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小学探究活动指导计划

小学探究活动指导计划

发布时间:2021-01-03 00:42:44

㈠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吉林省扶余县教师进修学校 赵立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的科学学习活动大多属于接受性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师,重要的是应该学会选择足量而合适的有思维价值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活动。在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年级的活动中,要利用结构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促进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该成为所有科学教师的追求。然而,当科学课改变了以往《自然》课以知识传授为目标,采用了以探究等活动为主的教材结构后,我们往往把科学课局限于学生的动手课、实验课,忽略了对科学课本质的全面把握。学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只经历了一个动手做的过程,缺少了严谨、求实,教学深入不到、影响不了思维活动。因此出现了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获之甚少的场面。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等诸多问题便显现了出来。
1 探究过程要体现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注重逻辑性
人类认识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违背自然的本来规律。科学是一项尊重事实的活动,让学生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而获得客观事实、正确结论的前提是获取过程要科学,推导要合乎逻辑。具体表现在对问题假设应指向逻辑性。探究从问题和猜想开始,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设计应体现逻辑性。简单的实验不能简单做。学生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课中,设计一份可行的计划是本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的计划体现出实验的真实性呢?在讨论实验方案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淤怎样才能确定杯中的食盐已经溶解完?于怎样才能确定食盐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盐多出来了怎么办?榆用什么搅拌,搅拌时能不能把水溅出来?我的询问让孩子知道了做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实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趋于完善和科学,12 组的计划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应在前一勺的食盐溶解完以后;每一勺的食盐量都要一样等。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效地指导了实验的开展。
2 证据的获取、信息的处理、结论的得出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的课程目标。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很多种“说谎”的行为。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的时候,总是有些小组记录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借别人的数据有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又如有些学生在结论的处理上为了证明自己的某一观点,使获得的证据和得出的结论牵强附会。这样长期下去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正确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充满实事求是和诚信的氛围。对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更应体现实事求是的作风。
记得听过一节科学课,学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阳光照射下哪个升温更快的对比实验中,12 小组中11 组都发现黑色塑料筒温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组却发现他们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们通过与其它小组交流,很快发现自己的温度数据有很大差别。然而他们并没有隐瞒事实,更没有屈从,他们勇敢地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这时全班一片哗然,很多小组指责他们。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时全班都等着教师的看法。做课教师并没有指责更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大力表扬了他们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原来这一小组在实验前把温度计头部握在了手中,在放进筒之前温度计已经上升,因此出现了刚才的现象。最后让他们再次实验,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科学的严谨。科学课堂上当学生因为自己失误造成数据的遗漏或是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自己已有经验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去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什么是不相关的事实,什么是有用的证据。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小培养好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素养。

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指导方法与策略有哪些

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任何教育思想的实施,都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任何教育功能的实现,都要依靠一定的教育资源。课程的实施,最终要解决三个问题:要帮助受教育者学习什么?采用哪些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所有这些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内容、形式、方法等等就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换言之,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认真研究有关课程的教育资源问题,为了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就必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资源开发工作。
(一)课程资源及其重要性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课程资源,理解课程资源对课程的重要意义。
任何课程的设计与目标的达成,都要以一定的实施素材为基础,以一定的实施条件为转移。例如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知识,技能,经验,某些事物的事实材料或某些事物的发展过程等等,都可以做为活动开展的素材。对这些素材加以组织和运畴,便形成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要素。课程的进行又要借助于时间、地点、环境、人、财、物等条件,以及人们对该课程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这些虽不属于课程的素材要素但它们对课程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被认为是课程的条件要素,课程素材要素和条件要素的总和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换言之,课程资源也就是学校课程设计和实施全部条件的总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课程与课程资源虽然是两回事,但它们的关系却十分密切,课程资源既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又是课程赖以实施的重要条件,课程资源的性质及其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教育方向和教育功能的实现。毫无疑问课程资源就是课程得以成功的基础条件,对于教育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的作者才告诫老师们: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度①。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既然如此重要,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承担者,特别是各级教研员和一线广大教师,就没有理由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给予充分的重视,事实也证明,作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工作,恰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已然是不可争辩辩的事实,对于像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由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和学校实施的课程来说,其重要性同样是不自待言的事情。综合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中是一类全新的课程,就课程资源而论,可以说是没的任何前期积累,一切都必须从头做起。对于一线教师,他们既没有像学科课程教师那样,有部颁的教材可以利用,也没有别人的系统经验可资借鉴,目前就连必要的教学指导纲要也还没有正式颁布。就是将来有了课程指导纲要,也总不能要求老师们仅仅拿上一纸纲要就走上课堂,或到课外、校外去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吧!倘若到了那样一步田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只有付诸东流了。鉴于这样一种情况,要把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就有必要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就必须努力开发学生和教师适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资源。
提到教育资源,囿于传统的认识,就以为是编写有关学生活动的指导用书(或资料),而说到活动指导用书(或资料),又会将其与传统的课程的系统教材等同起来。如此演绎的结果,课程资源开发就变成了为学生编写人手一册的教材,就成了为学生统一订书、买书。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认识。倘若再把这样一种认识和敏感的经济问题联系起来,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便常常会成为一些人一拥而上的闹市或沦为另外一些人不顾企及的禁区。这是障碍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极不正常的现象。
实际上,从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看,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正在成为一种取向,虽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纸张印刷品为介质的教材,还会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内占有重要地位,但包括了活动材料、教学设施、活动阵地、媒体和网络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呈现形式正初露端倪,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走向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情况而论,它本来就不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活动课程强调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更无必要编制供全国统一使用的系统化、学科性的教材或教学用书。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程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出发,当前为教师和学生研制指导性的活动资料供各地选用则是完全必要的。以这样的资料为平台教师可以比较便捷地获得相关的教育资源。资料不像教科书那么严格,而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便为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教学留有较宽的余地。我们认为,组织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以集体力量,研制和开发用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资源,容易保证资源具有较高的质量和经验的实用性,这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从近年来实施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看,课程的实施是需要教育资源的。教师和学生也欢迎提供教育资源。一些比较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的促进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从现实情况看,各地区集中优势力量,认真研究已有的教育资源,去粗取精,取优劣汰,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研制和开发具有地区特点的教育资源的条件也已经日臻成熟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各地教委和教研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目前多数人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每一类别之下又区别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实际上人们认可了的课程资源,都只属于现实性教育资源范畴。除此之外,教育资源还存在虚拟性课程资源和历史性课程资源两种类别,前者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对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开发却颇有裨益,一些常见的思维训练类的活动,常常取自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后者则是虽然在目前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然而在历史的现实中却是曾经存在过的事实,例如许多科学史的故事和技术形成的思路等等就常常被改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如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至少可以分作三种类别:现实性课程资源,历史性课程资源和虚拟性课程资源,在每一类别之下,又可以进一步做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划分。
从宏观上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当然应对课程资源的各个方面给予全面关注,不仅要考虑课程的素材,从素材中选定活动的内容,确定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还要考虑课程的实施条件,例如综合实践活动专用教室的建设,校内外活动基地的建设和相应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研发等等。从课程实施的教学层面,人们更多地则是考虑课程资源内容的撷取和形式、方法的确定等等。当然课程资源的素材性和条件性,永远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给予明确划分,在活动实施中做这样的划分,只不过是依人们考虑问题的习惯,常常是先研究事物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再考虑内容的呈现条件的缘故,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下面分析课程资源的特点的时候,我们会特别关注它的素材性特征,然后才考虑它们的条件性特点的。
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素材而论,大体上可以讲具有丰富性、区域性和等价性这样一些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指可以用于课程资源开发的素材类型和数量颇多。前面已经谈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循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三条线索展开的,那么有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知识、经验、技能、方法、事件等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加以开发和利用,在现实中还可以把上述每一条线索的具体化为几个相关的领域的内容,即:
自然与科学领域:包括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各种要素的内容,如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粮食、能源、资源以及人类生活的整体环境和常见的各种自然现象等等。
社会与文化领域:包括有关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
人的身心发展领域: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等相关的问题。
上述内容本来已经十分庞杂,兼之对这些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会受到时间,地点、人力、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就会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显示出千差万别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差异性,是说课程资源因地而异,常常会反映出地域性特点。这首先是因为各种地理要素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地形、地质等因素虽不具地带性分布,然而在各个地区却仍然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使人类的生活环境总体上形成了区域性特征。再加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成的条件和历史不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各异,自然和社会条件又会深刻地影响当地教育的发展和需求,从而使不同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便会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和区间的差异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不能搞千篇一律,那些与当地生活脱节、缺乏地方特色的。
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不受欢迎的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等价性,则是指尽管不同地区课程资源各俱特色,千差万别,但是从课程要素的角度看,不同的教育资源在实现教育目标,体现教育价值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例如:海南学生研究热带植物和内陆干旱区的孩子们研究芨芨草,同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理解,它们对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研究过程和成功的欢乐,以及对自然美的感受有着同质等价的教育效果。这就告诉我们,无需整齐划一的课程资源,只要坚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并提供适用的课程资源,每一个地区都可以独具特色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确定课程内容的出发点,在实施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从有利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出发,努力开发丰富而适用的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验表明,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特别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出发,开发基本的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新型课程,它有自己特定的教育目标,也有自己特定的活动领域,课程实施无疑应该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开发成教育资源,供学生活动时使用。为此,需要对课程的目标进行深入研究,从课程需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切适性的主题开发成活动资源。为保证每一项资源都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估,以便正确无误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无需为学生编写任何材料,如果说需要给学生开发教育资源的话,也只是各个教师自己的事,只要校本开发就足够了,这无疑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见解。诚如前面曾经提到的那样,综合实践活动,如果像学科教学那样编写全国通用的以知识的体系化为特征的教材的确没有必要,然而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效能出发,从学生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学生精选和优化必备的教育资源,开发和提供高质量、可操作的活动平台,则是完全必要的。需知,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达到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认真总结多年来实施活动课程的经验,并借鉴国外有用的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编创适用各学段学生的,包括文本、材料、软件在内的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供各地参考,不失为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2、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一般讲,基本教育资源通常只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而难以反映各个学校的特殊要求和适应各地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变化。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各地学校还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开发学校适用的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由学校组织的对适合当地需要的活动方案进行计划、设计、创编、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学校师生自行建设独具特色学校课程的自主行动,它尊重学校师生的首创精神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但为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提供了教育资源支持,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对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研发,也可以是对已有资源的选择和改造,既可以通过长期计划加以实施,也可以是对单独的具体项目的研制,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基于学校和教师自主的行动,搞好这一开发工作,首先应对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课程来源确定开发的主题。一般讲,对一个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是与地方和社区现状发展相关联的方面,例如山西阳泉的小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将当地煤矸石堆积造成的污染纳入了课程资源建设的视野,湖南一所学校师生因为一起丧事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干挠引起了对当地髌葬改革的关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六年级学生对困扰学生的“网吧”现象做了许多深入的调查,在分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班级汇报,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提高了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学习,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绝佳的案例。因此,认真研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地收集和积累相关的材料,并能够经常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就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水平如何,常常可以视作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理应引起各地学校的高度重视。
依据活动的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常可以将不同领域的活动项目,细化为一些基本的活动类型,如与学生发展相关的思维训练活动、心理健康训练活动,与自然和科技相关的科学探索活动、设计与制作活动、创造发明活动,及与他人和社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文化探索活动等,此外还有与上述三者都紧密相关的综合研究型活动等等,每一类型的活动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㈢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校园探究活动 实施方案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版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权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从中可以看出,小孩小学入学年龄大多数为六岁,小数地区为七岁。如果你没有在此年龄内送小孩上小学,就会违法。“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从中可以看出,小孩小学入学年龄大多数为六岁,小数地区为七岁。如果你没有在此年龄内送小孩上小学,就会违法。

㈣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计划怎么制定

“小小营养师”
适合对象:
三、四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书籍,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各种蔬菜的营养成分和蔬菜营养的合理搭配为目标,开展:1)调查你家平常吃的最多的蔬菜有哪些,你最喜欢哪种蔬菜;2)“注意蔬菜营养成分之外,我们还应关注什么”大讨论;3)蔬菜合理搭配,设计蔬菜小点(亲子活动),将蔬菜合理搭配的金点子上传“我们的开心菜园”。培养学生能够通过资料的阅读,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食用蔬菜和制作蔬菜小点的欲望。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内容:
活动过程一:了解蔬菜(探究课)
1、通过调查,资料收集,交流:你家最常吃的蔬菜有哪些?你们最喜欢什么蔬菜?为什么?
这些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你们知道它们有哪些营养吗?
2、可别小看这些蔬菜,它们可含有丰富的营养,为你们的成长出了不少的力,特别是人体离不开的维生素,我们来认识两个新朋友。(课件:维生素A)维生素A藏在哪里呢?你们能说说吗?许多蔬菜都含有维生素A。下面的蔬菜中含有什么最多?(出示课件。)
3、了解了维生素A的作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维生素C弟弟(出示课件。)原来维生素C弟弟也藏在蔬菜里,蔬菜当中含有维生素C最多的有──(出示课件。)
4、蔬菜里除了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C外,还含有各种蛋白质、大量的纤维素。纤维素可以加快我们的肠蠕动,使排便通畅。蔬菜当中还有许多的营养成分,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身体更结实,所以同学们要多吃蔬菜。你们喜欢吃蔬菜吗?我和你们一样,我最了解地瓜,因为地瓜里面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可以润肠,使我的皮肤变得更好。你们能不能向我一样,夸夸你熟悉的蔬菜,并且说说它的作用?请先和自己的同桌说说,然后再全班汇报。

活动过程二:请你来当小小的营养师(探究课)
1、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每一种蔬菜都有不同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和更多的蔬菜交朋友。
2、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学校食堂委托老师要在咱们班聘请几名营养师,你们愿意当吗?(生:愿意!)不过你们可要经过测试才可以当呀。
(课件:A、选一选: 哪种蔬菜含有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最多?B、说一说:纤维素的作用是什么?C、帮一帮:给身体肥胖的洋洋小朋友开“药方”。)
3、在你们自己或者你们身边的家人中,有没有和洋洋类似的情况呢?请说一说。
4、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很多的营养,除了补充米饭、馒头、肉、蛋之外还要多吃蔬菜,做到不挑食、不偏食,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5、亲子活动:
1)和家人一起设计制作一样蔬菜小点,并把这个金点子上传到我们校园网上我们的开心菜园。
2)评选:小小营养师
(根据学生提供的金点子,从营养搭配、取材方便、制作容易、美味可口、新奇度五方面,评选五星营养师、四星营养师,以此类推)

【项目三】“小小农艺家”
适合对象:
四、五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1、通过蔬菜基地的实地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蔬菜的种植情况,进一步了解蔬菜的生长习性及营养价值。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蔬菜种植的辛劳与艰辛,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惜食物、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好情怀。
活动地点:
江桥火线蔬菜种植基地
活动内容:
活动过程一:参观火线蔬菜种植基地
了解现代农业的种植方式,听校外科技辅导员讲解一般蔬菜的生长条件,了解绿色产品的界定。
活动过程二:小小种植家
让学生了解种菜的几种方法以及自己实践种菜的活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他们能想到的和能实施的方法大胆的进行实践。
活动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活动建议 设计意图
确定种植对象 1、阅读、归纳常见蔬菜的种植时间、生长周期、生长特点等主要信息,并进行口头交流。
2、讨论、选择本小组进行种植实验的蔬菜。并进行交流,说一说选择的依据。 1、提供给学生常见蔬菜的生长情况资料,组织学生阅读,并进行整理、归纳。
2、要求学生根据表内的汇总资料,选择适合开展种植实验的蔬菜。选择当季生长周期较短,容易养护的蔬菜。 同一班内尽可能种植几种不同蔬菜。 合理选择实验观察对象。
学习记录方法 1、观察黄瓜幼苗的图像。尝试用语言描述这棵幼苗的生长情况。交流,探讨怎样科学详实的表述。
2、运用相同的方法,尝试书面文字描述黄瓜的几个不同生长阶段。 1、组织学生观看黄瓜生长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口头描述黄瓜的生长情况。总结描述方法。
可提示描述使用什么工具观察、测量?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如何描述这些特征?
2、组织学生运用文字描述黄瓜的生长情况。 用描述法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提示学生可以适当的配上照片或简图。 学习运用描述法记录生长情况。
动手实践 1、讨论、制定种植计划,明确种植蔬菜中的各自任务。
2、分工合作种植本小组选择的蔬菜,并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1、组织讨论、交流、完善各小组的种植计划。
对其种植方法的科学性、分工的合理性给出一些建议。
2、分发种植所需的蔬菜种子、茎或根。
3、指导学生种植及观察、测量、记录菜秧的生长情况。 1、建议组内同学在共同观察,讨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每天轮流由一位同学记录。
2、建议于种植时段的中途,交流或检查一次观察日记,以及时发现观察、记录中的问题。并鼓励能够坚持观察、记录的小组。 1、尝试制定种植计划。
2、体验蔬菜种植蔬菜,了解种植的方法。
A、播种法。如:叶菜类,花朵凋谢之后,结出果实,等种子成熟后,就可以采收下来重新播种了。
B、分株法。像莲藕、芋头、茭白等,将老苗从根部分开,再分别种植,就可以获得满池或满田的新苗了。
C、块茎做种法。比如马铃薯可以切成几块,每块上只要有芽就可以发芽。
D、无土栽培法。即利用基质固定植株,让植物根系直接接触营养液,使其生长。
3、实践观察、记录的方法。
总结评价 1、展示、交流各组的种植成果及种植日记。
2、完成网上评价单,并开展班内或班级间交流。 1、组织学生开展组间交流。
2、引导学生在完成评价单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与总结。
3、结合评价交流,总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光照、水、肥料、温度、排水等。 对观察日记的评价,重点在于客观、精确、详细、书写认真。 开展自我小结、互相学习。

附:学习任务单(一)
参观时间: 地点: 班级: 姓名:
蔬菜名称 生长状态 生长条件 营养价值 是否绿色食品

附:学习任务单(二)
种植时间: 班级: 姓名:

观察时间
观察者姓名
蔬菜名称 植物状态
叶 茎 花 果实 其它

【活动项目实施反思】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育模式是灵活多变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产生极大的互动。学生对这种实践活动很感兴趣,在参与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在活动中学生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而且了解到很多关于蔬菜的知识,同时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查找资料、自行设计表格、主动调查、大胆创新、合作探究、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动手实践中,学生通过系列的观察,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体会到种植的辛劳与艰辛,从而更爱惜食物,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但我也发现有少数学生的自动参与性有所欠缺,怎样培养这些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各项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小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分哪些步骤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㈥ 小学生研究报告计划(急急!!!!)

研究报告
开放分类: 学术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写 作 格 式 简 介
第一部分 a引言; b慨述; c研究背景和意义; d研究方法和角常; e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部分 a研究结果; b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c探讨与认识; d现状与问题; e分析与讨论
第三部分 a结论; b结论与建议; c研究结论和说明; d建议和展望; e问题与对策;
一、研究报告论文撰写的意义
研究报告和论文是:
1、研究者思想发展的忠实记录
2、课题研究水平和价值高低的标志。
3、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广的重要形式。(跨越时空)
4、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研究水平、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的又一次重要实践活动。
二、研究报告的类型和结构
(一)类型
1、实证性研究报告
2、文献性研究报告
3、理论性研究报告
(二)结构
题目、署名、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
1、实证性研究报告:如教育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主要是用事实说明问题,材料力求具体典型,翔实可靠、格式规范。这类报告要求通过有关资料、数据及典型事例的介绍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种研究报告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往往跟接触性的研究方法有关。
2、文献性研究报告:主要以文献情报资料作为研究材料,以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为主,以文献的考证、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信息、进展、动态,以述评、综述类文章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学、文献评论研究中用得较多。
3、理论性研究报告:狭义上的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为主要内容,重在研究对象本质及规律性认识的研究。独特的看法、创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严密的逻辑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是其内在特点。理论性研究报告没有实证研究过程,因此对研究者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
论文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为论题,即真实性将被验证(论证)的命题、观点。论题的主要来源就是研究课题提出的假设及研究对假设验证的结果。论文最终是要论证论题的真实性而提出明确的论点。二为论据,即证明论题真实性的依据。论据的来源应该是研究过程所获得的信度、效度高的事实材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材料。三为论证,即以论据证明论题的论述过程。论证是文章的结构层次、材料组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文章思想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与深刻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技巧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论文与实证性研究报告有区别,它一般将科研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和结果加以提炼,用较简明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达,论文不包括过多的具体研究方法和过程,而更强调内容的创新和学术价值。任何研究课题的成果都可以用论文来表达。
三、写作内容和要求
(一)题目
1、题目的内容
类型、定位、作用
2、写作要求
标题要准确
标题要新颖
题式可多样
标题要简洁
(二)署 名
1、署名的方式
集体署名
个人署名
2、署名的规则
贡献大小:提出研究设想、承担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
惯例
(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
(四)前言
(三)内容提要关键词
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属于支柱性概念。
(四)前言
1、内容: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课题的界定(概念术语的解释)及问题的陈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写作要求:课题阐述要清楚准确,中心突出;客观公正、科学准确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简明扼要介绍课题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五)正文
1、内容:它必须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
研究报告又分: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3、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4、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的重点部分。A. 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B.研究结果的讨论 。
结果分析与讨论材料缺乏的原因
研究设计缺乏一种系统观,讨论问题思路狭隘
操作过程不够到位,操作措施不够落实,就产生不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文献资料检索不够,对他人的研究研究缺乏了解,对自己结果的讨论就缺乏客观性、支持的力度
反映结果的项目指标难以确定
测量的方法与手段较难选择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要求不断提高
结果分析与讨论对研究者理论素养和洞察力要求较高
对下一步的研究提不出发展的方向。
2、写作要求
2、写作要求:
总体要求:科学性和创造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学术性和通俗性。
具体要求有:1、掌握材料要充分。2、分析整理要科学。3、图表使用要恰当。4、观点材料要统一。5、语言使用要规范。正确区分学术概念和生活概念,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6、引用论点要慎重。与已一致,佐证;他人观点中某些好思想,提练综合;带有片面性的真理,开拓思维、慎重判断;相反的权威观点,找准错误所在。(引古不引今,引洋不引中,引刊不引报,引专著不引文集)7、内部逻辑要严密。8、标题序号要规范。9、讨论部分要简练。
(六)结论、(七)注释和参考文献、(八)附录
(六)结论
1、内容:整篇报告的概括和小结。成果概括(结论必须指出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今后研究的展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等
2、要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指明方向。
(七)注释和参考文献
1、内容:书籍、刊物、报纸、网络
2、要求:完整注明出处
(八)附录:问卷、量表、研究材料、统计数据、方案、计划等
四、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
(一)影响研究报告和论文质量的因素
1、研究工作本身
2、研究者的哲学水平和研究素养
3、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写作步骤
1、确定成果类型及主题——定位。
2、谋篇构思,拟定写作提纲。
多学科多角度全面分析研究内容,形成尽可能完整的内容框架体系。(放)
选取三特(特长、特色、特点)进行创造性构思,突出重点难点,围绕中心论点进行系统梳理。(收)
照顾文章结构比例的匀称性,进行适当的内容调整。
拟定写作提纲:句子提纲、标题提纲、段落提纲、图表式提纲。
3、初稿写作
1)有话想说
2)无话可说



3)有话能说
4、修改定稿
1)关注三类问题:
全局性问题
局部性问题
细节性问题
2) 修改方法:
存放-冷却-补正修改法
边写边改-气呵成法
同行交流-导师点评-自我修改法。
五、文章的类型和投稿策略
(一)文章的类型




(二)投稿的策略:
1、了解杂志特色:编辑方向、体裁风格、开设栏目、作者群体
2、因稿论嫁,从一而终;多次强化,终结善果。
3、集中一点,挖深挖透,成小专家,专家小成。
六、教师在研究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选题:
过大、过空、过泛,缺乏实效性
追风现象明显
命题作文、应景作文现象明显,敷衍应付行为居多
二)写作
文章类型体裁选择定位不准确;
破题困难,不能抓住切入点和结合点契合点
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概念界定不清晰,划分不统一、不穷尽;基本概念术语理解不透,空话套话比较多,胡乱套用现象明显;
缺乏系统观和整体观,思维方式满足于简单的罗列和枚举,出现跳跃性思维、游走式思维,脚踩西瓜皮,滑到那儿算那儿;
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理论推导缺乏,理论体系构建困难;
局限于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跟着感觉走;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意的印证,出现理论与实践分离,论点和案例脱节的现象,且缺乏对案例的必要分析;
资料收集、综合分析意识淡漠;收集不全面充分,观点材料不统一;
材料取舍比较困难;数据处理不科学,分析水平比较简单原始;
治学态度不严谨,结论推断比较随意,缺乏足够必要的实证研究数据支撑,往往凭感觉经验下结论;
语言拼凑痕迹明显,一味追求对仗工整,明显有文学化倾向;语言表达不流畅;标题冗长,不够简洁明了
原因
理论学习动力不足,没有真下功夫;存在知识性缺陷,忽略条件性和方法性知识的学习
理论底蕴不扎实,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手段、措施——条件——目标之间缺乏合理构建,应然与实然、理念、经验与行为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结;
研究动态现状了解不够;难以把握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很难抓住源头问题做文章;容易出现重心偏移、定位不准的现象;
对自身教学经验反思不够,理论与经验的契合点抓不准;经验不能升华为理论;
研究设计不科学、过程不落实,操作随意性大,缺乏具体的抓手、切实可行的措施。

怎样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
(一)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的类型
教育科学研究报告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揭示教育规律的主要形式。
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就其内容和写作形式分为:论述性研究报告、描述性研究报告、实证性或实验性研究报告和文献资料研究报告等四个类别。
论述性研究报告:这是一种旨在阐明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研究报告。
描述性研究报告:这是一种旨在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发生了什么的研究报告。
实证性、实验性研究报告:这是一种旨在用事实说明现象或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互为因果,以及现象为什么发生,怎么能发生的研究报告。
文献资料研究报告:这是一种旨在以口头、文字、音像等资料为基础,分析、辨明某一方面研究的信息、水平、进程、争议、趋势等的研究报告。
(二)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
l、全文提要:提要就是研究工作的概述;必须能够准确地反映报告的内容和目的,文字清晰易读,要力求忠实于报告,并要避免评述。其字数以250-300字为适宜,至多也不要超过600字。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研究工作的简单过程。
4、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等。
5、国内外前人这个问题上,所做的工作情况简介。
6、研究结果的分析,这一部分是报告的核心,它的撰写工作,要根据研究的假设或研究的目的,作一番清晰描述,也就是对研究结果的描述。 这一部分除了用文字叙述外,还可借助图表的设计,把结果显示出来,从中可以更清晰、直观地体现重要的研究结果。
7、讨论:讨论就是对研究的分析是否恰当,不要之处。应提出修正。
8、结论:必须是根据充实的材料与分析的结果,说明结论的可靠度。
9、建议,除与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建议相同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根据研究的结论,针对研究的问题有头的现状,提出改革的建议,以供有头部门选择。建议的内容不能与报告的结论无关,否则便失去意义和价值。建议的表达方式,应留有余地,不要过于武断,或掺杂个人的情绪作用等。二是对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建议,应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未来的研究有待改进的地方,尚待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等,可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参考。
(三)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几条基本原则
为了以个性透视共性,这里主要介绍实证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掌握了这类报告的“个性”,那末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的“共性”也就不难领会了。
怎样撰写好实证性研究报告呢?下面先说几条基本原
1、谁要以事实为依据 研究报告中列举的全部数据和例子,都应该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绝不可有半点虚假,不能编造,不能无中生有。报告中对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分析,对教育原理和规律的探索,也都要以事实为依据。科学研究报告中的每一句带有判定性的话.都必须在足够的、可信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基础上得出。当然,科学研究报告中也必须把研究问题时所需要的大量事实材料跟撰写报告时应引用的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区分开来。有些事实材料,如与研究的主题扣得不紧,应当忍痛割爱;有些事实材料,应当尽量制作成表格、图例以及其它直观形式。
2、内容的阐述有逻辑性 实证性研究报告的内容阐述与研究工作的逻辑发展顺序是大体一致的,为了确保研究报告的逻辑性,我们应当首先考虑整个研究工作的发展顺序,然后再考虑报告的表达方式。研究报告内容的逻辑性是整个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写照,没有一个好的研究基础,好的科研报告是怎么也写不出来的。 科学研究报告必须绝对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必须恰如其分。文字、用词应力求准确。概念表述应尽量用科学性用语,避免用常识性用语,以免读者费解或产生歧义。当然,研究报告的文字也必须简单、明了、通顺、流畅,既要明白如话,又要把研究的效果准确地、科学地表达出来。
3、引用文献资料要注明出处 在教育科研报告中完全可以引用,采纳别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但必须尊重别人的劳动。一方面应实事求是地评价,实实在在地引用;另一方面,不应当把别人的成就变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在研究报告中凡有引用别人的材料、研究成果或观点性词语,必须加以注释或说明,以向读者示知成果界限。

㈦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科学课外探究实验活动

我想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学习

㈧ 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不是过少,就是过多。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但有的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提出一个任务,提供一些材料然后就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所谓“放开的羊吃的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的指导没到位,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很难有大的收获。有的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周密的安排,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探究前一一展开讨论,各个击破,力求探究活动中学生能顺顺当当,不出纰漏,探究活动看似高效,其实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执行一个严密的计划,老师步步为营的预设使科学探究这种挑战性的活动成了毫无悬念过程,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失败”中寻找原因的机会。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那么,教师的指导如何做到适时、有效呢?
一、探究问题的选择
“关于××,你想研究什么?”、“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等,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常用的问题设计,力图体现“从学生需求出发”、“鼓励发散思维”,从而体现教学的“开放”。但存在着许多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师预设的不一致的现象,出现学生所提问题的方向、数量、质量等的不一致。
如果不采纳学生所提的问题,会不会是不尊重学生的意见?如按学生的意见去做,会不会不断重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会不会偏离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与方向?
智慧的科学课教师总能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讨论或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通过观察与实验解决问题。
如在问题漫无边际,过杂、过细上,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探究的问题,帮助他们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筛选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以保证学生的科学探究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即使有些小组的研究可能失败,可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当然对问题的选择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心中有底,绝不能开无轨电车。
二、假设背后的思想
在科学课上,当学生明确了研究的问题后,他们大都会积极地就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假设。此时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假设,明确假设不为教师心中的“已知答案”服务,而应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在学生们提出各种假设时,不宜对学生的假设进行评判,要“装聋作哑”,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不应对学生的假设做出好坏与否的评判,哪怕是一个最好的评论,这会引起其他学生因此而失去信心,进而限制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而学生的猜想,可能会有一些错误,有时这种错误非常顽固,这时,教师不能用简单的方式直接告知其错误所在。
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做不做指导呢?有不少教师的确什么也不做,仅在一旁聆听这些假设,其实,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里,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假设背后的思想,“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要这样解决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老师就能够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为后面的指导提供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谈出自己假设背后的想法,其实是教师提供学生的一个梳理思路,完善假设的机会,将后面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并引导学生懂得“假设”与“结论”的不同,知道假设要靠充分的证据证明才能成为结论。

阅读全文

与小学探究活动指导计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