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1,2年级语文课本提到的北京景点有哪些
天安门 人民英雄纪念碑 故宫 王府井 长安街 西单商业街 长城 故宫
2. 我想问一下,80年代(85-88年)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海和北京的版本一样吗
你好 北京用的 也有不一样的 北师大版的 人教版的 都有 上海一般是苏教和人教的 具体看哪个区 甚至学校来定的
3. 小学二年级语文,写北京风景的解说词
灵岩寺解说词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景点介绍:
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佑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千佛殿,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
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
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这些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砖砌束腰座上,罗汉像顶距座面高度在105至110公分之间。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
4. 北京市小学二年级语文诗词
千字文,二十复四节气歌制,风,相思,鸟鸣涧,宿建德江。独坐敬亭山。赋得古原草送别。鸟。渔歌子。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元日,明日歌。石灰吟。苔、长相思。长歌行等
具体内容可见首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启蒙——二年级。可去"学易语文"买
5. 《广州》仿写《北京》作文以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课文《北京》写一篇关于广州的作文。
仿写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书中课文《北京》写的一篇关于广州的作文
《广州》
四版季之首的春天来权了,气温慢慢变得暖和,世界的万物复苏,动物觉醒。春天那纤细的手,充满了喜悦和希望,唤醒了大地,为广州的公园增添了许多美景
一踏进生机勃勃的广州的公园,便闻到一阵淡淡的花香。放眼望去,一丛丛嫩绿的草丛,草丛上镶点着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儿,姿态万千。看那红色的花儿,不由得低下了头,仿佛一个垂头害羞的小姑娘。那黄色的花在微风中摇摆,像是在向游客招手。旁边的小草也抽出嫩芽,一片片碧绿的草地,一走草地上去,就像踏着一张舒适的地毯,若是光着脚踏上去,还有一种毛茸茸的感觉。细细地听着,还能听见吱吱,沙沙的响声,原来是苏醒的小虫在唱歌,就像演奏着春天的赞歌。一会儿。来到池塘边。池塘边上站着一棵萌发的柳树,枝条披者风吹入池塘里,仿佛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甩着细长的头发。小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嘴里唧唧地叫着,仿佛欢快地说:“春天到了,春天到了!......”。
啊,春天广州的公园景色是多么美丽,这都是四季之首春天您的功劳,我爱春天的广州的公园!
6.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它们怎么睡觉》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7个生字,认读6个生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衤)。
2、能力目标:能正确抄写指定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动物睡觉的姿势千奇百怪。
3、情感目标:知道动物睡觉的姿势千奇百怪,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2、朗读课文,知道动物睡觉的姿势千奇百怪。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睡觉的姿势千奇百怪。
查阅资料:上网查阅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带疑导入:
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吗?想了解一下它们是怎样睡觉的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的17课,(相机指导“怎”字)
板书:17它们怎样睡觉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的吗?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我们先来借助拼音拼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词句连读。听的同学注意力集中,一会儿要给同学评议的。)
3、课文我们读过来,想一想:它们指的是谁?在书中圈一圈。
4、生汇报师贴图:(鸟图、马图、狗图、蝙蝠图)
三、细读课文,感悟动物睡觉的姿势千奇百怪:
1、师指板书说:它们到底怎样睡觉呢?读一读,画一画他们睡觉时的样子,并用一两个词写写自己的感受。
2、你对哪种小动物最感兴趣呢?可以读相应的自然段,也可以扮演它,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3、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睡觉时的样子呢?快给大家介绍介绍吧!(随机指导朗读)
(1)鸟
A、师:哪个自然段介绍了鸟睡觉时的样子?大家都来读一读。
B、现在,大家对鸟的睡觉姿势都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谁还想再说说。
比较下面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1)有的鸟睡觉时,用爪抓住树枝。
2)有的鸟睡觉时,用爪紧紧地抓住树枝。
C、你理解得真好,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自由读——指读——评读)
师:鸟爪多么有力呀!引读:
尽管树枝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它也掉不下来。
想像:树枝被风吹得摇摇晃晃什么样?(用手做动作)
(想像读——指读)
过渡:这么大的风,小鸟都掉不下来,此时,你想对这只鸟说什么呢?(了不起……)
D、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2)狗
A、从他的介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去掉括号里的词(一点儿、马上),你还有这种感受吗?
C、填上括号里的词再读一读——指读——评读。
(3)马
A、指名介绍。
B、为什么马站着睡觉不觉得累呢?(插入小知识)
C、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
(4)蝙蝠
A、谁最喜欢蝙蝠,说一说它是怎样睡觉的?生介绍。
B、师: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蝙蝠的睡觉姿势。
C、看图填空:
它们头(),脚(),把自己()。
D、补充:有一种宽蝙蝠,它吊着睡觉,几个星期都可以一动不动。E、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读,行吗?要求:我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
小节:这恐怕是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E、按提示背诵,也可读读。
蝙蝠睡觉的样子最()。它们头(),脚(),把自己()。这恐怕是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其他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
五、总结全文:
小动物们睡觉的姿势真是各不相同呀,你此时最想对小动物们说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现在,你知道“千奇百怪”什么意思吗?(结合上文和课外资料了解“千奇百怪”的意思。)让我们带着对“千奇百怪”的理解再一次读课文,这次,你肯定会对动物的睡觉姿势有更深的感受。
六、学习生字:
过渡:这课书的内容很有趣,这课书生字的结构也很整齐,我们一起读读这些生字:
怎被最抓狗吊怪
1、挑出笔画多的字:“最”,记形,组词。
2、指导书写“最”。
(1)整体观察:这个字是什么结构?你最想提醒大家哪一笔?
(2)范写——描红——生写,师巡视指导——评议
七、布置作业:
1、把你知道的动物是怎样睡觉的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2、写生字。
板书设计:
17它们怎样睡觉
鸟图抓
狗图挨
马图站千奇百怪
蝙蝠图吊
7.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课。再见了北京,课文内容是什么急急急!
8. 北京小学教材分几种,有什么区别
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体系不同,有人教版的,有北师大版的等等。9. 北京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古诗有哪些
古诗是来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源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