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参考文献有哪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和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体会出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 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核心,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⑵ 小学生高年段语文诵读能力培养反思
小学高年段学生经典诵读与朗读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句话说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在诸多的学习习惯中朗读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这不仅因为诵读教育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法宝,而且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证明,良好的朗读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好良好的基础。
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是小学中的大孩子,但仍不乏活泼好动、记忆力、可塑性极强的特点,是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关键时期。但孩子们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朗读自觉性不够,缺乏恒心,非常令人担忧。自从我校开展读经活动之后,我想这不失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一个好途径,由此提出“学生读经与朗读习惯的培养”这一课题,试图不仅能从中找到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好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脑力得到舒解、记忆力得到增强,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轨道,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人生最难化者唯习性,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反之将受害无穷。“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训,陶养性情,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之方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评价要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社会、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学校是一个好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就发现,喜欢读经的儿童,由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往往可以开启广泛的阅读兴趣,而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儿童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要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习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在训练目标上,我是这样确定的:
1、自觉有恒心。
“坚持就是胜利”这几乎是一条成文的共同经验,坚持给读经的儿童带来了阅读的喜悦和信心,王财贵博士曾对读者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其他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读经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读者读者至小学毕业不可。”试想,每天要读不少于20分钟的时间,常此以往学生便能做到阅读自觉有恒心。
2、集中注意力。
学生诵读时做到心到、口到、眼到,这样注意力较集中,记忆力会增强,整体学习能力也会有较大的进步。
3、培养语感。
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训练目标确定了以后,最关键的还是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实和体现。
1、合理安排读经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营造读书的氛围。除了每周3早读课作为读经课以外,还要保证每天20分钟的课后读经时间,课前2分钟,放学离校等零散时间。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因为儿童集中注意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尽量做到见缝插针。
2、注意读经形式多样化。
儿童的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因此,读经也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如采用集体读,指名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传悄悄话等形式。读经时不时地给孩子竖起大拇指,给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给读得好的小组亮小红旗等等。这样,孩子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信心十足。除此之外,教师积极大胆地将传统的游戏“击鼓传花”、“抢椅子”、“抽卡片”、“摸彩”、“奇妙口袋”等儿童喜爱的游戏编入到读经活动中,让儿童节边玩边背,在乐中学,乐中背,使读经活动增添乐趣和动力。
3、开展相应的读经活动。
本学期,我重新进行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在效果上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在走廊很班级宣传栏上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等。在学习园地中,我们专门设立了“走进经典”栏目,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分别以“唐诗”“宋词”“元曲”等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取篇章来为其配画,我们选出了其中优秀的作品进行展出、交流、表彰。每天的4:50—5:00,开展课后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一学期以来,我们不仅吟诵了描写四季的古诗、还专门以“月”为线,收集吟诵了许多写月的古文古诗,另外,结合“孝敬父母体验亲情”主题,诵读了经典诗文《百孝篇》,同学们熟读成诵,琅琅上口,感受到了饱读诗书的乐趣。最后,我们将在暑假时间,布置学生做好“古诗摘抄本”。让孩子们将所学、所想、所悟及时地记录下来。
4、重视读经习惯的培养。
在学校里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他们设计了一份“班级诵读情况记载表”,用于家校联系和教师定期进行评化,对在班内,在家里读得好的学生随时给予表扬和不同方式的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相互竞争的积极性。另外黑板右下解的每日一格言,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经氛围,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读经习惯。
总之,我们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注意到了寓教于乐,把学生的积累和诵读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班级在诵读活动中摘取了丰收的果实,品尝到收获的喜悦。
——学生的背诗篇数猛增。学生的背诵量达六十首以上,多的一百多首。
——学生的朗读能力进一步提高。有了诵读的习惯和基础,学生们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也有了新的感悟,做到了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改善。原来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通过诗文素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气流畅,古诗文用得恰到好处,妙笔之处不胜枚举。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学生不仅普通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
——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优化。在古典诗文诵读活动中,涌现出了陶艺婷等许多反应机敏、口齿伶俐的节目小主持人,一些原来性格忸怩的同学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其中班上的翁子琪同学获得了国家级“诵读优秀学生”光荣称号。
当然,除了这些有形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文化底蕴得到了加强。中华古诗文博大精深,学生尽管对所背的诗文不甚理解,但是这些名篇佳作牢牢刻在记忆深处,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人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以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和品位。
⑶ 小学高年级课程安排
1.能用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袭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删原第6条: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原11条,现8条)
⑷ 小学低年段的阅读教学设计与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设计有哪些不同最好举例说明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个人认为,低段的阅读教学主要侧重于培养孩子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培养语感。所以应该重读,特别是朗读,有感情的朗读,不必硬是将生硬的、模式化的解析强加给孩子。
高段的阅读教学则应该加上理解,但这个理解也绝不是教师个人的理解,而是孩子们自己的、个性化的想法,畅所欲言。
⑸ 如何有效提高高段学生的朗读能力
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 通过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上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学中更为重要。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要放下架子,放下羞涩,应从自己的情感出发,把自己融入角色中,做一个“变色龙”:一会儿是和蔼可亲的妈妈,一会儿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会儿是凶恶无比的大灰狼,一会儿又是哭哭啼啼的小羔羊……这样以情感人,使孩子如临其境,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才能引起共鸣,孩子们信服老师,也很快就喜欢上了朗读。
范读时,我还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准确地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掌握语速的快慢,体会不同的朗读语气。如语文第一册《自己去吧》一课,我以妈妈的身份自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鸭妈妈的距离。然后我范读:“小河里的水不深,你自己去吧。”让学生抓住“不深”和“自己”这两个重点词语,然后去模仿读,效果很好。第二段的鹰妈妈的话学生自己就能体会,达到了无师自通的效果。
范读有时也起到了教师给学生创境的作用。如语文第二册《两只小狮子》一课,我一边做着懒狮子慢吞吞抬头的动作,一边范读提示语:“狮子抬起头来,慢吞吞地说。”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孩子马上跟着懒洋洋地读起来:“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朗读教学中,通过这样有层次地指导,使孩子们逐渐地学会了怎样去朗读。
二、 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使学生的朗读不再唱读。
低年级学生朗读起来最大的缺点就是唱读,特别是齐读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怎样使低年级的孩子朗读不唱读呢?根据孩子对直观的演示往往比空洞的说教印象更深刻的特点,我用了一个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肢体语言的帮助,即通过教师的表情和手势,让学生掌握朗读时的轻重缓急,从而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如语文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我在指导学生
读最后一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了。”时,我用手做“嘘”的动作,提醒孩子不要影响别人休息。瞬间,孩子们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读着课文,不需老师过多提示,就达到了朗读的效果。朗读时,我还常用手势的高低、快慢来提醒孩子读时的轻重缓急。孩子们对我说:“老师,你真像个指挥家,不是指挥我们唱歌,而是指挥我们朗读。”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孩子们很容易改掉了唱读的毛病,更给朗读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三、 通过师生的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感悟力。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除了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我还通过评读,来提高朗读的感悟力。评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指对朗读的评价,这里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师评。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把评读分成了几个阶段:刚开始读文时,先让学生评读得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响亮,感情是否饱满;渐渐地,再让学生从句子的语气上评是否读出疑问、高兴、生气的语气等等;当学生具备了理解课文的能力后,再让学生从内容入手(可抓重点词、句、段)来评价读得是否有感情。
再如《两只小狮子》一课,在朗读懒狮子的那句话:“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学生很快体会用骄傲的语气去读。“为什么读出骄傲的语气?”我不失时机地问。有的学生说:“因为懒狮子认为爸爸和妈妈是大王,地位高,所以他就非常骄傲,自己可以什么也不干,所以应该读出骄傲的语气。”这样,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了,也理解了课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朗读的感悟能力越来越高,从而把朗读和阅读紧紧地连在一起,实现了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除了指读、赛读、分角色读、齐读、配乐读、独白等形式外,遇到合适的课文,我还组织小型的诗朗诵,安排好领诵、齐诵,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我经常在教室里搭建表演舞台,让孩子们自信地站在自己的座位或讲台上,告诉他们:“这就是舞台,你们就是最棒的演员,老师是你们的忠心观众,发挥你们最好的水平表演,老师为你们喝彩。”此时的孩子们一个个挺胸抬头,发挥了他们最好的水平。这样的活动,更加树立孩子们朗读的自信心,对朗读也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朗读教学这个平台上,教师们只要走进书本,走进学生,相信带给学生的不只是朗读上的提高,还会有更多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