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特长
未来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本着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目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重视培养学生的特长工作,依据学生实际和学校具体情况,特制定特长生培养计划如下:
一、培养目标: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2、在文艺、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科技制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自主创新,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二、主要任务:
1、通过特长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挥,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2、改变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教育观念;
3、鼓励、关注、培养在艺术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能够不断进步,培养出我校在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方面的名学生。
三、调查取向
通过对班级同学的爱好特长进行调查,喜欢音舞的有12人,建立文艺特长小组;喜欢体育运动的有18人,建立体育特长小组;喜欢绘画书法的有10人,建立美术特长小组;喜欢电脑学习的有8人,建立信息技术小组;喜欢科技制作的有11人,建立科技创新小组。
四、培养类别
1、文艺特长小组
由班内喜爱音乐、舞蹈,且在这方面有点天赋的同学组建一支文艺特长小组,由音乐教师和班级文艺委员负责,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学习,一起练习.
2、体育特长小组
由班内喜欢打篮球、乒乓球等活动的同学组建一支体育特长小组,由体育教师和体育委员负责,利用课余时间组队训练指导参加比赛.
3、美术特长小组
班里有部分同学美术画得特别好,手工制作也不错,由这些同学组成一个美术特长小组,由美术教师和学习委员负责,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一起练习书法、画画、做手工,并负责班级板报的设计和更新。
4、信息技术小组
由班里喜爱电脑的学生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副班长负责,指导学习电脑知识和相关制作。
5、科技创新小组
由班里喜爱制作的学生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由综合实践教师和班长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实验及创新制作。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选拔学生、确定培养目标
每学年开始,从日常教学工作中选拔有专长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的培养对象,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依据具体情况确立培养目标和措施。
第二阶段:实施完善阶段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活动,使学生勇于展现自己的能力,并不断提高艺术水平。
第三阶段: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通过以上工作,使班级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专长甚至多才多艺的学生。
五、主要方法与措施:
1、针对学生爱好进行培养指导。
2、本着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的原则,开展互助式、互动式的辅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3、定期举行各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4、在班级创建各类文艺、书法、写作、美术、音乐等比赛活动,给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机会。
通过培养学习,使学生在原来的水平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熟练掌握一些艺术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促进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⑵ 怎样培养小学生特长生和帮扶困难生
就看他们的能力呀,
尽量让大家都彼此熟悉,
多创造一些机会,
让他们共同相处,互相学习。
⑶ 特长生培养计划
爱好舞蹈,钢琴。
⑷ 特长生兴趣的培养有哪些方法
学校做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特长生培养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陈腐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教师的思想。再加上不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单调的教育手段、相对狭窄的特长发展空间,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方面对特长教育的偏见等,都构成特长生培养的障碍,制约和阻碍着特长生培养的顺利实施。另外在特长生培养实践过程中,由于对特长教育与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同,还容易产生误解,使特长生培养步入误区。
一、特长培养中的障碍因素。
特长培养的障碍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思想障碍,二是特长教育环境贫乏和教育内容的单一化。这是农村中小学特长生培养的两大障碍因素。
1智育第一分数至上的思想障碍。
在特长衔接培养实验之初,特长生培养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首先是学生家长,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在学校里搞特长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千方百计阻挠学生参加各种特长培养和训练活动,如拒绝物质支持,找亲朋好友甚至老师劝阻参加特长活动的学生"改邪归正"等。还有部分教师对特长教育也很不理解,对特长生培养持观望态度,既不主动参与,也不热心发动学生。某些初中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习,阻止学生参加特长培养活动的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的背后,反映出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存在着智育第一的思想,只要与学生文化知识学习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一律排斥,认为学生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书本知识中就是不务正业。可见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分数"作为人才的标准是中小学特长生培养的主要思想障碍。不排除这些思想障碍,特长教育就很难落实到学生中去,特长生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为克服思想阻力与偏见,放手特长培养,课题组把更新教育观念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首先,成立"特长教育办公室",统一协调有关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培养优秀、特长、拔尖生的意见》、《中小学教师骨干系列管理办法》等文件,以求方向明确,统一认识;其次,把端正教育思想的工作落到实处,措施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作为教师的必学书目,人手一册,定期考试,不及格者定期补考;还出版内部刊物《高密师训》,提出不同时期的学习重点,提供学习资料及国内外进步教育思想,出版报纸《高密教育》,交流我市教育信息,推广各校先进经验;第三,确立了几处基础比较好的小学、初中、高中作为实验点校,点面结合,具体指导。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如"从一个角度看学生,可能只有1%的天才;从多个角度看学生,也许就有99%的天才","年幼并非无知,教育不是从零开始","成长无法代替,只有成功才能走向成功","面向全体要从关注身边每一个人开始","给予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学会选择,为他们提供锻造的机会和条件",等等。这些观点都成为我们特长生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
2贫乏的教育环境、单一的课程结构,造成了特长生发展的空间障碍。
特长生培养需要以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许多农村中小学仅仅依靠国家统一规定的几本教材作为学习的内容,课外时间由班级或学校统一安排一套活动的落后单一教育格局是无法满足特长教育要求的。特长教育需要开放的教育环境,要有可供学生修养和发展特长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要有展示特长才能的舞台,有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因此,丰富特长生发展的空间条件必须改革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相结合的组合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教育内容;合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特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特长;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展示才能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是特长生培养的基础和条件保障。
此外,特长生培养指导教师缺乏,特长培养所需要的设施不全等,都是特长生培养的障碍因素,也需要引起重视予以克服。
二、特长培养中的误区。
在特长生培养的实践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特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走入一些误区。
1以培养特长取代个性发展。
一些中小学将"发展特长"与"发展个性"混为一谈。认为"发展特长"抓得着,看得见,最容易显示素质教育成果;只要发展了特长,也就发展了个性。因此,在教育实践上,把特长培养提高到不适当的程度,以特长教育活动取代了个性培养。这一误区来自于概念的模糊。
"个性"不能与"特长"混为一谈。个性是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它是多层次的有机组织整体,包括社会的(理想、道德、世界观等)、心理的(认识、情绪、意志、兴趣、动机、气质等)和生理的(体魄、精力等)多方面内容。"特长"则是学生个性所显露的某些个别性,是学生个性心理诸要素由于发展不平衡所表现出的特殊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只有把"特长"置于"个性"这个整体中去认识,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也才能有利于正确的教育实践。
当然,特长发展与个性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相互作用的。特长教育活动如果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有时也可以作为个性的一个参照,甚至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但是,特长不能与个性划等号。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个性的主要表现并不在于其显露的才能,而在于其意识倾向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导致个性畸形发展。我国有个"聪明"的留美博士,叫卢刚,他的才能(特长),应当说是无可置疑的。但就是因为失去平衡的嫉妒心理作崇,枪杀了另一个我国优秀的留美博士生,接着又杀死了他的导师、主任和一名副校长,最后自杀。教训告诫我们,以发展特长代表个性培养显然是有害的。
2违背学生意愿。
特长教育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某些学校由于认识上的错位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恰恰违背了这条原则,他们将拟定的一些特长项目,像新生编班那样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分进声乐组就学唱歌,分进书画组就学书法、绘画……他们也自有他们的理由:"人的才能都是练出来的,'马得骑,人得逼',只要逼着练,写字差的(分到书法组)可以练好;手拙笨的(分到小制作组)可以变巧……"这是典型的"教育选择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选择教育",其要害是违背了个性发展的规律。青少年如果被强制去发展特长,其个性发展就无从谈起。
对学生的特长培养,大都是从小学开始的,按照个性发展的规律,不仅从特长培养的起始阶段就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即使在与初中衔接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允许学生特长的变更、迁移。这是因为,少年儿童正处于个性发展阶段,他们的身心发育远未定型,认识水平正在发展,社会实践刚刚起步,随着对"特长"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对特长还存在着再选择和再定向的问题。过早地让学生确定某些特长专向发展,或者不允许学生特长志向的中途转移,都有可能埋没人才。青年时代的巴尔扎克,父亲逼他学法律,他说"毫无兴趣","兴趣在文学"。倘若屈从父命,世界上可能就少了一个大文豪。
3选择发展对象。
有些有升学任务的初中和高中,对特长生的培养是有选择的。选择的基本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各门必修课程都合格(有的还强调统考学科达到良好以上标准);另一类是个别学科虽然成绩不佳,但能对口升学的特长(如美术、音乐等)较为突出。其理由是:"学生的特长要得到发展,必然要占用部分精力和时间,一个连必修课程都学不好的学生,难以有余力去发展特长;以牺牲学必修课的精力去发展特长,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升学)。"显然,这样的选择是以"升学"的效益为前提的,其实质是以"特长教育"粉饰"应试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都获得成功。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而选择式的特长教育之"误",就在于将部分学业差的学生排斥在"特长发展"的门槛之外。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最终是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即使学生某些功课考不好,考不上大学,能学好一项特长,掌握一技之长,有何不好?这不恰恰是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需要吗?
人的成功,关键在于其个性、特长得到健康的发展。许多人都知道,著名诗人臧克家是以数学零分、国文98分的成绩考入青岛大学的。如果要求各门功课都合格才能发展特长,臧克家的文学特长有可能也被扼杀了。高密一中1996年收了个叫贺鹏的委培生,刚入学时,他学习不好,屡犯校纪,老师同学都感到棘手,后发现他上课常偷偷地画画,便把他吸收到校书画协会,并给他配上指导教师。当他的作品入选全市中学生画展并获奖后,他第一次看到同学们对他敬佩的目光,于是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从此,刻苦学习,尊敬师生,热爱集体,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被评为十佳"特长之星"和优秀中学生。这个例子说明,限定条件发展特长是不可取的,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人才。我们曾对辍学的初中生作过调查,辍学的主要原因75%以上的是厌学。他们的功课学不好,上课如同"坐文明监狱";其个性特长又得不到发挥,久而久之,失去了自尊和自信,选择辍学便在情理之中了。
4急功近利
有些学校追求名生效益,对特长生寄予过高的期望,总希望出一批方方面面的"小能人",在各种竞赛活动中,上档次,领大奖,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种心态,也迎合了一些家长的需求,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出人头地,光耀门庭。按说,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无须指责。问题就在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却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第一,急功近利,跟上来的是高目标,硬手段,这免不了一个"逼"字,逼学,逼练,逼进;进一寸不足,进一丈不够……甚至要拔苗助长。逼的结果是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加重了学生心理压力,等于给学生套上了另一种精神枷锁。不仅欲速不达,而且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违背了基础教育基础性的原则。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应把着力点放在全面打好基础上,让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而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少数"名生"上。即使对特长明显的学生实行优生优培,也不能破坏他们个性发展的和谐性。试想,让学生用超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追"名"逐"利",能不影响其全面打好基础吗?当然,谁也不会怀疑少数天资聪明的儿童少年,在良好环境的熏陶和教育下,会凸现出某些超常的才能。但是,如果他们打不好基础,那么,他们的潜能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地开发,今天的特长"小明星",到了应当铸造人生辉煌的年龄,却有可能陨落了。
特长生培养的急功近利,还往往忽略素质教育的灵魂--创造力的培养。譬如,某初中对书法特长生规定的目标是临欧、柳、颜、赵四大家的任何一家。两年写"像",四年写"真"。且不说四年难以写"真",即使花十年时间写"真"了,至多是又出了一批欧、柳、颜、赵,我们的书法艺术也只能停留在先贤的水平上,还会有发展吗?发展学生任何方面的特长,都不应当重"继承",轻"创造",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贯穿于特长教育的始终。达·芬奇所以能创作出举世公认的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与他少年时代的善于模仿和那段艰苦画蛋的基本功训练不无关系。然而,他能创立世界美术史上第一套系统的绘画理论,能在广阔的领域里摘取十几项"大专家"的桂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源于他的创造思维。
⑸ 特长生培养工作总结
现将我校一年来来的自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8.重...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有了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聪明才智的机会和空间,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陶冶了...
⑹ 小学语文特长培养内容计划包括哪些方面
一、特长生抄培养的意义及依据
二、培养目的:
三、培养的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
①与学生学习记叙文有关知识。
②向学生讲述这次活动的内容及要求,让学生对这次活动有一个初步了解。
2、实践阶段:
(1)开展堂上2分钟说话活动。
(2)进行3分钟朗读训练:
(3)每周至少两次小练笔
⑺ 小学语文特长生总结
哎,小学语文知识面很广。需要将六年级下册的课文都背过,将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整理下。然后在复习一下五六年级语文课本就差不多了。。祝你好运!
⑻ 特长生培养记录表如何填写
就是写清楚活动的内容、目的、活动过程等,教后小记就是记录活动中的得与失。
⑼ 特长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学校做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特长生培养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陈腐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教师的思想。再加上不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单调的教育手段、相对狭窄的特长发展空间,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方面对特长教育的偏见等,都构成特长生培养的障碍,制约和阻碍着特长生培养的顺利实施。另外在特长生培养实践过程中,由于对特长教育与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同,还容易产生误解,使特长生培养步入误区。
一、特长培养中的障碍因素。
特长培养的障碍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思想障碍,二是特长教育环境贫乏和教育内容的单一化。这是农村中小学特长生培养的两大障碍因素。
1智育第一分数至上的思想障碍。
在特长衔接培养实验之初,特长生培养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首先是学生家长,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在学校里搞特长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千方百计阻挠学生参加各种特长培养和训练活动,如拒绝物质支持,找亲朋好友甚至老师劝阻参加特长活动的学生"改邪归正"等。还有部分教师对特长教育也很不理解,对特长生培养持观望态度,既不主动参与,也不热心发动学生。某些初中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习,阻止学生参加特长培养活动的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的背后,反映出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存在着智育第一的思想,只要与学生文化知识学习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一律排斥,认为学生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书本知识中就是不务正业。可见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分数"作为人才的标准是中小学特长生培养的主要思想障碍。不排除这些思想障碍,特长教育就很难落实到学生中去,特长生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为克服思想阻力与偏见,放手特长培养,课题组把更新教育观念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首先,成立"特长教育办公室",统一协调有关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培养优秀、特长、拔尖生的意见》、《中小学教师骨干系列管理办法》等文件,以求方向明确,统一认识;其次,把端正教育思想的工作落到实处,措施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作为教师的必学书目,人手一册,定期考试,不及格者定期补考;还出版内部刊物《高密师训》,提出不同时期的学习重点,提供学习资料及国内外进步教育思想,出版报纸《高密教育》,交流我市教育信息,推广各校先进经验;第三,确立了几处基础比较好的小学、初中、高中作为实验点校,点面结合,具体指导。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如"从一个角度看学生,可能只有1%的天才;从多个角度看学生,也许就有99%的天才","年幼并非无知,教育不是从零开始","成长无法代替,只有成功才能走向成功","面向全体要从关注身边每一个人开始","给予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学会选择,为他们提供锻造的机会和条件",等等。这些观点都成为我们特长生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
2贫乏的教育环境、单一的课程结构,造成了特长生发展的空间障碍。
特长生培养需要以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许多农村中小学仅仅依靠国家统一规定的几本教材作为学习的内容,课外时间由班级或学校统一安排一套活动的落后单一教育格局是无法满足特长教育要求的。特长教育需要开放的教育环境,要有可供学生修养和发展特长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要有展示特长才能的舞台,有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因此,丰富特长生发展的空间条件必须改革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相结合的组合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教育内容;合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特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特长;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展示才能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是特长生培养的基础和条件保障。
此外,特长生培养指导教师缺乏,特长培养所需要的设施不全等,都是特长生培养的障碍因素,也需要引起重视予以克服。
二、特长培养中的误区。
在特长生培养的实践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特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走入一些误区。
1以培养特长取代个性发展。
一些中小学将"发展特长"与"发展个性"混为一谈。认为"发展特长"抓得着,看得见,最容易显示素质教育成果;只要发展了特长,也就发展了个性。因此,在教育实践上,把特长培养提高到不适当的程度,以特长教育活动取代了个性培养。这一误区来自于概念的模糊。
"个性"不能与"特长"混为一谈。个性是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它是多层次的有机组织整体,包括社会的(理想、道德、世界观等)、心理的(认识、情绪、意志、兴趣、动机、气质等)和生理的(体魄、精力等)多方面内容。"特长"则是学生个性所显露的某些个别性,是学生个性心理诸要素由于发展不平衡所表现出的特殊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只有把"特长"置于"个性"这个整体中去认识,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也才能有利于正确的教育实践。
当然,特长发展与个性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相互作用的。特长教育活动如果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有时也可以作为个性的一个参照,甚至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但是,特长不能与个性划等号。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个性的主要表现并不在于其显露的才能,而在于其意识倾向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导致个性畸形发展。我国有个"聪明"的留美博士,叫卢刚,他的才能(特长),应当说是无可置疑的。但就是因为失去平衡的嫉妒心理作崇,枪杀了另一个我国优秀的留美博士生,接着又杀死了他的导师、主任和一名副校长,最后自杀。教训告诫我们,以发展特长代表个性培养显然是有害的。
2违背学生意愿。
特长教育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某些学校由于认识上的错位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恰恰违背了这条原则,他们将拟定的一些特长项目,像新生编班那样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分进声乐组就学唱歌,分进书画组就学书法、绘画……他们也自有他们的理由:"人的才能都是练出来的,'马得骑,人得逼',只要逼着练,写字差的(分到书法组)可以练好;手拙笨的(分到小制作组)可以变巧……"这是典型的"教育选择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选择教育",其要害是违背了个性发展的规律。青少年如果被强制去发展特长,其个性发展就无从谈起。
对学生的特长培养,大都是从小学开始的,按照个性发展的规律,不仅从特长培养的起始阶段就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即使在与初中衔接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允许学生特长的变更、迁移。这是因为,少年儿童正处于个性发展阶段,他们的身心发育远未定型,认识水平正在发展,社会实践刚刚起步,随着对"特长"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对特长还存在着再选择和再定向的问题。过早地让学生确定某些特长专向发展,或者不允许学生特长志向的中途转移,都有可能埋没人才。青年时代的巴尔扎克,父亲逼他学法律,他说"毫无兴趣","兴趣在文学"。倘若屈从父命,世界上可能就少了一个大文豪。
3选择发展对象。
有些有升学任务的初中和高中,对特长生的培养是有选择的。选择的基本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各门必修课程都合格(有的还强调统考学科达到良好以上标准);另一类是个别学科虽然成绩不佳,但能对口升学的特长(如美术、音乐等)较为突出。其理由是:"学生的特长要得到发展,必然要占用部分精力和时间,一个连必修课程都学不好的学生,难以有余力去发展特长;以牺牲学必修课的精力去发展特长,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升学)。"显然,这样的选择是以"升学"的效益为前提的,其实质是以"特长教育"粉饰"应试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都获得成功。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而选择式的特长教育之"误",就在于将部分学业差的学生排斥在"特长发展"的门槛之外。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最终是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即使学生某些功课考不好,考不上大学,能学好一项特长,掌握一技之长,有何不好?这不恰恰是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需要吗?
人的成功,关键在于其个性、特长得到健康的发展。许多人都知道,著名诗人臧克家是以数学零分、国文98分的成绩考入青岛大学的。如果要求各门功课都合格才能发展特长,臧克家的文学特长有可能也被扼杀了。高密一中1996年收了个叫贺鹏的委培生,刚入学时,他学习不好,屡犯校纪,老师同学都感到棘手,后发现他上课常偷偷地画画,便把他吸收到校书画协会,并给他配上指导教师。当他的作品入选全市中学生画展并获奖后,他第一次看到同学们对他敬佩的目光,于是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从此,刻苦学习,尊敬师生,热爱集体,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被评为十佳"特长之星"和优秀中学生。这个例子说明,限定条件发展特长是不可取的,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人才。我们曾对辍学的初中生作过调查,辍学的主要原因75%以上的是厌学。他们的功课学不好,上课如同"坐文明监狱";其个性特长又得不到发挥,久而久之,失去了自尊和自信,选择辍学便在情理之中了。
4急功近利
有些学校追求名生效益,对特长生寄予过高的期望,总希望出一批方方面面的"小能人",在各种竞赛活动中,上档次,领大奖,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种心态,也迎合了一些家长的需求,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出人头地,光耀门庭。按说,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无须指责。问题就在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却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第一,急功近利,跟上来的是高目标,硬手段,这免不了一个"逼"字,逼学,逼练,逼进;进一寸不足,进一丈不够……甚至要拔苗助长。逼的结果是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加重了学生心理压力,等于给学生套上了另一种精神枷锁。不仅欲速不达,而且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违背了基础教育基础性的原则。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应把着力点放在全面打好基础上,让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而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少数"名生"上。即使对特长明显的学生实行优生优培,也不能破坏他们个性发展的和谐性。试想,让学生用超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追"名"逐"利",能不影响其全面打好基础吗?当然,谁也不会怀疑少数天资聪明的儿童少年,在良好环境的熏陶和教育下,会凸现出某些超常的才能。但是,如果他们打不好基础,那么,他们的潜能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地开发,今天的特长"小明星",到了应当铸造人生辉煌的年龄,却有可能陨落了。
特长生培养的急功近利,还往往忽略素质教育的灵魂--创造力的培养。譬如,某初中对书法特长生规定的目标是临欧、柳、颜、赵四大家的任何一家。两年写"像",四年写"真"。且不说四年难以写"真",即使花十年时间写"真"了,至多是又出了一批欧、柳、颜、赵,我们的书法艺术也只能停留在先贤的水平上,还会有发展吗?发展学生任何方面的特长,都不应当重"继承",轻"创造",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贯穿于特长教育的始终。达·芬奇所以能创作出举世公认的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与他少年时代的善于模仿和那段艰苦画蛋的基本功训练不无关系。然而,他能创立世界美术史上第一套系统的绘画理论,能在广阔的领域里摘取十几项"大专家"的桂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源于他的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