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教案怎么写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实验器材:
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
2.生、熟芋头;
3.生、熟马铃薯;
4.生、熟玉米粒;
5.铁碗,酒精灯;
6.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
❷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盖超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上: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知道土壤里的成分构成。
(2)从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托盘一个、烧杯一个(内装水)、玻璃棒、抹布;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环、铁罐头盒、火柴。
学生准备:
各自从家中采集到的土壤标本,放在塑料袋中封好袋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
1、师生谈话:水稻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板书:土壤)
(目的: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2、提问:那什么是土壤呢?
(目的:让学生用书本的定义回答,便于研究的准确性。)
3、课件出示:3幅农作物及一幅花卉的图片,这反映了什么?
(目的:使学生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从而激起学生想要探索“土壤里的成分”的求知欲!)
4、猜测
土壤里可能有什么呢?
(目的:猜测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学习新课:
土壤中可能有(水、空气、沙、粘土、腐殖质),那怎样来验证呢?
(目的:思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出实验方法。)
一、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并认识土壤的成分
1、认识土壤中含有水分:
让学生分组观察带来的土壤标本,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看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填写实验报告,汇报观察结果:(有的塑料袋上有凝结的水珠)
(目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方法。)
教师小结:土壤中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干湿程度不同。(板书:水)
2、认识土壤中含有空气:
讲述:土壤中除了含有水分之外还有什么其它成分吗?让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实验——把它放在水中进行观察。
学生分组活动,填写实验报告,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土壤中含有空气.(板书:空气)
3、认识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
教师讲述:让我们用小棒搅拌烧杯中的土块,然后让它慢慢地沉降,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观测并填写实验报告,汇报观察结果
师生共同讨论:细腻的是粘土,粗糙的是砂
教师小结: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不同土壤中含有的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展示两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对比要明显.)
4、认识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讲述: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原因,除了与土壤中的水分、空气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土壤中(腐殖质)有着重要关系。请看老师的实验。请你们认真观察,一会儿把你们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大家听。
讲解实验用具及操作步骤,进行酒精灯加热土壤的实验演示。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怎么有的同学在捏着鼻子?你有什么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进行反馈,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师小结: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土壤中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体腐烂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它是黑色的,土壤颜色越黑,说明含有腐殖质越多,也就越肥沃。
二、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
1、 谈话: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下面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
播放动画“土壤的成分”
2、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由不同成分构成,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适,土壤才能肥沃。
三、巩固应用:
师生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自己又增长了哪些知识?
❸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力在哪儿教案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版教案(教学设计)是权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上有什么》教案
地球上有抄什么》教案
案例袭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❺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观察、搜集资料的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会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牛顿的贡献,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学习像牛顿一样思考。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选自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大科学家牛顿曾经研究的苹果落地现象”,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我们也能像牛顿那样成为“科学家”。由此实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教育使小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直尺,装大半瓶水的大可乐瓶(瓶口穿好绳)
演示材料:神六发射及卫星绕地飞行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问号提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大家,猜猜它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没有猜对,到底是什么呢?看!(出示问号标志)喜欢不喜欢?
师:老师就把这份礼物送给大家。(贴黑板上)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给大家这份礼物?(生答略。)
师:真不错,我们想到一块了。我希望你们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因为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就是科学探究。许多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就是从问号开始的。
(出示牛顿像)你们认识这位科学家吗?牛顿从小就注意认真观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他非常善于问问题。
(出示牛顿树下思考图)同学们猜一猜,他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要恭喜你们迈出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知道吗,你们的问题和牛顿的问题背后蕴涵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这节课就重点研究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板书课题)
2、联系生活谈现象。
你们能说出生活中一些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吗?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
学生讨论、交流。
二、认识重力,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想知道大科学家牛顿是怎么解释苹果落地的现象吗?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出示游戏方法:一个同学拿着一根长尺,从高处往下丢落,另一个同学在下面接住。
同座位相互合作来玩这个游戏,比比看谁抓住尺子的次数多。但要怎样才能保证比赛公平呢?
学生交流后提出:丢尺子的同学,拿尺子的位置要一致,否则不公平。 老师补充:玩的时候还要思考,尺子怎么运动的,你玩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同坐学生进行游戏,并注意观察尺子的运动。
交流:尺子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简单的示意图画画吗?(引导学生学画尺子重力的方向示意图)在游戏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体会呢?(引导学生感受到重力使物体下落的速度)那么使尺子下落的力是谁给的呢?(地球)其实尺子下落的原因来源于地球对尺子的引力,这种力使尺子竖直向下运动直落地面
是不是只有尺子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呢?(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使它们形成了竖直向下的重力)我们把物体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叫重力。板书:重力
你们现在能解释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了吗?
三、解释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认识离心力)
1、牛顿想:如果月亮就是一个大苹果,它为什么不落下来呢?难道它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吗?
2、大家都知道,将大瓶倾斜,里面的水会泼洒到地面上,说明水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了,产生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可是有没有办法能让大瓶在倾斜的情况下,水仍然不泼洒出来呢?
3、想做这个实验吗?好,大家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做的?(出示实验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
5、交流发现。思考:为什么水没有泼洒出来呢?
A、有绳子拉着大瓶,所以大瓶不会甩飞。
B、在大瓶飞速旋转的情况下,水没有泼洒出来。
6、这个游戏的道理就是牛顿的第二个解释,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道理是什么,并解释月亮不掉下来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小桶有什么联系呢?小组讨论讨论,并进行交流。
(揭示:大瓶在飞速旋转时有一种向外甩出去的力,我们能感觉到拉住大瓶的绳子绷得紧紧的,只要一松手大瓶就肯定飞出去。这种使大瓶向外甩出去的力,叫离心力。)
那么月球在围绕地球旋转时,会产生离心力,使月球不会落到地球上。而地球的引力也象根看不见的绳子紧紧拉住月球,不让月球甩出运转轨道。
今天的航天事业离不开这个解释。
7、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
提问:为什么宇宙飞船可以飞出地球到太空遨游呢?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今天这节课中,老师也有收获,同学们送给我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大胆猜想,积极动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与发展这种良好的研究状态,努力学习探究,大胆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教学反思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红旗小学 崔方圆
伴着新课程的推进,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由不敢发 问到善于质疑,课堂也由寂静无“声”变为生动有“声”。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科学课“做、中、学”的思想,设计思路简洁明了、教材重组适当合理,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教学中,老师很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并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儿童语言及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求知欲极高的学习状态中,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结构的事实性材料,重视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小游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学生汇报时适时地进行质疑问难,在这种“质疑问难”的情境下, 我们感受到“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
因此,我想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首先要培养良好质疑的习惯。教学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可控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 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 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给学生讲清质疑的重要性。如:牛顿从质疑苹果为 什么会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另外还可举些身边的例子说明,为学生提供榜样。 2.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把哪怕问的问题再简单、再奇怪,教师 都要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是课后给予作答,并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应该怎 样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3.学生质疑,学生析疑。让学生质疑成为教学的引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 如张健老师在学生活动回报并画出物体运动轨迹图后,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最终往下落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义,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体重力的问题的研究。然后张老师抓住这个珍贵的教育契机,将问题留给学生小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体具有重力。”这位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和老师的肯定。如此一来,极大地诱发了同学们的质疑意识。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教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在 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却保持沉默,不是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而是没有提问的勇气。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我来当小老师” 的活动,让课堂提问由教师过渡到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解答同伴提出的问题远比教师提 出的问题来得积极和喜悦的多。在活动中我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平时不善于发言提问的学生, 只要他们能简单的提问,就毫不吝啬地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此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起来,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骄傲、鼓掌。像这样成功的体验,不仅让他们有了质疑的 勇气,更树立了对学习的信心。
最后要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质疑的情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质疑”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质疑”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说是课堂的闪光点。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定会让课堂“此时有声胜无声”。
❻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下载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共3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分目标
1.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及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了解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认识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6)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7)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小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教师备课
第二周 :空气的性质(一) 空气的性质(二)
第三周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 热空气和冷空气(二)
第四周 :空气里有什么(一) 空气里有什么(二)
第五周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单元评价
第六周 :机动
第七周 :冷热和温度(一) 冷热与温度(二)
第八周 :热的传递 加热和冷却(一)
第九周 :加热和冷却(二) 吸热和散热(一)
第十周 :吸热和散热(二)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
第11周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二) 单元评价
第12周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第13周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不同的声音
第14周 :我们吃什么 怎样搭配食物
第15周 :食物的消化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第16周 :排序 分类
第17周 :考试 (一)考试 (二)
第18周 :讲评 (一) 讲评 (二)
第19周
第20周
第21周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3)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标准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气,知道氧气对生命的意义。
(3)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这些性质的应用。
(4)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5)知道因地球的形状,空气冷热不匀时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继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可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课题:1、空气的性质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能描述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有质量
? 描述空气能够被压缩
? 将瓶中的纸不会湿和瓶中的气球吹不大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联系起来
? 将倾斜的天平与空气有质量联系起来
? 将压不到底的针筒与空气能被压缩和空气有弹性联系起来
? 能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学习成果评价:
❼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大科学家牛顿曾经研究的苹果落地现象”,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我们也能像牛顿那样成为“科学家”。由此实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教育使小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节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力的现象已有了初步认识,对研究性学习有一定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力,并获得有关力的初步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将引起物体哪些变化,同时也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其他有关力的内容(弹力、摩擦力、反冲现象、力和机械等)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课对科学家“牛顿”和力的单位“牛顿”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牛顿对地球引力的探索以及他在经典物理学尤其在力学研究中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科学探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现象探究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力又是学生常见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也时刻能感受得到,学生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应该很有兴趣。为此,课堂上放手给学生,教师注意引导,使其对重力有一个科学上的认识。再者,学校科技小明星曹迪克、臧一豪、邢浩、邢亚楠等部分男生,他们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广,对于重力知识,在课余也有所了解,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合理搭配,发挥他们的优势,可以由他们的认知在课堂上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到地球上物体垂直向下的重力来自于地球引力。 难点:旋转装水的瓶子游戏中掌握身体平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乐中探究,学生的兴趣始终高昂。 1、真正了解学生,把活动“做透”。 本课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由牛顿的苹果落地故事开始,帮助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并且来研究重力的方向和大小。为了避免导入的枯燥乏味,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小小的“事故”——学生的作业本被我“不小心”碰落地,在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也因势利导引入本课探究;接着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纸飞机和羽毛球的落地来认识地球引力,接着又用树上的苹果和绳子上的衣服有没有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的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了引力的作用;然后再通过玩“和重力赛跑”的游戏体会重力的方向。这个过程的设计是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当时公开课上的班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泛,所以设计还是可以的,但当我把同样的教案用在平行班里时,就发现学生对地球引力的认识不够。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由于对学生前概念了解不够,活动停留在了表面,还没有做透,在了解了牛顿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扔一扔、玩一玩一些材料,如纸飞机、乒乓球、橡皮、尺……,总之要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了解周围的东西如果没有力量的存在,都会发生同一种现象——落地。 2、抓住课堂生成,转化成精彩的亮点。 在学生玩“水流星”时,有一个学生因为系瓶子的绳子松开,而导致瓶中的水流了出来。在教学中,我能发现此时的教学契机,让该学生说了说水为什么流了下来。但是,此次原本可以成为课堂高潮的精彩却被我轻描淡写地略过了。在这里,其实可以大做文章,让全体学生从别的同学的水为什么没有落下来,到从这位同学的水却落下来,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讨论、比较,从而进一步明确离心力的产生是要有一定的速度的。一个生成的信息要被老师及时地、不断的“放大”,才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