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生为什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正能量的引导他们,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太多的名人典范,需要我们继续弘扬和学习,从小就收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很有必要。愿祖国的花朵健康茁壮成长。
2. 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3. 中小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像你所说的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也不会长久的。
以前一直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才开始注重文化需求,不然只是口头上强调和谐社会是不会和谐的。。。
4. 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该做哪些
一 从爱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学习了解做起,可以从学习现实生活中的先回进人物、先进事答迹做起
二 要在青少年学生中积极提倡随手公益,节约用水用电用粮,力所能及参加社会慈善、环保公益活动,提倡“日行一善”,把做好事、帮助他人当作习惯,培育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活动。
5. 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运用在小学的教育教学当中 百度文库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则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国学经典中有哪些道德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
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陈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6. 如何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1,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回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答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2,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道德水平及人格的培养过程中,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积极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3,加强学校、学生和家长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达到促进落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