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学校建立怎样的质量提高激励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问候朋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作为“人才孵化器”,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质量的高低,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大小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学校的全面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设计与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潜能,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社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激励是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激发教师发展行为的心理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激励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混淆教师需求的“实质”.个体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某种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总是从低层次开始的,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目前我国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把教师的需求首先假设为“经济优先”,这一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没有从教师需求的实质出发来看问题.总体而言,教师是一个知识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科学文化知识有着浓厚兴趣,追求自由、民主、文明.职业与教育经历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需要具有与一般人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所产生的成就追求与自我实现动机在他们的需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当然物质需要同样不可或缺,轻视对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对教师人性的扭曲与误解.但教师的物质需要总是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容,教师总是强烈渴求与精神需要直接相关的物质需要.因此,教师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的第一需求决不是“经济优先”,而是“自我实现”.只有把握了教师需求的实质,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和谐统一.
2. 现行的评价考核机制存在误区.一是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以偏概全.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既有教学的,也有科研的,还有自身的专业发展等.但现行的评价制度往往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全面性,只进行单方面评价,易引起教师的不满.二是在评价形式上走过场.部分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年度考核的认识不够,在评价考核中走过场,从而造成评价结果简单、主观、片面,并没有达到实际目的.三是只重视眼前效应,忽略了对教师长远发展的规划.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观念,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受到许多因素制约,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在评价教师时只重短期教学业绩,将会形成错误的评价导向.这不仅会对很多教师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也使很多教师错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不仅要看教师当前的工作业绩,更要注重其基础和发展潜力.
3. 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已成为激发教师的瓶颈.从人的本质属性上看,物质需要既是人的第一需要,又是个体从事一切活动的主导动机.所以,把物质作为激励的主要形式,也是很多学校愿意采用的一种激励手段.它主要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形式.但从人的社会属性上看,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单一的物质刺激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实际上,学校在使用物质刺激的过程中,耗资巨大,效果却不佳,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建立科学的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1. 构建新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部分学校在使用物质激励时过于平均,这是极不利于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单一的物质激励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学校应该构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作为专业知识性人才的教师更注重精神需求,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强,教师自我完善的需求也逐渐增强,因此,只有构建新的物质刺激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使教师在适合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2. 创设适合不同类型教师的激励模式.需求是因人而异的:女性教师对报酬较为看重,而男教师则更注重自身的发展;高学历的人较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由此,学校的激励机制也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的正激励手段有:工作激励、荣誉激励、尊重激励、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等;而负激励手段有:批评、降级、降薪、淘汰等,且要慎用负激励.事实上,只要依据学校的现实状况,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就能寻找到合适的激励模式,从而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校的发展目标得到创造性的实现.
3. 科学评价教师的工作价值.对于教师工作的评价,影响着教师的发展,甚至左右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是良好激励效果的有力保障.因为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监督、调控等功能,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能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方向,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教师评价一定要体现公平、合理、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既要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高低,更要显示出教师伦理道德水平、教育教学工作绩效、教师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潜力.以何种方式显示评价的结果也是决定教师评价成败的关键,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师评价主要采用量化分值法、定性评价法和等次排序法三种形式来显示评价结果,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应当说明的是,形式本身无所谓好与差,关键取决于评价内容和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最好的评价效果.
二是改革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主要有两种,即奖惩性评价制度和发展性评价制度.奖惩性教育评价制度是以奖励和惩罚为最终目的的总结性评价,以管理人员为主导,动力是自上而下的、来自外部的.发展性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并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它非常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与调控,达到促进发展与改进的目的.学校应顺应国际教学评价发展的形势和主流方向开展评价研究,主要的指导思想包括: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整合;评价功能由重视甄别转向注重发展;重视评价情景的真实性;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把对过程的评价用于教学效能的核定.改革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既不能只关注奖惩,而忽略了评价的根本目的;也不能只谈发展,不注重发挥奖惩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而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以奖惩性评价为辅,评价中要特别重视结果的反馈,同时应将评价的结果适当地作为奖惩参考,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三是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师的工作绩效.就目前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现状来看,虽然管理者一直强调评价一定要兼顾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但实际上评价的最终依据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对教师进行排队,划分出各种等级,还把这种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升职、晋级、评优等挂钩.于是,“优胜劣汰,奖优罚劣“”能者上,劣者下“”末位淘汰”等考评导向也随之应运而生.这样的评价,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造成了教师之间的相互攀比、相互提防、钩心斗角,在知识、技能上相互保留.这样的评价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教师科研团队的形成,从教师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也使得教师对学校评价产生恐惧感、厌恶感和逆反心理,形成敌对情绪.此外,还有可能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轻则使得某些评价结果不理想的教师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降低;重则导致一些教师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从而最终影响教师群体优势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与教师工作效果有确切的关系,但学生作为有自我积极主动性的受教育者,影响其成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且极为复杂的.学生成绩好与差,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因素造成的,学生成绩的好坏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一对应关系.学校不能完全凭借学生成绩来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而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他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也不尽相同,管理者必须要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教师的工作效果.
三、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1. 遵循科学的激励原则.激励制度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原则的公平上,学校管理者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听取多方意见、博采众长.学校管理者要在吸取多方面的有益的建议之后,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制定一套被教师所认可的激励制度.同时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更要做到有法必依,决不能让制度随人而变化.只有依靠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发教师的潜力,将外在的激励力量转化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部动机,最终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提高,使教师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 发挥学校文化氛围的激励作用.学校作为知识文化的聚集地,它的教育者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他们一般对高雅的校园文化都有着强烈的渴求.而学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是用文化去塑造人,塑造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含了对教师的塑造.学校文化氛围的塑造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营造一种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的,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内容的,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的,以全面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文化真正融入教师个体的价值观时,才能促使教师把学校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真正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创设和谐的评价激励机制.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教育发展的最终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所谓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是以学校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组合,是以学校、教师、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为培养目的的整体效应.像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教师的行为也是不断通过评价反馈来进行调整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由制度来保障,和谐的评价制度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又是学校和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对提高学校(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什么好的建议
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区属各中小学: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全面推进我区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根据“教育教学质量年”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全面提高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办学意识,以加强课程领导、聚焦课程实施,优化常规管理、有效教学研究、教育质量监控、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构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发展性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办学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课程领导,优化课程文化。
1.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和特色发展的具体纲领和蓝图。各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依据学校的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学校课程发展的愿景,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健全课程管理制度,丰富课程资源,形成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互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进的课程结构,构建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举的多元学校课程体系。
2.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强化学校课程执行力。国家课程是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强制性。校长是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严格执行省、市颁发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开好规定的课程门类,充分发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服务课程实施。教师既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学校要立足校内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在按要求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和非专业优势,在学校的课程框架内,按课程的基本要素,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丰富的、有特色的社会力量资源库,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落实常规管理,优化教育管理制度。
4.深刻认识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严格执行省、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相关规定,教育局适时开展中小学教学常规检查、表彰活动。
5.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各校要根据省、市教学常规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重新修订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细化教学“五个”基本环节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严格备课要求,实现有效教研;二是要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要严把作业的批改与讲评关,适度调节教学进程和调整教学行为;四是要开展有效辅导,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落实“培优”“补差”;五是要科学组织检测,注重教与学的“诊断”与“矫正”。要加强“五个”基本环节的组织实施过程的检查与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行为,以精致化的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6.各校切实加强备课组建设,精心选配备课组长,落实组长责任制;要加强备课组活动的过程监控,从严落实集体备课流程 “教师预备、教师说课、备课组讨论、备课组共享、个人加减”等五个环节,增强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教学研究,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7.加强校际间、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进修学校、各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片区和区级三级教研网络的管理办法,健全公民办学校片区带动及片区负责校与学科教研组的协调机制;要坚持推行开放周制度和同类型课题协作研讨制度,不断创新校际间、区域间的协作交流机制,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8.加强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教师进修学校、各校要加大教学改革的研究力度,加强对市区立项课题和学科微型课题研究的指导与管理;各学段要加大对课程目标如何达成的指导力度,通过开展“学科教学要求”的研究工作,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要加强新课程实施的总结与反思,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和指导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师课程的执行力;要坚持组织开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片区或区级有效性的系列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9.加强毕业班和衔接问题的研究。加强对高初中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研究与指导,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等指导性文件,注重各类质量检测的分析与反馈,组织毕业班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研讨与交流,促进校际间、学科间相互取长补短。继续开展以各学段“衔接”为主题的教师研修活动,从课堂教学、教材、学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幼小衔接、中小衔接、初高中衔接的探索,以点带面,将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积累和推广各学段教育教学衔接的典型经验。
10.积极关注非智力因素的效应。各校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大研究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行和不断优化全员德育的管理模式,积极化解非智力因素的负面效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品质,为学生有效学习、快乐成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哪些具体的实施方法
构建管理质量体系,学校应以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切入点,通过建章立制,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和诊断活动,分析利用评价结果,奖勤罚懒,逐步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和体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思想的一系列措施引进学校管理体系,逐步构建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体制。
加强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通过培养质量文化来实现质量的稳步提高。在学校培育和发展质量文化,是对质量保障系统的必然要求。为此,学校应针对学校的实际,利用各种机会,强调教学质量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的信念,使全体教职工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大力进行校史教育,充分发挥校友中的佼佼者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优异成就对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影响,明确学校师生“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均有优异表现”的教学质量观;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口号,确立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质量管理指导思想,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努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形成有利于教学质量进步的组织文化氛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学校全体教师的素质。因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组织、落实,教师的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针对学校教师流动频繁,青年教师居多的实际,首先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下大气力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强化对教师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的教育。其次,大力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校本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自考、电大、函授等形式的学历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对学有所成的教师给予奖励,为学校的发展进行智力投资和人才储备。第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努力提高教学能力。要求青年教师力争用两年到三年时间,实现从“教好一门课,带好一个班”向“学有专攻,教有所长”的目标过渡,尽快成为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
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在常规教学中,学校应注重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新课标准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积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明确教学目标,突出综合性;
(2)组织教学内容,突出系统性;
(3)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
(4)加强学科联系,突出协作性。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力保各年级,各学科全面均衡发展,力戒偏科现象的发生。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强教科研活动,实施科研兴校
要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除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外,根本的出路就是教育科研,尽快在学校形成学教育,学科学,搞研究的良好氛围,通过管理和科研两条渠道,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为此,学校多年来重视加强教科研工作,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期中上一堂有价值的公开课,并由教研组、教导处组织听课教师认真进行评议,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报告,自觉分析自己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效果,主动探究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镇、县、市、省组织的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支持教师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实行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制度
学校根据学生知识实际,在教学中实行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制度。
(1)实施分层优化教学:即在初一年级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实现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对接。在初二年级,全力夯实基础,蓄势待发。在初三年级,实行因材施教,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既使学生吃得了,又使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努力做到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实行单元目标教学法:即在各学科教学中,实行防检结合,适时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尽可能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或产生影响前。同时在各单元结束时,进行目标检测,了解、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矫正,不留缺口和隐患。
强化教学质量责任制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根据质量目标,可建立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的质量责任体系。
(1)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增强教育合力,并要求班子成员一律先身士卒,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并保证以较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号召教师向我看齐。
(2)对教师实行学科教学循环制,这样既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又减少了互相扯皮,推诿现象的发生。
(3)加强学校行政系统的质量管理责任,加大职能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力度。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定期听课,采集课程质量信息,了解各学科教学质量状况,帮助教师诊断质量问题,共同探讨改进的方法。
(4)建立学生质量反馈制度: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对改进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和举行学生、学生家长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教师教学质量有关信息,鼓励教师通过学生提供的质量信息改进教学工作。对工作责任心不强,学生、家长满意度不高的教师,责令限期改正,必要时对其所授课程予以调整。
(5)制定质量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规定质量考核的范围、标准、时间、方式和方法,奖惩细则和方法。
以上措施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以教学工作为主,以做好本职工作为荣,在教学岗位上出成绩,出成果的良好风气。学校还应以鼓励质量进步、奖励质量成就为导向的新的人事、分配制度的建立,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上述各项教学管理措施的实施,学校能够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系统,形成以学校管理系统为依托,以科任教师为主体,以质量评价为主要手段的教学质量活动体系。营造出人人关注教学质量的校园环境,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稳步提高的体制。
④ 如何推进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1.坚持育人为本。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专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属,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
2.坚持促进发展。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推动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
3.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科学合理,评价过程严谨有序,评价结果真实有效,不断提高评价的专业化水平。
4.坚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评价的各个环节,整合和利用好相关评价力量和评价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协同推进相关改革,使各项政策措施相互配套,形成合力。
5.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评价模式。
⑤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把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的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的、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具体落实到高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体系、高校的课程体系、高校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要保障这些子系统的有效和谐发展。目前,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体现于对教学过程和质量的评价。在精英教育模式下,这种方法对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终身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潮流的到来,目前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目标过于狭窄。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样化、综合化,但目前的高校教学目标却仅仅局限于某一专业的范围内,忽视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教学是培养人才的直接手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确立多元化的目标,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目标,以适应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此外,目前的很多高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明确定位,盲目跟从,实行一刀切,将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相混淆,这都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其二,教学质量评价过于主观化。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具体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忽视客观的评价指标。
在评价过程中主观人为成分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科学化、客观化、公平化,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单一化。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通常是高校的行政人员,这就忽视了学生和专家的作用,导致很多教师例行检查与平时上课时状态的不一致,这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三,教学过程监控的不平衡。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的课外实践过程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监控得较为严格,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监控较为松懈;对学生课内的专业知识考核比较重视,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其四,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从“大教学,小课程”的观点来看,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指高校各种形式的课程。从当今国内高校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选修课列表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课程主要是集中于对学生专业课的训练、学业成绩的培养等显性课程中,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仅仅注重课程的分科性、专业性、文理分科等,没有利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五,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教师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负责人,然而很多高校教师凭借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只忙行政,忽视教学,或者终日碌碌无为却依然享受学校的高待遇。此外,还有很多高校为了节省开支,实行教师一岗多职,大班授课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只有采用严格的赏罚升迁制度,不断引进新的师资力量,才能保障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二、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诸多的不足,在构建和完善教育保障体系时应遵循体系内部自身发展的趋势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完成。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过程是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科学管理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等特点,解决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这些基本的要求和以下的几项原则: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高校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应系统全面考察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个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保障体系能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各要素、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的保障成分,并确保这些要素形成有机整体。贯彻系统性原则,主要把握三个方面:首先,一个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构成成分上是完备的,能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体系中的制度规范也应该是明确的、全面的;其次,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是孤立或是简单的叠加,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使各组成部分相互补充完善;最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具有通用性,一所高校所设置的院校、专业都比较多,且教学过程还具有动态性特点,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提取共同要素,使其具有公用性。
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指在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紧紧围绕质量控制进程,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来实现教学目标。目标性原则是全面构建实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条件。为此,一方面在质量保障体系中,要建立具体明确的定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以预防目标的偏离;另一方面,要落实管理,从领导层、监督层到执行层,要层层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权责分明,确保达到教学质量目标。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指的是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以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把握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持续发展的本质,建立能及时反应教学质量需求和质量发展变化过程的质量体系。贯彻持续性原则,首先要坚持持续提高质量的发展管理观,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永恒的主体,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定任务。其次要注重教学的持续性,在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各门课程甚至各个教学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割断彼此之间的联系,应将各要素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形成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策略
从以上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界定来看,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仅包括教学,还包括其他的子系统。所以,要构建全面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要抓住高校教学保障体系中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子体系。
(一)高校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不但受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受到高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办学宗旨、办学条件、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在制定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时,一方面要将终极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到一定时期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势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特殊需要。所以,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和性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终极目标,然后再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以及学校现阶段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可用性、经费的投入将终极目标分割为不同时期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详细的目标评价体系,及时反馈目标的实施运行情况,纠正偏离目标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运行,最重要的是将阶段性的目标具体化,即制定各项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分目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抓好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例如教室、师资力量、课程、科研项目等,应对各项目各阶段应达到的目标进行分组责任制,使各阶段的分目标有效落实,进而最终完成终极目标。
(二)高校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课程体系是教学质量的重心,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建立高质量的课程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的:首先,改革课程目标。在设置课程目标上,将基本的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改变以往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观念,有效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也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改革课程的组织方式。传统的高校课程模式一般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马哲思修组成。我们看到,这些高校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只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顾及其他。另外,理工类大学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考虑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人文类院校也有忽视科普类课程的设置。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的偏离使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全面知识的诉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避免文理分家的局面,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相结合;还要设置较多的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的课程模式,专业学科应精选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将所学内容服务于生活实践。
最后,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影响着高校的课程模式。不可否认,高考制度的建立为我国选拔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考试标准单一、录取标准单一等都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关键是改变单一的考试标准和录取标准,实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考试录取方式。这样的录取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到高考分数以外的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长等,充分考量各层次、各类型学校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的需求。只有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和各省、市、学校自主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进入高校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教学师资体系的建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学质量师资体系的建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办好大学,大楼需要,但关键是师资,是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大学扩招以来,师资队伍越来越紧张。据统计,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是18:1,而世界标准的师生比例是14:1。如果按这个标准计算,我国高校还有近10万专职教师的缺口。可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教师数量,培养专业教师是当务之急。积极鼓励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进讲台上课,鼓励在校硕士、博士生兼任辅导员协助教学,大力开展继续教育,采取函授、自考等形式培训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有效措施。此外,要强化教师责任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估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高质量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教学工作的领导建设。教学工作是整个高校工作的中心。高校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院系、处室、科研部门都要责任到位,一切工作都要与教学质量挂钩,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第一要务”的理念。
(四)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维度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包含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成绩的评价制度。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通过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来体现。学校对各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从选题、试卷送印、考试安排、成绩评定管理等都应作出明确规定,以确保考核成绩的公平公正。结合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对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进行统计,对一些课程进行重点分析,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分析。此外,对于研究型的院校,学校每学年应该按照学科的分类组成专家组,到各院检查和验收科研成果。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培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关系。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多方位的,不仅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专业基础知识科研能力等硬性指标,还包括教师的道德素质、人格魅力等。对于评价方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网上评价等形式,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工作。我们建议,评价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工薪、岗位聘任相挂钩,使评价体系直接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一纸空文。“国运兴衰系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学”,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与发展的源泉。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发展、教学设备的完善、师资力量的充足等。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目标、课程、师资力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改革,改革传统落后的部分,以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⑥ 如何构建中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教育标版准体系、研究制定适应权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和规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可衡量、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标准的任务,这反映了我国在教育质量保障思路上的新进展,是教育“十二五”规划一个重大亮点。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对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教育质量管理和监测评估的基本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纲”。按照规划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各级各类教育国家标准的制定,必将对我国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起到“纲举目张”的促进作用。
⑦ 私立学校的质量保障
民办学校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事实上是讨论如何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对我们民办教育能不能在教育资源国际化、市场化的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一些共同讨论。
关于民办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为什么我们要提出一个质量保障这样一个概念。质量保障不是一个宣传,更重要的我们认为质量保障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下面三个考虑:第一个考虑,对民办学校来说,我想强调一个观点,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从传统意义上说,我们中国的民办企业家都有一个通病,小富即安,我这个学校办的不错了,在当地很有影响,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好象也是一个最好的学校。如果我们有这样一种思想的话,那意味着民办学校在走下坡路。在我们看来只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追求今天比昨天做的更好。有人经常问我,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长?男性平均72岁,女性长些,平均74岁。我说在我看来,人的寿命如果抽象的看,和任何组织、学校一样,只有三天,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那我们学校质量保障,可以保障今天是最好的,保障我们明天做的更好。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一天比一天好,我认为在现代社会当中,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要取得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基本的要点,同样,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我们教师都奉行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但是,我可以说从现代社会发展来说,这句话已经落伍了,过时了,不成立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是一条小河,一条小溪,就是长流长动的,在流动过程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但是,更要自身的努力,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原因在于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市场也要更换,怎么办,那得要有机制保障,所以我们的观念,即要靠外部支持,更要靠内部的努力,是建立这三个观念基础之上的。第一个观念强调,最好只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保持我们学校要建立一种机制和体制,来促进我们学校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第二个观念,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自身仍然存在着一个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强调绿色教育,建设绿色校园,也就是建立一种学校内部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体制。第三个观念,我们学校的发展,要依靠争取外部支持,要依靠自己内在的努力。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面,教育质量保障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自主性。换句话说我们不靠外部力量。我们虽然要应付行政检查,求得外部支持,不然我们很难生存。但是,我主要是着眼于让我们的努力来提高和保证质量。把质量看作是我们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非常强调学校一种质量文化的建设。质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质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质量文化的核心,是一个观点,两个优先,三个全面。一个观点:简单讲,质量是我们民办学校的生命线,这是个最基本的观点。两个优先:教师和学生相比,学生优先,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着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就是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一种承诺。我们把它当作自己的使命。所以,和学生相比,教师是第二位的,离开学生,我们学校要教师干什么,回家。这是第一个优先。第二个优先,管理者、办学者和教师相比。教师优先,这个我们有人可能想不通,我请他来的,我出钱的,为什么他优先,请大家千万注意,我们的教师是在教学的第一线,对我们教育来说是培养人的,培养人依靠的是教师。教师的水平,教师的质量,教师的凝聚力都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民办学校如此,公办学校也是如此。我们在华东师大教育学院提出,你们可以得罪书记,得罪院长,但你要得罪教师,对不起,请你下岗。一个学校靠谁,靠教授们在第一线工作,在第一线拼搏,才会有这个国家重点学科,哪个国家重点学科学校没有教师,还要院长干什么,没意义,所以与管理人员相比教师优先。这是学校质量保障最基本的一个要求。为此,提出三全。第一,是全面质量观,不仅看知识还要看能力,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看你价值观。第二个是,全院的参与,质量不是考提高,要靠全体员工,还有学生,依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教育质量,校长本事再大也不行。第三个全,全过程质量管理。质量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招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和质量有关。不是只看毕业生,招生是个重要的环节,概括起来,说学校要有一种质量文化的氛围。
教育质量强调的是诊断性,强调自我的反思,不断的回顾,回头看一看我走的路,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失败的教训在哪里。通过这个原因分析不断的总结。
激励性,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帮助我们的学生,帮助我们的教师树立自信心。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原理。强化、表扬、肯定的批评要有意义。自信是学生成功的基础。学校要提高对学生的期望。对教师的期望。前一段,我在福建的一所民办学校考察,他们自己的定位是他们的学校是一流校舍,二流的教师,三流的生源。教育质量还不错。我当时想,这样的定位,这个学校是办不好的。对自己进来的学生都没有信心,学生都是灰溜溜的,看到学生的长处,他们父母都是企业家,从小就有企业家的气质,不是其他学校所共有的。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学生、教师作这样的分析是不可取的,一下子就把一大批学生、教师放到二流、三流怎么行呢?为什么不能完成一流的校舍、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最后要办成一流学校呢?一下子把教师和学生都推向对立面。想要把学校办成一流才是怪事?提高社会、学校、政府对学生和教师的期望,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这句话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2月,在一个施政报告当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美国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质量其新的滑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学校、社会对学生没有期望或者是期望不高,学生没有自信,是导致教育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要强调教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一种人本原则,激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