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岁儿童的培养教育以什么为重点
其实宝宝的教育与培养是个延续性的整体性的工作,很多东西不能按照年龄段截然分开,而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进行一种延续的全方位的教育。首先,3岁前是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3岁之内让宝宝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他将来就会因此更多地受益。其他方面的培养当然也不能忽视,比如智力开发、情商教育、品德教育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的发展。至于说到才艺培养,不同的才艺开始的时间要遵循宝宝的发育特点来进行。一般宝宝的生理及心理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以下的时间表,可以作为参考:
绘画:宝贝1岁左右就会 “涂鸦”,2-3岁开始对形状、颜色产生兴趣,并且这个时期宝贝的思维还没有受到一些不必要的约束,最适宜学习绘画。
戏剧:戏剧表演需要动用身体所有的器官、机能来表现,从发声、发音练习到音乐、古典、芭蕾等,都要有所涉猎,因此,可以根据宝贝年龄大小从3岁开始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训练。
外语:一般到4岁左右,宝贝便能掌握母语的全部语音,过了5岁,母语习惯形成,发音机制逐渐稳定,再学外语就有语音干扰,因此,1-2岁开始接触外语,3岁以后正式学习外语比较好。
棋类:只要宝贝能区分黑白棋子或者象棋上的文字,一般3-4岁就可以开始接触围棋和象棋了。
游泳:宝贝对水天生就比较亲近,因此,游泳没什么适龄期,只要父母和宝贝都乐意,什么时候学游泳都可以。
体操:越早开始学习体操,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可能性越大,但是考虑到宝贝身体发育的特点,一般从3岁开始学习比较恰当。
踢球:一旦宝贝能比较稳当地奔跑,并且踢球的动作比较熟练,从2-3岁开始就可以让宝贝开始练习踢球了。
乒乓球: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打乒乓球得看宝贝本身的兴趣与对球的把握能力,一般3岁左右的宝贝就能掌握丢球、接球的动作,此时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滑雪:只要宝贝穿上滑雪器具也能走路,2岁半的宝贝就可以开始学习滑雪。
韵律:韵律教育必须在幼儿期、儿童期才会收效显著,一般在宝贝3岁左右开始。
芭蕾、现代舞:一般宝贝在2岁半到3岁左右就能按照节奏踩出步伐,这个年龄段可以让宝贝试着跟着节奏踩出步伐,习惯团体活动,培养正确的音感。其他难度比较大的动作可过两年再练。
其他如钢琴、小提琴、柔道、剑道、棒球、书法等都应该等宝贝3岁以后选择适当的年龄进行训练。比如钢琴一般选择宝贝4-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则在5-6岁学习比较恰当。
❷ 小学生教育培养从什么角度出发小学生教育重点应该培养孩子什么
现在的小学生教育培养,已经不同于孩子父母时代的被动接受的应试型教育,更多是让孩子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解决的办法,虽然现在一般的学校也开始转换思路,但是这么多年的固定化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最近几年很多国际教育机构的小学生教育培养方式对于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有很不错的效果,许多8090后宝妈宝爸也积极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辅导课,特别是主打从孩子角度出发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机构更容易被广大的宝妈宝爸认可。
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在课外培训机构学习会不会影响正常学校学习,关于这个疑问,目前在眼高度儿童教育培训中心学习的学生家长都反馈自己的孩子在眼高度接受学习辅导后,在回到学校学习时更加主动,也会自己给自己制定作业,安排练习,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
其实比起学到什么,学会学习更为重要,相信8090后的父母对于学习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所以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不再成为学习的傀儡而自主掌握学习能力,成为家长们更主要考虑的方面。眼高度儿童教育培训在小学生教育培养上的新理念和多年的实践成果,相信可以作为家长们在为孩子挑选一个好的教育辅导班方面,提供了不错的选择。
❸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
D,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回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答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中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全面普及向质量提升跨越的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推动中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❹ 一年级的孩子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培养
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些不好的习惯。 如果一个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他将轻松地步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会独立学习、认真思考,分辨是非,找出要点,学有所成。反之,不良的习惯将阻碍他们正常、优秀的发展。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尚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方面,他们已习惯了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玩玩乐乐、跳跳蹦蹦;另一方面,刚过了两个月的暑假,娇惯自由,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一年级阶段也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就眼前来讲,培养一个班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有助于我们自己及其它学科老师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及校风。 首先是文明礼貌的习惯。早上见到老师问声早,和家长说再见;平时感到问声好。问候别人不但会让被问候人的感到高兴,也是学生自己学会关心师长,和师长建立感情交流的一道桥梁,师生相互问好是一天愉快心情的开始。更不用说这也是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良好的方法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学家说:培养良好的习惯就等于在塑造成功。好的习惯可以克服惰性、化解困难、培养自信。差的习惯让人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一、培养孩子集中精力做事情的习惯。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要求孩子专注,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有的小孩总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功课,这样,学习不够专心,注意力容易转移。可以采用让孩子用眼睛听的习惯培养他们集中精力,如:在安静之处,将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不管什么话题都没关系,每天进行一次。只要视线相连接,孩子就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听,只要每天持续不断,就能培养出很会听话的孩子。经过训练,现在孩子回家后很快集中精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家长首先要起表率作用,自己没有读书的习惯,强求孩子读书很难以理服人。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科普书籍等。孩子喜欢读书,养成读书习惯,可以培养听力、理解力,成为听话高手,集中力和持久力也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怎么办?专家认为,这需要家长们的耐心。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小学1年级还是幼儿园的延长教育,所以家长说给他听、念给他听是有必要的,最好念孩子自己想看的故事书给他听,不要强迫孩子接受大人的选择,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多半讨厌看见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字,家长可选择适合幼儿的图画书,字体要大一点的,可以先把故事中的部分情节念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读,并鼓励孩子把读后的感受说出来。无论孩子最后说的如何,都对他表扬和肯定。长此以往,阅读终将变成孩子的日常习惯。 三、培养孩子认真书写的习惯。 不要认为书写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素质的评价。书写能力是学力的指标,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得训练写字,家长可以准备一个日记本,当孩子放学后向家长叙述:妈妈(爸爸),今天在学校 时,既使只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也要鼓励他写下来,慢慢的,可以问他:为什么这样呢?你怎么想?老师怎么说?等等,让孩子渐渐将文章扩大,加长。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使用学过的文字写字,看过之后家长要夸奖孩子、鼓励孩子、并慎重地保存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孩子认真书写,认真做事,认真做人的习惯。 四、培养孩子养成有条理的习惯。 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 五、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孩子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
❺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_______为重点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本文将从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三方面对素质教育做简要的分析。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①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③它们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地,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21世纪已经到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实现现代化这一宏伟实践当中,在完成新的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着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素质和人才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所指就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突破增多;学科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信息传播超越时空。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就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每一个都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发展自己。在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下,基础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打好基础,养成基本素质,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展自己。
3、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指的是依据法律,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社会教育观念从少数到全体、从权利到义务、从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到社会公务的革命性转变。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
终身教育是我们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概念起初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它首先关心儿童教育,帮助儿童过着他应有的生活。同时它的主要使命是培养未来的成人,使他们准备去从事各种形式的自治和自学。”④这就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以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三、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目前在一定范围 、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腐败、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与部分国民的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孤立地进行,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2、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注 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00页
②《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③《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5页
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❻ 如何培养孩子核心价值观的文章200字以下
作为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我认为学校培育孩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做到“转变一个观念,搞好两个课堂,坚持三网共育,用好四个载体”。
一、转变观念,回归教育正道。
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对小学生的培养教育看,价值观是适应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许多学校施行“重能力、轻素质”的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了。要改变当前这种由于长期以来的道德教育弱化导致学生价值观取向失准的局面,就必须要改变过去的那种“应试教育”的能力观,要树立起“既要做好知识传授,更要注重道德养成”的综合育才观。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到当前小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现状,从小抓起,从思想品德教育抓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起。具体来讲,就是要回归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上来,让培育工作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工作。
例如我校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际情况,确定各年级段培育工作的任务是:一、二年级迈好学习第一步,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三、四年级迈好成长第一步,以守纪安全教育为重点;五、六年级迈好成才第一步,以爱心感恩教育为重点。各年级段围绕上述重点任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自觉体验和感悟的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巩固常规训练要求,使学生将“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
二、搞活两个课堂,拓展培育渠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内涵极其深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要想在学校里取得良好的培养教育效果,一方面要重视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科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是学校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具体应该做到如下两点:
1.根据学生心理,研究常规落实方法。
空洞的说教不会产生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对于小学生,寓教于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常规落实的措施上,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蹲下来看孩子,采取合理有效、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训练,在竞争中落实,激发热情,激励自治,鼓励自信,缓解焦虑。
2.注重教育反馈,改革常规评价机制。
有反馈才有实效,有反馈才有延续,有反馈才有热情。教师在联系所教科目落实价值观教育方面要注重及时反馈,加强宣传力度,树立榜样,激励先进。学校也要努力建立健全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促进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拓展,能让师生在参与活动中自觉提升道德品质。我认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1.注意时效和实效。
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来自国际国内乃至身边的重大事件都涉及到价值观教育。这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高要求:必须时刻关注新闻信息,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例如: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用何种手段让学生也了解与十八大相关的一些知识,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中渗透爱党爱国的启蒙教育呢?我校少先队的做法是,从网络上搜寻有关“十八大”的动画片,在规定的时段安排学生集中观看、讨论,用这种直观、新颖的方式开展教育确实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
2.注重科学和规范。
当前安全问题是牵制学校开展课外与实践活动的瓶颈,许多德育工作者为此伤透了脑筋。走出校门开展活动吧,难保在活动中不出现个万一,万一有意外事故发生,无论是组织者个人还是集体都难辞其咎。我们的做法是:(1)做到在方法上讲科学。首先在开展活动前做到宣传到位,让家长意识到参与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是和家长签订参加活动自愿、安全意向书,一是让家长明确孩子参与活动是出于家长和孩子的自愿行为,二是能和学校共同承担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2)在活动设计和开展时要做到合乎规范。首先设计活动目的要明确,活动流程要清楚明了,人员分工要细致到位,安全细节要考虑周全,其次是在活动开展时做到防范到位,避免出现安全疏漏。
三、坚持三网共育,促进学生发展。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培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多元化的价值观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要想让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就应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育工作网络。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创设“家校沟通”平台。
(1)成立家长学校。如我校创建的“秋实”家长学校,经常请学校领导、教师以及聘请家庭教育专家给家长们上课,将学校的办学思想、新的教育理念向家长们进行宣传,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收效明显;(2)成立家长委员会。我校每学年都要召开全校性的家长会,在家长会上选出班级家长委员会,然后通过班级家长委员会选出学校家长委员会,学校定期召集家长委员会成员开会,向家长委员会通报学校培育工作主线及基本内容,听取家长们的意见或建议,争取广大家长在办学特别是教育学生方面给予的支持与配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3)搞活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形式。学校每学年初都要在大门厅将家长委员会成员、学校领导以及全体班主任姓名和联系号码张榜公布,便于家长们和学校教师交流;学校明文规定各班级每学期必须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家长会,且不得少于两次,在家长会上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家长进行深入交流,请优秀家长介绍经验,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育人效果。(原作者:王明海)2.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
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和社会各有关单位、团体沟通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通过“走进请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我们和公安、司法部门密切合作,聘请公安干警担任“法制副校长”,聘请有关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我们派出学生宣传队进社区、到街道,散发“文明创建”传单,进行廉政文化专题演出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为社会做了一份贡献。
四、用好四大载体,促进培育工作。
做好培育工作,需要发挥各类载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要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小学生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学校长期以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二是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营养源”,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学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做好学校培育工作又一重要载体。我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国学启蒙读本,设法将国学教育与学校语文教学、思想品德课紧密结合,让《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等传统国学读本成为学生的选读或必读教材。例如我校从2009年开展“古诗词吟诵评级活动”,倡议、鼓励学生选择背诵经典古诗词;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又将《弟子规》作为重点进行推荐,采取观看动画片、讲故事、与家长共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汲取其精华。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接班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电脑和互联网成为小学生的日常必备的社交工具和学习平台。因此加强信息网络德育教育迫在眉捷,势在必行。我校利用班班通设备,经常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纪录片、动画片向班主任推荐,有时甚至利用班队会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学校办公室利用“校讯通”平台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学校团队组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创建QQ群,经常利用这种平台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四是充分发挥本地德育资源的独特作用,例如,我校充分发挥校内外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创建“蓓蕾艺术团”,为培养学生专长以及兴趣爱好搭建平台,艺术团下辖的文艺团队展示的成果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轰动效应;另外,我校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烈士陵园进行清明祭扫活动,进工厂、到田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造学生良好的品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作用。
总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我们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所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的要求落到实处!
❼ 如何在德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二要突出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三要在语文学科侧重传统文化教育。
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教材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而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1.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人物、事例、历史事件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拓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深入学习课文,讲清课文的道理和观点了。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要本着“讲清一个故事,学懂一个道理或明确一观点”的原则,正确地、科学地向学生阐明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
3.要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围绕课文重点,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获得的初步感知在思想上进一步深化,从理性上进一步升华。使学生对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
二、突出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是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优美的校园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着师生,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建设一个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厚重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努力地去探索、挖掘,让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优化提升。
2.养成有益终身并能感染他人的行为习惯
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后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贯彻“守则”、“规范”为依托,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抓早、抓细、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随着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出现了衰微。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问题。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语文课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是语文教学当仁不让责任。
2.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国古诗词的历史悠久,而且在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借助古诗词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如能深入学习,可使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我向学生渗透博爱思想,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并讲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尊老爱幼小故事,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在教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时,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我们的言行要做到诚实,守信用,并通过一些诚信小故事让学生体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同时向他们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我所倡导的三个方面,是个人的一点感悟,觉得这三个方面是培养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这与其他方面并不排斥。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平台。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