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深化小学教育改革创新求突破
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学校坚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各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1、更新教育观念,巩固本科教学地位。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与本科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进一步巩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与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2、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按照“统筹部署、分步实施、狠抓落实、全面提高”的原则,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大力实施“课程建设工程”,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精选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建立了“公共基础+专业提高+研究创新”三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模块、素质教育课模块,以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为基础,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现已建成28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3、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完全学分制,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普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以及教材选用改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构建课外实践学分认证教育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通,形成了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良性互动的育人特色;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建成144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制度,遴选了一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4、启动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为进一步体现科学技术发展、学科交叉和渗透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基础宽厚、适应性强、专业口径宽、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启动了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两个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在今年的招生中,这两类专业按大类招生,一年以后,学生根据兴趣和志愿重新选择专业。
5、实施“特色计划”,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这一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国际交流开放计划”试点工作,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良好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按照“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建立和形成与基层司法、执法机关以及中小企业等法律事务部门信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合作与联动机制,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积极优化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新时期卓越法律人才评价体系,保障和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验班的学生单独开班,并实现特色教学。突出个性培养和柔性管理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参与导师的科研,接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强化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研能力。
二、不断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强化教学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多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分别采取不同的培养与提升举措。
三、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为抓手,强化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抓手,制定出台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管理办法》、《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文件,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多年来,学校一直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狠抓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强化奖惩功能
学校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实施了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反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多项质量监控措施,逐步完善了教学规章制度,保障了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在此基础上,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从管理求提升。严格执行培养方案,严格教学检查,严格考核纪律,认真履行调停课审批制度,规范执行学业警示制度、毕业论文管理与专业实习,严肃教师教学工作纪律,保障了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贰』 中小学创新教育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中小学教育如何开展创新教育或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对策 论文。
这种应试教育很不好应该改革。
『叁』 中小学教育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论文:教育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自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把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以来,全国各地对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历了4个春秋。虽然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距离创新教育模式的确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得失,才能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本文从实践层面就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作尝试性探讨。 一、关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素质教育一词可谓耳濡目染,而对什么是“创新教育”以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却未必十分清楚,更不用说主动运用创新教育的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问题。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发展。 二、目前中小学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的偏差 1、开展创新教育的现状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新教育的中小学为数不多,其基本模式和途径有以下几种:(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创新教育。少数实验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创新教育的实施。(2)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3)少数地区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手工制作课,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表演、合作等多种能力。(4)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科技制作小组,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2、阻碍创新教育实施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出现认识上的偏颇。教育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长期以来,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就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具体表现为:①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粗浅,把握不到位。许多人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多开展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培养学生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体育及创造发明方面的能力,提高尖子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及应试能力。固然,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范畴,但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技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核心是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个核心,坚定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创新。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思想才能真正贯彻落实。②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创新基因”,而成绩差的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创新作为。因而,不论做什么事总照顾功课好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剩下的学生往往被遗忘。③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如今许多学校对学生过份强调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忽视甚至压制有不同想法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长期下去,只能变相地“奴化”学生的人格,何谈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④不自觉地将知识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割裂开来。由于“应试压力”的增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时机一味地“强塞硬灌”,希望学生记忆并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而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这种把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到极致的高耗低效做法,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言了,应该静下心,回过头来反省一下。 此外,知识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完全是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的。 (2)在实践中,重形式而轻内涵。这几年,国家虽然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上扩大了入学率,在考核内容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依然动摇不了“中考”和“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地位。结果,越是重点学校,越是名牌学校,就越不敢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征途上做先锋,争当表率。目前,中小学在对待开展创新教育的问题上有以下几种态度和做法:①上级部门不检查,可以置之不理,一切围绕升学率。②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③在常规教学中,能积极开展一些有益的、广泛的,但属浅层次的探讨,如公开课、调讲赛、观摩课、研讨课等。④在非高考科目中,开展一些课题实验研究。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能把创新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上来。这必然导致某些学校宣称的所谓“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实只是一层美丽的外壳。如此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3)缺乏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我国教育由于早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及其理论的影响较深,使得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今让他们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其最大困难就是首先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创新。 三、创新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培养、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也能抑制、扼杀之。关键看我们将创建怎样的教育体制,实施怎样的育人模式。对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深厚的基础。如何才能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呢? 1、加强理论学习,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因此必须让教师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意义,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觉自愿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从而树立起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交流。②有计划、有步骤指导教师开展读书活动。③经常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BBS论坛评选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④以学生、家长的学习观、知识观、人才观的转变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对上述措施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奖惩办法,方能奏效。 2、加大教科研力度,紧跟课改形势,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 目前,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了三项大的举措,一是规划并拟定了“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不同研究领域的实验课题一批,要求相关实验学校积极申报并开展研究。二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铺开,而高中段的课改实验也已计划2004年下半年开始。三是实施“校校通”工程。如果我们的每一所中小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此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上述工作,牢牢抓住“教育科研”这条生命线。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就能促使教育体制的转型。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并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3、关注继续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 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而教师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长期不懈地系统地培训来逐步递进。使教师逐渐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应由个别化学校自发的、不定期形式转变为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的、规范的政府行为。 创新型教师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真挚的教育情感。②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③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④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⑤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和灵活机变的才能。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于冒险和批判的精神。⑦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⑧远见卓识。⑨善于组织管理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积极建设适宜创新教育生存发展的小环境 (1)现实环境,即创新教育开展的方式、渠道或途径。这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本文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开展创新教育大致通过四条途径,其实,只要观念转变了,思路开阔了,就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创造出更多具体的开展方式。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创作大赛(今年第四届);机器人风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异想天开”栏目等等。虽然,创新素质是与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但并不意味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越多越好,尤其是中小学。因为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里,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着重促进“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的形成,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在效率上下功夫、作文章,避免舍本逐末的做法。 (2)心理环境,即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真诚、共融的良好氛围。这种心理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哪种环境的建立,都不能忽视以下两种因素:①家庭教育环境。以时空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在纵向上应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人的一生,在横向上应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创新素质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切不可出现5 2<5的教育局面。建议中小学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亲友讲授有关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家庭环境能形成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相一致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②影响教师创新素质的环境,我们强调教师要能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差异,要有对学生所犯错误的高度包容精神,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空间,一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条件。那么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同样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理顺内部关系,改变对教师单一、陈旧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成果,切实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做好搭台服务工作,使教师真正从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跨进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5、加快实现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 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参与这一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就不是几张试卷能考核得了的。对于知识技能一类短效、显性的内容,可用传统的方式测量,而对于创新素质等长效、隐性的方面,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测评与鉴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次成绩判好坏、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状况,避免教师跟着考核走,学生围着分数转的现象出现。应将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引导出来,彻底改变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 创新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真诚地关注和客观地对待。我们唯有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并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开创创新教育的新局面,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
『肆』 小学教育专业 哪些课程体现了创新创业
(一)必修课程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录音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本课程的要求:明确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以及小学教育面临的实际的心理学任务,使学生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并根据所学的理论总结和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本课程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儿童教育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围绕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教育是发展的动因这两个主题,阐述了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儿童在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中的基本特征、个体和群体差异,以及基本的应对策略;阐述儿童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儿童的学习差异与教师的教学差异的关系;阐述学习的准备,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发展和教学的测量等问题。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开放教育试点"教育学科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要求是: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和内在联系,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况,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内涵、内部结构和历史脉络;近现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哲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突破;阐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趋势,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3.自然科学基础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小学教材、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能兼教小学自然常识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科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4.现代教育思想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是:了解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学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认识,理解教育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教育基本原理发展线索,掌握现代西方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发展及一般理论研究成果在学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中外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及当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分析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依据,讨论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及其实践运用的前景。5.教育研究方法本课程5学分,课内90学时,其中录音课20学时,开设一学期。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本课程主要内容: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设计,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设的统计推断,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的评价。6.阅读与写作(1)(2)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本课程将现代阅读理论与写作理论有机整合、贯通,是一门体现当代课程改革精神的综合性、应用性、基础性课程。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和了解现代阅读基本理论与写作基础理论,了解和掌握各类文章的特点和基本的文章解读方法与写作方法,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水平。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阅读与写作基本理论的意义,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内在关系,了解阅读心理与写作心理,初继续步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特点与方法,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和文章的修改与评改。7.现代教师学导论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本课程的要求是:了解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并具备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认识现代教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历史使命、地位和作用;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包括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宽广深厚的知识背景、教育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新知识和创造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身心素质等),以及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同时介绍国际视野下的教师现状和未来发展。8.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本课程7学分,课内136学时,其中录像课20学时,开设一学年。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改革意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图表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上网和制作简单网页的能力,初步具备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了解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能正确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了解教学软件制作技术;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进行课程设计;为提高教学技能,使教学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奠定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概述(概念、地位和作用);计算机文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公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或Wps2000);网络知识和相关软件(InternetExplorer、FrontPage);教育技术概述(概念、简史和方法);教育传播理论和教育媒体理论;教育媒体(宏观、中观、个人);教学设计(理论、过程、方法);教育媒体应用实验。9.美学与美育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美学与美育是教育学科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二)限选课程1.高等数学(B)(1)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有网络资源,VCD及文字教材等媒体,开设一学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积分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高等数学(B)(1)是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供小学教师进修使用。主要内容是:前言、绪论、初等数学知识、函数、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微积分简史、微分方程。后续课程:统计与概率,数论初步等。2.基础英语(1)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语音、语调,能流利地朗读所学课文,掌握和运用基础英语语法及500个左右词汇,包括约50个常用句型和30个常用短语,能借用词典阅读浅易英语读物。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基础英语语法及500个左右词汇,包括约50个常用句型和30个常用短语。(三)选修A类课1.中国古代文学(1)(2)本课程8学分,课内学时144,其中电视课36学时,录音课18学时,开设一学年。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基本掌握古代汉语以及有关文化知识,提高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和语言修养。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作品选和理论知识两部分,比例约为4:1。作品选部分有说理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骈文、诗、词、曲、短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不求面面俱到,也不强调各时期的比例;理论知识部分,以文学知识为主,适量介绍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等知识,有些知识安排在作品选的注释、习题中,可不受上述比例限制。本课程与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1)(2)(3)课程不同,授课对象是小学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有所不同。2.中国通史(1)(2)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国的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历史性的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36学时,开设一学期。本课程的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概括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成就,选读各个历史时期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析能力。本课程主要内容:"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港台文学。其中文学史知识与作品选读部分的比例约为1:3。4.现代汉语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小时,其中电视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基础知识,提高对汉语的理解水平,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汉字结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词汇的构成、发展和规范化;词类,短语,句子,复句,句群;语言表达中的修辞方式。5.文艺理论基础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电视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文艺理论知识,提高理解、鉴赏文艺的能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以文学为主,兼及书画、音乐、影视各类艺术,鉴赏部分比重较大。6.儿童文学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小学教师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能编写一般的儿童读物。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训练小学教师独立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学习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和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作品分析、创作练习和理论知识学习的比例约为4:1。7.外国文学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及鉴赏能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简明系统地介绍外国文学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从古代至现代各个历史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并简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从目前实际出发,简要介绍亚非文学。8.创新教学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录像4学时,开设一学期。本课程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当前中小学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教学创新能力,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社会责任感,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创新教学的时代意义;教学创新与素质教育;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创新;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特色;创新型学生的学习特色;创新教学环境。9.基础英语(2)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电视课时30,开设一学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达到小学师资应具备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和相应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1200个左右词汇,认知2000-2500个英语单词,包括约300个常用句型和短语,能借用词典阅读浅易英语读物。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基础英语语法及2000-2500个英语单词,约300个常用句型和短语。
『伍』 中小学教育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论文:教育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自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把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以来,全国各地对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历了4个春秋。虽然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距离创新教育模式的确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得失,才能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本文从实践层面就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作尝试性探讨。
一、关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对于许多中小学教师来说,素质教育一词可谓耳濡目染,而对什么是“创新教育”以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却未必十分清楚,更不用说主动运用创新教育的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问题。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发展。
二、目前中小学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的偏差
1、开展创新教育的现状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新教育的中小学为数不多,其基本模式和途径有以下几种:(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创新教育。少数实验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探索创新教育的实施。(2)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3)少数地区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手工制作课,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表演、合作等多种能力。(4)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科技制作小组,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2、阻碍创新教育实施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出现认识上的偏颇。教育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长期以来,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就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具体表现为:①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粗浅,把握不到位。许多人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多开展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培养学生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体育及创造发明方面的能力,提高尖子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及应试能力。固然,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范畴,但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技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核心是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个核心,坚定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创新。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思想才能真正贯彻落实。②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创新基因”,而成绩差的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创新作为。因而,不论做什么事总照顾功课好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剩下的学生往往被遗忘。③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如今许多学校对学生过份强调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忽视甚至压制有不同想法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长期下去,只能变相地“奴化”学生的人格,何谈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④不自觉地将知识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割裂开来。由于“应试压力”的增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时机一味地“强塞硬灌”,希望学生记忆并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而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这种把传统教学方式发挥到极致的高耗低效做法,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言了,应该静下心,回过头来反省一下。
此外,知识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完全是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的。
(2)在实践中,重形式而轻内涵。这几年,国家虽然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招生上扩大了入学率,在考核内容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依然动摇不了“中考”和“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地位。结果,越是重点学校,越是名牌学校,就越不敢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征途上做先锋,争当表率。目前,中小学在对待开展创新教育的问题上有以下几种态度和做法:①上级部门不检查,可以置之不理,一切围绕升学率。②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③在常规教学中,能积极开展一些有益的、广泛的,但属浅层次的探讨,如公开课、调讲赛、观摩课、研讨课等。④在非高考科目中,开展一些课题实验研究。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能把创新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上来。这必然导致某些学校宣称的所谓“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实只是一层美丽的外壳。如此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3)缺乏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我国教育由于早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及其理论的影响较深,使得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今让他们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其最大困难就是首先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创新。
三、创新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培养、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也能抑制、扼杀之。关键看我们将创建怎样的教育体制,实施怎样的育人模式。对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深厚的基础。如何才能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呢?
1、加强理论学习,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因此必须让教师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刻理解教育改革的背景意义,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觉自愿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从而树立起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交流。②有计划、有步骤指导教师开展读书活动。③经常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BBS论坛评选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④以学生、家长的学习观、知识观、人才观的转变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在实际工作中,对上述措施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奖惩办法,方能奏效。
2、加大教科研力度,紧跟课改形势,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
目前,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了三项大的举措,一是规划并拟定了“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不同研究领域的实验课题一批,要求相关实验学校积极申报并开展研究。二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铺开,而高中段的课改实验也已计划2004年下半年开始。三是实施“校校通”工程。如果我们的每一所中小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此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上述工作,牢牢抓住“教育科研”这条生命线。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就能促使教育体制的转型。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并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3、关注继续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
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而教师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长期不懈地系统地培训来逐步递进。使教师逐渐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应由个别化学校自发的、不定期形式转变为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的、规范的政府行为。
创新型教师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真挚的教育情感。②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③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④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⑤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和灵活机变的才能。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于冒险和批判的精神。⑦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⑧远见卓识。⑨善于组织管理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积极建设适宜创新教育生存发展的小环境
(1)现实环境,即创新教育开展的方式、渠道或途径。这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本文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开展创新教育大致通过四条途径,其实,只要观念转变了,思路开阔了,就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创造出更多具体的开展方式。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创作大赛(今年第四届);机器人风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异想天开”栏目等等。虽然,创新素质是与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但并不意味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越多越好,尤其是中小学。因为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里,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着重促进“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的形成,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在效率上下功夫、作文章,避免舍本逐末的做法。
(2)心理环境,即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真诚、共融的良好氛围。这种心理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哪种环境的建立,都不能忽视以下两种因素:①家庭教育环境。以时空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在纵向上应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人的一生,在横向上应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创新素质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切不可出现5 2<5的教育局面。建议中小学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亲友讲授有关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家庭环境能形成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相一致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②影响教师创新素质的环境,我们强调教师要能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差异,要有对学生所犯错误的高度包容精神,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环境空间,一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条件。那么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同样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就要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理顺内部关系,改变对教师单一、陈旧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成果,切实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做好搭台服务工作,使教师真正从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跨进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5、加快实现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
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参与这一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就不是几张试卷能考核得了的。对于知识技能一类短效、显性的内容,可用传统的方式测量,而对于创新素质等长效、隐性的方面,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测评与鉴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次成绩判好坏、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状况,避免教师跟着考核走,学生围着分数转的现象出现。应将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引导出来,彻底改变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
创新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真诚地关注和客观地对待。我们唯有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并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开创创新教育的新局面,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
『陆』 如何在中小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
中小学生只有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终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对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我采取了如下一些具体措施:一、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奖励机制学校要真正落实科技教育,需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的科技辅导员教师。只有这样工作才会有人管,才会有人去落实。常言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对那些在科技教育工作取得突出贡献的老师,学校要舍得奖励,这样会激发老师的热情,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也会因此上一个新的台阶。二、全员动员,大家动手为了培养创造能力,打破创造的神秘感,首先必须创设情境,培养创造意识。例如,我校利用学校的现代技术教育设备,每学期组织对除高三以外的学生,进行30多次专题通知,要求每个学生画一幅科幻画,写一篇科技论文,做一件科技小制作作品,以班为单位,初评后上交......(本文共计1页) 如何获取本文>>
『柒』 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推进小学教育
一、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将学生视为被加工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完全处于次要从属地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是配角。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舞台剧。现代教学论明确提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客体,而是信息的主动构建者。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要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独立学习能力,而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停留在口号阶段,要充分地认识到小学生虽小,但他们不附属于任何人,他们是与我们平等的学习体,是主动的构建者、课堂的真正参与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放权,走下讲台,与学生站在同是学习者的平等位置上,而不是把权利紧紧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要将更多学习的自主权与主动权还给学生,变管理与被管理的师生关系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更愉悦、更民主、更具亲和力,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动机,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认可,进而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绪、端正的学习态度与积极的学习行为。这样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真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彻底转变。
二、顺应学生的天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认为学生年龄小、自主意识差,将学生的好动视为扰乱教学的异常举动,只有乖乖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采用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天性与个性,最后只能将学生改造成整齐划一的“产品”,让学生失去个性。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顺应学生的天性,实施个性化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发展,实现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协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与策略,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认知规律与生理特点,要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共性与特性。只有全面深入而客观地掌握了小学生的特点,才能从共性中发现个性,才能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提高自身教学技巧。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在学生实际与教学之间找准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才能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课堂教学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这样才能真正地释放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放飞学生的思绪,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三、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新世纪竞争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要将创新教育无形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是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教师是一个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人,那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呢?所以,在平时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修,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认真学习新课程,认清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并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创新素养与能力。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与探究空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力量,进而积极探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探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的条框限制,能够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与看待问题。这样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突破思维定势与心理定势,敢于挑战权威与经典,勇于突破教学常规,有所发现、有所突破,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
『捌』 小学教育阶段其创新教育目标涉及哪些方面
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玖』 关于创新精神与小学教育怎么起一个标题好点
肯定可以在一起的
『拾』 论小学的创新教育
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或创造性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 开发,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 质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科学启蒙,丰富实践活动
谁掌握了新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现在初等教育乃至学前 教育阶段就应重视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中小学阶段,科学启蒙教育的重点在于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和方法,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科技现象、对科学成 就的关注和求知欲,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打基础。
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最富创造力,而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书面知识, 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根据青少年认识特点,让他 们更多的接近实际,对大自然的体验学习以及家庭、田间的劳动实践,将使青少 年受益终身。仅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看,丰富的早期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 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拥的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大量 的实践活动又丰富了青少年的表象储备,为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原 料。而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关专 家调查后指出:与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书面知识丰富,脑筋灵活,但城里孩 子缺乏实践,导致了他们创造力的下降。为此,在学校和家庭中,必须解放青少 年的空间和时间,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他 们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和家长还应当是有心人,对于那些爱搞制作或 喜欢写作以及对某一专业或某一活动非常入迷的青少年应提供必要的帮助。
2.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have a try”(试一试),鼓励学 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 的意识和技能。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 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 也就是说,让学生充分有“have a try”的机会。同时,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要 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上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总之, 教育者应重视学法研究,以更大的宽容心和鼓励精神去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
3.丰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 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 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 目标。
有关研究证明,创造力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充分发展、有机结合的结果。 可惜的是,迄今各国的教育,大多数是重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对发散思维的培 养。其结果,聚合思维的发展往往以忽视甚至抑制发散思维为背景、为代价的。 因此,在创新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我们必须在各种教学活动 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 种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 创新、善于思考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跨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