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四年级下册科学地球上有什么课件
课标解读:
《地球上有什么》一课属于《新课标》里的“ 地球与宇宙”中“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这一范畴,具体内容标准是:1、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2、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活动建议是通过观看地形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地图,进一步认识地球概貌。
教材分析:
为了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学会看地图,了解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并为进一步认识地球奠定基础。本课设计了地球表面概况、识读地图、地球仪等相关内容作为学生探究主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地球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
学情分析:
1、对于地球概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建立在对周围景物认识的基础上的,没有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基于这一学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太空影像图、识读地图、地球仪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概貌。
2、学生观察地球仪时,会获取一些感性的认识,而且从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发现。教师要将学生比较杂乱的认识进行整理,将相关知识点分类进行梳理。
3、对地图、地球仪的识读,涉及了许多新的科学名词、概念,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学生带来困难,而且这些科学名词多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也有较大难度。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跟进,多利用教具演示,多采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科学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地图、观察地球太空影像图、地球仪等,进一步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一下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了解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引导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认识经线、纬线、赤道、五带分布区域等。
3、了解地球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识读地球、地球仪中表达的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经线、纬线等空间概念建立直观感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世界地形图、乒乓球若干、地球仪若干。
教学评价设计:
1、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别是海洋、陆地分布,通过展示海陆区域分布图、认识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仪上寻找,并设计检测题随机指认等活动,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地球全貌的轮廓。
2、设计学生观察地球仪,交流分享发现,教师有针对性讲解,检测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找地图标识比赛等环节,完成教学目标二。
3、结合世界地球日,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达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猜谜语:“什么球,圆溜溜,背着高山和河流;什么球,圆溜溜,种着庄稼,盖着楼。”
谁来猜一猜?
从谜语中我们知道地球的表面上有什么?
地球的表面上还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园。
(板书:地球上有什么)
【设计意图:用谜语来导入新课,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在说谜语的时候,渗透了对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上有什么的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给学生一种方法上的提示。时间预设:3分钟】
二、探究地球上有什么。
1、谁来交流一下,地球的表面上还有什么?
学生交流。
可能会提出:高原、平原、海洋、河流、湖泊、沙漠、盆地、动物、植物、人类等
师依学生回答,归类板书。
课件出示视频——欣赏世界风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地球表面上有什么,再通过播放视频,将地球上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有一个较宏观的认识。时间预设:3分钟】
2、苏轼有一首诗——《题西林壁》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感慨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身在其中的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全貌,应该怎么做?
学生交流:从太空上看地球或通过看地图或地球仪。
师出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影像图。
从影像图中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会发现:地球上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
师统一认识: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设计意图:引用苏轼的诗句,让学生的理解产生迁移,教师适时出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影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时间预设:2分钟】
三、观察地图。
1、从地图中我们也能了解地球的概貌。
师出示世界地形图。
提示看地图辨别方向的原则: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这幅地图与我们平日看到的地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这幅地图上是凹凸不平的。
师讲解:这些凹凸展示了地球上的不同地形。
观察地图上的颜色,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地形图表面颜色不同。同种颜色有的深,有的浅。
引导学生发现:地图上有各种颜色,在地形图中,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地,白色代表冰川。颜色的深浅代表地势的高低。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世界地形图,旨在与原有的认知地图相比较,直观地感知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多姿多彩,并引导学生发现地图上颜色所表达的不同信息,将知识点进行分解,为后面重点认识地球仪做一定的铺垫。时间预设:3分钟】
2、课件出示:海洋陆地区域分布图。人们人为地将陆地分为七大洲。
谁来说说有哪七大洲?谁还有补充?
学生交流。
根据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七大洲。怎样能快速记住他们在地图中的位置?
学生交流。
七大洲周围被什么包围着呢?世界分为几大洋?
师引导学生认识四大洋。
小检测:指认大洲、大洋。
【设计意图:根据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只有个别学生明确知道世界分为七大洲、四大洋,基于这一学情,不能让学生盲目地直接从地图或地球仪上获取这方面的信息,采用教师依据海洋陆地分布图对照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时间预设:3分钟】
四、观察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地球是球形的,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地球,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师出示地球仪,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底座、支架、球面、旋转轴。
地球仪能转动吗?如何转动?
引导学生明确:地球绕假想的地轴,斜着身子向一个方向转动,地轴指向北极星,在地球仪上,地轴与球面有两个交点,分别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猜谜:“地球有一点,一走便是南”,你认为这是地球上的哪一端? (北极)“那地球有一点,一走便是北呢?”(南极)
2、从地球仪上找七大洲、四大洋。
出示地球仪,以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比较一下,找到最大的洲和最大的洋。
学生活动。
交流认识: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并通过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七大洲、四大洋,对它们所在的地理位置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地球全貌的轮廓。时间预设:4分钟】
3、观察地球仪。
地球仪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分组观察,在记录单上记下你的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组内交流。
4、交流发现。
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可能会说出:有大大小小的国家;有许多线,上面写着多少度;有许多红色的线,上面有箭头;还有许多蓝色的线,上面也有箭头;陆地里也有蓝色的水;地球仪上有一条红色的线上有二十四节气、有赤道、有青藏高原、有虚线等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组内交流,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地球仪上有什么,然后通过交流共享,了解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程度,做到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讲,学生有疑问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重点去解决。时间预设:6分钟】
5、认识纬线及五带的划分。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各小组都发现地球仪表面有许多线。这些线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些线。
① 课件出示:纬线。像这样的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称作是纬线。
学生比划。
师提问:球面上,可以画出多少个这样的圆?它们指示什么方向。最大的纬线圈在哪儿?认识赤道,也称0°纬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看一看,亚洲在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
②认识另外四条重要的纬线。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和南极圈,在地球仪上用虚线表示。
人们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把地球分成了五带。
师讲解: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③观察地球仪边缘半圆支架上的刻度,引导学生认识纬度,并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五条纬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6、认识经线。
地球仪上除了有纬线外,还有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学生比划,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可以有多少条?它们都是什么形状?指示什么方向?
学习0度经线的规定——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是0度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相交的地方几内亚湾,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将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从0度经线向西读出度数。西经15度、30度……到西经180度,从O°经线算起,向东、向西各为180°。
0度纬线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那地球上东西两个半球的划分是不是以0度经线为标准呢?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为了保持英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法国、西班牙)以及非洲的整体性。习惯上,人们以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亚洲大部分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美国呢?
出示小练习。
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中国的半球位置: (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中国在部分地区在 (五带)
中国在 (大洲)东部, (大洋)的西岸。
7、认识图例。
地球仪上有许多红色的线,上面有箭头;还有许多蓝色的线,上面也有箭头;这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现地球表面事物,这就是图例。
引导学生认识图例。
明确: 红色箭头的线表示暖流,蓝色箭头表示寒流。
高度表:有不同的颜色表示。
认识比例尺,了解国界线、洲界线、首都、一般城市用什么符号表示。
小组比赛:根据老师的口令,依据地图的标识,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最大的沙漠;最大的平原;面积最大的高原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认识纬线,了解了南北半球及五带的划分,讲解经线及经度,通过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认识到东西半球的划分,并通过认识图例,寻找地理位置等,深入研究,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时间预设:12分钟】
五、只有一个地球。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一个。可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师出示图片:人类的乱砍乱伐,过度放牧, 工业污染,过渡开采,造成地质塌陷等。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时间预设:3分钟】
六、拓展活动。
1、课后请同学们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做一份科学报。
2、做个小小地球仪。
可以利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地球仪,在地球仪上简单涂上赤道、两极、南北回归线等重要点和线。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拓展,引领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并在自制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进一步思考:地球仪为什么是斜的?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是多少?……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的理念。时间预设:1分钟】
『贰』 四年级科学它在哪里PPT课件
网络文库里有,只要有帐号就可以下载文档,用户名免费注册。有些下载不要财富值的。文档一旦被下载,该文档可在一个月内免费下载!每天评价别人的资料还可以有财富值!
『叁』 四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机械是什么 1免费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4.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四、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肆』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实验台,将所有的实验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备下课。
『伍』 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ppt课件免费
面对几种不知名抄的矿物观察内容 不知名的矿物1形状颜色光泽透明度软硬条痕触觉经过观察和分析,这种矿物可能是 。平行四边形六面体无色或白色白色或近乎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较硬玻璃光泽光滑方解石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观察内容 不知名的矿物1形状颜色光泽透明度软硬条痕触觉经过观察和分析,这种矿物可能是 。粒状集合体棕色或黑色褐色不透明较软,硬度2-3 呈半金属光泽粗糙,颗粒较大黄铜矿可以从它的颜色和条痕当中鉴别出来; 颜色:黄铜黄色或绿黄色,常带有蓝或褐的斑斑状锖色。它和黄铁矿一样,在野外很容易被误会为黄金,因此被称为“愚人金”。光泽为金属光泽。条痕为绿黑色。黄铜矿为炼铜的主要原料。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观察内容 不知名的矿物3形状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软硬触觉经过观察和分析,这两种矿物可能是 。块状、鳞片状等铁黑色、暗红色等樱红色不透明较硬半金属光泽粗糙,颗粒较小赤铁矿西文名称来源于希腊文“血”的意思,意指这种矿物常常是红色的。颜色为钢灰色至铁黑色,常带淡蓝锖色;隐晶质或粉末状者呈暗红至鲜红色。具又樱桃红或红棕色条痕。金属光泽至半金属光泽,有时光泽暗淡。赤铁矿,是氧化铁的主要矿物形式,铁主要由赤铁矿冶炼。
『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起来会怎样》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二)过程与方法:1.进行数据合理的分析。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记号笔或水彩笔、铅笔盒;
2. 教师准备
课前发放:记录呼吸次数用的纸。
中途发放1:认识呼吸器官的资料
中途发放2:保鲜袋。
中途发放3:(1)水槽、吸管、打火机。每桌一份;(2)集气瓶、毛玻片、竹签。每桌2份;
教师材料:课件、一瓶“二氧化碳”(贴好标签)、时钟(备用)
五、课前谈话:
教师演示在水槽内用习惯吹气。问:水面上看见了什么?(气泡),你有没有办法在水中吹气时,水面不看见气泡?(或问: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气泡装起来?) →教师演示“排水取气”的具体操作。
【意图: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为“排水取气”法作铺垫】
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了解排水集气法
教学过程
一、测量运动前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师:小朋友们喜欢运动吗?
师:喜欢什么运动项目呢?
师:那你们运动过后有什么感受呢?(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出示课题:运动起来会怎样?)
师:今天天气也比较冷,老师决定让大家一起动起来。但在运动以前老师要布置一下任务:
先看一下书本第69页的记录表,看的懂吗?这个表格让我们干什么?
2.测量
(1)指导
师:我们该怎么测量呢? 我们不停的呼吸怎么才算一次呢?
预设生:吸入到呼出(请学生演示)
师:我们在测量时还要注意不要故意控制呼吸、测量时间要一样多,并要及时的记录下来。
师:心跳的次数怎么测?
生预设:摸手上的脉搏,摸心跳
师:大家一起来感觉一下自己的心跳。
(生各自摸自己的心跳和脉搏)
师:说说你感觉到的心跳是怎么样的?
师: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可在一分钟内呼吸和心跳要同时记录下来,为了使我们的测量数据更准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2)测量
师:老师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觉得两个同学为一组先请走边的同学自己测自己的呼吸,右边的同学测左边同学的心跳,一分钟后请左边的同学做蹲起动作一分钟,一分钟后按照原来的方法测心跳和呼吸!你们觉得怎么样?
师:开始行动!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钟自由测量运动前后的呼吸次数并记录。教师一起参与其中。
课件提示:(用小时钟计时)
l 先测量平静时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注意不要故意控制,记录下来)
l 在原地运动一分钟请注意安全!(请同学们做顿蹲起运动)
l 运动后站着测量一分钟后的呼吸及心跳及时记录。(时间到后拿上测量并记录)
l 最后比较这两个数据,发现了什么?
(儿童心跳每分钟80--90次,成年人平 均每分钟70--80次。8~14岁每分钟20~16次,接近成人呼吸次数。)
(3)讨论
(教师随即抽取3张记录纸依次展示)
师:比较这两个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运动后呼吸会加快,心跳也会加速
师:和他们小组意见一样的小组请举手!(板书: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及数据对比得出运动后呼吸和心跳会加快,并产生为什么会加快的疑问。
二、实验探究为什么呼吸会加快
1.讨论
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伴随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小组之间轻轻讨论一下
生 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目标:关注学生的想法,引发学生的相互间质疑,最好引导学生想到呼吸让我们从空气中获取对我们身体有利的物质
2.学生体验: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
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我们呼入与呼出的气体是不是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真的不一样吗?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将袋子装满空气,用一根吸管插进袋中并用橡皮筋扎紧袋口,用最反复呼吸袋中的空气,体验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说明了什么?注意:只要有明显感觉了就停止实验。(大屏幕提示)
学生体验活动后汇报
师: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生预设:闷、热,呼吸气体不一样
师(小结):看来,气体从吸进到呼出的过程中真的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关注:学生是否感受到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差别
3. 实验:观察火焰在两种气体中的燃烧情况
师:为什么会有闷,喘气困难
生预设:氧气不够了
师:可惜那些都只是大家的感觉,能用眼睛看到种气体的不同特点就好了!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我们还能用其他实验来证明吗?)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老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点燃的火柴去试试看
师:要去检验他们就的先收集,怎么收集呢?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吸入的空气就是我们周围的空气可以直接收集,呼出的气体可以用我们课前的排水法收集,并作示范)
师:收集好后,分别用两根点燃的火柴深入瓶中,注意同时。观察发生的现象(教师指导并做示范,尤其是如何点燃、熄灭火柴)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师:说明了什么?
目标:让学生明白吸进去的气体支持燃烧,呼出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4.学习资料:《呼吸前后气体成分比较表》(呼吸时氧气变少了,二氧化碳变多了)(课件展示)
师: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呼出的气体与呼入的气体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的研究资料吧!
师:依次看图,有哪几种气体?哪种气体有变化?哪种气体没变化?怎样变化的?
师: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了,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课件展示:呼吸实际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那这个气体进入身体内会经过那些器官呢?(气体在人体的哪个器官进行交换的呢?)
师:其实外面的空气通过鼻腔进入气管在经过气管到达支气管到肺进行气体交换。然后经过交换后的气体在通过支气管、气管、鼻腔到空气中(让学生一起做深呼吸感受一下并指一指)!(课件展示呼吸器官图)
师:同学们在图上也看到了还有横膈膜这个结构,这个结构在呼吸时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可以让胸腔扩张和收缩一边更好的完成呼吸运动!
师:如果我们把肺泡放大我们还会神奇的发现还有肺泡,(课件展示)其实肺泡才是真正的气体交换场所。也就是说外面的空气通过鼻腔进入气管在经过气管到达支气管到肺在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经过交换后的气体在通过支气管、气管、鼻腔到空气中完成一次气体交换!
三、总结与延伸
1.总结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运动和呼吸,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会加快了;经常运动,我们的呼吸器官就会得到锻炼,我们的呼吸能力就会提高,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氧气了。所以经常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2延伸
师:想不想知道你呼吸能力是强还是弱?我们可以测试每个人的“肺活量”(肺活量就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的多少反映了我们的呼吸能力)
课外活动建议:(1)自制测肺活量装置,测量一下自己现在的肺活量,和一个学校网球队的同学比较一下肺活量有什么不同?(或自己坚持煅炼一个月后,再测一下肺活量,有什么不同?)(2)比较一名爱运动的同学和一名不爱运动的同学,测量它们在跳动1分钟后,恢复到平静状态下原来的呼吸次数需要多少时间?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看能不能解释这样现象。
板书设计:
运动起来会怎样
运动起来呼吸、心跳次数会增加
呼吸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
『柒』 四年级下科学它是怎样运动的教学课件
晨昏线即晨昏圈,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春秋二分,它同一根经线圈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冬夏二至,它同经线交角最大,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大。由于大气折光作用和太阳视半径的存在,它实际上比大圈略小。
『捌』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课件
1、我们看不见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为了让大家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老师就找一位朋友来实现大家的这个愿望。这种有颜色的物质叫高锰酸钾。因为它是用来消毒和防腐的,所以,取放时不能直接用手接触,更不能放到嘴里。老师是用这个药匙来取的。现在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高锰酸钾。
2、请打开小纸包,仔细观察高锰酸钾。约1分钟后,
请学生描述:高锰酸钾,(紫黑色金属光泽的固体物质)
3、实验指导:现在我们开始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出示第三张PPT)
4、各组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的前后有何变化?(教师在投影上出示学生的记录,特别要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出示第四张PPT)
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后,迅速沉入了水底,高锰酸钾经过的水里出现了紫色的条痕,高锰酸钾外部先化成极小的颗粒分散到水中去了。沉降在的高锰酸钾周围慢慢出现紫色的云雾状的水域更多的高锰酸钾微粒分散到水里去了。搅拌之后紫色的范围不断扩大,烧杯内的水全部变成了紫红色,高锰酸钾颗粒均匀地分布于水中。
5、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说高锰酸钾已经溶解在水中了?(若说出,直接做,若不能引导:上节课我们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认识。能不能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呢?)演示。请同学说出最终结果。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
『玖』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套课件免费下载
思路岛课件网