设和要解答的特殊问题,国内外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观点、结论;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⑦课题研究的计划、进程、方法工具、取样设计方案等;⑧具体的搜集资料过程;⑨结果的分析方法;⑩预期成果;研究人员和设备条件;⑾研究的期限;⑿研究的经费及研究中的其他事项。下面作一一讲述:一、课题的明确表述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第二,课题名称外延太大,研究对象的表述含混不清。第三,课题名称表述中研究的范围不清楚。有的学者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初一代数数学的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背景(一)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例如“乡镇中心小学‘乡本教研’范式的研究。(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三、研究范围和内容(一)研究范围的限定任何教育科研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否则,研究就无法进行。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其二是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这既关系到研究对象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1)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每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中小学教育青年教师的素质,以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和以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所得到的结论就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就非常重要。(2)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这都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因此,必须给予界定,以确定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来说,对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必须下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一方面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所以不下明确定义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例如:“化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对“思维能力”要给以明确定义,对“课堂实验”也要有一个限定:是指教师演示实验还是指学生动手实验。对一些关键概念给以界定,也称为“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作出明确说明。在中小学的实际研究中,通常用确定变量的结构指标的方式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行为意向入手。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从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消费态度、娱乐态度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要使课题研究具备可操作性,还要通过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如学生学习态度中的学习行为意向,其操作指标是:学生到校率、迟到和早退的次数与时数、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等。给关键概念下定义,包括对所有关键概念下定义。如“在培训工作中提高中小学校长政治素质的研究”中,不仅要对“政治素质”这一概念下定义(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工作作风素质),还要指出“政治素质提高”的研究范围,即只涉及培训工作中校长政治素质的提高。给变量下抽象定义,确定其结构指标,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教委肮脏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职责要求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个基本的了理。 (二)研究的内容 研究范围限定以后,就要着手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从研究。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如果研究课题很大,那么研究的内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课题较小,那么研究的内容也就比较少。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研究课题。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第二,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第三,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 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案。如“班主任德育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这个课题,属因果研究的范畴,在考虑具体研究内容时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第一,研究并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内容。第二,对选为被子试的班主任进行“德育素质评价”,分析当前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情况。第三,研究、分析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与班主任的德育素质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出研究成果。比较简单的研究课题也要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如“某职业高中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第一,分析几年来自费生的报名情况从招生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二,对几年来自费生与公费生的教育质量进行比较,从培养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三,对几年来自费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从分配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四,如有需要,对有关职业高中办学模式与收费政策进行可行性的相关研究。四、研究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每一项题目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对中小学青年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必然离不开调查法;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一般总要用到经验总结法;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则宜采用实验法。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它有用的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例如,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时,当然主要采用实验法,但也要使用测量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进行测量),也可以用调查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了解学生的反映)。再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如果是访谈调查,尽可能附上访谈提纲。若采用实验法,最好将实验方案附上。若采用经验总结法,可以把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实践方案及用何方式积累材料、预计积累哪些资料写出。当前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大多数使用的仅仅是工作经验总结。第二,对调查法的重视很不够。第三,在实验法的使用上有滥用的情况,不了解实验法的科学涵义和特殊要求,随便在研究中冠以“实验”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虽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于对统计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当,所得结论不科学。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是必须解决的。 五、研究对象在研究计划中,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对象的一般规律性,以使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如果是总体研究,对总体范围要有具体说明;如果是抽样研究,则要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这部分内容可写在研究计划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在研究方案中。六、研究程序设计研究程序,就是设计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研究者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七、成果形式在研究计划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在研究计划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向这方面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从课题研究的管理者角度来说,可以据此进行检查验收。八、研究组成员在研究计划中,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九、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 三、致中小学教师七句话 1、当教师,搞教学必须搞教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在于教科研。 2、搞教科研必须突出特色,特色是教科研的生命。 3.抓特色必须重创新,创新是教科研的灵魂。 4.创新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它是研究者共同遵循的工作方式、方法。 5.科学的方式方法必须以科学观为指导,它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怀疑、是批判精神和思想的自由。 6.教科研是教师充满思想的行动。 7.牢记三句话。“You hear,you forget(听来的忘得快) , You see, you remember(看来的记得住), You do,you understand(作过的才会)”!这是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三句名言”! 四、体会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人间词话》)来概括教科研的体会,“三个时期” (成熟自由期)

⑶ 民办学校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之如何解决教师的不良心态

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诸如失落感、浮躁感、压抑感、忧虑感和漂泊感等不良心态,严重影响着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不良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影响着学校凝聚力的形成,最终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管理者应从“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出发,调整内部管理,消除教师不良心态。
1.尊重教师,确立教师主体地位——激其情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没有教师的艰辛劳动和倾情奉献,就没有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本保证。因此,尊重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情感,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是学校管理的首要目标。
(1)了解教师劳动特点,关注教师精神需求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应具有相当自主权的专业性职业,教师的劳动是充满个性的集体劳动,是以自主权为前提的创造性劳动,教师群体从总体上来看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较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并以自我实现为主导价值取向的人群,教师需要的最鲜明特点是强烈的精神需要与必要的物质需要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他们有物质上的需求,他们希望得到与他们自身劳动价值相匹配的经济待遇,但他们的物质需求中包含有丰富的精神内容,比如,他们需要有宽敞的住房,是为了自己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和工作环境;他们需要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自动化的办公设备,是为自己在创造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中,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并及时获得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新信息;他们需要较高的物质待遇,但他们更需要得到尊重。他们从事的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他们在创造精神财富中的主体精神和自主意识应该得到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尽管他们来到了民办学校,但他们作为教师的身份没有变,他们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没有变,因此,不能把教师当作“打工仔”看待,也不能不顾教育自身的规律而对教师的工作提出种种急功近利的苛求。广东博文学校的管理者首先从根本上改变对待教师的态度,对教师广施情感,时时处处表现出对教师的关心、爱心、热心和诚心,与教师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信任;学校建立健全了学校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强化教师当家作主的意识,淡化“打工仔”的观念;学校领导和校董会非常关心教师的业余生活,为教师提供方便周到的生活服务,组织教师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如在后勤工作中广泛开展了“四服务”活动,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为教师服务”,此举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2)营造尊师爱生氛围,创建和谐人际环境
在强调教师要热爱学生的同时,也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及其家长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不要简单地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不能把正在成长中还需要教师教育和引导的学生看成是教师的“上帝”。要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尊重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话语权和管理权,保证教师合理正当地行使对教育偶发事件的处置权,包括对违纪学生实行必要而恰当的强制教育措施的权力。学校管理者应致力于和谐人际空间的营造,在校园内提倡以“爱”为主导,人与人之间互敬互助,相互学习,彼此体谅,使全体员工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广东博文学校在师生中深入开展“爱生敬业”和“尊师爱校”活动,每逢教师节,必然会在校园内掀起“我爱我师”的热潮。在学校制定的校规中还特别作出了“不准顶撞教师”的规定。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加深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感情,形成了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2.关心教师,完善教师利益保障体系——定其心
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师资水平,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一定保证学校教育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如果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安于职守,工作三心二意,出工不出力,学校教育质量必定下降。稳定教师队伍,必须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安心,才能更充分地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争取政府指导和支持,解决教师人事关系归属问题
学校管理者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出台的关于发展民办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依法治教的意识。依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对教师管理的指导与支持,争取他们参与到学校对教师的任用和管理中来,如把学校教师的引进和任用纳入到地方人才规划,与当地的公办教师同等对待,帮助解决教师的人事关系归属、档案管理、职称晋升等问题等。广东博文学校在这方面就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凡经过严格考核正式调入的骨干教师和按有关规定引进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事关系纳入教育局人事部门统一管理,在评优、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档案工资晋升、业务进修等方面享受当地公办教师同等待遇。
(2)依法完善教师利益保障机制,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教师聘任程序,依法签订和履行聘任合同,依法保障教师稳定的工作待遇,按规定为教师办理各种社会保险。为了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广东博文学校请教育局出面公证,向教师作出了“保证教师在本校退休后享受不低于同等公办学校退休教师的待遇”的承诺。同时,他们还通过改革校内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使优秀教师的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大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通过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在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培养教师,搭建教师职业发展平台——增其智
民办学校在任用教师的同时,还要用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要不断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师德,开发教师的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一支德良技精的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保持人民教师本色
民办学校办学时间短,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当然会带来各地的好经验,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各地要求与习惯不一,教育方法、教育水平不一而带来的种种问题。另外,由于环境变了,教师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教育思想上的偏差。因此,从民办学校实际出发,加强师德教育,仍然是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民办学校师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教育教师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信念,坚持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保持人民教师本色方面。要强化教师在民办学校工作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情感,要让他们认识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都在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来到民办学校责任更重大,使命更神圣。民办学校要用正确的办学理念凝聚和引导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如广东博文学校明确提出的“对每一位家长负责,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已经成为教师规范自己教育行为的行动纲领,教师在实践这一办学理念的过程中,职业道德修养自然得到了提升。要帮助教师在新的环境下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工作、与学生、学生家长的关系,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与学校的关系。通过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帮助教师找回曾经迷失的自我,重树自信,再度扬起教育理想的风帆。
(2)加强师能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师能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和才能,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的职业成长感和成就感也直接来自于自身师能的提高。民办学校的管理者要通过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通过扎扎实实的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特别要借新课程改革的契机,鼓励教师大胆开展教育科学实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还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教师更多地参加对外学术交流和学习活动,鼓励教师不断进行业务进修,自觉更新专业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和专家型的教师。广东博文学校的“名师工程”促进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的迅速成长。
4.激励教师,建立支持教师工作的动力机制——引其进
学校管理中激励手段的选用,实质上就是为教师提供动力支持。人的工作动力哪里来?现代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工作动力源于其自身需求的满足,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因此了解和研究教师需要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满足,重建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不竭动力,是引导教师追求上进,不断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
(1)物质激励为基础,不断提高优秀教师的经济待遇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奖惩与实绩挂钩,即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使优秀教师的待遇不断得到提高。教师的工作实绩应该包括教师的工作数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两个方面,而教育教学的质量又包括教育科研的成果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两个方面。因此要对教师工作的实际贡献进行全面评估,而不能仅仅以某一方面,特别不能仅仅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对教师进行评估,确定奖惩。另外,对教师工作实绩的要求也不能太高,要实事求是地依法界定教师的有限工作职责,依法提出教师应达到的工作目标。在实施绩效管理的操作中,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制定全面、合理的评价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校顺利进行教师工作绩效考评的基础。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评价模式和功能的一项调查表明:构建学校教师评价模式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必须全面、合理。二是定性、定量要做到最佳结合,整体定性和整体定量的评价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三是不能只注意到评价的奖惩功能的发挥。充分发挥评价的提高功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奖惩功能更重要,意义更大。笔者所在的学校几年来采用质、量统筹的办法对教师的工作成绩进行较全面的评估,就是对上述几方面的因素进行加权平衡,计算出教师对学校工作实际的贡献率,并据此对教师进行奖励,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同,起到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工作责任感的作用。
(2)精神奖励为主导,引导教师奋发进取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精神需要处于其需要结构的最高层,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基本特征。教师对精神享受、价值实现的追求胜过物质利益的追求,他们的精神需要不仅与物质需要始终相伴,而且一旦物质需要稍稍得到满足,精神的需要就会立刻突出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边领取刚刚增加的薪水,一边又表现出对环境的新需求的原因所在。正如赫茨伯格所言,薪水属于保健因素,只能暂时消除不满,却永远也不能令人真正满足,持久的动力只能是精神的激励。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吸引广大教师参与到学校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的制定中来,用学校发展的目标来统领教师个人成长的目标,形成教师的认同感,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来说更具丰富性和挑战性,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自身的魅力,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成功感;要规划好学校的人才战略,创造条件促使教师成名成才,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并建立健全学校内部人才升职晋级的动态机制,激发教师的自我成长感和生命价值感。所有这些构成学校管理中的激励因素,为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当然,精神的动力仍然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但它与物质动力比起来却起着主导的作用。
(3)信息动力为补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信息动力实质上是精神动力的一种补充。作为注重自我实现的教师群体,他们对信息有一种特别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与他们的精神需要紧密相联。教师为了自己成长的需要,为了自己永不落伍的需要,为了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的需要,他们对新的、大量的信息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有计划地提供进修学习、校际交流、考察学习、人际交往、参观旅游等各种接收信息的机会,为教师的知识更新,素质提高和业务成长创造和提供条件,在激发教师紧迫感的同时,通过信息的支持消除教师对激烈竞争的不适感和恐惧感。这样教师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自信投入工作,拥护和支持学校的各项改革。

⑷ 如何应对青少年不良行为

小博士论坛: 青少年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个人私欲膨胀;自我评价过高,容易自负。他们中有的因异常的情感而混淆是非,感情冲动,对集体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进而报复;有的意志薄弱,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错误地参与不良行为;有的为了平息由愤怒造成的内心紧张,采取发泄方式,与特定对象产生对抗、报复、迁怒等行为。 要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1.坚持正面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在校园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对校方持信任态度,一旦发生问题能及时的向校方求助。避免学生一时冲动,凭武力解决问题。 2.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调查研究,找准原因。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及时解决,对问题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技能技巧。绝对禁止对学生的讽刺、挖苦甚至打骂。 4.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需求不满足型攻击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克制能力。对实施报复型攻击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应在肯定他人行为不正确的前提下再对攻击行为者进行教育;若遇到暂时搞不清谁是先攻击者的情况,就需要“冷却”一段时间,通过时间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另寻教育时机。 5.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攻击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如受挫折引起愤怒),心理活动状态(情绪易激动),行为方式(对抗、报复、迁怒等),自我评价(往往过高),个性特点(性格外乡,倔强、急躁),问题性质(属于情绪还是性格问题),以便从根本上矫正其不良行为。 6.学校应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克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现象,形成共同教育网络。摘自《儿童健康红宝书-青春期篇》,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王新良主编

⑸ 对品德不良的小学生教育方法有哪些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探究纠正不良品德的措施,实现帮助、引导、教育学生健康发展的德育目的。 [关键词] 不良品德 原因 简析 措施 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很多老师都进行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在此,我也在自己从事的这几年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便于与同行磋商。
一、什么是品德不良行为
1.品德不良行为的含义与类型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它具有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
品德不良的学生可以分为一下四种类型:顽固型、随流型、忏悔型、冲动型。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简析
(1)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①家庭的不良影响
a.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包括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关系结构的破坏;家庭意识的不良和家长的不良性格等方面。
b.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如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
②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a.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b.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沟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或者品德不良,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不良影响。 d.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e.学校的各种压力,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焦虑与挫折,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f.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无节制地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以至造成他们的对抗心理而产生不良行为。 ③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a.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b.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 c.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2)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原因①中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a.他们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们自我意识能力差,因而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 c.他们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 d.他们重感情、易激动。②不良行为者的主观原因
a.错误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分不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头脑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所致。 b.异常的情绪表现。经常遭受挫折,导致学生以不良行为对付焦虑。他们对社会上的一切逐渐形成了一种冷漠怀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对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们常以反抗、捣乱、抵触等行为来对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显的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当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不能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去战胜强烈的个人欲望,也会产生不道德行为。 d.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不良行为习惯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的采取类似行为,这种坏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学生虽然犯有道德过错,但并不是不可纠正的,应该看到青少年的思想还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响下可变坏,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变好,我们要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满怀热情地去关怀和引导他们。 实践证明,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是完全可以得到纠正或改变的。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认为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措施有: (一)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品德不良的学生因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对同学们存在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一种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为此,应设法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
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用火热真挚的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相信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时机才会到来。其次,教师还要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被集体接纳的温暖,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接受指导,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并从中受益。 (二)善于发现积极因素,扬善救失。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使其具备克服缺点或错误内在精神力量,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发其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变成品德优良。 (三)抓住转变时机,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旧质不断更新、新质逐渐积累的过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对转变品德不良学生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犯错误后,感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险性,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就是醒悟。这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是很重要的。所谓转变,是指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时学生一心希望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赞扬。学生此时对老师的态度很敏感,教师对他们哪怕很微小的进步的肯定、表扬、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和信心,并使其正确的行为不断地强化而巩固下来,这时若采取视若无睹的态度,就会扼杀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重犯旧错。学生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学生一旦出现反复,往往心理紧张、思想压力大,认为再不会得到尊重和信任。这时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或放弃教育,要正确地分析学生反复的原因,并在反复中寻找
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就进入巩固期,这时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形成,也开始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自己体验到变好了的快乐。但仍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要鼓励其再接再厉,防止出现满足现状的心理,应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断完善和巩固下来,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品德不良学生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品德不良行为,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说理教育、组织正确舆论、严格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正面教育、以奖励表扬为主、奖惩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让他们懂得进步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实现社会、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办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从而教育他们去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 (五)通过实践活动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品德不良学生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行不一、反复性大、易于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的重点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认识的教育上,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客观上就可能会继续助长认识和行为之间的脱节,甚至使学生因长期看不到自己行为的进步而丧失前进的信心。行为训练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也可结合日常生活,随时把道德要求与日常行为方式紧密结合,促使他们产生与道德动机相一致的行为效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是重要保证。因此为创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条件,还应统一学生、家庭及有关方面的认识,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督促网,在校由教师、班集体负责督促、检查,在家中由家长督促检查,通过这样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始终按规定的道德要
a.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b.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沟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或者品德不良,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不良影响。 d.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e.学校的各种压力,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焦虑与挫折,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f.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无节制地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以至造成他们的对抗心理而产生不良行为。 ③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a.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b.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 c.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2)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原因①中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a.他们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们自我意识能力差,因而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 c.他们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 d.他们重感情、易激动。②不良行为者的主观原因
a.错误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分不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头脑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所致。 b.异常的情绪表现。经常遭受挫折,导致学生以不良行为对付焦虑。他们对社会上的一切逐渐形成了一种冷漠怀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对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们常以反抗、捣乱、抵触等行为来对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显的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当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不能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去战胜强烈的个人欲望,也会产生不道德行为。 d.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不良行为习惯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的采取类似行为,这种坏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学生虽然犯有道德过错,但并不是不可纠正的,应该看到青少年的思想还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响下可变坏,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变好,我们要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满怀热情地去关怀和引导他们。 实践证明,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是完全可以得到纠正或改变的。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认为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措施有: (一)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品德不良的学生因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对同学们存在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一种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为此,应设法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
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用火热真挚的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相信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时机才会到来。其次,教师还要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被集体接纳的温暖,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接受指导,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并从中受益。 (二)善于发现积极因素,扬善救失。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使其具备克服缺点或错误内在精神力量,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发其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变成品德优良。 (三)抓住转变时机,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旧质不断更新、新质逐渐积累的过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对转变品德不良学生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犯错误后,感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险性,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就是醒悟。这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是很重要的。所谓转变,是指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时学生一心希望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赞扬。学生此时对老师的态度很敏感,教师对他们哪怕很微小的进步的肯定、表扬、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和信心,并使其正确的行为不断地强化而巩固下来,这时若采取视若无睹的态度,就会扼杀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重犯旧错。学生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学生一旦出现反复,往往心理紧张、思想压力大,认为再不会得到尊重和信任。这时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或放弃教育,要正确地分析学生反复的原因,并在反复中寻找
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就进入巩固期,这时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形成,也开始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自己体验到变好了的快乐。但仍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要鼓励其再接再厉,防止出现满足现状的心理,应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断完善和巩固下来,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品德不良学生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品德不良行为,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说理教育、组织正确舆论、严格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正面教育、以奖励表扬为主、奖惩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让他们懂得进步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实现社会、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办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从而教育他们去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 (五)通过实践活动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品德不良学生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行不一、反复性大、易于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的重点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认识的教育上,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客观上就可能会继续助长认识和行为之间的脱节,甚至使学生因长期看不到自己行为的进步而丧失前进的信心。行为训练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也可结合日常生活,随时把道德要求与日常行为方式紧密结合,促使他们产生与道德动机相一致的行为效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是重要保证。因此为创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条件,还应统一学生、家庭及有关方面的认识,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督促网,在校由教师、班集体负责督促、检查,在家中由家长督促检查,通过这样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始终按规定的道德要
求和行为方式行动,行为效果的好坏,都能及时得到肯定与否定的评价。 (六)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使品德不良的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改变错误观念,又要有效地控制外部诱因的影响,引导他们与诱因断绝联系,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在矫正的初期,当新的行为习惯还不够巩固、旧的不良行为习惯仍有潜在力量的情况下,让这些学生避开有关诱因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引起“旧病复发”。但根本的办法是使他们增强在面对各种诱因时都不受影响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这样在新的动机和新的行为习惯已初步形成的时候,可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并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品德,由于年龄、个性及事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有效地解决具体对象的具体问题,应该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义,这样才能有效地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⑹ 跪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开题报告,题目是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二、 1、 2、 3、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⑺ 教育案例分析

就一般意义讲,拖堂指的是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束时仍不终止教学活动而挤占学生课余休息时间的现象。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系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学习内容的情感态度,若不及时调整克服教学行为方式;完善其教学行为系统,将严重影响师生关系、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其求知欲。在此旧话重提,旨在期盼更多的教育界同仁能站在不同的视角与更高的认知层面重新审视拖堂这类看似平常的教学行为表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拖堂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以便探寻出有效克服良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拖堂行为主要成因剖析
课前准备不充分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如果对学习者因素分析不够,未找准其起点学习能力,就将出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造成困难和压力,阻碍教学的信息交流通道,影响正常教学进程,可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又迫切希望把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也就只好采取单边行动——拖堂;如果课前未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难免有失偏颇,并且也很难将教材内容熟练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严谨有序、高效运作,不可避免出现教学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影响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教学环节的有效把握,导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导致拖堂的产生;有的是由于课前对教具、实验器材的准备不充分或没有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引起拖 堂的产生,比如在物理课教学中,如果课前未对涉及的器材一一进行试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有的器材用不上,影响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如果课前未亲自操作,在课堂上可能出现操作失败或实验结果出现意外,这些情况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导致课堂出现尴尬的局面,耽误课堂教学时间。
老师应该不断提升职业素质。自觉远离拖堂行为

为了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系统,彻底消灭拖堂及其一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教师要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寻找出产生不良教学行为的真正原因。前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对不同的教师尽管产生拖堂及其他一些不良教学行为的原因有所不同,但要自觉有效遏止这些不良教学行为,都必须立足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行为结构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自身的职业水平。
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有赖于用实际行动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一是争做学习型教师。面对“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学习型社会的来临,教师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重大,社会对其要求也更高,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我们教师必须首先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教育科学理论,做到在知识结构上推陈出新,让自己永不落伍。二是做研究型的教师。随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工作中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若用常规方法解决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研究者的角度从研究的视角加以解决,倘若没有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行吗?显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有力不从心之感。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若不断进行这样的研究实践,不仅可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自身研究水平,也一定会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益。三是做服务型的教师。教育是服务性的事业,学校为学生、为社会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其直接实施者是我们教师,若要提高其服务质量,就必须转变观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时时处处站在学生角度考虑提供所需的服务,积极为学生做好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好学生的“勤务员”,如果我们教师不断投身到为学生服务的各项工作之中,学生在接受服务、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一定会得到我们教师高尚人格力量的启迪、熏陶与鼓舞。
做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历史长河中,只要能不断在“学习、研究、服务”三个领域自我加压,不断投身到“学习、研究、服务”实践领域中去,那么在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同时,其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也一定会得到更新,在课堂主渠道的教学实践中也一定会运筹帷幄,拖堂及其他一些低效的教学行为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为了让学生能拥有更多自我成长的时间与空间,变学习的过程为享乐的过程、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最大可能地减少甚至杜绝不良教学行为带来的危害,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自觉变换角色身份,争做与素质教育需求合拍的“学习——研究——服务”型教师。

⑻ 分析体育课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待学生不良行为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为。行为是行之所为;而习惯是重复练习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5305793.htm
体育课在很多人眼里很好上,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动就怎么动,也就是所谓的"放羊式"上课。其实不然,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学会锻炼、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乐趣,这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也不是一、二课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老师长抓不懈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不良学习行为经常出现,对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造成较大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不仅会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更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体育教师应将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需要,理解学生的感受,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真诚地帮助和教育学生,才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谈话剖析,现谈谈体育课中不良行为产生的各方面原因:
1 行为类型:
1.1 注意力涣散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例如,教师在讲解时,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听讲,而是东张西望或失神发呆,做小动作或与旁边的同学嬉笑、说话;组织练习时,玩耍器械、擅自离队或在操场上追赶打闹。
1.2 抗拒行为:主要表现为不遵守规定,不听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例如,老师在讲解、示范时,学生口出怪音、做滑稽表情或怪异动作,引同学发笑;班干部发出行动指令时,故意不执行或行动迟缓,甚至做相反动作;练习时不与他人合作,或故意捣乱。
1.2 攻击行为:主要指体育课堂上学生损害公物、抢夺同学器械,甚至恶意指责、彼此争吵、辱骂、打架斗殴等攻击性行为。例如,在练习过程中,故意抢夺同学的篮球、排球的运动器材,不服从的给予拳头的。
1.4 躲避行为:包括寻找各种理由逃避上体育课,例如,体育课上精神不振、消极学习,紧张焦虑、胆怯退缩、躲避练习、蒙混过关以及不与他人交往,常一个人躲在角落或谎称自己生病。
2 分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2.1 学生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表现出的不良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一些个人需要,如引起别人注意展示个性等。体育课上,一些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承认时,常以不良行为来寻求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哪怕是消极的注意。他们以课堂不良行为来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试图引起同学的重视,提高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威信,或报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忽视。
不重视体育课教学,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本身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也较差,再加上体育课的特殊性,导致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不需要纪律的约束。
学生认为学习内容太难,达不到教师要求而产生惧怕心理;一些学生因教学内容太容易而感到索然无味;或由于学生厌倦和恐俱,对体育教师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师生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
2.2 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不当也能导致学生注意力转移。课堂的组织不合理和教师的课堂管理不当,往往也给学生提供追逐、打闹、躲避练习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机会。
体育课上,教师对破坏课堂纪律的同学进行教育手段太严厉,从表面上看,这种方法还能迅速有效地制止课堂不良行为。但是一般情况下惩罚,不但不能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尤其是在学生受到教师的不公正对待时,会严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怨恨、冷漠、对立等消极情绪和行为,从而诱发学生体育课上的退缩行为甚至攻击性行为。
有时我们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学生忙于应付,就很容易引起学生超负荷的精神压力,使整堂课都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动作做不好,生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取笑,逐渐形成对课的厌倦和恐惧,还会对体育老师产生抵触的情绪。
2.3 环境方面的原因
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除了取决于学生和教师的因素外,还与环境影响,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课堂内部的影响。比如:一些家长对孩子娇惯、纵容,养成以学生自我为中心,玩世不恭的样子,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管理严厉,经常惩罚,也容易养成学生消极对抗、冷漠孤僻。这样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成为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因素。
总之,体育课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很多,但是都可以事先避免,这就需要老师备好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避免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

⑼ 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自述怎么写

一、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
(一)侥幸心理暗中作祟
个别教师以身试法
当人民教师体罚学生时,其理智并没有完全泯灭,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尚未完全忘记,只是在内心深处伴随体罚的是一种侥幸心理。
1、违纪违法--手段高。不少教师明明知道体罚学生违纪违法,却自认手段高明、隐秘,无人知晓,背地里进行体罚,就是查起来,还可来个死无对证,死不认帐。
2、自持有"理"--心不虚。认为自己的心是好的,只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问题不大,何况自己还相对于学生是强势群体,自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家长授意--壮了胆。"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还很流行,不少家长都要求教师管严些,教师认为体罚学生似乎是"分内之事"。
4、"敲敲打打"--无所谓。不少教师认为敲一敲,打一打,给他个警告,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况且别人就没事,自己也不会那么倒霉。 正所谓"久走夜路必撞鬼",若不遏制这些侥幸心理终会酿成大祸,导致犯罪。
(二)处理不严变相放纵
考核失察监管不力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体罚学生现象的不良认识导致处理教师体罚学生案件有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
1、教师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身正为范",为了维护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辉形象,也便于教师今后开展工作。处理时难免处理不到位,有护短心态。
2、体罚学生被视为责任心强。在学校领导、家长及学生心中都会认为体罚学生的老师工作责任心都较强,且教学效果好,自然一美遮百丑嘛,只要不出大事,随他去吧。
3、学校的领导睁只眼闭只眼。"不管黄猫黑猫,能管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只要能把学生管住,教学成绩好,不给领导添麻烦,就是好老师。
4、受罚学生及家长显得无奈。他们都认为,"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算了吧。
(三)传统影响根深蒂固
不体罚就不是"好老师" 古语云: "黄荆条子出好人",玉不琢,焉能成器"? 老师曰:"'体罚'爱你没商量"。
1、不体罚学生遭尴尬。有一位教师因从不体罚学生出了名,学生都不怕他,故意与他对着干。不久,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公开要求学校换人。
2、体罚在斗争中成长。目前的教育现状仍是讲"颗颗"、"米米",不少教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采用了 "拔苗助长","强人所难"。有"压迫"就有反抗,就有斗争,有斗争自然就离不开体罚,尽管它不彻底、不合法,但体罚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快的方式。
(四)学生行为更显"猖狂" 教者无奈亮 "杀手锏" 中小学学生年龄小不懂事,加之在家里是"公主"、"皇帝",特别是农村有大量"空巢"(留守)孩子的涌现,城市里也多了"流动的花朵"。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的种种特殊原因,常常造成管理的"盲区",因此很多学生忘乎所以,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严重危机。
1、学生"懒"病很突出。据调查占学生人数的10%-30% 不等,农村学校相对较多,不采取措施就不完成作业,甚至不学。而面对有些老师把学生"管住"(体罚)了,考试分数就上去了的残酷现实,给了很多老师更大的挑战。
2、故意捣乱、对抗多。现在的中小学生攻击性很强,面对老师的善意劝阻,只会让这些无知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无能。没有顾及教师的权威与尊严,学生一意孤行。且这类学生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督促、管束,无奈之下老师只好采取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原始的"体罚",来宣泄压抑的情感。
面对此类体罚,教师该何去何从呢?如果不靠打,还有没有别的教育方式呢?
(五)教师心理问题严重 导致教育行为失控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其自身的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态度、心境等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有: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敌对;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躯体表征;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这些心理问题都会造成教师体罚学生,影响教师把学生没当"人",而视为为一个物,一个发泄的工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关注教师的教育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改善教师的内心状态,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二、治理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从体罚的特点看,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教师的封建残余教育思想严重;二是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三是有些教师缺乏良好师德;四是"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五是教育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六是学生的不良个性和表现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如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狠抓"维权"预防网络
1、 强监督,各校设立"维权机构" 。由法律服务机构、家长委员会、教代会、学生会联合组成学生维权监督机构,向社会公开维权内容,维权热线电话,单位地址和负责人,做到机构人员落实、维权效果落实和档案资料落实。依法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和其他切实帮助,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2、重维权,聘监督员提供援助。 学生维权监督员原则上在"学生维权机构"中产生,也可聘请热心学生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及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同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及时向维权机构反映。积极为权益受到侵害的学生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畅渠道,"侵权案"的信息收集。 培养维权信息员,在学生中选举代表产生,通过他们可即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弄清事情原委。或定期听老师汇报,更要多听取学生和家长的反馈,还可采用座谈、问卷、设立意见箱和热线电话等便捷方式获取广泛的信息,查找问题。
4、严惩处,促使教师以之为戒。要对教师的教育作风建立考核制度,制定奖惩条例,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考核要严格不迁就,让广大教师引以为戒,严以律己。另外,对于极少数师德不良、社会影响恶劣的害群之马,要坚决从教师队伍中清除出去。
(二)结合体罚现象特点
实行评价动态管理 在传统的"教师负责制"遭到质疑,在民主、平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体罚学生现象的特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由"地面战"转入"地道战"。由"体罚"向"变相体罚"过渡。由演"独角戏"转变为演"双簧"。开始误导学生,教其说谎,为体罚现象遮丑。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动态管理,学校领导要亲自挂帅、统筹全局,设立领导小组,各层面齐监督、共评议,通过评价促师德师风建设。
1.确立领导监督制。组长、副组长随时抽查,临时深入各班"突然袭击",检查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等。
2.领导检查定时制。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对教师进行定量与定性评比相结合的评定,记录教师在道德中的成绩和不足。不足之处给予书面通知,从而督促教师改正,以达到提高"师德师风"水平的目的。
3.实行教师间自评。以年级(或教研组)为单位实行先自评后互评,找到教师间被忽略以及容易忽略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年级(或教研组)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反映存在的问题,并上交领导小组。
4.实行学生评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以班(或年级)为单位评价教师,并让学生提出对教师的要求。
5.实行家长评教师。家长会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由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各班级发放调查表,收取调查表,做到家长与被评教师完全隔离,给家长们一个自由评议空间。
(三)注重教师心理疏导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唱"好"三步曲"。首先要给教师减负,从生理到心理的 全方位"解放"。其次要摆正教师的位置、心态,与学生做朋友,做"平等中的首席"。最后要做到"心肠热"而"头脑冷",要有热心、信心、恒心。
1、 开设心理健康课。 学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利用 继续教育的形式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种形式,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并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
2、 建立心理检查制。教育主管部门可成立专门机构,聘请专业人员,采用通用的检测量表或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并建立档案。使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完善自我。
3、 设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鉴于有些教师碍于脸面或虚荣性等原因,故采用咨询热线、信箱等方式,进一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四)定期举行"拍案说法" 构筑正确育人防线
1、开"拍案说法"专栏 , 加强法制教育。开"拍案说法"专栏,组织教师定期对体罚学生的案例进行学习。以典型案例的处理和分析,引导教师接种"预防疫苗",达到"触目惊心",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同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严禁体罚学生的法律条款。以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2、 树立正确育人观 ,促"角色转变"。
(1)、树立正确教育观念,转变落后思想。在现时期,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实行体罚,危害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体,更重要的是它必然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可见那种企图靠体罚学生身体取得暂时教育效果的做法是无效的、错误的。
(2)、学习倡导"爱"的教育,转变落后方式。剖析学生的成长轨迹,明白不良惩罚并不能唤醒学生,只能让学生在迷途中越去越远;剖析成功教育案例,认识"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剖析,影响教师提高认识,形成观点,从而获得他律到自律的效果,告别体罚,杜绝体罚,自觉用"爱心"来教育学生,诲人不倦。
3、学习课堂控制艺术 ,获取恰当方法手段。 缺乏科学的教育艺术是产生体罚的重要原因。学校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素养,使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避免体罚。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教师不良教育行为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