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为什么会出现中小学教育观念

为什么会出现中小学教育观念

发布时间:2020-12-28 06:47:44

A. 中小学教育任务是什么还有,中小学教育为什么是基础教育感谢了!!

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在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B. 中小学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中小学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就是在处理学生唯一的问题中,有的可能方法手段不科学,导致了一的失误,而学生家长还不可以配合,这样就对教师管理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C. 为什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据调查,在我国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那么学校和家庭应当如何引导学生,使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以一名几十年在教育一线工作的小学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一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加之家中老人的溺爱,使每个小孩养成了只懂得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不懂得付出爱,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还有有些家长喜欢为自家小孩打抱不平,把小孩之间的小吵小闹变成大人与小孩、大人与大人之间的矛盾,使孩子没有养成团结互助的习惯。这些"宝中宝"型的小孩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难以接受别人的指责和教导,也难以独立完成任何事。其实这些已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一心理问题目前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使一个活泼健康的小学生变成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
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和完成教学质量及教学任务,时常给家庭和小学生施加压力,总是以分数论英雄,总是用分数判断一切。有些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喜欢分"好学生"与"坏学生",并且夸大"好学生"的优点,他们即使犯了错误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坏学生"稍有不慎就会动辄得咎,使得这类所谓的"坏学生"就自然而然成为其他学生眼中的嘲笑对象,自信、自强、乐观等等渐渐远离他们,让小学生渐渐地走向心理不健康之路。
目前我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政策,未得到社会各界的正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几年,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出台了一项又一项,可是升学压力愈发增大。教师为了出成绩压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给孩子施加压力,社会为了发展得更好提高对学生的要求,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小学生只能用幼小的心理承担一切,压力过大造成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引导和解决的方法
增强自身责任,积极教育子女。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责任。
提高自身素质,作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作为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让自己成为孩子言行一致的榜样。
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育水平。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懂得儿童心理特点,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原则、方法,才能培养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孩子。
优化家庭环境,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家长要重视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生活在充满欢乐的家庭氛围中,身心才能健康成长。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理解的的亲密关系,这需要家长付出努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有爱心,有一颗童心。
三、学校如何创造小学生心理健康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合力才能推动教育的真正发展。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因此学校在注重小学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消除逆反心理,做好沟通与交流。我们要首先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是要求小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成人善意的批评;再次是教育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学校要帮助小学生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作出评价,发挥自身特长;其次是千方百计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
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要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教给小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
四、社会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关注
整个社会已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但以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关注不够,认识不足。本人认为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家长、教师、学校的责任,全社会的人应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关注和加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加大宣传素质教育的力度。尽管素质教育已实施几年,可是对这一教育形式的认识却很不到位,甚至有些领导的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校与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不良竞争现象。所以本人认为提高小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不能当做口号去喊,而应该让更多教育界的领导、老师、家长认识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性。才不会出现决策性的错误,害学生,损人才。
要制定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部门应该制定一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加大实施力度的监督,避免让这些制度流于形式。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育初期,这一阶段的心理发育最快,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兴趣等在这阶段初步形成,各种潜能初步开发。因此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合力,为小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使每一个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D. 为什么中小学教育要特别重视班主任

因为中小学生的很多方面都没有得到一定的成长,所以班主任这个时候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些,一在于引导学生发展和成长,如果没有班主任的话,学生可能就没有那么好的学习效果

E.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理论

学不学教育理论是来专业教师和非自专业教师的本质区别。教育理论是指明整个教育过程的指导思想、教育教学方法论与辩证法、教育教学实践与途径。简单说,没有教育理论就没有规范的教师行为。因此,也就不能成其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F. 中小学教育中有哪些现象与心理学关系

在中小学教育中,有许多方面都和心理学有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回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答知事物;在感知过程中,集中学生注意力;一边感知,一边记忆,一边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因材施教,分别指导等,这些都是在应用心理学的例子。其实,弄明白什么是心理现象,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G. 从理论和实践论证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当下不少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少的疑惑和工作开展上的困惑,比如校长想问“该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主任想问“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怎样结合?”心理健康老师想问“心理健康课怎么上?怎么设计教案?”而班主任想问“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已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上工作了相当一段时间也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想针对整个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个分析。

当前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1.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中小学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有的老师一年有三到五次的外出学习机会,而有的老师一年只有一次的学习机会,虽然教育部规定每学期必须有一次外出学习机会,但是很难落实。心理健康老师的相关培训都是政府部门或者教育部安排的,较多为政策性文件学习以及心理咨询相关内容的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经验方面或者技能方面是空白的,所以很多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老师在真正的工作上还是略显无力的,因为没有较为深厚的功底,缺少咨询和实践的积淀。心理咨询的原则就是助人助己,先帮助自己成长自己才能帮助别人成长别人,但是现在的很多心理老师是不太能做到这几点的。

再说到师资建设和“师源性”心理伤害,有的学校有着十到二十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而有的学校只能将主管德育或者班主任工作的老师调转心理健康岗位上或者兼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有将近400平6个教室用来做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以及心育工作,但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这样不仅不会推进心理健康建设还会造成很多问题,适得其反。不懂的人做专业的事有两种结果,事倍功半或者越管越乱,造成很多师源性心理问题,就是很多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被称之为“校园冷暴力”。老师心情不好好几个班级的学生心情跟着不好,有没有这种现象?有,而且极其普遍!

该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如此。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上大多数校长都能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部分校长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些校长认为小学生能有什么心理问题?两个孩子闹别扭,一会儿就好,用不着进行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还有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事情,学校建立有心理咨询室,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到心理咨询室找心理老师解决。还有的校长认为,学校的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没有时间再搞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校长的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校长应该纠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学校主要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有的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确实非常必要,但是,学校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教学怎么办?实践证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会给学校“添麻烦”,而且还有力地助推了学校的主要工作。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任何校长都不容回避的事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会冲击教学工作,这是校长们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但是,我们不难看到,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造成不少学生的信心危机和心理障碍。许多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养成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入手,对于有学习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为学生减轻了心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很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上,可以调动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有效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无疑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和校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息息相关。因此,校长应具有更宽广的心理学视野,更好地审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统筹学校的教育资源,真正建立学校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让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校工作,促进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怎样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分管在德育工作下面的,主管德育工作的老师因为没有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所以在接手心理健康工作之后很是头痛,虽然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的重要但是无从开展。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德育工作的老师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以及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替代,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

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花和学科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不同,心理咨询注重的是治疗,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对心灵素质的培养,对心理潜能的激发。所以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心理健康课怎么上?怎么设计教案?

很多奋斗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的心理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教育部规定除教师辅导参考用书外,不能编印学生教材,更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教材。同时因为国内心理学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相关的心理健康课教案以及课件和资料素材非常缺乏。不单单是教案的缺乏,是与心理健康课相关的所有资料都很缺乏,即便有的老师能够搜集到要用的资料也会耗费非常多的精力与时间,而且这样搜集拼凑而成的心理健康课教案有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成系统、没有针对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评估真正效用。

有心理学背景和基础的都知道,根据发展心理学原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年龄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甚至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教育侧重都是不同的。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最强,在学校老师就像他们的妈妈一样,事无巨细,全要找老师来解决,到了中年级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降低,虽然他们跟老师仍旧亲密,经常围在老师身边,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判断与主张,开始不愿意老师过问他们之间的事情。再比如小学5、6年级心理健康重点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变化的基本常识,如果都做好这点那“亲嘴门”完全不会发生。

所以成系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老师都是从网上四处寻摸,像是捡破烂的一样东家找一点西家找一点,有些活动是给大学生上的拿来给初中生,比如青春期这一主题,小学也有青春期异性问题,但小学主要为性别认同和异性抵触,跟初高中的男女交往青春期完全不同,但一样拿来用。有些人上心理健康课找一些网上的视频随便给学生看以为学生们大哭一场内心羞愧就能懂得感恩了,为什么不想想会不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呢?也有很多有专业基础和深厚心理健康教育功底的老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也十分费力,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为了上好一门公开课把PPT前后改稿十余次,改到凌晨一点多。但是,一个学校如此多的学生,只靠一两个心理健康老师自己编写教案、自己找相关的音频、视频素材,自己做PPT课件,究竟能把教案和课件编成什么样子?给学生上完之后有没有效果?怎么评估?

所以很多人需要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心理健康课并非简简单单的德育课和活动课或者学科课程,而是非常重要而且要全面开展的一项教育工程。据我所知市场上已经有单位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学生心理问题开发编制了系统成阶段的心理健康课教案工具箱,其对不同年级的不同主题配置了教案、教具、教学课件、和测评软件。能系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不需要进行相关教具的零散采购,也不需要大浪淘沙的寻找资料和拼凑教案,而且可以评估上课之后的效果。但知道重视的人太少,发挥不了它该有的功效。

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想做好和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要配合好心理健康老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课程确保其固定和充足课时之外,还要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宣传,纠正部分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召开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主题的班会活动。

这是对我多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一些看法,和对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乱象的针砭,只是不想再让很多人耽误中国的教育和下一代孩子的发展。


H. 为什么中小学要搞特色教育

没有特色,就显得平庸。这个社会需要有特点的人才,有特点的人才在任何一个集体中都会更有用武之地。打个比方:同样是手机,苹果功能更多,所以有特色,所以更受欢迎。

I.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理论

学不学教育理论是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的本质区别。教育理论是指明回整个教育过程的答指导思想、教育教学方法论与辩证法、教育教学实践与途径。简单说,没有教育理论就没有规范的教师行为。因此,也就不能成其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J. 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亦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和交际范围的扩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这些问题在中学生中尤其多,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和解决,有的会发展为心理障碍性问题。目前我国少年儿童身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并且现在孩子们所面对的问题有许多是从前的孩子不会遇到的,而适应这种变化,不仅是他们面临的任务,同样也是成年人面临的任务,因此我们应当客观地、历史地认识到科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预防胜于治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应当划分出几个层次,以此我们可以将学校的任务明确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二是心理咨询,是被咨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人的一种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疗,即具有较严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专门心理治疗。而第三种情况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较少。因此,心理治疗不应当是学校的主要任务。“预防胜于治疗”,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比矫正学生心理问题重要得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而不是问题矫正。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种消极目的,预防和发展才是积极目的。学校心理辅导不只是防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而是要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个性性格的完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3、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务之急是转变教育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当前,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在一些学校尚存在模糊认识,一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学习成绩,只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比如,进行智商测试、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试前心理调适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耐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是,第一,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心理潜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二、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人类能够改造世界,创造新事物,主要是因为人们能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缘故。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须不断去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心理学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更重视研究并揭示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规律,使其直接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Paul Ausubel,1918~ )在1957年做过的一次“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的实验发现,学生在阅读之前有准备长时记忆的意向比阅读之后才出现这种意向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一旦明白这一规律,教学中就会提示学生,不要只为当前的考试而学习材料,应为长远的学习或应用而去掌握材料,只有这样,知识保持的才长久。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是对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进行描述和测量并揭示其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既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包含回避失败倾向、趋向成功倾向、克服困难倾向和社会竞争倾向,这四种倾向的组合就表现为成就动机的质的特点;而表示每种倾向强弱的分数则表现为成就动机量的特点。质的和量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效果就会不同。研究进一步表明,当趋向成功的倾向占优势时,学生就会选择更有价值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些知识可以使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行为就会有较准确的了解。另外,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心理学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教师来了解困难的原因。教师可以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还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例如,根据学习动机的规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迁移。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心理学家们往往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以及学生现在或过去的行为,来预测他将做什么。比如,一个心理学家如果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智力、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就能更准确地预测这个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业成绩。行为预测必然伴随着行为的干预。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为智力落后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或行之有效的具体的矫正措施,使其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心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1.素质与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素质指的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指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个体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淀积,它标志着个体或群体的总体质量水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以下四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四种基本素质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素质,也可以说是基本素质的核心,因为个体自然遗传素质与潜能的开发、社会文化经验的内化,都必须通过个体的身心综合反映出来。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个体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所实施的教育。个体的健康及理想、信念、兴趣、能力等身心特征不仅是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根本。因此,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2、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之所以可以提倡素质教育,是因为素质本身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素质的先天基础和后天习得性。即教育和环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个体或群体的素质状况;二是素质形成的“内化”机制,即特定的社会需求、道德规范、准则、知识文化技术等外部因素,可以转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结构及其质量。素质的先天性,要求人类讲究生育质量,而素质的后天习得性和可"内化"性告诉我们,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外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个体的内在结构。那么,外部因素怎样才能转化为内部结构和质量呢?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要影响或干预个体的身心发展,外因必须与内部发展规律相匹配,凡是跨越或与发展规律不适应的教育,往往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3、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方法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热点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制度、进行课程教材改革、提高教育者素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但应当提及注意的是也要强调塑造人的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个性特征,在这方面,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学中有关认识能力、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的知识,具体地展现了个体身心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指明身心发展的一个个关键时期,提示教育者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使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在谈到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时,心理学有关道德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道德品质的塑造关键在于成人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道德形成的取向不同。10岁前的孩子,因为怕被惩罚或希望得到奖励而服从规范;大约10一15岁的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心目中逐渐树立起是非观念、群体的引导和对权威的顺从,使他们能较为自觉地服从规范,思想品性初步建立;15岁以后的青少年,开始建立法制观念取向和价值观念取向,认识到人性的尊严,会凭自己的良知去判断是非,道德品质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因为道德品质发展受到自身道德取向的制约,所以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就要有针对性,小年龄的孩子要有强化措施,而大年龄的孩子则要强调以理服人,注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的方面是成人的榜样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净化社会风气和文化媒介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个体和群体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比如认识活动中的学习问题,现代心理学有关知识对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如何增强记忆、如何组织和加工知识、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等都作了详细的阐述,掌握了这些知识,对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很有帮助。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从国外的资料和国内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扮演四种角色: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习的辅助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首先是当学生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不论是测量性评价,学校心理咨询,还是进行行为矫正和开展各种辅导,都是为了当好学生心理的保健医。其次是德育工作的辅导者。学校心理学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校里,不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还有对品德不良的矫正工作。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各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第三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这种辅导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向全体学生,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方面的工作现在通常是由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在第二个层面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针对学习障碍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与矫正,学习障碍是中小学学生常见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严重的阻碍,通常家长和教师常会认为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或者认为这些学生的智力发育有问题,而对他们采用说教、强制、甚至是奚落的措施,其结果越发雪上加霜,使这些学生学习兴趣全无,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也应该发挥自己职业专长的一个辅导领域。最后是选择职业的指导者。当学生在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时,在我国将会有70%以上的学生要进入社会,参加职前技术训练或直接投入社会劳动,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对于这部分青少年来说就非常重要。然而限于自我认识和社会阅历的欠缺,这些青少年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职业兴趣,掌握选择职业的技巧,应是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我国这种特殊的国情中,这方面的工作就显得更加突出。 注:你可以砍掉第1和第4大段,因为我觉得这跟你要求的无关吧。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会出现中小学教育观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