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德育教育

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德育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28 12:22:14

A. 请问农村学校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针版对性、实效性,要适应新形势权下教育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我校地处岷县东山区偏远乡镇,大多数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导致许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加之生活贫困,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十分薄弱。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先前的调研结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首先要提高家长的德育意识,加强学生的家庭教育通过调研,我校约12%的学生父母常年不在家里,约17%的学生父母在锁龙矿山开矿,大部分时间不在家里,约5%的学生父母的工作具有流动性(外来做生意人员)。这部分家庭的教育意识不够强,对子女的教育严重缺乏,孩子大多公民道德意识薄弱,存在着很多不良行为与习惯,大大加大了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难度。所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这类家长的德育意识是各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1.家访。这是班主任工作职责之一。

B.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

一、改变观念,加复强领导农村小制学德育工作没有被重视,落实的首要原因就是领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领导轻描淡写,教师和学生就不言自明了。所以学校的领导首先要革新观念,通过广播、墙报等多种信息渠道开阔视野,认清方向,深刻认识德育工作的

C. 如何在农村小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立世德为首,立德育当先。确立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教育理念上的重大飞跃,是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位。但是,德育,读着这两个平常的字眼,心里却总是沉甸甸的。谁都说德育工作的份量怎么估算也不为过,德育工作的成败,事关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德育不像升学率、调研考试、竞赛活动一样看得见模得着,她是“软”任务,因此,“育”与“不育”、“育好”与“育不好”就成了理论上的东西,不好把握。因此,在做学生养成教育的工作中,我着力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1、用“以人为本”的思想作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力求每次德育活动都能让学生乐于参加、积极参加、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学校组织的全校性学生活动要少而精,要精心策划、精心组织,没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活动不组织,走过场的活动不组织。根据上级部门和本校的情况,把有关活动整合,形成系列。努力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序列,将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公益劳动、基地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作统筹安排。在活动中,要努力进行学生自主管理的探索和研究。2、根据学段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养成教育。我们坚持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着重对学生进行以文明礼仪为重点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学校提出,德育工作要坚持“小步子、低起点、多层次、严要求、重训练、求内化”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进一步强化管理中的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及能力。在充分尊重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前提下,注重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分层注重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初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为教育重点;初二、三以礼貌交往,合作精神,关心热爱集体为教育重点,将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3、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行校领导、教师、学生干部值周制度,加强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的检查工作,同时完善了红领巾值日岗的管理,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值周班级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班级流动红旗竞赛现在已深入人心,在全校已形成了一种大家努力争红星的良好风气。学校德育工作做到学期有目标,每月有重点,每周有评比,每天有检查,措施到位,切合学生实际。今年,我们开展的“文明与我同行”活动,如,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整洁美观、充满浓郁文化氛围、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室布置,对班集体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教室是学生的“家”,发动学生参与教室的布置,能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引起学生注意的东西,才有可能对学生施加影响。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才更换一次的教室布置,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堆毫无生气、熟视无睹的“死物”。因此,教室里的标语、饰物应不定期地更换。这种变化不一定是大规模的变化,可以是一些小范围的、有针对性的变化,比如,当班级获得荣誉或受到批评时,适逢重大节日时,某些学生取得明显进步时。变化了的布置不仅能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新鲜的感受,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新的布置内容会给学生及时的教育、鼓励、启发和熏陶。从平时、从细微处入手,抓在实处,提高实效性的,今后还要继续搞下去。2、继续增加投入,不断完善教育手段,力争在现代教育技术“校园网络”建成的条件下,逐步实现学生管理电脑化、网络化,使德育管理更科学。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各项学生活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3、在继续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完善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同时,努力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由“管理型”向“育人型”转变,由学生接受教育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此必须在整治学校德育环境,创造学校德育氛围花力气,在指导、引导学生自治自理、自我教育上下功夫。4、进一步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大力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主渠道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要结合实际,注重效果,努力培养既具备坚强意志品质,又活泼的,充满优雅气质的中学生。同时,继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保证留出二周以上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基地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外出参观访问,鼓励学生在有条件有组织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参加祖国河山游,开拓眼界,扩大知识,增长才干。

D. 农村小学教学点怎样去做好德育教育方方面面的工作

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品行。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学生的小学学习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和品行最终形成,必须通过教育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受教育者在“德” 的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来完成,具体有如下几种有效途径:
一、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亲和力。学校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时刻地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作出明确规定,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在校园橱窗开辟固定的“德育之窗” 栏目,定期更换内容:在教室前和教室里的墙壁上,选择性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食堂里张贴珍惜粮食和文明就餐的标语;在草坪、楼梯墙壁等处都有友善的提醒。
二、开展节日主题教育活动
以节日为载体实施教育活动,寓德育于节日之中,让节日焕发德育魅力。
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实施亲情教育。如放春节时,号召学生们自觉行动起来,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通过“特殊作业”
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们过有意义的“亲情” 年。
利用世界文化节日,养育人文气质。如世界地球日时.开展以“善待地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手抄报、宣传画、植树、捡垃圾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预感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可怕,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利用革命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在“七·一” “八·一” “十·一”等重要节日 “七·七”事变、“九·一八” 事变、 “红军长征” “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El,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陵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感受先烈们可歌可泣的壮丽人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深化对先烈精神和革命情操的理解,抒发学生的豪情壮志,培养朴素的爱国热情。
三、重视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去观察、分辨、思考,自觉主动地认同、接纳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l:k~n可以利用班队或学校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打扫卫生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尊敬老人的情感。
又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 走进档案馆、图书馆,了解家乡的历史,领略名人的风采,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今天的生活,长大后为家乡、为祖国多作贡献。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生活,就产生许多情感体验。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行为去解读道德,就确立了真正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情感的体验、实践的游历是学生发展和成长必不可少的。
四、德育要“寓教于乐”
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寓教于乐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所以。应围绕规范开展好活动,让小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在游戏中知道自己该怎样做,在比赛中找到不足,逐步改正。例如: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 系列活动;针对不尊敬长辈。不团结同学的现象,开展“这是你吗”的讲座活动;根据同学中乱扔纸屑、吃小食品等现象,开班队会,谈自己的体会。
五、德育要“家校一体化”
家庭是品德的学校,父母是品德的老师。家庭对孩子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月报》,向家长宣传家庭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要求,介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子女。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倾听家长对抓好德育的意见和建议,密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使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真正实现德育“家校一体化”。
六、构建德育教育的社会网络
学校在做好德育教育的同时 要把工作向前延伸 与当地的综治办、公安部门、文化部门、团委、少工委、关工委、社区等组成共建单位,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与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单位联合办学。为中小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活动场所,全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E.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近年从事德育教学工作切身体会,从农村孩子所处的环境特点与当前农村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对农村德育工作进行探讨。 1.农村孩子思想情感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更多地受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农村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相对来讲,信息较闭塞,环境寂寞安静,同时农户居住较分散,相互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适应孩子好动好奇心灵的环境,容易导致孩子自闭孤僻的性格。二是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很多年青父母都外出务工,很多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一方面忙于农活,只管孩子吃饱穿暖,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缺少文化知识,无法跟孩子沟通,使得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2.当前农村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些不良表现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 2.1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不愿意进教室,不愿意听课,不能完成日常学习任务。我们的学生很少有主动阅读有益的课外刊物,自愿做课外练习的,学习上处于应付状态,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2缺乏礼貌礼仪。不懂礼貌,爱说脏话,不尊重老师,甚至给老师取绰号。 2.3贪图享受的思想较重。喜欢穿着,爱吃零食,宁可不吃午饭,也要买小吃,一些住校学生一周的生活费在前半周就已经花光了。学校不时有发生掉钱掉东西等事情,而且很难查找,有的学生捡到钱物不主动交老师。评先进、选贫困主动要,分劳动任务相互推。 2.4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不管父母、同学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的想法,自私、任性。一切活动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2.5缺乏自信。自卑意识较重,不能主动承担任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敢承接。 3.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建议 3.1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小学德育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多,家庭引导较少,学校更应发挥主体教育作用,不尽要承担学校本身的教育工作,还应向家庭教育延伸,弥补当前农村孩子家庭引导的不足问题。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德育观念,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促进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3.2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以“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作为校园文化,形成了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文化氛围。学校良好的文化理念,对师生也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容易产生以此为荣,团结奋发的激情。 3.3要创新德育教学方式。我们很多师生都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门课堂学科来看待,对学生的教育也仅是按照文化课程的教育方式来开展,说教式教育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很难接受。德育教育应该是贯穿于课堂内外、联系于学生言行的常态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品质的教育,必须坚持时时、事事进行,坚持多样化教育,寓教于乐,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3.1抓典型,树榜样。“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作为大队辅导员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我采取了每月评选德育标兵、每期评选德育先进班级等形式,对此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效果。 3.3.2改革德育教学形式。改变过去“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与学生互动共进,寓教于乐。要变课堂教育为主为课堂内外结合教育,把德育教学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领域,产生一个长期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声图并茂,提高教学效果。 3.3.3加强学校集体文化活动。现在很多学生,既是独生子女,又是留守儿童,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在学校要加强班集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家集体意识与归属感,比如进行一些活动、比赛使学生能够主动去结交朋友,主动与他人交流。

F. 如何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主题,而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仍是农村中学教育和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新形势下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新问题
(一)从学校德育层面
1、重智轻德,管理缺位。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工程的今天,不少农村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所以在广大农村,主副科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作为“副科”,在很多情况下,德育工作成了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口号中,用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形式。
2、师资不足,方法陈旧。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总量不足,德育工作偏于薄弱。由于农村初中学校整体师资力量所限,农村中学教师有的受制于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往往认为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应该是校长的事情,是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的事情。同时,当前部分农村初中由于自身条件受限,班主任待遇很低,工作难度很大,学生德育工作基本上依赖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政治老师也以成绩论成败,往往是通过“政治课考分的高低”评定学生思想品德的情况。
3、“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留守儿童”问题有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对于德育工作的影响的主要表现为:第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留守儿童从数量上而言有逐年增加之势;第二,疏于关爱与引导,面对着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物质文化生活,很多初中学生中的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并呈现出了多样化、团伙化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对农村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存在与作用,导致在“留守儿童”关爱与管理中,学校相关组织、相关机制等建设缺位,“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瓶颈问题。
(二)从德育环境方面:尚未形成“大德育”体系
从德育工作的现实环境看,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深刻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生活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消极腐败现象、社会丑恶现象也伴随着网络、电视、书刊等多种信息渠道,给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
三、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策略
面对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动向、新问题,必须多方配合,共同破解德育工作薄弱的现实难题。
(一)从学校德育工作方面:实施重点突破,多层面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要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更新德育观念与德育工作模式创新,实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二,要加强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实现德育工作的组织化建设和制度化推进;第三,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实现德育工作的全员性;第四,在德育评估管理上,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重视德育工作的过程,在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上,实现评价的多元性。第五,实施重点突破,探索提升中小学德育效果的新途径,例如在德育教学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利用乡土自然禀赋,积极拓展综合德育实践活动;建立网上德育教育阵地,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强化德育工作的交流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从自我认识、体验上升到自我控制、自主德育。第六,特别关注并普遍实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程,学校要积极行动,发挥主导功能,与社会、家庭等加强沟通与互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疏导、管理方法。
(二)从环境方面:建议政府积极作为,构建实施“大德育”工程
就现实意义而言,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要有所突破,必须要有各级人民政府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支持。首先要真正树立“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引导构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各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本地教育事业中必须创新“德育管理”的机制,制定倾斜政策,全面解决困扰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突出问题,例如增加农村中学德育教师编制,通过多种渠道逐渐形成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德育骨干队伍;统筹设立农村中学德育基地,保证中学德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构建并实施区域内相对完整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地方政策体系,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总之,政府要积极作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学育人环境,为德育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学校德育工作予以倾斜支持。

G. 求问浅谈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生态德育

王学凤 辽宁省朝阳县台子乡馒头营子小学 122600
摘要 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生态德育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从目前关于环境教育的现状研究区域看,对城市环境教育研究得多,而对农村的环境教育研究得比较少,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小学生态道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义务和责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刻领会生态德育精神,并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更好地开展农村小学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工作。
一、 要提高农村小学老师的生态道德素养,增强实施生态德育的自觉性。
学校要提供老师接受生态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老师接受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树立生态道德理念,明确生态道德的深远意义,并且能把所学的生态道德知识恰当地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老师要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自觉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创建绿色校园、绿色社会,让学生每天置身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体验生态美。老师要在生态道德的各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充分发挥榜样的巨大作用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老师示范带头为学生做出表率,实质上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强有力的号召。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例如,老师不在公共场所抽烟,不乱丢杂物、不乱吐口香糖等。在整个校园形成一种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善待自然的氛围。
二、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学科教学中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
学校的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只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保护知识,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发动老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环保教育因素,备课不忘环保教育渗透,讲课强调学生环保意识形成。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是含有典型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它囊括了许多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老师要把这部分知识讲透讲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包含着一定比例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与生态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做必要的引申和扩充。
三、学校应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生态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各项活动的开展,是道德养成、深化生态德育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学科的环境知识自觉地与本地实际联系起来分析思考,尽可能将课内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科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农村小学应以少先大队牵头开展一系列生态教育活动,在校内通过办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专题讲座等来宣传环保知识,进行环保教育,召开有关环保的主题班队会,建立绿色责任区,并以演讲、文艺演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环保理念。不但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还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环境宣传,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由学生之口说出来,意义深远。在校外开展红领巾护路护树活动,珍爱生灵、爱绿护绿、节约水电、抵制污染等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重视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四、 要充分利用农村小学生态道德教育的资源。
师生携手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将学校的花草树木、长廊绿地等环境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活生生的教材,将学校挂放的名人名言、宣传画报,教室宿舍的文化建设一起纳入到生态道德教育的范畴。除此之外,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是可以成为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资源的,因为在农村小学生生活环境中既有优美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同样也有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的情境,学生通过对这些情境的体验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水平。
学校生态德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开展学校生态德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做到合理有序、坚持不懈,不仅能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H. 浅谈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德育教育

一、改变观念,加强领导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没有被重视,落实的首要原因就是领导版没有引起足够权的重视,领导轻描淡写,教师和学生就不言自明了。所以学校的领导首先要革新观念,通过广播、墙报等多种信息渠道开阔视野,认清方向,深刻认识德育工作的

I. 农村小学德育现状与思考

一、学校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德育评价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有助于有关部门了解学校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现状,更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然而,在我国目前,德育评价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的中考、高考不注重对学生品德的考查,因而整个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基本上不看学校的德育状况。这就导致了有关部门在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在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基本上没有组织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即使偶尔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也是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是我国目前德育实效性较低的重要原因。
2、评价的目标过高、过于抽象
德育具有理想性,提出较高的德育目标具有激励的作用。但当代中国德育的目标往往过于抽象、空泛、统一,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适当的层次,而且不符合学生和学校德育的实际,很难反映学校德育的个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特色,是抽象有余、具体不足。用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的德育目标作为学校德育评价的目标,难以达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目的。
3、评价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德育评价,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建立科学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对建立什么样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指标体系分解、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指标等级设计、指标体系测试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因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权威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近些年,有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大学、中学、小学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体系往往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这种不够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其效果和作用必然要扣。
4、评价的方法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
我国目前德育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理念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们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公正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成为教育评价的趋势。其实,在评价内容综合化的今天,以量化方式描述、评定学校德育工作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和表面化的特点,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工作就被泯灭在一组抽象的数据之中。而且,量化的评估把复杂的德育现象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德育现象,往往丢失了德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在德育评价中采取量化评价的方法,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却未必能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
5、评价的主体单一,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在传统德育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德性是由某种外在力量赋予的,这种德性外在决定论的观点,必然把德育评价的权力交给人的德性决定者。在传统德育看来,统治者及其代表统治者的教育管理者就拥有进行德育评价的无可争辩的权力。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评价的主体常常是代表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学校以及教师、学生、家长一般没有自我评价的权力。在这样的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大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缺少必要的互动,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没有形成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估模式。
6、忽视对德育过程的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我国目前的德育评价,比较重视对学校德育结果的评价,往往把学校德育评价看作是学校德育的终结,注重从已有的成效来衡量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并不十分重视,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缺乏对学校德育的动态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简而言之,就是重静态的评价,轻动态的评价。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提高学校德育评价质量的对策:
1、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德育评价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尤其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尤其是要推进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改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做法,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制定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引导和鼓励学校在德育方面多投入。有关部门要重视学校德育评价,成立专门的学校德育评价,加强对学校德育评价的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办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2、树立先进的德育评价理念,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目标
德育评价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能产生一些消极作用。特别是评价理念、评价标准或评价过程有失公平、公正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消极作用。为了提高德育评价的质量,我们必须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淡化评价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力争通过评价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进步。在对学校进行德育评价时,要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校德育有自己的特色,把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过程的优化控制,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果的增强,作为衡量学校德育评价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此外,在评价时,不能仅仅限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绝对水平评价,还必须看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否有改进和德育工作水平是否有提高,重视学校在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方面的评价。
提高学校德育评价的质量,还必须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估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评价目标要以现实为基础,贴近现实又高于现实,既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理想取向,又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现实取向,充实具有时代精神的评价目标,避免德育评价空洞化。
3、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经验、教训看,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学校德育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评价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同时还要考虑本地区和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评估体系中各指标要素的内涵、作用、结构及相互关系。设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德育目标和德育评估内容为依据,根据其要求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和重心。
目前,我们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我们认为,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各项指标应与考核评估目标保持一致;(2)指标具有可测性;(3)指标体系内指标应有相互独立性;(4)指标体系应有整体完备性;(5)指标应有可比性;(6)指标具有可接受性。
在建立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允许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并让他们发表意见和建议。
4、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估方法多样化
早期的德育评价主要使用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相对于过去的主观评价是一种进步,它重视了客观公正性,减少了主观随意性。但是,随着德育评价的逐步扩展和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感到德育现象的全面量化是不可能性的,因为学校德育评价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难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何况有些德育内容难以用量化来精确的,即使是能被量化的内容,其精确度也是相对的。此外,许多用于诊断、改进功能的评估结果也不需要完全量化。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更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
定性评价是以印象和经验为依据,用语言文字描述、说明、分析评价对象的一种方法。准确的定性评价可以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长、优点和不足之处;不准确的定性评价则显得苍白无力,不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导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得出不准确的评价结论。定量评价虽有其局限性,但它能避免定性评价的随意性。因此,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有助于更客观、更准确地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在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时,问卷调查、观察、座谈等定性分析的方法与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5、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当代教育评价已不把被评价者作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把他们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让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使被评价者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还能促进被评价者通过参与和交流,主动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我。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应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本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德育过程的评价
学校德育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德育的结果,还必须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进行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和学生的现有表现,还要看到学校德育的发展潜力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德育评价不能只注重学校德育结果,而应该是结果与过程并重。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估。传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而对于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过程却漠不关心。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校搞形式主义,只重结果,忽视过程,不利于学校德育的发展。只有关注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到学校德育发展全过程,全面了解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所作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有可能对学校德育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估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因此,学校德育评价不能把鉴定、识别、选拔、表彰作为考核评估的主要目的,而要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评价的最高目标。

阅读全文

与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德育教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