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计划 > 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0-12-25 21:45:07

① 中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几点建议

由于学科的分化,课程要求的不同等,进入初中学习必须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及自觉专性,学习方法也必须属具有灵活多样性,特别是寻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尽快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同时,初中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

② 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几点反思

抓好家庭的养成教育。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可以将原因由孩子分析到教师,由家庭分析到学校,关心得无微不至。可是,孩子存在严重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问题,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却看得无足轻重。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会做人比会读书更重要,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父母,言行举止都要规范,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要尽量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这样,孩子就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孩子的父母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那么学校方面的对策,一是从幼儿班抓起,定期召开家长会,由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搞几堂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和懂得一些相关知识;二是教师坚持不定期家访,对个别行为习惯不良,又难以转变的学生加大教育力度;三是在评选三好学生的同时,可以给三好生的家长颁发家庭教育优秀奖。
抓好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率作用是学校抓好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少年儿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他们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良好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常常为学生所效仿。作为一位教师,应当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为了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一是鼓励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撰写抓养成教育的经验论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如何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二是每年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班主任,给予表彰,促进教师把养成教育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抓住学生的关键期进行养成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一定关键期的。抓住了关键期,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学生各种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给予培养。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把养成教育抓好、抓细、抓实。可以利用新生入学进行“我爱新书包”、“我爱新学校”教育,对新入队的少先队员开展“我爱红领巾”教育,进而进行爱班、爱校、文明礼貌教育。
从点滴小事做起抓好养成教育。抓养成教育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教育学生不乱吃、不乱吐、不乱扔;见到废纸、果皮等随手捡起来;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老师问声好;遇到班内桌椅坏了自愿修好;放学主动关门窗;有学生生病乐意扶送;拾到东西主动交公;上学衣帽整洁,放学排队行走;关心小同学……这些看似都是平常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上,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养成。
把养成教育细化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良好的习惯不容易自觉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对小学生来说,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与文明握手”、“告别陋习”、“我为母校留什么”、“学校就是我的家”、“做文明学生,养文明习惯”等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可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国旗下演讲,每周安全专题,每天课外活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进行 “三分钟”的说法学法等,增强学生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启发,进而,促进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培养人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孩子就像一棵树,其成长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材,在小学阶段务必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其先成人,后成材。作为学校和老师,要有“培养学生三年,想到学生三十年”的长远观念。

③ 针对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都有现成的!

④ 如何落实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终身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具体体现,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和领会不深刻、不彻底;动作行为不到位、不规范,所以更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一、 提高认识,强化校规校纪,规范养成教育
所谓“知为先、行为后”。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的道理,也就是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我校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或解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规、校纪,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纪、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侧通行;不在楼道内大声说话;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要及时完成、不欠帐;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二、 强化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勤督促,形成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有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百炼成钢。有些行为习惯必须在强制性的训练下才能得以养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我校为了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反复进行行为的训练,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如:行队礼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上放学站排进出校园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楼道里右侧行走不大声说话等训练。
俗话说:“养成一种坏习惯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需要一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积年累月才能达到目的。我校为了使学生真正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要求教师勤于督促并严格按照《中小学生的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平时发现表现不好的学生、经常被值周生扣分的学生,我们的教师都会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指出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及时纠正。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反复督促、绝不放松的态势,即使遇到学生出现了反复的情况也没有放弃和气馁,孜孜不倦的、不厌其烦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一种行为习惯。
三、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领养成教育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父亲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馆里喝上一杯酒,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习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别了妻儿后,又径直走向酒馆。没有走多远,他感觉有人跟在他的后面,当他转身时,发现他不满8岁的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并且兴奋地说:“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孩子的话使他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馆喝酒,儿子却在跟随我的脚印!”从那天起,他改掉了每天早晨喝酒的坏习惯,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有道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因为在小学生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永远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老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学生的言行。比如,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操场上有了垃圾,同学们却视而不见。那么我校的教师们身体立行,从自身做起,伸伸手、弯弯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乱丢垃圾的害处:不但影响校容、校貌,而且还容易滋长寄生虫、病菌,漫延、传播传染病等,会给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学生们在认识上有所改变,进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逐渐养成无论在操场上、还是教室里、还是在大街上,看到地面上的垃圾就随手把它拣起来的良好卫生习惯。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感受到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的快乐,也就是伸伸手、弯弯腰,举手之劳而已。同时还会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全社会的公民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爱我家乡,提高和增强全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
四、 建立家、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第二课堂,更是养成教育成果的展演舞台。
首先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情感。通过家访、家长学校、家校互动卡及家长座谈会等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我校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作法: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不让孩子沉溺于游戏和进游艺厅、让孩子学会自理、对来客要有礼貌、不乱花钱、不乱吃小食品等,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和规范学生,学生放学回家后,明确告诉家长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不断督促和强化中,防止他们坏习惯的滋长。这样,家长和学校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就达成了共识、达到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进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我校积极协调与社会的关系,定期邀请相关的领导、模范人物来校做报告,开展帮教活动;同时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安全教育讲座。进而要求学生: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组织学生参观农民画馆、南照山烈士陵园、北大营军营,到社区、到街道参加公益事业劳动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但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公共道德观。
五、 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在养成教育中,树立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意或无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促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比如:开展“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文明守纪好少年”评选、“班级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选、“争当安全小卫士”、“争当卫生小标兵”等活动,以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在榜样的感召下,促进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然,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育和规范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力求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关爱、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理解、送他一份期待。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学生的成功人生铺路。投稿单位:第二实验小学作者:王启军审核:韩晓丽

⑤ 在背诵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是什么

1.问题的提出
1.1选题的意义
在学校里,学生的个性与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懒惰贪玩,不爱学习;有的聪明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蛮横放肆,语言粗俗……这些不良现象极大地影响和制约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
1.2研究价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儿童时期,既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以良好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我们认为,良好行为习惯的积累与深化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外在标志,而健全的人格则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升华和结晶。因此,如果小学生在儿童时期养成了一系列学习、做事、做人方面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必然终身受用,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良好的习惯是人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2.课题的界定及内涵
2.1关于习惯:对于“习惯”这个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所论述,在本课题中,我们采纳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的论述,即习惯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中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它既是个体的重要属性,也是群体的重要属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个体可以从群体中习得某些习惯,同时个体的某些习惯也可能会转化为群体的习惯。
2.2关于良好习惯:在本课题中,我们依据习惯对于人的价值和作用,将其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指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起积极
作用的,适应人的正常需要,且对人具有正向价值一类的习惯。不良习惯则相反。考虑到良好习惯的外延极其广泛,而课题研究必定有所侧重,因此,本课题研究的良好习惯主要是指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
3.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3.1研究目标:
(1)以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核心,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索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途径和措施。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我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
3.2研究内容(含子课题设计):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做事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做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3.3主要观点
课题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在做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做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小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3.4创新之处
本课题将着眼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不良习惯的矫治,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4.研究对象及方法
4.1研究对象为我校一至三年级全体学生
4.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行动研究法、群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5.研究的过程和基本做法:
5.1研究思路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发现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约是一个量变(认知)——质变(形成)——新的量变的过程(巩固发展)。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按以上变化规律,按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统一要求,全面规划的前提下,针对各年级提出不同要求,分解出子课题,有目的地实施培养计划。
5.2研究方法 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遵循正面教育的原则、系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研究原则,取得了效好的研究成果。
5.3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年度(2012.3-2014.12)。课题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按照年度进行。
第一阶段为课题调查阶段,时间为2012.3-2012.10。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及特点,研究小组组织各课题组教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多次不同角度的调查分析。对学生中不良行为突出的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对家长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的成长及家庭教育和先前学校教育的情况。通过这些调查分析,老师们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我校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在全校范围内介绍自己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体会,供课题组成员学习参考。在广泛调查、学习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措施的探讨,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课题的实

⑥ 如何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抓好最初的行为习惯教育尤为重要。他们都刚刚离开幼儿园、学前班,所以一开校,就要求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做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具体是这样做的:
1、抓早:就是对于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小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及时的引导教育。这就得我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所谓“眼到”就是要善于发现班内的一些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天的精神状态怎样,学习热情怎样,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当学生突然有一些细微变化时,就会及时发现,并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使学生的缺点能够得到及时纠正。
所谓“嘴到”并不是指一味地“唠叨”,而是发现了某一位学生的进步就要用赞扬的口吻,亲切的动作(如摸一摸头、拍一拍肩、拉一拉他的手),对这位学生的细微进步给予肯定,这样学生的心理就会满足,感受到老师的“亲与爱”,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往往能激起学生奋进的火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心到”,就是当发现小学生中出现不良倾向时,要反应快,及时想出处理问题的办法。一定要沉住气,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切忌大动肝火。例如:有一天,升国旗时,好多同学窃窃私语,没有行注目礼,我用严肃的目光扫了一眼,他们意识到了,赶快站好了。回到教室后,我告诉他们:升旗时一定要严肃,眼睛紧盯着看冉冉升起的国旗,表示我们在向国旗行注目礼。
2、抓严:就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训练就要有个“狠”劲,要不见实效不收兵。首先,纪律要严格,要专门选出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纪律检察长,严格考勤制度,组织好纪律,每周公布一次,由同学们互相监督。其次,学习严要求,经常与任课教师联系,了解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听讲情况,及时找有问题的学生谈话,耐心帮他们找原因,给他们提要求,促其进步。再次,卫生常检查。班主任或班委会成员不定期抽查,对卫生差的组,我们的说法是他们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急需培养,其实也就是罚他们把教室里所有的脏物拣干净,还要扣除组内的分。但我们的学生毕竟年龄还小,不能一股脑儿要求他们这也应该做好,那也必须做到,我一般要求每周做好一两个方面,然后再利用晨会、班会、课间休息时间跟踪指导,强化训练。尤其注意配合学校所安排的系列教育活动,如“文明礼仪伴我行”“心理健康教育”“环保在我身边”等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学生就会从不自觉行为先向自觉行为转化,养成习惯,自然就会达到自动行为。同时,良好的班风就会初步形成。
3、抓好:根据我们的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的特点,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班级管理中,在班级形成一种竞争氛围,自己和自己要竞争,自己和别人也要竞争。既要善于超越自我,又在勇于超越别人。学习成绩要竞争,体育活动要比赛,朗读,背诵,交作业,保持卫生等都要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参取积分制,由组长、各课代表、班长记录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得分扣分情况,每周一小结。对表现好,积分多和进步大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鼓励。这样做,目的就在于鼓励学生都振作精神,积极进取,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促使他们努力学习,认真做事,诚恳待人。
4、抓配合:众所周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同样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班主任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必须要争得家长的密切配合,了解学生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家长同心合力,共同教育。如经常和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里是不是听家长的话,是不是随手乱扔脏物,会不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回家后,是不是先做作业,再玩,会不会乱撕作业本,会不会注意安全,走路靠右,过马路走斑马线等,使其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养成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⑦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存在主要问题有哪些

1.问题的提出
1.1选题的意义
在学校里,学生的个性与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懒惰贪玩,不爱学习;有的聪明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蛮横放肆,语言粗俗……这些不良现象极大地影响和制约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
1.2研究价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儿童时期,既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以良好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我们认为,良好行为习惯的积累与深化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外在标志,而健全的人格则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升华和结晶。因此,如果小学生在儿童时期养成了一系列学习、做事、做人方面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必然终身受用,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良好的习惯是人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2.课题的界定及内涵
2.1关于习惯:对于“习惯”这个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所论述,在本课题中,我们采纳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的论述,即习惯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中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它既是个体的重要属性,也是群体的重要属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个体可以从群体中习得某些习惯,同时个体的某些习惯也可能会转化为群体的习惯。
2.2关于良好习惯:在本课题中,我们依据习惯对于人的价值和作用,将其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指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起积极
作用的,适应人的正常需要,且对人具有正向价值一类的习惯。不良习惯则相反。考虑到良好习惯的外延极其广泛,而课题研究必定有所侧重,因此,本课题研究的良好习惯主要是指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
3.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3.1研究目标:
(1)以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核心,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索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途径和措施。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我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
3.2研究内容(含子课题设计):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做事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做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3.3主要观点
课题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在做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做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小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3.4创新之处
本课题将着眼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不良习惯的矫治,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4.研究对象及方法
4.1研究对象为我校一至三年级全体学生
4.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行动研究法、群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5.研究的过程和基本做法:
5.1研究思路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发现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约是一个量变(认知)——质变(形成)——新的量变的过程(巩固发展)。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按以上变化规律,按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统一要求,全面规划的前提下,针对各年级提出不同要求,分解出子课题,有目的地实施培养计划。
5.2研究方法 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遵循正面教育的原则、系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研究原则,取得了效好的研究成果。
5.3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年度(2012.3-2014.12)。课题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按照年度进行。
第一阶段为课题调查阶段,时间为2012.3-2012.10。为了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及特点,研究小组组织各课题组教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多次不同角度的调查分析。对学生中不良行为突出的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对家长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的成长及家庭教育和先前学校教育的情况。通过这些调查分析,老师们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我校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在全校范围内介绍自己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体会,供课题组成员学习参考。在广泛调查、学习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措施的探讨,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课题的实施和实验阶段,时间安排为2012.10-2013.8。主要工作是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全面开展子课题研究,进行个案追踪与访谈、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推广成功经验等等。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设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亲子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能给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和鼓励的发展空间,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为此,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健康心理的培养。首先从学校管理入手,我们注重实施人性化管理,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设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其次,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注重引领教师的健康心理和行为,还特地请来了新东方校长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积极心态的专题辅导,帮助教师较好地建立起了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第三,我校在全体三至五年级学生中,广泛开展了“老师,我想对您说”书信诉衷肠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通过纸笔传递给老师。透过稚嫩的笔触,很多老师读懂了学生的心灵,他们运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了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我们可喜地看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了。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生态
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个体的诸多习惯,如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遵守规则等,有赖于一定的群体生活环境,并通过适合群体与个体需要的集体活动,以及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习得。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模仿力强,但是非观念薄弱,易于接受群体行为的影响。因此,我们以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生态为切入口,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实践与生长的土壤。
首先,建设良好的人际环境。我们努力构建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文化,同伴之间的真诚友爱文化,以及任课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文化。同时,将更多的书籍放入教室,使教室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其次,我们为更多的孩子创设岗位。班级内开展干部轮换,做到重点岗位竞争上岗,一般岗位轮流上岗。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班级制度的制订,活动的开展、事务性工作的处理,包括人际矛盾的解决,我们都注意让更多的孩子从被动接纳到主动参与,有意识地给予孩子更多的权利与机会,让他们充分地发表意见,自己去选择、设计与管理,让每个孩子都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
当然,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严格的训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中,我们努力贯彻“人格化训练”的理念。所谓人格化训练,就是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以健全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每一个好习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
另外,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如体育节的集体跳绳比赛、踢毽比赛、接力赛跑、长跑比赛,读书节的知识竞赛、科技节的航模比赛、劳动节的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更多地磨练了意志、健全了心智。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读书、劳动、创新意识等良好的心理品质逐渐形成,并逐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为课题的验收和总结,时间预计在2.13.8—2014年,主要工作是验收子课题,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发布研究报告,推广科研成果等。
5.4、阶段性研究成果
1、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团队精神
2、创设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增强了师生的心育意识
3、推动了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一部分特殊学生得到明显的转化
4、结题报告《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教师的论文集 个案分析
6、课题研究的事实依据
6.1本课题扎根于学生,围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分年级展开研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小学生养成做事、学习、做人等方面的好习惯。这三个内容在子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循环渐进、互有交叉、螺旋上升的。
本阶段,明确课题实验的目的,减少了行为习惯培养时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多种实践活动方式强化学生好习惯养成的方法。丰富有趣的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模拟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充分注意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给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养成好习惯的机会与条件,如:组织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将习惯好的学生与习惯差的学生结对子,使习惯差的学生在习惯好的学生的帮助下养成好的习惯。另外通过课堂教学,“习惯养成”专题活动,“小岗位活动”,并利用班队会等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训练,让学生在有意与看似无意的训练之中培养好的习惯。总之,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学生,通过老师的观察,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的习惯,并努力践行真实、科学的案例,让小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规范做事,学会做人。
6.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由市级科研骨干任课题承担人,课题承担人参与了多个课题的研究,在各个课题组中积极参与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推广研究的方案。我们这个研究团队都是由市、区骨干组成的,既有扎实的教学经验,又有创新的活力,而且其中四位老师都有大循环教学的经验,对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都有自己的培养计划和实施的经验,所以能够将课题顺利完成。
本次课题所需要用到的研究资料,如理论书籍类,均可从校图书馆、省图书馆借阅参考。我们团队的成员中有一位为现任微机教师,她利用搜索引擎为大家找寻了全国、世界各国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案,为我们的理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我们还建有自己的博客,组员及其家长进行交流讨论,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研究资料。一线老师负责提供研究的案例,我们利用Q群、博客等平台对案例进行剖析,再由相关子课题的老师负责撰写。
学校调拨充足的研究经费,为课题组成员按排必要的研究时间。还可以调动其它因素辅助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建立学校专题研究资料库。总之,本课题组具备完成研究任务的主客观条件。

⑧ 加强学生习惯养成管理有什么建议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健康生活习惯、安全行为习惯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二、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通过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校做一个守纪律、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有孝心、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明礼仪、知荣辱、守公德的好公民。
我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以《中小学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养成。
1.文明举止。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不断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着重培养学生遇见师长、同学、朋友能主动问好;说话文明、举止得体;在公共场所或参加集体活动讲究秩序、主动排队等良好行为习惯。
2.健康生活。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教育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着重培养学生早睡早起;合理饮食;勤洗澡、勤换衣;不乱扔垃圾、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勤俭节约,主动拒绝小摊小贩商品;穿着得体,不奇装异服、不留怪异发型、不染发;
勤做家务,积极做力所能及的事;心态阳光,积极锻炼等健
康生活习惯。
3.安全自护。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认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安全演练活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争抢,主动礼让;不玩火、不玩水、不玩电;妥善保管好物品,严防丢失;自我保护意识强,不随便轻信陌生人等安全行为习惯。
4.有效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注重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科学预习、规范书写、广泛读书、积极思维、快速记忆、大胆讲演、热烈互动、踊跃表达、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积极探究、大胆质疑、自我检测等良好学习习惯。
各学校要根据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文化传统等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具体内容。

三、实施途径
(一)突出学校教育主渠道。学校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要牢固树立“育人”理念,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要以学生日常生活为源,从小事做起,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融入学校生活。要着重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健康生活习惯、安全行为习惯等。要切实加强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和社团组织在养成教育中的阵地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训练,不断巩固养成教育成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固化和定型。要开展课题研究,探求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旨在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突破。
(二)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要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坚持和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了解各种家庭背景下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基础,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重学生、家长的行为体验,举行学校开放日、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三)沟通协调社会教育。要充分整合和挖掘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不断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社区、工青妇、关工委以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引导全社会关心和参与学生的养成教育,调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以社区为舞台,关注和指导学生假期和双休日的生活,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四、推进策略
(一)注重实践,开展丰富教育活动
注重活动实践,在活动中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各学校要利用班会、晨会和团队会等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要,确立一个主题,宣传一个观点,培养一种行为习惯,一项一项地抓养成。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养成教育内容进行分解,一个一个地抓落实。可以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如组织征文、演讲、宣传板报、手抄报、情景剧等比赛,开展承诺签名活动,发动学生调查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开展讨论,剖析这些行为的危害和形成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各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行为习惯主题教育月”活动。如可将3月份确定为“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组织开展“学礼仪知识、做文明学生”、“文明礼貌伴我行”、“争做文明好学生”及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标兵等评比活动。也可以通过板报、标语、班会、文明礼仪知识讲座、礼仪知识竞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知恩感恩、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良好习惯。可以将9月份确定为“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组织开展“我是学习的主人”、“争当学习标兵”、“我读书、我快乐”等活动。还可以利用开学等契机举办学习方法讲座或学习经验交流会,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展意识、合作探究意识、问题意识,激励学生勤奋刻苦、奋勇拼搏。
(二)强化管理,营造深厚育人氛围
各学校要加强对养成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把养成教育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全员性、多渠道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氛围。要加强养成教育的制度建设,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建立健全学生集会、学习、生活、安全、文明礼仪等行为准则,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把教育与约束、自律与他律、行为方式与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逐步使养成教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根据《中小学管理规范》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整洁卫生、秩序井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布置要体现养成教育主题,楼道、走廊、教室等要张贴与养成教育有关的图片、标语、名人语录、师生语录,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让学校成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
(三)健全机制,增强养成教育实效
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必须贯穿整个学校教育全过程。要建立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机制,增强养成教育的可操作性,讲究工作艺术,注意工作方法,确保工作实效。一要建立、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明确各部门和教师的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要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校长的自身发展结合起来,与教师的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育人意识,提高育人的艺术水平。二要建立、完善活动推进机制。要加强“小课程”开发,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努力使教育活动系统化、课程化。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成长的特点,制定教育规划,确定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使养成教育的实施做到要求层次化、内容系列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很好的载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在自主管理活动中,培养良好习惯。三要探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行为评价和教师育人工作的评价制度。注重探索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策略,逐步形成学生行为习惯评价体系和教师育人工作评价策略,激起学生健康生活、文明交往、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教师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意将养成教育与评选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德育常规工作结合起来,可以开展“行为规范示范学校”、“行为规范示范班级”、“行为规范示范学生”等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
(四)整体推进,形成养成教育特色。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县教育局将作为重点工作加强督查,并作为教育质量评估、督导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评比表彰的一项重要指标。各学校要根据文化立校、特色发展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在实施过程中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逐步形成与本校实际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养成教育模式,在推进过程中体现文化价值,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生发展。各学校要注意收集保存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性资料,加强信息宣传,及时报送在养成教育方面的重要活动、经验总结、影像资料等信息。县教育局将每年评比表彰一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适时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经验。各单位要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整体联动、共同提高、形成特色,努力开创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⑨ 在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教育者应该注意什么

一、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很多方面,它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专心地听、说、读、写,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大量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学习反思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二、严格训练,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生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一心向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
三、家教联合,注重方法。
1、给孩子制订学习规范。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实际帮助制订具体的家庭学习规范,如设计一个时间表,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孩子复习、预习功课、完成作业等,要求不完成学习任务就先不做其他事情,使孩子在家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规律,逐步养成习。
2、多关心、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父母每天应抽出一定时间询问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应该在家里完成的学习任务,热情帮助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孩子感受到你时刻在关心他的学习。

3、以身作则,给孩子作榜样。模仿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孩子来说,能否引起模仿,取决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表现。因此孩子学习时,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应以身作则,自觉学习,如读书、看报等,能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共同学习则更好。大人不应该一方面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另一方面自己又在起劲地玩扑克、看电视、猜拳行令等。这样既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又给孩子的过失留有借口:你都没做好凭什么严格要求我,使习惯培养为空话。
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发挥各方面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终会养成。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