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答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等,合理地加以开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呐喊”,适度“灌注”,使人生得以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赋予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叶圣陶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因为儿童的生命发展迫切需要诸如品质、情操、意志、境界、理念、抱负等这样一些有关“人文”的内容。这些“人文细胞”的“注入”,将改变人与环境的变化,改变人的生活世界,并意味着由于新质因素渗入到精神结构内部并引起结构性的变化,意味着视野的扩大,意味着能切实地感受到自我心灵力量的增长。
❷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支撑点,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以人为本”,正如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接下来就来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更新观念,创设民主的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小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转变为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心境,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之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要对学生多关心,多爱护,通过细微之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型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尽可能给学困生以发言的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上付出的努力给予真诚的鼓励,营造宽松的研讨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体验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行动。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人家读一读行吗?”、“把你的体会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等充满爱心言语,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欣赏课文,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有更多的勇气和胆量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课文进行二度创作,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体悟人文精神。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让学生变为被灌输的容器,而应该让学生以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建立平等对话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才能与教师、与作者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精神共鸣,而原来机械式的学习也才能回归到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育。
二、挖掘课文创造因素,在想象中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课文中想象因素无处不在,教师一是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捕捉那些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关键内容,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象,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这么一句话:“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启发学生想象,可怜的小女孩卖火柴的晴景,她可能遭遇了哪些冷眼、冷语、冷漠等,学生在此兴趣盎然,创新思维火花不时迸发出来,学生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个的画面,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紧接着问:“如果小女孩在面前你想怎么做?”课后我又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这样学生在想象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三、利用好现成的语文教材,仔细品味,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编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规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由此可见,人文性是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课本中佳作连篇,几乎每篇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把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熏陶。日积月累,无疑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习惯。
1、反复品味,激活情感体验,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叶圣陶说过:“辞的情味,可从好几个方面去辨认,有的应从字面去推敲……”可见语言蕴含的情味。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复品味中才能体验。课堂上对美文佳作进行讲析时,抓住精彩段落、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只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才会油然而生认同心理,进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如《穷人》一文反映的是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品味,用心体验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的美好心灵就跃然纸上。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2、多读、熟读,在联系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
佳作美文,往往渗透着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热爱祖国;或者热爱人类;或者热爱大自然;或者热爱人类文化与文明……;虽然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却是明晓的。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懂得了什么是爱,怎样善待生命,如何关心他人他物以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谈感想,然后形成书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学生的脑海中。如学习了《山中仿友》后,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所叙述的都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如,在学完《大瀑布的葬礼》后,教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也来为即将干涸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写一篇悼词。学生的悼词篇篇感人肺腑,从中明显体现出人类为自己对瀑布所做出的伤害感到深深的懊悔之情和对破坏自然的行为的谴责之情。
四、注重言传身教,注重潜移默化
在学校中,老师是许多学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在日常的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让教育充满绿色,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多给学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给学生“温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老师的人文关怀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风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学中,师生要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发挥教人以生命智慧,给人以健康心灵的教化作用,引导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五、开发语文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在扩展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把握好课堂资源外,更要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如课外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的时候去阅读《安徒生童话》;学完《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长》这两则寓言的时候去读读《中国寓言故事》等等,这样的学习既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看的东西多了,积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发酵。在适当的时候,它会自然地通过言语倾吐出来。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叙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把一些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促发其创造力。又如在班中开展《我长大了》、《我是父母的好帮手》、成语接龙、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都能在学校找到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自己的人文素养。
六.体现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存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评价目标狭窄,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长期定位在“社会本位”上,片面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课程改革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作了重大的调整,定位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既要注重对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对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人文性的评价,在朗读课文后,我会毫不吝啬地加一句:“你读得真棒!把我们都感染了。”“你的朗读将我们都带入到了那个境地,我们很感谢你”……我经常会学生精彩的回答说“经典”。时间久了,当同学们听到精彩的发言时,不但会模仿我的样子说“经典”而且会自发地为这个学生鼓掌,由衷地祝贺他。“鼓掌”是对一个孩子最好的奖励,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鼓掌声,有对经典回答的鼓掌;有对课文朗读的鼓掌;有对学生进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他们已经分得清什么时候应该鼓掌。诸如此类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营养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
总之,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是生命核心的潜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篇课文,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们以后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曲折,经历怎样的人文精神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
❸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专:“培养学生高尚属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等,合理地加以开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呐喊”,适度“灌注”,使人生得以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赋予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叶圣陶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因为儿童的生命发展迫切需要诸如品质、情操、意志、境界、理念、抱负等这样一些有关“人文”的内容。这些“人文细胞”的“注入”,将改变人与环境的变化,改变人的生活世界,并意味着由于新质因素渗入到精神结构内部并引起结构性的变化,意味着视野的扩大,意味着能切实地感受到自我心灵力量的增长。
❹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首先,作为师者,要明白什么是人文主义。
其次,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思回想,在给学生答授课的时候,要渗透人文主义理念。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其课堂的主人作用,学生总结自己的体会,交流各自思想。
❺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技巧: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1、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教学时教师的范读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的同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雪孩子?雪孩子为什么会动呢?雪孩子的鼻子为什么是红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过于浅显,是由于学生尚未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课文。在多次诵读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以上问题多半会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为课文一开头就介绍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当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会动是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读图,学生也不难发现雪孩子的鼻子原来是用胡萝卜做成的,所以是红的。学生一方面通过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像“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么会飞到天上变成云呢?”“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他回来后小白兔会跟他说什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2、体会意境,感受美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经历了情感的体验,逐渐接受到文化、审美的熏陶:“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这里描写的是下雪时银装素裹的自然美。“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这是小白兔与雪孩子和谐愉快的纯真美。“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这是雪孩子舍己为人精神美,以及雪孩子“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的意境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时能“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显而易见,良好的语文素养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感悟生命的宝贵,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在教学时,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人文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正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种林妹妹”,教师怎能限制学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总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有学生就这样说:“我明白了睡觉时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炉旁边,不然会着火的”,(很好,懂得了一个安全知识);“雪遇到热会化成水,水会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不错,学到了一个气象知识);还有的学生注意到插图非常漂亮,细心的孩子甚至发现图上“雪孩子融化时,连小鸟都哭了”(多么善于观察啊!)。这样,在畅所欲言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被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情景打动:为失火时小白兔仍浑然不觉而焦急万分,为小白兔最终获救感到欢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于献身深深感染,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甚至开始思考生命价值之所在。这样的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心生命”的要求,把语文课从以往较浓的思想教育中解脱出来,“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还语文课的真实面目──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注重体验,升华情感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在深入理解《雪孩子》的内容后,许多学生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一遇到火就会融化,他为什么还要去救小白兔呢?难道他的生命就不宝贵了吗?这时,我引导学生们把自己变成雪孩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救,自己会融化;不去,小白兔会被大火烧死……到底去不去呢?能不能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大火无情,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救人要紧,更何况小白兔是自己的好朋友啊!通过想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体会出友谊的美好与伟大。课文结尾写道:“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读到这里,学生被雪孩子那美好的心灵深深打动,情感得到了升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语教材所选用的课文莫不包含着人的各种情感,充满了对人的关怀,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如果说《雪孩子》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注,那《小熊住山洞》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爷爷和小树》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借生日》、《平平搭积木》体现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不仅课文如此,就连拼音也不再是一个个形状古怪、刻板生硬的字母,而是充满了人的情趣:比如,红红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啊啊啊──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孩子啊!古诗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变得高雅起来。正是由于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少见的人的情感,是非常感性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从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出发,抓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看到,语文学好了,情感也必将得到升华。这是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心灵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了美的熏陶,加深了对人类的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感情变得更加细腻。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升华学生情感的重任。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而语言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❻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感恩教学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因此,感内恩是人文精容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❼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人文主义教育
语文教渗透文精神
(1) 探挖教材顺理章
(2) 紧扣课堂放矢教目标、程、渗透
(3) 相互习取补短:角度讲量阅读背诵课内延伸处云吸收
(4) 锻炼自身师表:教师角度讲读、写展示性表达熏陶
现代社需要公民良文素质与科素质语文科阶段进行文精神教育优先科理应承担着弘扬文精神责任文精神教育主要包括知识、科、真理重视求索;道德行、道德修养、道德信念道德格看重与追求自由、平等、义等重价值渴望与呼唤关注、尊重主体性祈盼与高扬及存意义价值取何等问题反思何语文教进行文精神渗透呢我想几面入手:
、探挖教材顺理章
语文教材编写初带强烈文倾向体现语文文性显著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编排要求看:教材编写应体现代性现代意识关注类……要弘扬华民族优秀文化……教材选文要典范性文质优美富文化内涵代气息……些要求都体现每篇教材编排教师进行教首先应充挖掘教材文素体编者用意意识进行文精神渗透:习苏教版教材第七册《三顾茅庐》除传授语文知识及能力要求外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负载文性让文性付于教教材才尊重别尊重待诚……些文性教利用表演机渗透除物行表演渗透外要指导深切诵读体刘备行与语体现文性才能使教材文性逐消化、吸收另外挖掘教材本身文性要注意能割裂教材破坏教材完整性与文性应顺理章进行文精神渗透进行祖文化染与熏陶理解语言音乐美节奏美建筑美再习苏教版第七册教材《九寨沟》倘若我割裂其九寨沟美、整体美教重视部雪峰飞瀑平湖体忽视阅读悟重视析讲解;忽视自主朗读体悟我想九赛沟景美、水美、词语美深入每田
二、紧扣课堂放矢
课堂教育教主阵教师进行传授教育替代主要空间紧扣课堂放矢进行文精神渗透尤重要挖掘教材文素前提课堂教每环节都进行文精神渗透:
1、教目标凸现文精神我实际教语文知识能力通较看确立教目标总知识能力作主要目标进行翻份份教案都偏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些文性审美、思品教育等目标及习惯目标都其装饰与点缀具体贯彻目标些文性体现文精神目标顺带作检查、要求都现象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关注文精神培养课内审美、思品等目标要目关注凸现文精神课堂结束要文目标进行验证课堂放矢目标入手利于文精神渗透
2、教程体现文精神我要习新理念新语文教程体现文精神摈弃目、满堂问教育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需要填满灌颗需要点燃火种要求我教师积极引导主探究新知共同研究新知体现文精神首先我要尊重习主体体格尊重课堂教教师语言行都要体现尊重格尊重答尊重劳尊重权益歧视侮辱相信肯定发展……习习主体主体参与习程主体探究共同合作教师意志强加习阅读真程吸引主探求知识其我要给予性发挥空间课堂教发展性体现文精神主要面利用间与空间传授习间隙留给性发挥空间尤重要讲课结束组总结组交流练习纵横交错表现……凡能利于展示性面教教师要目安排目训练展示促课堂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让文精神花课堂每角落
3、选取新教与渗透文精神
现新教与层穷都数教都暗含着文精神选取新教与同能潜移默化培养其文精神选用选择性习式教强调主体意识选择性指教师指导根据自能力选择合适自身习目标、内容、自觉自主习运用指导锻炼主体意识强化性教教培养角度说新其实培养文精神体现性化提高储类教合作、探究、引导发现等等每种本身闪着文精神光芒应教选取应用 让文精神形渗透
三、相互习取补短
文精神培养需要进行由于每环境、习式、习态度等各相同导致每身都自独特文闪光点与间与教师间应相互习取补短教师应目激发让其相互染取补短具体:
1、量阅读量背诵用阅读、背诵吸取书文精神让文精神深入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量供阅读背诵古诗课文等篇目要求量积累积累消化汲取文营养互相交流阅读受、互相背诵互相朗读等诱导使每相互交流达巩固吸取文精神目
2、本身与参与者身汲取文精神营养:朗读比赛、报制作等实践、竞争、合作、谦让、智慧等齐闪现其员指导介绍习作用仅使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受文精神熏陶举数
3、课内延伸使文精神巩固课内所悟文精神教师目延伸课外巩固习苏教版第七册《盲打灯》课受别着想文精神教育延伸课外(1)做件像盲打灯事迹;(2)些事迹集起编《故事集》;(3)排演《盲打灯》剧等同间相互启发、相互习能促进文精神领悟吸收
四、锻炼自身师表
我考虑文精神向渗透同其实我语文教师自身需要渗透文精神需要锻炼我教师离文精神越越远曾几何我教师名字现报刊、说、联……现现证书、表格文像离我远许语文教师每期读本文书写篇像散文少写水文都数语文教师都思考教案总结像文、语文像高挂电灯能照亮能走进我想我语文教师吸收文精神已迫眉睫
1、读写树立榜著名语文教师于渏说语文教师应杂家应网络全书应实实弘扬文精神第读写即杂家基石广泛阅读、广泛涉猎读万卷书千字文让书文精神内化吸收让文精神走入自每细胞才能课堂自觉散发文光辉才能教展示自师表让受性教育断章取义吞剥才习榜树立文、情光
2、展示性熏陶悟其实每教师都自性都自光辉面发挥自处展示自性让充知悟非重要性某种程度受教师性影响期受统教材、教参、教影响特别应试影响抹杀教师性使教师真意义工匠每都鲜命体意识、情教师应讲艺术注意性发展要求;教师教应创造性每堂课教能千篇律应遵循教规律基础充发挥自性创新具自鲜明风格教模式性丰满教师才能培养性丰富
3、表达荡起应教师教育教基石文精神重要环节没所文精神失光彩教师要基本种与产共振达教育目我能粗暴武断眼光放知识接受导致恨铁钢重知识能力轻教育使与间与师间能平共处哪都看顺眼缺乏融洽、宽容文内涵要充满共振耐细致文精神送、教师身边送每角落整教私关每尊重每相信每都能都能才并种信传递给荡起应
文精神宽泛内容我语文教师应自身做起锻炼自影响语教每环节渗透让领悟让展示能使文精神花盛我身边盛每语文课堂教
❽ 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进行人文教育
大爱你的问题!我觉得我就是语文课受到伟大人文教育的那些个学生之一!
其实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我觉得他们是我启蒙、认识世界、建立三观,坚信自我勇往之前的源泉。其他的老师可能只是传到授业解惑,但是只有语文老师,是真的在-教书育人!不只是前者,更是后者。
9年义务教育的教科书里有很多树立正确三观,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文章。不知道为什么我是真的都听进去了,而且我的老师们也都立身作则去用行动去践行那些显示出来的美好品格和优良价值观;并会联系现实去解读,去阐释。加上我本身是个“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好青年”,所以这些事情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并严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不知道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不是太……其实我也觉得!)
但是,活到现在我才发现,别人的眼光真的是不用去CARE,因为你会活着很累。坚信自己所相信的,成为强者,这样任何的谣言都不能摧毁你。诚然,这些也是我在语文课上的学到的。
另外,我觉得语文老师本身也是很有信仰的存在,他们会把课本的内容用自己的理解解读出来,然后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解去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环境,这还需要同理心。并且如何让学生吧在课堂耳濡目染的价值观投放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这需要看到老师自身的个人魅力和以身作则的能力。
最后,真正有学问的人都是谦卑的,对待大千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敬畏之心。我觉得你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个老师,你想真正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我祝福你,希望你加油!
共勉之。
❾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引导学生多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贴在文章上的标签,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路径才能有所体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越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
2、抓住关键词句,培养人文素养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进行思维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这个工具,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不表达任何思想的语言,相反,也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可以不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想的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重点词语深入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注重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情
3、“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比较,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正确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方式。古语说“授之以渔,不如援之以渔”。
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活,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思想启迪,感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其次,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本身就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自主”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要想做自己的主人是有一定条件的,他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自尊、自爱、珍视自己的生命及创造的人,一个心理有障碍的人是无法做到自主的。所以自主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合作”是一个人与别人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思想,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必须学会认同别人赞赏别人,必须有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探究”是一个人对未知领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只有培育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信任,才能保证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探究意识”反映了一个人对自然,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以上三种意识分别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待科学三个方面提出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怎样才能培养三种基本的人文素养呢?实践证明靠灌输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采取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的把这三方面的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并用这样的态度指导自己的一生。因此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4、发挥教师作用,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简单点,一是老师的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二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点点滴滴之中。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的情感就是对于发展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对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并从中受到教育。
❿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注重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增强了语专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四、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