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❷ 大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哪些名词解释
1、心理: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2、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简称,指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神经病指中枢与周围神经或者说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表现出解剖学上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特征是神经有器质性的病变。
3、神经症: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心理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轻性心理障碍的总称。神经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基本上都是主观感觉方面的不良,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表现为当事人一般社会适应能力保持正常或影响不大;有良好的自知力,对自己的不适有充分的感受,一般能主动求治。
4、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脑功能不正常的结果。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
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5、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生理自我,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心理自我,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自我,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其中,自我评价处于核心地位),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一个人最主要的体验是自尊心,另一个重要体验是责任感)。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受自我体验影响,最主要形式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性格扩展阅读
避免令人担忧的不良心理状况的方法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3、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乐于与他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
4、热爱生活,乐于参加工作与学习。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7、人格和谐完整。
8、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❸ 心理健康专用名词解释
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性障碍。
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儿童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参考网站: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16/09/6017453_321786651.shtml
❹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100字以内的。
从广义上讲抄,心理健康是袭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如果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均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适当的调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❺ 心理健康素养 名词解释
一.心理健康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含义:
1.心理健康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两个关键字:“持续”和“心理”。不能因为存在短暂或一过性的心理就认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不能因为身体疾病就怀疑心理也出现了问题。
2.这种心态的最低标准是没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至少在患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期间不能认为是出于心理健康状态。一些人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在此过程中也不能认为是心理健康的。
3.心理健康的常态表现是自身及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个体能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其中包括能够充分发展自身的潜能,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能够有成效地从事职业活动,能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4.这种状态不是指心理或精神上的完美。心理健康并不是指马斯洛提出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实际上大部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一种平静的、愉悦的心理状态,偶尔也会遇到各种烦恼,也会存在暂时性的焦虑或一次性的情绪低落,但从总体上讲还是处于心理健康状态的。
二.适应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躯体化障碍和人格障碍等是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异常问题。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遗传因素。
2.性别和年龄因素与心理健康异常存在一定的关系。
3.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4.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异常的关系是存在的。
5.个体认知评级与心理健康也有关系。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包括生活事件、长期压力、器质性病变等因素。
1.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异常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所谓的生活事件是指对人的心理甚至生理产生明显影响的重大的或突发的事件。包括结婚、生育、晋升、子女升学等。
2.长期的压力
与突发性或一过性的生活事件不同,来自职业和生活的压力是一种长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职业压力和生活琐事。
3.器质性的病变
感染、创伤、躯体疾病等器质性因素与心理健康异常存在密切关联,有些甚至是致病因素。
以上就是心理健康素养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❻ 精神健康的名词解释
精神健康即是心理健康它符合几点要求
1与大多数心理相一致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里有充分的安专全感
3能坚持正常属的学习和生活
4能对自己做出适当评价
5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6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
7应该有健全的人格
8应该有正常的行为
9生活目标切合实际并不断进取
❼ 名词解释心理行为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行为问题”是一个含义相当宽泛的概念,泛指个体一切不适应行为与回心理状态,答即对自己、他人或环境中事物不利的心理与行为,在一定情况下不被视为期望的、有价值的行为。与此相关的概念有问题行为、不端行为、错误行为、偏差行为、功能失调行为、心理异常、品行障碍、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这些概念有时虽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内容有重叠交叉,但也有一定区别。例如,“不端行为”隐含故意犯规、捣蛋之道德评价意义;“功能失调行为”与“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这些精神障碍诊断用语,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持续性,似乎都不如“心理行为问题”更有包容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多是正常的或有轻度不适问题的儿童,他们经历的困难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未学习、不充分学习或不当学习的结果。采用“心理行为问题”这一表述虽然有些笼统,倒也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
❽ 心理学名词解释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专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属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教育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大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技能型人才。
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大学生学习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等方面,主要解决大学生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涉及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
❾ 名词解释心理行为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行为问题”是一个含义相当宽泛的概念,泛指个体一切不适应行为与心理状态专,即对自己、他人或属环境中事物不利的心理与行为,在一定情况下不被视为期望的、有价值的行为。与此相关的概念有问题行为、不端行为、错误行为、偏差行为、功能失调行为、心理异常、品行障碍、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这些概念有时虽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内容有重叠交叉,但也有一定区别。例如,“不端行为”隐含故意犯规、捣蛋之道德评价意义;“功能失调行为”与“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这些精神障碍诊断用语,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持续性,似乎都不如“心理行为问题”更有包容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多是正常的或有轻度不适问题的儿童,他们经历的困难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未学习、不充分学习或不当学习的结果。采用“心理行为问题”这一表述虽然有些笼统,倒也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