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工作
1.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活动
课堂资源是教育内容的核心资源。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也是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形式和主要目标。一方面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其中,社会人文学科较理科类学科是有优势的。如语文课,品德和社会课程,实践课程等学科,在不改变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计划。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学习方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的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科学的逻辑思考,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不同学科的德育教育渗透中,不仅要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对教育进行形象化,更要有效地利用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资料快速而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基于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但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教师应 该灵活 而 多 样化 进 行 教学,如使用Flash动画,PPT课件等简单易懂的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灌输。如今各类教育网站充斥着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教师都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下来,为德育课堂增添更多的学习资料。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资料,教师可以快速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多感官认知能力,使用多样的德育资源来避免死板的教条主义。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课堂导入和学生习惯培养,通过对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和优秀事迹的表彰,增强学生的成就参与感,使优秀的学生继续发扬优秀品质,并激励其他学生向这些榜样们努力学习,从而落实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教师要不断进行创新,对好的教育方式进行考究和探讨,努力寻找德育教育事业的新的出路,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对其思想带来的有益影响,还能够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参与一些美好而温暖的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活动,可以事先通知学生做一些小礼品带给他们。这样既可以给老年人带去温暖,也可以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学校也可以在体育课或春游的时机带领学生参与自然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让同学们切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持续性发展观念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农田劳动,能够让他们认识到粮食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让他们养成节约的意识。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身临其中的切身体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注重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向来是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展报橱窗、班级黑板报以及学习园地等宣传系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展示国徽国旗、名人名言、科学楷模、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事迹,建设校史博物馆、心理咨询室,重视德育室、美育室的开办,通过班级主题班会、课堂互动等途径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关的德育资源,结合传统节日,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充分发挥节日本身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结合班会、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活动、班级黑板报评比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历史和内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参观相关电影资料和书籍文件,对学生进行法制思想等相关方面的德育教育,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诗词朗诵竞赛,举办传统文化节日文艺演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以及遵纪守法相关的教育内容。
『贰』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千秋大业,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小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由自然向社会过渡的主要时期,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个社会上,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约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它是什么?它就是道德。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而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毛泽东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可见对未成年人培养教育,事关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目前教育改革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小学生是基础的基础,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求知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新的教育改革步伐。思想落后则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了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的品德教育,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打铁还要本身硬”,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式,我们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师本人品格的高尚有利于对学生言传身教。 学生纯洁得犹如一张白纸、好奇心强,极具模仿力,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模仿力极强而判断力不强的小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小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处在初级阶段,对教师的优点或缺点,都会机械的去模仿,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具体做法是:1、作为教师有时可能忽略一些细节,但对与学生来说,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可能是你的每一个眼色,每一句话上,甚至可能连你怎样工作,怎样和同事说话,对待学生的态度——所有的一切,只要学生在身边,他们都会注意的到,这也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则”。2、在树立榜样人物时,要结合他们的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热情,并引导学生把榜样同自己日常生活的小事结合起来,在行动上加以落实。3、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时刻以优秀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做到爱岗、敬业、勤业和品德高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格观念。 二、教师对学生投入“真爱”,有利于学生“心灵”沟通 品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关键在于投入“真爱”。只有爱心打动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关注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其特点,诸如好玩、好动、好奇心、喜欢成功、喜欢表扬和自我表现,部分学生具有自卑封闭性格和逆反心理等等。师生关系融洽,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是“良心事业”,只有教师动真情,学生才能动真格;如:平时很怕读书的小东,在一次读书朗读会上,经不住好友的怂恿,走上讲台,小声而又慢地读完一首古诗,不知道是谁带头鼓掌,顿时教室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就是这次掌声,给予小东无穷的鼓励,他不再害羞,从此,他大胆读书了,勤于举手回答问题了……因此,只有全面贯彻地深入了解学生心灵,才能做到全面调查,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一切。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抓住学生的思想倾向,分辨出外因或内因,针对原因对症下药,做到方法正确,措施得当,讲究实效,如此才能效果显著。 三、教师对学生细致耐心地进行说理,有利于让学生心悦诚服。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说理。常言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有把道理讲通了,心情才舒畅,对事物看法才明了。说理不能长篇大论,要抓住要害,言简意赅。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能够理解,要充满亲情和真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全面地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到温暖,感到亲近,学生自然就会乐以接受老师的说教。 四、教师对学生真心热情地鼓励,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们个个喜欢称赞和表扬,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且不失良机地鼓励学生。比如:学习、纪律和道德等方面,学生只要有诚心改错的表现,哪怕一丁点地进步,也应给于适当的表扬,投以赞许和鼓励,平时对学生少批评、不惩罚,这样才能唤起和推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真心诚意,正确引导学生,耐心地把学生扶上彼岸,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 五、教师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教育的成功就是让学生具有高尚、诚实、聪明、勤奋、自尊和自豪而不骄傲的人品。有时候过分溺爱和体罚具有相同的消极面,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错误的。溺爱把人惯坏,体罚是对学生的一种摧残,尤其在人人平等和人权共享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法制逐步完成的新时期,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既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杜绝体罚,应该大力鼓励他们自尊、自爱和自强,培养其自主意识,促进其自主学习,实现其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心态、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六、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在人一生教育中,家庭教育处于初始和基础的地位,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德行的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是把性格传给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敬,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他们做出榜样。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身心,人格等个性化情况最为清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即时性。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关系更增加了道德教育的情感色彩,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基础,是一个人成人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有了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自觉的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才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由此可知,行为品德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等等。文明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有的同学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确,现代社会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礼仪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了,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只要留心一下周围人物,注意一下大众传媒,就不难发现,凡是事业有成的人他们都十分注重文明礼仪。事实上,越是懂文明礼仪的人,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相反,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人们采取不欢迎的态度,又怎么能发展事业,立足社会。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应该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首先,教育学生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 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上课时要提前到教室进入准备状态,课堂上要积极配合老师搞好教学活动,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不能视而不见。另外,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生文明监督岗及其他人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求人帮助之后,一定要说:“谢谢”。如遇他人求助,应尽力给予帮助,如不能解决时,应说:“很抱歉。”到商店购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礼貌语言,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看他人演出,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不能提前退场。乘坐公共汽车、火车,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要保持车上卫生环境,不乱扔东西,上车不要争抢座位。 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隐藏在人们的心底,散发出它那迷人的清香。道德,是一种爱心,当别人在需要帮助时,给予最真诚的帮助。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道德有时是只是种诚信,踏踏实实地生活和做生意。道德有时是渺小的,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句话,你就已经获得了道德。 因此,要强调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楷模。如果“模不模,范不范”何以为人师?身教重于言教,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时时处处作为学生的榜样,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叁』 浅谈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是维系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任何个人与社会都不能忽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民道德素质滑坡的现象却越来越明显,并且道德失范的情况正逐渐由成年人向低龄人蔓延,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国民素质的整体下降,使社会道德面临严重冲击。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教育阶段重视德育教育,让孩子在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烙印社会道德力量,帮助他们形成最基本的善恶、美丑判断标准,最终提高其理性认知与整体素养。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原则
小学德育教育与中高等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不同,它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表层判断,而非对社会现象的深层次理性思考,可以说它是一种感性的思想导向。因此,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我们也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规律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在思想上、心智上发育并不成熟,其知识面有限并且对事物的判断大都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以感性思想引导个体行为,其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在生活中所面对和经历的人与事物而行成的,对善恶的判断无关其道德,而仅仅只是儿童心理认知的基本外在表现之一。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而获得,但道德品质的学习却离不开社会生活的规范,真正的德育教育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因而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须源于其生活。以社会生活为出发点所构建的德育教育课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回归实践本质的新课程改革的必要要求。
2.坚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伴随个人经历的过程,坚持单方面或者短时间的德育教育,并不能真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用。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其精神世界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和学校,而随着儿童逐步踏入社会,社会因素对其价值观的影响也逐步提升。父母家人的人格因素、职业因素、家庭关系因素,学校教师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学生间的关系,受社会大思潮侵袭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协调一致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坚持开放式教育模式
德育教育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应该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步调一致,教师不能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判断事物的对错善恶,还需要使学生懂得去思考,根据现象去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亲身体会,而不是以旁观者去观察,类似于“你在面对这个情景时会如何做?”的教学形式应当成为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流。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无论是知识传授形式还是评价体系,都应当通过学生的“参与”与“实践”来作为教学的基石和标准。
二、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小学生开德育教育我们可以考虑从理论知识教育、班集体教育、德育氛围创建这三个层面上来组织,以全方位地促进的德育思想对学生的浸染。
首先,要结合课堂教学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理论渗透。(1)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以及社会热门实例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用文字来烙印道德标语。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实理论教育,并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生活,通过社会实例,并结合自身进行比较,在讨论与自我教育中了解其他学生的想法,是否做得比比人好,在比较中发掘德育潜能,逐步产生自我道德意识;(3)转换评价形式与标准,做到自我评价与外物评价相结合。教师要教学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自省),因而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做的好的言行举止,积极赞美诚实、好问、友爱、助人、文明、礼貌、守纪、爱惜公物等的道德习惯,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并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
其次,要通过班集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引导。班集体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十分巨大,教师应抓住班集体建设这个关键点来实施德育教育。(1)通过班级文化建设,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集体荣誉感能够使学生形成合力,激励全班学生向目标奋进,教师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为学生设立奋斗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2)通过班委干部和少先队组织对学生开展而对于教育。
最后,创建德育教育氛围,帮助学生适应德育教育思想。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就需要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互信、包容的师生互动关系。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出符合社会文明风范的行为。另外,教师要充分与学生家庭沟通,通过教育期待来表达对学生的关心,使师生在情感上保持一致,为德育教育创建有利的氛围。
三、小结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现是任重而道远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对小学生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德育教育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方法,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从培养学生道德入手,无私地奉献爱心,组织好各项活动和交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从小处着手,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一定能将今天的小学生培养成为明天跨世纪的建设者。
『肆』 如何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做好小学德育工作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德育教育是我们现在都提倡的教育主要内容,我们应该贯穿在教育整个过程中,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在学科教学中也应该渗透德育教育。
『伍』 如何抓好小学德育教育
抓好小学德育教育的技巧:
一、小学德育教育与学前德育教育的区别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德育工作方面存在着差异。首先,幼儿园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把“体”排在首位,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德”的认知仅仅是感知,而无法理解,而小学培养目标包括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德”排在首位;第二,要求也不同,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而在小学是使学生具有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物等品质,除接受和运用知识等重要内容外,还要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养成终身爱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充分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实施因材施教
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家庭传媒增多,孩子们见多识广,接受新事物比较敏捷,也由于家长舍得投资,孩子们智力开发早,多数孩子思维敏捷,反应较快;多数孩子都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对学习行为习惯有一定的认识;孩子大多数好动、好问、好追根到底,这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积累,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多数孩子争强好胜,愿意当一名好学生。这些优点对孩子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过程有一定的帮助,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有利的基础。
三、学校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1、帮助学生形成集体观念
孩子只有在和同伴交往中才可能生发心灵体验,形成集体道德观.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乐于接受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乐于受集体的约束,习惯和同学团结互助。孩子进入学校,开始了学生生活,不再是幼儿园游戏组织形式,我们班级就是一个集体,要有大家选举产生的小干部参与管理,如果孩子被选为小干部,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已,不要骄傲自大,帮助孩子不断进步,服从集体的约束,培养集体观念,适应集体生活,与同学团结一到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
2、熟悉校规,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明确良好行为习惯
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铭记在心。督促孩子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遵守学校常规制度。养成教育是终身受益的工程。作为教师,要身体力行,注意社会公德,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好条件,给学生树立榜样。如:早晨早到校,和孩子一起扫教室、公地,不随地吐痰,随手捡垃圾落叶,培养环保意识.
四、家校结合,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仅靠老师跟学校不够的,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长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在家要求孩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制定了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家长要根据学校安排的时间,定出一个具体的作息时间表,督促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2、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使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
3、养成语言文明,尊敬师长的良好习惯。作为家长和教师要率先垂范,同时教给他们常规礼貌用语和交际语言,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总之,在小学阶段我们就应该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受到德育熏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指导以后的学习与生活。
『陆』 如何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品行。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学生的小学学习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和品行最终形成,必须通过教育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受教育者在“德” 的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来完成,具体有如下几种有效途径: 一、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亲和力。学校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时刻地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作出明确规定,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在校园橱窗开辟固定的“德育之窗” 栏目,定期更换内容:在教室前和教室里的墙壁上,选择性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食堂里张贴珍惜粮食和文明就餐的标语;在草坪、楼梯墙壁等处都有友善的提醒。 二、开展节日主题教育活动 以节日为载体实施教育活动,寓德育于节日之中,让节日焕发德育魅力。 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实施亲情教育。如放春节时,号召学生们自觉行动起来,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通过“特殊作业” 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们过有意义的“亲情” 年。 利用世界文化节日,养育人文气质。如世界地球日时.开展以“善待地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手抄报、宣传画、植树、捡垃圾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预感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可怕,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利用革命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在“七·一” “八·一” “十·一”等重要节日 “七·七”事变、“九·一八” 事变、 “红军长征” “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El,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陵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感受先烈们可歌可泣的壮丽人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深化对先烈精神和革命情操的理解,抒发学生的豪情壮志,培养朴素的爱国热情。 三、重视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去观察、分辨、思考,自觉主动地认同、接纳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l:k~n可以利用班队或学校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打扫卫生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尊敬老人的情感。 又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 走进档案馆、图书馆,了解家乡的历史,领略名人的风采,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今天的生活,长大后为家乡、为祖国多作贡献。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生活,就产生许多情感体验。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行为去解读道德,就确立了真正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情感的体验、实践的游历是学生发展和成长必不可少的。 四、德育要“寓教于乐” 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寓教于乐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所以。应围绕规范开展好活动,让小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在游戏中知道自己该怎样做,在比赛中找到不足,逐步改正。例如: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 系列活动;针对不尊敬长辈。不团结同学的现象,开展“这是你吗”的讲座活动;根据同学中乱扔纸屑、吃小食品等现象,开班队会,谈自己的体会。 五、德育要“家校一体化” 家庭是品德的学校,父母是品德的老师。家庭对孩子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月报》,向家长宣传家庭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要求,介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子女。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倾听家长对抓好德育的意见和建议,密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使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真正实现德育“家校一体化”。 六、构建德育教育的社会网络 学校在做好德育教育的同时 要把工作向前延伸 与当地的综治办、公安部门、文化部门、团委、少工委、关工委、社区等组成共建单位,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与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单位联合办学。为中小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活动场所,全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