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有毛泽东写的《论小学教育》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 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 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
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如憱屋者然
彼明日将迁居他方 而我今日始入此室
将迁居者 不爱护其窗栊 不洁治其院庑
俗人恒情 亦何足怪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 后顾茫茫
中国为牛为马为奴为隶 则烹脔鞭棰之残酷 惟我少年当之
中国称霸宇内 主盟地球 则指挥顾盼之尊荣 惟我少年享之
于彼气息奄奄 与鬼为邻者何与焉
彼漠然置之 犹可言也
我漠然而置之 不可言也
使举国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也
Ⅱ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我校语文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方式,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主动获取知识。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我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提炼,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二)模式的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 学生
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分层指导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总结评价
1.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如在《ai ei ui》一课识字部分的教学中,导入时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了知识。
2.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最初教师的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经验来记忆字,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如在识“白”字时,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有的会联系英语中的“white”来记忆;有的从字形上观察说,白字像一个打开的易拉罐,当我喝饮料时,就会想到这个字……学生不但思维更加活跃,而且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增强了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写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具体条件,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三)模式的教学策略
1.氛围和谐的策略。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应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上,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要与学生互动,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学生对话,要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植自信,获取成就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
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单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采取:
(1)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3.群体讨论。
4.交流合作策略。
(1)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提出讨论,交流的内容和要求并加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印象加深,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和片面的认识。
(2)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加强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和问题,可扩大参与面,组织组际交流、互查、竞赛讨论等。
(四)教学模式的评价
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闪现学生个性。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闪现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策略,能表达出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多向思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3.凸现学生创新性。
在学习中,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有竞争意识。
4.体现合作成功。
这一模式,通过“学习共同体”实现人与人的沟通,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达、交流、评价、吸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5.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多向的思维交流,师生互动,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实现了五个转变:(1)变仅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地发展;(2)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式学习;(3)改变追求唯一结论的封闭式教学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研究,进行多向思维,鼓励标新立异的开放式教学;(4)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的动态教学;(5)变教法的单一性为多种方法结合,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
参考文献:1、《教育理论》
2、《教学法研究》
Ⅲ 问下<恰同学少年》中第一师范 得校歌歌词和毛泽东得那篇《论小学教育》得原文
衡山西 岳麓东 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 金可融 丽泽绍高风
多才自息夸雄风 男儿努力尉为万夫雄
Ⅳ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批评与激励学生
激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中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激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班级管理中,如果找不到新的激励方法,便只有少数人能受到激励,而大多数人则被排除在激励目标之外。这里谈谈班级工作中激励的几种方法。 一、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必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样的目标是在老师指导下制定的。当班集体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产生共振时,班集体目标便会激活学生进取、发展、成功的需要。班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参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组织、管理、评价,通过诱发、培养、满足学生参与、表现、发展等需要,来达到激励的目的。比如,前不久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每个学生都有力争上游的信念,有了共同目标,通过大家齐心协力,终于获得年段第一名,进而激发每个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设立健全的组织。 健全组织机构包括职权结构和角色结构。职权结构指正式组织,如班委会、团队组织等。这些组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纪律、活动、规章等手段调整学生个体行为,以实现教育目标,角色结构指非正式组织,所激励的方面比较广。如:设立值日班长;设计各科状元榜;每月评选一次“班级之最”,班级之最里可设有最有礼貌的同学、书写最认真的同学、上课最认真听讲的同学、劳动最积极的同学、最有责任心的同学、最受同学爱戴的班委、最敢抓敢管的同学、表现进步最快的同学、学习进步最快的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这些岗位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角色行为,以实现由理想向现实角色的转换。 三、多表扬,少批评。 要细心观察,广泛接触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地赞扬学生。班上有一名学生,从学籍档案上看,该生基础差、年龄大、纪律散漫,面对他,我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一直不见效果。后来在运动会的报名工作中,我发现他体育很好,就鼓励他参加校运会,在运动会期间,脚受伤了,但仍坚持跑完并取得了名次,在班会上我表扬他为班级带伤参赛。通过表扬,他树立起自信心,后来虽然在学习上进步不大,但表现上好了很多,在后面的一次“班级之最”评选中,同学们投票评他为“表现进步最快的同学”。 要及时把握时机表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班上有个很调皮的学生对英语很“感冒”,很讨厌上英语课,爱搞小动作,批评了几次,效果甚微,后来我与英语老师联系好一起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慢慢地这个学生转变了。后来在《请规范你的行为》的主题班会上他还发了言,谈到受到老师表扬的感受,对全班同学的影响很大。 老师在表扬学生时,不但要称赞他们已经表现出来的明显优点,还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优点,从而给予及时的表扬。 四、有时不防也试试用批评的方法激励学生。 批评与表扬一样,也是教育学生的手段,也是激励的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扬是从正面强化所肯定的品德行为,使之不断地出现,而批评则从反面强化刺激,降低和阻止不良品德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犯了错误后,不能责骂,更不能体罚,批评重在讲方法,下面谈谈几种方法: 1.沉默式批评。教师的沉默对学生是一种无言的批评,该法适用于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当教师发现其缺点和错误时,应该应用各种体态语言给予暗示,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认识到错误。这种方法,可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渐进式批评。强调批评的进度要有层次,要逐步深入,不一下子把批评信息全部输出,这样才不至“谈崩”,不至使受批评的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3.参照式批评。面对学生的缺点,教师如果过多地正面批评,效果不会很显著,如果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客观的某种压力,促其自我反省,那样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五、发挥家长的激励功能。 通过一次家庭教育问卷,发现很大一部分家长很少表扬他们的子女,而其子女又很想受到家长的表扬。通过一些途径,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应该以奖励为主,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成长过程,首先要告诉他们事应该怎么做,路该怎么走,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其次,才是告诉他们事不应该那样做,路不该那样走。实行以奖励为主的家教方针,通过给予肯定,有利于鼓励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开朗、活泼、勇敢、自主、自强的品行和性格。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激励”不是唯一的方法,但是,它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比较常用的方法,它可以集声、情、景、形于一体,造成立体效果。研究和运用这一手段,可使德育工作取得更佳的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Ⅳ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论对小学教育有何启示
皮亚杰和抄维果茨基在袭认知发展理论方面都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维果茨基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给西方教育思想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此外后人据其理论还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等宝贵的教学模式。当然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等研究过程中发现儿童对于世界的了解遵循的发展顺序等。两者理论有诸多异同之处,但同样都引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观念,这些均对当代的教育和实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Ⅵ 关于小学教育论文
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要: 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其 代写论文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必 须 选准新的立足点,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 “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实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营 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绿色”管理制度,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
关键词:课改;学校管理;问题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
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 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 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 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 考 、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 才培 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 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 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 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 帅学校的各 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 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 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 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 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 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发布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 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 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 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 。 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 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 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 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 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Ⅶ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育人的目标,这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之一。这条规律反映了学校管理内部工作与育人工作以及学校管理目标与管理手段之间的本质关系。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做好德育工作,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均起着主导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的重要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完整的、和谐的人格,它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条件。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待于一种和谐的教育来实现。这种教育应该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最高目的之一,强调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又强调每个人都要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要把伦理道德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人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要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教育应挖掘人潜在的智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强调教育的内容逐渐朝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方向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人文思想又有科学思想,有深厚、广博的文化积淀的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在教学中强化和渗透德育,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这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 教学管理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的,从价值取向上来看,两者是统一的,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的落脚点落在育人为本上。这个道理可借助物理运动中的力的图示反映出来,当有两个力同时作用于运动质点时,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合成法则,便会产生出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作用,就是学校教育管理沿着既定的取向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教育管理效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共同的方向下,不管两个力的大小怎样,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正合力,这就是教学管理与德育之间的统一关系。 教学管理与德育的相互联系还表现在,教学管理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途径。相对于课外活动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而言,教学管理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有效的管理形式,教学管理本身不但没有否定德育,而且德育是教学管理的应有之义。 当然,教学管理与德育两者之间又是有区别的,它们各自的内涵范畴不同。德育是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教学管理则是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重说教、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重集体活动、轻经常渗透的倾向。如何使德育工作在内容上针对空乏、不切实际的弊端,加以调整、充实、拓宽,使其更符合时代要求,更贴近日常现代生活;方法上改变空谈、程式化的做法,把德育内容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具体活动,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说各级领导是十分重视的,各个学校是尽心尽力的,始终注意弘扬主旋律,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开展了许多直观、生动、形象、具体的教育活动,不少学校还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但就总体来讲,中小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比较薄弱,经常紧一阵松一阵,不能做到一以贯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尤其是长期受小环境和大环境相悖的困扰,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比较脆弱,加之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硬的指标,因而给思想道德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及各种活动之中 (一)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在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把学科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途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学管理与德育的有机结合的途径应当坚定地放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这一思维的意义在于:1.顾及到了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2.使德育工作的着眼点从单一学科转移到所有学科,从以即时教育活动为主转为以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为主,使德育工作找到了值得依赖的客观凭借。3.有利于引导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科特点重新研究教学管理规律,考虑教学管理计划,使教书和育人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内真正统一起来并落到实处。教学方法管理是达到教学管理目的,完成教育管理任务的手段。平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只重视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它在实施德育方面的作用。其实,好的教学方法对完成课堂教学管理的德育任务有着特殊的作用。有人对某校六年级学生做过
Ⅷ 试着论述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五育存在哪些问题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合理性意见
我国教育的核来心任务是提自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五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如1,在德育中,容易把它当成政治课来上,不能与教学生活相结合,应当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2,在智育中,课内与课外衔接不紧,不能学以致用,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敢于发表意见、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能解决问题。3,在美育、体育、劳育中,往往因为教学任务占用时间而忽视它们的重要性,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举办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和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4,五育的任务是相同的,各育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发挥作用,任何教育者,都负有五育的责任,不能以理论上的分析代替实际工作职责的划分。
类似的答案也可以。保证你至少可以拿9分(满分10分)。
Ⅸ 求毛泽东的《论小学教育》原文
《普胜法,毛奇谓当归功于小学教师,其故安在》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内者 则中国少年之责容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 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
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如憱屋者然
彼明日将迁居他方 而我今日始入此室
将迁居者 不爱护其窗栊 不洁治其院庑
俗人恒情 亦何足怪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 后顾茫茫~~
中国为牛为马为奴为隶 则烹脔鞭棰之残酷 惟我少年当之
中国称霸宇内 主盟地球 则指挥顾盼之尊荣 惟我少年享之
于彼气息奄奄 与鬼为邻者何与焉
彼漠然置之 犹可言也
我漠然而置之 不可言也
使举国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