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小学生没有必要上补习班,可以上特长班,学习乐器、唱歌、绘画等等,培养爱好,陶冶情操。
为什么说小学生上补习班没有用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鼓励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当孩子遇到难题时,一定会出现畏难情绪,没有能力或不想主动去攻克难题,有辅导能力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题,研究题意,一定不要告诉孩子答案,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读懂题会一半儿,只要孩子弄清题意后,就会有解题思路的,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家长给予提示,在家长的提示下,孩子也可以攻克难题。
如果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就将难题集中起来,请老师答疑解惑,家长督促孩子将知识消化理解,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达到效果。
『贰』 求 小学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方案的论文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给少年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各种信息和各类思潮的交错,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形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加之现代家庭子女不多,家长寄予的希望极大,对孩子的溺爱多于教育,使不少孩子身上滋生了许多不良习惯,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了极大困难。
关于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和训练,在国内外已有众多的研究。美国在青少年“品质教育”研究活动中历时10多年,旨在改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树立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勤劳的好公民,后来逐步拓宽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内在“九五”、“十五”期间也开展过此类教育的研究。
要成才先成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养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来常抓不懈。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鉴于以上认识,我们深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决定申报全国少工委“十一五”研究课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
“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理解:
(1)概念界定:
“行为”一词是心理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名词,其含义是:内在的、外显的意识与潜意识一切活动。即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及内隐性的意识历程。
“习惯”,其本质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
“养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方面素质形成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2)对养成教育“三要素”的理解:
其一,“教育者”,势必由主要施教的教师(思品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德育主任、校长)延伸到全体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人。也只有以上对象都自觉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并且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其二,“受教育者”,因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势必延伸到家庭、社会、社区等,“受教育者”不仅是单纯的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使“教育者”也同时成为“受教育者”,角色发生变化,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效果。
其三、“教育活动”延伸,第一,势必拓展教育活动的“时空”,即以学校为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社会为教育的“两翼”,“三教”齐抓共管,克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想怎样唱就怎样唱”,甚至“互不搭调”等现象,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势必拓展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要做到“有纲可依,有本可教”,力求“规范化”。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科学地构建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团队文化,使它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2、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德育空间,促进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态度行为。
3、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推进我校辅导员及家长队伍建设,促进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法,运用教育叙事等手段,进行实验和经验总结,成果呈现方式为行动研究报告,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实验报告和论文。
六、课题侧重点及实施措施:
(一)研究侧重点设想:
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各项教育法规,围绕《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分阶段实施,切实将课题的研究重点内容渗透于各年级段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之中。
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我们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采用递进式研究模式,切实保障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其中低年级侧重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中年级侧重于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高年级侧重于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社会的小主人。
(二)实施措施: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还受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1、加强对课题教师的培训
全体课题组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持之以恒、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是本课题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都要加强对课题组教师相关理论的培训,强化教科研方法的指导,采取一定措施激发他们参与教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
2、转变家长的人才观
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偏颇,一味强调学习第一,而忽略或不太重视同样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学校要以家长学校为平台,加强家校交流互动,切实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提高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为本课题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3、优化社区环境
和谐、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将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挖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社区活动,建立并形成学生社区行为评价机制。
七、课题研究步骤:
1、2007年元月份为课题申报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填写子课题研究申报表。
2、2007年3月—4月为课题准备阶段
(1)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组人员。
(2)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应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 邀请省、市少先队工作专家来校举行开题论证活动。
3、2007年—2008年为课题研究阶段
(1)2007年5月—6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调查阶段
①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问卷调查表。
②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
③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作出评价。
(2)2007年9月—2008年10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阶段
①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举办主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及时反馈课题研究成果,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
③邀请省、市少先队工作专家来校举行课题中期成果汇报活动。
4、2008年11月—2009年4月为课题总结阶段
(1) 对前一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2) 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 整理课题材料,撰写结题报告,向全国少工委申请结题。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呈现形式:
《学生行为习惯调查》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 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题小组,曹春生校长任课题组组长,赵明来副校长任副组长,德育办胡王莹 主任和钱君、高峰、洪慧琴、王冬生、王娟、薛梅六位中队辅导员老师任成员。领导小组要定期了解课题研究进度,帮助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保证课题研究有足够的经费。
(2) 人员保障
课题组9位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具有国家、省、市课题的研究经历,教科研功底扎实,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知识能力保障,
(3) 制度保障
由于课题研究工作科学性强,时间跨度大,规范化操作要求很高。因此,拟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制度》,以此来规范课题研究行为,使课题研究活动能持续顺利地开展,达到应有的研究目的,圆满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4) 理论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也为了提高课题的研究质量,课题组将聘请总课题组负责人与有关教育专家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顾问,在课题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进行跟踪式指导。
(5) 经费保障
学校保障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切必要的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叁』 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
身。美国的凯伦?米勒斯女士就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孩子爱不爱看书,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
二、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
三、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的新闻记者过程中,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四、亲子共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
专家们认为,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如何培养阅读习惯
不重视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科学研究也表明,孩子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总阅读量的四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大量阅读是提高孩子能力,发展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条件
一个家庭有没有书,孩子是不是经常能接触到书,这与孩子是不是喜欢阅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应不嫌“汗牛充栋”,只要是对孩子阅读有益的书籍,先买好,放在孩子每日见到的地方。天长日久,孩子每天所见都是书,随意翻翻,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
2、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
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喜爱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初期,最重要的是要多读文章给孩子听,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加孩子的识字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对于这一点,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给孩子听的作用“仅次于拥抱”,在这样的“拥抱”下,孩子的读书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慢慢的,他们对读书的态度就变成了“我要读”。
3、调动孩子阅读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孩子。听家长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孩子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家长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家长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孩子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孩子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家长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孩子介绍,孩子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电视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孩子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家长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孩子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水浒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孩子们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水浒》.谈谈一百零八将,孩子们边读边思,边读边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苟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助益颇大。
如何指导孩子阅读
1.充裕的阅读时间
视孩子的阅读经验,最好给他充裕时间,但是距离讨论时间也不能太长,以免遗忘,又丧失讨论此书的热情。
通常我们阅读完一本书,会急著想跟别人分享的是:
(1)读完此书的心情、感受。
(2)读完此书的收获。
(3)对此书不解的部分
(4)对此书的评价。
因此,在孩子自由阅读期间(以一本200页小说为例,约需两星期),可以随机和他聊一下此书。
如“你看到哪里?我已经看到他们吵架那一段了。”
“你目前读到的部分,还算有趣吗?”
“到目前为止,你对男主角的评语是什么?”
从这样的闲聊中,偶尔加入自己的个人意见(必须让孩子知道这是你的个人想法,不是“标准答案”),以便让孩子阅读的热情维持一定温度。
2.指导孩子做有效的理解
有专家指出,孩子的阅读是否有效,有三个指标:
(1)是否了解自己正在阅读什么(正在阅读的内容有无矛盾、有无意义)?
(2)自己是否对文章有正确解码(我的理解和书的原意才相符吗)?
(3)我能不能针对目标来调整阅读方向(如果我是为了增进作文能力,重点就应放在书中的写作技巧)?
这里,提供几个曾被用以实验的“阅读理解方案”,作为指导孩子阅读的参考技巧。你应该留意孩子以往的阅读习惯有何优缺点,适度给予提醒,或耐心点,带著他一起从下列的参考步骤中,找一个、或自行组合出一种新方案试试看。
(1)SQ3R
浏览(survey)、发问(question)、细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ew)。
它的优点足让孩子一读再读,一次此一次深入;缺点是耗时,较易产生疲乏感。
(2)REAP
阅读(read)、编码(encods)、注解 (annotate)、审思(ponder)。
它的优点是让孩子尝试以自己的话去重达作者的文字(编码),用自己的意思去写出摘要(注解),对摘要加以思考(审思),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来完成理解。
缺点跟SQ3R一样。
(3)DRTA
预测(predict)、细读(read)、查核(prove)。也就是先让孩子猜测阅读内容可能是什么,再进行阅读,一一查核对照是否与预测相符。
优点是增进阅读兴趣,缺点是有可能偏离重点。
(4)芝加哥精熟学习阅读方案
主要方式是把阅读内容分成几个小单元,每个单元设定一些应该达成的目标,通过一个单元的精熟测验,才可以进行下一单元,否则就必须接受矫正或补救教学。
优点是可以逐步精熟阅读内容。缺点是分成琐碎片断,不能一气呵成,有时阻碍阅读气氛。我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只是美国学校所使用的教学实验方案,对你的孩子不必然有绝对效用。可以参考,但毋须照单全收。每个孩子的阅读喜好、习惯不同,不可能有一套完美方案适用所有儿童。
或许,你可以依照读物的不同性质来指导孩子的阅读方式。比如:较长篇的小说,用拆解式的 DRTA来阅读。短篇故事则用REAP来进行。
『肆』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新时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如何在四十分钟提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务必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 习惯: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方式,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有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之分。良好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2)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如专心上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活动等等行为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是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校长时间形成,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效率的规律性行为方式。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为了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式势力,我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网络资料,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都比较关注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率的提高有何重要作用,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二者的关系。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如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学生参与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的特点是:1倡导改变或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2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3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学习方式的摒弃。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的行动研究,来探究良好的数学学生习惯的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构建数学实施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操作策略。
(四)理论依据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乐。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每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起点,就像思想一样潜移默化的渗透,需要老师长期而有计划,有意识的予以培养。让好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我们将根据孩子的可塑性与模仿性较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验,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逐步养成。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做到动力系统与情感系统,智慧系统与行为系统相整合,从而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使参加课题实验的相关人员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方面有明显提高,进而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
(1)学生方面:
a、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的学习,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b、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c、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教师方面:
a、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b、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特色。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过程:
1、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根据制定的研究目标,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首先学习了《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有哪些,要达到怎样的要求。在网上查阅了有关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的文章,分别开展了两次教学沙龙活动。除了组织课题组人员集中学习以外,我们主张以自学为主,学习《小学教学数学设计》《江苏教育》《广东教育》等教育教学刊物,还经常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网站,学习经验文章,进入论坛与全国各地的老师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还派课题组人员去广州参加了教科研培训。老师们记了详细的学习笔记和写出了多篇教学论文和小论文。
2、开展沙龙活动,争辩中明方向
教科研“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2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分别就“听的习惯”“合作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评析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等话题进行了沙龙研讨。其中“合作的习惯”话题交流中,我们经过了激烈的研讨,最后达成了共识,制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表,对小组合作习惯的培养更具体化、操作性更强。再如“主动质疑的习惯”的话题交流中,课题组老师们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质疑方面较弱,认识到学生主动质疑习惯的养成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性。总之,我们课题组活动,每次都确立研究的中心内容。组员从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与习惯养成实效出发,结合所教的年级谈自己的观点、想法。在一次次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后,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改变,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
3、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除了教研、沙龙等交流探讨活动,还举行了研究课活动,进行上课、评课活动,从课堂教学中检查学生的习惯的培养情况。如在2009年3月陈惠英老师执教了《解决实际问题》一课,然后大家结合平时的理论学习进行了点评:1、学生认真听讲,参与面广。2、从交流课前小研究方面就可以看出学生课前预习充分,预习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3、学生能对同学不同的解题方法作出质疑,产生思维的碰撞,最后引起共鸣。4、小组合作有效性强,能围绕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围绕课堂教学实践,大家不断总结,撰写了一篇篇教学的案例和反思。
4教科研一体化,提高研究实效
制订了详实有效的研究计划,抓实研究过程。课题研究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泥于某种形式,有专题研究、学术沙龙、课题研究课等。还把平时的数学教研活动与本课题的研究结合开展。一次活动解决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问题,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
(二)、方法:
1、上课六字法:⑴“转”:上课时学生眼睛跟着老师转。老师在讲台上走到哪里,学生的眼睛、耳朵就要跟到哪里。⑵“记”:老师一边讲课,学生就要有意识地记、有意识地背,强化记忆。⑶“忆”时回忆。学生在三个时间里回忆:上课时,在老师讲课停顿或写黑板的时候,回忆一下刚才老师讲的内容;下课时,赶快回忆一下刚才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回家后,用20分钟时间回忆一下当天上过课的主要内容。⑷“预”事先预习,带着问题来上课,听老师讲的内容和预习的有何不同。⑸“系”:学生放学回家,先要把当天上过的内容归纳整理。⑹“集”:回家做作业、复习和预习时都要高度集中时间,作业、复习和预习要集中在一起完成。
2、各种习惯的养成。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每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起点,就像思想一样潜移默化的渗透,需要老师长期而有计划,有意识的予以培养。
⑴、预习(完成课前小研究)的习惯。根据老师课前设计好的小研究,认真完成,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⑵、听的习惯。听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层是听见,更高一层是有思考地听,也就是用脑子听,如何培养学生边听边思考,在思考中听是尤为重要的;
⑶、说的习惯。一是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等;
⑷、 合作学习习惯 。①学会收集。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并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②学会表达。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③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不轻易放弃一个方案或想法,不迷信权威。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④学会倾听。
⑸、良好的作业习惯①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②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③认真审题,仔细运算的习惯。④验算的习惯。
3、预防粗心两做法:⑴一拿起考卷就要想起――考卷下面处处有地雷,每道题、每一步都要仔细做,不要想当然。比如不要把6看成9,乘法做成加法。⑵准备一本错题本。把错题原封不动少下来,再用红笔改正,并写一句总结教训:这道题我是什么原因做错的。考试前将自己以往的错误看一遍,可以避免考试时再犯。
4、同时灵活使用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我们从课前、上课、作业、阅读等几个方面对学生提出应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方面的内容。
『伍』 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背景怎么写
一、课题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课题界定:
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
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近年来,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刚从家庭个体生活转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最有利于扭转和改变孩子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本课题的提出,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在课题研究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我园全体教师关注和探索的永恒课题,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我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促进幼儿家庭素质提高的需要。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4、对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幼儿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催着我们奋发向上。我们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我们的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使我园真正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四、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策。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
研究重点:
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导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等。
2、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简单的交往礼仪等。
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玩具用品等。
4、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以自我服务为基本形式,包括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洗漱,进餐等,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掌握简单劳动的方法和技能。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和过程:
1、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
2、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
3、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
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5、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学习的分享活动、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6、优化园内环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作好孩子们的榜样,开设“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级小雷锋”等活动,让幼儿培养和巩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7、广泛收集第一手过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积累,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适时地开展过程评价。
8、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
9、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0、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延伸课题活动,使《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研究不断深化,力求成为我园的又一办学特色。
『陆』 如何抓好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
一、科研课题的指出;
1、来源依据:
农村中学生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跟不上去,学校教育时间又有限,好习惯需要长时间培养。基于这种情况下,在教科研活动中开展了这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礼仪规范》和《中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为行为习惯培养为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以开展文明班级评比为主线来强化德育管理。对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养成教育夯实学校德育,进而提高学生素质的成为有效之路。把它作为课题研究大有必要
2、意义价值:
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大有必要的。
学校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广大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二、科研课题的界定与概述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指中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将这几方面让他们形成一系列习惯,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为他们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这是教师必备的责任。
三、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坚持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遵循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般规律,注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2、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日常行为形成规律,着重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良好日常行为习惯。
3、有效性原则。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的不良习惯,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4、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相结合原则。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
四、研究目标:
一)理论目标
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二)育人目标:
1、活动育人:开展文体艺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2、阵地育人:黑板报、升旗仪式、监督岗,校外德育基地,校报等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三)工作目标
1、教师言行育人: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2、课堂育人: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知识传授与德育结合。
五、课题研究内容、方法
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指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
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跟踪调查法:
3、经验总结法
4、对比研究法
研究措施:
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那么,怎样开展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呢?
1、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在学生心中,最具威望、最可效仿的就是教师。“以身作则”向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师以身作则,以规范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习惯直接熏陶学生。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形成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注重名人效应。定期给学生讲中外名人习惯故事,告诉学生,成功来自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好的习惯,才能走向成功。再次,在学生中间,也可定期选举“个人日常行为习惯优秀个人”,树立良好榜样,让其他学生可时常参照对比,时刻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现身说法,介绍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打破学习成功的神秘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学习靠聪明,也靠勤奋,但最主要的是靠养成好习惯。
2、活动教育
主要利用每周主题班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各种实践活动在老师的精心设计指导下,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操作性为一体,既深化了课内知识,又锻炼了各种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抓三个环节:以兴趣促实践、以实践促习惯、以成果促习惯。感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去做,在实践过程中暴露若干不良习惯及时给予修正,最后用学生取得的成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地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3、环境促进
优美整洁、布局合理的校园大环境,奋发向上、书香浓郁的班级环境,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言行,学生很容易养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好学的习惯和品质,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的受到感染,逐步养成与环境相协调的好习惯。
4、课堂渗透
课堂既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战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素质教育、课改的东风,各学科教师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用爱心、恒心、细心去关心他们,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员、全程、有效参与,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5、规范约束
让学生学习、牢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白音沟学校学生管理手册》,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还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违反学校规定的方面,并简述违反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更好的改正。并且进一步熟悉和牢记学校其他规章制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己,树立个人的良好的形象,以便形成优良的校园文明风气。
总之,培养学生获得足够的信心,诚信品质,帮助学生了解遵守各种规则制度,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指导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中学生的教育才能做到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学生多一些自信心,多一些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与韧性,不怕困难的压迫,不畏挫折的困扰,这样才可以取得最终的成功,成为真正的强者!
六、研究对象范围 :八年级五、六班学生
七、研究步骤进度;
1.调查摸底阶段:从2010年7-9月份,认真搞好学生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当前学校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宣传动员,为全面推进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2.确定目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份年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方案要有针对性,有明确的阶段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同时要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真正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3月——课题结束。进入全面推进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阶段。使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现有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八、成果预期形式:
1、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2、在课题实施期间,总结以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的报告。
3、编写关于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活动设计。
4、发表有关养成教育的论文、教学案例2—3篇。
八、实验对象:全体学生
九、研究成员:本人主持全面工作,教研组成员协助我设计布置和实施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并对课题的各项活动,各个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经验、吸取教训、整理资料、建构档案,完成各项工作。
十、研究保障
1.完善制度
制定养成教育的工作制度,使养成教育有章可依。
2.强化管理
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欲正人先正己,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言传与身教并重。
3.借鉴经验
要不断吸收、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邀请名人对我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完满完成教科研活动。
『柒』 小学生考试成绩公布好不好
期末考试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次总结,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对这个学期的知识点究竟掌握多少。考试不知公布成绩,家长不道具体分数,也不知道孩子错了哪些题目,不知道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好不好,哪里薄弱。不公布学生期末成绩,从某种方面削弱老师教学责任心,学生成绩好坏,反正不会叫家长知道,本来教学就是个良心活,没有了学生成绩这把尺子,对老师工作效率更不好评价。历来从中考,到高考,都是以分数来定录取的。如果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可以不在班级公开报每个同学的分数,毕竟这也属于隐私,但是可以让孩子知道一下自己的分数和班级排名,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里,有的放矢的进行查缺补漏。
『捌』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策略研究
一、问提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人有限的一生中,儿童时代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如何在这一时期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是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
如今的社会,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孩子智力因素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良好的习惯等积极的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日益重要。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而会不会学习往往取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学习习惯好,则学习自觉性比较高,学习认真,学习效率高;学习习惯不好,则学生自觉性差,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自然就不会学习。
我们临江小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而且留守生多,大部分家长都长年出外打工,他们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强,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只让这些孩子吃饱、穿暖,其他的不重要,有的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任务交给上一辈,而老一辈对孩子都过于溺爱,因此,大部分孩子学习习惯不太好。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长期的禁锢,不少教师也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是一味追求高分,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手段,例如“满堂灌”、“题海战役”、“批评加教训”等,使不少学生养成了上课开小差、作业潦草,撒谎逃避等坏习惯。
为了改变现状,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使学生认知并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
1.习惯:所谓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
2.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学习效果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自动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长期习得,使之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
3.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的持久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学习品行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严格训练,长期积累,逐步上升的过程,随着学习习惯的逐渐形成、成熟、定型,最终成为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将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结合我校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在研究好基本学习习惯培养的基础上,着重抓好语文、数学、综合学科的学习习惯培养。
三、研究的依据
1、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首先,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互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经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遵循的规则。其次,个性因素中性格也是形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条件,其中意志特征的影响特别明显。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培养的黄金阶段,农村小学生因许多因素,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2、名人名家的有关教育思想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
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家叶圣陶
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教育家洛克
人们的思想大半取决于他们的倾向,他们的言谈话语取决于他们的学识和所吸收的见解。但是他们的行动却遵循平日的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无疑,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英国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
3、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这一章节明确指出:小学教育要“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
四、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对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意识,明确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
2、探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探索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巩固发展。
五、研究的内容
1、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运用课内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并进行归因分析。
2、开展课题组教师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相关教育理论,明确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和内容。
3、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探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4、探索提炼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临江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并将一(1)班、二(1)班、三(2)班、四(2)班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班。
2、研究方法:
⑴.调查法
课题开题前,设计问卷进行相关调查。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情况,教师和家长的能力、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还要了解与学习习惯培养有关的理论和做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
⑵.个案分析法
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好个案材料的积累、分析,进行个别指导。
⑶.行动研究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要注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中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注意边研究边总结,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估,调整方案,修改计划,再进行研究。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1.3—2011.11)
1、成立课题组,搜集相关资料,确立研究课题,拟定实施方案,申报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2、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习和理解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相关教育理论,明确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和内容。
3、进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分析不良习惯的成因。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1.12——2011.7)
1、修改课题方案,启动研究,指导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行动。
2、运用个案分析法 、行动研究法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活动,探究培养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3、通过课堂教学考察、家访、教师观察等活动,探索提炼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
4、不断进行阶段性的反思和总结,在行动研究中归纳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8——2011.12)
1、做好实验的后测及效果的评估。
2、进行检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成果。
3、撰写研究报告,收集整理论文、案例,编印成集,准备结题活动。
八、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 进行了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并作了具体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使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课题组在第一阶段进行了问卷、座谈、走访等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调查。先通过语文、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观察所得,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分析,接着随机抽了3个班的学生,按照事先拟定的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后来每个班又组织五名学生个别座谈,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分析,我校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如下:
1、学习习惯的基本状况
(1)学生的认知状况。所有的学生都想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但限于一年级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他们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成绩,只有10%的学生能较好地说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各方面帮助自己。二年级20%能够说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各方面帮助自己,四年级的学生占的比例稍多,有55%的学生明确其重要性,但未必有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了我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意识。
学生都能说出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说明他们具有了辨别的能力,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67%的学生处于说得到,做不到的状态,反映了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还没养成,也告诉我们,要在教学中对儿童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必然是长期的和反复训练的过程。
(2)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①作业习惯比较差
能做到“一尺一拳一寸”的学生不多,很随意,特别是握笔出现了一些怪姿势,如:三指头掐笔,笔杆向前倾或竖得笔直笔直,大拇指压住食指,中指用力顶住笔杆的地方竟到了第二个骨关键处,发倒笔的现象严重,写出的字迹不能达到匀称、端正、美观的效果。
做作业时,特别是家庭作业拖拉,耗时长,做一会儿,“玩”一会儿,不能一次做完,效率不高,做完后没有认真检查的习惯,包括考试也一样。
②认真倾听、做笔记的习惯欠缺
上课能认真听老师讲课的习惯是很好的,但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至于评价或补充意见就更谈不上,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只顾自己想发言,而不听他人在说什么,以至于自己站起来回答的与前面某人回答的一模一样,他都浑然不知,说明没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做笔记的自觉性很差,几乎一半的学生没有预习笔记、听课笔记,老师不说“请做笔记”就不知道动笔。
③积累的习惯还没普遍养成
“新课标”对积累提出了要求,可是,不仅只有部分教师重视这一习惯的培养,而且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只重视课内积累,不重视课外积累;只重视课后积累,不重视课前积累;只重视书面积累,不重视读、诵积累;只重视积累的形式,不重视积累的作用。
④阅读的习惯存在问题
有些学生阅读面狭窄,除了读课本外,几乎没有读其它的书。学生普遍默读速度太慢。80%的学生朗读不自信,错误现象严重,更谈不上有感情地读。学生对精读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不明确。
学生基本上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总是等待老师提要求或一起上新课。即使少数学生有课前预习,也只是读读课文而已,没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随着年级的增高,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而且越“鼓励”越不愿意举手。
⑤缺乏学习的内驱动力
许多学生都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参加学习活动,一旦老师把注意的视线转向别的学生,他就不能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回家后,由于农村父母文化层面低,农活多而杂,又由于很多学生是留守生,父母根本无法面对孩子的学习,所以回家后的学习更是不自觉,甚至滋生了很多毛病,比如:撒谎、搪塞等。
2、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影响很大。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对孩子学习的投资少。家长的认识水平低,例如:给孩子买课外书觉得浪费。家长不能言传身教给孩子示范,例如:很少有家长读书、看报,回答孩子的提问,有些家长不懂教育方法,孩子在思想上走入误区,不能正确引导,导致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另外,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更大,我校六(3)班49人中,父母都不在身边的有11人,占22.4%;父母中只有一人在身边的有13人,占26.5%。这些缺少父母关心的学生中,有50%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书写、倾听、预习、积累、作业、阅读等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跟老师的教育也有直接的关系。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如下问题:①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教案,没有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没有采取有利的措施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②有的教师教法比较陈旧,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课堂氛围不够民主、和谐,致使部分学生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③有的教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出的要求不明确,学生不明白这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内涵,自然也不知道怎么做;④有的教师不注意以身示范。⑤教师的培养措施不多,效果不是很好。
(3)社会和自身方面的原因
由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一些不适合学生接触的文化场所和文艺作品,也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好的作用。另外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吃苦的精神,他们不懂得该如何听课、写作业,不愿意花时间钻研。
(二)制定了《临江小学学生学习习惯的基本要求及培养目标》,师生明确了其目标和内容。
选定了研究的课题后,学校认识到要让课题研究有实效,教师和学生在懂得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重要性的基础上,还必须明确学习习惯培养包含的内容要求和应达成的目标。为此,学校通过教师专题会进行学习讨论,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课题组综合各方面情况,研究制定了《临江小学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及培养目标》,并把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要求打印成学习材料,发给每名教师,要求能铭记于心,随口能讲;还通过主题班会和学校的广播、宣传栏等对学生进行宣讲,要求学生熟记习惯内容,明确习惯要求。(《临江小学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具体内容见附表1)
(三)探索归纳出了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1、学校对学习习惯培养的管理策略。
许多专家常说: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是一把手工作。其实是说课题研究要学校校长重视,只要校长重视研究,积极组织安排好研究活动,课题研究一定是有效的。我们学校在校长的带领下,积极从学校管理上采取措施,真抓实干,形成了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管理策略,确保课题有序有效的进行。
(1)健全制度重培养。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学校制定并健全了课题研究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如:《临江小学教科研工作制度》其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研究,形成“人人有课题”的工作氛围;《临江小学课题组研究制度》中要求课题组教师和实验班教师定期参加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做到每次活动态度认真、积极,并按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进行交流,以提高研究实效的目的;《临江小学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临江小学教科研积极分子评选办法》目的是为了激发全体教师努力钻研教育教学业务,踊跃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努力取得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
除了以上的一些管理制度,我校课题组还制定了《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研究制度》、《课题组课题研究例会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另外,学校要求各班主任抓住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例如开辟各种评比专栏,给课堂上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注意力集中的学生每周送一朵小红花,每两朵红花送一张笑脸,每三张笑脸送一面红旗,一学期下来,比一比谁的红旗多。以此作为评价优秀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对学生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的评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进取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2)教学常规重培养
备课要求:所有任课老师应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内容的实际情况,教案中要有体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不同的学科培养习惯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并且将教案中是否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内容作为评定教案优、良、中、差的指标之一。
上课要求:学校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应时时注意规范学生读书、写字、听课、做笔记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下课铃响,老师应提醒学生准备下一节课所需的书本。
评课要求:对教师上的公开课、示范课、教研课在评价时,要将在课中是否有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否有习惯培养的指导,作为评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作业批改要求:所有任课老师在批改作业时都应从学生答题的正误、书写、格式三个方面进行批改评价,并时常配有简单的文字、图案进行鼓励,改变过去只用“√”“×”作为评价的简单做法。
我们知道过程决定结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了全面渗透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成为了全体教师的重要任务。
(3)班级管理重培养
班级是习惯培养的主要阵地,学校对各班级提出要求:
班会活动课管理:要求每班每学期开展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不得少于八次,由政教处定时检查,并与每月评选“优秀班级体”挂钩。
班级日常教育管理: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我校做到了“三结合”:背诵歌谣与行为教育相结合,领导、教师监控与学生会干部管理相结合,班委会干部负责监控与学生互相督促相结合。
这样持之以恒,不断强化训练,使学生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同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 优化环境重培养。
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校园环境是丰富的育人资源。我校努力构建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做到整体布局、精心设计,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全校师生在享受美丽的环境的同时,陶冶情操,“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和思想。
学校利用现有条件,在校园围墙上、教学大楼的墙壁上都写上了体现学校办学的理念和习惯培养主题的标语。优美的文化长廊、活动展板上,一段段文字描述,一幅幅人物画面,展现着学校学习习惯培养的思想,张扬着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榜样力量。这些无声的语言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打造教室氛围,营造培养环境。学校要求各班教室的布置各具特色,营造学习习惯的培养氛围。文化专栏丰富多彩,墙面标语激情洋溢,卡通图案妙趣横生,有关于书写展示的,有关于作业评比的,有关于背诵课文的,有关于上课倾听的,有关于阅读积累的……每个内容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而且年段培养目标的特点非常突出,低年级有“把红花带回家”“我进步、我快乐!”“我最棒!”……中年级有“品品擂台” “纤纤秀场”“勤积累、巧运用”“一朝习惯、万事易办”……高年级有“墨香台”“我采撷的”“如蜂采密多积累”“今天你提了几个问题?”……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无疑像一针针催化剂,鼓舞着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玖』 教科研课题研究学生反馈意见怎么写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给少年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各种信息和各类思潮的交错,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形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加之现代家庭子女不多,家长寄予的希望极大,对孩子的溺爱多于教育,使不少孩子身上滋生了许多不良习惯,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了极大困难。
关于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和训练,在国内外已有众多的研究。美国在青少年“品质教育”研究活动中历时10多年,旨在改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树立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勤劳的好公民,后来逐步拓宽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内在“九五”、“十五”期间也开展过此类教育的研究。
要成才先成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养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来常抓不懈。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鉴于以上认识,我们深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决定申报全国少工委“十一五”研究课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
“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理解:
(1)概念界定:
“行为”一词是心理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名词,其含义是:内在的、外显的意识与潜意识一切活动。即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及内隐性的意识历程。
“习惯”,其本质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
“养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方面素质形成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2)对养成教育“三要素”的理解:
其一,“教育者”,势必由主要施教的教师(思品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德育主任、校长)延伸到全体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人。也只有以上对象都自觉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并且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其二,“受教育者”,因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势必延伸到家庭、社会、社区等,“受教育者”不仅是单纯的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使“教育者”也同时成为“受教育者”,角色发生变化,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效果。
其三、“教育活动”延伸,第一,势必拓展教育活动的“时空”,即以学校为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社会为教育的“两翼”,“三教”齐抓共管,克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想怎样唱就怎样唱”,甚至“互不搭调”等现象,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势必拓展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要做到“有纲可依,有本可教”,力求“规范化”。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科学地构建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团队文化,使它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2、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德育空间,促进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态度行为。
3、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推进我校辅导员及家长队伍建设,促进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法,运用教育叙事等手段,进行实验和经验总结,成果呈现方式为行动研究报告,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实验报告和论文。
六、课题侧重点及实施措施:
(一)研究侧重点设想:
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各项教育法规,围绕《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分阶段实施,切实将课题的研究重点内容渗透于各年级段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之中。
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我们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采用递进式研究模式,切实保障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其中低年级侧重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中年级侧重于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高年级侧重于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社会的小主人。
(二)实施措施: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还受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1、加强对课题教师的培训
全体课题组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持之以恒、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是本课题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都要加强对课题组教师相关理论的培训,强化教科研方法的指导,采取一定措施激发他们参与教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
2、转变家长的人才观
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偏颇,一味强调学习第一,而忽略或不太重视同样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学校要以家长学校为平台,加强家校交流互动,切实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提高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为本课题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3、优化社区环境
和谐、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将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挖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社区活动,建立并形成学生社区行为评价机制。
七、课题研究步骤:
1、2007年元月份为课题申报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填写子课题研究申报表。
2、2007年3月—4月为课题准备阶段
(1)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组人员。
(2)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应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 邀请省、市少先队工作专家来校举行开题论证活动。
3、2007年—2008年为课题研究阶段
(1)2007年5月—6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调查阶段
①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问卷调查表。
②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
③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作出评价。
(2)2007年9月—2008年10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阶段
①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举办主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及时反馈课题研究成果,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
③邀请省、市少先队工作专家来校举行课题中期成果汇报活动。
4、2008年11月—2009年4月为课题总结阶段
(1) 对前一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2) 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 整理课题材料,撰写结题报告,向全国少工委申请结题。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呈现形式:
《学生行为习惯调查》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 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题小组,曹春生校长任课题组组长,赵明来副校长任副组长,德育办胡王莹 主任和钱君、高峰、洪慧琴、王冬生、王娟、薛梅六位中队辅导员老师任成员。领导小组要定期了解课题研究进度,帮助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保证课题研究有足够的经费。
(2) 人员保障
课题组9位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具有国家、省、市课题的研究经历,教科研功底扎实,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知识能力保障,
(3) 制度保障
由于课题研究工作科学性强,时间跨度大,规范化操作要求很高。因此,拟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制度》,以此来规范课题研究行为,使课题研究活动能持续顺利地开展,达到应有的研究目的,圆满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4) 理论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也为了提高课题的研究质量,课题组将聘请总课题组负责人与有关教育专家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顾问,在课题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进行跟踪式指导。
(5) 经费保障
学校保障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切必要的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