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推进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1.坚持育人为本。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专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属,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
2.坚持促进发展。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推动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
3.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科学合理,评价过程严谨有序,评价结果真实有效,不断提高评价的专业化水平。
4.坚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评价的各个环节,整合和利用好相关评价力量和评价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协同推进相关改革,使各项政策措施相互配套,形成合力。
5.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评价模式。
② 求一篇小学教育评价方案
小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方案
教育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功能、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受到广泛的重视。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发展和反映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各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评价原则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原则。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考查,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以质评为基础,应用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不仅考查“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还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次的考查,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等。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等。
(三)评价主体互动化原则。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改变单一评价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评价方法
(一)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
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实施多元评价,还要渗透或包含在学科学习目标的评价中进行。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方面要重点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以及团队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中进行评价;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要结合所有学科教学进行评价;运动与健康方面主要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进行评价;审美与表现方面重点结合音乐、美术学科教学进行评价。要按学生年龄、心理及行为特点制定一些可观察的指标,在学科教学或各种教育活动中分层实施评价。要创设情境、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要通过表现性任务、观察记录、访谈、作品分析、个人自评,同学、教师、家长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二)学科发展目标的评价
⒈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要遵循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该学段、学年以及每个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作业、纸笔测验、考试和完成一些开放性的表现性任务等形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等级+评语”的形式呈现。小学低年级(1—2年级)实行模糊评价或描述性等级。
⑴练习、作业
作业分析评价是教师了解、掌握学习效果、学习态度最常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作业情况要通过学生的认真程度,正确率,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况;完成作业的速度,主动作业的情况;课外学习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成果来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组织作业展示活动,进行优秀作业及成果评比,作为作业评价的依据。除了传统的纸笔作业之外,更应注重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等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际表现能力的表现性作业。表现性作业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参加社会工艺活动记录、学科实验、交流合作学习记录、课外阅读的数目和反思笔记等。
⑵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测验)是在一个教学阶段或单元结束后,根据教科书中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出的学业水平评价,衡量、检测学生在预期学习成果和表现标准上所达到的程度。
设计单元测验题目和实施评价需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测试内容的范围,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认识及理解。
单元测试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面,每个教学阶段或单元结束后都要测试并做记录。
⑶期末考试(考查)
考试(考查)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不同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既有闭卷形式,也有开卷形式。除纸笔测验外,也要选择外语听力考试、口试、课题研究、情景测验、实际操作等质性评价形式。运用考试进行评价时应注意:
考试内容:考试要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要减轻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突出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考试的内容应多元化,除关注知识与技能外,还应体现考查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还要重视加强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考查学科应通过平时观察、评语、轶事记录、表现性作业、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习惯、兴趣、毅力、学习动机、学习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努力程度等学生表现的信息进行考查。
考试方式:给予学生多次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如,1-2年级可采用游戏式、自选式、互测式考试,考试要突出趣味性。3-6年级实行分项考核、综合评定。各学科期末考试成绩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方式呈现。
考试结果处理:各科教师要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从而督促、协助学生制定出下一步的学习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必须与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教育目标相结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采用观察、轶事记录、访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质性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评价。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基础性发展目标在学科中的体现,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成长记录也是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搞好学生成长记录,并要定期组织成长记录的交流展示。并将成长记录纳入期末终结性评价内容。对成长记录的评定应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所付出的努力,明确改进的方向。要通过对成长记录的回顾、比较,使学生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的目标,逐步发展自省的意识和能力。
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包括:①学生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出生日期、健康状况、家庭背景;教育基本情况,如所进学校、主要课程测试成绩、一般能力等级、特殊能力倾向,优秀与荣誉、个人社交和发展情况。②学生的各科学习档案:A本学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主题收集资料。如单元测试成绩单、综合素质报告单。B目前最佳作品展现,包括生成过程,如最好的作业、最好的作文、优秀的美术作业、摄影照片、录音磁带等。C实践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乃至各项竞赛获奖证书等。D同伴之间的观察评价、教师观察、评价及剖析,来自家长、社会的反馈信息,如教师的表扬或建议、学生的感想等。
(三)评价的主体
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个方面。
学生自评和互评:一是由学生本人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行为写出自我评语;二是对自己或同学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以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评出分项等级。
教师评价:一是由班主任给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评出分项等级,并给每个学生写出综合性评语,重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描述,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具体评价方式见表二);二是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所制定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及学科发展目标评价体系,对每个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及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等级,并对学生学科的发展态势进行描述,写出激励性的评语(具体评价方式见表三)。
家长评价:一是对自己学生的综合素质写出鉴定性评语;二是对自己学生综合素质的六个方面以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评出分项等级。
(四)评价结果的呈现
⒈评价结果包括等级或评语
评语包括:①自我评语。②家长评语。③教师(班主任)评语。
等级包括:①分项等级。即根据评价内容所列的要素和关键表现,通过整体判断对六个方面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些方面分别给予一个等级;练习、作业、期末考试获得的等级。②分主体等级。即由四个评价主体给出的评价等级。③综合等级。即把分项等级和分主体等级综合,作为综合素质或学业水平评价的最后等级。以上等级均为四等,以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呈现。
⒉综合等级合成的方法
加权法:各等级赋予分值采用“取平均值四舍五入法”合成最后等级。
直接评定法:依据期末考试的等级、作业和单元测试的等级、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及完成的报告)、成长记录、特长与获奖情况、自我及他人评价等进行总体分析,根据总体态势确定综合素质与学业水平的最后等级。
③ 关于加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大布联校
关于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全市农村小学校长会议召开之后,大布联校立即组织召开了全乡小学校长会议,联校校长丁祖杰传达了本次会议精神,副校长马须刚带领大家学习了聊城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市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为贯彻本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我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我乡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我乡镇实际,制订了大布联校关于加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中心工作,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联校要切实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1.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2.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家庭书面作业总量,提倡布置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做到八个精心:一是精心制定学期(学段)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符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校情、学情,具体可行。二是精心开发课程资源。在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开设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三是精心备课。备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科学设计课堂作业。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开展网上研究与备课。四是精心上课。要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度。五是精心进行作业设计。加强对学生作业设计的研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书面作业全批全改。六是精心组织考试与评价。试题命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七是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八是精心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教师要总结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明确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评价,重在促进教师的发展,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的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二、加强队伍建设
教育要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要发展,关键看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和教研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要做先进教育思想的领导者,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积极践行,带领教师团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要做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也要做教育教学的实干家;要扎实做好提升教师素养、强化教学管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高效课堂、振兴阅读工程、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的工作;要抓班子,带队伍,团结带领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各学校领导班子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引领指导广大教师的教学改革;要带头抓教学、搞科研,在教育教学上率先垂范;要转变工作作风,准确角色定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宏观上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向,细节上强化教学的领导和管理,监管各项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发展,就要依靠教师。一是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要教育带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爱生乐教。二是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素养、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要有计划地开展园丁读书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要有计划、有层次、多渠道地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要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通过读书演讲、专题辩论、教育沙龙、技能比赛等活动,让他们活跃在校园文化生活之中,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文体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
3.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学校要坚持不懈地抓教学改革,向科研要质量。联校建立教研室,学科教研员要认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研究教育现状、分析教学现象、明确教育方向,引领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要认真学习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名家思想,践行大师理念,用名家大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教研室、学科组、备课组、年级组、课题组、专题研究小组等,都要定主题、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力求扎实有效,务本求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
三、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都应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研究,以教育科研指导和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校本教研。各学校要以本校为教学研究基地,以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和学校全面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进行实践性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应与常规教研、教育科研、校本培训等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员的作用。各学校应建立健全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运行机制,制定、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开展同课异构、案例分析、反思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校本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2.加强区域教研。要建立健全区域教研机制,完善教研网络,转变教研方式,加强乡镇各学校的教研交流与合作,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重视学校之间的校际交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活动,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充分发挥大布乡中心小学资源优势,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3.加强教育科研。教育发展,要以科研为先导,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策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科研要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课题研究得到良性发展。开展小课题研究,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研究思路,提高科研促教的实效性。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外在体现。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提升办学品味,既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先进的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各学校要对育人环境精心布置,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注入鲜明的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力争做到校园整洁、优雅、大气,文化气息浓郁,给学生以精神激励,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学校要制定规范、完善的各项制度,努力做到“凡常规,皆有制”,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要全,内容要细,执行要严。要重视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自主建立并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文化,促进班级健康发展。
3.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的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和精神风采。学校所有人员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体现的是校风校貌,是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要以班级活动为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倡导同伴关爱、自主独立的优良班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4.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突出文化素养的渗透和培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要培养“团结合作,民主开拓,实干奉献”的学校精神,要把学校的愿景和教师的愿景相融合,使全校教职工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共同体,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五、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的规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认真落实聊城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四操、三球、一跑、二艺”活动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4312”体卫艺普及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正确处理三维目标与“双基”的关系,必须加强“双基”教学,防止“双基”的淡化和三维目标的虚化。要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会基础知识中蕴涵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个学科的实验要做到应开尽开。要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丰富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学校要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学校工作的切入点,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多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学会倾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合作学习,自主读书,认真书写,自评互评,搜集资料,动手操作,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举止文明,诚实可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布联校
2010-8-19
④ 如何建立完善的小学教师教学评估评估制度
指导思想:
根据《教师法》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法规对教师考核工作的要求,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符合社会与家长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针对校长提出的“讲质量,创精品,争一流”治校目标,制定我校教师的评估条例。
评估意义:
1.教学行为符合学校的总体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评估达到:追求工作质量,对工作要求不仅仅是做完,而是要做好,是要精益求精;形成精品意识,教师对每一项周期性的教学常规工作要精致化,向深度发展,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重复上;力争一流业绩,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争先意识和业绩意识,业绩是教师工作态度的具体反映,是工作能力的明确指标。
2.符合学生的要求和利益。通过评估,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使命,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努力创设有益的环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尽心尽责。
3.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通过评估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总结和诊断教师的教学工作便于调整和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获得成功。
4.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通过评估比较公正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尊重教师的劳动,体现优质优酬的价值原则。
5.认真履行教学常规。通过评估,明确教学常规要求,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整体教学实力,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处于全县乃至全市的前列。
评估原则:
1.过程性原则。评估不是终结性的,而是教师教学工作全程评估,评估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
2.目标性原则。评估要体现学校的治校目标,教学要求。反映学校的工作导向,评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3.激励性原则。评估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发现教师工作中的成绩,肯定教师的工作价值。
4.公平性原则。评估要做到公平公正,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在评估的方法手段上尽可能科学合理。
5.民主性原则。评估要结合教师本人对自身的评价,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完善评估方案。
6.可操作原则。评估的指标要明白清晰,设计合理,便于操作统计,同时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
评估途径:
随机与定期相结合:通过学生座谈会,教师学生评教,听课,查阅教案及察看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等等途径进行随机评估。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
1.工作态度。遵守师德规范,理解认同学校的职责和目标,对工作积极认真,善于合作,热爱关心学生,富有进取心。
2.教学能力。掌握所从事教学的相关知识并不断学习深化,在实际教学中自觉履行教学常规,主动改善教学方法,课堂驾驭能力强,善于了解学生,不断发掘自身潜力。
3.教学业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家长比较满意。各级各类考试和竞赛取得优良成绩,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发表论著,在各级各类评比和竞赛中成绩优良。
具体要求见评估表中的指标。
评估人员:
由主任教师和教研组成员组成考核小组。同时还有教师本人、学生及家长的参与。
评估方法:
1.学期结束前三周下发评估表由教师自评,学期结束前两周由德育处会同教导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对教师一学期工作进行评估。
2.评估小组或统一评估,或者独立评估各自定量,最后合计取均值。
3.每一项的分值均为该项目最高分值。
4.自评分为参考值,以考评小组评估为主。针对本学期特殊性的工作考评,有校委会议决定考评方案。
5.在一个评估项目中,如有重叠得分,取该项的最高值。
评估等级:
以评估教师总人数为基数,总分名列前20%者评定优秀A等。总分为20%者之后至95%之前者评定良好B等,总分为最后5%者评定一般C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或有严重教学事故者经校委会议讨论评定不合格D等。
后续措施:
评估结果与学期奖、评先、评职和聘用等挂钩。对评为A等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对评为C等和D等的教师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评估材料作为教师业务资料存档。
若帮到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