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自觉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共同的需要,又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及满足的正常途径能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必须充分注意。2.提供指导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集体辅导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指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辅导,使之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必定或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积极自觉的心态有效地面对。比如新人学的小学生,由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了学校的小学生,随之而来的是主导性活动的变化,由先前的做游戏为主变为以学习为主。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主要活动的变化,家庭与社会的要求也不同。小学生要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要写作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已成为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所有学童来说都会遇到对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再比如高年级小学生,面对青春期的提前到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心理准备问题、心理适应问题,所有这些共性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或其他人员有计划地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否则就会遇到困难,就可能出现困扰,不利于身心健康。个别指导主要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比如,对个别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帮助,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消极的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所给予的帮助、所进行的调整等均属个别指导。3.及时调治我们知道,学校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机构,有许多工作要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不可能都用于此。同时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而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效果如何显著,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非常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玻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以及班主任和辅导员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有关家长取得联系,提供建议,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和治疗。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定型,各种心理问题即使比较严重,只要及时发现,善于识别,及时送医疗性心理咨询、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加以排除,得到根治,愈后效果良好。由此可见,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重点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识别,要能及时发现,以保证及时有效地得到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治疗。
B. 怎样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将对他们的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关键,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目前,小学生存在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等,种种情况都表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相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增强面对环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面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选择、决策和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的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满足的生活。
其次,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特点,其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 1 、健康与身体发展问题; 2 、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欠佳、读书不专心、厌恶学习、逃学旷课等); 3 、人格问题(多愁善感、害羞、自卑、过分自信、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与人不能相处、情绪不稳定等); 4 、家庭与家属关系问题(父母独裁,对子女不能控制,破碎家庭,与学校不合作的家庭等); 5 、社会与道德问题(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常提绰号、打架、欺负女生等)。
其三,要掌握几项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得有成效时,学生的问题便少发生,或容易解决。因此在制订教育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健康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教育。
2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师生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 “ 遇到自己人 ” 的感觉。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如果被教师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教师,愿意向 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贯彻这一原则注意以下三点:
c 、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 “ 透过受教学生的眼睛看世界 ” ,要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
3 、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 “ 唱主角 ” 。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 “ 你听我说 ” 、 “ 我告诉你 ” 之类的命令式的口吻,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 “ 我能体会 ” 、 “ 原来如此 ” 、 “ 请继续讲 ” 、 “ 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 ” 、 “ 请听听我的意见 ” 、 “ 我想作一点补充 ” 、 “ 我同情你的处境 ” 等。
4 、差异性原则。
承认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以满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对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指导。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来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提高个别教育的实效。根据不同个体制订个别化教育目标。
其四,利用好几条途径。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同学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针对某一种心理缺陷来有针对性地辅导、咨询或训练,而是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隐形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二是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认识他们面对的一切,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是靠 “ 听 ” 得到的,它是通过主体自身的活动实现的。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丰富心理世界,发展心理素质。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关活动,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的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
三是利用好家庭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应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改变家长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
C. 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
在学校中,由于我们与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容易形成带有很多强制性的管教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规定了许多(校规、班规、----),这也不准,那也不准,似乎学生的一切必须服从老师的意志,容易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环境之中,结果学生要么感到自己无能、羞怯、退缩,形成过分服从与依赖等不良心理品质,要么形成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为特征。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其生活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于是我就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自制能力,通过在班级中建立一定的鼓励惩罚机智,从而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以营造班级气氛为关键,以民主、活泼的风格来组织班级生活,开展集体活动,无疑将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班中定期开展评比活动,将一周学生的行规情况进行评比,定期开展才艺展示,各类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评比中得到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这是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的标志。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忧心忡忡、情绪状态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精神失常。因此,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的情绪控制力是较差的,常常喜怒形于色。而且,由于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迁就过多,容易形成冲动、自私的特点,患得患失,稍不如意就觉得委屈了自己。这样就容易形成不良的情绪状态,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在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本周,在我班就发生了一件另人意外的事情。我班的小徐,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因为家庭因素,父母上月离婚后,对她打击很重,觉得心情压抑,但是她是住宿生平时都和同学在一起,和别人说这事会让人笑话,压抑在心中的愤怒无人倾诉,于是就在某天早上将别人的眼镜丢在垃圾筒里。以寻求发现,事后她还不肯承认,在我的诱导下她终于承认,我立刻和其家长取得联系,一边批评教育,一边做她的心理辅导,告诉她有不开心和压抑要和老师家长沟通,而不要自己寻求一种不合理的方法解决,这是很愚蠢的。她终于在我们的开导下认识到自己这种行为的错误,并表示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
三、给学生传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识
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还依赖于我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以便对日常心理行为能进行正确地鉴别,分清是非。如在课外阅读中,学生能辨别哪些是健康的有益的。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传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识。
四、积极诱导学生构建并完善自我调控机制
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非积极因素和动向是正常的,也是能够预料到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并随时铲除消极心态,努力按社会的规范调节自己的情绪、需要和行为。在每一学期的期中、期末复习考试前,总有一部分同学视考试为无所谓的态度、消极怠学、虚度时光,一发现这些学生的消极思想后,就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多给予一些鼓励等;于是这些同学又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总之,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优化环境,教学生自我调整,做到防患于未然,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D.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极度呵护与溺爱中成长,孩子的心理承受内能力、心理素质已趋容于弱化,更缺乏必要的心理锻炼和意志磨练,甚至很多学生高分低能,心胸偏激狭隘,这些问题的出现值得我们担心和关注。我们知道,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优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将成为家长面临的重任。
家长不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累。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贪图享受;而租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租野蛮横,缺乏同情心。
E. 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策略
家庭教育没有固定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孩子而异,每个孩子的情况,条件都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不一样,但是有多少家长能做好孩子的教育,很难。
因为什么样的家庭都有
F. 当前小学生家长对心理教育的态度
为人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义无反顾地担当着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直到儿女走上自己能独立生活的道路,才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家庭教育已成为我们传统教育的关键一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个个盲点在闪现: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不高,自身有失检点,醉心于金钱、酒桌、舞场,整日玩牌、打麻将,使子女深受其害,甚至染上恶习;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纵、娇生惯养,或者过分苛求,期望值过高,而教育方法又过于严厉,体罚、软禁等方法层出不穷;更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推向社会;有的家长忙于赚钱等事务,把定“树大自然直”的信条,轻易的放弃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凡此种种,概括起来说我国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各位家长深思:
第一, 期望过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通过对一项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最高学历期望,初中毕业仅为0.9%;高中毕业6.2%;大专毕业9.3%;大学毕业53.9%;硕士10.3%;博士或博士后19.3%。也就是说,高达92.8%的家长期望孩子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辽宁省教委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家庭教育》编辑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家长中,90.83%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大学。为了使这种期望不致以落空,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参加特长班,有的家长还额外地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对学生过高期望、过分投入,相应地带来了期望的单一化,造成了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思想品德、家务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家长期望的过高与单一,无论对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会造成精神负担,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把教育比作一首好的诗篇,可是当我们看到下面这些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时,我们还会认为教育如诗么?――60%的学生认为上学的乐趣是由于有朋友玩;100%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学习障碍;每年都有学生因非经济原因流失••••••
第二, 溺爱过度。据相关的社会调查数据显示:18.72%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少数的学生只参加1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这样,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在上学、放学的时候接送,7.16%的学生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卫生。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47.1%的家长给学生端洗脚水。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才造就了下面这些让人痛心的事实:云南大学一绍兴籍新生,因无法适应离开父母的大学生活而自动退学回家。该生因吃不惯学校食堂的饭菜,只靠面包、饼干度日,每日以泪洗面,后来就偷偷买火车票回家。我县98年一毕业生,考入东北某高校,父母前去送行,安顿好该生后,家长准备回来,该生哭闹不许,无奈母亲留下又陪读了一周。当其母亲乘车返回时,该生又闹着要回家,在车站才被老师和同学劝下。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第三, 干涉过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多干涉,除了以上所列的种种表现以外,还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及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上。有位家长对学生的每一次考试都关心倍至,把每一次考试的成绩都记录下来,认真的比较、分析,如果哪一次没考好,便会唠唠叨叨,家长坚持不懈的努力了三年,该生学习成绩的确没有让家长失望。但是就在中考前夕,她做出了一件所有人吃惊的事:她逃学了。在后来的谈心过程中,她泣不成声的道出了一直深藏着的心理话:由于家长的做法使她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她才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
第四, 管教无方。在我国流传下来的家庭教育经验中,有这样一些经典名言,“不打不骂不成人,打打骂骂成好人”,“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最说在家庭教育中,打骂手段是使青少年成才的途径之一,采取这种方式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条经验一直沿用到今天,到现在有些家长仍认为用“打、骂、罚”的方法,对管教子女的不良行为是切实可行的。为此,一些家长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往往不管问题大小,不问青红皂白,动不动就拳打脚踢。其实,这种方式很不好,会给孩子的思想和智慧带来冲击,会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导致难以预料的结果。当然,必要的管教还是要的,否则有些小毛病的孩子会发展成大毛病。管教并不一定要采取“打”和“骂”的方式,关键在于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第五, 封闭太严。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家长心目中的天使,是家庭未来幸福生活的支柱。家长对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爱。不少家长,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仿佛孩子是一只关在笼中的小鸟,担心一旦放飞之后,就合失去似的。家长对孩子的社交活动管的过多、过严,对孩子的自主、自立意识置之不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孩子的人身自由,从而也束缚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限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G. 家庭环境是如何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
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发展的。环境从载体而言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和供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大系统中微小的细胞单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脾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采取怎样的养育方式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面对今天小学生中出现的种种心理疾病,我们认识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王玉凤等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类型中以单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19. 4 %) ,差异显著。张玲玲发现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
2、家长榜样的影响。教育学、心理学中提出: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因此,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3、教养方式的影响。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刘坤等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行为问题学生中教育方式为民主的和尊重孩子的情况均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思想难以沟通,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养方式。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吃这吃那,光在物质上尊重孩子,而在精神上不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对待孩子。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动物”养,把动物当孩子养。同时,由于成年人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接受较慢、较少,而儿童正处于学习阶段,接受新事物快。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思想沟通存在许多困难。
二、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的要点
1、树立良好的家风,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优良的家风,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形的教育手段,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要求家庭成员有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要形成和睦互助、敬老爱幼、谦让有礼等好风尚。对于不文明的东西,家长要善于引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创造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2、保持家庭关系和睦,邻里之间和谐互助。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生活得安全、幸福、温暖,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养成尊敬、理解、信任、关怀、自信、乐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与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谐共处,有助于孩子养成心地善良、开朗大方的个性,懂得谦让别人、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善于理解和原谅别人,从而做到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处理与他人交往中的矛盾,在儿童的群体中健康成长。
3、自我严格要求,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如何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法师影响孩子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因此,家长要努力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当好合格的第一任老师。
4、充分尊重孩子,实施民主宽容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家长似乎一直没有吧儿童当“人”看待,而是“只把儿童当儿童看”,这需要每一位家长认真思考。作为家长正确的态度是,把孩子当做独立、平等、发展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一切权利和合理要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形成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
5、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应该多夸奖,因为每一个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小孩”之列,但他的母亲一直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把他夸成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可见,父母和老师的鼓励和信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孩子身上总有闪光点,总有异于常人的地方,我们对于孩子的个性要充分宽容,用激励是孩子处于积极的状态,在不断的表扬和肯定中欧阳孩子的自信心。
6、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应关注孩子在生活细节中表现出的反常,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和不良习惯,及时发现,及时引导。
7、主动配合学校,实施家校联动。要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家长重视和做好与学校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从很多现象看来,家长与教师在学习、情绪、性格等方面对孩子的了解较为一致,但在对孩子细节性全面性的把握上还不够。因此,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进行沟通,才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整体而客观的评判,并给出合理的指导。
总之,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人的品德与个性的培养是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与培养的,所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必须精心营造。
H. 小学生家长对心理教育的态度
一、课题的提出: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才竞争激烈,随着价值观的改变,单亲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使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以往更突出。当前各校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十分重视家长学校的工作。而忽视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缺乏指导家长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特点和方法。在实际家庭教育中,相当部分家长十分重视子女的文化学习和身体健康,要求高,舍得投资。而忽视子女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认识模糊,以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国有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2倍于社区和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因此,研究怎样提高家长心理辅导意识和方法,通过何种途径、形式、方法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了家教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试图通过提高家长心理辅导的意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家庭教育中,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形式和方法,以达到与学校教育同步,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1、了解学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家长和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关系。
2、指导家长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对孩子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通过多种途径、形式和方法,提高家长心理辅导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准备:(略)
五、课题的实施:
一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王征宇教授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四年级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测试。该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诊断学生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当前小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的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他们父母群体中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也是良好的。父母心理健康状况与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非常显著。(另有专题报告)据此,我们确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对少数的有各种困惑的学生家庭进行个案辅导外,应以全体学生和家长为对象,特别重视家长心理素质提高和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二我们采用华东师大周步成等修订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对四年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小学生亲子关系问题调查。该测试旨在客观地诊断父母与子女关系和亲子关系类型。以及亲子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测试结果显示:小学生主要的不良亲子关系类型为保护型;低学历的母亲比高学历的母亲对子女的期待、不安和溺爱更多;不良的亲子关系,容易使儿童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亲子关系密切相关。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加强情感交流,以积极健康的情感影响和引导孩子,使孩子在充满爱和温馨的亲子关系中健康成长。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
1、开设家教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明确家教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家教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内容;掌握家教心理辅导的方法,提高家教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我们先后举办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内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家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等专题讲座。使家长明确家教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的。创造条件,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孩子的健康心理得到充分发展。要及时了解,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辅导。家庭心理教育辅导的成效取决于对子女的观察与了解。家长要在了解上下功夫。善于与孩子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孩子。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和辅导,例如当孩子受到委屈或遇到痛苦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尽情地向家长倾诉,也可以痛痛快快地哭一下。当孩子产生自卑感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调整目标或转移目标,以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树立自信。
2、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实行家校沟通,同步教育。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的互相沟通。每学期对家长开放一日。请家长到学校来听老师上课,与老师交流。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家长在开放日活动中,耳闻目睹了自己孩子在校的各方面表现,看到了在家里看不到的另一面,更有利了家长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孩子。同时家长从老师的上课中学到了教育的方法与技巧。许多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当老师真辛苦,我们管一个都很吃力,老师要教育50几个孩子,真不容易。有的说:听了老师的上课,我们学到了许多教育方法。对我们深有启发。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密切了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增强了彼此间的了解,融洽了相互间的感情。营造了教育合力的轻松和谐的氛围。
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些困惑和难题,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因此,我们请湖师院有关专家分二次对家长开展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家长在现场心理咨询过程中,提出子女在家里表现出来的许多心理问题。如: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拖拉,反应太慢,学习效率低,不肯吃苦,脾气暴躁,不听劝告,对男孩有偏见等问题。专家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症结所在,并向家长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专家的咨询,学生家长平时不得其解的困惑也消除了许多,指导自己的孩子更有把握了。
4、召开家长讨论会和经验交流会。第一学期我们请参加课题研究的家长150多名参加讨论会,第二学期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150多名家长来自不同单位,有的来自机关,有事业单位,有工厂的职工,有个体经营户、有的下岗职工。文化程度也不同,有的大专生、有的研究生,有的中专高中、也有的初中或小学毕业。家长的素质也各不相同。我们请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家长介绍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取得成功的经验,也可以讲存在的问题与教训。并写成心得体会文章。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和学习、有了对比的人和事,家长们的交流变得真切和自然。最后我们从115篇经验文章中,选出33篇汇编成《家庭教育经验集翠》,家长人手一册。这一方法受到家长的欢迎,也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5、开展“父(母)子同乐会”等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与游戏。一方面通过游戏与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各种活动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与教育。
6、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家庭,做好反馈工作。及时了解情况,调整策略,改进方法,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学习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了理论水来。转变了教师的观众,增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意识。重视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改善了与家长沟通方式方法。提高了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用科学方法教育子女的水平。
2、通过课题研究,家长提高了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了观念,不少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有了明显的改变。初步掌握了教育子女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能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学会了尊重孩子,能与孩子沟通。学生的日记与作文中有所反映。有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过去我母亲只关心我的成绩,考得不好,就骂我。现在改变了。能和我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经常鼓励我。我也愿意把实话告诉她。看到我的进步,她心里很高兴。有位学生说过去参加艺校,都是家长说了算。现在能听听我的意见,同意我参加合唱队。学生亲生感受到家长教育方法的转变。
3、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我校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红旗大队”和“全国首批雏鹰大队”。省先进家长学校。湖州市文明单位和市一级小学。501班在全国“创新杯”活动中,获全国百校“最佳创新活动奖”。在全国数奥比赛中26人分获一、二、三等奖。丁枫、马思遥、刘语嫣、顾彦力、钟怡欢、谢静怡、严知虹、徐佳杰等18位同学在省、市、区书画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102班邱泽霖在市小发明比赛中获一等奖,省二等奖。董科同学获“全国手拉手好少年”,并在2000年出席全国第四届少代会。姚琪艳获四星级雏鹰奖章。陈前、孙甄、宋宁佳、罗莎等同学在省、市游泳比赛中多次获第一、二、三名,并打破市记录。
4、理论成果:
《小学生亲子关系问题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在市第六届心理学会年会上获得一等奖。并在《湖师院学报》2001年第6期刊登。吴芳芳老师《帮他建立良好的心态》发表于2001年5月的《湖州教育》。王云老师《家教中心理辅导刻不容缓》发表于2001年3月《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刘天泗老师《转变家教观念,搞好家庭教育》获市家教协会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沈仪老师《快乐学习之源》获省三等奖。吴芳芳老师《思品实践活动的探索》获市二等奖。何晓娅老师《搞好家庭教育,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获市三等奖。
五、课题的思考。
1、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与其亲子关系密切相关。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由于家长来自不同单位,从事不同职业,文化程度,道德修养,重视程度有较大差异,家庭的类型也不同。因此,在今后深一步研究时,应分不同类型家庭,不同层次的家长进行分类研究。
2、随着社会离婚率的上升,社会上出现了不完整的家庭或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正在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不小影响。对离异后,单亲如何抚平孩子受伤害的身心。作为学校教育怎能样指导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而不是一味地宠爱补过,或者对孩子的教育忽视不管,这些有待于下一步研究。
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某些家长性情怪异,心态不佳,有明显一些情绪和行为控制不当现象,对这部分家长我们学校如何进行指导,这是否属于我们学校教育和指导的范畴,我们还没有进行深入探索。
4、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心,往往重表面,对孩子的成绩、名次很关心,而对孩子的知识是否扎实,知识面是否宽,缺乏应有的关心,这种不合理的态度,造成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缺乏应对学习挫折的能力。因此,怎样指导家长关心,帮助孩子的学习,也是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方面工作我们做得还不够。
I.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传授方法,促进交往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三、善于疏导,培养情感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关注。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四、组织实践,锻炼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表现为有坚定的信念,勇敢乐观,自制力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父母总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由于缺少锻炼,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气十足,不仅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较差,还普遍存在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废,缺少恒心和毅力等问题。 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公益劳动、军训夏令营活动、社会考察活动、春秋季运动会都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创设良好的环境,绿草如菌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和谐进取的班风,全学校都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都会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