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几年中小学教育状况的变化有哪些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这一基本的目标在世界各国的小学教育来看都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只是,在六年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基本任务总是绰绰有余的,而在完成了读、写、算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学校教育再朝何种方向发展则体现了各国教育的差异。美国的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中国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即使是5以内的加减法,我们的教师也能变换出数十种不同的题型来,以致使会基本运算的孩子也照样要出错。由此,即便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数学的实际目的也已大大超出了培养基本计算能力的范畴,而演变成了纯粹的智力训练乃至智力游戏。在中国,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向完全背离了数学的工具性、实用性的本质,追求题型的复杂性、花样性,使原本畜有工具性、应用性的数学被数学游戏所取代。美国的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为本的,即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师讲课的好坏是以学生听讲的效果来判断的,教学的内容则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中国的教育是以教育者为本的,即以教师等施教者为中心,教师讲课的好坏是以同行听课的效果来判断的,教学的内容则主要是以施教者认为是否有用。中国语文课本的内容是以叙述文、议论文为主,选编者无疑认为这是文字的主流,至于趣闻、笑话、幽默小品、生活随笔、短篇小说则均被认为不是规范文字而不适于作为教村使用。另外,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太多的政治、伦理、道德说教,选编者对所选的文字考虑了太多的政治价值、伦理道德价值,就是没有考虑文字的审美愉悦价值。我们中国人似乎不太懂得运用文字本身的感染力和内在的魅力来达到灌输价值现的目的。由于考虑了过多的非文学因素,这不仅导致了学生不爱读课文,也同时阻碍了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兴趣。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用心钻研,而研究的核心则是受教育者的心理。我们的教育有自己的传统,但改革那些不适应现代社会、不符合学生接受知识之自然心理规律的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则是势在必行的。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了,教育改革的各种新措施也层出不穷。但是在具体的学校教学中却常常看不到本质的变化,似乎总是换汤不换药。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的基层管理者和多数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
B. 中小学教育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论文:教育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自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把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以来,全国各地对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历了4个春秋。虽然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距离创新教育模式的确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得失,才能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本文从实践层面就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作尝试性探讨。 一、关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素质教育一词可谓耳濡目染,而对什么是“创新教育”以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却未必十分清楚,更不用说主动运用创新教育的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问题。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发展。 二、目前中小学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的偏差 1、开展创新教育的现状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新教育的中小学为数不多,其基本模式和途径有以下几种:(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创新教育。少数实验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创新教育的实施。(2)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3)少数地区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手工制作课,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表演、合作等多种能力。(4)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科技制作小组,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2、阻碍创新教育实施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出现认识上的偏颇。教育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长期以来,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就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具体表现为:①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粗浅,把握不到位。许多人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多开展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培养学生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体育及创造发明方面的能力,提高尖子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及应试能力。固然,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范畴,但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技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核心是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个核心,坚定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创新。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思想才能真正贯彻落实。②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创新基因”,而成绩差的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创新作为。因而,不论做什么事总照顾功课好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剩下的学生往往被遗忘。③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如今许多学校对学生过份强调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忽视甚至压制有不同想法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长期下去,只能变相地“奴化”学生的人格,何谈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④不自觉地将知识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割裂开来。由于“应试压力”的增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时机一味地“强塞硬灌”,希望学生记忆并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而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这种把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到极致的高耗低效做法,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言了,应该静下心,回过头来反省一下。 此外,知识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完全是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的。 (2)在实践中,重形式而轻内涵。这几年,国家虽然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上扩大了入学率,在考核内容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依然动摇不了“中考”和“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地位。结果,越是重点学校,越是名牌学校,就越不敢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征途上做先锋,争当表率。目前,中小学在对待开展创新教育的问题上有以下几种态度和做法:①上级部门不检查,可以置之不理,一切围绕升学率。②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③在常规教学中,能积极开展一些有益的、广泛的,但属浅层次的探讨,如公开课、调讲赛、观摩课、研讨课等。④在非高考科目中,开展一些课题实验研究。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能把创新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上来。这必然导致某些学校宣称的所谓“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实只是一层美丽的外壳。如此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3)缺乏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我国教育由于早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及其理论的影响较深,使得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今让他们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其最大困难就是首先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创新。 三、创新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培养、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也能抑制、扼杀之。关键看我们将创建怎样的教育体制,实施怎样的育人模式。对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深厚的基础。如何才能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呢? 1、加强理论学习,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因此必须让教师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意义,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觉自愿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从而树立起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交流。②有计划、有步骤指导教师开展读书活动。③经常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BBS论坛评选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④以学生、家长的学习观、知识观、人才观的转变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对上述措施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奖惩办法,方能奏效。 2、加大教科研力度,紧跟课改形势,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 目前,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了三项大的举措,一是规划并拟定了“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不同研究领域的实验课题一批,要求相关实验学校积极申报并开展研究。二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铺开,而高中段的课改实验也已计划2004年下半年开始。三是实施“校校通”工程。如果我们的每一所中小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此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上述工作,牢牢抓住“教育科研”这条生命线。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就能促使教育体制的转型。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并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3、关注继续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 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而教师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长期不懈地系统地培训来逐步递进。使教师逐渐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应由个别化学校自发的、不定期形式转变为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的、规范的政府行为。 创新型教师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真挚的教育情感。②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③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④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⑤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和灵活机变的才能。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于冒险和批判的精神。⑦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⑧远见卓识。⑨善于组织管理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积极建设适宜创新教育生存发展的小环境 (1)现实环境,即创新教育开展的方式、渠道或途径。这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本文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开展创新教育大致通过四条途径,其实,只要观念转变了,思路开阔了,就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创造出更多具体的开展方式。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创作大赛(今年第四届);机器人风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异想天开”栏目等等。虽然,创新素质是与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但并不意味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越多越好,尤其是中小学。因为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里,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着重促进“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的形成,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在效率上下功夫、作文章,避免舍本逐末的做法。 (2)心理环境,即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真诚、共融的良好氛围。这种心理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哪种环境的建立,都不能忽视以下两种因素:①家庭教育环境。以时空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在纵向上应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人的一生,在横向上应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创新素质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切不可出现5 2<5的教育局面。建议中小学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亲友讲授有关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家庭环境能形成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相一致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②影响教师创新素质的环境,我们强调教师要能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差异,要有对学生所犯错误的高度包容精神,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空间,一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条件。那么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同样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理顺内部关系,改变对教师单一、陈旧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成果,切实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做好搭台服务工作,使教师真正从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跨进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5、加快实现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 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参与这一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就不是几张试卷能考核得了的。对于知识技能一类短效、显性的内容,可用传统的方式测量,而对于创新素质等长效、隐性的方面,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测评与鉴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次成绩判好坏、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状况,避免教师跟着考核走,学生围着分数转的现象出现。应将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引导出来,彻底改变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 创新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真诚地关注和客观地对待。我们唯有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并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开创创新教育的新局面,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
C. 如何制定中小学教育发展战略
第九章 中小学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规划
战略 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发展战略 把”战略”和”发展”联系起来,形成”发展战略”,起始于发展经济学,1985年由美国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首先提出.
教育发展战略 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以及教育发展条件与可能性,为实现其社会发展总目标而做出的有关教育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对策.
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指在一定时期内教育的发展所要达到的数量,质量,规模,速度以及教育内部结构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体系.
中小学教育规划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任务而确定教育目标及其所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1 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容与特征有哪些?
答: 内容:1)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2)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3)教育发展战略的步骤
4)教育发展战略的组织实施.
特征: 1)长期性 2)全局性 3)关键性 4)层次性
2 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有哪些方法?
1)社会需求法
2)人才需求预测法
3)教育投资效益分析法
4)国际比较法.
3 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程序有哪些?
答:1)准备研究工作 (首要阶段),包括组织准备,思想准备,资料准备
2)拟定工作方案
3)确定战略目标(重要环节)
4)研究战略重点
5)分析制定对策
6)论证最终方案
4 怎样论证教育发展战略的方案内容?
答: 论证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论证方案内容,主要有
1)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的关系
2)战略指导思想确定得是否科学,正确
3)战略目标确定是否得当
4)战略步骤和战略布局是否合理适宜5)战略对策是否充分得力,是否足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论证的形式有:专家问卷,集中论证,领导审批.
5 中小学教育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 1)教育发展目标
2)教育现状的诊断与分析
3)教育规划目标
4)教育规划行动方案的拟定与选择.
6 如何制定中小学教育发展规则(制订步骤)?
答: 一 收集与分析有关信息 (包括四类信息:
1)教育系统内的信息
2)有关人口发展变化的信息
3)有关教育经费的信息
4)人力资源与就业的信息)
二 确定教育规划目标
(1)首先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导向
2)其次依据实际情况确定目标的优先顺序,协调各层次目标间关系
3)目标要高标准,又要切实可行)
三 编制教育规划草案与评估
(要充分分析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因素,还要遵守”整体详尽性”和”相互排斥性”原则)
四 选择教育规划方案
(1)确定效率和满意的价值标准
2)进行比较及反复论证
3)进行必要修订补充
4)对人员进行培训)
五实施方案并在实施中作适当调整
(关键是及时了解计划执行的情况和问题)
7 发展基础教育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 实事求是地确定义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核心问题是要抓住一个”稳”字,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
D.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观察法: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观察法的一般步骤是:(1)事先做好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对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的步骤、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用的仪器等;(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观察过程中,一般要严格按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观察时要选择最适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并及时作记录;(3)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调查法常同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1)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和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种必要的安排;(2)按计划进行调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3)整理材料,研究情况,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报告。
历史法:历史法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广泛搜集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鉴别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较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比较法: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的方法。采用比较法要注意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和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反映,等等,明确可比较的指标。从而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 比较法的步骤是:(1)描述,准确、客观地描述所要比较的教育现象的外部特征,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2)整理,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做出统计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3)比较,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见。比较法的使用要同其他方法互相配合。
统计法:统计法是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的方法。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同时,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此外,近几十年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实验设计,要求在较严谨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设计中所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1)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2)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使用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借助各种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两者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 实验法一般分三种:(1)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2)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3)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①决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②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③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④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E. 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时间及文件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于2014年8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九条明确规定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教育计划。
2015年6月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将广东省作为第一批试点省份。
2016年9月,国家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旅游局、保监会、共青团中央、中国铁路总公司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一节明确强调 :“要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制定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体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和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游基地和目的地。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学校要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F. 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什么
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也是办学的最终目的。
学校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为祖国培育力量,为孩子能成为栋梁之才用心辅导,这就是个媒介,这就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地方。
中小学教育是初始教育尤其重要。下来我进一步分析。这里边不是宗旨所能表达。
中小学学校办学的注意
一、办学理念: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内涵阐释: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关注学校发展,关注教师发展,关注学生发展。
1、办学要以学校发展为核心,学校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同时学校发展不是一时的,要有可持续性,要立足长远,按照规划,一步一步扎实推进。
2、办学要以教师发展为根本,最大限度的唤醒、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打造一支专业的优秀教师团队,才能办成一所一流的品牌学校。
3、办学要以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前提,这也是办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4、三个发展互为一体,互相促进,不可分割。
二、办学目标及方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三、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也是办学的最终目的。
四、校 训:博爱诚信 知行合一
是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五、校 风:科学民主 求实创新
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
六、教 风:博学多识 教书育人
就是学校的教育风气,是学校培养学生、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使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风尚的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否的体现。
七、学 风:勤学好问 求异多思
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八、学校宣言
崇尚科学,坚持民主。做师进以修身,退以养德,博学于胸,表率于人;为生见贤思齐,志存高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快乐的九级塔小学是培养成功人才的理想摇篮。
九、教师誓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爱学生,严慈相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为人师表;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潜心钻研,终身学习,无愧九级塔人。
十、学生誓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虚心好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遵守公共秩序,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中小学,小学与初中的合称。其中小学学年6年,中学3年。国内中小学教材一般会把中学的年级和小学算在一起,如初中一年级称为7年级;初中2年级称8年级。
http://ke..com/view/11701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