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和主题班会的认识或思考
德育工作处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德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因此,我们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自觉强化德育工作,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不断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思想.。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的育人功效呢?
一、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二、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班级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三、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小学生最害怕教师批评,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在教育学生时,要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四、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开展一些有家长参加的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拉近家校距离,密切家校关系,形成德育合力。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⑵ 关于小学生生命意义感的项目小结
小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研究
篇一: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 “小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洮河镇中心校 孟祥荣
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时代,学生在享受着无比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当前社会这种急剧变化与发展对学生的生命观也带来了种种消极影响,加之可怕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的发生,都强烈说明在校园中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善待生命与护卫生命,帮助学生在目前并不相对安全的成长环境中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同时,强化学校安全建设与安全教育管理,营造出安全的校园教育环境。以“生命为本”的教学,才可能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丰富升华和完整健康生命的成长。综上所述,此课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生命教育观理论为指导。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而教育,则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 2.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建立健全学校生命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互补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2、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全校师生及家长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形成自觉的生命与安全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的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能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主动讨论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并在研究中成长,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2、如何利用各种活动及形式,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常识和技能。 3、怎样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力作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融会贯通的教育渠道。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学科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应成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小学生命教育与语文、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心理健康等学科有机结合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提高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赞美。 2、专题教育 学校将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学校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随时、随地、随机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指导。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安全教育 遵守交通安全教育,让交通安全常识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深深印入脑海,并付之与行动。针对学生的特点,介绍如何防火、注意交通安全、生活中预防伤害事件等方面的知识,开展防火、禁毒、弱水等安全教育。各中队定期以安全为内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3)法制教育 通过讲座、观看资料、参加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 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利用班队会,进行说“法”活动,讨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写下心得 (4)环境教育 一个文明校园,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建设一个文明校园,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从自身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养成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筹划阶段 1、填写课题申请书。 2、确立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组研究人员。 3、组织教师收集相关信息及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组织实验教师以研究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与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收集与积累实验资料,写出阶段性实验总结。 第三阶段:完善总结阶段对实验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把在行动研究中获得的记录材 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形成理性的思考,提升实验研究成果,撰写课题论文,形成项目研究报告,准备评审鉴定。 预期研究成果:总结、交流、体验 八、课题的成果呈现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活动纪实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主持人:孟祥荣 成
二0一三年七月篇二:小学生命教育现状探究 i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中山市小学生命教育现状探究 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
李焕英 一、案例的教养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给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教育──首先是人学!”确实,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但教育更需关注生命。人生命体验的生成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生命实践的不断展开。为此,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活动,并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命体验情境。中山市教育局一直以来宣扬“珍爱生命”,把生命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开展了许多主题鲜明的活动。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校也开始重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通过开展“关爱生命,快乐成长”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这一特殊国情,加上长期生理健康教育、性教育滞后,学校、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等特点,导致学生不懂得关爱与分享;缺乏与他人及社会沟通的能力等等。我们学校位于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区(一个优质小区)门口,前身是沙岗小学(一个麻雀学校),兼有城市与农村的特征。学生主要来源于沙岗村,都是农民的孩子,这几年不断扩充,从雍景园小区等附近设备较完善的小区招进了一批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而且这批学生的数目逐年增加,现已占学生人数的50%。生源的复杂性使学生呈现两种局面,一种是有家庭教养的,有个性的,有目标的,可是比较专横、高傲;一种是比较自由的,听话的,可是习惯较差,作风散慢。但总的来讲,都是养尊处优,心灵脆弱,抵御挫折的能力差的较多。怎样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途径之一是,让孩子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生命的珍贵。 三、活动目标 1、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意义、实际的作用和基本方式。 2、了解当前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对自身身体成长与心理变化的把握。 3、知道中山市小学目前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4、掌握基本的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身生理变化及处理青春期问题。 5、学习调控自身情绪,关注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态,做个阳光少年。 6、尝试开展一些关于生理、心理健康常识的宣传活动。 7、设计一些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活泼开朗的个性。 8、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9、激发学生大胆开展社会调查,细心分析调查结果,及时反馈信息的潜能。 10、培育学生敢于交流,善于合作的能力。 四、 研究对象 中山市石岐区、东区部分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 五、 活动对象 1、指导老师:李焕英 2、校外协助人员: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贾改莲老师
中山市教研室健康教育科
中山市博爱医院 3、参与研究学生:一―学生各12名,每年级分两个组,主要是因为生命教育是一到六年级的递增性的,长效性的教育过程,要想了解生命教育的方方面面,就必须在各个基层去了解。 六、 活动基本内容与措施 1、收集信息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意义、实际的作用和基本方式。 2、调查部分小学教师、学生、家长 了解当前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对自身身体成长与心理变化的把握。中山市小学目前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3、采访中山市教研室健康教育科、教师进修学院德育部 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学习建立阳光心态。 4、采访雍景园小学校长 了解学校生命教育的目的、宗旨、日常活动、效果。 5、实践活动课 小结前五项活动所得,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 6、成果展示会 提供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七、活动过程与步骤 第二周 1、实践组成员到各个小学、家庭去了解学校、家庭开展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第三、四周 1、设计问卷 2、调查部分小学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对孩子身体成长与心理变化的把握。 3、进行问卷分析。 第五、六、七周 1、设计问题采访教师进修学院德育部贾改莲老师,探讨生命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以及学校、班级如何开展生命教育。 2、采访教研室健康教育科梁老师,学习建立阳光心态,建立阳光团队的方法。 3、分别请两位老师开设主题讲座。 4、做采访小结,设定几个认知的模式。 5、作第一阶段小结,写心得体会。 第八、九周 1、采访雍景园小学校长,了解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宗旨、日常活动、效果。 2、做好采访后的交流、总结工作。 3、小组提出建议,完善生命教育方案。 第十、十一周 1、整理采访实录,写好采访体会。 2、完成各种数据统计,制定统计图表。 第十二、三、四周 1、撰写实践心得。 2、综合实践课例示范。 第十五周 1、整理各种资料。 2、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 第十六周 1、课题总结会。 2、案例成果展。 八、活动的重点与难点(一) 收集、整理资料 1、 鼓励、帮助学生借助校园网络、图书、报刊杂志,多渠道、多角度,了解中山市小学生命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2、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各小组定好小组探究主题。 (二) 问卷调查 1、 各个小组参考收集的信息,结合小组活动主题,设计一份问卷。 2、 实施调查 ① 各个小组确定调查时间、路线、对象,做到涉及范围广,关注的层面多,避免遗漏和重复。 ② 统计调查结果,分析各项数据,总结收获。 ③ 每个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小组长分配好成果汇报任务。 (三) 开展采访活动 1、 各个小组确定采访地点、对象、时间、实施采访的同学。 2、 班长安排采访后的交流活动,让同学们充分了解这方面的资讯。 九、预测难题与分层推进 (一)各组的分散活动 第一组: 目标:到各个小学、家庭去了解学校、家庭开展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活动过程与收获: 1、设计问卷,到石岐区、东区部分学校、家庭开展调查。 2、进行组内交流,探讨各校的成功做法。 3、在班内开展创新形式家长、老师、学生交流会,分享教育、学习心得,并及时做好总结。篇三: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⑶ 适性教育的有关文章04
“人的教育”之省思
(简茂发,台湾师范大学副校长)
人是教育的核心概念,教育系人影响人的过程。人为万物之灵,幼稚期特别长,由出生至成熟而能在社会上独立谋生,约需二十年之久。在人的成长期间,具有相当的依赖性和可塑性,从中可说明人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田培林(民42)在其所著《教育史》一书中阐释「教育之爱」的意义,认为「教育之爱」的对象乃是尚未发展完备的个别儿童,而儿童本身的价值,无论在知识上或技能上,都不如教师,可是尽职的教师,对于不如自己的儿童,仍然是无条件的去爱他们。这种「诲不倦」的专业精神,正是「教育之爱」的充分表现。
一、人的本质与教育
教育旨在变化人的气质,而人的本质正是教育所要探讨的主要课题之一。詹栋梁(民80)在「教育的人类学基础」一文中指出人具有七项重要的本质,即群性、自由、思想及语言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肯定、追求意义、超越等本质。
教育即在人的本质之认定上,了解受教者的特性,进而积极发挥教化的功能。田培林在《教育史》一书结论「中西教育思想的比较」一章中指出「中国教育思想,一贯的是注重人的本质和人的关系,直到近代,才又注意到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价值。而西洋的教育思想,永远是把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当作核心,到了现代,才注意到人的问题。以「人」的研究作基础,慢慢的接受「物」的知能,是很容易有前途的;至于由物的研究,再转向到人的研究,虽然是一种进步,可是要获得良好的成就,就不很容易了。因为人的本质是比较难以研究的,不经过最大的努力和较长的时间,是不容易得到结果的。中国的教育思想,在过去对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有过贡献,现在是正在朝着重视文明(科学、技术)这一个方面发展;西洋的教育思想,在文明方面的贡献,为任何民族所不能比拟,现在则又有了重视文化(正确的人生观或世界观)的倾向。」(田培林,民42,第236页)
二、《人的素质》一文的要义
黄光国教授从教育与心理学的观点,提出「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和「豁达的人生观」等六项理念,作为提升「人的素质」之重要指标。在学理的研究上,有其理论的依据;在实务的应用上,亦相当契合于现代社会之情况,与李总统亲自倡导「心灵改革」的理念相辅相成,有助于导正目前社会的偏颇心态与脱序现象,同时可藉以培养国人正确的价值观念,营造兼顾人文关怀与科技发展的和谐社会。
三、人本心理学的教育见解
人本心理学是现代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运动,发展历史尚短,各家倡说立论,未必完全一致,乃形成许多支派,诸如自我心理学(self psychology)、知觉心学(perceptual psychology)、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等。兹仅就各支派之间相同的主要论点,略述于下:
(一)、主要论点
1、积极的人性观: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赋具有高度的理性与发展的潜能,个人的前途与命运由自己所决定。人本心理学者一致强调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把个人视为正在成长中的机能整体,应使其在适当的情境中,不断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2、个人的行为为其当前的知觉场地所决定:所谓「知觉场地」(field of perception)包括:1.个人对自己的看法,2. 个人对其所在环境的主观判断,3.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人本心理学者认为个人系生活在其经验世界之中,一言一行均受其自我概念所影响。因此,欲了解个人适应环境的行为,首须认识其知觉历程及自我在知觉场地中的决定力量。
3、保持与增进自我效能是个人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人自出生至死亡,无时无刻不奋力追求自我的成长与充实,其目的在于保持与增进自我效能,使自已的人格获致健全而均衡的发展。换言之,凡人皆有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倾向,并且设法使自己逐渐达到完美的境界。此种不断向上求进的意志,乃是个人行为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教育主张
基于上述的共同观点,人本心理学者在教育设施 方面也有一些相同的主张。兹将其大要分述如下:
1、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学生人格应受到充分的尊重,教育情境的安排务必以学生身心的生长与发展为着眼点,举凡教材的选择与教法的运用,均须力求配合学生的能力、经验、兴趣与需要,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健全发展。
2、学习是学生个人知觉改变的历程:学习活动应以学生当前的知觉场地为出发点,教师必须辅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并对其所在环境中各项事物有适当的了解,进而教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与切实的方法吸收并改造经验,使个人的知觉经由学习活动而获致建设性的改变。
3、以学生自我发展为行为的动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自我发展的天赋倾向,使学生自动自发追求进步。在整个教育进程中,教师必须参照学生个别差异现象,不断提供符合其发展阶段的教育情境,适时给予各种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并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以加信心,保持与增进学习兴趣,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人本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异军突起的第三势力(Goble,1970),其观点与我国人本哲学的主张相近,重视个人的尊严与整体性,正符合民主教育的基本原则。人本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已渐为美国教育界所采纳,尤以学校辅导工作人员服膺此一学说者更多。目前,我国各级学校正积极推行学生辅导工作,以谋求学生健全人格的充分发展,如能酌采此一学派的新观点,研拟适合我国国情的辅导实施计划,则可增进其效果。
四、适性教育与人尽其才
教育最基本的理念与方法,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与「人尽其才」。学龄儿童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社经背景,在身心发展及行为表现各方面,都有个别差异的现象。在当前以班级教学为主的教育体制下,应先充分了解学生个别差异,以便普遍实施适性教育,促使学生各有所长的才华,都能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而获得有尊严且快乐的成长,这是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适性教育的涵义
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及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由于学校的教学以班级为单位,一位称职的教师想要进行有效率的教学与辅导,必须从智力、性向、兴趣、成就、情意特质等方面,深切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需求,始能诱导每个学生从事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整个教育进程中,教师必须参照学生个别差异现象,不断提供符合其发展阶段的教育情境,适时给予各种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并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以加强自信心,保持并增进继续学习的兴趣,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
教育以人为本,学校应注重全人的教育。基于人本教育理念,教师必须设法营造适性教育的校园环境,开拓儿童及青少年快乐成长的生活空间,实行人性化的教学与辅导措施,把每个学生当作人才来教育,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天赋的潜能,经由学习活动可以展现其才华。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可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纵使学习落后,暂时赶不上教学进度,只要有不断向上求进的意志,在和蔼可亲的教师悉心照应和提携之下,加倍努力,必能突破困境,化阻力为助力,把个人与众不同的长处显现出来,获致某方面的成就,而肯定自己的地位与价值。
(二)人尽其才的教育措施
从教育的观点来说,人人都是可造就之才。唯有精心设计安排的教育环境,才足以提供儿童及青少年充分发展其潜能的机会。儿童及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其潜能有待教育的启发与培养,若能有计划地予以培育,使人尽其才,必能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繁荣,为人类共同福祉之增进而奉献心力。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人尽其才,一向为教育与心理学者所关心与重视。兹论述其可行途径如下:
1、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进行多样化教学活动
学习是学生本分的工作,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生动变化的学习环境。唯有多彩多姿的学习环境,才能造就多才多艺的学生。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受益,应安排理解性、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现代心理学者欧斯柏(D.P. Ausubel)提出「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理念,强调学生所学的材料内容及方式,应力求与其身心发展成熟程度、旧学习知识及当前生活经验背景密切配合(Ausubel et al., 1978)。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儿童为主,考虑儿童能学些什么及想学些什么,据此安排各种教学活动,使儿童在适切的情境中,快乐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以激发其学习潜能。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磨练其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有些学生属视觉型,看过的东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过目不忘,教师应多写板书,注重图片或实物的讲解;有些学生属听觉型,听过的事物不易淡忘,教师不妨多作口头讲述;有些学生属触觉型,必须亲自动手去做,从实际操作中去体验感受,教师宜设计安排动态的情境,使学生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以增进学习的效果。在班级教学中,上述各类型的学生可能同时并存,教师应有教无类,更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活用教育专业的知能与技巧,依学生的知觉类型(perceptual pattern)及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造就各有专长的英才。
2)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应有计划地把学生带进刻意安排的问题情境中,使其接触某些材料,并能加以运用。固然,教师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暗示学生探索问题的门径及思索问题的方向,但勿做越俎代庖的过度服务,更须避免急于告知学生最后的答案。盖因告知答案虽然可使学生很快学会,但不能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如能让学生由问题探索中,自己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答案,那么其所得到的成就之喜悦必然较大,如此才能真正领会学习的乐趣。
3)安排合作学习情境以发挥团体成员之间社会助长的作用:学生之间互切互磋、质疑问难,是促进创造力及学生潜能发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平时应安排各种合作学习的情境,营造大家一起来的团体动力气氛,积极鼓励主动参与,敦促学生多想、多问、多讨论、多动手去做,对问题有穷究到底的精神,且能群策群力,精益求精,以达圆满解决问题的境界。诚然,养成学生发问的能力,能问得切题而有意义,进而针对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则真理愈辩愈明,具有益智启迪的作用,较诸只追求书本中有限的知识,更有助于潜力之发展。
2、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增进学习兴趣与效果
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进行顺利有效的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有人曾为「求学」或「读书」的心路历程进行因素分析,发现其中苦乐参半,但具有苦尽甘来的后续效应。有种种的譬喻:如倒吃甘蔗,可以渐入佳境;如啃橄榄,回味无穷;更有如苦瓜的清香,终生乐此不疲。其实,学习的甘苦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为了有效激发学习潜能,辅导学生快乐学习,必须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进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和技术。
1)订定适当的抱负水平:教师若将教学目标订得太高,学生无法达到此一水平,必然灰心丧志,有失败及挫折之感。因此,教师所期望于学生的成就水平或学生自订的抱负水平,较学生现有的能力程度稍高一点即可,宜循序渐进,慢慢激发其潜能,应避免揠苗助长。潜能发展的过程并非一蹴可及,有时欲速则不达,操之过急,可能适得其反。有些父母或教师对其子女和学生要求过高,奢望他们多才多艺,欲使各项潜能齐头并进,达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境界,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同时发挥多项才能,可能会负荷太重或顾此失彼,反而效果欠佳,得不偿失。
2)指导有效的学习方法,增进学生的过程技能,磨炼其进一步学习的能力: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而言,基本知识之传授与技能之训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学」(learning how to
learn),而能活用过去的经验,经由思考、推理、判断等认知历程,以适当有效的方法,解决各种新的问题。诚然,学习方法的指导,比教材内容的传授更重要,也更为有效。中小学自然科学的教学有三项重点:a获得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知识;s训练过程技能(process skills),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步骤;d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其中以过程技能的教学最为重要。除自然科学外,其它学科也应强调「过程技能」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方法论的训练,并磨炼其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有适当的学习过程,当可导致良好的结果。
3)藉观察、发问、游戏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活动:近来有些学科的课程专家提倡「问思教学法」,与我国古圣先贤所倡导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应让学生在接触问题或看到某些现象时,先思索一番,如仍疑惑不解,应有勇气提出疑难问题,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学生必须问与思两者并用,发问要问得得体,切中要点,且能深思熟虑,遂层加以探讨。教师平时必须指导学生养成「问思」的求学态度与习惯,看到各种问题,都能追根究柢,以求融会贯通,获致确实的了解。此外,教师透过各种活动或游戏方式,以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及动机的激发,必有相当的帮助。至于研习的场所,校内校外均可,旅游参观有助于拓展视野,增广见闻,可多接触一些社会上活生生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敏锐的眼光,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与学习,一定可以增进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
3、采用脑力激荡术、发现学习、探究训练等方法促进思考能力的发展
1)脑力激荡术(brainstorming):这是创造思考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集体思考活动,促使参与的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意见相互激荡,引发连锁反应,藉以导致创造性思考的效果。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延缓评断」(deferred judgement)的原则,鼓励学生尽量发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后加以归纳组合与比较,如此可以集思广益,产生新主意,对学生潜能的激发,颇有帮助。
2) 发现式学习(learning by discovery):教师配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程度,安排学习的问题情境,提出探讨的主题,让学生自行了解事实,分析问题所涉及的情境因素之关系,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此种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易于维持学习动机,且有助于学习迁移,足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发现式学习不只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进一步引发更多的探索、求知动机,使学习活动持续进行,不断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习的效果。
3) 探究训练(inquiry training):其主要目的在于养成学生面对问题时有积极求解的心理倾向,能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活动,以求充分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儿童及青少年接受探究训练,可经由有系统的探讨活动,大家共同切磋,借着经验的充分沟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使潜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致进一步的发展。
五、结束语
教育乃积德之业,亦即成人之美的工作。「人」为教育的核心概念和关键因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教人成人的过程。每个儿童及青少年都是可造就的人才,教育应配合各人的秉赋、才华与需求,给予不同的教导,使其身心充分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学习权则是国民的基本人权。要带好每位学生,发展适性适才的教育,应该在确认学生的主体性与保障其学习权的基础上,从事课程与学生行为辅导方式的根本性改革,并在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中,重师生伦理,以营建正确教育理念。」(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民85,第34页)
诚然,学生的人格应受尊重与肯定,各种教育设施均须以学生身心的成长及人格的健全发展为主要着眼点。学校教育与辅导工作应在「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下,以全体青少年学生为对象,营造无障碍的校园环境,充实教学与辅导的基本设施,提供多样化学习情境,基于爱与关怀及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深切了解,实施适性教育,经由师生互动历程,以激发潜能,获致个性与群性的调和发展,以达到人尽其才、自我实现的境界。
在「求新求变」的现代社会中,国人固然不能故步自封,但也不可冒失急进,应立定「止于至善」的志向,一方面要有「择善固执」的定力,另一方面也要有「从善如流」的雅量,相互沟通,建立共识,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广结善缘,涵养私德与公德,修己善群,由家人、亲族而扩及社会人群,发扬我国伦理文化的人性光辉。目睹今日工商社会竞逐物欲、利令智昏的百态,凡有理想和远见的国民都应该洁身自爱,力挽狂澜,仅抱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是不够的,必须进而拿出道德勇气来,重振伦理精神,转移社会风气,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迎接更为美好的新世纪。
⑷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情景一]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请学生思考“小明买一支圆珠笔要4元,找回1元,他付了多少钱?”这个在成人,甚至三四年级的学生看来都极其简单的实际问题,可是一年级的孩子却有很多都做错了,原因是缺乏购物这一生活经验,不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情景二]教师在教学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后,请学生思考了这样一道题目:“婷婷家原来有一些苹果,妈妈又买来了5个,现在有12个,家里原来有多少个苹果?”一些孩子不加思索,提笔列出了“12+5”这样的算式。因为孩子牢牢记着老师说:“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要用加法计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当时情况下,大部分题型的方法总结,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应用题似乎退出了数学教学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解答应用题”也相应的变为“解决问题”。这一转变并非只是简单名称上的变化,而有更深的内涵。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指单纯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其他形式呈现出的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都要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才能得以解决。而课程改革至今,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有时似乎还是“换汤不换药”,一些教师对于将解决简单问题的教学溶入计算教学中,少有专门课时针对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及为不适应,从而花了大量机动课时的时间帮助学生总结数量关系,进行题型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正鉴与此,笔者认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的过程,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从课程目标的总体安排上不难看出,解决问题一是要结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题策略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评价与反思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此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基于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如下思考。
一、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必备环节。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往往题材封闭,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因为是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所以一般在表达的过程中已经将信息按一定的逻辑进行了整理,因而学生丧失了整理信息的机会。此外,传统应用题在表达时,往往信息的数量与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好一一对应,学生因此又丧失了选择信息的机会。
学习数学的是为了可以将学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存在有时是无序的,要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能从众多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按逻辑整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才能更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苏教版教材安排了许多显示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题材开放,经常以图画、表格等形式出现,归还了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机会。教材呈现问题的形式多样,在低年级主要有图画、图文结合及表格呈现为主。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常回碰到的困难主要有:
1.提供的信息比较分散。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多问几句“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连加、连减时,有一道摘丝瓜的例题,有时学生会关注了小男孩放在篮子里的3根,忽视了他正摘下了1根。只有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画面,才能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2.题中的信息呈现方式不同,容易忽略。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再次寻找信息。
3.信息的数量较多,与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在教材中有一些场景性的实践活动,情景图中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然后去收集信息。
二、互相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交流个性思维方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这既有利于实现学习互补又有利于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但是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倡导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才是有价值的。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会聚集体的力量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合作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以下情况会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
1.当学生理解问题有一定困难时,可采用合作操作的学习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发展尚不完善,有时因缺乏生活经验等诸多原因,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比较现实、比较形象的事物,低年级儿童易于理解。因而对于一些较抽象,或学生欠缺生活经验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操作活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原来有108枝铅笔,先卖了39枝,又卖了27枝,现在比原来少多少枝?”许多学生会直接用108-39-27算出现在铅笔的枝数,然后用原来铅笔的108枝减现在铅笔的枝数进行比较。这种算法虽然思路很清晰,但是过于麻烦。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让学生先操作一下。同桌两人拿出10枝铅笔,先拿走2枝,再拿走4枝,看看剩下的比原来少几枝。学生通过操作不难发现剩下比原来少的枝数就是拿走的枝数。这种方法如果仅用语言来阐明,学生比较难理解。可是,通过学生的自己操作,很快就能自己发现。操作可将理解的过程充分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
2.当问题有多种解决方式时,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许多问题有多种的解答可能,在苏教版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开放的解决问题,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比如,分类问题时,有些情况会有多种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的结果也不同。又比如有些解决问题提供了许多信息,请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每人选择的信息不同,问题当然也不同。此外,有时同一道问题,思维方式、解答方式也不同。低年级孩子思维不可能很全面,一个孩子不可能找出所有的可能性。这时如果我们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或集体中交流。学生的通过数学交流,能够把内隐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升理解的深度,发现存在的问题等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白他人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对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提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目的。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要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苏教版的教材安排了很多场景性或活动性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各种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春游前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己去买东西,通过记数学日记的方法,总结自己的购物实践活动。又如,学习了统计以后,在班级里选举班干部的时候,就可以请学生自己来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总之,通过事件,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实践。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 小学生关于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的心得体会
关于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的心得体会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让我从中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们学校把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作为我们小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和认知社会。 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寂寞和孤独,同时又使我们感到自己的幸福和一些自私、狭隘。 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就是另一个雷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和自豪。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社会劳动和实践,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和自豪。这些都是促进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新的思考。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社会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次的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实践和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社会实践和劳动,让我懂得了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小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小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劳动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小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⑹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活动教学是指在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创新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一、小学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
小学语文教材中形象丰富多彩、语言缤彩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形象和语言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游戏表演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
2.操作实验活动。学生看别人实验、操作与他们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实践,才能深入理解,才能发现能力。
3.引导观察活动。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具休丰富的形象,要让学生观察了解。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观察可以达到教师讲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学习“大蒜、稻谷、韭菜”,这些是具体的实物,外形近似但各不相同。如果凭教师讲述“叶片是细细的、薄的、绿的……”那么费尽口舌学生也难以分辨何为大蒜、何为稻谷,只有让学生动手摸、用鼻闻、仔细看,才能分清楚。
4.讨论争辩活动。在紧张、激烈的争辩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刺激强烈而鲜明,掌握的知识丰富而全面。
二、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开展的策略
活动的策略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认知矛盾,使活动的契入既处于预定的教学环节之中,又位于恰当的知识衔接处。在学生具备良好的认知心理条件下进行恰当的活动,以保证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过程到位,达到预期效果。
1.活动时机的把握。(1)课前活动:课前活动是在学习新课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学习要求,指明总的学习方向,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自学活动。(2)课后拓展:课后,教师不单是布置巩固性练习,更重要的是把课堂教学辐射到社会生活中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学习心得,自制学具和教具等一系列活动来充实课堂学习的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3)课堂活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知识获得、情意发展、能力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在课堂上要抓紧时机,开展活动,收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2.活动时间的控制。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宜控制在15―20分钟,20分钟左右时间让教师作简要讲述,作方法指导,作学习小结,作评价激励,这样能较长时间地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活动,并非把过多的时间让学生活动,缺少老师的指导、帮助、评价、激励,这样的活动目标涣散,过程松散,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时间过少也达不到最佳效果。
三、语文课堂实施活动教学的几点思考
1.活动教学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优势地位,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对事物认识逐步转化为符号把握为主。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以抽象的文字符号为主,这就和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了矛盾。活动教学为解决这一矛盾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提供实物、图片、实验材料,声象资料与设备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去操作、实验、观察、模仿,发展形象思维;到高年级,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争辩、开展探索研讨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逐步使活动由形象化转向概括化,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活动教学摆正了师生关系。活动教学在人格上强调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学生活动的材料,创设活动的环境,指明活动的方向,至于“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则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基础,因人而定。教师只是“引路人”。教师与学生在角色扮演上也形成了良好的转换机制,教师是“传道者”、“引路人”,是长辈、老师;也可是兄长、朋友,是学习的同盟者,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一起发现新知识;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者,意见倾听者。
3.活动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提供各种活动材料,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开展观察、绘画、说话、朗读、唱歌、讨论、争辩、拼摆、操作、实验、计算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的整体感知,建立鲜明的表像,形成概念。在知识的学习中发展学习能力,在感官的活动中发展感官的感觉能力。从而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统一起来。
此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满足于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者的多方面需要,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巩固了学习兴趣;在一次次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体验情感,发展情感;同时在各种活动中,各种感官的协调参与或交替进行感知,可以消除学习疲倦,维持有意注意时间,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意的全面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活动教学,应当重视陶冶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的改革,需要将小学生还原为“自由生长的生命”的人,才能让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⑺ 适性教育的有关文章03
庄子的适性教育思想——多元智能课程和教育设计所吸纳
(吴园长,内蒙古包头第版一热电厂幼儿园权)
万物各有所长,且独一无二,不需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鸟胫虽短,续之则尤;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鹄不日浴而白,鸟不日黔而黑”-----
他举例说:“黑和白皆是乌鸦与天鹅为了适应各自生存需要而设的,是他们的天性,熟优熟劣,不宜妄下价值噢判断,应敞开心灵,任其自然适性发展才是正途。”
况且,天才也不是全才的,他们也有欠缺的方面,所以应专注在特长上“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酰言殊技也”。
总而言之,适性教育也是关注受教育者的志趣和特长的,若果以养自己的方法养鸟,后果可想而知(“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我们必须认识到:最重要的是一切量力而为,适可而止,各方面发展皆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拓展。不鼓励齐头并进,更不可冒进,才是养生尽年之道(“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生,可以尽年”)
庄子思维方式具全方位扩散特色,他希望我们思考时不要作茧自缚,已从宏观角度审时度势,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他提醒我们辨的视角不能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