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的关系

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1-18 07:36:24

A.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初探

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林

B. 儿童文学如何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资源,并作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资源,并做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因为儿童与文学更适合这一阶段的孩子们。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C.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的关系

检索中国儿童文学史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儿童观”的形成,不仅促动了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也直接影响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变革,而语文课程的迫切需要又极大地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这段历史时期语文课程的实践,尤其是五四时期以周作人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儿童、对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深刻认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五四时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启蒙者受德先生、赛先生的影响,批判中国文化中的长幼尊卑观念,由此发展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也就是说,和西方“发现儿童”的过程有所区别,中国是在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和儿童的命运的同时,开始了儿童观的转变,例如这一时期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一个最典型的论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学校的演讲奠定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登上历史舞台的理论基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儿童文学的关注缘于对旧伦理旧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还是“人的解放”,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文化的革命与建设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从一开始,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就和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探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就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文学教育的同义语。也是在这篇演讲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和论述了小学文学教育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儿童观。周作人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期有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儿童文学的价值。周作人认为,文学首先是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训诫的手段。至于文学教育能够产生道德教化、智力培养等作用,则是文学教育的副产品。“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需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

三是儿童需要文学的原因。周作人采用人类学理论,接受了“同构复演说”的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发展阶段和人类群体的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结构,因而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为有文学的需要,所以产生了歌赋、戏曲和小说,儿童当然也有文学的需要。四是学校文学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麦克林托克的说法,提出文学教育的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五是文学教育的内容。他采用年龄分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例如幼儿前期(3-6岁)为诗歌、寓言、童话;幼儿后期(6-10岁)为诗歌、童话、天然故事(动物故事);少年期(10-15岁)为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六是文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周作人慨叹“中国向来对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又因为偏重文学,所以在文学中可以供儿童之用的,实在绝无仅有,但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也不少,古书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过没有人采集或修订了,拿来应用……”所以他希望能够有一个开发小组,收集各地的民间文学资源,从古书中挑选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订,同时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然后编辑成册,供学校和家庭使用。从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几乎是对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阐述,不仅说明了儿童文学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也提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内容资源的开发,尤其是他对儿童文学的价值、以及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教育的目标和一些基本性质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二)课程实践的需要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倡导催生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而从课程实践来看,20世纪初期人们对教育内容的普遍不满确实给儿童文学的出现并且进入课程领域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现实基础。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话报》(早期倡导白话文的报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黄海锋郎的文章《儿童教育》,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贵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识,是少不了的。现在所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么,究竟应该给儿童读些什么呢?“儿童幼时智识,至老不忘,教师最好把些爱国的故事,为人的箴言,替儿童演说,才可以养成儿童爱国心,陶铸儿童天良性。”〔2〕这里的“替儿童演说”提出了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成人从儿童的角度创作适合儿童的读物。本世纪初白话文进入课程则直接决定了儿童文学进入课程的必要性。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在国语教学中语体文代替了文言文,在开始阶段只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形式变了内容却没有改变,“国语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发现只是把文言翻译成白话的课文内容,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在文学运动的推动下,提倡富有文学情味的教学内容就成为了当时比较流行的观点,有的书局甚至把国语教科书编成了文学读本,但是此时,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作品还是空白,叶圣陶在《晨报》副刊发表的系列《文艺谈》(1921)中就曾大声疾呼“为最可宝爱的后来者着想,为将来的世界着想,赶紧创作适于儿童的文艺品,总该列为重要事件之一。”(《文艺谈·七》)这一需求基于一个从事教育的教师面临的窘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基本没有。正是为了应对这样的现实,叶圣陶开始自己动手为儿童创作文学作品、编辑适合儿童阅读的国文课本;这也使他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者,同时又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先驱。

(三)儿童文学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出现在国家课程纲要中。五四时期,知识界对儿童文学及其与学校教育关系的认识,对小学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结果之一就是儿童文学正式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开始出现在国家的课程纲要中。1923年,在《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3〕中第一次对课程内容中的儿童文学的教学做出了规定,并在各个学年段文体的安排上有非常详细的说明,例如,第一学年“记载要项和字句多反复的童话故事,并儿歌,谜语等的诵习”;第二学年也是“字句多反复的童话故事,和儿歌,谜语的诵习”;第三学年为“童话,传记,剧本,儿歌,谜语,故事,诗,杂歌等的诵习”;第四学年文体有一点变化,小说代替了童话,民歌代替了杂歌,变为“传记,剧本,小说,儿歌,民歌,谜语,故事,诗等的诵习”,并提出“指导阅读儿童报和参考图书”;第五学年在第四学年的基础上强调“注重传记,小说”;第六学年“同第五学年,可酌加浅易文言的诗、文的诵习”。1929年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是在1923年《小学国语课程纲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提出的五项目标之一就是“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象,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图书的兴趣”。

对于教材的选择,《标准》除了规定选文的政治和道德倾向,例如体现民族、民权、民生观念,积极乐观,提倡合作互助、勇敢、劳动等,还对课程内容的美学倾向做了规定:“是有曲折有含蓄而且含有优美壮美滑稽美等的儿童文学,但不取可怕而无寓意的纯粹神话”。此外,教材的选择还应该是语体文(白话文),要符合儿童学习心理。1932年的《小学课程标准国语》是对1929年暂行标准的修订,主体内容变化不大,但对课程内容如何适应儿童的接受心理,1932年的标准做出了具体的描述。到了三十年代新课程时期,儿童文学作为国语教学的组成部分,已经比较明确了。“从前国语是国语,故事是故事,不相关的。后来国语材料,纯以儿童文学为本位,于是国语与故事才发生密切的关系。但讲故事的作业,仍处于敷饰辅佐的地位,不应有单独存在的价值。直到最近新课程颁行后,始定国语的入手办法,就是讲故事。”〔4〕从1923年到1932年近10年间出现的这3份课程纲要,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就是都把儿童文学作为课程标准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从教材的选文倾向上,也多以儿童为本位,而在纲要的具体内容上又有不断的补充和发展,是对小学阶段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我个人认为这段时期也是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中,在学校教育的体系中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应用得比较主动、完整,也比较有收获的一个阶段,是前面所述的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成果。



通过以上简要的回顾,至少可以得出两个启示:

(一)在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在课程中的应用可以说是同一个思想背景的产物,也几乎是在同时出现的。这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表现出的一种特殊性。

(二)对儿童观、儿童教育、对课程的认识水平、对儿童文学在课程中的应用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从儿童的需要出发,重视儿童的自身需要,才能使儿童文学真正成为一个重要课程资源,并在课程中充分开发它的教育功能。在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看来,儿童文学就是面向儿童的文学教育。这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新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的直接需要。这就是他们对儿童文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关系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后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我国5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发现、为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开辟出一个新的资源是这些思想先行者的一大贡献,那么这种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根本目标又是什么呢?他们同样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这份珍贵的思想遗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儿童的尊重,不仅尊重儿童的人格,也尊重他们的经验世界。周作人的一段论述十分精辟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对儿童“那全面蔑视的不必说了,在诗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里提倡爱国,专为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也不免浪费了儿童的时间,缺损了儿童的生活。

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至于因了这供给的材料与方法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物,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目的物。……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等。”〔5〕周作人的这一思想与杜威的一段论述不谋而合。“我认为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6〕周作人等人倡导把儿童文学引入学校教育,重视的就是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而并不是强调那些具有某种功利色彩的、往往是为成人所赋予却脱离儿童现实经验的教育价值———“在诗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里提倡爱国,专为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这一认识是非常深刻和准确的,在那个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尚在交叠的时代,这一认识也是非常珍贵的。可惜的是,尽管正如周作人等一批知识分子所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儿童文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资源,但周作人等人的这一思想精髓却并没有得到一贯的重视,儿童文学往往还要承担起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甚至是政治教育的功能,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开发也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异。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历史,审视前人的思想遗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文学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从而在教育实践中走得更加稳健。

D. 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我们还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娃娃超市”、“汉字大王”、“摘果子”、“逛商店”等活动,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入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让教学走进生活,让孩子养成主动识字的意识和习惯生活是学生最自然的课堂,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便掌握了汉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识字的意识和习惯,提高教材中生字的复现频率,从而巩固生字,如找找广告牌,包装纸上有哪些刚学会的字?动画片中经常出现人物对话与歌词,哪些字是认识的?我还激励学生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去上网……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及课文特点,搜集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童话、儿歌等组织学生阅读。拓展阅读既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巩固生字,又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更坚实基础。
倡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提高学生读准汉字读音后,重点在引导学生识记汉字字形。对于简单的独体字不用交流,对于结构复杂、字形相近而难以区分的汉字,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创造力。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课堂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人人都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纠正,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达到认识生字目的。1.培养合作能力,一帮一在识字教学时,我通过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在这一环节里,小组成员就可以实现互补,会的教不会的,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学完一篇课文的生字后,让孩子互相检查,小组长抽查,读的好的奖励一个小笑脸,这样学的好的孩子更自信,也会让需要帮助的孩子及时得到帮助。2.聘请“小老师”,让孩子体现价值一个有近六十位学生的班级,教师要在短时间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识字情况是很难的。于是,我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刚学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让他读给老师听,对于确实读得好的,就聘任其为“小老师”,其他同学都可以到他那儿认读生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每一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被聘为“小老师”。因此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就积极地到老师“、小老师”处认读生字,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本教育”希望老师是一只合适的鞋子,准确地说,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的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住。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不再把学习当做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生本教育”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活力,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我们一起试着“生本”吧!英国散文家理查·斯蒂尔爵士说过:“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阅读可以获得信息,让人充实;阅读可以明白道理,让人深刻;阅读可以开阔视野,让人宽广;阅读可以增长知识,让人丰富;阅读可以享受自由,让人愉悦……阅读的乐趣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今,在“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越来越盛行的今天,儿童课外阅读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视,如何选择内容好的儿童读物,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只有好的内容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才能从小培养他们善于阅读的心灵,才能使阅读逐渐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儿童的课外阅读,学会选择合适的书,选择内容好的儿童书,比学会掌握阅读方法更为重要。一本好书可以影响儿童的一生。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创作,以精炼、音乐性的文字,表现儿童真挚情感世界的人及事物,重现意想的浮现,造成音韵、图画美感的意境,儿童乐于阅读。好动、好奇、好问、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文学就包含着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实践证明,儿童文学是启迪儿童心智的一把金钥匙,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

E. 儿童文学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做法

一、优化校园环境,形成“和谐、活泼”的物质文化。
为了给师生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秉着“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棵花草都能传情,让每一幅图画都能会意”的环境育人理念,近几年学校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美化了校园环境。XX年建了塑胶跑道、pu篮球场。2011年,为每班配电脑、投影仪、电子讲台,每位教师都能利用课件上课,学生们在课堂上随时都可以从网上浏览相关学习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在电脑房学习,真正实现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普及。同年9月,学校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对学校教学楼进行全面装修和维修。更换了北栋教学楼门、窗和黑板,所有教学楼进行粉刷,室内外的墙上重新挂上了校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名人名言、推普标语、学生作品等。每间教室配备了图书柜,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收集放在柜中,供大家一起阅读。教室里每个角落还有孩子们自发捐赠的花草,不仅优化了校园环境,还增添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校园里见缝插绿,绿树成荫,散发着青草的芬香;伴随着校园里居里夫人等伟人群像浮雕,孩子们从小受到热爱科学、勤于思考等文化氛围的熏陶,整个校园文化生活的品位得到提升。
二、传承“刚直”精神,形成“和谐、活泼”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它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发生深层的调节和制约,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办校报,开拓文化视野。XX年3月,学校创办校报——《刚直报》。“人生刚直最难得”这是报社总编雷安青为我校题写的《刚直报》创刊词。三年多来,我校以刚直文化为载体,不断谱写教育教学新篇章。每一期(每月28日)八开四版的《刚直报》,不仅反映着学校的最新动态,也是教师、家长、学生交流心得,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易小艳校长是校报主编,主要负责头版的编排工作,陈永红校长、王振华主任各负责一个版面。我们校报设有“教育学”、“教学研究”、“师德讲座”、“家教天地”、“校园雅声”、“学与玩”、“艺术教育”等多个栏目;学校还成立《刚直报》小记者站,让孩子主动去观察、发现身边的事,勤动笔,歌颂美好的生活,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还陶冶孩子的情操,美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展示自我。孩子们把拥有自己作品的校报及稿费珍藏起来,作为他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校报还把学校的成绩、大事、要事及时刊登出来,让社会、家长更好地了解我校的办学方针和特色。市、区许多领导在阅读、浏览我校的校报后,称赞不已:一所小学能办出这样一份高质量的报纸,难能可贵!
二是读校史,挖掘文化底蕴。一部好的校史是一所名校不可缺少的标志,代表了学校的水平和对社会的影响力,增强了人文资源的积累与拓展。2011年9月,我们以“承湖湘名将之风范,绘刚直文化之神韵”为题办了一期校报专刊。刊登了我校的校史、校徽、校歌。详细地介绍了学校的创办历程、基本情况及教育成果。全校师生争相阅读这一期校报,通过读校史,了解学校,了解湖湘名将彭玉麟,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师生的历史责任感。一代湖湘名将(彭玉麟)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三是唱校歌,形成文化特色。我校邀请衡阳市文联主席陈阵、国家一级作曲家廖卫华老师为校歌填词、谱曲。由本校一个四年级学生刘沐云同学演唱,将校歌录制成光碟,在全校传唱。学校要求每位师生都要会唱,并开展“校歌大家唱”比赛活动。师生通过读歌词,唱校歌,更加地了解学校、热爱学校。我们还设计了新校徽。校徽的图案由“r”造型而成。同时有机地融合花朵、绿叶、太阳、书本和人等元素,突出人民路小学校园文化的独特属性。校徽色彩明快,充满朝气和活力,体现了人民路小学校园文化独特的风采。
三、以发展为核心,塑造“和谐、活泼”的教师文化。
1.开展听评课活动,逐步提升教师素质。
通过听课调研,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校的具体做法是(1)原生态课。事先不通知教师,行政推门随堂听课,听课后将意见反馈给教师,并形成常规。每周的行政例会上交流听课意见,主管副校长整理记录,每月一次在全体教师会上进行原生态听课情况小结。(2)跟踪课。针对在家长、学生中有一些不良反响的教师实行跟踪听课,具体指导。一次不行就再听,直到满意为止。(3)教研课。教师先报告教研课题,授课内容,做好充分准备,教导处作好统筹安排,集中在1~2周内展示,活动结束后组织调研与汇总。除了夯实课堂之外,我们每期都要开展一次大型的教师教学活动,XX年,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比武,2011年开展了“落实新课标,实践新课程”教师说课赛,严谨的设计,精美的课件,精彩的课堂不仅让老师们在视觉、听觉上得到美的享受,也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2011年,我们推行“全面把握课标、创意激活课堂”同文本教学设计与说课展示大赛。即语文、数学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指定的文本内容,当堂完成教学设计,并于三天后进行说课演绎。让教师的个性化风采与集体智慧得到完美结合。今年我校又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作文教学比武,像这样每期一次教师教学活动是常规,但我们力求创新,避免形式主义,让常规活动真正做到既“常”又“新”。2.加强校本培训,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
通过多形式,多视角的开展教育专著学习心得交流会、演讲赛、辩论会等活动,让教师认识到学习是自身修养,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钥匙”,是走专业化发展,走向“能师”、“人师”的唯一途径。近几年,一些同志工作之余沉迷于牌桌、赌局或股市交易,而很少去学技能、钻业务,即便看书、上网,也是浏览一些怡情消闲的文章。为了唤醒教师们的学习热情,我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年要做到“三个一”:每年必须订购一份专业杂志;必须上交一份高质量的教育论文或案例;必须建立个人或班级博客,并及时更新演示博客。“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为了让教师这桶水的内涵更丰富,我们不断关注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如:一方面邀请专家来校专题讲座,为教师进行普通话提高培训、电脑操作、课件制作、博客制作培训等。我校目前已有普通话测试员2名,普通话一级乙等14人,占语言类教师总数50%。另一方面我们开展了“教师专业技能大比拼”。在考题中,既有语文或数学专业测试题目,又有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我校还举办了教师规范用字比赛、普通话比赛课件制作、博客更新比赛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老师们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3.丰富教研活动,以教促研成绩显著。
在教科研工作中,我们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力求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挂帅的教科研领导小组,下设教改课题实验小组,选取思想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参与到实验研究过程中来,从而保障教科研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二是规化到位。针对本校实际,参照省、市、区各级教科研部门的研究规化,学校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指导教师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三是管理到位。我们制订完善教科研制度,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把教育科研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真正体现“科研兴校”的主旋律,我校在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检查评估中被评为“先进实验学校”。目前,我校的十一五规化课题《英特尔未来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全面结题,获得市一等奖的好成绩,目前已报送省里参赛。美术组申报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培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在衡阳市教育课题中级评估中获一等奖,由彭琛老师负责的《合理使用零用钱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也取得了省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美术组、三年级组被评为衡阳市优秀教研组。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教育的有生力量,也涌现了更多的名师、能师:1、省优秀教师黄玲;2、市优秀班主任罗慧君;3、市优秀教师陈春清、陈萍秀、杨翠湘、李国平、张湘钰、宾莉;4、青年教师黄艳、陶韵竹、何银燕、张文君、胡妍、彭琛全国、省级赛课获奖;5、近期,陈永红、黄艳的论文刊登在《湖南教育》上。
四、以人为本,形成“和谐、活泼”的特色文化
1.夯实主题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扎实开展活动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欢乐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立足于课堂,延伸至课余校外。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成为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特长的乐园。常规活动有:“养成良好行为规范”、“抗震救灾知识的普及和紧急疏散演练”、“禁毒活动”、“感恩教育”、“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等主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校园文化艺术节”、“手工劳作比赛”、“趣味运动会”、“校园主持人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2.诵读经典文化,学做儒雅学生。
教学生“从小学做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的工作。XX年,我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师编写《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材,展“诵读古经书、学做儒雅人”活动。2011年,我们重新审核改版再编,勘正了一些原有的用字错误,并加入了大量的诗词内容。我们规定了全校诵读时间,制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方案:1、确定各年级学习内容如:一年级的《三字经》、二年级的《百家姓》、三年级的《千字文》、四年级的《弟子规》、五年级的《增广贤文》和《谚语选萃》。2、规定上课时间,每周每班一课时,一个下午读报时间。【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汇报材料4篇汇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汇报材料4篇汇集。3、确定任教老师。由易校长、陈校长亲自任教。4、定期检查。规定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为集体抽查与个人诵读评比。各班可谓精彩纷呈,有配乐朗读、快板诵读等等。集体比赛中各年级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每学年在学生中评选出100位“中国传统文化诵读小学士”。2011年10月,须知学生参加市“美文诵读活动”张欣慧获得“十佳选手”称号,刘沐云等五名同学获得金奖。
3.双语特色教育,培养学习兴趣。
XX年秋季,我校1-6年级全部开设英语课。学校严格把关教材和师资水平,并力求营造浓厚的语言氛围,培养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的兴趣。从英语早读、作业评改到课堂教学等,均实行等同于语、数主科的常规管理模式。作为窗口学校,我们不仅立足了“传承经典文化”,而且大力倡导双语教学特色,在全市公办小学中开场双语教学先河。近年来,我校有100余名学生在全国英语大赛中获奖,今年4月,全区63人进入决赛,我校占20人,其中5人获一等奖。
众所周知,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先进的文化能推动学校发展。在创建优质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人民路小学将继续用学校文化构建来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充分体现师生的生命价值,塑造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引领学校不断走向卓越、走向辉煌!

F.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充满想象力,语言活泼生动,受到许多小学生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也都出自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也是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笔者将针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G. 如何运用儿童文学进行小学语文的学习指导

检索中国儿童文学史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儿童观”的形成,不仅促动了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也直接影响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变革,而语文课程的迫切需要又极大地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这段历史时期语文课程的实践,尤其是五四时期以周作人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儿童、对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深刻认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五四时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启蒙者受德先生、赛先生的影响,批判中国文化中的长幼尊卑观念,由此发展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也就是说,和西方“发现儿童”的过程有所区别,中国是在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和儿童的命运的同时,开始了儿童观的转变,例如这一时期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一个最典型的论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学校的演讲奠定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登上历史舞台的理论基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儿童文学的关注缘于对旧伦理旧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还是“人的解放”,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文化的革命与建设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从一开始,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就和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探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就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文学教育的同义语。也是在这篇演讲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和论述了小学文学教育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儿童观。周作人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期有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儿童文学的价值。周作人认为,文学首先是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训诫的手段。至于文学教育能够产生道德教化、智力培养等作用,则是文学教育的副产品。“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需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

三是儿童需要文学的原因。周作人采用人类学理论,接受了“同构复演说”的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发展阶段和人类群体的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结构,因而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为有文学的需要,所以产生了歌赋、戏曲和小说,儿童当然也有文学的需要。四是学校文学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麦克林托克的说法,提出文学教育的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五是文学教育的内容。他采用年龄分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例如幼儿前期(3-6岁)为诗歌、寓言、童话;幼儿后期(6-10岁)为诗歌、童话、天然故事(动物故事);少年期(10-15岁)为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六是文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周作人慨叹“中国向来对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又因为偏重文学,所以在文学中可以供儿童之用的,实在绝无仅有,但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也不少,古书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过没有人采集或修订了,拿来应用……”所以他希望能够有一个开发小组,收集各地的民间文学资源,从古书中挑选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订,同时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然后编辑成册,供学校和家庭使用。从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几乎是对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阐述,不仅说明了儿童文学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也提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内容资源的开发,尤其是他对儿童文学的价值、以及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教育的目标和一些基本性质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二)课程实践的需要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倡导催生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而从课程实践来看,20世纪初期人们对教育内容的普遍不满确实给儿童文学的出现并且进入课程领域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现实基础。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话报》(早期倡导白话文的报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黄海锋郎的文章《儿童教育》,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贵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识,是少不了的。现在所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么,究竟应该给儿童读些什么呢?“儿童幼时智识,至老不忘,教师最好把些爱国的故事,为人的箴言,替儿童演说,才可以养成儿童爱国心,陶铸儿童天良性。”〔2〕这里的“替儿童演说”提出了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特

H. 我是学小学教育的,想写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年论文,要求有文献,跪求一个合适的题目啊~谢谢各位高手!

儿童文学的范围比较广的,建议您再细分一下,可以缩小写作范围,有利于下笔。

I.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

1、儿童文学更贴近与儿童,符合儿童心理,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儿童文学能够在孩子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供一些文学素养。

3、小学语文应该回归文本,而不是强调思想性。

J. 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具有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根据儿童的需要,专为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1]。儿童对文学的需要是一种天性。儿童文学是发自儿童性灵的文学,藉由阅读他们,教学他们,我们可以贴近孩子,走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伴随着很多孩子长大。从听父母讲故事开始,儿童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主动的接近不同的文学作品。
▲ 儿童文学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教育作用:能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打下基础,如孩子可以通过阅读《绿野仙踪》体会到要有智慧、勇气、爱心,还要团结。
认识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如儿童可以通过阅读唐鲁峰的儿歌《谁的耳朵》获得关于动物的有关知识,也可以通过阅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了解l9世纪中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黑暗现实。
培养美感作用:作家用生动、形象、甚至夸张的语言,用诗歌、童话、故事、寓言、童谣等多种形式,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认识和提高。如冈本良雄的《大海那边》,把大自然的美与生命的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美的旋律。
娱乐作用: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如我国当代著名儿童诗人金波创作的《大老哥》等儿歌,让孩子们在嘻笑的游戏中接受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可吹嘘说大话的思想品德教育。
儿童文学以其艺术感染力作用于儿童读者的情感。既满足少年儿童的审美需求,又能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艺术鉴赏力。儿童文学的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都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功能是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终极目的。

▲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
《课程标准》对“语文”提出了新的界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教学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这就对我们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从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构成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了课本文学教育,同时对课外读物也有一定的要求,相关的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等。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比例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蕴含着丰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语言材料,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语言养分,形成语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形成语言能力,为一生的语言发展打下根基。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从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之间,存在目标、原则、理念、方法的全面契舍。
2.儿童文学符合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爱好,儿童文学是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儿童阅读儿童文学,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想象、自我意识等,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目标,科学处理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能够让我们进一步增加对儿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

▲ 让我们如何走进“童心”?
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素养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意味着:她拥有了一条走进儿童心灵的小径。她会带领学生走进“电车学校”,在闪烁着人性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和《窗边的小豆豆》一同成长;她会让孩子们走进《巨人的花园》,和那个孤独的巨人握手,去感悟友爱,善良,助人为乐……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老师,读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独到之处,对于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能从文体特点出发,顺着作品的“肌理”读。对于选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缩略版或者节选版,因为具有背景知识的前提,哪怕是剩下几缕枯干的枝,教师也有办法让它长成枝叶婆娑、摇曳多姿的大树。而没有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解读时容易瞎子摸象,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曲解作品的原意。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热爱儿童文学的阅读,在大量的儿童文学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和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1、保持作品的新鲜感与完整性,保护学生的欣赏乐趣。
读文章不像看画,可以即时将作品的全局一览无余,熟悉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感、意蕴层面必须反复读,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种时间的深度恰恰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嵌入过多的问题,不要穿插过多的训练,在学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学作品的全局之后再展开教学或许更合适。比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可以在一开始出现那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完后,提出:“又大又丑的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丑小鸭到底遇到了什么事呢?”由此问题出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丑小鸭变天鹅的艰辛,一条主线,清晰明朗。不用刻意地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结构,越精致的课堂问题转换、环节切换越频繁,导语牵引越多,学生的智慧与精力消耗就越大,实际自主阅读、感受、思考的时间就越少。不同于教侧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文章,教儿童文学作品建议“不要节省时间,要浪费时间。”
2、作品欣赏有创意,注重挖掘文本独特性。
面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时,我们的话题讨论,不要老是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分层呢?哪里是你最感动的句子?而要多方位、多角度进入文本的问题。比如说《雪孩子》一课,是一篇蕴涵思想性)、知识性的优秀童话,教师一般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设计教学。但如果从孩子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可以有另一番趣味。比如这篇童话除了小白兔一家是明显的拟人外,对本不能动弹的雪孩子也赋予了“动”的能力,雪孩子在篇末化成了白云,孩子会被雪孩子舍己为人所感动,为明年还能看到雪孩子而高兴。所以我们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更多样化,更贴进孩子一点,如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童话的幻想上下工夫,逆向提问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雪孩子如果不会动会怎么样呢?”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你觉得课文有哪些奇妙之处?”或者“雪孩子都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大处着手,从雪孩子的身体、行动、心理等方面作略带拓展的思考。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课文中删掉了原来童话中的大量细节,如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的细节,雪孩子变成云飞到空中的细节,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先补充这两个细节,再把原文读给学生听。这也是增加童话教学趣味性的一种方式。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的语言生长。
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内涵非常丰富,以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为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完整、多面地理解文章主旨:环保、守信、友谊、跨越生死的爱恋……,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来听听”,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独特的见解,自由讨论后老师可以强调某一种价值判断,但应避免主题先行、主题归一。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依赖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不少课堂上,教师往往满足于展示个人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生拉硬拽着学生达到自己理解的深度。真正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经历酣畅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的同时,获得语言发展。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喜闻乐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比较活跃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善于体察并尊重和引导,因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一般就是语言的生长点,所谓“情动于衷而发于外”。
四、用好语文教材,开发儿童文学资源。
教师还可以大胆把教材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比如在教学《妈妈的帐单》时,当彼得因为帮妈妈做了事后向妈妈索要报酬,而这时妈妈出示的这份帐单却让彼得看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母爱的无声与伟大,我在教学时引入了绘本《爱心树》,将母亲化为一棵树,通过小男孩对树的无止尽的索求和树对小男孩无私的奉献,形成强烈地对比,也给孩子强有力的感情冲击。当欣赏完绘本后,许多孩子流下了眼泪,相信不用教师多说,“母爱”两个字已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种直观的体会远比教师在原地无休止地进行教材讲析效果来的好。所以说教材教学多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方式方面的指导,建议 “去掉繁琐的课文分析;去掉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去掉实际作用不大的语文活动。”教材学习主要在于习得方法,感悟规律。因此能精讲教材,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阅读更多相关的儿童文学,通过对“语用”的把握,体悟作品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其实他们的相遇是一种必然,它们携手的意义其实比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要多得多。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很多新鲜的空气,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以前一直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发现“儿童”,真正认识“文学”教育的意义,处理好文学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其实都要从认识他们的关系开始,我们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

阅读全文

与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