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老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建议你一定要把一些大家的教育论文先看了!
然后再 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总体感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
自己是没有进行提炼总结!
所以教师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非常重要!
② 教育理念的改变
浅谈自己教育观念的改变(一)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慢慢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指狭隘的关于读书关于学习。我想这也是每个家长都面临都关心的问题。孩子还小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往往轻松的认为,以后她快乐就可以了,不用那么累。曾几何时这也是我的想法,既然要快乐,怎么快乐怎么来,不用非逼着她学习。但是进入了小学阶段以后,你会发现几乎没有几个家长曾经的这种观点能保存下来,说白了,你无法在大家都追求学习好的环境下独善其身说不在乎成绩。
这也是作为家长的我成长的一个过程吧。但是有个观点我是一直没变,学习不是死学。
有人说国外教育好,你看人家小学都没有那么多的作业,人家都是在玩。这种观点我曾经也认可,也崇拜。但是后来经过我多方学习和了解,包括出国时候的所见所闻,才知道当初的这种简单崇拜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定义确实太过于片面。教育无所谓好与坏,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只是大家的方式不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的不断增加,中国教育也在不断的改变与革新,摒弃了很多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这是值得所有家长欣慰的。
2016年春节我带女儿去美国纽约度假,到访了我在纽约同学娟的家里,并住了几天。她有两个孩子,和西瓜年龄差不多。那时西瓜9岁小学3年级。
娟的两个孩子每天下午3点放学,当时我非常惊讶,那么早放学去玩吗?当然不是,孩子们3点放学后会去上各种的兴趣班,艺术类的、体育类的、科学类的都有,我说你们下午不用上班吗?谁接送呢?娟两口子在周三会轮流请假来照顾小孩写作业,其余时间校车会把放学后的孩子送到兴趣班上课的地方。那他们拿什么时间写作业呢?晚上再写作业。
当时我还窃喜,国内家长真是太幸福了,可后来我发现并不是这样,至少对孩子教育并不好,国内的孩子下午是5点后才放学,可是大家都知道下午的课除了第一节以外剩下的时间大部分是自习或者去玩,而这个玩是撒玩,自习就更不用说了,对于不到10岁的孩子能在自习课时间乖乖的写作业?不太可能,即便是他能自觉的写作业,身边的孩子可以吗?难道他一点都不受影响?这个希望非常渺茫。
实际上我们真的是浪费了很多时间。兴趣班的孩子们在干嘛?他们有专门的老师引导的玩,这个和写作业完全不是一回事,很多孩子的兴趣都是在这个阶段培养起来的,包括艺术类的体育类的等等的。可喜的是,我们现在国内很多兴趣班的兴起,给我们国内的孩子提供了“营养餐”。这是一个进步!
要让孩子读名校,而不是在9年制义务教育里随便读个学校就可以了。如何引导孩子积极的学习,让她向往更好的教育?.......
这要归结于我的不断学习,这个必须得是家长先有这个意识,我又是学习了什么?观念上进行了什么改变?先要和大家提以下两本书。
尤其说一下新东方,其实我是很感恩的,我听了几次新东方的公益演讲和收获了周成刚先生的这本书并认真研读后,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转变。这是一家有情怀的教育培训机构,它和其他培训机构不同。其他的培训机构都在说中国教育如何不好,中国空气不好食品不好,总之这不好那不好,所以我们要把孩子送出国。而新东方的理念就不一样,教育报国,接受优秀的教育来报效祖国,即便出国留学后在国外工作,无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你都能自豪的说:I'am Chinese.
“我相信,培养出未来经济上自立,思想上包容、人格上独立、勇于担当并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孩子,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周成刚。
③ 小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面向全体学生;
2、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3、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2、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3、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4、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 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3、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4、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5、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3)小学教育观念转变扩展阅读:
小学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奠基工程,除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它自身独具的基本特征。
(一)全民性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几乎所有国家的教育都在努力创造条件,确保每个人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确定“争取全民基础教育”计划,要求最大限度地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全民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使全国各民族的所有儿童都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为了保证这一全民性质,国家特别对女童的教育、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教育给予特别的关心,采取了特殊政策;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也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专门加以保障。
(二)义务性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里的“义务”一词包括:
(1)国家有设立学校以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
(2)父母或监护人有使学龄的子女或被监护者就学的义务;
(3)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入学受教育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碍的义务。因此,义务教育要求国家、家庭、社会必须给予保障。对受教育者来讲,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它又是强制的和免费的:“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由于小学教育是依国家法律而实施的基础教育,因而它具有强制性。
(三)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它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一些基本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小学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前提。小学教育是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全面性是专业性的预备。只有保证小学教育的质量,才能确保高一级学校的教育质量。
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阶段,是人生历程的巨大变化时期,是人的智力、能力和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小学教育的每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④ 小学教学方式应实行哪些转变
A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教学中,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增强信心,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对某些问题上自己的失察甚至无知绝不掩饰。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感体验。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引导反思,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让学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交流、比较甚至争辩中,亲身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前进与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是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教会学生提问,势在必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⑤ 如何转变小学数学教学观念
一、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育观念, 首要的是学生观, 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小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 这是关键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 我认为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只有让新知成为学生“ 探究” 的所得, “ 创造”的所得, 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的、鲜活的, 学得的知识也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更新教学观念, 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 学习的“ 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 , 老师还应当“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课标中, 我们可以理解到首先, 小学 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 数学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其次, 小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身边的世界中去发现数学, 通过切身的感受学习数学, 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的社会意义,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
教师要注重教学角色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尽可能多给学生自主表现的空间,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挑战教师。有了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才会出现新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每人从自己众多的学具中找到一个圆柱体,然后分组活动:“观察这些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发现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上下是一样粗的……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圆柱体的这两个圆是不是同样大呢?”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一下。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他们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小组把圆柱一头的圆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调过来比较;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圆的外围,看是否一样粗;还有的小组量圆的直径是否一样长……在这样的学习探索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时处处迸发着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产生,能力不断地形成和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该是严父,及时纠正,绝不迁就;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就是医生,及时“对症下药”,开出一副副鼓励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教师应该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才能发生质的转变。
⑥ 如何转变小学家长教育理念
⑦ 农村小学开展生本教育如何进行观念转变
生本教育"是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理念,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在教内学实践容中,生本教育理念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有以下三种途径:课堂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环节安排要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课堂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
⑧ 如何转变小学家长教育理念
一、创造机会,让家长来学校听课,看自己孩子在校表现;
二、每学期定期不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家长会,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
三、班主任搭桥,让学生跟家长在教育方面多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想法。
仅仅是我的愚见,仅供参考。
⑨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育思想观念上有何转变求解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考试与评价制度等都要来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这其中,新课程理念的形成尤其是关键,亦是首当其冲的。具体来说,有以下转变:
首先,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说起;教育观念转变,许多困难都迎刃而解。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教学改革成效不显著。因此,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提高认识,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真正把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方向上来。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动学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充分体现三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教师从幕前退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学会倾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景,让学生与知识对话,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文化,而非抑制和抹杀学生的个性、灵气,让教师成讲师,学生当厅(听)长。
第三, 转变过去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观念,由单纯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宏扬人文精神,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其精神、情感所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第四, 突出学习方式的改变,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⑩ 应当转变的几个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考试与评价制度等都要来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这其中,新课程理念的形成尤其是关键,亦是首当其冲的。具体来说,有以下转变:首先,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说起;教育观念转变,许多困难都迎刃而解。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教学改革成效不显著。因此,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提高认识,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真正把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方向上来。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动学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充分体现三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教师从幕前退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学会倾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景,让学生与知识对话,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文化,而非抑制和抹杀学生的个性、灵气,让教师成讲师,学生当厅(听)长。第三, 转变过去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观念,由单纯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宏扬人文精神,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握其精神、情感所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活动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第四, 突出学习方式的改变,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