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版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权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智力是认识过程中表现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指最终产生的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教学可以传授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观点以及其他思想观点;通过教学,还可以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❷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是体地掌握儿童在小学阶段的身心发展过程,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儿童和其身心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做细致而艰苦的教育工作,并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类人才,为祖国的未来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
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
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
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将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
总之,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儿童向少年过渡,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2)简述小学教育的任务扩展阅读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❸ 小学教育的任务有哪些
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三个核心习惯是关键。这三大核心习惯是:阅读习惯、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其中阅读习惯甚为重要。
在新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中对各科教学目标作了详细讲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
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三.小学科学教学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四.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课程目标结构如图2所示。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以下是本课程一级至九级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如下表所示。
组别 目标总体描述
一级
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二级
(1-9'ELA'2.2) 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三级 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出简单的句子。能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
四级 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能在所设日常交际情景中听懂对话和小故事。能就熟悉的生活话题交流信息和简单的意见。能读懂短篇故事。能写便条和简单的书信。能尝试使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扩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描述结果。能在学习中相互学习帮助,克服困难。能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五级 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供7~9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六级 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计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英语学习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能根据自我评价结果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的背景。
七级 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能就较广泛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习阅读的英言语原著改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通知、邀请活动。有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八级 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比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自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商讨和制订计划、报告实验和调查结果。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能自觉评价学习效果,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九级 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的主要内容。能就国内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 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进行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能做到日常生活的口头翻译。能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能借助字典阅读题材较为广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能用常见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并具有初步使用文献的能力。能自主开拓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六.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其分目标是: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七.小学音乐教学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八.小学美术教学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其阶段目标如下: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第一学段
(1~2年级)
(1-2'FA'2.2.1) (1-2'FA'2.2.1.1)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1-2'FA'2.2.1.2)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1-2'FA'2.2.1.3)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1-2'FA'2.2.1.4)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第二学段
(3~4年级)
(3-4'FA'2.2.2) (3-4'FA'2.2.2.1)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3-4'FA'2.2.2.2)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4'FA'2.2.2.3)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3-4'FA'2.2.2.4)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
(5~6年级)
(5-6'FA'2.2.3) (5-6'FA'2.2.3.1)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6'FA'2.2.3.2)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5-6'FA'2.2.3.3)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5-6'FA'2.2.3.4)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❹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任务包括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智力是认识过程中表现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指最终产生的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教学可以传授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观点以及其他思想观点;通过教学,还可以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❺ 小学阶段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哪些
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三个核心习惯是关键。这三大核心习惯是:阅读习惯、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其中阅读习惯甚为重要。
在新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中对各科教学目标作了详细讲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
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三.小学科学教学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四.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课程目标结构如图2所示。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以下是本课程一级至九级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如下表所示。
组别 目标总体描述
一级
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二级
(1-9'ELA'2.2) 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三级 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出简单的句子。能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
四级 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能在所设日常交际情景中听懂对话和小故事。能就熟悉的生活话题交流信息和简单的意见。能读懂短篇故事。能写便条和简单的书信。能尝试使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扩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描述结果。能在学习中相互学习帮助,克服困难。能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五级 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供7~9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六级 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计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英语学习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能根据自我评价结果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的背景。
七级 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能就较广泛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习阅读的英言语原著改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通知、邀请活动。有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八级 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比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自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商讨和制订计划、报告实验和调查结果。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能自觉评价学习效果,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九级 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的主要内容。能就国内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 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进行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能做到日常生活的口头翻译。能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能借助字典阅读题材较为广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能用常见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并具有初步使用文献的能力。能自主开拓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六.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其分目标是: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七.小学音乐教学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八.小学美术教学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其阶段目标如下: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第一学段
(1~2年级)
(1-2'FA'2.2.1) (1-2'FA'2.2.1.1)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1-2'FA'2.2.1.2)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1-2'FA'2.2.1.3)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1-2'FA'2.2.1.4)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第二学段
(3~4年级)
(3-4'FA'2.2.2) (3-4'FA'2.2.2.1)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3-4'FA'2.2.2.2)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4'FA'2.2.2.3)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3-4'FA'2.2.2.4)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
(5~6年级)
(5-6'FA'2.2.3) (5-6'FA'2.2.3.1)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6'FA'2.2.3.2)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5-6'FA'2.2.3.3)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5-6'FA'2.2.3.4)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❻ 小学教学数学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包括(1)以培养数学素养为基本追求,内即以促进学生的容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将小学数学教育定位于:不追求将所有的儿童都培养成为伟大的数学家,而是培养他们最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以及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素养的基本特征包括发展性、过程性和实践性;(2)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基本的目标,包括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3)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为基本能力,包括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与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首先,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儿童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建立情境与一般法则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超越这些规则并能用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动机,真正使用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生活和思维的组成部分,其次,在普通的数学规则和特殊情境之间,其唯一桥梁是学生有意识在现实情境下进行数学思维。
❼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教书:懂得运用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育人:懂得爱 感恩 责任
❽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与同伴友好相处的习惯。初步掌握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初步学习数学基本技能。
❾ 简述我国小学教育的任务及培养目标
一、小学教育工作者接触多元智能理论后的初步思考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宏观背景
多元智能理论能受到小学教师的欢迎,能在小学教育阶段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是中国
基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为其提供了契机。为了使教育更好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
政府于1993年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而进一步揭开了20世纪90年代乃至
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帷幕。
(二)小学教育工作者接触多元智能理论后的初步思考
2000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明确规
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小学除语文数学外,不得组织其他课程考试,每门学科
只允许使用一本教科书;取消百分制,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小学教师们疑虑:不留作业
或减少作业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能保证质量吗?我们基础教育的“双基”优势怎么体现?不
通过考试怎么评价学生的优劣?减少作业是素质教育吗?部分家长们反对:减少作业、减少
内容孩子能不能考上重点中学?
带着这些困惑,老师们开始了“减负”的探索。其实,教师们知道在给学生减负的同
时,他们的负担加重了,要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对他们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他们开始注意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来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增加学
生感兴趣课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组织多个课外兴趣小组丰富
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是,老师们依然不甘心,总想找出更好的办法发展学生
的各种能力。于是,十几个有志于此的中小学老师,聚集在北京郊区的一所普通旅馆里开
始接触多元智能理论。梅汝莉教授是这个活动的发起者。她不仅给老师讲解多元智能理论
的内涵,特点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而且以其特有的号召力,鼓动老师们参加“借鉴多元
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一石激起了涟漪,老师们对这种
新型的智能观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专家解读、买书自学,掀起了结合学校现状学习多元
智能理论的热潮。
加德纳著,沈致隆译的《多元智能》、王成全译的《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和阿姆
斯特朗的《课堂中的多元智能》等书成为老师们的必读的书。学习打开老师的眼界,开始
反思中国的教育和自己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不好,但是到底哪儿不好,老师们讲不清楚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人们,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语言和数学教学为重
点的教育,只注重语言和数理能力的考试,而忽视对个人来讲非常重要的其他方面的能力
,诸如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这种教育的确有缺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8种智能,但是每个人身上智能组合是不同的。每个个
体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数学一逻辑智能强的人语言和音乐智能未必强。我们
怎能只采用千篇一律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呢?怎么能用一种眼光看学生呢?既
然智能是多样的有差异的,而且是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我们怎能只通过
考试一种形式来评价学生呢?这种思考给老师们带来惊喜和信心:学校里没有差生,有的
只是智能类型、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儿童。这种思考帮助
老师树立要采用个性化、丰富性的教学和各种活动让每个孩子发展其各项智能的意识,树
立全方位地看待孩子的思想。学习和思考也促使老师们重新审视小学教育的任务。同时,
也使他们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愿望。
二、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教育的再认识
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
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在中国,小学教育的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其任务总的来
说是为儿童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和为初步生活作好准备。具体
说,即让儿童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文化科学知识,具备最基本的读、写
、算技能,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老师们都认同这个任务并在实践中努力完
成它。由此形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扎实。
中国的基础教育素以“双基”扎实,享誉海外。我们引以为豪。但是我们发现:中国
的基础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为了改正我们的不足,中国政府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重视教给学
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重视课程的生活化和综合化;强调课程评价的
发展功能;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的研究式学习方式。它要求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终
身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实践和创造能力。短短的两年间,教师的
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都发生变化,在实践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常常会出现重视双
基和培养实践能力相脱节的问题。如何继承“双基”的传统,又能面对新课程的挑战与时
俱进,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究竟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多元智能理论给老师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新思路。老师们认为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
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能
首先,老师们从多元智能的视角来理解这个任务。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
面的并承认智能的生物基础,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甚至预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
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还承认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
展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提供适合儿童智能发展的机会。老师们认识到,对一个孩子的发
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寻找到一个可以尽情施展才能的地方,让他们在那
里做中学,使不同智能结构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得到满意而成功的发展。这是小学教育
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
其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老师们又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思考小学教育任务的
问题。一位从教多年的老师发现,他的学生中,有的在学校时被公认十分优秀,走向社会
之后却无所作为,令老师深感遗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被认为是“差生”,走向社会之后
却成就卓著,让老师在欣喜之余还很尴尬。这是否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不利于人潜能开
发的隐患?我们的教育是否忽略学生某些方面智能的开发才导致这种尴尬?如果是这样,小
学教育的重心就应该转移到培养和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上来。
最后,老师们又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分析小学教育的任务。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6-1
2岁的孩子。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从生理发育来看,他们的身高、体重等
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生长发育相对缓慢;大脑的重量几乎接近成人,大脑的兴奋功能逐渐
减少而抑制功能逐渐增强。从心理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有了发展,
有意注意的时间增长了,注意的范围广泛了。他们的记忆开始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渡
,记忆的内容与生动、具体的事物或情景相联系进行记忆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主要记忆
方法。他们的思维已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自我意识和交往的欲望明显
增强。这些特点说明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尚待开发的多方面潜能。
综合上述分析,老师们更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教育的任务。小学教育不能仅满足于为学
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和行习惯为基础。小学教育肩负着开发学生们潜能,发
展智能强项,提升智能弱项的任务。小学教育应该追求学生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开发,
即多维度、多层次地尽其所能地开发儿童的潜能。这既是小学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小
学教育追求的目标。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放弃了“双基”优势,而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
指导下对小学教育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它也是对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最好注释。素质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素质的教育。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因为每个学生
都有潜能,都有成功的潜质。之所以要培养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是因为每个人先天就有
这些素质的基础,只不过是如何通过开发使其形成良好的结构。
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理念和中国小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老
师们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
践研究开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